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記憶中的歌聲

記憶中的歌聲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記憶中的歌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記憶中的歌聲

記憶中的歌聲范文第1篇

關鍵詞:唱姿;呼吸;發聲;嗓音保護

中學生在聲樂練聲過程中,鑒于本身年齡生理的特點,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中學生在練聲過程中也要講究練聲的姿勢

它和唱歌時的站姿是基本相同的。注意練聲時應該是站立式的,其他方式都不適于身體呼吸、共鳴器官的正常練習。正確的練聲姿勢應該是:①人體自然直立,上身放松,下半身穩而不僵硬,使整個身心處于精神飽滿的狀態。②兩腳如肩寬,成丁字型分開站立,支撐點可放在前腳或上,以便練聲時保持重心。③腰部直立,使胸部挺起,同時微收小腹,兩肩平放而向后舒展,手臂自然下垂(手臂的放置也可以雙手合抱,放于小腹處,這樣有助于使學生在呼吸時有一種“氣沉丹田”的意識)。④頭眼平視,頸部放松,下巴自然下垂而微向后收,切不可向前突出。兩眼向上或向下看和頸部收緊都會影響調節共鳴和發聲點的意識。⑤臉部肌肉放松,表情大方。切忌皺眉、噘嘴、歪頭等。正確的練聲姿勢,簡言之就是“自然、放松。”

二、練聲時的呼吸

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調其氣也”,說明呼吸對于歌唱的重要性。中學生在練聲過程中也要特別注意呼吸的方法。我們平時說話一般是用胸式呼吸,用這種呼吸方式來歌唱練聲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學會運用胸腹式呼吸法。才能讓呼吸有一定的深度,歌唱練聲才有氣息支持。中學生呼吸訓練應注意:①吸氣時切忌抬肩,此時要求雙手叉腰,體會腰部的膨脹感,以及緩吐時的收腹感。②吸氣時,不要誤解為吸氣越多越好。正確的吸氣是很自如而流暢的,吸氣應以七八分滿為宜。③吸氣時像打哈欠一樣,就是一種很舒暢的吸氣過程,同時有利于使歌唱腔體呈打開的狀態。

三、練聲時的發聲

練聲時應以發頭聲為主,用頭聲發聲方法歌唱時,聲帶邊緣部分和連接部分振動,長久歌唱不會疲勞,聲音清澈干凈,能保持聲調準確,聲音優美明亮;從口腔前方發音能傳到遠方,還能唱出極弱的聲音,有豐富的表現力;用頭聲歌唱練聲還可以使變聲期縮短,變聲后能保持良好的歌喉。訓練用頭聲歌唱的主要方法是用輕聲唱和從高音入手。因為這是必須用頭聲才能唱得出來的高音,從這個方向向下唱到低音,就可以盡可能的用頭聲來唱。此外用“嗚”(u)韻練習比用“啊”(a)韻更容易獲得頭聲,故應多用u音或由u為韻母的各音做練習。學生在練聲時,老師應讓學生自然地打開下腭,舌根不要隆起,保持喉頭穩定(唱“嗚”(u)音能很好的訓練這個問題),防止和糾正擠、壓、提喉等不良唱法。輕柔的唱,可以制止不少發聲方法上的錯誤,使音色傾向統一,并且有利于集中思想和保護聲帶。輕聲唱也有一定的力度、層次上的變化,還要注意氣息的支持,這點是要注意的。此外,練聲時要注意氣息要往下沉,發聲的動力位于腰腹部,要達到這點,可以在起聲時輔以嘆氣的狀態來發聲。中學生在練聲過程中還會出現一個問題是音準問題(練聲時冒調或者偏低),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是缺乏嚴格的音準觀念、呼吸急促、氣息沖擊過猛或不足,呼吸支點沒有控制好。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呼吸支點的位置,加強橫膈膜對氣息的控制。注意氣息的方向與力度,加強其穩定性,可多做些音量由強到弱的發聲練習。讓學生之間互相聽辨模仿也是解決音準問題的一個方法。

四、練聲時的嗓音保護

中學階段的學生一般正值變聲期。變聲期的嗓音訓練要采取保護措施,實行保練結合。只保不練,往往因多用嗓、不加節制而加重變聲期的生理癥狀(如水腫、充血、閉合不全等),造成嗓音疾患;若只強調保護而不訓練,就是禁聲,這種消極的養聲會使已經發生很大變化的聲帶、喉肌因長期得不到訓練而不能自如的控制。其實所謂“禁聲”只能在歌唱訓練時禁,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是禁不了的。學生要說話、要交流,在體育活動中打球時也會大喊大叫,豈不知大聲喊叫一次對聲帶的損傷遠比歌唱訓練要嚴重得多,積極的方法應該是幫助他們如何了解聲帶保護。所謂保練結合就是要根據學生變聲期中嗓音狀況的實際情況,合理養聲,有節制的用嗓,科學的練聲。保練結合,就要求教師在唱歌課或練聲課上向學生介紹有關變聲期的知識,使學生懂得變聲期的衛生常識及自我保健方法,教育學生說話、唱歌時不要大聲喊叫,不要濫用嗓子。平時保持正常的生活規律,注意飲食衛生,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多喝淡鹽水,以順利通過變聲期。學生在變聲期時,教師應經常測試學生的音域變化情況。發聲練習和練唱歌曲應控制在學生現有的音域上,不可讓他們勉強唱太高或太低的音。練聲時要注意控制音量和時間,宜用輕聲進行短時練聲,每次練聲不要超過10分鐘。當學生進入變聲后期,各種變聲癥狀逐漸消失,但學生的聲帶、喉肌比發聲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時學生還不能自如地控制和調整自己的發聲。這時應注意進行系統的適應性發聲練習。一般用“a”和“i”兩個母音進行發聲訓練及多進行哼鳴練習,使聲帶的伸縮機能同時得到鍛煉。每次練聲后做一些聲帶保健練習,如“氣泡音”練習、“嗦鳴”練習等,用輕微的聲帶顫動,來放松聲帶,解除疲勞,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聲帶功能的正常發展,達到積極保護嗓子的目的。

科學的發聲訓練是良好歌唱的基礎。只有科學的發聲訓練才能使發聲器官的功能得到正確發揮,習慣性的準確的控制聲音,使聲音沿著正確的道路發展。最后我想用英國聲樂大師威廉.莎士比亞對于歌唱發聲訓練的概括做為本文的結尾:“用無聲的呼吸把喉嚨打開,開始發聲就要落在準確的音上,像打哈欠樣的唱著‘啊’字,吸氣就好像是在激動時的模樣。”

參考文獻:

[1]徐小懿等/編著.《聲樂演唱與教學》.上海音樂出版社

記憶中的歌聲范文第2篇

【關鍵詞】正確的呼吸;高位置;咬字吐詞;歌曲風格的把握

【Abstract】Discussed race vocal music in should attention of a few technical ability:exactitude of breath, Gao position, the enunciation vomit a phrase.The confidence of the song style.

【Key words】Exactitude of breath;Gao position;The enunciation vomit a phrase;The confidence of the song style

在幾年的教學積累和部分高校生的反饋以及一些高考生中發現,在民族聲樂教學中“正確的呼吸”、“高位置”、“咬字吐詞”、“歌曲風格的把握”這幾個技能猶為重要,如果忽視這些技能將直接影響學生聲樂水平的發展。在把它歸納整理的過程中也引發了一些思考,這些技能不僅有教法上的斟酌,也有聲樂理論上的探討。

1.正確的呼吸

在高中的聲樂教學中,很多教師忽視了氣息的練習,特別是對于民歌嗓的學生,一味的追求好聽的聲音卻忽視了正確的方法。我經過幾年的教學,認識到對于初學民歌的學生,不要把他們框到“我是唱民歌的”這樣一個框框中,要讓他們從基本的方法練起。

首先就是氣息的練習。歌唱的基礎是氣息,如果沒有了氣息,聲音就會是空洞的、乏力的,歌唱中要求聲音的穿透力、金屬色彩都是與氣息密切相關的,因此氣息的練習是至關重要的。那么如何正確的呼吸呢?采用什么樣的呼吸方法,才能適應發聲的要求。

第一,用鼻子吸氣。這種觀點認為,鼻子是呼吸的必然通道,應該履行自己的義務。其次,鼻子吸氣衛生,因為他保護著肺和粘膜不受冷空氣或微生物的侵襲。因此聲樂教學中大都用“聞花”的感覺來練習呼吸。但是,用鼻子呼吸也有許多不利的因素。首先,鼻孔呼吸時,嘴是閉上的,不利于口腔和喉嚨的打開,還有吸氣速度慢,氣息流量小等;其次,吸氣時容易引起肩、胸上抬,脖子緊張的后果,與胸式呼吸的方法相似,使肩、胸、頸部肌肉緊張,疲憊;其三,鼻孔呼吸的氣息不深,因此,在當代的聲樂教學中較少采用。

第二,開口吸氣。要使歌唱的呼吸通暢,喉嚨的打開是獲得通暢呼吸的首要條件。喉嚨與口腔連接,要打喉嚨,就必須依賴口腔打開的動作來帶動喉嚨的打開。我們不妨試試:一是張開口腔、打開喉嚨吸氣;二是半打開口腔吸氣;三是不打開口腔、用鼻子吸氣。我們很快就會明白,什么樣的呼吸方法使呼吸通暢和迅速。所以,開口吸氣,更符合氣息通暢的原則。同時,我們還會發現:開口吸氣時,一是口腔和喉嚨都處于張開的狀態,與歌唱發聲的狀態幾乎完全相同,十分有利于吸氣后緊接的歌唱狀態;二是口腔腔體和喉嚨、聲門都在呼吸中處于充分打開的狀態,吸氣速度快、氣息流量大,十分有利于歌唱中經常出現的快速換氣;三是開口吸氣與生活中“打哈欠”的動作基本相同,簡單明了、操作簡練,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

開口吸氣的氣息較深。由于開口吸氣時,喉嚨充分打開,喉器也處于較低的位置,吸入的氣息也較深,為尋找較低的氣息支持,創造了有利條件。當我們感覺到氣息“悶”或“頂”在胸口上時,一定感覺到氣息不通暢,這恰恰是氣息不深所致。因此,吸入的氣息要深,是打開喉嚨吸氣的必然反映,也是呼吸通暢的必然結果,還是尋找腰部支持的重要途徑。當較低氣息位置吸入時,必然引起腰部有往外膨脹的感覺,而這種向外膨脹的動作,正是支撐強大音響、支撐寬廣音域的著力點和控制點。因此,開口吸氣,氣息較深,腰部支持,三者形成了一個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整體,為充分發揮學生的聲音,擴大音量,擴展音域等,都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為了保證開口吸氣的效果或質量,達到呼吸通暢的技術要求,在呼吸時,還要注意盡量不抬肩。

2.高位置

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唱歌時沒有“高位置”的表現,把很大的精力放在聲音是否響亮上,導致聲音不高亢、不集中,無穿透力。

那么什么是“高位置”呢?“高位置”是指歌唱時產生的遠距離感,如“呼喚”時積極向上的狀態,應該說,位置越高距離感就越遠,“呼喚”時積極向上的狀態就越強。猶如跟一個離你很近的人說話位置較低,相反,跟一個離你很遠的人說話位置很高一樣。但歌唱與說話有些不同,它要求在歌唱時無論聽者遠近都需要用較高的位置來表現(有些作品除外)

在聲樂作品中尤其是民歌、輝煌的美聲作品,它的距離感、大空間感是很強烈的,倘若學生找不到“高位置”的感覺,就很難把作品完整地表現出來。我們在課堂里,甚至更小一點的琴房里上聲樂課,學生發聲或歌唱時很容易產生一種錯覺,因為空間很小,聽的人離自己很近,不免會失去距離感,失去距離感也就失去了“高位置”的表現。因此,一定要對學生強調,在發聲或歌唱時要有假定的遠距離感,即“高位置”。

不妨可先選擇一些容易找到“高位置”的作品,如《牧歌》、《小河淌水》等一些空間感比較強的作品來訓練,結合教師示范“呼喚”時不同距離所表現出來的“位置高低”來幫助學生理解“高位置”。在教學中常對學生進行“高位置”的監控也顯得很有必要。

3.咬字、吐詞

歌唱藝術最大的特點是語言和音樂的高度結合,一首旋律優美動聽的歌曲還必須要有清晰準確的吐字行腔來表現。所以歌曲的演唱除了要有基本的漢語普通話發音知識和掌握咬字、吐字的基本規則外,還必須具備生動的吐字行腔的表現力,達到真正的吐詞清晰、字正腔圓。

我國傳統的民族聲樂演唱把歌唱的咬字分為“出聲、引長、歸韻”三個過程,“出聲”就是咬準字頭,“引長”就是延長字腹,“歸韻”就是收清字尾。咬準字頭就是要按照“五音”的正確口形把聲母咬準確。延長字腹就是按照“四呼”的口形延長音量發響最易的韻母,把聲音放出來。收清字尾也就是韻尾交待要清楚,韻尾是復韻母還是鼻韻母,還是沒有韻尾以韻腹的母音直收。我國現在的傳統民族聲樂沿用的“十三轍”分類發聲的方法仍然是比較實用、科學的。

歌唱的語氣表達隨著歌曲的曲式結構、節奏速度、風格特點不同,咬字吐詞的語氣、腔調也應該有所不同。

例如:演唱熱情歡快、清新明朗、旋律節奏緊湊跳躍的歌曲,吐字行腔應該輕巧迅捷、流暢舒展。如《姑娘生來愛唱歌》、《太陽出來喜洋洋》、《瑪依拉》等。

演唱情深意長、纖細委婉、旋律節奏緩慢悠長級進的歌曲,吐字行腔應該圓潤柔和、連貫平穩,如《四季歌》、《草原之夜》、《情深意長》等。

4.歌曲風格的把握

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演唱風格,是對民族聲樂藝術作品的民族音樂特征和歌曲演唱的民族特色等來演繹表現,達到獨特的民族演唱藝術風格。我國地大物博,五十六個民族的音樂風格五光十色、豐富多采,不同的地域風貌、習俗語言,風格各異、個性突出。居住高原雪山的藏族同胞,質樸敦厚、粗獷堅強。該民族歌曲旋律一般多寬廣舒展、悠揚奔放、載歌載舞,節奏性強,真聲的演唱聲音雄渾粗獷、濃重情深。位居祖國大西北天山下的新疆,以維吾爾族為首的多個少數民族,熱情爽朗、風趣瀟灑、能歌善舞。受波斯、阿拉伯音樂影響,該民族歌曲的旋律和節奏變化較大,切分節奏運用較多,音樂活潑跳躍,熱情歡快。

記憶中的歌聲范文第3篇

關鍵詞: γ-丁內酯;性能;生產工藝技術

中圖分類號: TU74 文獻標識碼: A

γ-丁內酯是一種重要的有機化工原料及性能優良的高沸溶劑,應用于醫藥、農業、石油化工等方面。在醫藥方面,是合成環丙沙星,腦復康,維生素 B1及治療癲癇、腦出血、高血壓等藥物重要原料及中間體;在石油化工方面,可用于合成吸收乙炔的溶劑、芳烴的萃取劑、不溶于水的醇和環狀醚類化合物的萃取劑、油添加劑、液體烴的增黏劑、膠凝劑及辛烷值促進劑;在農業方面,可用作合成殺蟲劑和除草劑的中間體。此外,γ-丁內酯還廣泛用于燃料、染料、動物生成促進劑等合成[1-2]。

1.性能

γ-丁內酯(γ-Butyrolactone,簡稱γ-BL或GBL),中文別名為γ-丁酸內酯或 4-羥基丁酸內酯,無色透明具有類似丙酮氣味油狀液體,分子式:C4H6O2;分子量:86.1;沸點204℃,能與水、丙酮、四氯化碳和乙醇混溶,在熱堿液中分解,具有非常高的溶解能力,能溶解甲醇、乙醇、苯等常用有機物,也能溶解如環氧樹脂、聚氯乙烯等聚合物。

2.主要生產工藝技術情況

1884年M.B.Chanlatoft首先利用4-羥基丁酸經過分子內酯化合成了γ-丁內酯[3],此后,人們開始對γ-丁內酯合成技術進行大量深入的研究,先后有幾種合成技術路線實現了工業化生產:糠醛法、1,4-丁二醇脫氫法、順酐加氫法、順酐加氫和 1,4-丁二醇脫氫耦合法等。

2.1 糠醛法

糠醛法生產γ-丁內酯最早是由Du Pont公司開發[3]。該法首先將農產品廢物如玉米、甘蔗渣等用稀硫酸煮沸使其中多縮戊糖水解成戊糖,然后脫水轉化成糠醛,糠醛在400℃高溫下,經鉻酸鎂、鉻酸鋅等催化脫羰基生成呋喃,然后在骨架鎳催化劑作用下,于 100℃、2.5MPa下加氫成四氫呋喃,再進一步氧化生成γ-丁內酯[4]。1922年美國的Quaker Oats公司采用該方法建成了第一套工業化裝置,但由于農產物的生產受大自然的制約,原料價格和供應都不穩定,加上工藝過程復雜,生產成本較高,基本上失去了市場的競爭力,到目前為止,該法已被淘汰。

2.21,4-丁二醇脫氫法

1,4-丁二醇脫氫法最早是由德國I.G-Farben Industrie.A.G公司(BASF公司的前身)開發成功,并于1946年實現工業化生產。1,4-丁二醇脫氫反應分為氣相和液相法[5],由于液相脫氫催化劑難以再生及使用壽命短等原因,現在工業上均采用氣相脫氫工藝,1,4-丁二醇氣化后和氫氣一起進入脫氫反應器,在銅系催化劑的作用下,于230~290℃,常壓條件下,脫氫得到γ-丁內酯等產物,氣態產物經過冷卻后得到粗產物,粗產品經過精餾分離得到γ-丁內酯產品。氫氣經過凈化后循環使用,多余氫氣可回收綜合利用。使用該工藝制得的γ-丁內酯粗產品酸度低,副產物容易分離,產物的品質好,適合于為醫藥等對產品品質要求高的行業提供原料。由于1,4-丁二醇的市場價格相對較高,合成γ-丁內酯時,一般不直接用1,4-丁二醇,而是從合成1,4-丁二醇的原料開始,先合成1,4-丁二醇,再脫氫合成γ-丁內酯。

2.3 順酐加氫法[6-12]

上世紀60年代日本開發了順酐加氫技術,既一種以順酐及其衍生物為原料合成γ-丁內酯的方法。通過工藝條件的選擇,可以控制合成不同的加氫產物,如γ-丁內酯,1,4-丁二醇和四氫呋喃等。近年來隨著正丁烷氧化合成順酐工藝的發展,降低了順酐的生產成本,使順酐加氫法合成γ-丁內酯具有一定的市場競爭力。順酐加氫可以在不同的反應體系中進行,從催化劑方面可以分為液相、氣相及超臨界相等。

2.3.1順酐液相加氫法

日本三菱化成公司于1971年采用順酐液相加氫建成第一個千噸級工業裝置。其工藝包括催化加氫反應和粗產品精制兩大部分。順酐、氫氣和作為溶劑的γ-丁內酯通入含Ni及其他金屬的固體催化劑的單段加氫反應器中。反應在200℃、6~10MPa 的條件下進行。反應產物被冷卻至40~50℃,進入閃蒸塔。分離氣體與液體產物后,放空部分氣體,其余的氣體增壓后返回反應器,以補償系統壓力損失。液體產物進入三塔精餾系統。在恒沸塔中,γ-丁內酯與四氫呋喃-H2O的共沸物分離;從塔頂出來的共沸物經蒸餾后得到副產品四氫呋喃,從塔底出來的粗產品經產品塔精餾后得到γ-丁內酯產品。液相加氫法催化劑壽命短,國內采用順酐液相加氫法的廠家較少。

2.3.2順酐氣相加氫法

此法系美國Standard Oil公司開發。其工藝流程為:順酐用丁醇或γ-丁內酯溶解,預熱后與熱氫氣在汽化器中混合并汽化,在銅系催化劑的反應器中,在260~290℃、0.3~0.8MPa條件下進行反應。反應產物冷凝后實現氣液分離,不凝氣被部分排放后循環使用。粗產品進入輕餾分塔,四氫呋喃和水從塔頂餾出、經環保塔處理后回收或排放;塔底餾分進入溶劑回收塔,蒸出溶劑循環使用,塔底物料進入成品塔后蒸出γ-丁內酯,塔底物料返回汽化器,高沸點雜質從汽化器底部排放。原料轉化率達91%,產品選擇性達89%。由于此反應過程中有酸存在,固反應器均采用不銹鋼制造。該工藝雖然裝置投資較大,生產高純度產品操作費用增加,但因原料價格較低,仍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仍被國內多數廠家所采用。

從實際生產情況來看,催化劑使用周期較短(約100h),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催化劑的生產周期和催化劑壽命。

2.3.3順酐在超臨界CO2中的加氫

2002年Pillar等提出了超臨界CO2流體介質中進行順酐加氫的新路徑。他們認為傳統的順酐氣相和液相加氫過程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氣相加氫反應催化活性雖高,但由于副產物(如丁醇、丙醇和丁酸等)較多,難于獲得高的γ-丁內酯選擇性,且加氫反應的強放熱移出慢,易導致反應溫度的失控;液相反應多采用均相催化劑或是微球狀多相催化劑,并將催化劑加入到順酐的溶劑中,且溶劑昂貴,如聚乙二醇和乙二醇二甲醚等。采用超臨界CO2流體作為反應介質可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他們在1% Pt/A12O3催化劑上詳細考察了反應條件(如反應溫度、壓力和溶劑等)對順酐加氫反應的影響,并與傳統的液相加氫過程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不加CO2的液相加氫,順酐主要選擇性地生成丁二酸酐,加入壓力為12 MPa的CO2后 γ-丁內酯的選擇性略有增加,但主要產物仍是丁二酸酐;反應溫度和壓力對目的產物的選擇性影響很大。在 200℃,12 MPa CO2及 2.1 MPa H2條件下,不加任何共溶劑時,順酐轉化率達100%,γ-丁內酯選擇性大于80%。

2.4 順酐加氫和1,4-丁二醇脫氫耦合法[13-14]

朱玉雷等開發了順酐加氫和1,4-丁二醇脫氫耦合一體化常壓制 γ-丁內酯的新工藝。該法將傳統的1,4-丁二醇脫氫法制γ-丁內酯和順酐加氫法制γ-丁內酯兩條路線耦合。順酐加氫為強放熱反應(-211kJ/mol),而丁二醇脫氫為吸熱反應(61.6kJ/mol),兩者偶合后,順酐加氫釋放的反應熱可作為1,4-丁二醇脫氫供熱;1,4-丁二醇脫氫法釋放的H2可用于順酐加氫。由此可見,與單一過程相比,耦合法顯著提高了過程的熱穩定性,有效地緩解了強放熱和吸熱反應易產生的反應器局部過熱或過冷,提高了熱利用率;氫的有效利用,減少了過程的氫耗(整個過程氫耗為零),提高了效率。

3. 結束語

隨著 γ-丁內酯后續產品用途的不斷開發,導致需求量增長加快,因此研究γ-丁內酯新的生產技術、工藝路線、改進創新,不僅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行業發展規劃、技術政策,而且能夠調整企業的產品結構,提升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增加企業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γ-丁內酯的生產技術,劉偉,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0,20卷22期,159-162

[2] 殷恒波,胡童杰,李海霞,等,1,4-丁二醇與γ-丁內酯技術市場綜述 [J].化工科技市場, 2004, 10: 37-41

[3] 徐西慶,申傳忠,γ-丁內酯生產路線簡介[J]. 山東化工, 1998, (6): 27-28.

[4] 潘曼娟,凌雅君,γ-丁內酯、四氫呋喃合成路線述評[J]. 化工進展, 1990, 3:14~19.

[5] 錢伯章,朱建芳,γ-丁內酯的生產技術與市場分析 [J].化工中間體, 2006, 9:10~14.

[6] 賀德華,李宣文,袁為民,等,順丁烯二酸酐加氫合成γ-丁內酯催化劑的研究[J].工業催化,1997,(4):21-25.

[7] 武志剛,趙永祥,劉滇生,在 NiO-SiO2 氣凝膠催化劑上順酐液相加氫合成γ-丁內酯[J].精細化工,2002,19(9):536-537.

[8] 王海京,順酐直接加氫制備γ-丁內酯工藝研究[J].石油化工,2002,31(11):917-921.

[9] 李君,程極源,將毅,等,擔載型銅-鋅催化劑上順丁烯二酸酐加氫制γ-丁內酯[J].燃料化學學報,2000,28(2):189-192.

[10] 童立山,順酐氣相氫化制備 1,4-丁二醇和/或γ-丁內酯 [J]. 石油煉制與化工, 199, 26 (8): 16~18.

[11] U R Pillar, E S Demessie. Selectivehydrogenation of maleic anhydride toγ-butyrolactone over Pd/Al2O3catalyst using super critical CO2as solvent [J]mun., 2002, (5): 422-423.

[12] Davy McKee Ltd.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butane-1,4-diol [P].US4584419, 1986.

記憶中的歌聲范文第4篇

【關鍵詞】 肺癌;滲出性胸腔積液;隔膜;超聲;結核

滲出性胸腔積液經常發生在惡性腫瘤(如肺癌, 淋巴瘤和轉移性腫瘤), 結核, 肉瘤, 結締組織病(如風濕性關節炎和系統性紅斑狼瘡)及乳糜胸。但臨床工作中, 癌性胸腔積液和結核性胸腔積液的鑒別顯得尤為重要, 特別是結核發病率較高的地區。過去對二者的鑒別診斷主要依靠細胞學檢查, 胸膜組織活檢, 甚至外科活檢。細胞學檢查和胸膜組織活檢是過去最常用的方法, 診斷準確率為60%~70%。外科活檢具有較高的準確性, 但有創傷性, 且患者不易接受。

隨著超聲技術的不斷進展, 胸腔超聲檢查在臨床中已經運用的較為廣泛, 對胸膜疾病, 外周型肺癌及縱隔疾病已有較多報導。在近幾年的工作中, 我們回顧和分析了滲出性胸腔積液患者的超聲特征, 現將腫瘤性胸腔積液和結核性胸腔積液的超聲鑒別作一報導。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五年來經超聲檢查的胸腔積液患者, 93例肺結核, 73例確診的肺癌, 男性104例, 女性62例, 年齡24~92歲, (平均65歲), 胸腔積液均為滲出液, 淋巴細胞均高于50%。73例肺癌患者均經細胞學檢查或組織活檢證實, 胸腔積液都在3月以上;93例結核患者經痰培養, 胸腔積液培養胸膜穿刺等方法確診。所有患者均X線攝片對胸腔積液定量, 少于胸腔三分之一為少量;多于胸腔三分之一少于三分之二為中量;多于胸腔三分之二為大量。

1. 2 所有患者均用GE LOGIQ-7超聲診斷儀進行胸腔檢查, 3.5 MHz凸陣探頭, 患者取仰臥位, 俯臥位, 或坐位, 所有資料均記錄于硬盤, 所有超聲聲像圖表現分為以下四型:(1)無回聲型, 滲出液中沒有回聲反射;(2)等回聲型, 滲出液中有中等回聲光點反射(3)有隔膜的混合回聲型, 表現為漂浮在胸腔的條帶狀物(滲出液中的線樣強回聲), 網狀或分支狀, (4)無隔膜的混合回聲型, 表現為混合性回聲但沒有纖維光帶或隔膜形成。所有檢查醫師均不知道臨床診斷, 各自獨立分析超聲聲像圖。

1. 3 統計方法 所有的患者超聲資料均進行分型與分析, 癌性胸腔積液和結核性胸腔積液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所有患者中, 35例(21%)大量胸腔積液, 109例(66%)中量積液, 22例(13%)少量積液, 肺癌患者中, 最常見的為腺癌, 51例(占70%), 其次是小細胞癌, 9例(占12%), 鱗癌11例, (占15%)低分化癌1例(1%), 大細胞癌1例(1%)

73例腫瘤性胸腔積液患者中, 表現為無回聲型占11%(8/73), 有隔膜的混合性回聲占4%(3/73), 無隔膜的混合性回聲85%(62/73);93例結核性胸腔積液中, 無回聲型占12%(11/93), 有隔膜的混合性回聲占47%(44/93), 無隔膜的混合性回聲41%(38/93), 顯然, 有隔膜的混合性回聲在鑒別癌性胸腔積液和結核性胸腔積液中具有很大的價值。

3 討論

胸腔超聲是評價胸腔積液特征的一種很有價值的方法。有人把胸腔積液的超聲特征分為四型:無回聲, 等回聲, 有隔膜的混合性回聲和無隔膜的混合性回聲。漏出液一般是無回聲型, 而無回聲型積液既可能是漏出液, 也可能是滲出液。表現為等回聲, 有隔膜的混合性回聲和無隔膜的混合性回聲的積液基本上都是滲出液。有研究表眀胸腔積液表現為中強回聲型、有隔膜的混合性回聲、無隔膜的混合性回聲型、等回聲型的發熱病人可能提示有胸腔積膿的可能。也有報導表明在惡性腫瘤患者的胸腔積液出現中或低回聲光點漂浮提示惡性胸腔積液。

臨床上, 鑒別富含淋巴細胞的胸腔積液到底是結核性的還是腫瘤性是我們日常工作中經常碰到的問題, 特別是在結核高發區。據我們所知, 還沒有學者對此進行報導。我們發現胸腔積液中的隔膜在二者鑒別診斷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胸腔積液后期出現纖維光帶, 網狀隔膜把積液分隔為大小不等的腔, 有報道[1]多次胸腔穿刺可引起胸膜炎, 并導致纖維素形成。我們的研究目的就是通過分析胸腔積液的超聲特征, 明確隔膜是否在結核性胸腔積液的早期診斷中有診斷意義, 是否是炎性反應的一種表現?有研究[2,3]表明在膿胸或結核患者中, 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水平明顯高于腫瘤或心衰患者, 說明后者的纖溶活動更強一些。在我們的研究中, 腫瘤性患者表現為有隔膜的混合性回聲型的只有3例(3%), 和上述研究一致。我們所有的患者都沒有進行纖溶活動的相關檢測, 這是本研究所欠缺的地方。

另外, 隔膜混合性回聲也不是結核性胸腔積液的特征性表現。如上所述, 結核性胸腔積液和膿胸均表現為此種回聲, 但二者極易鑒別。我們研究的目的是淋巴細胞性胸腔積液, 所以, 就淋巴細胞性胸腔積液而言, 有隔膜混合性回聲的超聲表現對結核性胸腔積液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當淋巴細胞性胸腔積液的超聲表現為有隔膜的混合性回聲時, 診斷結核性胸腔積液的可能性就想到大了, 當然還需要胸膜活檢來證實。如果診斷不明確患者又不愿意活檢時, 抗酸染色或抗結核治療也許是較好的辦法。

相反, 當積液表現為無隔膜的混合性回聲時, 應當首先進行CT檢查探查肺部是否有腫塊。我們的研究中62%的上述表現的患者中有肺癌。所以, 多次的積液細胞學檢查能提高診斷率。有時, 支氣管鏡活檢或超聲引導下胸膜活檢也是很有價值的。

總之, 有隔膜的混合性回聲常見于結核性胸腔積液中, 在淋巴細胞性積液的鑒別診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結核高發區不失為一種有用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McLoud TC,Flower CDR.Imaging the pleura:sonography,CT,and MR imaging.AJR,1991,156:1145-1153.

[2] Philip-Joet F, Alessi MC, Philip-Joet C, et al. Fibrinolytic and inflammatory processes in pleural effusions. Eur Respir J,1995, 8:1352-1356.

記憶中的歌聲范文第5篇

學生質疑法之所以效果好,筆者認為是由于有以下優點。

一、讓學生提出質疑更利于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讓學生主動學、主動發展。而學生質疑法就是讓學生主動提問、互相解答。這一方面要求教學活動中必須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從而營造一種有利于學生積極思維、敢于思維的課堂氛圍。另一方面通過學生的質疑過程以及學生之間相互誘導、激勵,又可以培養、發展和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塑造學生獨立的個性,形成學生的開拓精神、創造才能。因而課堂上學生質疑法就活化了學生這個“主體”,真正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精神實質。

二、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更利于學生觀察生活

語文教學枯燥乏味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基本上程式化的課堂教學沒有貼近學生的實際。學生質疑法則不同。首先,教師可以不斷從學生的問答中洞察學生的學習實際,從而在以后備課中制定出具有很強針對性的教學方案,提高教學的實效。其次,班級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適應性會更強。因為在很大的比例上,學生學習的內容是從自己的質疑中出來的,其內容一定更加切合學生的思想、能力的實際,學生掌握起來會更容易,也會更快、更牢。

三、學生提出質疑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古今中外無數學者的探索證明,自控是人的天性。學生質疑法可以引導學生發揮和發展自己自控的天性,促使其自主形成憑借經驗產生的、按照課堂教學要求的、比較持久的能力或傾向的變化,大大提高學生的主體自控力,為學生日后的工作、生活奠定強有力的獨立基礎。其次,學生質疑法能不斷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明代學者陳獻章說:“學貴質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果不積極思考,是不會質疑的。學生有疑問,說明他學習過程中在積極思維,在用“心”去比較、分析、綜合和歸納所獲得的信息。這樣不斷積極思維的結果,學生的創造力一定能得到逐漸培養和增強。有人說的“不會提問的學生不是好的學生”正是這個道理。

學生質疑法還能培養學生其他如語言表達力、思維力、想象力等多種能力。

四、學生質疑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學生質疑法切合了中小學生強烈要求自我表現的心理,更培養和加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使學生充分感覺到自己是學習主人的地位和身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給語文教學效果的提高創造了很好的主觀條件。

引導學生從結尾生疑,好的結尾會使讀者對全文的中心思想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增添文章的效果和說服力,讓人深思,回味無窮。確切地說,結尾的作用就是概括全文內容,進一步強調或肯定文章的中心思想,使讀者加深印象;有時也用于展望未來,提出今后方向或令人深思的問題,給讀者留下回味和思考的余地。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從結尾生疑。如《故鄉》一文的結尾有一段景物描寫,教師可引導學生讀,在讀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這是記憶中的故鄉的圖景,緊接著他們會問:“為什么結尾要再現記憶中那美麗的故鄉呢?”通過思索,不難發現,這反映作者對新生活的向往,然后學生又會發現下面還有一段議論性的文字,“為什么要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這段文字究竟有何意義?”作者希望人人都為實現新生活而奮斗的意圖也便很明確了。除此之外,還可引導學生從看似平常處提問,從篇章可能存在的問題和矛盾處提問等,以培養他們發現問題的能力。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學生在學習中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他們自主思維的能力也就得到了培養。

五、圍繞模糊點質疑,有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颍县| 凌源市| 武隆县| 永寿县| 定州市| 易门县| 泰顺县| 万盛区| 武定县| 视频| 靖安县| 三台县| 台湾省| 白城市| 中牟县| 会东县| 久治县| 中西区| 苗栗市| 阿图什市| 大石桥市| 赤峰市| 棋牌| 鹿泉市| 肇东市| 敖汉旗| 兰州市| 汝阳县| 平陆县| 察雅县| 湘乡市| 闸北区| 大港区| 米易县| 青冈县| 丹凤县| 金溪县| 沙湾县| 石棉县| 天长市| 巨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