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蟲子的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近來,你留心觀察了什么事物?是怎么觀察的?有什么新的發現?在觀察的過程中發生過什么有趣的事情?請仔細回憶一下,把你最想告訴別人的內容寫下來。題目自己定。當然,也可寫連續觀察日記。
“養雞半年,用在此時!”蓋布斯尼教授興致勃勃地向大家宣布,“這次單元作文的描寫對象是生物角里那只神氣活現的大公雞!”教室里一片哀號。
“這只雞和大家朝夕相處了半年,現在只是讓你們把它從生活中搬到作文本上,有意見嗎?”蓋布斯尼教授鎮定地拖出大喇叭,擴音器震得教室玻璃嗡嗡響。
“沒,沒意見!”迪迪結結巴巴地回答。
蓋布斯尼教授滿意地點點頭:“很好,那么三天后等大家作品了!”
三天后―
“迪迪,你的日記真是言簡意賅!”烏米向迪迪通風報信。
“……你怎么知道?”迪迪反應很快。
“蓋教授根據你的作文給大公雞畫像了,你的作文被貼到生物角了―”烏米再也沉不住氣,捧腹大笑。
迪迪三步并作兩步沖到生物角,撥開笑得前仰后合的同學們。只見迪迪的作文旁邊掛著一張“怪物公雞”圖。“不許看,不許看!”這下子迪迪的臉比大公雞的雞冠子還紅。
迪迪的作文:
9月20 日 星期六 多云
我們班的生物角養了一只大公雞,頭戴大紅冠,身穿花衣裳,全身布滿漂亮的羽毛。它有一雙明亮的眼睛,一身亮亮的毛,還有一雙粗壯的腿,走起路來很威風。
它靈敏極了,一條小蟲子剛出來“散步”就被它發現了。它猛撲過去,捉住小蟲子吞掉了。這個發現真有趣!
“迪迪,你的觀察沒有重點啊!”蓋布斯尼教授拍拍手讓大家安靜下來。“我來給大家現場上一次觀察課。‘大公雞頭戴大紅冠,身穿花衣裳,全身布滿了漂亮的羽毛。’那么它的哪幾個部分顏色最鮮艷呢?”
“雞冠和尾巴!”離得最近的同學發言。
“那雞冠和尾巴就要重點描寫,不能這樣―”蓋布斯尼教授唰唰幾筆,在迪迪的“怪物公雞”身邊加了幾條詭異的豎線。
“這是什么……”
“這不就是迪迪形容的,一只‘亮亮的’公雞?”
“不是亮亮的,我是想形容公雞很健康,很威風,很神氣!”迪迪趕緊告白。
“我提出的作文要求是‘你留心觀察了什么事物、是怎么觀察的、有什么新的發現、在觀察的過程中發生過什么有趣的事情。’看來你完全沒有‘上心’!”蓋布斯尼教授點點迪迪的鼻子,“想想,大公雞在什么樣的時候會擺出這樣神氣的姿態呢?猜猜它此刻心里在想什么呢?
“我記得早晨來得早,能聽到它咯咯叫,特別神氣。如果我們午后把它放到院子里,它抓住小蟲的時候也很得意。”烏米舉手發言。
“在我們的畫面中除了表現大公雞的‘神氣’外,還可以適當地發揮想象,豐富畫面。想一想,你對大公雞有什么樣的感覺?寫出讓人覺得眼前一亮的作文,這樣才是‘你最想告訴別人的內容’。”
“嗯,要寫記憶深刻的內容。”迪迪思索了一陣,脫口而出,“我們班的生物角養了一只金黃色的公雞。在我眼里,它是那么與眾不同:它高高的個子,身體十分壯實,頭上戴著一頂“大紅帽子”,身上穿的那身“金黃袍子”,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尾巴長長的,走起微微擺動,像個挺胸昂首的武士,實在惹人喜愛……”
這一次,迪迪的修改稿贏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
一、回歸本真,鼓勵學生自由表達
寫作是情之所至、有感而發,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我們可以不限內容,給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寫作,最大限度地讓學生自由表達,讓他們無所顧忌地說出自己心中的人和事,自由地抒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茅盾先生說得好“幼稚粗拙是健壯美妙的前奏曲。”我們寧要“幼稚”不要“成熟”,寧要實話實說,不要虛偽喬飾,寧要有一說一,不要無病。面對部分學生內心迷惘、思想陰暗的文字,教師切忌諷刺扼殺,一棍子把他們打入冷宮,以至抹殺學生純真的天性和積極的寫作動機。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允許學生張揚個性,重視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舒展學生健康的人性,凈化學生的心靈,回歸自然,順乎天性,適當引導才是正途。
例如:一位學生在作文中反映了自己成績下降后的苦惱,流露出自暴自棄的情緒。教師不妨在他的作文本上寫上:“人生道路并不總是鋪滿鮮花,充滿陽光。是止步不前,還是挺胸向前?相信你,能跨過這道坎!”一位學生在作文中流露出早戀的情緒。你不妨對他說:“不要過早貪戀人生路上的某些風景,最美的還在前邊。”相信這些順乎天性的引導,這些充滿愛心的話語會像一股暖流,悄悄地滋潤學生的心田,教會他們怎樣做人,教會他們在筆端如何流瀉真情。
二、創設情境,喚起學生情感體驗
生活是作文之源,無源頭活水,哪來鮮活的作文?生活中的體驗、感悟和思考可以使學生產生表現欲和創作欲,進而激發出寫作的靈感。葉圣陶先生曾說 :“作文的自然順序應該是我在認識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瀾沖擊著我,我有說話的愿望,便想傾吐,于是文章就誕生了。”所以我們只有從引導學生的生活體驗開始,他們的情感才會不斷產生并豐富,這樣寫作起來才會得心應手。作文課上,教師要準確把握時機,適時引導,喚醒體驗,激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的真情在筆端自然流淌。
1.假設喚醒體驗
作文課上,我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手法描寫一個令人感動的生活片段。 分析例文之后說:“如何把最感動的部分寫具體,這是我們這堂課要解決的問題。下面我們就來試試。”然后在大屏幕上呈現出圖文結合的畫面。左邊是一段文字:當你口渴時……當你滿頭大汗趕回家時……當你心情煩躁時……當你深夜做作業感到疲憊時……當你……媽媽端給我一杯冰飲料;右邊是一幅畫:一杯乳白色的冰飲料。教師的這個情景假設,把學生帶入一個又一個生活場景,撥動了他們的心弦,喚起了他們的情感體驗。在這里,寫作不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訓練,更是一種酣暢的情感表達需要。
2.追問引發思考
在一節《悟》的作文課上,我出示了一張PPT:墻壁上,一只蟲子在艱難地向上爬,爬到一大半,忽然跌落下來,這是它又一次失敗的記錄。然而,過了一會,它又沿著墻根,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然后問:看到上面的一幕,你的內心有何感觸?學生回答之后,接著步步追問:當你看到蟲子身上這些品質的同時,有沒有去思考過它為什么要爬這道墻?它為什么總是失敗?如果你是這只蟲子,你該怎么辦?在生活中,你有和蟲子類似的經歷嗎?教師的適時引導,讓學生的認識層層深入,隨著這些問題的探討,學生的思路一步步打開,由生活中的一只蟲子,引發自己對生活的感悟、思考。
3.音畫催動情緒
作文課上,我展示一個畫面:一只掛在禿樹上的風箏。然后拋出三個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它為什么會呆在那兒?它在想些什么?我們又何嘗不是那一只風箏?一番交流之后,背景音樂(班瑞德的《童年》)響起,屏幕上出現圖文結合的畫面。左邊是一幅掛在禿枝上的風箏,右邊是由下而上緩慢出現的一行行文字:“在一棵禿樹上,掛著一只美麗的風箏,那是一只折翅的,不再飛翔的風箏。你從何處來?要到哪里去?是誰牽著你的繩端?是親人為了還你的自由而把你放飛?是肆虐的風將你被愛牽引的線扯斷?或是任性的你恣意將束縛你的繩索掙脫?掛在樹上的風箏啊!此刻你在想些什么?你怨嗎?你悔嗎?為什么你的雙眼依然仰望天空……在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眼里,這風箏是他兒時折落的那只;在一個身處異鄉的游子眼里,這風箏分明就是漂泊無依的自己……在這里,你讀懂了風箏。在這里你讀出了自己。”伴隨著動人的音樂,教師深情朗讀屏幕上的文字,學生的情緒被調動起來,一種表達的欲望油然而生……
三、切合實際,定好學生訓練計劃
作文的真諦在于一個“真”字,作文可貴之處在于說真話、表真情。教師要變學生作文情感的矯揉造作為真情流露,就要尋找作文的原動力,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勤于觀察、深入思考生活,從生活中找作文素材,在現實生活中撥動學生情感的琴弦,讓學生不吐不快、一吐為快。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定好訓練計劃,大膽放手讓學生去積累、去書寫。
周一:采得百花終成蜜――詩文佳句摘錄。每周,要求學生抄背一兩首古詩文,引導學生閱讀一些美文,積累一些優美的語句,體會其意味、情趣。
周二:小感悟,大智慧。每周摘抄一個簡短的小故事,或敘寫一種生活現象,然后用自己的三言兩語表達自己的感悟體會。
周三:在名著的熏陶下成長――名著點評。每學期,要求學生精讀一部名著。書名在老師推薦的范圍內隨學生自主選擇。要求以周為單位,規定每周讀多少回或多少頁,并作好點評。點評的形式分內容簡介與個性評價兩方面,內容簡介重在概括,簡明扼要,個性評價字數、內容、形式不限。
周四: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新聞摘評。每周末,要求學生關注一則國內外的時事新聞,做好摘要點評。新聞的內容要有思想價值,不能只是一些娛樂性的小道消息。
一、開門見山法
開門見山法,即直截了當地切入話題,或開宗明義、旗幟鮮明地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這種方法,樸實自然、直截了當,易引起下文。就考場作文而言,假如你沒有更多的思路,更好的技巧,最好就用開門見山的方法。如:
《心靈的鏡子》的開篇:一個人看世界猶如照鏡子,鏡子中照出的不是人妍媸美丑的外表,而是他那形形的靈魂。
《青春無價》的開頭:青春是人一生中最燦爛最寶貴的時光,它的價值不能用金錢去衡量。
《第一次當家》的開頭:很巧,爸爸和媽媽同一時間被單位安排出差,家里只剩下我和妹妹。作為大哥,自然挑起了當家的擔子。
《友善》的開頭: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早在《詩經》就在教人友善待人。友善待人,不僅是善待他人,更是善待自己。
《淚水中孕育著成功》的開頭:我不知道這些年流了多少淚,有激動喜悅的,有傷心斷腸的。淚水并不苦澀,有時反而甜滋滋的。它滋潤著我的心靈,滌蕩著我的心胸,澎湃著我的熱情。在淚水中,我選擇勇敢和堅強;在淚水中,我漸漸成長;在淚水中,我走向成功。
二、設置懸念法
設置疑懸法,指在寫作開始時提出疑問,引起讀者急切期待并探究事情原委的一種方法。此法能啟發讀者思索,激發閱讀興趣,收到引人入勝的效果。如:
《一次精彩的課外活動》的開頭:上個周六,七中的八年級二班發生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幕:一個女生在課堂上哇哇大哭,而我們的班主任朱老師卻面帶微笑站在講臺上,最后,全班同學都哄堂大笑起來。至今,同學們還在津津有味地談論著那天的事情……
開頭即設置懸念,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呢,為什么學生哭、老師笑,而最后同學們都哄堂大笑呢?讀者感到好奇,就會產生閱讀下去的欲望。
三、情景渲染法
情景渲染法就是描寫一個情景,讓這個情景牽引出故事的開頭。這是記敘文最常見的開頭方法,建議同學們采用。在故事中間或者結尾,要適時加上“于是出現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一句”,以便呼應開頭。這種開頭方法,其實跟上面的設置懸念有一定的聯系,只是,懸念的濃度不大,更偏向于情景的渲染,而設置懸念則偏向于引出一個出人意外的結果,使人好奇。如:
《防洪》的開頭:突然,“轟隆”一聲,一個驚雷響徹天地。頃刻間,黑壓壓的云層就吞噬了火辣辣的太陽,天空像是被炸開了無數個洞,大雨沒頭沒腦地傾盆而至。很快,整個城市就像是淹沒在了海洋中。
此文開頭描寫了突降暴雨的情形,形象逼真,為下文描寫防洪的動人場面作鋪墊。
四、修辭排比法
修辭排比法,即在開頭的時候,適當運用幾個修辭排比句,把文章主題的內涵表達出來。這種修辭方法,可用于有記敘有議論類的記敘文。運用這種方法可以把有幾個象征意義的句子排比起來,最好是把幾個比喻句排比起來,但建議同學們使用的比喻句不要太長。如:
《他讓我明白了作為父親的堅強》的開頭:一顆流星,只有熬過了焚身的痛苦,方能劃破黑暗;一粒種子,只有承受了泥土的壓力,方能指向光明;一只蟲子,只有沖破了黑暗的包圍,方能羽化成蝶。一位父親,只有真正做到了堅強,方能令人感動和敬仰。我的父親,就是這樣的一位強者。
五、景物開篇法
景物開篇法是指開頭用自然環境描寫,渲染出一種特定的氛圍以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動,為全文定下感情基調的方法。這種方法適用于在某種環境下發生的某類事情,但也不能牽強附會硬用環境和景物描寫,具體到寫作中要靈活運用。如:
《秋雨,淅淅瀝瀝地下著》的開頭:“淅淅瀝瀝的秋雨一個勁地下著,嗚嗚咽咽的嗩吶不停地吹著。”
文章一開始就給我們烘托出了一種悲傷的氛圍。
他好吃懶做!
他每天早飯吃了,惦記午飯,午飯完了,惦記晚飯。下課鈴聲就是他的圣母瑪麗亞,能為他插上翅膀飛向那極樂凈土――食堂!初一時,他不懂事,經常為搶飯而與人拼得個你死我活。初二了,他還是不懂事:因為有時要在三樓上課,他不能很快地沖到食堂,于是就索性不吃,干脆睡覺。這讓我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一起床就該吃飯了,揉揉我那彈珠般的小眼睛,打個哈欠,就出門去找吃的了。有吃的,就大吃一頓;沒吃的,就回洞睡覺。有時,會有其他熊盤踞在我的地盤,我只能心悻悻地回洞睡覺。現在知道為什么熊長得這么胖了吧。
① 究竟在寫人還是寫熊?身份不清。同時,寫懶還不夠充分。
他沒體育神經!
符雅哲的四肢粗短,肉多,生來就不適合運動。體育差的他厭惡各種運動,包括他經常踢的足球和他唯一能拿滿分的實心球。歸根結底,他就是太懶,懶得趴著都覺得累,本來有著使不盡的洪荒之力,卻不肯好好運用。真是背時!
他的走路姿勢很有特點,跟常人不同,屁股是一搖一搖的。也許是他的身體不協調?或許是他的身體太肥胖了?還是他的屁股太大了?據我觀察發現,以上三種情況他都有。而且他很笨拙,經常一個不經意的小動作就會搞砸一堆事。真的是再“背時”不過了。
②這里仍存在人熊難分的問題。
我們還有著一個共同愛好:吃蟲子。
去年,他因食蟻吃蜂在班上成名,可這只是一種耍寶行為。據他本人稱,那段時間里他看見可以吃的蟲子就想放進嘴里。可他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被蜜蜂蜇了多次。
③這部分描寫不足,沒能寫出被蜜蜂蜇的窘態。
他身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倒霉!這個飛來橫禍般的污點蓋住了他身上所有的閃光點。
那天,他像往常一樣走進教室后面的小屋去做正事――睡覺。“咣當”一聲,門被卡住了,打不開了。盡管教室里的人展開了各式營救,仍無法讓他脫困。就在大伙兒決定任其自生自滅時,符雅哲居然想出了一個倒霉的主意:想從窗子外面翻過來。這怎么可以?自然,他被班主任罵了個狗血淋頭。
總而言之,這是個倒霉的胖子,但我喜歡,我為他代言。
關鍵詞 讀寫結合 仿寫 得“意” 得“言”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5-0099-01
大文豪魯迅先生說過:“文章怎么做,我說不出,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和方法。”可見,多讀、多寫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徑之一。如今語文課堂教學廣泛存在“得意忘言”的現象,也就是閱讀課上重理解感悟教材中的“人文性”,而忽略了理解運用語言文字即“工具性”的培養和訓練。因此,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我努力地尋找實現巧妙地讀,靈動地寫這樣的方式,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一、讓“品味詞語”練筆舞動起來
新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文質兼美,要讓學生模仿到位,首先要引領學生品味語言,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比較的方法來運用語言甚至創造語言。
案例展示:《開天地》一課,第四自然段的重點研讀仿寫。 師:倒下去后,他身體發生了哪些變化? 生:他的氣息變成了風和云。聲音變成了雷聲。 師:這兩個變化能交換一下嗎?他的氣息變成了雷聲,聲音變成了風云。 生1:不行。云在天上飄,一點聲音也沒有,風云不能和聲音搭配。 生2:氣息就是呼吸,呼出氣來有風。所以氣息才能變風云! 生3:氣息就是呼出的氣,跟風云相似;聲音應該和雷聲相似。 師:說得很有道理。雖然是想象,但也要合理!那這兩種寫法哪種更神奇呢?
課件出示,鮮明對比。
A、他呼出的氣息變成了風和云。他發出的聲音變成了雷聲。
B、他呼出的氣息,變成了四季的風和飄動的云;他發出的聲音,化成了隆隆的雷聲。
生:因為書上有形容詞。把他的變化美化了,更神奇、更具體。 師:是啊!千萬不要小看這幾個形容詞,它能讓我們感受到身體變化的神奇。在引領學生揣摩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生動性時,主要通過兩次比較句子,第一次比較“氣息變成了風云”,“聲音變成了雷聲”兩者的變化能不能交換?學生立馬能感受到交換后不合理。第二次運用幻燈片出示概括的句子和課文中的句子,在品讀中感悟形容詞的作用,增加了語言的魅力,凸現了變化的神奇。
看來引導學生在習作時運用形容詞,才能將事物描寫得更為具體、生動、有趣。有了這樣對語言的比較、鑒賞、品讀,才能規范和美化學生習作中的語言表達。
二、讓“精彩句段”仿寫自由起來
葉圣陶老師說:“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對于文本中出現的精彩的句段,教師除了應引導學生即得“意”又得“言”,讓學生在豐富的語感感知下“依葫蘆畫瓢”,直到熟能生巧地仿寫,這樣的形式即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又能提高寫作能力。何樂而不為呢?
例如:人教版五(下)蕭紅的《祖父的園子》,在作者的眼里,祖父的園子是一幅明麗的漂亮的富有童話色彩的畫,是作者童年的樂園。這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花開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在天上逛街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這一段中富有孩子氣的語言,同樣也富有詩情畫意,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樣子描繪出來了,自然也把學生們帶回到了無憂無慮的童年。抓住這個突破口,引導孩子仿寫:“――春天,天晴了,就像天在歡笑似的。云散了,就像云在嬉戲似的。樹綠了,就像換了新衣似的。蟬叫了,就像吹起小喇叭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
通過這樣的句段仿寫,使學生的語言進行自由遷移,進而讓這些優美的句子在學生的精神世界駐足,并沉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
三、讓“特殊表達”的練筆自然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