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描寫秋天的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真州絕句》春景秋景
“半江紅樹賣鱸魚”出自王士禎的《真州絕句》(其四)的第四句。原文是:
江干多是釣人居,柳陌菱塘一帶疏。
好是日斜風定后,半江紅樹賣鱸魚。
關于第四句的解釋各家說法不一:
(1)《古代詩詞曲名句選》(廣西人民出版社):半江,江邊楓樹很多,倒映水中,遮滿半面江水。紅樹,楓樹,秋天楓樹經霜,葉子變成紅色,所以叫做紅樹。……賣鱸魚,指賣鱸魚的熱鬧場面。
(2)《詩詞曲名句辭典》(山東教育出版社):紅樹:秋日下霜,楓樹葉子變成紅色。鱸魚:盛產于長江下游的一種口大鱗小的味美之魚。句意:最好的景色還是太陽偏西,風平浪靜之后。紅色的楓樹下,漁民在賣鱸魚。描繪出了富有漁村生活氣息的圖畫。
(3)在《中國古代詩歌欣賞辭典》中黃立新認為這首詩是寫真州江邊漁村秋天傍晚的旖旎風光。半江,半個江面上;紅樹,長著紅葉的樹。有的樹葉秋天變紅。鱸魚,一種體呈銀灰色而背部有小黑斑的魚,產于我國沿海一帶。“半江”句說,在江邊紅葉樹下,漁人們正在賣鱸魚。
(4)在《歷代絕句精華鑒賞》中艾治平認為這首詩是寫秋景。紅樹:楓樹。楓葉秋天經霜變成紅色。他是這樣解釋第三、四句的:最好的時光怕就是紅日西斜,風平水靜的傍晚時分了。你看,江水波平,碧光閃閃;楓葉經霜,艷紅如染;走著,走著,請聽,在你耳畔響起了“賣鱸魚呵”的聲音,聲韻悠遠,余音不絕。
(5)在《古典文學鑒賞集》(三)(遼寧教育出版社)中陳體津認為此詩描寫秋天傍晚江邊的漁家風光。他是這樣解釋最后兩句的:后二句描寫漁人的生活即景,落日的余輝斜照在經霜的楓樹林上,倒映江邊,半邊江水像被染紅了似的,顯得分外妖嬈明艷,漁人們趁看傍晚晴好的天氣,在江邊樹下售賣自己剛剛打來的新鮮鱸魚。詩中洋溢著漁鄉的氣息,卻又透露出清遠的閑情逸致,真有耐人尋味的意境。
(6)陶文鵬在1993年《古典文學知識》第6期第113頁是這樣解釋的:《真州絕句》組詩是寫真州春天風物。他是這樣解釋最后兩句的:在黃昏時分,日斜風定以后,斜陽照在江上,一半江面碧綠,一半江面嫣紅,江岸金絲輕漾的柳樹,傳來一聲聲很有地方風味的吆喝,原來是漁民們正在高興地叫賣鱸魚。
從以上列舉的觀點我們可以知道,關于“半江紅樹賣鱸魚”所寫之景大致有兩種觀點:一是以艾治平老先生為代表的,認為此句是寫秋天的景色;一是以陶文鵬先生為代表的,認為此句是寫春天的景色。前五個主張此句是寫秋天的景色,只有陶文鵬先生認為此句是寫春天的景色。分歧的焦點是什么?到底誰是誰非呢?
我認為分歧的焦點是對“半江紅樹”的理解。艾治平老先生認為“半江紅樹”的“紅”是形容樹的,紅樹也就是楓樹,因為楓葉秋天經霜變成紅色。人們自然會想起杜牧有名的詩句“霜葉紅于二月花”。而陶文鵬先生則認為“半江紅樹”的“紅”是形容江的。江面沒有被斜陽照射的一邊是碧綠的,被斜陽照射的一邊是嫣紅的。人們自然會想起白居易有名的詩句“半江瑟瑟半江紅”。
我認為這句詩應該是春天之景,理由如下。
首先,從《真州絕句》組詩的寫作時間來看。王士禎所寫的《真州絕句》一共有五首。我們看一下《漁洋山人精華錄訓纂》的目錄就會發現,這五首詩排在“《維揚蕭尺木畫冊四首》壬寅稿”下面,壬寅應該是康熙元年,也就是公元1662年。當時,王士禎二十九歲,這首詩應當是1662年寫的。查《漁洋山人年譜》可知,這一年,他在揚州做推官。真州在揚州西南六十里,他的《真州絕句》(其一)寫道:“揚州西去是真州,河水清清江水流。”從這里可知王士禎對真州是比較熟悉的。其中,《真州絕句》(其二)說:“白沙江頭春日時,江花江草望參差。行人記得曾游地,長板橋頭舊酒旗。”寫了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白沙洲一帶長滿了各式各樣的野花野草,一眼望去,煞是招人喜歡,是人們游春的好地方。那長板橋邊的酒店,懸掛著引人注目的酒旗,更是人們休憩、觀景、敘談的好場所。這首詩寫出了人們在春天到白沙頭游樂的歡快情景。由此可知《真州絕句》肯定是寫春天的景色。再看《真州絕句》(其五):“江鄉春事最堪憐,寒食清明欲禁煙。殘月曉風仙掌路,何人為吊柳屯田?”第一句“江鄉春事最堪憐”是《真州絕句》組詩的總結性詩句,是說真州春天的景物最可愛,也是《真州絕句》組詩的詩眼。其中第二首和第五首都寫明是春天,所以第四首也是春天寫的,也是寫春景。因此這句詩是寫春天之景。
其次,從“楊柳”的意象來看。清朝詩人所寫的“楊柳”意象,要么是歌詠春天之景,要么是傷春惜春。總之,是寫春天的景物。如張問陶的《陽湖道中》:“百分桃花千分柳,冶紅妖翠畫江南。”魏源的《三湘棹影》:“溪山雨后湘煙起,楊柳愁殺鷺鷗喜。”沈德潛的《過許州》:“到處陂塘決決流,垂楊百里罨平疇。行人便覺須眉綠,一路蟬聲過許州。”王士禎的《真州絕句》(其四):“江干多是釣人居,柳陌菱塘一帶疏。”也寫了楊柳的意象,這首詩也應該是描寫春天之景。因此,“半江紅樹賣鱸魚”所寫之景應是春天的景色,而不是秋天的景色。
為什么認為“半江紅樹賣鱸魚”是寫秋天景色呢?我的理解是如下:
其一,犯了“就詩論詩”的毛病。魯迅在《草(六至九)》中指出:“不過我總以為,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說夢的。”我們分析、賞析詩歌,一定要顧及全詩。如果是組詩,一定要顧及整個組詩,這樣才有可能真正掌握這首詩。否則,“就詩論詩”就可能曲解作者的原意。
其二,受宗梅岑《讀阮亭先生真州絕句漫作》的影響。惠棟在《漁洋山人精華錄訓纂》里引了宗梅岑的這首絕句,全文如下:“板橋山色晚秋初,楚澤真州畫不如。我愛新城詩句好,半江紅樹賣鱸魚。”此詩對于王士禎的《真州絕句五首》,特別推重第四首,還引用這首詩的“半江紅樹賣鱸魚”,稱為“詩句好”。宗梅岑認為此首詩的藝術特色是詩中有畫。不但詩中有畫,而且勝過畫,畫出來也不如詩。這一點宗梅岑先生是別具眼力的。但宗梅岑認為“板橋山色晚秋初”,認為《真州絕句五首》是描寫秋天的景色,這就有問題了。原來宗梅岑讀“半江紅樹賣鱸魚”,讀成“紅樹”,成了“霜葉紅于二月花”,所以說成“晚秋初”了。可是這五首詩寫的是春天的景物,不在晚秋,是寫“半江紅”,不是寫“紅樹”,所以不對了。
其三,是受杜牧《山行》詩的暗示。人們一看到紅樹的字眼,第一反應就會想起杜牧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很自然會聯想此“紅樹”可能是楓樹的葉子經霜變成紅色。再加上沒有顧及整個組詩,很自然地認為這句詩是寫秋天的景色。
參考文獻:
[1]劉利等.古代詩詞曲名句選[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2.
[2]趙傳仁.詩詞曲名句辭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8.
[3]馬美信,賀圣遂.中國古代詩歌欣賞辭典[M].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0.
[4]艾治平.歷代絕句精華鑒賞[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
[5]中央電大古典文學教研組.古典文學鑒賞集[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88.
阿赫瑪托娃的詩歌以抒情性和小說性著稱,她以女性角度抒寫愛情,表現隱秘的內心活動和心理沖突;又以深沉的筆觸關懷家國命運,表現一個愛國詩人的氣節與高貴。她的作品有從普希金延續下來的經典性優雅,也蘊含了源自她本人戲劇化的人生激情。阿赫瑪托娃的詩歌總是帶著某種“氣味”,這種“氣味”來自海邊的“冰牡蠣”,來自椴樹的清香,來自濃郁的黑咖啡,也來自熱騰騰的鮮血……這些各式各樣的“氣味”描寫使她詩歌洋溢著一縷獨特的味道,鮮明而深刻。
嗅覺溝通視覺、聽覺、觸覺,表現作者對外物豐富而獨特的感受,抒寫復雜微妙的情愫。讀過《靜靜的頓河》的人,都難以忘記肖洛霍夫筆下頓河岸邊彌漫的潮腐氣息和大草原上散發出的青草、野花和泥土的濃烈氣味;讀福克納《喧嘩與騷動》的人,也一定會隨著班吉以不可思議的嗅覺能力嗅到凱蒂身上那股“樹的香味”,感受到“衣服在空中飄動的氣味”乃至“‘死’的氣味”。正如普魯斯特所描述的:“……氣味和滋味卻會在形銷之后長期存在,即使人亡物毀,久遠的往事了無陳跡,唯獨氣味和滋味雖說更脆弱卻更有生命力……”阿赫瑪托娃的詩作起源于俄羅斯小說,而不是起源于詩歌。她是在注目于心理小說的基礎上發展了自己那尖銳而又獨特的詩歌形式的。在阿赫瑪托娃的詩歌中,那種“更脆弱卻更有生命力”的氣味時常飄動在行行詩句之中,有女性的芬芳,也有生活的苦澀。
百合花的清香與干泥煤的焦糊味
關于阿赫瑪托娃的早期詩歌,蘇聯著名評論家阿?帕甫洛夫斯基有過很好的論述,他認為,“脆弱的阿赫瑪托娃”的詩句深處,存在著“驚惶”和“恐懼”,它們拉大了個人愛情事件的外延,使它抵達了具有共同意義的悲劇性。在這個時期,阿赫瑪托娃詩歌中的“氣味”主要來自大自然,特別是各種植物花草。這些氣味的描寫,尤其體現了她詩歌中的女性氣質,使她以女性獨特的嗅覺來展現內心世界和外部現實――愛情、婚姻、戰爭和生活。 阿赫瑪托娃
阿赫瑪托娃早期詩歌以愛情詩著稱,詩句自然彌漫著愛情的“氣味”,它既甜美又致幻“。從它們帶露的顫抖的花瓣/我飲下一杯香氣彌漫的酒,又幸福又平靜。(”《“我摘下好看芬芳的百合花……”》,1904年),百合花美麗芬芳“,我”被這花一樣的人所蠱惑,心懷希翼又畏縮、痛苦,花露是充滿香氣的酒,使“我”沉醉,然而幸福和平靜卻只是幻覺而已,因為這香氣彌漫的酒是掩蓋現實的霧瘴。“我柔韌的身體如此輕盈又勻稱,/發綹的芬芳令人陶醉。”(《我會愛》,1906年)詩人愛上了彼得堡大學東方系的學生格林尼謝夫-庫圖佐夫,迫不及待地向其姐夫袒露心聲,希望當時任教于該大學的姐夫可以從中牽線。不論在現實中,還是詩歌里,阿赫瑪托娃都是這樣的敢愛敢恨,她為愛而勇往直前,這樣的毛遂自薦恰恰體現了這個少女對愛情的期盼和執著。“ 輕漾著百合花的陣陣清香,/和你那一串串樸直的話語(”《也還是那嗓音,也還是那目光》,1909年)與情人樹下低語,互訴衷情,百合花的清香陣陣襲來,那種內心的安謐和甜蜜無以言表。少女情懷總是詩,阿赫瑪托娃是多情的,曾經的愛情受挫并不能磨滅她對真愛的期盼和渴望,這種對愛的執著追尋,貫穿了她的一生。
愛情雖美妙,但阿赫瑪托娃的婚姻大體不幸。在著名詩人古米廖夫長達六年的追求后,1910年,阿赫瑪托娃終于與其結婚。對阿赫瑪托娃來說,婚姻只是走向不幸的開始。在她婚后寫過的眾多詩歌中,總是飄浮著孤寂、沉悶的氣息。“房門兒半開半掩/椴樹吹送著清香……”(《房門兒半開半掩》,1911年),“死濱藜樹那溫熱的氣息/也越來越濃郁。”(《短歌》,1911年),“露天下,清淡的風徐來/帶著春的清新和蕩漾。”(《眼神遲疑地祈求著寬恕》,1912年)“田野上立著嘎吱響的大門,/彌漫面包的香味,還有憂愁。”(《你可知道》,1913年)這些氣味的描寫或是烘托與丈夫的離愁別緒,或是用象征不幸的濱藜表現“慌亂的內心情緒”,或是與因丈夫不知蹤跡而倦怠惆悵的心境形成鮮明對比,或是用凄涼的詩行表現婚后寂寞、孤獨的內心世界。在此期間,阿赫瑪托娃也描寫過一些與情人幽會的場景:“盤子里盛著冰凍的牡蠣,/散發著大海新鮮刺鼻的氣息。”(《黃昏》,1913年)“汽油與丁香混合的氣味,高度警覺的安謐……”(《閑游》,1913年)不管怎樣,這些氣味已不像少女時期的那樣輕快和美妙,反而變得沉重又憂郁,這可能是一個人因生活的改變而必經的變化,但也是一個詩人敏銳觸角的轉向。在阿赫瑪托娃的筆下,草木有情,它們一邊是她心聲的發言人,一邊是她孤獨的伴侶。
“一戰”的來臨,使整個世界變了個氣味。“到處都是焦糊味兒,四周來/干泥煤在沼澤地燃燒”(《一九一四年七月》,1914年),“焦糊味兒”預示著不幸的來臨,這不僅是阿赫瑪托娃個人的不幸,還是整個俄國動蕩不安的序曲。“由于森林一片大火,/飄散出刺柏的甜味。/大兵在孩子們頭上,/村子里寡婦在哭泣。”(《由于森林一片大火》,1914年)提起革命和戰爭,就讓人聯想到痛苦和硝煙,然而詩人卻聞到了樹林里飄來的刺柏的“甜味”,這是多么地諷刺,又是多么地真實,安穩的生活像燒焦的刺柏一樣,隨著“甜味”遠去了。從這個時候開始,阿赫瑪托娃開始關注周圍的社會生活。
雖然面臨著生活的困苦和政治上的威懾,作為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和極富魅力的女性,阿赫瑪托娃身邊依然簇擁著很多朋友和愛慕者,她贈給這些人的詩歌同樣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氣味。“濃郁的黑咖啡散出來的柔和香氣,/……還有朋友最初的目光,無力可懼。”(《贈盧里耶》,1917年)“城外那從未有過的森林,/白天里飄出櫻桃樹的芳香。”(《“一切都被洗劫一空……”――致娜塔麗婭?雷科娃》,1921年)“有如烏鴉繞著飛,嗅到/熱騰騰、香噴噴的鮮血……”(1921年于古米廖夫去世后)“蕁麻的芬芳,比玫瑰更加濃郁。”(《贈普寧》,1922年)“黑咖啡的柔和香氣”是溫暖人心的友情,“蕁麻的芬芳”是愛人帶來的喜悅和甜蜜,“櫻桃的香氣”是詩人對美好明天的希冀,鮮血的味道則是對曾經的丈夫古米廖夫(1917年阿赫瑪托娃與古米廖夫離婚)無辜遇難的悲痛和懷念。對阿赫瑪托娃來說,似乎每一種感情都可以用氣味來詮釋,而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次觸動,都被她以氣味命名。
煙霧和詩歌嗆人的味道
20世紀30年代開始,阿赫瑪托娃的詩歌創作進入了后期。由不諳世事到歷經滄桑,隨著閱歷的增長,苦難的磨練,阿赫瑪托娃的嗅覺也在發生著變化。此時的“氣味”不再單純,它們已無法輕飄飄地飛上藍天,其質量沉重到只能在鼻尖浮動,叫人無法回避,聞之使人心悸,使人動容,使人回腸百轉。 阿赫瑪托娃
阿赫瑪托娃的不幸并不止步于愛情和婚姻,還來自艱難的時事。這個時期她生活上的不幸繼續上演,與普寧夫妻畸形的相處模式終于使她無法忍受,她輾轉寄居在朋友家,經濟上捉襟見肘,朋友和兒子列夫相繼被捕,然而生活的艱辛并沒有使阿赫瑪托娃妥協“。野蜂蜜散發著自由的氣息,……木犀草散發著水汽,/愛情則有蘋果的芬香。/可我們早就知道,/血只能有血腥氣……(”《“野蜂蜜聞起來像自由……”》,1933年)這首詩寫于大恐怖逼近她的家庭和朋友之前,自由的氣息,木犀草和蘋果的芬芳,血腥氣,這些不同氣味之間的對比表現出了阿赫瑪托娃的不滿和憤慨,對人民不幸的同情“。去自由的集中營,/去聞爛透的板鋪上的腐尸味――”(《地理學小識――致奧西姆?曼德爾施塔姆》,1937年)“它是――蜜蜂,它是――三葉草香……”(《關于詩歌――致弗拉基米爾?納爾布特》,1940年)現實的丑惡落到詩行上,印上了惡臭和焦油味,相比之下,純潔而美妙的詩歌就是蜜蜂和三葉草香,狂熱又憂郁。
時間的齒輪不斷向前,阿赫瑪托娃在戰爭和生活的逼迫下,離開了一個又一個家園,卻為每一個生活過的地方,賦予了它們不同的味道。雖然記憶久遠,故人不再,那縷若有似無、牽動心弦的氣息不滅。“桃花開了,紫羅蘭的香氣/比什么都芬芳。”(《我遠離列寧格勒……》,1942―1944于塔什干)“四月里,彌漫著腐草和泥土的氣息,/還有那初吻……”(《獻給普希金城》,1945年)“以及彼得堡的夜。黃昏時分,彌漫著/包廂里的那種窒悶與甜蜜的氣息。”(《詩三首》,1960年)“海底的沙礫白得勝過鉛粉,/空氣比葡萄酒還要醉人。”(《雖說不是故鄉》,1964年)“但空氣被它們的芬芳所點燃,/白色的冬天雙膝下跪,”(《在威堡》,1964.9.25)塔什干的紫羅蘭香氣,皇村霉菌和泥土相混雜的氣息,彼得堡包廂里的醇厚氣味,葉甫帕托利亞比葡萄酒還要醉人的空氣,威堡的芬芳……這些氣味留在了阿赫瑪托娃的腦海里,也留在了她的詩句中。以至于多年后的我們讀到這些詩句時,仍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紫羅蘭的香氣,泥土的氣息和醉人的海風,更能感受到阿赫瑪托娃一直以來的“故土情結”。
在后期,思考、回憶以及對人生的感慨之種種,也成為阿赫瑪托娃詩歌中的重要部分,她也透過氣味來表達。如:“煙霧的氣息恰似芬芳的安息香,/……在芬芳的祭香冰涼的的波濤中,”(《三個秋天》,1943年)這是詩人對人生的總結,三個秋天就是人生的三個階段,年輕時像芬芳的安息香,濕潤、明亮、色彩繽紛;年老時就仿佛置身于芬芳的祭香冰涼的的波濤中,“悲劇謝幕”,第三個秋天已是死亡。“筆尖吱吱響,許多稿紙上/散發著謝苗諾夫練兵場上的氣息。”(《北方哀歌》,1945年)“帶給你們的只是腐爛的氣息,/煙霧和詩歌嗆人的味道,”(《野薔薇花開》,1961年)筵席已過半,人生如戲,即將散場,阿赫瑪托娃憶起往昔,有憤懣,有惋惜,也有自省。在《沒有主人公的敘事詩》中,戰前恐怖、炮火轟炸以及之后流亡的種種,都被詩人以氣味記錄下來:“煙霧在屋頂跳起了踢踏舞,/丁香花散發著墓穴的氣息。”“廣場上彌漫著香水的氣味,/龍騎兵少尉手握一卷詩歌,”“流亡那苦澀的空氣――/就像摻雜了毒藥的酒。”一種氣味可能代表一種歷史,每一個時代都有屬于它自己的氣味,以區別于其他時期,而深深刻在阿赫瑪托娃腦中的時代,或許就是罌粟、丁香、煙霧,練兵場、香水、苦澀相互交織的時代,它們共同組成了一種獨特的氣味,鮮明而凝重。
定格氣味的女詩人
阿赫瑪托娃在日記中曾寫過這樣的話:“我大約兩歲就開始記事了……巴甫洛夫斯克車站的氣味。我終生注定要記著它們,一如又聾又啞的盲人……你不會相信自己的眼睛,當你在彼得堡的樓梯間總是聞到燒咖啡的氣味。……下雨時四輪輕便馬車被淋濕的皮革發出一股氣味。”阿赫瑪托娃對氣味的關注從幼年就開始了,并且一直在進行。正是因為天生具有這樣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和感受力,才使得她的詩歌有了不同的氣味;也因為她的詩歌源于小說,源于內心,為了充分自然地表現詩人情感,適當的嗅覺渲染是十分必要的;更因為她豐沛的感情,對身邊的人、事、物,對腳下的花草,呼嘯的海浪,以及生活過的土地都飽含深情,在詩歌中自然而然地為它們帶上了屬于各自的獨特氣味。阿赫瑪托娃的詩歌語言是異常敏銳的,這些詩灌注于進入她視野里的一切。這世界具體可感的實體,它確切的物質外形、顏色、氣味、線條和日常生活的斷斷續續的話語――所有這些不僅可貴地進入了詩行,而且也構成了詩的本身存在,并賦予了詩篇以生活氣息和生命力。
一棵光禿禿的梧桐,無枝無葉,有什么好寫的呢?讀讀這篇短文,想想作者是怎樣寫這棵禿的梧桐的。這對你有什么啟發?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禿的梧桐閱讀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禿的梧桐????這株梧桐,怕再也難得活了!
人們走過禿禿的梧桐下,總這樣惋惜地說。
這株梧桐,所生的地點,真有點奇怪,我們所住的屋子,本來分做兩個給兩家住的,這株梧桐,恰恰長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說是兩家的分界牌。
屋前的石階,雖僅有其一,由屋前到園外去的路卻有兩條,---一家走一條,梧桐生在兩路的中間,清蔭分蓋了兩家的草場,夜里下雨,瀟瀟淅淅打在桐葉上的雨聲,詩意也兩家分享。
不幸園里螞蟻過多,梧桐的枝干,為蟻所蝕,漸漸的不堅牢了,一夜雷雨,便將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樹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春天到來,樹身上居然透出許多綠葉,團團附著樹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樹。
誰說這株梧桐樹不會再活呢?它現在長了新葉,或者更會長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復從前的美蔭了。
一陣風過,葉兒又被劈下來,拾起一看,葉已斷了三分之二---又是螞蟻干的好事!哦!可惡!
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氣。
螞蟻又來了,風又起了,好容易長得掌大的葉兒又飄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葉,整整的忙了一個春天,又整整忙了一個夏天。
秋天,老柏和香橙還沉郁的綠著,別的樹卻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護定它青青的葉,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貯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風如敗子,日夕在耳絮?——現在它的葉兒已去的差不多,園中減了蔥蘢的綠意,卻也添了蔚藍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荔,也大為喜悅,上面沒有遮蔽,可以酣飲風霜了,它臉兒醉得楓葉般紅,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樹,在它頭上瑟瑟的悲嘆。
大理菊東倒西傾,還掙扎著在荒草里開出紅艷的花;牽牛的蔓,早枯萎了,但還開花呢,可是比從前纖小,冷冷涼露中,泛滿淺紫嫩紅的小花,更覺嬌美可憐。還有從前種麝香連理花和鳳仙花的地里,有時也見幾朵殘花。秋風里,時時有玉錢蝴蝶,翩翩飛來,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動,幽情凄戀,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兒的冷香里!
這時候,園里另外一株梧桐,葉兒已飛去大半,禿的梧桐,自然更是一無所有,只有亭亭如玉的干,兀立在慘淡斜陽中。
---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人們走過禿梧桐下,總是這樣惋惜似的說。
但是,我知道明年還有春天要來。
明年春天仍有螞蟻和風呢?
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1、寫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
可惡( ) 憔悴( ) 沉郁( ) 居然( ) 遮蔽( ) 保存( )
2、選詞填空:
惋 惜 憐惜
(1)小露珠太可愛了,真讓人( )。
(2)本來是可以取得好成績的,可是 …… 唉,真讓人( )。
3、造句:
……仿佛……
……好象……
……猶如……
……好似……
4、用上“!”“?”“、”這三個標點符號寫一段話。
5、寫帶有“如”字的成語:
--如×:
×如--:
如--×:
6、“蔚藍”“酣飲”等這類詞都是前面的一個字形容后面的一個字,在下面的括號里填上合適的字,使之與這兩個詞的結構相同。
( )覽 ( )綠 ( )醉 ( )奔
7、寫幾句描寫春天的詩句:
8、從文中你讀出了梧桐的哪些特點?(多項選擇)(
)
A:甘于奉獻B:勇于斗爭C:舍己為人D:拾金不昧E:播種希望F:兢兢業業
理由:
A:
B:
C:
D:
E:
F:
(以上你認為不是的選項可以不寫理由)
9、課文寫禿的梧桐在秋天里的狀況用了
等植物與它進行對比,這樣寫的目的是:( )
A:貶低其它植物以抬高梧桐樹的品質。
B:用梧桐樹來襯托其它植物,說明其它植物是多么卑微、可憐。
C:用其它植物在秋天凄涼的樣子來渲染一種憂傷的氣氛,以此來反襯梧桐的高貴品質。
10、“
但是,我知道明年還有春天要來。明年春天仍有螞蟻和風呢?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這段話的意思是:( )
A:梧桐樹經過秋的折磨,冬的摧殘,怕是再也不能活了。
B:雖然有春風,但螞蟻的力量總比梧桐還要大。
C:秋天再殘酷,但是梧桐總能在春天復蘇;螞蟻和風即使能將梧桐摧殘,但梧桐也播種了希望.
11、第一自然段和第十四自然段的關系是
12、讀了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13、“落在土里的種子”會想些什么?
《禿的梧桐》
1、寫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
可惡(可恨) 憔悴(蒼老) 沉郁(濃郁)
居然(竟然) 遮蔽(遮蓋) 保存(儲存)
2、選詞填空:
惋 惜 憐惜
(1)小露珠太可愛了,真讓人(憐惜)。
(2)本來是可以取得好成績的,可是 …… 唉,真讓人(惋惜)。
3、造句(略)
4、用上“!”“?”“、”這三個標點符號寫一段話。
(略)
5、寫帶有“如”字的成語:
--如×: 相敬如賓 生不如死 風景如畫疾走如飛等
×如--: 盡如人意 心如刀絞 心如死灰 一如既往
如--×: 如夢方醒 如饑似渴 如漆似膠 如癡如醉等
6、“蔚藍”“酣飲”等這類詞都是前面的一個字形容后面的一個字,在下面的括號里填上合適的字,使之與這兩個詞的結構相同。
( 飽 )覽 (碧 )綠 ( 酣 )醉 (飛 )奔
7、寫幾句描寫春天的詩句: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等
8、從文中你讀出了梧桐的哪些特點?(多項選擇)(ABEF)
A:甘于奉獻B:勇于斗爭C:舍己為人D:拾金不昧E:播種希望F:兢兢業業
理由:
A: 它不被損害的時候,給兩家一美蔭,雨天,可以讓兩家享受雨打桐葉的詩意。
B: 雖然遭到侵蝕,仍然可以長出枝葉,形成美蔭。
E: 它將種子播撒在土中。
F: 它同風雨和螞蟻的斗爭從春天一直堅持到夏天。
(以上你認為不是的選項可以不寫理由)
9、課文寫禿的梧桐在秋天里的狀況用了
老柏、香橙、老榆、大理菊、麝香連理花和鳳仙花等。等植物與它進行對比,這樣寫的目的是:( C )
A:貶低其它植物以抬高梧桐樹的品質。
B:用梧桐樹來襯托其它植物,說明其它植物是多么卑微、可憐。
C:用其它植物在秋天凄涼的樣子來渲染一種憂傷的氣氛,以此來反襯梧桐的高貴品質。
10、“
但是,我知道明年還有春天要來。明年春天仍有螞蟻和風呢?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這段話的意思是:(C)
A:梧桐樹經過秋的折磨,冬的摧殘,怕是再也不能活了。
B:雖然有春風,但螞蟻的力量總比梧桐還要大。
C:秋天再殘酷,但是梧桐總能在春天復蘇;螞蟻和風即使能將梧桐摧殘,但梧桐也播種了希望.
11、第一自然段和第十四自然段的關系是
前后呼應
12、讀了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生命是偉大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生命而頑強地奮斗,不要懼怕遇到的挫折,遇到的阻力,哪怕暫時不能戰勝它們,也要努力地播種下希望,用自己的精神影響下一代。
13、“落在土里的種子”會想些什么?
一、視誦讀為詩詞教學的生命線
誦讀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一點已經成為廣大語文教師的共識。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詩詞的教學,學生的朗讀是任何理論、手段都替代不了的。我認為,讀詩如剝洋蔥,要有步驟、有層次,首先要字正腔圓,讀準字音;其次要抑揚頓挫,讀出節奏;三要字從句順,讀出詩歌所描寫的情境;四要細語微吟,讀出詩人的感情。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朱熹曾說“讀詩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可見誦讀的嚴謹和重要。人教版所選的古詩詞多魏晉唐宋絕句和律詩,也有漢樂府和《詩經》里面的詩歌。詩歌節奏的把握較為簡單,重要的是讀出詩句的情境、意蘊,進而理解詩人的情感。形式多樣的古詩文誦讀競賽活動是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興趣的催化劑。應該說,今天人們已經沒有可能超越唐宋詩詞,那么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開展形式多樣的古詩詞誦讀競賽活動,對提高學生學習古代詩歌的興趣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以誦讀帶動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已經成為語文老師的共識,
二、用現代教育技術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
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普及給語文教學插上了啟發學生想像的翅膀,把“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古詩詞進一步演繹成一幅流動的畫、一首動聽的詩,使缺乏實際生活閱歷的學生的較為單一的思維一下子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比如我在講《詩經》中的名篇《關雎》時,用悠揚的古琴音樂帶學生走進遠古那迷人的氤氳著霧氣的河邊。動畫顯示男子魂牽夢繞的姑娘,在霧氣中恍若翩翩仙子。學生眼睛里看到的,耳朵里聽到的,心理感悟到的全是激發審美體驗的形象。原本枯燥乏味的古詩學習成了享受影音娛樂的美味大餐。
三、巧設情境,幫助學生利用現有的人生體驗感知古代詩詞的意境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有關于“情境”的論述,所謂“情以物遷,辭以情發”。人對處在一定情境中,能引起情感共鳴的事物往往印象深刻。由于古代詩詞所反映的社會文化生活比較久遠,初中生的人生閱歷又十分有限,我國古典詩詞講求“意在言外”,講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它們留給讀者的想象空間非常大。所以要想深切體會詩歌中的意蘊,教師在講授古詩詞時,巧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幫助他們調動已有的生活體驗去感悟詩歌的思想內涵。例如在講授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我力求引導學生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畫面感,調動自己曾經有過的關于秋天肅殺凄涼的人生體驗,讓自己穿越時空,仿佛自己就是騎著瘦馬,迎著秋風,在荒涼的古道上踽踽獨行的天涯游子,體會那種相思斷腸的愁緒。這樣不但讓學生很好地理解了詩意,也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
每一首古詩詞的背后其實都有著詩人的人生閱歷,從這個意義上說,每一首詩詞又都有一個故事,由賈島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而發生的有關推敲的故事早已傳為佳話。在許多古典詩詞當中作者還運用了許多典故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典故講清楚也需要老師在授課時精心安排。例如在講授杜牧的《赤壁》時,講一講“東風”的典故,說一說“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俗語,聊一聊《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學生對“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詩意就會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四、活學活用古詩詞是學生繼承古詩詞文學傳統的有效手段
言簡意豐、含蓄典雅、經受了時間考驗的古詩詞在今天有著極大的借鑒價值,在作文中,如果學生活學活用古詩詞名句,不但使自己的文章文采飛揚,而且給讀者許多感悟和收獲。
我們不可能像古代的詩人一樣走遍千山萬水,閱盡悲歡離合,把人生體驗濃縮為流傳千古的名句。但是我們可以把古詩詞名句所飽含的人生體驗內化為自己的生命體驗,融入到寫作中,學生的寫作水平自然會得到很大提高。
一、連綴組合,化繁為簡
無論何種類型的詩詞,其主題內容應該是確定的,但又分散于作品的字里行間。所以考生可以從中摘尋出一些零散信息加以組合。這些信息處于零散狀態時,其含義、作用比較模糊,難以理解;但一旦組合起來,這些信息可互為提示、互相映照、互相支持,可以比較清晰地顯示出作品的主題內容。試看對歐陽修的《浣溪沙》的解讀。
浣 溪 沙
歐陽修
堤上游人逐畫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綠楊樓外出秋千。
白發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盞頻傳。人生何處似尊前!
詞中“逐畫船”“出秋千”“戴花”等詞語所交代的都是關于春游的,將這些零散信息組合起來,可以想象描繪出春游熱鬧的景象,也可借此進一步感受到詞人寄情山水、狂放不羈、樂而忘形的情態,這就基本上把握了該詞的神韻了。
此外,這首詞還有兩處信息值得組合感受。“盞頻傳”“似尊前”,“盞”“尊”都是酒器,與飲酒有關。結合上述春游樂事,可以進一步想象到詞人興至高處,借酒助興的情形。但再融入另一處信息“人生何處似尊前!”卻又品味出似乎在排除否定游樂、飲酒之外的一切,給人以好酒之徒的感覺。結合詞人的生平經歷,可以領會出,這顯然是詞人的激憤之辭!據此,可以深化對此詞的解讀:縱情山水,以酒助興不過是詞人生活情態的一面;心有不平,胸懷郁悶則是詞人真實的一面。
綜上所述,我們對該詞的解讀就是通過逐層組合分散信息來完成的。上述解讀過程,基本上是組合信息,帶有猜讀性質,雖不合閱讀鑒賞的本質規律,但作為一種應考方法,對考場快速理解作品還是有一定參考意義的。
二、充分利用注解,知人論世
作品后面的注解有著豐富的暗示性,所以考生不妨先快速閱讀注解,將其視為解讀作品的突破口。下面看對一首唐詩的解讀。
出 塞 作
王 維
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
暮云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
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
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霍姚。
【注】①737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戰勝吐蕃,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②〔獵天驕〕天驕,漢代時匈奴自稱“天之驕子”,這里借稱唐朝的吐蕃。獵天驕指吐蕃正在進行打獵活動。吐蕃人常常在秋天圍獵伺機入侵中原。③〔霍姚〕漢代曾作過姚校尉的霍去病。
前面四句詩寫景、寫人,離開具體背景材料很容易這么理解:以綿綿無絕的白草、漫天燃起的大火、空闊的沙漠烘托“天驕”打獵時縱橫馳騁的颯爽英姿。按這種常規的思維理解,前面的詩句就是在展示并贊美“天驕”的形象了。但看看注解中“天驕入侵”“戰勝吐蕃”等信息,就可基本領會詩人謳歌贊美的應是唐王朝將士。以對注解的這一理解為前提,就可以明白:前面景物描寫是要渲染緊張的氛圍,“天驕”驅馬射雕也是襯托唐王朝將士的勇敢、善戰。
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背景可以顯示作者的感情態度,而作者的感情態度則是作品的的靈魂,也是解答各類題目的依據。
三、巧借傳統意象,讀出其暗示意義
詩歌意境深廣,富于形象,長于抒情。尤其是中國古典詩歌,講究的是“言外之意”、“味外之旨”。古典詩歌中的形象常常是客觀之“象”與主觀之“意”共同構成的意象。因此,就應考來說,積累一定的常見傳統意象,恰到好處地加以運用也是解題的一個突破口。見下面一首詩。
上 李 邕
李 白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恒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大鵬這一意象出自《逍遙游》,其形體龐大,志存高遠,有著驚世駭俗的理想和志趣,又為自由而不斷搏擊進取。學生對此應該是非常熟悉的。那么,這一“常見”意象就成為解題的一個突破口。考生可以此為參照,結合所了解的李白生平經歷、處世態度,就可以清晰地感受該詩所刻畫的詩人形象:胸懷大志,心中充滿了浪漫的幻想和宏偉的抱負;自信又桀驁,少年銳氣正盛。
類似的傳統意象很多,大多具有比較固定的含義,如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而月則會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以折柳表惜別……常見傳統意象因其“常見”“傳統”等特點要求學生必須理解、領會,并且必須達到一定的量。通俗地說,多積累一點,就可能多了一條解題的捷徑。
四、總體把握作品的氛圍特征,緣景入情
進入考卷中的許多作品都有景物描寫,而景物的特征、環境氛圍基調對于作品的主題內容具有很強的暗示意義。所以,抓住景物特征,感受環境氛圍基調,也是領會作品主題內容的切入點。以一首宋詞為例來感受這點。
御 街 行
范仲淹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
作者從視覺、嗅覺、聽覺等角度對秋夜展開描寫,表現了秋夜的蕭瑟、寂靜、凄寒、曠遠,從客觀的角度來說,這些環境內容是秋寒節候的特征,但又能強烈地暗示詞人孤寒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