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小說閱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你有所求,心自然會有所思,腦有所想,你就具備足夠的力量去實現自己的愿望。路是自己走出來的,在你的大腦創造你想要的東西的圖像,用心靈去感受你想要的東西,你就會集中身心所有的力量,去為自己開辟出一條向往目標的道路。你要去旅游,確定了你要去的旅游景點,你只需行動起來,你就能夠到達那里,道理就是這么簡單。那是因為你在想,因為是你想要得到,這就是你能夠得到的理由。你不去想,你不想要,最終你什么也不會得到,什么也不會擁有,這就是結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為種了瓜,才收獲瓜;因為種了豆,才收獲豆。我們的幸福和快樂就是這樣,都是因果循環的關系。
人就是這樣,實現幸福的愿望,誰都有信心走出第一步,同樣有信心去做到第二步,到了第三步就完蛋了,很多人只走到這一步,他的愿望就結束了,因為他不再敢去邁出第三步。這是什么原因呢?為什么第一步,第二步都容易令人信心十足地走出去,到了第三步卻害怕了。道理也不是很難懂,因為前兩步屬于個人內心的事情,怎么做別人不會知道,到了第三步,你要做的事情就是真實行動,會讓別人看到的,就擔心自己會失敗,自己做不好,招來別人的笑話,甚至會讓別人嘲笑、挖苦、奚落,突然之間,內心里就矛盾起來了。這樣用心去感受,這樣用腦去思考,自然而然地為自己制造了恐怖的結果,直接打擊了自己,否定了自己,你讓自己變得讓自己害怕起來,是你將自己一切美好的東西,扼殺在搖籃中,最終你為自己招來更多哀傷、煩惱,又讓自己默默地忍受著折磨。不錯,很多人都是為自己創造悲傷痛苦的能手,創造的手法花巧非常精煉,有些人甚至是天才,可以在毫無意識的情況下,就為自己創造出了悲傷痛苦的結果。對為自己創造悲傷痛苦來說,居然具有如此高超的能力,那樣的人,也應令人敬佩,那是笑話啊!
現在,我來告訴大家吧,你既然走了前兩步,繼續走下去,或者你停止下來,都會得到新的結果。事實上,你一產生一個需要得到什么東西的意欲,就已經有了兩個結果在前面等著你,一個是痛苦的結果,一個是幸福的結果。痛苦的結果,就是你沒有實現自己的愿望,即使是你認為自己只是想想而已,就是那么簡單的想想,在你的內心世界里面已經生成了一個結果,那是失敗的結果。你會感受到好像有兩個聲音在說活,一個聲音跟你說:“啊,我只是在想想,沒有得到那不是大不了的事。”你在安慰自己,那滋味真的很好受嗎?只有你自己才能夠品嘗到它的真味道。另一個聲音又會告訴你:“我的天那,我要是得到那樣的東西,真是太好啦!”你又感到了很遺憾。明白了吧,只要你產生了需要得到某樣東西的意念,沒有將那個欲念追求到一個真實的結果,那始終不是什么好結果,這大概就是我們為什么更容易感受到傷心,而很難感到快樂的原因吧。
人的生命,在我們的內心與大腦就是這樣的矛盾,不管在什么情況下,都具有正反兩面。我就說說這第三步,為什么走了前兩步,到了這一步,卻很難再讓自己繼續走下去,到底是走下去好,還是不走下去好呢?為什么不走的原因,以及停下來的結果,在上面已經說過。因此,我非常肯定地告訴大家,你想好,希望更好,你就必須要讓自己繼續走下去,才是最好的結果。好像小孩子爬樓梯,爬了第一級,接著就是第二,第三級他根本就不會想前面還有多少級樓梯,以及自己到底能不能夠爬到樓梯的頂端,他只是一門心思想著要爬樓梯而已。我們本身生來就是一個這樣的人,為什么長大了卻害怕了,恐懼了,變得連一個小孩都不如了。又說爬山,有了爬山的欲念,卻又不去爬上,你永遠也看不到山的風景,根本就不用思考那山的風景到底好看或不好看,留給自己內心的只有,那永遠也沒有看到那山的風景的遺憾。幸福的愿望,誰都會產生。希望得到某樣東西的意欲,隨時都會在大腦中出現。可是,不管是什么愿望與意欲,一涉及到現實的情況下,內心就會出現反面的聲音,它會對你說:“那樣去做,會得到這樣,或者那樣的結果,或者說,你根本就沒有那樣的能力,你不可能實現,也不可能會得到那樣的東西。”諸如此類的負面心語,一開始作弄得慌誠惶恐,你還有什么力量去追求呢?不錯,人的悲哀,人的可怕,不是誰,而是自己,你自己才是最恐怖的那個人。的確,我們會有很多幸福的愿望,每一個愿望的實現,沒有人知道或者告訴你,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夠實現,有時候是幾分鐘,有時候是幾小時,有時候是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一年,幾年,幾十年,這都有可能,也只有自己才真正知道。然而,你不去做,就永遠不會實現你的任何愿望,不管你將自己的愿望想得怎么樣的完美無缺,沒有邁出第三步,那全都是空想。所以說,想一萬次,比不上一次行動。
“人”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主要人物是小說刻畫的重點,但次要人物的作用也不可忽視,一般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對主要人物起襯托作用;二是能夠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三是借次要人物之口評價主要人物;四是線索作用,貫穿文章。
“構”不僅包括小說的“情節”,還包括“布局”。小說的情節布局一定會掀起波瀾,或是步步蓄勢,波瀾迭起;或是卒章顯志,懸念頓消;或是戛然而止,余音繞梁等等。
“境”不僅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還包括事物的描寫,渲染的意境。自然環境的作用是常考題型,其作用主要有五:一是突出景物的特點,二是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揭示作品的時代背景;三是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或者心靈;四是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五是突出主題。
“特”即小說語言的特定的含義、特殊手法、特別效果。
“互”即交流互通。小說文本的最大魅力在于作者與讀者的交流互動,這種互通體現讀者借助小說的情節和語言,同作者進行交流,借此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甚至對藝術形象進行再造。
“意”即小說的立意,小說的立意并不能獨立存在,它是依托小說的其他五個因素相輔相成的。主要人物的秉性、次要人物的作用,布局富含的意蘊,環境描寫的作用,作者的意圖,讀者的體驗等等都涉及到文章的主旨立意。
結合具體文本,對上述“六字訣”相互勾連,融會貫通,閱讀備考的效果定能顯著提高。例 題 呈 現
宗璞《“這是你的戰爭!”》
1. 文中第3節師生問答的內容,與上下文的人、事敘述有何關聯?宗璞《“這是你的戰
爭!”》
答案這一節通過師生問答,目的在于表現出孟弗之對征調大學生入伍的積極支持態度。①與第4節敘寫孟弗之對志愿入伍的工學院三年級學生的支持、愛護形成映襯;②與第5節反對四年級蔣姓學生不應征入伍作對比或為第⑤節埋設伏筆;③與第6節蕭子蔚老師對征調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
解析“構”是關鍵詞,但與“特”、“人”、“意”等均有關聯。作答時首先要明確第3節的“特殊含義”。應試中許多考生往往忽略了孟弗之的支持態度,直接答與上下文的關聯,還有不少考生缺乏對文章整體把握的能力,聯系到第4節,卻忽略了與5、6節的聯系。
2. 文中對手帕的描寫表現了人物什么樣的情感活動?請具體說明。
答案孟弗之先生將疊得方整的手帕遞給志愿應征的大學生擦臉上的雪水,而后又將成為濕布的手帕頂在頭上,這些細節都表明孟先生對應征學生的欣賞、愛護、支持、贊揚,并且由衷地高興。
解析“具體說明”,要求將具體的描寫內容概括呈現,這也是“特”的要求。如直接答心理活動則要扣掉2分。如分析不夠豐富細膩,只答到“欣賞、愛護”,就只能得1分。
3. 請探究文中自然景物敘寫的深刻寓意。
答案①“雪”:一是自然界的雪,二是象征著籠罩著的越來越近的外敵入侵的戰火,三是象征應征入伍作翻譯的消息,四是象征師生之間的親疏關系。②“雪”與“臘梅林”:象征青年們志愿獻身保衛祖國的純潔無瑕、迎難而上的愛國情。③“雪”由大到停到消融的變化過程,喻示人物關系的和緩,更喻示著救國有望的情結。
解析作答難點在一個“互”字,題干中的“深刻寓意”需要讀者準確探知作者的寫作意圖,并深入體驗。答點“①”從“特”字入手,由淺入深分析雪的特定的含義和特殊手法。答點“②”從“景”與“人”心靈聯系角度作剖析。答點“③”從情節的變化角度縱觀小說的立意。現 場 練 兵
王富的草鞋
季明
在八里灣人的印象中,王富的一生,似乎就是坐在他家場院的那個草鞋耙子上,不緊不慢打著草鞋。
草鞋耙子,是父親留給王富的,至于是誰留給父親的,也許是爺爺,也許不是。梨木耙齒,在麻繩經年累月的打磨下,已經光滑得油黑發亮。
王富除了干農活,別的愛好也沒有,就是打草鞋。當然,在八里灣,乃至整個赤城縣,似乎就只有王富一個人,還在打草鞋,也似乎只有王富一個人,還會打草鞋。
人們經過王富家的場院時,會停下來,翻起眼珠,莫名其妙地看著他。人說,打這些草鞋,有什么用呢?
王富說,穿啊。
人“哧”了一聲,說,現在,誰還穿草鞋!
王富埋頭干著自己的活兒,說,我自個兒穿。
打這么多草鞋,你穿得了嗎!
這時,王富抬起頭,詫異地說,咋穿不了?日子還長著哩!
人就又“哧”了聲,走了。
王富的草鞋,也曾紅火過,當然,這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時他還年輕,從父親那兒學會這門手藝,活兒精、漂亮,草鞋挑到集上,立馬被人們搶購一空。后來,草鞋沒人穿了,賣不掉。于是,王富的草鞋,便徹底退出了赤城的歷史舞臺。
王富很想把這門手藝傳給后人,兒子堅決不學,說,這滿世界誰還穿草鞋?孫子呢,說得更絕,這手藝,你還是帶到棺材里去吧,我一年在外打工掙的錢,就這破草鞋,能買一火車!
七十九歲那年,王富在草鞋耙子上頭一歪,摔倒在地。兒孫們把他抬進屋,已經不能說話了。王富費力地抬起手,指指自己的腳。兒孫們明白了,趕緊跑進屋,找出一雙新草鞋,穿在他腳上,王富這才咽了氣。
赤城是老區,這一年,籌拍一部革命題材的電影,導演請當地的一位干部幫忙買些草鞋來。么,肯定是要穿草鞋的。
干部非常為難,跑遍了整個赤城,也沒找到草鞋的影子。后來,聽說八里灣的王富會打草鞋,就帶著導演來了。
看著那一滿屋的草鞋,導演眼睛倏地亮了。王富的草鞋底兒上,用染成彩色的細草繩,編出花鳥魚蟲的圖案。導演連聲說,精品,真是難得的民間藝術精品啊!
導演是個藝術人,精心挑選了幾雙。你想啊,在客廳的墻壁上,掛個斗笠、蓑衣,下面再來串草鞋,多田園啊!
把剩余的草鞋全部買下來,拍電影,還不夠,導演問,還有嗎?
王富的兒孫們搖搖頭。
在給王富辦喪事時,要待客,兒孫們把那個草鞋耙子劈了,做了燉肉湯的柴,本來看著這滿屋的草鞋也礙事,要清出去,燒掉,王富老伴死活不同意,說,留著是個念想,看見它們,就好像你爹還在場院里打草鞋哩!
導演急忙又問,誰會打草鞋呢?
兒孫們和八里灣圍觀的人都搖搖頭,說,除了老一輩的人,現在誰還會打草鞋呀!
――摘自《天池小小說》(2012年第1期)
閱讀上文,合理運用“六字訣”回答下列問題。
1. 文章第2段敘寫含義豐富,請加以賞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簡析在小說中“路人”和“導演”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探究小說中“王富”這一形象的深刻意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①第1句突出了編制草鞋的器械與技藝薪火相傳,具有頑強的生命力。②第2句寫梨木耙齒的光滑則突出王富一家幾代人都把生命傾注在編制草鞋上了。③光滑的梨木耙齒就是一段千百年草鞋匠的奮斗史。
2. 同:①都有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②借人物之口來評價人物。異:①路人對王富的不解,從反面來襯托王富的孤獨與執著;②導演對王富編制草鞋的褒揚,從正面突出了王富的技藝高超。
關鍵詞:高中語文;小說;閱讀教學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小說文體的閱讀教學是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對于小說,傳統的處理方法和其他文體一樣,也是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提煉中心思想等,這樣的方法經檢驗,被證明無助于學生切實把握小說的精華,不但不能提升學生的小說閱讀能力,反而讓學生面對小說無所適從。很顯然,對于短小的小小說之類的文本,傳統的分段加歸納思想的做法似乎還可行,而面對厚厚的動不動數十萬字的小說,傳統的方法自然就失效了。小說有人物、情節、環境三要素,引導學生閱讀時也應牢牢抓住這三個要素來展開。下面筆者結合一些實例簡要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圍繞人物設問,引導學生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小說必有人物,人物必有特征。而人物的特征,一般主要通過外貌描寫、語言描寫、行為描寫等來實現,也有通過其他人物或事件來側面烘托人物的。在教學中,在學生初讀文本的基礎上,教師應引導學生緊緊抓住作者描寫人物的語段,圍繞著人物的個性特點設問。比如《一個人的遭遇》一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樣一些問題:1.作者所說的“一個人”是誰?2.小說當中索洛科夫是什么樣的一種遭遇?3.在這篇小說中,作者憑之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問題拋出后,可以組織學生進一步閱讀和討論。為保證討論的效果,討論前最好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探討之中。在討論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尋找出描寫人物的語句,并試著組接這些語句所描寫的狀態,構擬出一個完整的特征鮮明的人物畫面,最終全面把握小說的人物特征。
二、抓住矛盾事件,把握故事情節
對于小說而言,人物形象的塑造還得在情節的展開中實現,因此情節的把握也很重要。如何把握情節呢?這看起來簡單,因為很多人覺得讀了后應該自然知道情節,但實際上并非這么回事。首先,這里講的是閱讀教學中的情節把握,不是一般日常生活中的休閑閱讀的情節感知。作為閱讀教學的情節把握,不僅要知道故事梗概,還要知道故事如何展開,各個人物在其中發揮什么作用等。一般而言,小說故事情節展開往往靠一些巧合的矛盾事件來推動,抓住這些矛盾事件,即可一步步理順情節發展脈絡。比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就要引導學生搞清楚林教頭作為教頭,為什么落得個“風雪山神廟”的境地?這顯然是一個矛盾。據此問題,引導學生一步步逆推倒溯,最終弄清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前因后果。
三、把握事件環境,體會小說內涵
小說中人物及故事情節的展開必然是在一定的環境下進行的。這里的環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然環境,如故事情節展開時的天氣、地理狀況等,比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風雪就是自然環境。二是社會環境,故事進行時,必然有特定的社會環境作為背景,如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故事之所以會發生,就在于當時朝敗,高太慰篡權,其子高衙內橫行霸道,因想林沖之妻,故意設計陷害林沖。如果沒有這些社會背景,故事情節的展開也就失去了依憑。在引導學生閱讀小說時,就要注意引導他們把握小說事件展開時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又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于事件的。一般而言,作者都會以自然環境來折身社會環境。此外,自然環境的描寫有時是為了烘托人物心態,或烘托小說情感基調。比如魯迅先生的小說《祝福》,祥林嫂被置于這樣的一個環境:魯四老爺那破舊、陰暗的書房,平淡如水的年年搞,家家弄的祝福,世俗的人們對寡婦的鄙視,人與人之間心靈上的冷漠,等等。這些內容共同構建起了一個悲慘世界,揭示了悲劇對于祥林嫂而言必然發生的殘酷現實。
四、把握小說三要素,提煉小說主題
再長的小說,最終也有一個主題,這是小說的靈魂,不可或缺。但小說主題不是明確說明的,需要通過文本的閱讀予以提煉。如何提煉呢?這就得在全面把握小說三要素的情況下進行。就拿《祝福》一文來說,其中祥林嫂頑強而淳樸,但身世遭遇卻十分悲慘,丈夫死亡,孩子丟失,在封建禮教意識隆重的社會環境下,她自然被認為是不吉祥的象征,即所謂“克星”,因此處處遭人嫌棄和迫害,最終以悲劇結束人生。是誰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劇?帶著問題引領學生思考,學生很快就能體會到一切緣于黑暗的封建社會禮教制度,而這,剛好就是作者要揭示的主題。
小說人物、情節、環境三要素在分析把握時可以分開進行,但在小說行文中,三者其實是相輔相成的,人物形象特征往往在情節中實現,而情節的展開卻依托于特定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比如《林黛玉進賈府》小說選段中,王熙鳳出場時“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形象很好地刻畫了她精明、能干、潑辣的性格特征,但這種性格特征的刻畫是在故事情節展開過程中實現的,而這些故事情節又以古時大戶人家家庭事務管理需要專人管理的背景來展開的。可見,在引導學生閱讀小說,把握小說內容時,對三要素可分步把握,但切不可斷了他們之間的相互聯系,應注意他們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
小說的閱讀能力,當然非一日之功可成,也非一文所述能及,需要廣大高中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實踐中,積極踐行上文所述觀點,以期能以最短時間最高效率培養學生的小說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魯 迅
“她于是詳細的告訴我,說是‘大約從去年春天以來,她就見得黃瘦,后來忽而常常下淚了,問她緣故又不說;有時還整夜的哭,哭得長富也忍不住生氣,罵她年紀大了,發了瘋。可是一到秋初,起先不過小傷風,終于躺倒了,從此就起不來。直到咽氣的前幾天,才肯對長富說,她早就像她母親一樣,不時的吐紅和流夜汗。但是瞞著,怕他因此要擔心,有一夜,她的伯伯長庚又來硬借錢,――這是常有的事,――她不給,長庚就冷笑著說:你不要驕氣,你的男人比我還不如!她從此就發了愁,又怕羞,不好問,只好哭。長富趕緊將她的男人怎樣的掙氣的話說給她聽,那里還來得及?況且她也不信,反而說:好在我已經這樣,什么也不要緊了。’
“她還說,‘如果她的男人真比長庚不如,那就真可怕呵!比不上一個偷雞賊,那是什么東西呢?然而他來送殮的時候,我是親眼看見他的,衣服很干凈,人也體面;還眼淚汪汪的說,自己撐了半世小船,苦熬苦省的積起錢來聘了一個女人,偏偏又死掉了。可見他實在是一個好人,長庚說的全是誑。只可惜順姑竟會相信那樣的賊骨頭的誑話,白送了性命。――但這也不能去怪誰,只能怪順姑自己沒有這一份好福氣。‘
“那倒也罷,我的事情又完了。但是帶在身邊的兩朵剪絨花怎么辦呢?好,我就托她送了阿昭。這阿昭一見我就飛跑,大約將我當作一只狼或是什么,我實在不愿意去送她。――但是我也就送她了,對母親只要說阿順見了喜歡的了不得就是。這些無聊的事算什么,只要模模胡胡。模模胡胡的過了新年,仍舊教我的‘子曰詩云’去。”
“你教的是‘子曰詩云’么?”我覺得奇異,便問。
“自然。你還以為教的是ABCD么?我先是兩個學生,一個讀《詩經》,一個讀《孟子》。新近又添了一個,女的,讀《女兒經》。連算學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們不要教。”
“我實在料不到你倒去教這類的書,……”
“他們的老子要他們讀這些;我是別人,無乎不可的。這些無聊的事算什么?只要隨隨便便,……”
他滿臉已經通紅,似乎很有些醉,但眼光卻又消沉下去了。我微微的嘆息,一時沒有話可說。樓梯上一陣亂響,擁上幾個酒客來:當頭的是矮子,臃腫的圓臉;第二個是長的,在臉上很惹眼的顯出一個紅鼻子;此后還有人,一疊連的走得小樓都發抖。我轉眼去著呂緯甫,他也正轉眼來看我,我就叫堂倌算酒賬。
“你借此還可以支持生活么?”我一面準備走,一面問。
“是的。――我每月有二十元,也不大能夠敷衍。”
“那么,你以后預備怎么辦呢?”
“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們那時預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現在什么也不知道,連明天怎樣也不知道,連后一分……”
堂倌送上賬來,交給我;他也不像初到時候的謙虛了,只向我看了一眼,便吸煙聽憑我付了賬。
我們一同走出店門,他所住的旅館和我的方向正相反,就在門口分別了。我獨自向著自己的旅館走,寒風和雪片撲在臉上,倒覺得很爽快。見天色已是黃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織在密雪的純白而不定的羅網里。
一九二四年二月一六日
(節選自《在酒樓上》,原刊1924年5月10日《小說月報》第15卷第5號)
1. “送花”反映了呂維甫是一個怎樣的人?它是如何揭示主題的?(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順姑悲慘的命運揭示了怎樣的主題?呂緯甫和順姑這一形象有什么相似點?作者為什么這樣寫?(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說中提及呂維甫教《女兒經》,有何深刻用意?(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畫線的句子表達了呂維甫怎樣的情感?請賞析其語言特色。(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善良、為人誠懇實在,是一個良知未泯的知識分子;“送花”是為了對阿順少年時代愛美之心受到打擊能有所補償,也是母親所托,可見其善良與誠懇。
在呂維甫看來,“送花”是無聊之事,而此時的他在大事上變得渾渾噩噩了,他對于改革社會已失去了信心,也不再追求了。無聊小事與社會大事相互對照,深刻地揭示了一個品質很好的青年,由激進變為消極、頹唐,放棄了改革社會的高尚目標落荒而去的悲劇。(這一甘心落伍又不能自拔的悲劇,正是以后,落潮時期一部分革命知識分子共同的悲劇)
2. 揭示了殘酷的社會現實對美好事物的摧殘的主題;(2分)兩人都面對著殘酷的社會現實,生活理想得不到實現,結局都是悲劇性的;(1分)作者通過這兩個人反映了當時中國的現實,他們兩個人的悲劇背后是整個時代的悲哀。(2分)
3. (1) 刻畫人物。刻畫了呂維甫的退伍、落荒,繼而頹唐、消沉,終而由戰斗者變成了茍活者的形象。他教《女兒經》,敷衍著過日子,且抱著“無乎不可”的態度,在有意無意中成了利用封建思想去毒害青年的幫兇。
(2) 揭示主題。表現了呂緯甫由一個向往革命的知識分子轉而成為一個在無路可走的境遇中銷蝕了靈魂的人的人生悲劇。
(3) 表達同情。呂維甫在學生時代曾經是一名革命的闖將,他曾經“到城隍廟里去拔神像的胡子”,并且“連日議論改革中國的方法以至于打起來”;他曾勇敢地站出來向封建神權挑戰,是一個“敏捷精悍”、英姿勃勃的青年。而失敗后,時代風云的變化和歷史的逆轉,使他失去了方向,逐步磨光了棱角,蛻變為封建教育的傳聲筒。
4. (1) 對現實人生的失意讓其內心充滿失望,過分的失意又使他墮入頹唐。(2分)
(2) 多樣的句式表達了豐富的意蘊:設問句,表示對未來的迷惘,反問句表達對現實的失望;省略句表達頹唐之深。三個“不知道”表達了失意之深。(3分)
二、 萬事通(節選)
[英]毛 姆
“他們搞人工養殖,永遠也不要像搞出一顆騙得過像我這樣一個專家的珠子來:我睜開半只眼睛就能把他看透。”他指著蘭賽太太佩戴的一串項鏈,“你聽我的沒有錯,蘭賽太太,你戴的這串珠子,到什么時候也不會比現在少值一分錢的。”
蘭賽太太不好意思地微微紅了紅臉,把項鏈塞進衣服里面。蘭賽把身子往前傾了過來。他給我們大伙遞了一個眼色,眼睛里閃爍著笑意。
“蘭賽太太這一串還漂亮,是吧?”
“我一眼就看出來了,”柯拉達先生說,“嘿,我心里說,這一串才叫珍珠呢。”
“當然,不是我自己買的。我倒有興趣知道,你估計是多少錢買的。”
“那個呀,同行內部買賣大約一萬五千美元左右。但是假如是在五號街上買的話,你告訴我你付了三萬以內的數目,我都不會吃驚的。”
“你會吃驚的,告訴你吧,這串東西是蘭賽太太在我們離開紐約的前一天,在一家百貨公司買的,十八塊錢。”
柯拉達先生漲紅了臉(1)。
“瞎說。不光是真的,而且,像這么大小的珠子,我還沒有見過比這一串更好的。”
“你愿意打賭嗎?我賭你一百美元,這是假的。”
“一言為定。”
“哎喲,愛爾默,你明明知道是怎么回事,怎么能打賭呢?”蘭賽太太說。
她唇邊微笑著,語調溫柔而有慍意。
“怎么不能?有這樣的便宜錢可拿,我不拿才是傻瓜透頂呢。”
“但是怎么證明呢?”她接著說,“我說我的,柯拉達先生說柯拉達先生的,沒有別的根據。”
“讓我看一下項鏈,要是假的,我馬上就會告訴你。我輸得起一百塊錢。”柯拉達先生說。
“摘下來,親愛的。讓這位先生看看,愿意怎么看就怎么看。”
蘭賽太太猶疑一下,兩只手伸到了項鏈的扣襻上。
“我解不開,”她說,“柯拉達先生只好以我的話為準了。”
我忽然感到,似乎有什么不幸的事情要發生,但是一時之間不知說什么好。
蘭賽跳了起來。
“我來解。”
他把項鏈遞給柯拉達先生。近東人從衣袋里摸出一個放大鏡,仔細察看起來。他的刮得干干凈凈的淺黑色臉上,漾出了勝利的笑容。他交回項鏈。他準備說話了。突然之間,他瞅見了蘭賽太太的臉色。她臉色煞白,似乎眼看就要暈倒的樣子。她眼睛睜得大大的瞪著他,露出恐懼的神色。她的眼神送出來的是一個絕望的哀求。這意思實在是太明顯了,我不明白她丈夫怎么會看不出來。
柯拉達先生張口結舌地愣住了,臉漲得通紅(2)。你幾乎可以看得出,他思想上在進行著激烈的斗爭。
“我弄錯了,”他說,“這個假貨造得真好,但是當然,我用鏡子一看,馬上就看出它不是真貨了。這倒霉玩意兒,我看也就是值十八塊錢左右的貨色。”
他取出錢包,抽出一張一百美元的鈔票,一言不發地遞給蘭賽。
“這也許可以給你一個教訓,下回別那么自以為是了,老弟。”蘭賽接過鈔票說。
我注意到,柯拉達先生的手在顫抖。
這件事情,跟別的新鮮事一樣傳遍了全船,那天晚上他不能不忍受好多人的取笑。萬事通當場出丑,大家都覺得挺好玩的。但是蘭賽太太頭疼,回自己的艙里休息去了。
第二天早上,我起床之后開始刮臉。柯拉達先生躺在床上抽煙。突然有一陣細小的聲,我看到門底下有一封信塞進來。我打開門一看,外面沒有人。我拾起信,看到是給麥克斯?柯拉達的。姓名是用印刷體寫的。我遞給他。
“誰來的信?”他拆開了信封,“嘿!”
他從信封里取出來的不是信,而是一張一百美元的鈔票。他瞅我一眼,臉又紅了(3)。他把信封撕得粉碎,把那些碎片交給我。
“勞駕,請你從舷窗里扔出去,好嗎?”
我照辦了,然后帶笑看著他。
“被人弄得像一個十足的倒霉傻瓜,誰也不會樂意的。”他說。
“那串珍珠是真的?”
“我要是有一個年輕貌美的小媳婦,才不自己待在神戶,讓她到紐約去住一年呢。”他說。
這時,我不完全討厭柯拉達先生了。他伸手取出錢包,細心地把那張一百美元的鈔票放了進去。
(節選自《萬事通》)
1. 所選文字著意刻畫了柯拉達先生怎樣的性格?請用兩個詞加以概括,并加以賞析。(6分)
(1)________(2) ________賞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蘭賽先生的形象有何特點?作者刻畫這一形象的作用是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揣摩文中柯拉達先生三次臉紅的不同意蘊。(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如何理解結尾處畫線句子的含義?(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1) 細心;(2) 善良(善/人道)
賞析:柯拉達先生細心地發現蘭塞太太的難處時,放棄了自己的名譽而主動認輸,這充分體現了他的善良。確認項鏈是真貨之后,柯拉達先生看到了蘭賽太太無聲的哀求,如果說真話,她會因此身敗名裂;而如果說假話,自己則遭人嘲笑,名譽掃地。而激烈的思想斗爭之后,良心覺醒,他聲稱項鏈是假的,人道戰勝了貪婪,柯拉達先生性格中善的一面被表現了出來。
2. 刻薄、自私、粗心、貪婪。蘭賽先生的話刺痛了柯拉達先生,由此引發下文的打賭;盡管蘭賽太太好言相勸,但為了打賭能贏,他全然不顧;他對自己太太臉色和眼神的變化毫無察覺,對打賭抱有贏便宜的錢的貪婪的心態。作用是用蘭塞先生來烘托柯拉達先生的大度與善良。
3. (1) 爭辯使他臉紅。此時的柯拉達先生感覺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覺得受了羞辱而一時又無以爭辯來證明蘭賽太太的珍珠項鏈是真的。
(2) 這是柯拉達先生激烈的思想斗爭的外在體現。柯拉達驗證并確認項鏈是真的,這時細心的他發現了蘭賽太太臉色和眼神,其中透露出了絕望的哀求。他頓時明白了項鏈中隱藏著個秘密,這個秘密又不能讓蘭賽先生知曉,它關系到一個女人的名譽、婚姻和家庭;而關于項鏈真假的打賭又關系到自己的名譽問題。這兩者不可兼顧,又不得不選擇。
(3) 為自己以這種方式贏回那一百美元證明自己所說為真而感到不好意思,覺得自己受了委屈,但又終于得到了證明,心里有些得意又有些興奮。
4. (1) 委婉地證明了那串項鏈是真的;(2) 含蓄地說明了蘭賽太太之所以臉色煞白、眼神恐懼的真正原因;(3) 以調侃的口吻表達自己能明察秋毫的得意之情。(任兩點得4分)
三、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節選)
馮驥才
矮男人自批判會那天被押走后,一直沒放回來。此后據消息靈通的裁縫老婆說,矮男人又出了什么現行問題,進了監獄。高女人成了在押囚犯的老婆,落到了生活的最底層,自然不配住在團結大樓內那種寬敞的房間,被強迫和裁縫老婆家調換了住房。她搬到離樓十幾米遠孤零零的小屋去住。這倒也不錯,省得經常和樓里的住戶打頭碰面,互相不敢搭理,都挺尷尬。但整座樓的人們都能透過窗子,看見那孤單的小屋和她孤單單的身影。不知她把孩子送到哪里去了,只是偶爾才接回家住幾天。她默默過著寂寞又沉重的日子,三十多歲的人,從容貌看上去很難說她還年輕。裁縫老婆下了斷語:
“我看這娘兒們最多再等上一年。那矮子再不出來,她就得改嫁。要是我啊――現在就離婚改嫁,等那矮子干嘛,就是放出來,人不是人,錢也沒了!”
過了一年,矮男人還是沒放出來,高女人依舊不聲不響地生活,上班下班,走進走出,點著爐子,就提一個挺大的黃色的破草籃去買菜。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但有一天,矮男人重新出現了。這是秋后時節,他穿得單薄,剃了短平頭,人大變了樣子,渾身好似小了一圈兒,皮膚也褪去了光澤和血色。他回來徑直奔樓里自家的門,卻被新戶主、老實巴交的裁縫送到門戶前。高女人蹲在門口劈木柴,一聽到他的招呼,刷地站起身,直怔怔看著他。兩年未見的夫妻,都給對方的明顯變化驚呆了。一個枯槁,一個憔悴;一個顯得更高,一個顯得更矮。兩人互相看了一忽兒,趕緊掉過頭去,高女人扭身跑進屋去,半天沒出來;他便蹲在地上拾起斧頭劈木柴,直把兩大筐木塊都劈成細木條。仿佛他倆再面對片刻就要爆發出什么強烈而受不了的事情來。此后,他倆又是形影不離地一起上班,一起下班回家,一切如舊。樓里的人們從他倆身上找不出任何異樣,興趣也就漸漸減少。無論有沒有他倆,都與別人無關。
一天早上,高女人出了什么事,只見矮男人驚慌失措從家里跑出去。不會兒,來了一輛救護車把高女人拉走。一連好些天,那門房總是沒人,夜間也黑著燈。二十多天后,矮男人和一個陌生人抬一副擔架回來,高女人躺在擔架上,走進小門房。從此高女人便沒有出屋。矮男人照例上班,傍晚回來總是急急忙忙生小爐子,就提著草籃去買菜。這草籃就是一兩年前高女人天天使用的那個。如今提在他手里便顯得太大,底兒快蹭地了。
轉年天氣回暖時,高女人出屋了。她久久沒見陽光的臉,白得像刷一層粉那樣難看。剛剛立起的身子左倒右歪。她右手拄一根竹棍,左胳膊彎在胸前,左腿僵直,邁步困難,一看即知,她的病是腦血栓。從這天起,矮男人每天清早和傍晚都攙扶著高女人在當院遛兩圈。他倆走得艱難緩慢。矮男人兩只手用力端著老婆打彎的胳膊。他太矮了,抬她的手臂時,必須向上聳起自己的雙肩,他很吃力,但他卻掬出笑容,為了給妻子以鼓勵。高女人抬不起左腳,他就用一根麻繩,套在高女人的左腳上,繩子的另一端拿在手里。高女人每次要抬起左腳,他就使勁向上一提繩子。這情景奇異,可憐,又頗為壯觀,使團結大樓的人們看了,不由地受到感動。這些人再與他倆打頭碰面時,情不自禁地向他倆主動而友善地點頭了……
1. 請分析畫線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選文中的細節描寫有何作用?請找出一處具體語句作簡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選文為小說的第四章,請為本章擬一個恰當的標題,并說明理由。(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選擇文中的某一人物進行分析,概括其形象特點。(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通過后文的敘述歌頌和贊美了高女人和矮丈夫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和不畏艱難的精神;為下文埋下伏筆;諷刺了裁縫老婆這類人的品質;也為小說情節的發展提供了值得剖析的社會環境。
2. 以肖像描寫、動作描寫為主,使故事情節更加細膩,生動地刻畫了人物性格。簡要分析可以以最后一段為例,它表現了人性中不可磨滅的愛。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問題。
她們輕輕劃著船,船兩旁的水,嘩,嘩,嘩。順手從水里撈上一棵菱角來,菱角還很嫩很小,乳白色,順手又丟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穩穩浮在水面上生長去了。
“現在你知道他們到了哪里?”
“管他哩!也許跑到天邊上去了。”
她們都抬起頭往遠處看了看。
“唉呀!那邊過來一只船。”
“唉呀,日本鬼子!你看那衣裳!”
“快搖!”
(選自《荷花淀》)
上面選段中“她們都抬起頭往遠處看了看”在文中有何作用?
解析:第一自然段的動作描寫說明她們一直低著頭,說著閑話,當有人說到“天邊”時,她們下意識地“抬起頭”“看了看”,正因這一“看”才發現了日本鬼子,才與下面情節連接,才使她們有時間得以較從容地逃脫。這樣行文使情節由上文的悠閑輕緩轉入到下文的緊張急促中,不僅使文章錯落有致,而且使下面的情節得以自然連接。這就告訴我們即使是小說極細微的地方,作家也會仔細斟酌,有所用意。如果我們不去細心分析,就不會知道這句話的精彩與重要。
參考答案:這句話在文中起著連接情節的作用。沒有它,小說情節就會因缺乏必要交代而顯得突兀。在細節上也顯得不真實,使小說整體不和諧。
【閱讀指導】
品味小說的語言,就是指學生要走進小說語言的具體情境中,細心揣摩、辨析,“傾聽”文本的聲音,“觸摸”文本的情感。
我們平時閱讀文學作品時要注意品味語言,不同題材的作品,表現出的語言風格也各不相同。詩歌語言講究精練形象,有音樂美;散文語言講究簡潔生動,優美傳神;戲劇語言講究通俗,有個性和表現力;小說的語言更是有它獨特的魅力,講究形象生動。小說家們總是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把文中的人物寫活,并吸引著讀者的眼球。
小說的寫作手法、篇章結構、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是通過語言來體現的,分析小說的寫作方法、篇章結構和中心思想也都和分析語言融合在一起,不能割裂。小說語言包括作家的敘述語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語言,品味小說中準確、鮮明、生動的語言,并且具體分析它的表現力,是深刻理解小說思想內容的重要途徑。
一、常見題型
1.某一詞語在文中如何理解?某句話中那個字、詞用得好?好在哪里?2.某句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3.通過人物的語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4.這篇文章在語言風格方面有什么特色?
二、解題思路
1.品味作品中人物語言的個性及個性化語言是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小說人物語言的本質特征是“個性化”。“個性化”首先要求語言個性必須與人物的性格、身份、經歷、教養等主體特性相符合;其次要與講話的特定場合、情景相適應;第三要服務于情節,即通過人物語言來寫人敘事,表情達意。2.抓住關鍵詞去品味語言的豐富內涵。3.鑒賞作者運用語言的風格。要看語言是否準確、簡練、生動、形象,具有怎樣獨特的語言風格(幽默、辛辣、平實、自然、簡潔明快、委婉含蓄、尖銳深刻、冷峻深沉、熱情澎湃等),給讀者哪些藝術感受;文中所運用的各種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反語、夸張、排比等),創造出的意境,表達效果等。4.根據題目要求按照“××詞語(句子),寫出了……表現了……”的答題模式組織答案。
三、考查角度
1.語句的含意和作用。一般從文章中語句的作用和意義角度鑒賞。2.語言特點。一般從準確簡潔、清新明快、生動形象、淺顯質樸等方面思考。3.語言風格。一般從幽默風趣、典雅莊重、自然和諧、含蓄凝練、辛辣深刻等角度思考。4.語言使用技巧。多從修辭的角度思考。5.語言的作用。一般從表達了什么意義、有何表達效果、在結構和內容上有什么作用等幾個方面思考。
【閱讀思考】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問題。
詩人老黑
夏 陽
老黑來東莞以前是個詩人,在湖北老家的小縣城里名氣很大。
一天早上,老黑騎自行車去上班,在街拐角處,把去菜市場買菜的一老太太撞翻在地。老黑忙招了一輛的士,把老太太送到醫院。又是拍片又是驗傷,一輪忙乎下來,花了老黑一千多塊錢,也就是說他這個月的工資泡湯了。
老太太的三個兒子接到老黑的電話趕到醫院時,已經是下午了。老黑的塊頭很大,面對老太太三個身材矮小的兒子,依然是非常誠懇地說:“三位大哥,對不起,我是肇事者,我愿意承擔一切責任。”
三個人面面相覷,驚恐難言。其中一個壯了壯膽,說:“你是說,你是肇事者?”
老黑點了點頭。
那人似乎懷疑自己的耳朵聽錯了,重復道:“你是說,我媽是你撞的?”
對呀!老黑不解地再次點了點頭。
那人忍不住嗤地一聲笑了:“兄弟,別逗了!你如果真是肇事者,干嗎還在這兒?”
老黑急了,說:“你們可以問問老人家呀,確實是我今早趕著去上班,車蹬得有些快,一不小心,把老人家給撞趴下了。”
老太太在一旁痛得齜牙咧嘴,這時,剛緩過來一口氣,插嘴道:“是他撞的。”
那人冷笑,說:“媽,事情肯定沒您想的那么簡單,如果他真是肇事者,早跑沒影了。他為啥不跑?腦子進水了?天下哪有這樣的傻子,把您撞了,不僅不跑,還主動墊錢,像伺候自己親媽一樣伺候您。這不合乎常理呀!現在的社會防不勝防,騙子可多了,人家故意撞您,故意把您送這兒,是因為惦記上您了。您說,人家惦記您一個破老太太干啥?無非是您那些存款……”
老黑怒不可遏,沖上去和那三兄弟理論。沒扯幾句,雙方便直接在醫院里氣勢恢弘地干上了。警方趕到時,大家均鼻青臉腫。警察一邊憐憫地打量著老黑,一邊給那三兄弟上思想政治課:“你們要相信,這個社會啊,最終還是好人多的!”
老黑徹底憤怒了。
憤怒出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