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今年春晚評價

今年春晚評價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今年春晚評價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今年春晚評價

今年春晚評價范文第1篇

根據央視市場研究股份有限公司(簡稱CTR)統計,截止到2011年2月2日23時45分,在收看過晚會節目的家庭中,81.92%的受訪者認為今年央視春晚辦得好。但從民間的反應來看,人們對央視春晚的評價與央視官方評價差別很大。

兔年春晚期間的5個小時內,網友共發出了823萬條與春晚相關的博文。在1萬多人參與的調查中,表示“滿意”的只有6%,認為“一般”的有25%,還有59%的人表示“失望”,10%的人“沒看”。

鄭淵潔在網上做了個調查,對央視春晚打分,截止2月7日上午10時15分,有4000多人參與,認為春晚得分應該在60分以上的只有25%,認為得分應在80分以上的只有9%,還有38%的人直接給出了20分。

無論官方與民間評價如何懸殊,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高揚主旋律與主流價值,遠離民間和現實,主旋律與媚俗化的結合,似乎是央視歷屆春晚的風格特色。而回歸春晚的平民化取向,反映現實問題和民生問題,則是春晚改革的重大呼聲。

清華教授猛批春晚低俗

央視兔年春晚雖然早已謝幕,但批評的聲音依然沸沸揚揚。

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肖鷹此前發表了題為《春晚導演莫學“蘇紫紫”》的評論文章,文風潑辣,其中點名對兔年春晚語言類節目總導演馬東提出質疑。

2月9日,馬東在博客上發表文章《真人版“專家指導”答清華大學美學教授肖鷹老師》,措辭激烈地予以“回擊”。

肖鷹在文章中說,我只想質詢多年以來,春晚導演們的“重心”究竟是在“取悅”還是在“取笑”作為“大部分人”的“農民”?別的不用談,在2009至2011三屆春晚中,趙本山表演的小品,2010年《捐助》的“笑點”是“兩個光棍爭一個寡婦”,2011年《同桌的你》的“笑點”又是“兩個男人為一個女人吃醋”,趙本山們的趣味專注于此,想像力局限于此,中國農民就應該這樣“被正確取悅”?

對于馬東“董卿與韓喬生結婚”的玩笑,肖鷹質疑“馬東導演的‘造謠生勢’與‘蘇紫紫’的‘炒作’有何區別?”

馬東則特別在博客中用大號字體感嘆說:“說實話,見過不靠譜的,但沒見過堂堂清華大學美學教授肖鷹老師這么不靠譜的!”

對于肖鷹關于趙本山近年來春晚小品的批評,馬東說:“您的‘總結、提煉和集中表達’就是‘兩個光棍爭一個寡婦’和‘兩個男人為一個女人吃醋’,真是讓人欲哭無淚。”

馬東還說:“作品好壞自有公論,毀譽由人,但是笑聲不假,創作的過程也是充滿誠意的。春節是一個大眾娛樂的節日,快樂是美最好的傳達,即便節目一入您的法眼就‘快樂得不夠美’,也大可不必以一副猙獰面目示人,就跟一個小品該為道德淪喪、人心不古負全責似的。”

主旋律與媚俗化

央視向來被認為是主流價值和主旋律的代表。而高揚主旋律,則成為歷年央視春晚的價值取向。今年照樣不例外。

人們不難看到,歷年的春晚,無論是歌舞類節目,還是語言類節目,幾乎每個節目的主基調都有一種宏大的價值觀與倫理觀,而這個價值觀就是一種基于現實基礎上的粉飾。

比如,小品《新房》中,傳達的似乎是一種房價上漲很合理、老百姓不必都買房的價值觀。

馮鞏、牛莉、小宋佳、劉金山的小品《還錢》,高揚的則是一種拾金不昧的道德觀。而這種道德觀,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被雷鋒故事演繹得淋漓盡致。

趙本山小品《同桌的你》,盡管“此處刪去多少多少字”成為一大看點,卻被認為是拾賈平凹《廢都》之牙慧。雖然笑點不乏,但最后仍然少不了一種說教的姿態,盡管其中穿插了不少農民式的幽默與狡黠,引發出了不少八卦與低俗的曖昧情愫,但最終同桌之誼還是戰勝了一切。

這就是主旋律與主流價值的強大威力。

無論是雷鋒式的道德高標,還是同桌的友誼,似乎都讓人感覺到,這個時代,真情無處不在,美好生活無處不在,邪惡和欲念幾無藏身之地。我們生活在一個處處被善良與真情“裹挾”的美好時代。海清、黃海波的《美好時代》恰好又將這種價值觀推向了。

在同為海清、黃海波主演的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中,并沒有將夫妻關系、婆媳關系如此美化,然而,在春晚小品中,這種美好關系卻被演繹得“滴水不漏”。

其實,何止今年的春晚,歷年的春晚,主旋律都被那些相聲、小品及歌舞類節目發揮得“淋漓盡致”。

有網友甚至苛刻地評論,今年央視春晚,除了那個兩三歲的“花木蘭”之外,幾乎全無亮點。刻意的痕跡太重,讓人反感,太俗難免讓人起膩。中國這么大,新奇淳樸且不失高雅的東西有的是,為什么不去挖掘?

東北小品:

春晚的“救命稻草”?

自從趙本山亮相春晚以后,歷屆的春晚似乎都少不了他和搭檔的蹤影,而不少觀眾亦將其作為央視春晚的唯一“不尿點”。

有觀眾甚至指出,如果把趙本山的小品放在開始而不是接近零點,估計后面的節目就沒有多少人看了。可見,“趙氏搞笑”對春晚有多么重要,難怪春晚對趙本山已經形成了一種依賴,身體好要上,身體不好也要上。2009年春晚,眾多節目里只有趙本山的小品《不差錢》獲得喝彩。而今年的《同桌的你》依然秉承了“趙氏幽默”的一慣風格。小品結尾時,趙本山還私自加上了一段自我嘲諷式的話,似乎成為整個小品的“點睛之筆”。趙本山先是把自己貶損一番,用自己的嘴,把別人批他“低俗”的話給說了,等于封住了別人的嘴。這似乎是對社會批判“趙氏幽默”的抱怨。

“趙氏幽默”儼然成了央視春晚的“救命稻草”。然而,這“救命稻草”真能救春晚的“命”?

有網友評論,曾經的春晚,相聲小品可謂是“百花齊放”,一個又一個的好節目逗得觀眾笑聲連連。可是,曾幾何時,當相聲小品的諷刺功能在春晚被拔掉后,相聲小品就像沒了生命力的“行尸走肉”,再難逗笑觀眾,予人深刻印象。而相聲小品的集體萎縮給了以滑稽忽悠為主的“趙氏搞笑”異軍突起的機會。

這種現象背后,有一個重要的現實和邏輯支撐,那就是,近年來東北語言類節目和東北媚俗文化在電視中的風起云涌。以東北和北方為主的語言類節目呈愈來愈多之勢。據統計,今年春晚,語言類節目占整個春晚節目總量就達三分之一。東北風勁吹神州,浸染著我們的文化血脈。就連于丹也在其新書《魅力東北話》中鼓吹東北話,甚至宣稱“東北話已成為中國文化一個重要符號”。

在很多人看來,相聲小品的好看與否,已成為衡量每屆春晚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比如,以往春晚相聲《宇宙牌香煙》、《五官爭功》,小品《超生游擊隊》、《打撲克》等節目就給觀眾留下了無比深刻的印象。

然而,語言類節目增多的背后,卻是其質量的日益媚俗化。

東北文化和“趙氏幽默”風靡全國的背后,是一種怎樣的文化征候呢?有評論認為,這是一種基于主流價值觀之下的無厘頭,既有農民式的狡黠,又有一種對農民愚昧無知的諷刺。盡管這些小品打著貼近主流,貼近現實的旗號,占據了中國人生活語言的一大部,然而,卻離真正的現實生活越來越遠,它已經喪失了相聲、小品最基本的批判和諷刺功能,取而代之的是媚俗。

回歸民間與現實關切

趙本山曾經對媒體坦承,在央視春晚,他是一個尷尬的角色。其實,春晚在中國人的春節文化生活中,何嘗不是一個尷尬的角色?

春晚作為央視的一個“發明”,應該說是從一個美好的初衷開始:過大年大伙都圖個熱鬧。然而進入上世紀90年代,當這臺晚會已經成為了中國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成為除夕夜必看的電視大餐時,這個初衷卻逐漸變味了。

1983年,央視第一次辦春晚,導演黃一鶴白手起家。1985年,他將春晚舞臺搬到了工人體育館。沒想到的是,那場晚會遭到了強烈批評。黃一鶴是春晚史上最勇于嘗試卻屢屢招來批評的導演,然而,正是這種銳意的改革,才造就了春晚早年的輝煌。

而今,還有這樣一位勇于嘗試的春晚導演嗎?曾經有導演放言對春晚進行改革,但最后展示的結果,不過是在一些節目上的小修小補,對春晚的整個流程模式、敘事方式從來沒人敢動一根指頭。

因此,我們才在春晚中看到令人怪異的地方:一段本來爆笑的小品,最后卻被硬生生地塞入一段主旋律的煽情……對于一臺本來應該讓老百姓歡樂的晚會,卻沾上太多說教的色彩。

當春晚背離了歡樂這個初衷之后,它也給自己背上了沉重的枷鎖,變成一臺不能犯錯的晚會。如果這個枷鎖沒有被卸下,相信在未來,我們還得繼續觀看這種四平八穩、淡而無味的春晚。

一方面,春晚背負著沉重的枷鎖,另一方面,它又試圖讓全國人民都感到滿意,春晚似乎誰都想討好:主管部門、廣告商、觀眾。這種求大求全的取向,造就了今日春晚光怪陸離的怪相。

一方面,我們主流的價值觀提倡要反“三俗”,弘揚正氣,弘揚主旋律,但另一方面,我們的文藝作品卻又在不斷地制造“三俗”。于是我們看到,央視春晚,一方面在傳達嚴肅、主流的價值觀,而另一方面卻又在反嚴肅,處處充斥的是“三俗”和虛假;一方面,春晚力求迎合最大多數群體的民間化審美,而另一方面,春晚卻又走向了反民間、、反現實的深淵。

甚至不少人直接批評,央視要擺脫媚俗傾向,最根本的是要放下自己的姿態,毫不吝惜地去掉那些老面孔。而在節目選拔上,則可先由地方臺推舉,多采納地方臺的建議。如是,方能真正地走向民間、回歸平民。

今年春晚評價范文第2篇

  春節主題觀后感1

  大年三十這天晚上,我早早的吃完了飯,坐到電視機前,等待春節聯歡晚會的開始。終于,春晚的大幕拉開了,一段以全國東南西北各方百姓和各界名人談談心中的春晚的短視頻取代了以往熱鬧歡騰的開場歌舞,回歸到了家常讓人感到很貼心——春晚是什么?春晚就是團圓,就是喜慶、熱。就是吐槽,就是快樂,就是圖一樂兒……

  歌曲《群發的短信我不回》《時間都去哪兒了》在歌手的吟唱下,把人們心里的哪一種懷念過去,懷念那種真的東西的感情表達的淋漓盡致,讓人的心窩暖暖的。

  在今年的春晚上,最引人矚目的一點,就是在舞臺左側有一位小姑娘在不停地旋轉,她就是小彩旗,她就是時間的化身,時間的使者。從春晚的開場一直到新年的鐘聲敲響,一刻不停歇地轉動,代表著時光的流逝,四季的輪回……

  小品也是我看春晚的一大樂趣,盡管今年春晚語言類節目少,但是《擾民了你》《扶不扶》等正好反映了社會上的一大熱點,表現了當今社會上人們的生活情況,與社會風氣,令人動容。留給我最深印象的是小品《擾民了你》,它講述的是三個年輕小伙子在為著自己的夢想不停地奔波,卻打擾了住在樓下的老奶奶,老奶奶三天兩頭的到樓上來“投訴”。有一天,因為房租上漲,三個小伙子要離開了,()老奶奶知道了,便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話:自己的孩子在外拼搏、生活,三年五載都不回來看望自己,正巧樓上搬上來了三個小伙子,為她的生活增添了生氣,于是他開始借助“投訴”的名頭三天兩頭上樓與孩子們聊天。

  在當下,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空巢、獨居老人近1億人,他們的兒女在外打工,不能回家看望他們,他們非常孤獨,所以社會上開始有自愿者組織去探望這些空巢老人,陪他們聊天,幫他們做些家務,給他們換一床暖和的被子……這讓許多老人感到了家的溫暖。而我們,在平時也應該多多關心爺爺奶奶,和他們聊聊天,談談心。

  今年的春晚,即貼心又溫暖,在倒計時的鐘聲中,我們又迎來了新的一年。30年以來的春晚,一年又一年,春晚已經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春節主題觀后感2

  除夕,好熱鬧啊!人們忙得不亦樂乎,貼了對聯又掛年畫;噼哩啪啦的鞭炮聲就像在鍋里炒芝麻似的接連不斷;啪啪啪的焰火聲就像北京天安門舉行盛大的慶祝會似的,穿過了大街小巷,穿過了高樓大廈,把漆黑的夜晚照著得如同白晝。

  夜幕降臨了!等候多時的我和姐姐高興地拿出了“萬花筒”。我興沖沖地拿了焰火和打火機,準備放焰火。我們放的第一炮是“一嘯沖天”,隨著一聲巨響,天空頓時如同白晝,好壯觀哦!緊接著是

  “天女散花”,所謂天女散花,顧名思義,那一定是非常漂亮的場面。你看,果真不出所料,仙女們在天空中把一籃子花毫不憐惜地撒向人間。那些花在空中飄飄悠悠,美麗極了!剎時,空中成了五彩繽紛的世界。我和姐姐高興得手舞足蹈。隨后,我們又放了“降落傘”、“七仙女”、“百花奔放”……

  今年的除夕之夜,我們貼對聯、掛年畫、放焰火、看電視,盡管是忙了一點,但稱得上是豐富多彩,使我在忙碌之中學會了許多。而最使我難忘的還是“聽回憶”,爸爸的一席話使我對過去了解了許多……

  春節主題觀后感3

  20xx年央視春晚觀后感20xx年央視春晚觀后感。我的確看了春晚,但真沒時間寫,因為當時我在忙著寫入黨申請書,2017年的春晚或者說是2017年中央電視臺曲藝版新聞聯播,激發了我內心深處潛在的黨性。黨性不強的人欣賞不了這屆春晚,因為看上去這屆春晚最大的贊助商是馬云,其實是馬克思,多少年輕人看著看著就找來了紙筆開始寫入黨申請書。

  這屆春晚無疑是段子史上最黑暗的時刻,往年段子手們卯足勁盡情嘲笑文化課代表,沒想到今晚是政治老師監考,大家槽點滿滿,但在如此宏大和一本正經的政治氣氛下,無言以對,春晚不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再是當年那個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意識形態宣傳工具,今晚它就像朝鮮剛發射的那枚火力十足的火箭,來勢洶洶,但卻顯得可笑。據不完全統計,今天有超過1億人盼著李谷一老師早點出來唱《難忘今宵》。

  沒有哪一年春晚像這屆一樣,主題生肖被如此淡化,雞年春晚,猴子戲份并不重,反而多了些妖魔鬼怪,后來一想我才明白,這屆雞年春晚不是演猴戲給你看,而是把你當猴耍。不僅生肖主題的淡化屬首次,就連諷刺節目也在春晚徹底消失,有人說這只是春晚墮落的第一步,言重了,從來就沒高尚過哪來的墮落。以往有幾屆春晚不管是否批判,但總能反映些當年的現實,今年的春晚則徹底反映了這個國家從上到下完全處在一種不知所云、狂妄自大的虛無之中,它不是向外界展示自身的強大,更多的是向國內炫耀武力和繼續蒙蔽,它不是像朝鮮那樣向外界發射了一枚火箭,而是在國內放了一百萬枚鉆天猴。

  對于此次春晚大家不需過多驚訝,更不必由此引發對比稱贊往屆,一樣的臭味只是今年更濃郁。早在去年九月份,央視臺長就對春晚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春晚是黨和國家交給中央電視臺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要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抓緊推進2017年春晚各項籌備工作。”,所以說,春晚從來不是農村廟會的大舞臺,它是一項極其嚴肅的政治工作,對于觀眾而言它是一枚藥丸,讓你笑只是藥丸表面的糖衣,你們不僅沒資格有任何抱怨,反而要感謝他們在如此宏大而嚴肅的場合,給你穿插了相聲和小品節目,讓你更為順暢的服藥。

  對于普通人而言,春節總是承載了太多的個人情感意義,而春晚作為春節的重頭戲,編排者總要強加賦予你更多的集體概念和政治要素,春節對于個人而言是家,但他們希望你想到的是國,各種懷舊與抒情、各種歌頌與贊揚、各種看上去的樸實與鄉土,都是合成主旋律必備的各種元素的雜糅,再加上那些為了登上春晚舞臺而產生的三四級利益勾兌,使得整臺晚會既不真誠又令人生厭,春晚開場演出的劉雨欣,她那張整容臉,就是對整臺春晚最好的概述。

今年春晚評價范文第3篇

作為“國內首屆寬帶春節聯歡節”的承辦方,自從寬帶春晚上線以來,負責此次活動的王鵬彬幾乎天天都“泡”在這個會議室里,或是為趕來的廣告客戶介紹策劃方案,或是與合作伙伴討論、調整和改進晚會進程的細節。

網絡春晚,自導自演

一年一個大年三十,一年一場春節聯歡晚會。年年三十守在電視機前看“春晚”,似乎已經成了人們過年的慣例。盡管對這檔娛樂節目的不滿一年更甚一年,但人們似乎在這個時刻也沒有更好的事情可做。于是就出現了一邊抱怨節目無聊,一邊又不得不守在電視機前的景象。當CCTV為電視觀眾創造了20多年的春晚傳奇后,網絡這個新生代媒體,終于耐不住寂寞,也要趕來鬧鬧年三十兒。

12月1日,中國網通與中國唱片總公司聯合主辦的寬帶網絡版春晚已正式上線;與此同時,新浪聯合國內多家網站共推的另一臺網絡春晚也已初見規模。在王鵬彬忙著給廣告客戶宣講網絡春節晚會策劃的當口,酷客網這邊也忙得不可開交。

酷客網的周末是專門負責“2006全球華人春節網絡聯歡晚會”作品征集的聯系人,自從作品征集開始后,周末說她這一個多月以來接的電話比一年接的電話都要多。有詢問網絡春節晚會流程的,有不知道作品提交方式的,還有打電話過來確認作品是否收到的,還有些網民在電話中就給她表演起了節目,更有些網民直接打電話過來要求參加網絡春晚,其理由是長得酷似某網絡紅人……雖然在網站上公布了郵寄、Email等多種作品提交方式,但是網民們還是很不放心地要打電話確認,唯恐漏了表現自己、全民狂歡的機會。

不知道是今年“超女”的成功讓更多的人見識到了網絡傳播的優勢,還是Web 2.0概念中以用戶為導向的經營宗旨讓運營商、門戶網站、SP、以及唱片公司們對網絡的力量開始有了新的認知。總之,今年各家企業真是盯緊了網絡以及春節晚會,誓要將網絡中先進的表現形式與傳統收視習慣結合起來,進行一場全民狂歡,所以光網絡春晚,目前就已經準備了兩臺。

較早宣布啟動的是由新浪網、中國網、大河網和網庫主辦,藝能京文傳媒承辦的“2006全球華人春節網絡聯歡晚會”,他們將藝能京文旗下的酷客(koook)網作為主要的作品點。而近日剛剛宣布上線的“國內首屆寬帶春節聯歡節”,則是由中國網通與中國唱片總公司聯合主辦,承辦方則是“天天在線”和掌上靈通,打的是寬帶用戶們的主意。

網絡娛樂的金礦

盡管中央臺的春晚節目越來越老套,但“身價”卻是年年飆升。據估計,去年的春節晚會僅僅廣告收入就直逼四億元大關。據央視提供的一份廣告報價單顯示,去年央視春晚前后的廣告套裝起價為每5秒159萬元至233萬元、每15秒298萬元至438萬元;除夕下午的“卡通拜年”廣告價格也爆出每10秒145萬元的高價;定于晚八時和零時的兩則報時廣告,更是分別喊出了480萬元和680萬元的起價。與前年相比,去年的春晚廣告報價增長了30%以上。據悉,春晚主持人念的“某某企業向全國人民拜年”一般只有短暫的10秒鐘,但企業卻要拿出上百萬元的費用,而一條賀電則要投入一千萬元。

這個蘊含巨大金礦的市場終于惹動了眾多網絡公司,如果能給人們帶來更多的選擇,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據天天在線王鵬彬介紹,他們的寬帶網絡版春晚將在春節零點鐘聲敲響后上演。晚會將圍繞網絡金唱片、我炫我舞,狗年遛狗、我的春晚秀、2005往事、奇彩繽紛等八個板塊展開,并邀請央視導演鄒友開和翟建新“掌勺”,制作成晚會形式,通過春晚網站的視頻窗播出。此外,為豐富內容,電視臺春晚節目集錦、春晚寬帶網上影院、網上迎春大拜年等內容也將在網上進行。

掌上靈通的總裁楊鐳認為,這是三網合一的一種嘗試。“把春節搬到了寬帶網上,‘我的春節我做主’,而不是你播什么我看什么,網民變成了制造者,用手機隨時互動,這就是三網合一的新趨勢。”

而“全球華人網絡春晚”的節目形式出臺則相對曲折。藝能京文傳媒起初并不是這臺晚會的承辦方。他們有一個自己的小“算盤”,預備在歲末年初的時候做一臺自己的網絡春晚,可以將集團內部的電視、網絡和唱片公司資源整合起來。就在他們的計劃書快要上報的時候,“全球華人網絡春晚”的宣傳已經如火如荼,用藝能京文推廣總監胡小鹿的話來說:“這就好像我們地方電視臺要做春晚一樣,怎么能和中央電視臺的相比呢?”于是他們就放棄了自己原來的計劃。

兩個月過后,胡小鹿他們得知這臺晚會的原承辦方方案不夠“網絡化”,征集來的作品都太傳統,這點從他們節目流程的設置,比如第一樂章“春天的童話”、第二樂章“網絡歌曲大家唱”……等就可以看出,非常缺乏互動性。胡小鹿他們的策劃案很快得到了晚會組委會的響應,現在酷客網上的作品征集類別已經換成了改編劇、熱舞、后舍形式、網絡超級變變變、人物模仿秀、征選過年聚會游戲、惡搞版網絡DV秀等7大類,《無極》、后舍、李宇春、小S等前沿詞匯都被加入進來。

對于這臺晚會的最終形式,胡小鹿表示不方便透露,要給觀眾留下想象空間,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他們不會跟央視春晚爭搶時間,會在它播出前一至兩天播出。不過從現在開始,網民們就可以參與到這個互動的大游戲里來了。

娛樂嘉年華的“互動”秘籍

“網絡賦予每個個體在內容上創造、分發、評價的權力。這已經不是對內容的簡單集中,而是內容生產個體與內容本身的某種聚合。”一位網友這樣期待網絡春晚帶來的互動效應。2006年的網絡春晚采取由“晚會觀眾”自己創作節目和參與的方式,這比央視自2003年開始的網絡直播,更有吸引力。

天天在線的寬帶春晚,全部的節目和主持人都通過網上征集、評選產生。酷客網的網絡春晚也表示其主持人和節目都將由網民產生,而且所有的節目,都將單獨支持下載,網民們可以將自己喜歡的節目DIY成一臺經典晚會保存。

據胡小鹿介紹,他們所做的網絡春晚本身就是一個大的互動游戲,將網絡社區的概念引進,強調每位網民的參與性,爭取將它做成一個嘉年華似的晚會,讓看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興趣點。作為一個普通的網民,現在就可以開始“玩”了。如果有興趣可以制作自己的節目,沒準能獲得其他網民的支持,直接上網絡春晚,并迅速成為網絡明星;如果沒有那么強烈的表現欲望,也可以充分行使手中的投票權,可以將不喜歡的明星節目篩選下來,也可以要求組委會增加你愛看的節目數量,只要提議獲得一定支持率,就可以實施。這種互動將持續到晚會結束。

換句話說,網民可以決定誰上,也可以決定誰下,這和超女的投票機制如出一轍。而這臺晚會的節目形式就在網友們的參與中不斷變化,雖然組委會也準備了開播時的現場,并預備請一些網絡歌手參與,但最后一刻的節目形式,很可能是出乎意料的。

全方位互動的隱患就是不可控制。為了避免場面混亂,網民即興表演節目或游戲的方案沒有得到通過,只能是事先上傳,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參與門檻。

在一些沒有狂歡節傳統的地方,嘉年華往往更受到歡迎。這就是為什么環球嘉年華在我國內地每年席卷大量鈔票的原因。環球嘉年華到達阿聯酋首都迪拜的時候,特地搞了一個女生節,只對女士開放,那幾天客流量達到五六萬人,平日里都很少出門的婦女們也趕來消費,其狂歡程度絕對高于歐洲的水平。

從1982年開始,每年央視春晚的節目篩選之慘烈是無法想象的,在底下總能發現這個哭了、那個惱了,春晚也就成了演藝明星們的大聯歡。

姑且不論網絡春晚會不會成功,有多少人看,提出這樣的概念,就是尊重了觀眾的娛樂愿望。

摸索中搶灘互聯網

“實際上這是基于傳統娛樂業走向的考慮。”中國唱片總公司總經理助理張軻軍說 :“通過這臺晚會,我要證明我們唱片公司不再是一個步履蹣跚的老人,而是充滿活力地邁入了數字化領域。”

此次寬帶春晚將中國金唱片獎的評選活動也搬到了網上,這項評選是針對通俗類網絡歌曲,如果獲得金唱片獎,將是對網絡歌手的最大認可。網絡歌曲評選在網上舉行,也算是與時俱進了。

近年來,網絡的普及正在改變唱片業的生態。一夜竄紅的網絡歌手已成為娛樂業的新寵,由此帶來的電信增值業務收入更不再是行業秘密。在此情況下,唱片業與通信業尋求合作,針對春節商機策劃出的網絡春晚,正是雙方產業鏈的一種整合方式。

有業內人士預期,一旦在網絡春晚中冒出哪怕一首類似《老鼠愛大米》或《兩只蝴蝶》的網絡“口水歌”,它所撬動的彩鈴、和弦鈴等電信增值業務收入,將可能達到百萬元級的規模。

但對于網絡春晚的盈利模式,目前各方仍在摸索中。

今年是網絡春晚的第一年,有多少人關注、有多少人觀看……主辦方們也心中沒底。以新浪為代表的網絡春晚預計投資是300萬元,這還不包括四家網站本身的資源成本,為了能確保網民們流暢地看完整臺晚會,中國網聯合了38家省級、地方新聞網站的力量,預備借助P2P進行分源,以減輕新浪網服務器的壓力,可謂是投入不菲。

這兩臺晚會的負責人均表示,如果能將網絡春晚的概念推出來,就滿足了,他們今年都沒有盈利任務。作為第一屆網絡春晚,還處于手中培植期,也難以對廣告客戶形成品牌認知價值,現在只是預感到了美好的前景,但前景有多大,還不是很清楚。整個網絡春晚后期的增值服務、贊助商和廣告應當能成為企業盈利的一種方式,但其它的方式,只有做大、做好了,也才能更明確。

今年春晚評價范文第4篇

得知高大寬吸毒這事是一個同行打電話來問,有些驚訝,但是知道這事還是有點靠譜,高大寬在獨立發展后,是不大順流兒的。

不久前見過他一次,他剛剛創作完一個劇本,因為他還要對劇本內容保密, 我沒能看到劇本的全本,他只是拿過來給我看了幾段,說這個有點像以前陳佩斯演的《京都球俠》。這部電影他設想很多,比如讓小沈陽和王小利(連續兩年跟隨趙本山上春晚的班底)參演。 他把這個本子也帶給趙本山看了,不過顯然這個劇本沒有得到趙本山的青睞,畢竟高大寬一直以來都是以趙本山和小沈陽的經紀人身份出現,他更擅長的領域是趙本山的春晚小品,在《不差錢》、《瘋狂粉絲團》、《捐款》等央視春晚和遼臺春晚小品中,他都是以小品導演的身份出現,創作電影劇本對他來說并不是最在行的。

高大寬離開本山傳媒的消息我還是在年初時聽到的,當時高大寬已經很少在本山傳媒出現,對于這個消息也很少有人愿意去提,至于他究竟為什么離開本山傳媒,有人告訴我是因為高大寬非常想拍電影,不過本山傳媒很少涉及電影,所以他只能自己出去另尋機會。還有林林總總的傳說就不足為外人道了,但是他確實很少出現在沈陽。

不過對高大寬來說,其實離開本山傳媒,也錯過了一部電影。就是年初開拍的朱延平導演賀歲大片《大笑江湖》,這部電影將在12月3日上映,而在無錫開機那天,趙本山念及舊情,也想拉高大寬一把,便想讓高大寬擔任這部電影的副導演,協調這部片中本山傳媒的喜劇風格,不過據說趙本山當天總共打了10多分鐘的電話,高大寬一直都沒有接。

事后問他,他推說自己正在睡覺,兩部手機都靜音了。究竟事情是如何發生的,當事人沒有說,也不方便再繼續追問,不過在外人看來,《大笑江湖》、《一代宗師》這兩部今年和本山傳媒合作的電影,如果大寬還在,完全有機會去參與,也許就完全不會出現后面的事情⋯⋯時也命也⋯⋯接著就是到了這周,傳出高大寬吸毒被拘的消息。

11月9日晚,趙本山對此事回應道:“高大寬跟我一起工作了十幾年,是我的好朋友。他以前一直有一個愿望,想自己出去做點事情。今年春節后,我同意他出去拍電影,實現他的夢想。雖然他離開了公司,但為了他的工作方便,公司一直未向外公布。”

在高大寬離開本山傳媒那段時間里,陸續就有風聲傳出來,雖然高大寬很少在本山傳媒出現,不過還是會一個月來一次,他也希望趙本山能夠多多幫忙他單飛后的發展。

今年春晚評價范文第5篇

一年一度的春節又到了,萬眾矚目的央視春節晚會即將亮相,從1983春節晚會橫空出世以來,至今已舉辦了25屆。春節晚會以它的特殊性成為影響力極其巨大的文藝樣式,它既承載著人們對過去一年的總結回顧,又寄托了對新的一年美好憧憬。與上世紀80年代春晚的轟動效應相比,如今春晚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人們對它不只是一味的贊揚,更多的是有了質疑:冷淡和無奈。面對即將登場的春晚,我們應該如何以歷史的眼光給予評價,今后我們還要不要舉辦春晚、觀看春晚,這些都成為大眾關心的熱點。

一、央視春晚走過的歷史軌跡

作為中國媒體文化的一道獨特景觀,1983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的創辦,無疑給剛剛開始富裕起來的中國人一種過春節的全新方式。這對1983年改革開放的振奮態勢、文化藝術的活躍氛圍以及思想解放的國人心理凝聚,春節聯歡晚會得以應運誕生,并產生了巨大的漣漪效應,催生了中國的媒介新聞、電視劇與娛樂節目這三大節目資源中娛樂節目的歷史性革命,并且因此導致了綜藝晚會節目形態的誕生,導致了《綜藝大觀》《正大綜藝》《曲苑雜壇》以及國慶、五一、中秋、元旦等各種節目綜藝晚會的誕生,具有開歷史先河的意義,功不可沒。

在過去的25屆春晚中,誰最牛?前些年,央視國際網站與某門戶網站推出了名為“流金歲月溫馨回憶”的“歷屆春晚節目明星墻”活動,由網友“票選出您最喜歡的歷屆春晚節目”。海選10天,結果1983年舉辦的首屆春晚以及當年演唱了7首歌的李谷一以40萬高票雄居榜首。

那一年的春晚確是有無法抗拒的魅力。1983年春晚的鋪排可能還比不上今天一個市級晚會的規格,沒有專門的主持人,馬季、姜昆、王景愚、劉曉慶成了首屆春晚的當家,他們在當年絕對是中國演藝圈的大牌;沒有豪華的燈光、布景,觀眾區也是現搭的,小圓桌、鋼管椅,演員、主持人動不動就走下臺和觀眾打成一片;當年的節目甚至沒有完整地彩排過,許多節目都是觀眾通過現場設立的熱線電話點唱的,所以李谷一唱了7首歌,包括在當時被劃為“禁歌”的《鄉戀》。那時,央視只為春晚配了4部電話,這4部電話的鈴聲此起彼伏,大家不僅擔心電話線路不夠用,更是擔心電話線路會不會因為過熱而引發火災,因此當觀眾們迫不及待地打進電話的時候,工作人員卻準備了滅火器,在電話旁邊嚴陣以待。再想象一下電話那邊的情景吧,20多年前,大多數人家沒有私人電話,人們在公用電話前排隊給央視春晚打電話,那是中國電視史上的第一次互動聯歡。

1983年以來央視春晚相繼推出了許多精彩節目并形成經典,也培養了一批藝界新人,成為如今活躍在舞臺上耀眼的明星――

1984年:“宇宙牌香煙譽滿全球!”馬季的單口相聲諷刺的是虛假廣告,引起了消費者的極大興趣。

1986年:“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我可愛的故鄉。”蔣大為演唱的名曲《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經春晚的傳播,在全國傳唱一時。

1988年:“領導,冒號。”相聲《巧立名目》這一句臺詞逗壞了觀眾,在春晚后成為了人們掛在嘴邊的口頭禪。

1989年:“司馬缸砸光。”唱了一輩子評劇、演了一輩子配角的趙麗蓉,從小品《英雄母親的一天》中成功轉型,此后成為小品當紅明星。

1990年:“傻樣兒!”小品《相親》奠定了趙本山中國第一笑星的地位,至今無人超越。

1991年:“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潘美辰一首旋律流暢、悲凄卻蘊含豪情的歌曲,鼓舞人們勇敢地去面對生活,搏擊人生。

1999年:陳紅的一曲《常回家看看》洋溢著兩代人的親情,不僅唱紅了大江南北,也感染了千萬家庭。

2000年:“小樣兒,你穿上馬甲,我就不認識你了?”這個本來湮沒在笑話堆里的平平之作,在《鐘點工》小品中,有了舞臺上趙本山和宋丹丹的身體力行,一下子成了很多人的時尚口頭語。

2005年:“愛是我們共同的語言。”邰麗華和她的20位聾啞姐妹在4位手語老師的指揮下,舞出了完美結合和諧之美與人性之美的《千手觀音》,時長6分鐘的舞蹈,掌聲達到10次。這是歷屆春晚觀眾最一致的自發行動場面,成為21世紀以來春節晚會最受歡迎的節目。

2006年:“阿瓦(哎),那撒日阿登咕嚕有喂(噢趁類里古)……”這是蒙古語,翻譯成漢語是“爸爸(哎)!太陽出來月亮回家了嗎?(對啦!)……”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持人布仁巴雅爾創作,并由他和妻子烏日娜以及7歲的小侄女英格瑪上臺演唱的《吉祥三寶》,清新自然,頗受歡迎。

這就是央視春晚25年來走過的軌跡。25年歲月,對于一個人來講并不算長,但對于一臺節目來說,那已是“老壽星”了。25年來,春晚有過它的成功與輝煌,給億萬觀眾帶來無限的笑聲,歡樂愉悅,成為央視的一大品牌和普通百姓除夕的“年夜飯”。

二、央視春晚影響力為何在下降?

在貼近百姓,貼近生活上有著明顯的差距

記得在前幾年央視的一次研討會上,曾從1983年第一屆起連續執導過五屆春晚的導演黃一鶴說,春節晚會除夕夜是親情、鄉情、民族情的集中凝練,中國老百姓對春節晚會寄托著某種精神歸宿,希望春晚能把他們心中最真摯的情感表達出來,如果春晚不能貼近百姓,那肯定不會成功。研究春晚的著名學者黃鳳鑄教授也說,春節晚會已經成為中國老百姓從中獲取某種需求的“對象物”,春節晚會的節目一定要貼近老百姓,才能真正贏得他們的喝彩。

這兩位資深的專家,以他們的親身經歷和專注研究都給予告誡:春節晚會一定要貼近老百姓,反映他們的真實情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春晚在當時之所以那么叫座的轟動,一些節目積淀為經典,直至今日仍難以忘懷,其原因就在于此。以1999年《常回家看看》那首歌為例,這是一首普通的歌曲,演唱者陳紅當時還不太知名。但誰也沒有想到,這首歌一唱之下紅遍大江南北。據業內人士說,就在晚會進行時,有不少家庭的幾代人似乎受到某種觸動而流下熱淚,有些身在異鄉的游子更是在感動之余,旋即撥通電話,問候自己的父母。本來,由于種種原因,親情在有一段時間來被淡化,甚至被遺忘,但這首歌似是一股旋風,再次呼喚親情,引起普通百姓的心靈共鳴。

再說關于農民工的話題,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工日益活躍在城市的各條戰線,他們已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軍。農民工是祖國大家庭的一員,他們以及他們的家屬一直渴望將自己的情感融進春晚,但始終未能如愿。在春晚的舞臺上,雖然有些節目也涉及到農民工,但多是陪襯或是被嘲笑的對象。2006年末,湖南瀏陽有6位農民工徒步2000公里進京,把自創的節目推薦給春晚,但未能選中,留下了遺憾。這個情況,直到今年才有了突破。

據媒體報道,由廣廈重慶一建公司農民工作詞作曲的《農民工之歌》得到總理的關懷,已被中央電視臺引入2008春晚的節目單。看來到時我們一定會聽到:“身上沾泥花,臉上掛汗水,為了一個夢,進城闖天下,昨天是農民,今天當工人啦,城市的新主人意氣風發……”這散發著泥土氣息的旋律。但愿這不是曇花一現,而是在貼近百姓,貼近現實方面登上一個新的起點。

只有“明星大腕”支撐,難以求新求變

“為什么春晚一年不如一年。”這是近些年來,人們熱議的話題。雖然這其中有尖銳的非議,但也不乏許多建設性的思路和具體意見,如果把這些熱議歸結到一點,即希望改變一下沿襲多年的“四老”舊貌,推陳出新來一個脫胎換骨的變革。

“四老”即老班子、老路子、老面孔、老調子:執導春晚的導演都是央視小圈子里的成員;年年小品、相聲、歌舞三大塊再加點戲劇、雜技;登場亮相的演員幾乎是一些熟悉的“老臉”;即使有些小改小革,但基調已形成固定的程式。

俗話說:“劇本,劇本,一劇之本”,沒有好的作品,求新求變就成了一句空話。這里以央視春晚的品牌人物趙本山為例。本山以《相親》一舉成名,嗣后貢獻了不少質量上乘的節目,成為“除夕盛宴”的一道品牌菜。雖然他如今仍是春晚壓軸的臺柱子,但已風光大減,節目質量不斷滑坡。他的系列小品《賣拐》,起始把奸商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但到了其二則已無新意,只是繼續“忽悠”,而到了其三則純是狗尾續貂。題材雷同,形式單調。雖然每次觀眾評選,他的節目都獲得語言類榜首,但這并非作品高超,完全靠的是人氣。

趙本山只是一個代表,其他參加春晚的“常委”們雖每年不乏有些出彩的節目,但總體上說是一年不如一年。對于這一態勢,有人士認為,應從大環境角度去尋找答案。

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市場大潮的推進,演藝圈的商業化氛圍日益濃烈。曾靠春晚一舉成名的“腕兒”們經多年的打拼,不愁掙大錢的發展空間,主業已經多元化。參加春晚對他們的誘惑力日漸減弱。但央視春晚需要他們來支撐,他們也想在央視春晚的大舞臺上露臉聚集人氣。雖然歷年都來參加,但不可能盡心盡力,出手作品也大多是敷衍湊合之作,不少明星的作品到了四審、五審還難過關就是最好的說明。難怪連某些導演都同樣無奈地說:“春晚不缺少明星大腕兒,缺少的是作品。”意識到問題的癥結無疑是一大進步,但如果依舊堅持僵化的思路,只靠那一幫“老面孔”去支撐,是不會有大的起色的。

重形式,輕內容,有點本末倒置

如果你認真觀看近幾年的央視春晚,你一定會發現,如今的舞臺一年比一年豪華,燈光一年比一年耀眼;服飾一年比一年精致美艷,由于有先進的科技手段,聲光電使舞臺調動更得心應手。追求奢華和排場已越來越成為春晚的一種時尚,在注重形式上發揮到了極致。

追求排場還表現在伴舞上。歌舞是春晚必不可少的重點項目,但不知從何時起盛行了伴舞。如果為了突出國家的盛世、經濟的發展、社會的和諧,營造紅火、熱鬧、喜慶、團結的氣氛,在開場和結尾來點群舞的大場面,幾十人甚至上百人在臺上邊歌邊舞也是能夠理解和接受的。但如果形成定式:逢歌必舞,那就喧賓奪主了。不論是獨唱還是合唱,身邊總有一大群花枝招展的美女,在演員前后左右翩翩起舞,觀眾是在聽歌還是看舞?有一年春晚,幾位好事的觀眾邊看節目邊進行統計,發現每首歌伴舞的人數平均15人。

盲目的追求特技舞美,導演把精力放到如何吸引觀眾的眼球上,使他們看得目不暇接,這一初衷本無可厚非,但如果忽視了節目的內容,引不起觀眾的在思想上的共鳴,使臺上臺下在情感上互動交流,那就走偏了,畢竟閃耀的燈光、繽紛的服飾只能使觀眾得到瞬間眼花繚亂的感覺,誰也不能留下深刻的記憶。因為與厚重的內容相比,表面形式的創新要容易得多,但我們追求的是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只在形式上下工夫那就本末倒置了!據說今年央視春晚的作品力爭貼近百姓、貼近生活,所有的小品都是發生在老百姓身邊的事,是否真是如此,那觀眾將拭目以待。

三、央視春晚該如何走出困境

要從“收視率居高不下”的陶醉中走出來

從21世紀開始,從西方引進的電影收視率大行其道,并左右著電視臺。央視當然也不例外。每年春晚剛落下帷幕,都及時地公布收視率、滿意率,央視《電視報》每次都刊登兩個版面篇幅刊登好評如潮的來信。據央視自己調查的數據,春晚收視率均在90%以上,有一年更高達97%;滿意率基本保持在80%以上。可以說,如此的高收視率,不僅是在國內,就是在國外也是絕無僅有的。

本來,收視率的數據就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調查的樣本并不規范。就說觀看春晚節目,每一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予以選擇,拿起遙控器轉換頻道。一臺春節晚會長過四個半小時,從開始看到結束的觀眾肯定有,絕對數字還不小。但就相當多的觀眾來說往往是片斷的、間隔地各取所需,有的或看某一個小品,有的則聽某歌星唱的歌曲,有的甚至只瞅幾眼歌舞的場面。這些觀眾似乎都在看春晚,但如果把他們都算在收視率中,這準確嗎?

再者,就在央視調查公布收視率、滿意率的同時,一些民間組織,還有一些網站也在調查,但其結果與央視相差甚遠。以2007年春晚為例,央視調查的總收視率為93.6%,滿意率為83.6%。而根據新浪網的調查,有32.83%認為一般,有54.61%的網友認為不好,結果是天壤之別。誰最權威,誰最接近民意,只有留給觀眾自己去判斷了。

民意調查的本意是了解民眾對一件事物的看法,為了全面了解群眾意見,以避免決策失誤,少走彎路。但如果數據不準確甚至摻雜不實的虛假,那這一功能也就失去意義了。如果央視為這年年都80%以上的滿意率陶醉而沾沾自喜,那就會產生錯覺,認為春晚總體是不錯的,把它作為擋箭牌,對來自各方的批評不予重視,那春晚只會越辦越糟,而難以革新。

要從“取悅每一個人”的誤區中走出來

春晚是央視一年節目中的重中之重,幾乎從上到下總動員,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忙上大半年,以期望收到最大的滿意度。但遺憾的是晚會后卻還有那么多人不領情、不給面子,甚至說了許多難聽的評價:什么“這是雞肋”啊,什么“這是大雜燴”啊,更有甚者建議停辦,讓地方臺輪流坐莊……聽到這些刺耳的七嘴八舌,舉辦者當然心理是不平衡的,于是他們一直在感嘆:“眾口難調,觀眾越來越難伺候了。”

“眾口難調”,雖然這只是一句抱怨,但卻真正地說到點子上。如果說,我們數落一下央視春晚有什么不足,那這就是其中之一。記得比利?凱思貝說過一句名言,“我不知道成功的關鍵是什么,但我知道失敗的關鍵是什么,那就是你試圖取悅每一個人。”如果我們把它借用過來評價一下央視春晚,那可是十分確當的了。

中國有句俗語:“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正如人的胃口是千差萬別的,在欣賞習慣上也不盡相同。但央視春晚卻試圖讓所有的觀眾都滿意,你可以從每年春晚節目單上看到端倪。我國有56個民族,為了體現民族大團結,反映少數民族的節目不能少;為了讓大家開開心心笑笑樂樂,小品相聲那得排上;年紀大一些的人對戲曲國粹情有獨鐘,戲曲節目得有一席之地;每年中總有這樣那樣的大事,那可不能漏掉,肯定要安排,甚至對學齡前兒童的“下一代”也不能怠慢,也得來一個節目……你看這臺節目要包容那么多的內容,承載的負荷是不是太重了?

面面俱到的一大弊端就是大大增加了導演策劃的壓力。中國地域差別那么大,地方語言品種又不一,為了平衡,導演真是絞盡了腦汁。從表面上看,面面俱到照顧到所有觀眾的審美要求,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每個人都必須作出讓步和犧牲,結果誰都看了,誰都看不好。再以去年的春節晚會為例,北方人感受不到四川小品的幽默風趣;而南方人對東北二人轉也欣賞不了。

如今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欣賞習慣是千差萬別的,應遵循宜分則分,宜統則統,如果不改變“取悅所有觀眾”的觀點,那春晚始終會是一個沒有特色的“大拼盤”,一點特色也沒有!

要從“一家獨占,一家獨辦”的模式中走出來

21世紀是一個競爭的時代,處處都在講走市場,這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如果沒有競爭倒是不正常了。道理不言自明,有競爭才能出人才,有競爭才能出精品,這已百試而不爽。作為每年僅此一次的大型綜合文藝晚會,春節晚會卻是25年一慣制,從1983年至今始終由央視獨家經營,大權從未旁落。春晚成了央視的“自留地”,決不會給外人提供平臺,即使“有心人”想一展身手也只能空嘆息。

近年來,為了適應形勢的發展,春晚也引入了競爭機制,春晚的總導演實施競爭上崗。據央視報道,從一年的七八月開始招標,先是自愿報名,接著各自陳述策劃思路,最后經審查認定。在形式上說得上認認真真,轟轟烈烈。但最大的不足是,參加競爭的人全都是央視自己內部的人員,而參與競爭的基數也少得可憐。因此競來爭去最終“上崗的”也就是那幾位熟面孔,有的甚至主持了五屆、六屆,成了名副其實的“專業戶”。如果說這種競爭上崗純粹是“窩里斗”也不為過吧!

我們承認,央視作為國家級電視臺不只是經濟實力雄厚,且人才濟濟,高手云集,占盡了優勢,這是地方電視臺難以匹敵的。但不要忘記,央視的人才相當多的是從地方臺“拔”來的,即使在現在,地方臺也并非沒有“藏龍”和“臥虎”。

主站蜘蛛池模板: 许昌市| 双流县| 霍州市| 米脂县| 鄄城县| 石棉县| 原阳县| 曲靖市| 沿河| 延吉市| 西乡县| 台湾省| 崇文区| 呼伦贝尔市| 辉南县| 漠河县| 阜新市| 东丰县| 忻州市| 盐山县| 正定县| 乌苏市| 碌曲县| 都匀市| 资源县| 即墨市| 丰县| 邮箱| 宝丰县| 肇州县| 博客| 自贡市| 阿尔山市| 苗栗县| 四会市| 通河县| 湟源县| 河曲县| 宁津县| 苗栗市| 瓦房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