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比手法的句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36-086-02
園林設計空間處理是一門學問,需要以傳統園林建筑的基本原則為基礎,并融入現代的設計理論;同時,強調一定的設計和創造性。在理解建筑空間構成的基礎上,適當地使用對比手法來彰顯建筑設計空間的形式美,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處理方式。
1園林建筑設計中的對比手法
園林建筑是指在自然風景和城市環境以外其他室外人居環境中的一切人工建筑物。其設計主要是經過以下各個階段:提出項目建議書,編制可行研究報告,進行項目評估,編制設計文件,進行施工前的準備,組織施工,竣工驗收和交付使用等,這里所指的設計階段主要包括建筑設計、結構設計和設備設計[1]。而在這個設計階段的每個換就都可以用對比的藝術表現手法,將有明顯差異、矛盾或者對立的事物安排在一起比較。在園林建筑設計中,對比可以突出兩者的關系和情況,達到相輔相成的藝術效果,當一組意向無法得到突出的時候,就可以大膽地使用對比的手法,將意向加以突出。對比主要是通過事物顯著的差異,而微差則是小量的差異積累,這兩種手段是對比手法的運用,憑借著彼此之間的強烈的不同點和在和諧美中逐漸顯露的差異來講園林建筑設計空間中的意向加以對比,以此來脫離單調,在和諧一致中找尋美好的效果[2]。
2對比的主要表現形式
對比手法的變現形式分為體量對比、色彩對比、光影對比、動靜對比、虛實對比、空間的收與放、質感對比、形狀對比、疏密對比以及明暗對比等多種方式。運用的時候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結合多種手法來表現特點[3]。例如,在音樂廣場設計上,要追求大氣質感的美麗,整個場地的鋪設,可以采用大理石材料,同時在上面點綴各種音樂樂符的圖案。這樣讓整個場地既有大理石的硬朗,又附帶圖案的柔美,增強場地的活力,突出場地的有美感。
3對比手法在園林建筑設計空間處理中的實際應用
3.1空間對比
空間對比手法主要采用收與放,也就是說相鄰的兩個空間內,體量的存在差異,突出大空間的大和小空間的小,在入口處可突出曲折封閉的特點,而走進園區有限的豁然開朗和開闊壯麗。這種對比的手段是最普遍的一種方式,尤其是小空間進入大空間的感覺,會凸顯出大空間的盎然;同時,會給大空間一個更大的感覺,以小中見大就是對比這一手法淋漓盡致的表現[4],如揚州的何園和蘇州的留園。以蘇州的留園為例,游覽的人員一進入大門看到的一個小的內院,通過狹小的走廊直通另一個小的內院和亭子,這種空間上的由淺入深,不斷壓縮的感覺會使人集聚情緒,等待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當然了,這種情緒的宣泄,不見得對于每個游覽人員都是好的事情,但是從客觀上使得每個人的心情舒展,凸顯了所強調空間的大氣是值得推崇的。
3.2光影對比
光與影的運用學問,一直是古典園林建設所追求的精神要義。目前,很多園林都涉及到應用光影的對比。例如,避暑山莊的如意湖,圓明園的前湖和后湖等。用水來造景,以水來襯托出建筑物的實體,在陽光下,實體和倒影之間相映成趣,能體現出很強烈的空間感,讓園林建筑設計的空間更加立體可感。
3.3疏密對比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是白居易描繪音樂的句子,利用空檔去打破連續性,有一種無限的空間感。這種疏密相間的感覺也同樣應用在園林的設計當中,簡單地來說就是留白,但在園林建筑的設計中還是有更多強烈的變化的,如獅子林的設計,在整個山石、水體和花木的設計上,就遵循著疏密有度的方式,一部分背景是以密林為主體的,另一部分則是以疏林為主要景觀,這種有交叉可以打破構筑景色的方式,可以突破常規布景的單調感和乏味感。游覽人員在張弛有度的情況下,心情自然會舒適,如果全園都是應接不暇的景色,很快就會讓人產生視覺疲憊且加重緊張感。
3.4色彩對比
色彩對比的方案的正確處理對園林建筑設計有很大的幫助。暖色系富有熱情,使人感到動力,熱烈,興奮等情緒;冷色系富有寧靜,使人感到安定,沉穩,幽雅。這些顏色可以對比使用,一種是在相同色系中需求不同顏色變化的參差,另一種就是直接將暖色和冷色進行對比,打造空間感,色彩的強烈反差可能會打破人的一些固有觀念,帶來新的感受[5]。例如,昆明世博園東吳小筑入口建筑,剛一進門顏色就有很強烈的對比變化,給整個空間一個深邃感。園林建筑設計者需要熟練地運用各種色彩的對比方式,給游人帶來不同的心理感受和空間感覺,從而完成對設計者設計意圖的展示。
3.5虛實對比
虛實對比的手法起初應用于中國古代的詩歌中,“所謂虛,就是空,或者清空、空靈,或者就是無”這種理念是一種對虛的具象化的闡述。虛本身是可以感知的,在很多江南園林的建筑物中,在視線范圍內對于實體和虛體之間有了很深的融合,人們很容易發現實中有虛,虛中有實,這種感官上的通透和靈動往往就是設計者所追求的。不同的建筑物對于虛實的要求不盡一致,很多時候虛取代實,占據主體地位。如“邀月”水榭樓臺,整個建筑物就是半虛半實的空間,如果都是實體的如石頭、建筑和樹木的空間,那么展現力有限,只有結合了亭臺、軒榭才能打造是虛幻的意境。
4結語
園林設計中有很多對比方式,潛移默化地滲透在園林的每一個角落,這些都是為了突出某一景觀和展現設計意圖的,對比的實質也是為了表示和諧統一,熟練運用對比手法可推動我國園林建設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海燕.探析蘇州古典園林理水藝術與手法[J].中國園藝文摘,2013(6):55-57
[2]劉麗,趙昀,王建國.試論從中國傳統文化觀看中國園林景觀[J].現代園藝,2013(8):73-75
[3]田朝陽,閆一冰,衛紅.基于線、形分析的中外園林空間解讀[J].中國園林,2015(1):88-91
[4]顧孟潮.詩意棲居建筑學的入門教材——《園冶讀本》[J].中國園林,2014(4):29
一、考查方式及解題指津
綜觀2007年12份明確考查了修辭這一考點的試卷,現代文閱讀中對修辭的考查方式大致可分類如下。
1、要求辨別修辭手法。分析其表達效果
例1全國卷I第16題:文章第五段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來描寫枯死的胡楊林?這樣寫有什么好處?(6分)
例2:福建卷第12題:請指出“我看到了母親那對干癟的,像兩只殘缺不整的討飯的碗,卻為我們討來了一生的盛宴”這句話的修辭手法,并分析其表達效果。(6分)
解題技巧:解答此類題,一要熟悉常見表現手法(主要指修辭手法,也包括象征、想像等手法)及表達作用,二要將有關語段或句子和文章的主題密切聯系起來。例1中“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就是考查修辭的表達效果。
參考答案:例1中,(1)表現手法:比喻、擬人、對比以及想像。(2)好處:形象生動,能夠突出表現胡楊林死而不屈的頑強意志。
例2:用了比喻修辭,這個比喻把母親耗盡生命為孩子創造幸福的內涵形象生動化了;凸現母親一生的辛勞。強調了母親為了孩子費盡心血,表達了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感激。
2、要求分析某一修辭手法在文中的運用
例3:全國卷Ⅱ第17題:為了表現海南島古今的巨大變化,文章多處使用了對比手法。請加以分析。(8分)
解題技巧:對比手法是文學作品中常見的寫作技巧,也是該文的重要特色,自然受到命題者的關注。題干已經明確該文多處運用了對比手法,我們要做的就是對全文作一次篩選,然后選擇幾個典型例子作分析。
參考答案:(1)古代的海南島被當作險惡之地,流放到此的人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人民掌握政權之后,海南島成為新天地,歸國華僑在此安家立業,成為建設國家的人才。(2)古時候老百姓把鴨腳粟、天南星當作糧食,生活很悲苦;現在的農民用鴨腳粟喂牲畜,且還有比它更好的飼料。
3、要求賞析某一語句
例4:四川卷第17題: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這樣的煙花更美麗呢”收束全文,請對此簡要賞析。(6分)
例5:天津卷第19題:請賞析“看到如此眾多的小生命,堅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燦爛起來”這句話。(4分)
解題技巧:此類題要求賞析某一語句,主要就是從思想內容和表達技巧(修辭手法)等角度進行鑒賞分析。例4是反問句和結束語,在思考的指向上具有明顯的引導作用。對“這樣的焰火”的所指和能指,要做具體的分析。反問語氣,比較的層面,贊美的口吻,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強烈抒發。作者為什么這樣收束全文,是思考的“結穴點”。例5這句話一方面寫了眾多的小生命,一方面又寫了“我”看到這些小生命之后的情況,因此作答時應從這兩個角度來分析和組織答案。
參考答案:例4中作者以這個反問句單設一段,卒章顯志。“這樣的煙花”不僅有形狀、顏色與光亮的美麗,更是和平團圓的象征。這個反問句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蘊深遠,激發人們思考。
例5:(1)運用擬人手法,寫出了小生命頑強的生命力。(2)用鮮活生動的語言,寫出了“我”見到這些小生命時的驚喜與感動之情。
4、要求分析某一句話的表達特色或語言表達技巧
例6:江蘇卷第15題:“一路上都是鮮紅的收割機,突突突地吼個不停,所過之處,留下的只是一地黃亮亮金燦燦的麥茬,散發著濕潤的麥秸香?!边@句話描寫關中麥收情景,請分析它的表達特色。(4分)
例7:浙江卷第20題:分析文中畫線部分的語言表達技巧。(5分)
解題技巧:此類題都是考查語言表達技巧或表達特色,而且都是針對描寫性語段設問。描寫是表達方式中的一種,描寫總要使用一定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排比、夸張和通感等。目的是使描寫對象生動傳神,增強畫面感,渲染某種氛圍。解題時結合具體語境,有針對性地作答即可。
參考答案:例6:選取了麥天代表性事物;從視覺、聽覺、嗅覺多角度描寫:運用比擬的修辭方法,語言表達富有韻味。
例7:(1)通過排比、對比、夸張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霧氣的濃重,表達了作者對濃霧籠罩泰山的遺憾之情。(2)通過疊字的使用,突出了霧中古樹、山石的特點。
5、要求從修辭手法的角度,舉例加以賞析
例8:湖南卷第21題:從下列角度中任選一個,寫300字左右的文章賞析。(1)(略);(2)簡析本文的主要修辭手法。
例9:安徽卷第17題:無形的風在文中被描繪得可見可感。試從修辭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兩個自然段中分別舉出一例加以賞析。(6分)
解題技巧:此類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重點在于分析修辭手法及表達效果。解答此類題應明確從哪幾個層面人手:一要正確指出某處運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二要具體分析描寫了景物怎樣的特征,三要結合散文的文體特點點明作者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例8:本文綜合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主要是比喻和襯托等。(1)比喻。文中運用了“武庫”“清溪”“爛泥的深淵”以及“陷沙鬼”等多種比喻。(2)襯托。如以“剪下辮子”來襯托劉半農的“答王敬軒的雙鐨信”等,突出他在“五四”時期“很打了幾次大仗”。(3)多種修辭手法的套用,文中的“武庫”既是比喻,又是襯托?!扒逑迸c“爛泥的深淵”,兩者既是比喻,又構成對比。
例9:第二自然段“用頑皮的小手……”句,運用擬人,寫出風的輕柔,讓“我”感受到故鄉的溫馨、親切。(舉出“搖頭擺尾的小花狗……”或“好像一個去鎮上打酒的孩子……”等句,并指出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進行賞析,均可。)第五自然段“莊稼在風中拔節……”句,運用排比,描繪風中的動人景象,使讀者感受到風中的勃勃生機。(舉出“春風歸來遍地綠……”句,并指出對偶的修辭手法,進行賞析,也可。)
二、應對策略
雖然考查修辭手法的方式各有不同,但萬變不離其宗,應對的基本策略是:
1、熟悉常用修辭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形象生動,簡潔凝練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2)擬人: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3)夸張:突出特征,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4)排比:條理清晰,節奏鮮明,增強語勢,長于抒情。(5)對偶:形式整齊,音韻和諧,互相映襯,互為補充。(6)反復:強調某種意思,強烈抒情,富有感染力。(7)設問:自問自答,引人注意,啟發思考。(8)反問:態度鮮明,加強語氣,強烈抒情。
2、明確答題的一般步驟
(1)確認所用修辭手法。首先要確認所用的修辭手法,在答題時點明所用修辭手法。
關鍵詞:二十世紀;西歐;合唱作品;對比手法
中圖分類號:J616.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23X(2011)11-0153-02
現今世界,由于很多國家在音樂生活中對合唱藝術相當重視,使得其發展很快。其中比較突出而又比較普及的是歐洲國家。二十世紀的歐洲是一個劇烈動蕩的時代,兩次世界大戰對人類物質和精神文化帶來前所未有的浩劫,但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急速發展,不斷地更新著人們的觀念。在這樣的背景下,二十世紀的西歐還是產生了一些非常值得中外紀念的合唱音樂名作,本文分析并總結了二十世紀西歐不同歷史時期的合唱作品及其對比手法的研究,合唱作品的表現手段對比演唱合唱作品的基本技能對比。
一、演唱合唱作品的基本技能對比
1.姿勢的對比
隨著時代的進步,很多國家在音樂生活中對合唱藝術相當重視,在表演形式上也推陳出新,尋找了很多新花樣。拋棄以前的死板,讓舞臺鮮活豐富起來。
“歌唱姿勢的統一其主要目的不在于整齊美觀,因為聲音音響的統一,在于產生聲音發音體的形態的統一?!备鶕枨憩F的情感和意境,合唱隊員的隊形和姿勢會隨著變化。打破了規則的束縛。給觀眾帶來最真實最自然的表演。這是合唱藝術的一個進步。
在二十世紀西歐的合唱作品中,音樂題材、音樂風格、音樂技法等都呈多元形態,表演形式也有很多新的嘗試,匈牙利、比利時等國,讓合唱節變得非凡的熱鬧,他們中氣十足的演唱、喊打節拍、跺腳,激揚之處還會隨著音樂做跑馬、舞蹈、拍手等姿勢。讓舞臺更加的生動,讓人充滿了激動,充滿了力量,心中充滿了向往。
2.呼吸換氣的對比
氣息乃歌唱的重中之重,正確的呼吸不但能夠提高歌唱技巧,而且還能夠使藝術表現得更加形象。所以要使自己排練的合唱隊獲得“位置統一”的聲音、良好的和聲效果以及清晰的語言,正確的呼吸方法訓練就成為了重中之重,這就要求合唱隊員的基本功要扎實。沒有合理統一的呼吸就沒有良好的氣息支持,也就沒有好的歌唱。因此,吸氣換氣是很重要的,在二十世紀西歐的合唱作品中也很注意循環呼吸――通俗地說,就是在長時值的音符時,為了追求作品連綿不斷的效果,要求合唱隊員在不同的地方輪流換氣,使合唱的音響不間斷,給聽眾以“氣斷音不斷”的感覺,這就是所謂的“循環呼吸”。所以這就要求合唱隊員在呼吸時不能閉口,進入是要輕聲,字頭不能太重,的同時,還要聆聽同伴的演唱,別人在換氣時自己不能同時換氣。注意氣息的調整。為了充分發揮循環呼吸的藝術效果,指揮往往要求隊員們除了在通常句逗之處不要換氣外,其余的地方都可以換氣,這樣就使句子之間的動態進行更加完善。不過不同的隊員對歌曲的表達和處理方面會有不同,所以指揮得要求合唱隊員的呼吸和分句要統一,這樣的合唱才會有好的聲音。
3.發聲的對比
二十世紀的合唱作品,節奏韻律變化和統一使合唱作品形式多樣,風格各異,同時又通過作品的不同藝術表現,包羅了齊唱,領唱,對唱,重唱的演唱形式等,這就突出了演唱的層次美。西歐國家的發聲是極富技巧的,特別是意大利、奧地利等國,表現的內容廣泛,速度、力度、情緒對比強烈,而又自然流暢,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我國,許多合唱隊員不是經過長期的專業訓練,在平時排練、演出甚至比賽時很多合唱隊的起聲聲音不佳,這種情況是因為合唱隊員完全是采用生活中說話的狀態來發聲。真正優秀的合唱團不管在什么時候他們每一位合唱隊員的發生位置都是一樣的,而這種要求對于業余的合唱隊來說確實很困難。因此,想要把一個合唱團變成優秀的合唱團是一件需要長期堅持的事情,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這就要求合唱隊員要天天堅持練習,這樣基本功才會逐漸改善,這一點我們可以向西歐的許多國家借鑒和學習,讓自己的合唱隊也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這樣就會逐漸避免起聲時聲音不佳的狀況了。
4.演唱風格的對比
二十世紀的西歐雖然產生了許多復雜的唱法,但總體上來說,不管怎樣變化,合唱的實質是不變的,那就是在演唱時非常強調和重視合唱的音色。只不過在不同時期,因為政治、文化及人們的欣賞水平的差異,不同的地區重視的方面不一樣,演唱的風格也不一樣,有的更注重于宗教音樂的風格,有的就更具有民族特色,宗教類的合唱音樂要求的非常的和諧,大氣,例如巴西;而前蘇聯的合唱歌曲,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例如調式方面,多采用關系大小調的交替運用,形成了其蘇聯獨有的民族音樂特色,因而也具有較強的傳唱性。
二、合唱作品中的基本要素對比
1.力度對比
合唱較獨唱、重唱來說,是一種較為高級、復雜的形式,特別是合唱剎那問的力度變化幅度是其他聲樂演唱形式無法相比的,甚至可以和交響樂團中的弦樂隊相媲美。任何音樂作品都會受到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許多因素的影響,合唱作品也不例外。所以對于作品中力度的處理和要求都有所不同。例如在古典時期,力度的變化在合唱作品中的藝術表現還不是很突出,但與巴洛克時期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這一時期對力度對比大致是增強或減弱一個音量等級;在浪漫主義時期,隨著合唱藝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審美要求的轉變,各種力度記號已經發展得非常完善,合唱創作的藝術特點特點也逐漸的表現為大幅度的力度轉換和對比。甚至有的作曲家為了感情表現的需要,在合唱作品中運用了突強(sfz)這種力度記號。而在現代這個音樂創作呈現多元化時期,許多作曲家也創新地運用了許多新的力度符號,如強后即弱(sfp),就像許多現代派的作曲家為交響樂團作曲時,也運用那個了許多新的演奏方法是一樣的。但總體來說,隨著歷史的發展,合唱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也是在不斷向前發展的。
2.音色對比
“音色,是音樂作品中表現情緒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表現情緒的緊張與松弛、激動與平靜、增力與減力、積極與消極的變化?!辈煌愋偷暮铣髌芬蠛铣爢T就要也能夠不同的音色來演唱。這跟獨唱演員根據不同的作品要調整自己的音色來演唱是一樣的道理,只不過合唱要求的是所有的合唱隊員集體發出的聲音音色要和獨唱演員一個人發出的音色是一樣的。作曲家運用層出不窮、豐富多變的音色,結合其他作曲手法,寫成合唱作品。然而根據合唱作品的內容、思想情感、文化背景的不同,在音色上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如清唱劇、彌撒曲、教堂音樂等等,這些不同類別的音樂作品對音色的處理和要求上就會有很大的差異。男女聲的聲音對比,男女聲音表達著兩種不同的性格,男人的聲音剛強、有力、堅忍不拔,女聲的聲音抒情、甜美、動聽。西歐在這方面運的用是很突出的,合唱的男女聲音的對比用得非常的巧妙,效果是非常的好。
3.調性的對比
二十世紀是調性結構逐漸個性化、調性和聲結構個性化的一個增長過程??偟膩碚f他們是以音樂主旨思想表現得更具體、直接、尖銳和新穎為先決條件。比如貝爾格的著名歌劇《沃采克》將古典曲式、主導動機與無調性的音樂和十二音的音樂結合起來,念唱與傳統唱法相問,時常出現調性音響的音列。又比如二十世紀德奧地區的音樂不但力求把作曲家的內心主觀感受表達出來,而且還通過心靈的潛意識對現實的感受用極為夸張的手法表現出來,屬于典型的表現主義。
三、對比合唱作品的風格
表現情感是歌唱的生命
俗話說:“感人深者莫過于情!”合唱藝術的獨特魅力不僅在于聲音的美妙,更在于情感的真摯抒發。有的合唱作品感情濃烈,賦予重量感,如阿爾特?澳涅格的作品,所以他的作品非常的感人,很容易就被人們記住;有的合唱作品深沉凝重,賦予抒情性,如普朗克的作品,所以他的作品聽了以后讓人心情愉悅;而有的合唱作品因為受到格里高利圣詠和復調寫作手法的強烈影響,所以在不知不覺中就被烙上了時代的印記。如杰克?米科特及杰思?弗拉基斯科?馬麗皮埃羅的許多創作就是這個時代的代表作品。
對要求掌握的修辭格,首先要熟記其定義、理解其要點,如比喻修辭的定義是:描寫事物或說明道理時,用同它有相似點的別的事物或道理打比方。理解比喻的要點是:本體和喻體必須是性質不同的事物,利用它們之間的某一方面的相似點來打比方,就構成了比喻;同類性質的事物不能構成比喻。
其次要把握各種辭格的特征,如排比的特征就是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密切關聯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來,使語勢得到增強,感情得到加深,且這組語句總是包含三項或三項以上相關的內容,它們的關系是并列的。同時還要注意辨析對偶與排比、設問與反問、借喻與借代等幾組易混的修辭格。如對偶與排比:對偶是結構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數相等、意義上密切相聯的兩個短語或句子,成對地排列。對偶與排比最大的區別在于:一個是“兩個……”,一個是“三項或三項以上……”。設問與反問的區別是:設問自問自答,答案在問句之處,反問只問不答,答案自寓其中。
修辭手法的題型主要是選擇題和擬寫題。解答修辭試題,不僅要正確辨析具體語言環境中的修辭方法,還要注意體會修辭方法在特定語境中的積極作用和表達效果,避免比喻不貼切、比擬不當、夸張失真和排比生硬等問題。
【考題精解】
【例1】 下面一句話屬于一般性的描寫,請發揮你的想象,增加一些詞語或句子,使用夸張、擬人的手法,使其傳達出一種炎熱難耐的意境。
盛夏的中午,太陽發著光,樹上的蟬兒鳴叫著,小草立在路邊。
答案示例: 盛夏的中午,太陽發著刺眼且毒辣辣的白光,(使人眩暈,)樹上的蟬兒煩躁地聲嘶力竭地鳴叫著,小草耷拉著頭(腦袋),無精打采地立在路邊。
方法指津: 這是一道近似于擴寫句子的試題,要求考生把一個一般性描寫炎夏的句子,用上夸張、擬人的手法,添加一些詞語和句子寫出其“難耐”的炎熱程度來。解答此類試題,考生必須在給定的句子基礎上做,用上夸張、擬人兩種手法,并且要動用自己的知識儲備添加詞和句,盡可能把炎熱難耐的盛夏中午寫具體、寫生動。
【例2】 根據下面文字的內容,用排比句概括蘇州的美。
蘇州的美是古典的。哪怕是一木一石,它也是那么優雅,那么莊嚴。它一會兒叫你想起我們偉大的歷史,一會兒叫你溫習許多美麗的傳說。含蓄也是蘇州的美。要是不下一番搜尋的工夫,你就別想領略它。蘇州人從來不喜歡在你面前夸口。他只是帶著恬淡的笑容,引你走到那兒,直到你在他面前發出大聲的驚嘆。蘇州的美還呈現出它的多樣性。在蘇州,你喜歡古樸,請到滄浪亭;你愛好清幽,就去拙政園;你喜歡疏朗,不妨到怡園;你傾向于深邃,這兒有獅子林。
答案示例: 蘇州的美是古典的,蘇州的美是含蓄的,蘇州的美是多樣的。
方法指津: 這是一道根據材料按排比要求寫句的試題。考生失分之處在:離開材料寫排比句,所寫的排比句不能概括蘇州的美。比如,有的考生誤將“優雅”“莊嚴”“恬淡”“古樸”等詞視為對蘇州美的概括,而導致錯答失分。解題方略是抓語段中的關鍵詞或中心句。
【例3】 本文語言形象生動而富有表現力。請從下面兩組句子中選擇一組進行簡單賞析。
(1) 可不是么?霧掩云遮,風情千種,這座山一下子就嫵媚得像三月的新娘。
(2) 我要是不開放我的心,山怎會開放山的?我要是不認識我,我怎會認識山?
我賞析( )句:
答案示例: 第(1)句:運用比喻,生動形象的表現了山的美麗和嫵媚的特點。第(2)句:蘊涵深刻哲理,指出認識自身、認識外物、認識世界的根本在于開放心靈,放開心胸。
方法指津: 這是山東省某一地區中考語文模擬試題現代文閱讀中的題項之一。它要求考生從閱讀材料中賞析指定的二個句子中的任意一個,雖然沒有直接要求考生運用修辭手法來賞析,但是,在這兩個句子中,(1)句顯然運用了修辭手法,從這一角度來賞析,比較好回答。因此答題重點在于是否抓住了加點的關鍵詞,賞析語簡明、連貫和得體。
【真題演練】
1. (2012·四川涼山州)在橫線上寫一句子,使之構成結構整齊、內容關聯的排比句。(2分)
你用精神的食糧塑造了我的靈魂,你用知識的泉水澆灌了我的心田, ,你用愛心的春分溫暖了我的世界。
2. (2012·湖北荊州)擬寫標語。為營造書香校園氛圍,請你以讀書為話題擬寫條標語。要求至少使用一種修辭手法。
3. (2012·湖北荊州)賞評廣告:
例 共擔風雨.分享陽光(天氣預報廣告)
賞評 運用了對偶和雙關的修辭手法.句式工整流暢,語意含蓄生動、“風雨”與“陽光”既指天氣現象,又指人生的坎坷與順境?!肮矒迸c“分享”兩個動詞,又體現了責任與關懷,飽含人問溫情:
請你賞評(任選一則):隨手關燈一小步,節約能源一大步(節能廣告)
滴答水聲,喚你輕輕一擰(節水廣告)
4. 仿照示例,在“月亮”“雨水”“橋”中任選一個為對象,從兩個不同的角度進行描寫。要求符合對象特點,恰當運用修辭。(3分)
【示例】 筷子:①一對恩愛夫妻,共同品嘗酸甜苦辣。②總是挑挑揀揀,到頭來卻兩手空空。
5. (2012·包頭中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對聯題。(任選一題3分)
(1) 上聯:志凌云霄,牛刀小試盼今日;
下聯: 。
(2) 春暖花開,一秀才入京趕考,投宿一大戶人家。是夜秀才燈下苦讀,窗上素紗,窗外花園,月光之下,夜鶯展翅,蝴蝶飛舞,影子映到窗上,宛如荷花牡丹,不覺隨口吟出一上聯:
月照紗窗,鶯蝶飛舞,映出芙蓉牡丹;
吟出上聯之后,秀才卻怎么也想不出下聯。趕考歸來,已是秋去冬來。一日雪后過橋,看到有雞犬的足跡,秀才頓有所悟,對出下聯:
。
6. (2012·遼寧撫順)結合語境補寫句子,使之構成語意連貫的排比句。(2分)
你的步伐,無論是輕快還是沉重,只要你肯起步就好,你的嗓音,無論是圓潤還是嘶啞,只要你肯亮開就好; ,
。
參考答案:
1. 答案示例:你用思想的火把點燃了我的希望(結構嚴謹1分,內容關聯1分)。
2. 答案示例:讀經典書,做文明人;雅言傳承文明;書香浸潤校園,智慧點亮人生(酌情給分)
3. 答案示例:示例一:運用了對偶和對比手法。句式工整流暢,“一小步”和“一大步”的強烈對比,更突出了“隨手關燈”看似小事,實則是關乎節能減排的國家大計,有很強的警示效果。示例二:運用擬人手法。滴滴答答的水聲,提醒你關緊水龍頭,節約用水。情趣盎然,易于接受。(指出手法1分,品析1分。意近即可。)
4. 答案示例:雨水 1從天空中歡快地飄落,花草蕩漾出陶醉的笑意。2為了洗去大地的塵土,惹得自己污濁滿身。
5. 答案:示例:(1)心系華夏,宏圖大展待他年
(2) 雪落板橋,雞犬行過,踏成竹葉梅花。
失誤表現之一
不知句子的表現特色為何物
[真題展示] (2008年高考安徽卷史鐵生《我與地壇》第16題)從語言表達的角度賞析下面的句子:“他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著上巔布散烈烈朝暉?!?/p>
[失誤曝光] 其一是面對句子,根本就無從修辭方面來賞析的想法,只是一味地就句論句;其二是修辭手法的基本知識掌握不牢,不能正確辨識內含辭格;其三是不能正確分析出所用修辭格的要件內容;其四是不能結合文意回答修辭手法的表達作用。
[矯正路徑] 這類題目所給句子往往內藏某種表達特色。具體到理解某一句子有什么表達特色,注意是“句子”的表達特色,其實就是對修辭手法的考查,答案的重心自然就轉移到了揣摩、品味、理解修辭格上,所以,首先要樹立“句子”特色考修辭的思想。其次考生必須十分熟悉《考試說明》中規定的“比喻、借代、排比、對比、夸張、對偶、設問、反問、反復”等修辭格要件及其表達作用。其三清楚此類題目答案要素:“修辭手法+要件具體內容+言語作用。”如將上例句中的“他”復原到原文里面,顯然是“太陽”,故而它用了擬人修辭手法,而擬人格的作用是“將描寫對象人格化,既生動形象,又與讀者產生親近感”;從“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在另一面燃燒著上巔布散烈烈朝暉”上分析,便是對比手法,而對比的作用是“使雙方對照鮮明,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從句子的整體上而言,該句式基本對稱,又屬寬泛的對偶格,而對偶的作用是使語句呈現一種建筑美,富有韻律感。故答案如下:①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手法),通過“走下”、“爬上”等詞語將太陽人格化(要件具體內容),生動形象(言語作用);②運用對比的表現手法(手法),使日出與日落情景形成鮮明對照(要件具體內容),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言語作用)。③運用前后對稱的語言形式寫景(手法+要件具體內容),給人以整齊的美感(言語作用)。
失誤表現之二
不理解句子的地位作用
[真題展示] (2007年高考江蘇卷雷抒雁的《麥天》16題)“頭頂一團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了又出。早晨起個太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頭跌進夢鄉,搖不醒叫不應。麥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边@些敘寫從全文結構看有什么作用?
[失誤曝光] 一是與平時所學的文章分析方法脫節,沒有段落層次觀念,當然就不能從句子位置特點方面去思考問題。二是“我的眼中只有‘你’”,沒有文本整體觀念。三是答非所問,題目明明要求答的是“從全文結構看有什么作用”,卻偏偏回答句子的字面意思。
[矯正路徑] 首先要有解答此類題目須結合句子在文中的結構位置特點的觀念。其次要能準確分析出句子在文中的具體結構位置。其三要熟練掌握有關句子在文中結構位置作用的知識:1.篇首句,一般具有點明主旨、總領全文的作用,或為后文提出觀點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鋪墊,或點題以及交代起因或緣由;2.過渡句,多出現在文章的中間部分,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內容上有起承轉換或逐層深入的作用;3.段首段尾句,多能對本段內容進行總領和總結;4.篇尾句,多是前后照應、卒章顯志、總括全文、深化主旨、啟人思索、言有盡而意無窮的作用。其四要知道答案包括“形式的作用”和“內容的作用”。如上例所給句子,在文本中便是過渡句子,既照應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又呼應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長刺剌躺在炕上……”一節的描寫(形式的作用);既為寫女人心疼男人作鋪墊,又強調麥天男人的勞累(內容的作用)。
失誤表現之三
不能答出句子的內在含義
[真題展示](2008年高考全國Ⅱ卷季羨林的《馬纓花》第15(1)題)解釋下列兩句話在文中的含意。(1)等到腳步聲成為空谷足音的時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失誤曝光] 常見失誤有二:一是基礎知識掌握欠缺,不能分辨出句子是描寫句、論述句還是敘述句等,因而不能明白句子內容的內在趨向;二是只答表面含義,沒答出來或根本就沒有探尋其深層含義的解題意識。
[矯正路徑] 首先要分辨出句子的類型,因為不同的句子類型其表達作用不同。其次,從句子類型入手,由字面解讀到骨子里,至少寫出其文中字面意思和所藏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因為句子一般在文中有表層含義――指字面意義(多指現象)和深層含義――指真正的寫作意圖(多指本質),因此擬答時要力求全面完整。其三,要充分掌握答案成分,描寫性句要說出其淺層意和深層意;議論句要說出觀點態度;抒情句要說出其情感傾向;含蓄委婉句(指含有某種修辭手段)要直接明確轉述出來,恢復其本真;概括簡練句要將其包蘊內容分點解說出來。如上面例句所在原文是:“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孤零零一個人住在一個很深的大院子里。從外面走進去,越走越靜,自己的腳步聲越聽越清楚,仿佛從鬧市走向深山。等到腳步聲成為空谷足音的時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焙苊黠@,它便是一個描寫句,其字面意思是“清晰的腳步聲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所”;由“空谷足音”可理解出所住之處幽深靜謐的內在特點,即暗示了環境幽深靜寂的深層意思。
失誤表現之四
不理解思想感情這概念
[真題展示](2008年高考重慶卷遲子建的《時間怎樣地行走》第14題)怎樣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麗的雪線一樣刺痛了我的眼睛”在文中的含意?
[失誤曝光] 一是混淆“思想感情”和“觀點態度”兩個概念。二是沒有掌握正確有效的解題方法,致使答案如蒲公英播種一樣,風往哪吹往哪走。
[矯正路徑] 首先要清楚“思想感情”之概念內涵。所謂句子的思想感情指隱含于其中的作者的喜、怒、哀、樂、愛、惡、愁、痛等情感表征或傾向。題目所給句子本身的情感表征或傾向往往不明顯,若你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那就栽定了。其次是把它復位于文本語境中,使其與所在語境“當面對質”,這樣的話,褒、貶、愛、惡、悲、樂、愁、痛的“狐貍尾巴”就立馬露出。上例句子所處段落是:“十幾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發現了時間的痕跡。我在梳頭時發現一根白發,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麗的雪線一樣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時間其實一直悄悄的躲在我的頭發里行走,只不過這一次露出了痕跡而已。我還看見,時間在母親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齒脫落得越來越多。我明白時間讓花朵綻放的時候,也會讓人的眼角綻放出花朵――魚尾紋?!蔽沩氋樖觯半p方”一經“對質”,考生會馬上從語段的字里行間尤其是關鍵語句上(畫線語句)明白,該句以比喻手法,用鮮活生動的語言,抒發了梳下來的白發讓我感嘆時光飛逝、人生苦短的思想情感,表達了“我”見到“白發”時的心靈顫動。
失誤表現之五
答案沒有顯示句子觀點態度的詞語
[真題展示](2007年高考全國Ⅰ卷《總想為你唱支歌》第15(2)題)解釋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意:“南方的天地太玲瓏剔透了,太經不起摔打了?!?/p>
[失誤曝光] 首先是審題不明,不能結合原文內容擬答,就句言句,或拋卻句子語境而肆意揮灑。其次是目中沒有那些顯示態度、觀點的詞語,對其視若無睹,導致答非所問。
[矯正路徑] 首先要清楚觀點態度的概念。所謂句子的觀點態度,指句中表現出來的作者對具體人、事、物的主觀傾向:贊成、反對、憎惡、無奈、平靜、熱情,冷嘲、譏諷等,帶有鮮明的個人主觀色彩。其次,要抓住所給句子中顯示作者主觀態度傾向,袒露作者心態陰晴風雨的詞語,進行探究。其三,作答時一定要用表現觀點態度的詞語來回答。如理解“南方的天地太玲瓏剔透了,太經不起摔打了”的含義,只消抓住“玲瓏剔透、經不起摔打”,結合文本,便知此句觀點即含意是“南方的環境過于溫和,比不上大西北更能讓人經受歷練和磨難意志(觀點態度的詞語)”。
失誤表現之六
馬馬虎虎審題,似是而非作答
[真題展示](2008高考年湖北卷季羨林的《霧》18題)“月下觀景,霧中看花,不是別有一番情趣在心頭嗎?”根據第⑥自然段的內容,談談作者這樣說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