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企業并購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企業并購重組文化整合問題與對策
一、文化整合在并購重組中的重要性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無論來自國內還是國際的競爭將越來越激烈,這就要求企業擴大規模、降低成本、增加利潤,進而增強競爭力,這就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運用并購的方式作為規避風險、增強競爭力、擴大規模的有效手段。有數據表明,與并購浪潮的蓬勃之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并購成功的案例非常少。雖然并購企業戰略框架的制定、業務的整合等都影響了企業并購的成功與否,但是并購企業的文化整合又是在并購后的整合過程中最困難的任務,又是影響企業合并成功與否的最根本的因素。企業文化的整合是企業并購中的重中之重,怎樣做才能使得并購雙方的文化順利整合,使得雙方企業理念達成趨同,規范一致,從而提高企業凝聚力和競爭力。
二、國內企業在并購重組中的文化整合中存在的問題
1.雙方企業的文化沖突:企業并購重組后,由于企業文化的不同而產生的文化沖突主要表現在管理方式,以及價值觀方面的沖突。(1)決策管理沖突:由于不同的經營理念導致企業決策機制的迥異,有些企業的管理缺乏完善的制度和程序,管理中主要依賴個人的經驗,個人的人格魅力在決策管理中發揮重要的作用,而有的企業強調程序化、制度化;有的企業長期以來習慣于集體決策以及集體管理,而有的企業強調獨立決策和個人負責。(2)價值觀的沖突:企業文化的核心是共同價值觀,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價值觀,這些觀念通常以有形的人員、管理體制等作為載體,長期影響著企業員工的思維、行動方式。它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慣性,當企業并購后,如果處理不當,就會遇到無形的價值觀的沖突和摩擦,這種影響和摩擦就會體現在具體的工作中,這樣就會導致合并的效果不理想。
2.并購企業對文化整合的認識普遍不夠:(1)并購前對企業文化的評估工作嚴重缺失。在并購重組前期的過程中,雙方企業的評估都圍繞著企業的有形資產,而忽視企業的無形資產,特別是企業文化的評估,這樣就會導致并購重組前沒能對企業文化進行細致的調研及評估,不能夠對被并購企業的文化有深層次的了解,也就不可能看到雙方企業文化的優勢和缺點,以后的文化整合也就不可能取得滿意的效果。(2)并購后更多注重有形資產的整合,而不注重無形資產整合特別是文化整合。目前的企業并購大多注重有形資產整合,忽視企業文化協同這一對并購績效具有深層次影響的重要因素。
3.文化整合模式選擇單一,選擇企業文化整合模式是企業文化整合的重要一步。國內的企業并購普遍采用的一種模式—“吸收式文化整合模式”,這是一種被并購企業的文化完全被并購企業吸收并融入到其文化中,如果并購方的文化優勢明顯,在重組后的文化整合可以采用此種模式,采用此種模式成功的文化整合也很多。但是一般來說,合并雙方的文化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如果不是通過系統的調研而盲目的采用吸納模式的話,容易激起被并購企業員工的逆反心理,從而使員工產生過激行為,對并購的效果產生不利影響。三、國內企業并購重組中文化整合的對策
1.建立企業文化整合工作小組。為保證文化整合工作的出色完成,在并購的初級階段就要成立文化整合工作小組,小組人員由熟悉雙方企業文化的人員組成,也可聘請專門機構的人員組成。小組的主要工作有:對雙方原有文化的差異進行分析并進行溝通,這其中企業文化的差異表現在很多方面,既有發展戰略的差異、也有具體執行的差異。整合小組合并前就要深入調研雙方企業文化,并進行企業文化的對比,對存在的文化差異的性質和程度進行分析,并認識到這種文化差異對日后產生的影響。文化整合是否成功,溝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順暢和有效的溝通才能識別雙方企業文化的差異,才能發現各自企業文化的優劣,才能對企業文化有一個好的整合并能夠促進企業的發展。
2.選擇適合企業發展的文化整合模式。文化整合模式一般分為三種:(1)吸收式。采取這種模式的雙方來說,并購方擁有相當成熟和成功的企業文化,而被合并方的企業文化又很脆弱,采取這種文化整合模式的重組,并購后的整合成本相對小一些,但是如果處理不好,在以后的企業的工作中會遇到來自并購方員工的抵觸。這樣就要求在合并前,并購小組的工作人員就要仔細調研并識別出雙方文化的優點和缺點,有選擇地吸收對方的優點,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如果處理好的話,就會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2)分立式文化整合模式。這種模式的前提是并購雙方都擁有比較優秀的企業文化,并且合并后各方的業務比較獨立。采取這種模式融合,并購后企業文化沖突不明顯,文化融合風險較低,雙方企業文化優勢被保留,新企業具有多元化的文化環境。但是對以后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協調技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3)重塑式企業文化整合模式。當合并雙方的企業文化都不存在優勢明顯的情況下,同時雙方企業文化都有優點和不足,合并雙方既不盲目的保留或者是消滅一種企業文化,而是保留雙方文化的亮點,最終融合而形成雙方互相認可且包容雙方優秀文化的一種混合的新文化。
3.盡快建立并購重組企業的共同價值觀。文化整合的最終目的就是建立企業共同的價值觀,企業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內核,是企業文化的首要問題,價值觀的確定要體現雙方企業的訴求。并購重組企業要在遵循有形資源整合與文化整合協調一致的基礎上,應根據市場環境的要求和員工的訴求以及構建企業發展戰略的需求找到不同文化的結合點,發揮文化優勢,在企業內部建立共同的價值觀,使得每個員工能夠將自己的思想行為與公司的發展戰略和愿景結合起來,形成以共同價值觀為核心的企業文化。
參考文獻:
[1]周林:企業并購與金融整合(經濟科學(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出版社),2002
[2]王:企業并購整合(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企業并購
一、新會計準則對企業并購產生的影響
1、新會計準則對并購企業價值估值產生的影響
對目標并購企業進行合理的價值估值是通過分析目標企業往年企業利潤,將依據企業往年利潤進行未來收益折現。因此,在企業并購過程中就需要分析新會計準則對企業利潤及與企業利潤成正比的企業價值的具體影響。首先是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很多企業利用新會計準則中對存貨計價可選擇的權利來調節企業利潤,例如不同時期對先進先出法和后進先出法的選擇。這種利潤的調節是通過在不同時期下,存貨的價格發生波動,由于價格的波動使得不同的計價方法對應不同的當期利潤.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其次是資產減值準備的會計處理。多數企業通過利用資產減值準備計提和沖回達到調節企業利潤的目的,新會計準則下為了防止企業利用資產減值準備調節企業利潤.規定不允許轉回已經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再次,公允值的使用影響。目前,由于我國的市場經濟還不夠完善,公允值受人為因素影響比較大。有些企業利用債務重組交易,實現控制上市企業的當期損益,采取的主要手段就是通過債務重組確認重組收益或者以非貨幣易中的優質資產置換劣質資產手法。
2、企業選擇并購會計政策的影響
從新會計準則的實施過程看,企業并購的兩類中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并購采用的是權益結合法,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并購采用的是購買法。對于購買法也做出了很多明確的規定,例如對于公允價值應用.只有在確認被購買方的資產和負債的情況下.才能確認被購買方可辯認凈資產的公允價值。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會計信息的質量。新準則充分體現了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的選用存在互斥差異,保留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并存的格局。但是,新準則中并沒有對同一控制做出明確限定。這樣給企業進行并購時進行會計政策選擇留有很大余地。
3、新會計準則對企業并購模式產生的影響
新會計準則為了防止母公司通過子公司來調節利潤做出了規定,采取新的長期股權投資核算方法來減少母公司對子公司利潤的調節能力。長期股權投資核算方法中要求用成本核算的方式核算母公司對子公司的投資,有效控制母公司對子公司利潤的調節,實現阻斷母公司調控自己利潤的目的。新準則還對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做了詳細的規定。其中,公允價值和稅費構成了換人資產的成本;當期損益包含了公允價值與換出資產賬面價值的差額。另外,新會計準則引入公允價值,也給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創造了利潤空間。特別是對投資性地產企業,通過重估地產價值,將可以提高企業的凈資產使得企業的市盈率進一步下降。通過重估地產價值也給企業創造了利潤空間,使得企業股票的估值得到了提升,進一步增加了企業并購所需要的成本,使得并購時對股權控制模式的選擇能力下降。
4、企業并購動機受到的影響
首先。新準則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投機性動因的并購。新準則通過規定企業合并后.在當日將資產和負債在被合并方的賬面價值計量。新準則不在應用公允價值.對于由凈資產賬面價值與支付的合并對價賬面價值產生的差額.對資本公積進行調整,資本公積不足沖減的。調整留存收益.減少了利潤操縱空間。其次,促進了創新類企業并購。主要采用的手段是允許將開發費用資本化,對于無法判斷使用壽命的可以進行日后的攤銷。通過該方法使得那些需要融資且本身開發成本又比較高的企業.可以提高近期業績,更好的獲取融資,從而增加了并購創新類企業的動力。
二、新準則下優化企業并購的措施
1、新準則給企業并購帶來的啟示
首先,新的會計準則更注重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提升企業會計透明度。新準則給企業重組估值就帶來很多不確定性.包括賬面業績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企業可以根據會計政策的變更,改變經營行為,提升企業的內在價值。其次。新會計準則對財務報表數據的影響,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將給投資者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最后,新準則與國際接軌程度提高,對于彌補與國際會計政策和會計信息的差異起到積極作用。為企業跨國經營、引進外資、并購企業創造了條件。
2、健全優化企業并購的法律政策環境
為了更好的發揮新準則對企業并購的制約與管理,就需要依據我國的實際環境,建立和健全我國的競爭法體系,包括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不斷加強和完善企業并購的條例。為防止企業利用規模與實力優勢,擠壓某些企業。同時。對于企業并購后的善后問題要周密考慮.包括企業并購后的債務問題和下崗失業人員的福利與去留問題,在法律中要進一步的明確。另外,對企業并購要加強政策性引導作用,優化企業并購的政策環境。對于能夠改善產業結構、增強企業競爭力的并購方式,國家應該從資金貸款、稅收優惠、審批程序等多方面給予支持。適當增強其運作空間。
3、謹慎選擇并購目標企業合理評估其價值
首先,新準則的條件下,要謹慎選擇并購目標企業,主要考慮的因素有:(1)目標企業的組織形式。(2)并購類型的選擇。(3)目標企業的經營地、注冊地。(4)采用不同方式合并下,商譽、當期損益的認定處理問題。(5)不同的會計處理方式,在直接相關費用發生當期將對納稅產生很大。目標并購企業確定后要合理評估其價值。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制定詳細的新的核算準則來規范企業的具體業務。使得企業不合理調節企業利潤的現象大幅降低,但是公允價值等方法的引入,也給企業帶來新的操作空間。因此,企業在對目標企業估值時.要關注目標企業近幾年的經營業績,合理確定其價值
一、并購的概念
并購,是兼并(Merger)與收購(Acquisition)的合稱,兩者慣于合用為一個專業術語:Merger and Acquisition,縮寫為M&A。
兼并(Merger)通常是指一家企業以現金、證券或其他形式購買取得其他企業的產權,使其他企業喪失法人資格或改變法人實體,并取得對這些企業決策控制權的經濟行為。在《新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解釋為:“指兩家或更多的獨立企業或公司合并組成一家公司,通常由一家占優勢的公司吸收一家或更多的公司。一項兼并行為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完成:用現金或證券購買其他公司的資產;購買其他公司的股份或股票;對其他公司的股東發行新股票,以換取所持有的股權,從而取得其他公司的資產和負債?!?/p>
收購(Acquisition)通常指企業用現金、債券或股票購買另一家企業的部分或全部資產或股權,以獲得該企業的控制權。
由于在運作中兼并和收購的聯系遠遠超過其區別,所以兼并與收購常統稱為“并購”或“購并”,泛指在市場機制作用下企業為了獲得其他企業的控制權而進行的產權交易活動,其實質是為了獲取控制權。
二、并購成本
并購成本有廣義和狹義的兩種解釋。廣義的成本概念不是一個普通的財務成本概念,而是由于并購而發生的一系列代價的總和。這些成本既包括并購工作完成的成本,也包括并購以后的整合成本,既包括并購發生的有形成本,也包括并購發生的無形成本。企業并購成本應包括的項目有:并購準備成本、并購完成成本、整合與營運成本、并購機會成本。狹義的并購成本僅僅指并購完成成本。
(一)并購準備成本,包括對目標企業的信息獲取成本和中介服務成本。信息的獲取是并購的開端,主要包括目標公司的資產規模、債務結構、產品狀況、市場前景、盈利能力、技術水平、組織結構及員工素質等,要獲得這些資料,就要做到盡職調查。盡職調查包括資料的搜集、權責的劃分、法律協議的簽訂,它貫穿于整個收購過程,主要目的是防范并購風險、調查與證實重大信息。它是現代企業并購環節中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并購的成功與否。但是,盡職調查在我國的并購實踐中卻往往被忽略,將其簡單等同于資料收集。在我國,計劃經濟時代,并購多為政府行為,信息獲取容易,成本低;市場經濟時代,非官方并購越來越多,從傳統媒體到網絡,信息滯后,內容不全面,使得信息獲取成本大為增加。許多并購不成功,是由于收購者在盡職調查上偷工減料,削減了主要盡職調查工作規?;驅⑵湮兴藞绦?。收購者錯誤地認為通過縮減這一環節可以贏得時間,節約金錢,或免傷和氣,從而使他們喪失了一個在簽約并購另一個企業之前毫不遲疑地披露該企業固有風險的大好機會。
并購作為一項專業性強的經濟活動,需要有能提供技術性、法律性、經濟性問題支持的中介機構或專業人士的協助,如律師事務所提供的法律咨詢,會計師事務所提供的財務咨詢等等。中介機構服務在并購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尤其是在企業并購走向市場化、規范化的今天。中介服務成本在并購成本中的比重將會進一步增大。
(二)并購完成成本,指的是并購行為本身所發生的并購價款和并購費用。并購價款是支付給被并購企業股東的,具體形式有現金、股票或其他資產等,即收購價格。并購費用是指并購過程中所發生的有關費用,如并購過程中所發生的搜尋、策劃、談判、文本制定、資產評估、法律鑒定、顧問等費用。
收購價格是收購者購買目標企業經雙方協商確定的最后支付價格。確定收購價格的主要依據是目標企業的年度報告、股價變動情況表和財務報表等方面的資料。它以協議方式確定下來,意味著企業并購基本完成。收購價格的確定以目標企業的評估價值為基礎,經過并購雙方博弈過程實現價格均衡。收購價格的確定,決定了換股比例和雙方的持股比例,同時也確定了并購雙方股東的利益。收購價格的支付宣告了并購過程的完成。因此,收購價格是收購者為收購目標企業所支付的直接的、主要的成本。收購價格會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如: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評估的方法和程序、行政影響等。這些因素會改變收購價格。收購價格的高低體現了并購企業的價值,也直接影響了并購方的未來投資回報率。收購價格的確定是并購成功與否的關鍵。
(三)整合與營運成本,并購后為使被并購企業健康發展而需支付的勞動成本。這些成本包括:①整合改制成本。如支付派遣人員進駐、建立新的董事會和經理班子、安置多余人員、剝離非經營性資產、淘汰無效設備、進行人員培訓等有關費用;②注入資金的成本。并購公司要向目標公司注入優質資產,撥入啟動資金或開辦費、為新企業打開市場而需增加的市場調研費、廣告費、網點設置費等。③隱性成本。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并購方對被并購方了解不徹底,或者被并購方故意隱蔽實情,導致額外成本的產生。這其中主要是債務不明問題。④債務關聯成本。許多被并購企業債務種類繁多,抵押貸款、欠水電費、變相集資等等,千絲萬縷,涉及方方面面。
整合決定著企業并購是否成功,相當一部分并購案例失敗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整合的失敗。在國內企業的并購整合中,有一些整合成本的發生是由于我國國情的特殊需要,因為我國目前養老、失業、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善,收購方要為解決被并購企業的人員就業、福利、社會保障等支付大筆的費用。
2003年中國汽車業最大的外資并購案――東風公司與日產公司合資重組東風汽車有限公司,總投資達167億元人民幣。并購時為了解決離退休和內退職工重組問題,東風、日產并購協議規定,合資公司每年要從工資總額提取10%用作補充職工養老保險,內退職工重組由合資公司承擔。
隱性成本、債務關聯成本這些無法預計的或有支出有時會對并購后企業的經營活動產生重大影響。如:未聲明的對外擔??赡軙诓①徍笠蟠胬m企業承擔連帶責任,形成并購后企業的額外負擔;有些行業受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影響,使得企業的環保支出大幅度增加等。
在并購中人們往往只注重當期成本而忽視了后續成本。并購與新建企業相比,當期成本一般較少,但后續成本較大。因此,要對低成本擴張的后續成本特別關注。針對后續成本具有間接性、難預測、多次發生的特點,低成本擴張的成本并不低,進行低成本擴張時,必須全面考慮各方面的成本,把不可控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不少公司在并購以后發生失敗,其原因往往不在于并購事件本身,而在于忽略了對購并以后的公司進行合理的整合,沒有成功的整合就難以實現成功的并購。假如整合做得不理想,將影響到被并購企業的運作,就需要推倒重做。但如果再做第二遍,往往對業務已經構成較大影響。企業并購不僅僅是一項財務活動,只有在資源整合上取得成功,才是成功的并購;否則,僅是在財務上的合并,將導致業務和財務的雙重失敗。
(四)并購的機會成本,是指企業為完成并購活動所發生的各項支出,尤其是資本性支出相對于其他投資和收益而言的利益放棄。因為在一定時期企業擁有的經濟資源是有限的,如果將大量的經濟資源投入到并購活動中,就不能再將其投入到其他可能帶來較好投資回報的項目中,或者使企業減少在其它方面的投資以滿足并購的資本需要,這必然引發機會成本。這也是進行并購決策中必須考慮的一個衡量標準。并購需要花費相當的資金成本,可能會影響到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現金流量,企業在決策并購方案時必須權衡其他投資項目的收益水平。
一、企業并購會計處理的兩種基本方法
(一)權益結合法
權益結合法是我們目前比較常見的一種企業會計處理方法。它主要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企業或公司(具有一定資產、規模等)分別將各自的債務、股東和資產等利益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高度統一、規模更龐大的經濟集團。也即是說,各個企業把自己經濟、經營資源和權益集合在市場經濟風險中。在發生企業并購后,對合并企業的股權、資產等不用重新再做評估。所以,在制定下基本的計量方法后,被合并的企業能通過原賬面的價值在新的經濟實體里入賬,同時也不需要對企業確認商譽。在規定的合并日要在合并后的企業財務報表中反映出參與合并的公司所保留的經濟利益,以及對外報告通過合并所產生的收益的匯總,在這個過程中不需要考慮發生合并的年度。
(二)購買法
購買法是一個企業用現金、資產或其他承擔債務的方式并購另一家企業的方法。該會計方法將企業的并購看作是普通的資產購買,所以它的處理方法跟企業購置資產的交易非常相像。在發生企業并購時,是通過公允價值的計量標準來衡量公司的資產和負債。在企業并購過程中,如果并購的成本超過了它所獲取的凈資產公允價值部分就被確認為商譽。當被購買資產的公司喪失其法人的主體地位,而購買它的企業按照收購資產和負債的公允價值入賬,如果它所采取的方式是控股合并,那么商譽就該計入合并資產負債表中。這種會計處理方法下的收益包括合并企業時產生的收益和合并后的公司所實現的收益,因此合并后的公司報表中不包括其留存收益。
二、企業并購的利弊分析
事物都有兩面性,企業并購也是一樣的。企業并購的優勢很明顯,它能夠幫助企業很有效率的整合企業資源,迅速擴大企業的生產規模,鞏固企業的行業地位,增強企業的經濟效益。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通過企業并購可以讓原來過剩的生產能力得到充分利用,相對于以往降低了生產成本。從企業資金管理的角度來說,有利于實現企業利潤的最優化。
人們常說,風險和收益并存,企業的并購也存在相應的風險和危機。企業并購的風險和危機主要集中在三點:融資風險、反收購風險和營運風險。企業并購需要籌集大量的資金,如果在資金籌集過程中對企業資本結構和財務杠桿產生不利影響,就會讓企業財務風險增加,這就是融資風險。如果在企業并購過程中,彼此之間關系惡化,讓企業并購演變成敵意收購,引起被收購方激烈的反抗甚至于不惜代價也要設置障礙,由此增加企業的收購成本,或就此導致收購失敗,這種人財兩空的情況的就是指反收購風險。最后,就是營運風險,它是指在企業順利完成并購后卻沒有產生預期的協同效應,并購后彼此的資源沒有達到共享互補,甚至出現規模不經濟的現象。
三、企業并購會計處理方法的一些建議
企業的并購是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的一種正常議價交易,但不是企業資產和負債真正的賬面價值。因為歷史成本的計價跟權益結合法的論據要嚴格保持一致,所以并購企業的購買或者支出的成本就是它們股票的公允市價。按照賬面價值的記錄來進行企業的并購,這種方式是不正確的,它直接導致企業合并后的價值與實際價值有較大的偏差。事實表明,采用權益結合法的企業更有權益股價優勢,但對于財務報告使用者而言,辨別不同會計方法所產生的差異是很難的,這樣就對經濟資源配置產生非正面的影響。財務評價和監控以會計利潤為基礎,而國內的融資和監管主要依賴公允價值的確定,企業對外的賬面利潤極大地決定了企業的上市資格和配股再融資。因此,企業并購方式的選擇會有比較明顯的會計后果和差距相當大的經濟效果。鑒于我國當前各大企業的運行狀況,建議盡量采用購買法,因為采用權益結合法會在實際運行時產生巨大的漏洞。購買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讓資產價值基礎變得混亂,但資產負債表本身就不容易搞清楚,這不是購買法所造成的?;谖覈幱诮洕D型期,很多相關的法律法規還未得到完善,采用購買法比較謹慎和合理。
一、全球企業并購的新趨勢
一般而言,企業并購是指一個企業購買其他企業的產權,使其他企業失去法人資格或獨立經濟實體資格的行為。但是,這一經濟學的解釋并未全面反映出企業并購的本質。簡單地講,企業并購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立足于提高經濟效率,通過企業變更和終止的方式,實現企業競爭中的優勝劣汰。
企業并購是正常的經濟活動,只不過近年來企業并購日益加劇,才引起人們的關注和思考。企業間之所以會產生并購與被并購現象,其深層次原因在于市場。換言之,企業的并購行為原因和目的都在于改變和理順市場供需關系的秩序,實現經濟資源的重新配置,從而獲得最大利潤。19世紀90年代,歐美大陸突然出現的企業并購熱潮使曾讓企業家們寢食難安的生產過剩心病一夜之間得以化解。同樣的情況又出現在百年之后,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政府、企業和市場應接不暇,信息失靈,直接導致生產過剩。不管是汽車業、石油業乃至銀行業,普遍存在著生產或服務能力過剩的嚴重問題。據估計,全球汽車業過剩的生產能力將達2000萬輛。企業要想在世界范圍內參與競爭,就必須結盟開辟市場,以重組削減成本,從而提高效率。1998年,英國石油公司和美國阿莫科石油公司在合并后節約成本10億美元,而戴姆勒——奔馳與克菜斯勒跨國“婚姻”的合并,預計幾年內將創造利潤25億美元。再者,國際競爭加劇是推動并購浪潮的關鍵因素。由于因特網正在打破所有商品的傳統銷售方式,許多老牌公司都擔心自己的處境。老板們普遍認為,只有在本行業中排名前3名的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而兼并和收購是推動公司成長的最快途徑。英美石油公司合并,埃克森與美軍公司合并,就在全球石油業領域形成了它們與荷蘭殼牌石油公司的三強鼎立競爭態勢。最后,技術進步加快也是企業并購的原因之一。企業要想維持和提高核心技術能力,必須大量增加研發費用,但產品的壽命卻在縮短,為此,企業要想擴大規模,分攤龐大的技術成本,就必須把企業并購視為增強競爭力,擴展自身實力的必然選擇。據統計,微軟公司為了保持技術優勢,1999年成為全球最活躍的企業收購者,至少進行了45項并購交易,交易總額超過130億美元。英特爾公司位居第二,并購交易35項,交易總額達50億美元。
90年代以來,企業并購浪潮愈演愈烈,似成狂潮,一浪高過一浪,且呈現跨國并購的新趨勢(跨國并購的產生與跨國公司密不可分,在迄今為止的跨國并購中,90%的交易是由跨國公司進行的)。特別是自1998年后,跨國公司跨國并購出現了一些新特點和新動向。
(一)強強聯合迭起,跨國并購的規模巨大,涉及范圍廣泛。
1997年全球宣布的企業并購交易總額達1.5萬億美元,1998年達到2.5萬億美元,而1999年則達到3.4萬億美元??鐕緩姀姴①弾缀跎婕八兄匾袠I,并購數額也不斷創下最新記錄。例如,1998年5月7日,德國的戴姆勒——奔馳汽車公司購買美國第三大汽車公司克萊斯勒價值約為393億美元的股票,收購這家公司,組成“戴姆勒一克萊斯勒”股份公司,奔馳和克萊斯勒將分別持有其中57%、43%的股份。這一并購行為涉及的市場交易金額高達920億美元。合并后的新公司成為擁有全球雇員42萬,年銷售額達1330億美元的汽車帝國,占據世界汽車工業第三把交椅?!赌系乱庵緢蟆吩u論說,這次合并是經濟全球化的一股“射流”,它說明誰要成為世界經濟中的大角色,誰就再也不能依賴出口,必須走強強聯合之路,才能抵御世界市場的風險。1999年,先后出現了美國福特收購瑞士沃爾沃,法國雷諾汽車收購日本日產汽車等巨型并購案。新千年伊始,全球又出現好幾宗巨型并購交易實。l月11日,美國在線與時代華納合并,使網絡與傳統媒體兩種大眾傳播方式走到一起,這種結合是新技術融合的結果,即多媒體技術把網絡、印刷、電視、廣播和娛樂結合起來。2月初,倫敦又傳來消息。剛剛與美國在線完成合并的華納公司將和英國老牌公司百代(EMI)合并,價值200億美元,成為世界最大的音像公司。l月21日,世界知名企業美國寶潔公司與兩大藥業巨頭美國家庭產品和華鈉蘭伯特進行談判,協商三家公司的合并大業。如果三家合并成功,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消費品公司和最大的藥品公司之一。汽車業并購交易也接連而出,3月27日,戴姆勒一克萊斯勒公司以21億歐元的價格收購了日本三菱汽車公司34%的股權,德國大眾以32億德國馬克收購了瑞典著名載重汽車“斯堪尼亞”18.7%的股票,獲得34%的股權。專家估計在未來10年里,世界汽車市場將是5家至6家汽車巨頭的寡頭壟斷局面。另外,跨國公司的跨國并購涉及到幾乎所有的重要行業,包括鋼鐵、能源、航空、銀行、保險、超市、電信、醫藥甚至大眾傳媒。
(二)出現了全球性跨國公司并購浪潮。
著名國際經濟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保羅·克魯格曼認為,1998年以前的企業并購浪潮,嚴格地說只能稱為美國企業的并購浪潮,因為在此之前,歐洲和亞洲等地區基本上都未卷入。自1998年之后,企業跨國共購浪潮幾乎席卷了歐亞拉美各洲。據1998年7月份《亞洲兼并和收購雜志》統計,1998年上半年,歐美企業收購亞洲企業案件急劇增加,交易額比1997年同期增加5倍以上,僅收購日本和韓國的企業、銀行的金額就達74億美元,1999年10月,中國香港李嘉誠的和記黃埔集團出售英國電訊Orange44.l%的股權,此舉不僅使和記黃埔獲得1130億港元的巨額收益,而且成為市值7000億港元的德國最大移動電話公司受內斯曼的單一股東,取得了德國和意大利的電訊市場。此交易成為全球有史以來的第22大合并收購,是香港公司前所未有的國際并購交易。在2000年2月7日,沃達豐收購曼內斯曼時,和記黃埔又賺了一大筆。
(三)同行業橫向并購多,跨行業并購少,惡意并購將呈上升趨勢。
目前跨國公司跨國并購的動機是尋求戰略性資產,強強之間的橫向并購明顯具有從對方獲得某些自身不具備的優勢以削減成本、創新技術、保持現有市場份額、進入新市場、構筑跨國公司自身的全球一體化經營網絡的戰略動機。近年來全球貿易壁壘迅速下降,西方國家亦順應潮流,逐步放松了對企業并購的限制。如美聯儲放松了對銀行參與證券業務的限制,日本的金融大改革放寬了居民到海外投資的限制,歐洲各國也將放松對股票回購的限制。寬松的政策增加了贏利的可能性,公司紛紛以并購活動擴大投資和開拓市場,但同時隨著金融全球化制度保障的建立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放松管制的浪潮,跨國惡意并購也將逐漸增加。例如,1999年10月25日,美國政府宣布取消1933年頒布的《格拉斯一斯蒂格爾法》就是為適應目前的并購需要。1999年11月4日,美國參眾兩院通過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宣布取消實行了大半個世紀的限制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跨界經營的法律——(1933年銀行法),這有利于投資銀行業務的發展和資本市場規模的擴大,從而也為惡意并購提供了方便。目前跨國公司的競爭主要表現為國際資本市場上資本經營能力的競爭。伴隨直接融資的擴大和資本市場的發展,跨國公司多半是上市公司,因而就有了價格的表現形式,使跨國公司作為交易標的物的流動性大大增強,企業作為交易對象成為可能。通過直接融資或并購其他企業后進行資產重組和資產優化,形成優質資產,這是資本實力競爭階段跨國公司發展的最優化戰略選擇。例如,1996年7月8日,歐洲空中客車飛機公司欲將封閉的四國聯營改制為開放的股份有限公司。這樣做有利于籌資和并購其他企業,便于對外合作,一旦空中客車公司上市,新波音公司(1996年美國波音與麥道合并形成)將可能對空中客車下屬子公司進行惡意收購。波音公司的目標就是在未來5年一8年內獨霸世界航空市場。再則,2000年2月7日英國沃達豐電信公司耗資約1900億美元對德國曼內斯曼電信公司的惡意收購震驚世界。
(四)發展中國家在這場跨國并購中將被跨國公司化。
由于跨國公司并購活動伴隨著外國直接投資資金的流動,世界各國普遍關注跨國并購對國際投資方向的影響。由于各發展中國家的吸引外資政策在迅速趨同,以“政策競爭”作為吸引跨國公司投資手段的效力逐漸弱化。因此許多發展中國家轉而改革產權制度,以便促進跨國公司在本國市場進行并購活動,跨國公司試圖在發展中國家通過并購東道國企業實現跨國公司化。亞洲金融危機后,西方跨國公司大舉進入東南亞和拉美國家,以比危機前低60%-80%的價格大批收購企業。
中國加入WTO后資本市場將逐步對外開放,跨國公司將改變以往非控股全資,非資產合資和許可生產方式進入的方式,大規模采取協議并購和合資企業內通過股權轉讓或增資擴股稀釋中方股權的方式并購進入中國市場。如1997年福特汽車公司通過購買江鈴的B股進入中國市場整車制造行業。法國標致1998年退出后,日本本田取而代之。通用公司打敗福特公司,競標上與上海通用汽車合資項目之后,其美國總部就針對中國市場制定了野心勃勃的計劃,允許其子公司上海通用在中國市場以每年1.5億元人民幣的經營虧損額度進行資本擴張,在未來15年內,在中國逐步開放的資本市場和企業產權市場上,將中國的汽車產業收購整合完畢。
(五)高新技術領域的跨國并購引人注目。
1998年以來,高新技術領域的跨國并購出現了明顯的產業融合現象。1999年1月23日,最早開發蜂窩式手機和全球移動通訊衛星定位系統(GSM)的朗訊與開發超薄型筆記本電腦的恒升公司合并,微軟、英特爾公司的1999年的瘋狂并購行為,新千年新發生的美國在線(AOL)與時代華納公司的合并等,這些高新技術領域的并購活動必將對世界產業結構的變遷和經濟發展帶來極其深刻的影響。
二、全球企業并購的啟示
首先,市場中介機構參與并購并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點值得我們重視。在美國等西方國家,企業并購是在市場競爭中以等價交換實現產權流動的典型的市場行為。在并購中,市場中介機構如投資銀行、資產評估事務所、會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從尋找和評價目標企業,進行可行性研究,財務安排到價格談判,達成交易,清算資產以及資產重組等一系列環節,中介機構的參與都是不可或缺的。國外統計顯示,僅1999年上半年,美林公司共承攬100件并購案。并購交易總額達3147億美元,在所有同期并購交易額中占39%。排第二位的是戈德曼·薩克斯公司,共承攬92件并購案,并購交易金額達2888億美元。排名第三的是雷曼兄弟公司,承攬48件并購案,交易額為2096億美元。摩根·斯坦利公司名列第四,受托并購案共93件,交易金額為1856億美元。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銀行排第五,受托并購案交易額為1668億美元,共79件。得益于全球企業并購市場的火爆,這些公司也因此大發其財。
其次,市場經濟首先是消費者經濟,企業并購對消費者來說,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壞消息。好事是消費者有可能享受更多更好的服務,壞消息是這些超級企業將可能造成壟斷,使消費者失去選擇的自由。美國在線出巨資收購華納公司后,反應最強烈的是消費者組織。華盛頓消費者科技協會宣稱,美國政府不應批準這樁并購案,因為這可能導致微軟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分別采取類似的并購行為,從而進一步縮小消費者對上網和內容服務的選擇。另外,也要考慮投資者的利益,由于一些并購案金額龐大,公司股東擔心合并之后,對其銷售和盈余的增長有不利的影響,畢竟被兼并的企業多半是屬于長期負債的公司。如寶潔公司傳出合并消息后,當日華爾街的股票下跌9%,這說明交易者還是心存疑慮的。
第三,應對企業并購后果有所準備,不能簡單地一并了之,大企業是創造的,并非買來的?,F今許多企業并購只強調表面的市場規模,而不是并購企業之間的實際融合,因而企業合并往往會產生令人失望的結果。美國默瑟管理咨詢公司的分析表明,每三例會并中就有兩例是失敗的,也就是說,它們的市場表現不及與其競爭的公司,甚至陷于虧損。如被寶馬公司并購了6年之久的英國“陸虎”汽車公司仍陷于困境,原因是原先英國生產成本低的說法并不完全符合實際情況。不得已,寶馬公司一年前作出裁員數千人決定。然而,情況并因此好轉,“陸虎”生產的汽車由于價格偏高,仍然缺乏競爭力。因此,寶馬打算將其一賣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