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論語十二則

論語十二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論語十二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論語十二則

論語十二則范文第1篇

關鍵詞:興趣班;多元智能理論;關鍵期;氣質類型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5-0191-02

曾幾何時,在“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等口號的倡導下,各式各樣的興趣班是備受熱捧。據一項統計數據顯示:1500名學前兒童中,絕大部分的幼兒都有1-2興趣班,43%的幼兒參加了4-5個興趣班,12%的幼兒有時候甚至一天會參加3-4個興趣班[1]。幼兒興趣班的存在某種程度上發展了幼兒某方面興趣,進行智力開發,引領他們進入一個新的領域進行探索,同時也客觀上解決了父母因工作時間忙無時間陪幼兒的憂慮。但問題在于這些興趣班大多是由父母為幼兒選擇的,幼兒則處于“被迫”的境況。有些父母把興趣班作為“正餐”給幼兒盡可能的選報,極易造成幼兒童年生活壓抑甚至厭學,同時也會影響幼兒自主性的培養。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可能是錯誤的實踐,如何讓興趣班的選擇更加合理,本文擬從理性的視角對興趣班的選擇加以探討。

一、根據多元智能理論選報興趣班

1983年,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即認為智力是復雜多維的,智力不再是某一種特定能力而是包括語言、音樂、內省等八種能力[2]。幼兒期是智力發展的關鍵期,而注重幼兒的多元智力發展和人腦開發對其一生都具有重要意義。多元智能理論打破了傳統的以語言和數理邏輯為核心的傳統智力觀,沖擊了傳統的語文、數學為中心的學校課程,為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教學提供了有力依據,從而無論是學校課程設置方面還是家長的教育觀念上都開始重視藝術教育,以讓幼兒智力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各式各樣興趣班的開設,為挖掘幼兒的藝術潛能,促進其智力最大化發展功不可沒。家長在選擇興趣班時應與多元智能理論相結合,努力做到如下幾點。

1.注重幼兒的藝術偏好

兒童的發展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和不對稱性,在某一階段發展遲緩的可能在下一個階段得到迅猛的發展,在同齡人那里發展很好的一面也可能會在自己身上表現得很是笨拙,反之亦然。而只有那些讓幼兒參與其中、融入其中、樂在其中的藝術活動才能對幼兒的音樂、舞蹈等藝術智能得到實質性的影響。因而家長在興趣班的選擇上不要做幼兒的代言人,而要做他們忠實的聽眾,了解幼兒內心真正的需求和興趣所在,并依此安排他們的藝術活動。

2.注重幼兒發展的多種可能性

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每個人擁有各種潛在智能,八項智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結構組合在每一個人身上,不存在聰明和不聰明的人,只存在聰明和需要變得聰明的方面,每一個兒童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優勢領域和智能優勢,而這種優勢所在需要通過各種不同的藝術活動來展露出來,而不足的地方又需要相應的活動得以彌補。幼兒上興趣班進行藝術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其想象力和創造力,促進其各種智力潛能的多樣性發展,所以幼兒的興趣班的活動應該是自由的,在自由的氛圍中創造出無限的可能性。

3.逐漸讓幼兒由被動變為主動

多元智能理論隱含著一個假設性前提:智力的發展是幼兒適應社會、并與周圍文化相融合的結果[3]。兒童的任何智力發展都不是外界強加給幼兒的結果,而是幼兒主動地為適應環境而做出的自我調整。建構主義認為:發展不簡單地是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而是個體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的過程,即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知識經驗雙向的相互作用,來豐富、充實和改造自己的知識經驗。以往總是家長們為幼兒選擇上什么樣的興趣班,達到什么樣的目的,而忽視幼兒在整個過程中的自主性和自身適應性,這種外在的、被動的藝術過程很難達到實質性的藝術教育和審美的培養,收效甚微。而隨著幼兒自身的發展,自我意識的增強,幼兒在興趣班的過程中必然從盲目走向自覺、從被動走向主動,產生強烈的“自我主宰”心理,也只有如此,興趣班的進行才能擁有自身的價值。

二、根據幼兒發展關鍵期選擇興趣班

關鍵期是兒童發展的黃金期,是培養兒童的習慣、語言、才能、情緒等健全人格認知的重要時期。關鍵期的研究始于1937年奧地利習性學家洛倫茨(K.Lorenz)對小鵝認母行為的觀察,洛倫茲將不需要強化很容易形成的反應叫作“印刻”現象,印刻一旦形成就不能改變,而印刻現象發生的時間便是“關鍵期”[4]。而這種關鍵期不僅發生在動物身上,同時在人類的發展上也有所體現。兒童的發展存在著各個關鍵期,而對每個個體而言,關鍵期出現的時間有先有后,它主要與大腦組織結構發展、心理發展的成熟度和心理發展的狀態與心理特質有關。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通過追蹤研究認為,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如果將他本人17歲達到的智力水平算作100%,那么幼兒在4歲時就已達到50%,4-8歲又會增加30%。可見,幼兒5歲以前是智力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也就是說,3-4歲是幼兒接受早期智力教育的最重要的時機。家長在選擇興趣班時應做到如下。

1.根據兒童所處關鍵期“選取”興趣班

關鍵期是兒童發展的黃金期,為了更好地促進兒童的發展我們要對兒童的關鍵期進行合理開發與挖掘,在各個關鍵期內我們都要給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環境,給予幼兒足夠的刺激和引誘,使其特定的能力得到充分發展。而為幼兒選擇相應的興趣班來激發其潛能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故而家長要關注自己幼兒的最近發展區,靈敏地感觸到幼兒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嶄新“跡象”,在必要的時候為幼兒選擇適宜的興趣班。比如,珠心算興趣班和圍棋興趣班可以培養幼兒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美術興趣班可以增強形象思維能力,提高色彩感和感知周圍環境的敏感性;跆拳道興趣班可以鍛煉孩子的肌肉力量,肌腱、韌帶、肌肉的彈性也得以提高,從而鍛煉孩子身體的柔韌性和協調性。

2.根據兒童關鍵期發展“舍棄”興趣班

家長選擇興趣班時往往會出現“提早”現象,兩三歲為幼兒選報英語興趣班,三四歲為幼兒選擇圍棋和鋼琴興趣班的家長大有人在。不適宜的選擇不僅事倍功半,還有可能對幼兒的未來發展產生負面效果。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7歲前的幼兒處于前運算階段,他們的心理表象是直接的物的圖像,還不是內化的動作格式[5],故對一般學前幼兒而言不適宜過早地進行圍棋的學習;關于外語興趣班的選報則涉及兒童的語言發展規律,生理因素對語言發展有限制,發音器官、聽覺器官也是在后天逐漸發展成熟,兒童最早的發音都是直嗓子,以后才會有復雜的發音形式,其中兩歲半到四歲是語音發展的飛躍期,可持續到四歲半,處于這個階段的幼兒是很難對英語的聽力進行正確模仿并說出標準的英語口語。

三、根據幼兒氣質類型選擇興趣班

氣質是表現在人們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的典型的動力特征,它不受活動的目的、動機和內容的影響,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從而給個人活動涂上了獨特的顏色。我國學者習慣將幼兒分為以下五種氣質類型:一是活潑型:精力旺盛,好動,活動量大且時間長;但情緒不穩定,易激動,注意力易分散。二是專注型:注意力持久,堅持性強,注意力不易分散;情緒穩定,不易激動,耐受性強。三是抑制型:對環境和人的適應性、靈活性較差,退縮、害羞,不喜歡大運動量的活動;情緒穩定、不易激動,對外界刺激反應(包括認知活動的反應)水平低,堅持性強。四是均衡型:情緒穩定、活動強度、時間適中;注意力持久的程度中等。五是敏感型:對外界各種刺激的感受性強,敏銳、反應快,接受新事物快;注意力持久,對環境和人的適應快、靈活[6]。對于不同的氣質類型,家長在選擇興趣班時應做到以下幾點。

1.根據氣質的可塑性選報興趣班

氣質受先天的生物因素影響較大,有著復雜的生理基礎,不僅與大腦皮層的活動有關,而且與皮層下的活動有關,不僅與神經系統的活動有關,而且與內分泌腺的活動有關。研究表明:整個人的身體組織都影響著一個人的氣質。盡管氣質有著較強的遺傳性趨向,卻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父母的教養方式、學校教育、社會生活方式等都對氣質有著一定的影響,而劉玉芬、劉貴媛等人的研究表明可以通過早期干預使幼兒的氣質發生良性改變,從而塑造健全的人格,減少行為問題的發生。蔡虹虹等人的研究指出:幼兒在原有的氣質基礎上,吸收其他氣質、類型的積極的一面,消除自身氣質中消極的一面,使氣質消極面在教育中逐漸被遮蔽并被引導而發生變化,從而出現混合氣質類型增加的情況。而一定的興趣班教育作為一種后天的影響力量可以促進氣質的良好轉型與整合,比如圍棋、珠心算增添兒童沉思的時間,跆拳道培養兒童堅韌不拔精神,舞蹈使兒童變得人活潑開朗。

2.根據氣質的差異性選報興趣班

興趣班的選擇與幼兒先天氣質類型的關系有正相關和負相關兩種模式,前者是依據兒童氣質中的優勢來進行選擇,例如活潑型氣質類型兒童選擇舞蹈興趣班,專注型氣質類型的兒童選擇圍棋興趣班,敏感型氣質類型兒童選擇美術興趣班等等。這種配對可以進一步增強兒童的優越感心理,提高兒童的自信心。后種配對則是對兒童進行補償教育,對兒童氣質中的弱勢領域進行補習,比如活潑型氣質兒童選擇圍棋興趣班,專注型氣質類型的兒童選擇跆拳道,抑制型氣質類型的兒童選擇舞蹈,這既可促進幼兒的全面和諧發展,又是很好的挫折教育,提升受挫心理。而這兩種配對模式適合混合使用,不能偏于其一,以讓幼兒的氣質得到更好的發揮和彌補。

參考文獻:

[1]易凌云.超六成學齡前城市兒童參加興趣班[N].中國教育報,2013-07-29.

[2]霍力巖.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及其主要依據探析[J].比較教育研究,2000(3):38.

[3]紀.多元智能理論對我國素質教育的啟示[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6(6):4.

[4]李斌.洛倫茨――第一個而獲諾貝爾獎的心理學家[J].大眾心理學,2007(11):45.

論語十二則范文第2篇

一、搜集了解有關孔子及《論語》有關信息

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圣人”,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與孔子并稱“孔孟”。

2、《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四書”。全書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創“語錄體”。

二、達標檢測

1、基礎知識

(1)給下列字注音。

說( ) 慍( ) 吾( ) 省( )

有( ) 逾( )

罔( ) 殆( )

簞( ) 好( ) 肱( ) 篤( )

(2)孔子,名___,字______,_______期___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創始人。

(3)論語是______________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

(4)南宋時,朱熹把_____和《_____》、《_____》、《_____》合為“四書”。

2.給課文劃分節奏。

例: 子曰:“學 / 而 時 習 之,不 亦 / 說 乎?有 朋 /自 遠 方 來,不 亦 / 樂 乎?人 不 知/ 而 不 慍,不 亦 / 君 子 乎?”(《學而》)

學法指導:要結合具體語言環境去讀字音,尤其注意通假字的讀音;停頓要在了解句子大體意思的基礎上,一般按意義來劃分。

3.理解《論語》十二則的句義并掌握文言詞義。

(1)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注釋】時 習 說 慍

【譯文】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注釋】日 三 省 忠 信 傳

【譯文】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注釋】有 而立 天命 耳順

【譯文】

(4) 子曰:“溫 故 而 知 故,可 以 為 師 矣。”

【注釋】故 知 可 以 為

【譯文】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注釋】罔 殆

【譯文】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注釋】賢 簞 堪 樂

【譯文】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注釋】之 好 者 樂

【譯文】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注釋】 飯 疏食

肱 曲肱

【譯文】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釋】行 其 善 者 從

【譯文】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注釋】川 逝者 斯 夫

【譯文】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注釋】 三軍 匹夫

【譯文】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釋】篤

論語十二則范文第3篇

關鍵詞:教化;至善;大同

同處軸心時代的孔子與柏拉圖面對時代的困境都認為其原因是人們的普遍失德,這種失德的根源就在于統治者的“失教”,社會秩序的混亂和道德的滑坡都是失教的結果。這里的失教并不僅僅是指教育功能的缺失,而是指教育方式、內涵及環境的衰敗。因此在統治者的政治行為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教化,教化程度的深淺與優劣則成為國能否長治久安的關鍵因素。只有社會民眾在被充分的教養成真正意義上的民眾或公民,社會或城邦的“仁”或“善”的理念才可能出現,這也是孔子和柏拉圖教化思路的共同之處。孔子的哲學理念主要體現在“仁”,而柏拉圖的哲學內核則是“理念”,他們是在各自的哲學思想上來分別構建自己的教育思想的。

孔子的政治目標是建立一個“大同”的社會,其“大同”思想源自于《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謂大同。”[1]其政治哲學現實的原型就是周朝早期時代的政治,而他心中的“賢人”的原型就是周公。而柏拉圖則是要建立一個“理想國”的城邦,而“理想國”的現實原型則是斯巴達,呂庫古就是他心中“哲人王”立法者。不論是“大同”社會還是“理想國”,這樣趨近于理想狀態的國度其標志之一就是優良的社會秩序,而要想實現這樣優良的秩序的前提之一則是需要教化。孔子“仁”思想下的德或是者柏拉圖的理念論下的正義觀念其共性就是對“善”的追求,而對于善的追尋則需要教化。

在春秋時期,兵荒馬亂弱肉強食,各個諸侯擁兵自立相互攻伐,整個社會的秩序遭受了嚴重的破壞,要解決這一亂象只有“克己復禮”。要想從根本上恢復安定的秩序,制止社會的暴亂,那就是教化,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使民“有恥且格”。在《論語?八佾》中孔子又言道:“郁郁乎文哉,吾從周。”[2]孔子希望通過正名、尊王、復禮、德化的路徑使社會回歸到一個正常的秩序。教化除了民眾之外還包括了培養“賢人”,實行利國利民的仁政。而同時代的希臘,正處于水深火熱的伯羅奔尼撒戰爭時期,社會道德淪喪且動蕩不安,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有一個理想的城邦才能實現優良的社會秩序,其方法那就是“正義”的養成。其一是社會公民的養成,其二就是護國者與哲學王的培養。從個人的角度上來講就是實現激情輔助理智統治欲望實現個人的節制;從社會運行的層面上來講,即在護衛者的輔助下,由哲學王統治生產者,各司其職,不相互僭越,形成一個優良的社會秩序。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對人的教化就是兩人對未來美好實現的重要方法了,這里的教化并不是簡單的直接灌輸和觀點、技巧的獲得,而是一種內在認知養成,在“教”的基礎之上,將應當的合理的生活方式熔鑄于人的身體之中,成為人的本性,這種教化的目的便是人們對生活態度正確認知的鑄成。

在具體的教化方式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在《論語?為政》中孔子說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3]孔子認為為政者首先應自身有德,其一是成為統治者的必備要素,其二則是用來垂范世人。接著在《為政》中又描述了“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吾十有五而志于學”,都是在以統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教化并以自己為例說出了學習的重要性。孔子先后共有學生三千人,其中最優秀的七十二人。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德才兼備、因材施教。孔子為達到教化民眾的目標而確定的教學內容即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周公“制禮作樂”以治天下,“禮”用于維護各種人倫和道德規范;“樂”是通過音樂、詩歌等藝術手段使民眾從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到達內在的自我節制,以禮樂互為表里,“禮”在外引導規范,“樂”在內節制性情,它們互為表里共同完成德育任務;“射”是對于射箭技能獲取,“御”是指駕駛車馬的技能,屬于體育或軍事能力的培養;“書”則包括對于文字和自然博物常識,相當于現代的基礎的文化科學知識;“數”的教學不僅指一般的數學知識還包括記日、記月、記年的歷法等內容。由六藝可見,孔子的教學內容已包括道德教育、科學文化教育和技能訓練三部分。但這三部分內容并非等量齊觀的,從“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4]這個關于仁的重要定義來看,孔子顯然是把“學會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礎或首要的地位來強調的。由于“樂”教相當于現代的美育,即性情的陶冶和內在的節制。體育與軍事技能則相當于現體育和軍事訓練,而科學文化知識就是智育,因此我們可以說,孔子已明確提出了教學內容應該是非常全面的。

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中構建的教育體系也毫不遜色。首先是音樂和體育訓練,這被柏拉圖視為了整個教育的基礎。以音樂陶冶心靈,體操鍛煉身體,這在希臘有悠久的歷史,也是對斯巴達城邦教育的一種借鑒,柏拉圖對此非常關注,把它們作為了初等教育的主要內容。體育與可變世界相聯系,關心的是事物的生滅與發展,即它僅僅影響身體的增強與衰弱,而音樂是和體育相對的,它通過已被篩選的純正的音樂和詩歌來熏陶民眾,即與真知識相對的意見來教育護衛者,以音調培養內在精神的和諧達到內心節制,以韻律培養優雅得體的舉止,還以詩歌來培養與此相近的品質,使民眾體魄健康,內心正義、勇敢且節制。它們僅屬于教育的初級階段,因此還都不能通向柏拉圖所追尋的至高的善。因此進入柏拉圖教育的第二個階段,柏拉圖提出了算術、平面幾何、立體幾何、天文字、諧音學五門課程,這些學科,都必須在學生年輕的時候用游戲的方式、而不是用強迫的方法教給他們。根據柏拉圖的論述,這應該是在16或17歲以前就已經開始的。在學習完以上五門課程以后提出要進行2-3年的體育訓練,柏拉圖認為這段時間不宜學習,因為極度疲勞和長時間的睡眠是學習的敵人,到20歲時,再把以前整個學習和訓練期間表現優異的青年挑選出來,給予他們更多的榮譽,讓他們繼續接受教育,然后將他們以前分散學習的各種課程內容加以綜合,研究它們相互之間的聯系以及它們和事物本質的關系,并說這個時期的這種學習是檢驗他有無辯證法天賦的最主要試金石,因為只有能在聯系中看事物的人才是一個辯證法者。在最后一個階段便是對哲學的學習,那些受了考驗且學習了哲學的人,到了50歲還要在實際經驗和意志品質方面接受考驗,然后釋放出他們靈魂中的光芒,只有那些在一切方面都以優異成績通過了

這一考驗的人,才能成為“哲學王”。[5]而未能通過考驗的人則根據情況擔任其他職務或繼續接受考驗。

同處于在社會動蕩、急需變革的時期,國家需要的則是德才兼備的“君子”或“正義”的護衛者,孔子與柏拉圖的教育目的固然是是教化民眾,但教化系統的維持和良性秩序的循環則需要的就是培養出合格的統治人才。他們都主張教育應該培養和選拔出優秀人才來做國家的統治者和保衛者,以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在這一點上,兩人的觀點是極其相近的。不同的是,孔子追求的是德才兼備,關懷民眾的君子,而柏拉圖要培養的是熱愛真理,充滿理性的哲學王。柏拉圖的目的性更加明確即“哲學王”的培養,在不斷的學習和考查的過程中不斷篩選,根據不同的考察結果賦予被考察者相應的身份,只有真正的符合條件的公民才能成為統治者,他的理想城邦的等級的設計是通過優勝略汰來完成的。而孔子的教化方式并沒有從根基上觸及到統治者的選拔問題,僅僅是對統治者做了一些要求,更多的是培養德才兼備的君子來輔助統治。

教育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孔子與柏拉圖側重的教育不僅僅是對知識與禮法的認知,更多的是在引導民眾對自我的認知,和對善的追求。不論是“賢人”還是“哲學王”都出自于教化的循循善誘,然后在“賢人之治”下繼續來完善這個系統。也只有在人類思想得到最充分的自我認知,才能從這種蒙昧混沌的狀態中脫離出來,走向“善”的生活。所以,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講,我們真正應該重視的,不僅僅是使用教育讓人們得到生存的技術手段,更是引導人們對生活持有正確的態度,在理性的基礎上去更好的發現自己,去認識和守護人的本源,去追尋“善”的理念。

注明:由民族學院高水平培養計劃支持

參考文獻:

[1]王文錦.禮記譯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1

[2]朱熹.論語?八佾,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3]朱熹.論語?為政,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論語十二則范文第4篇

1.黃琬巧對

黃琬幼而慧。祖父瓊,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師不見而瓊以狀聞。太后詔問所食多少。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琬年七歲,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瓊大驚,即以其言應詔,而深奇愛之。

【注釋】①建和:漢桓帝年號。建和元年為公元147年。②京師不見: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況。

【文化常識】“太后”及其他。自從秦朝起,天子稱“皇帝”,皇帝的妻子稱“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親(周朝諸侯王的母親也稱“太后”),皇帝的父親稱“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稱“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醫生叫“太醫”,皇帝的老師叫“太師”,皇帝的祖廟叫“太廟”。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詔②奇

2、翻譯:①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②即以其言應詔

3、選擇:“瓊以狀聞”有以下理解,哪一項是不正確的?

①黃瓊因此聽說了這情況;②黃瓊把這情況報告皇上;③黃瓊把這情況讓皇上聽到。

4、理解:黃琬說的日食后的樣子到底是怎樣的?

2.神童莊有恭

粵中莊有恭,幼有神童之譽。家鄰鎮粵將軍署,時為放風箏之戲,適落于將軍署之內宅,莊直入索取。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詰之曰:“童子何來?”莊以實對。將軍曰:“汝曾讀書否?曾屬對否?”莊曰:“對,小事耳,何難之有!”將軍曰:“能對幾字?”莊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將軍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廳事所張畫幅而命之對曰“舊畫一堂,龍不吟,虎不嘯,花不聞香鳥不叫,見此小子可笑可笑。”莊曰:“即此間一局棋,便可對矣。”應聲云:“殘棋半局,車無輪,馬無鞍,炮無煙火卒無糧,喝聲將軍提防提防。”

【注釋】①粵中:今廣東番禺市。②莊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書。③神格:神條與氣質。④曾屬對否:曾經學過對對子嗎?⑤廳事:指大堂。⑥火卒:軍中伙夫。

【文化常識】

象棋。圍棋與象棋是中國的兩大棋類活動。多數專家認為,先有圍棋后有象棋。“象棋”一詞最早出現在《楚辭·招魂》中,自秦漢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將、車、馬、卒四個兵種。唐時加了“炮”,到北宋時加了“偏”、“禪”,相當于“士”、“象”。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國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將、士、象、兵、車、馬、炮。

【思考與練習】1、解釋:①署②適③弈④對⑤夸

2、翻譯:①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詰之曰;③莊以實對;④何難之有!

3.曹植聰慧

曹植年十余歲,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請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請人?”時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

【注釋】①《詩》、《論》:指《詩經》和《論語》。②賦:古代的一種文體。③太祖:指曹操。④論:議論。⑤鄴: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內。⑥銅雀臺:曹操在鄴城所建的亭臺。

【文化常識】

文學家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兒子,字子建。他從小穎悟,從上文看,十多歲時讀過的書已相當多,而且文章也寫得不錯了。因富于才學,早年曾受曹操寵愛,一度欲立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稱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他的詩歌多為五言,前期少數傷口反映了社會的動 亂與自己的抱負,后期則表現自己的苦悶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顧②悉③將④諸⑤援

2、翻譯:善屬文;②奈何請人;③太祖甚異之

3、理解:“可觀”的意思是什么?

4、默寫《七步詩》。

4.鮑子難客

齊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獻魚、雁者,田氏視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魚鳥,以為之用。”眾客和之。有鮑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進曰:“不如君言。天地萬物與我并生,類也。類無貴賤,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豈天本為人生之?且蚊蚋囋膚,虎狼食肉,非天本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注釋】①田氏:齊國姓田的(貴族)。②祖:古人出遠門設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④非相為而生:不是為了對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種吸血的小蟲。⑥囋:叮咬。

【文化常識】

食客。春秋戰國時期憑一技之長投靠貴族的人叫“食客”。權貴人家為了網羅人才及顯示實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數百。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謀劃策,有的善外交辭令,那些擅長于偷雞摸狗的有時也能成為食客。食客中憑才能大小區分等級。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和②亦③并④類

2、翻譯: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題目“鮑子難客”中的“難”,解釋為。

5.曹紹夔捉“怪”

洛陽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輒自鳴。僧以為怪,懼而成疾。求術士百方禁之,終不能已。紹夔與僧善,來問疾,僧俱以告,俄,擊齋鐘,罄復作聲。紹夔笑曰:“明日可設盛饌,當為除之。”僧雖不信紹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饌以待之。夔食訖,出懷中銼,銼罄數處,其響遂絕。僧苦問其所以,紹夔云:“此罄與鐘律合,擊彼此應。”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釋】①罄:一種打擊樂器。和尚用來作佛事。②術士:有法術的人。③齋鐘:寺廟里開飯的鐘。④律合:指頻率相同。

【文言知識】

說“彼”。“彼”有兩個含義:一、指“那”、“那個”。上文“擊彼此應”,意為敲擊那個,這個就呼應。成語“此起彼伏”,意為這里起來,那邊下去。二、指“他”、“他們”。成語“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意為了解他們(對方)也了解自己,那么一百次戰斗也不會有危險。又,“縱彼不言,吾不愧于心乎”,意為縱然他(他們)不批評,我在心里能不感到慚愧嗎?

【思考與練習】1、解釋:①已②善③俄④作⑤盛饌⑥冀⑦具⑧訖

2、翻譯:①僧俱以告

②當為除之

③僧苦問其所以

6.楊億巧對

寇萊公在中書。與同事戲作對子:“水底日為天上日”,未有對,而會楊大年適來白事,因請其對,大年應聲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稱為好對。

【注釋】①寇萊公:即寇準,北宋政治家,封萊國公。②中書:即中書省。寇準時任宰相。③楊大年:楊億,當時的文學家。

【文化常識】

對“對子”。對“對子”是古代啟蒙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如“黑”對“白”,“天”與“地”。“白蘿卜”對“紫葡萄”,其中“白”與“紫”均為表示色彩的形容詞,而“蘿卜”與“葡萄”又都是連綿詞,所以這樣對是合格的。若將“紫茶壺”對“白蘿卜”就不行,因為一則“茶壺”不是連綿詞,二則“茶壺”不能吃。對好“對子”,有利于日后作詩填詞中運用對偶句。如文天祥在《過零丁洋》詩中說:“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吧零丁。”這對偶句寫得極好。對“對子”現在還有用,如寫春聯、鑒賞楹聯等。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為②應聲

2、翻譯:會楊大年適來白事

3、理解:楊大年對的對子好在哪里?

7.解縉敏對

解縉嘗從游內苑。上登橋,問縉:“當作何語?”對曰:“此謂后邊又高似前邊。”上大說。一日,上謂縉曰:“卿知宮中夜來有喜乎?可作一詩。”縉方吟曰:“君王昨夜降金龍。”上遽曰:“是女兒。”即應曰:“化作嫦娥下九重。”上曰:“已死矣。”

又曰:“料是世間留不住。”上曰:“已投之水矣。”又曰:“翻身跳入水晶宮。”上本欲詭言以困之。既得詩,深嘆其敏。

【注釋】①解縉:明朝人。②內苑:御花園。③上:指明成祖朱棣。

【文言知識】

說“卿”。“卿”本是古代高級長官及爵位的稱謂。西周、春秋時天子及諸侯下屬的高級長官均稱“卿”,如“卿大夫”(“卿”與“大夫”)。戰國時作為爵位的稱謂,有上卿、亞卿等。另外,它也是君對臣、長輩對晚輩的稱謂。上文“卿知宮中夜來有喜乎”中的“卿”,就是明成祖對解縉的稱謂,相當于“您”。“卿卿”是夫妻間的愛稱,有時也用在朋友之間。《紅樓夢》第五回:“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其中“卿卿”(即“你”)指王熙鳳,含有嘲弄之味。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對②說③方④遽⑤應⑥既⑦敏

2、翻譯:上本欲詭言以困之。

3、理解:“降金龍”的意思是(二)學習

8.承宮樵薪苦學

承宮,瑯邪姑幕人。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豬。鄉里徐子盛明《春秋》經,授諸生數百人。宮過其廬下,見諸生講誦,好之,因忘其豬而聽經。豬主怪其不還,求索。見而欲笞之。門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宮門下。樵薪執苦,數十年間,遂通其經。

【注釋】①承宮:東漢人。②瑯邪:古郡名,在今山東境內。③門下生:指學舍里的學生。④樵薪:砍柴。⑤執苦:干苦活。

【文言知識】

說“經”。“經”在古文中往往特指儒家經典著作。上文“鄉里徐子盛明《春秋》經”中的“經”,也指《春秋》。《春秋》是孔子編寫的一部魯國的編年史。孔子教育學生,以《詩》、《書》、《禮》、《易》、《春秋》為基本教材,世稱“五經”。之后,儒家學派的人又以《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俗稱“四書”)作為經典必讀書。所以后代有了“四書”、“五經”之說。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孤②明③廬④笞

2、翻譯:①豬主怪其不還,行求索

9.桓榮勤學不倦

桓榮初遭倉卒,與族人桓元卿同饑厄,而榮講誦不息,元卿嗤榮曰:“但自苦氣力,何時復施用乎?”榮笑而不應。及為太常,元卿吧曰:“我農家子,豈意學之為利若是哉!”

【注釋】①桓榮:東漢人。②倉卒:匆忙,此指社會動 亂。③太常:職官名稱,負責祭祀禮樂及選拔人才。

【文言知識】

說“豈”。“豈”有兩個常用義項:一、指“哪里”,表疑問。上文“豈意學之為利若是哉”,意為哪里知道學習的好處能像這樣啊!“豈敢”即哪敢。二、指“難道”,表反詰。如“豈吾不若人”,意為難道我不如別人?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初②厄③嗤④應⑤及

2、翻譯:①而榮講誦不息

②但自苦氣力,何時復施用乎?

10.宋太宗學書

太宗朝有王著者右軍書,深得其法,侍書翰林。帝聽政之余,留心書法,數遣內侍持書示著,著每以為未善,太宗遂刻意臨學。又以問著,對如初。或詢其意,著曰:“書固佳矣,若遽稱善,恐帝不復用意矣。”其后,帝筆法精絕,超越前古,世以為由著之規益也。

【注釋】①太宗朝:指宋太宗趙光義執政時期。②聽政:處理政務。③內侍:此指太監。④規:勉勵。⑤益:得益。

論語十二則范文第5篇

關鍵詞:大學語文;教材;校對;小節

【中圖分類號】G640

大學語文作為一門面向大學非中文專業開設的基礎課和公共必修課,從1980年至今,已走過了二十多個年頭,它是一門對學生進行工具性和人文性教育的主干課程,具有人文精神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功能,通過大學語文的學習,能夠提高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使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人文素養得到全面提高,因此,學學語文的意義不言自明。目前,大學語文教材版本眾多,各有特色,但就教材的質量來看,都有一些不盡人意之處,具體而言,就是在文字校對方面還有不同程度的"小節"問題需要克服,具體而言就是書中的錯別字較多,實際上關于這個問題前人早已論述過。

后,出版發行工作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寫作編輯隊伍也有了一批新生力量,但由于經驗不足和缺少嚴謹的態度,致使書籍報刊經常出現一些錯別字。針對這種情況,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在1982年第2期《讀書》雜志上發表了《錯字小議》這篇文章。后來這篇文章選入高中語文教材,文章深入淺出地談到錯字出現的成因,并擬了三條向錯字宣戰的意見,以引起大家對錯別字的警醒。

后來有質疑文章指出,"錯字"一般是指書寫得不正確的字,"別字"一般是指寫錯或讀錯的字,按全文來看,似作《別字小議》更為貼切。但現代漢語詞典對"錯字"的釋義是:寫得不正確的字或刻錯,排錯的字。文章發表30年了,可是,教材中的錯字依然嚴重,不能把引人深思。下面以筆者所在學校先后使用過的三個版本教材為例加以說明。

先說第一本周彬彬、楊麗娟主編的《大學語文》①教材,該教材主要面向職業技術院校類學生,其中主要錯誤有:

P28倒數第五行"昭王得范睢"的"睢"字應為"雎"字。

P30注釋17"散六國之從:解散、瓦解了韓、魏、燕、趙、齊、禁六國的合縱。"一句的"禁"字應為"楚"字之誤。

P30注釋20"昭王聽從范睢的勸告"中的"睢"應為"雎"字之誤。

P31注釋34:"丹青:丹砂和青"的""字應為""字之誤,因為""為"善青",""指紅或青的礦物。

P3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曰三四里"中的"曰"應改為"日"字。

P67第二行"宋仁宗嘉祜年間考中進士"中的"祜"應為""字之誤。

P97第四行"曹和曹兆真"的"兆真"字應為""字之誤。

P149第十二行"大雁,告訴二姨,你揀麥穗做哈?"一句中的"哈"字顯系"啥"字之誤。

P160第16行"運用清流暢、自然樸實的語言寫記敘文"一句中"清"字后面肯定掉了一個"新"字,否則語句不通。

P160倒數第8行"是一種真摯熾熱的愛和欣賞,還是刻骨切齒得恨和唾棄?"一句中的"得"字,應該改為"的"字,文句才通順。

再說第二本教材,由丁帆、朱曉進、徐興無等主編的《大學語文》②教材,本教材適用于大學本科院校,權威性比較高,編者也是國內一流名校的名家,其主要問題有:

P34"魂魂離散"的"魂魂"應為"魂魄",其他各種版本都是"魂魄"。

P35"像設君室"的"像",課本注釋為"法式,指效法舊廬",此注值得商榷,有的版本注為"想象、設想",我覺得更為切合文意和情理。

P36"敬而無妨些"后面還有52句掉了,文章前面沒標明是節選,此處又沒注明,學生以為全文到此結束了,這沒有真實反映《招魂》的全貌,因此,教學中我將這52句作了補充:佳肴未通,女樂羅些。陳鐘按鼓,造新歌些。涉江采菱,發揚荷些。美人既醉,朱顏酡些。嬉光眇視,目曾波些。被文服纖,麗而不奇些。長發曼,艷陸離些。二八齊容,起鄭舞些。衽若交竿,撫案下些。竽瑟狂會,鳴鼓些。宮廷震驚,發激楚些。吳蔡謳,奏大呂些。士女雜坐,亂而不分些。放陳組纓,班其相紛些。鄭衛妖玩,來雜陳些。激楚之結,獨秀先些。蔽象棋,有六些。分曹并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晉制犀比,費白日些。鏗鐘搖(jù),(jiá)梓瑟些。娛酒不廢,沈日夜些。蘭膏明燭,華鐙錯些。結撰至思,蘭芳假些。人有所極,同心賦些。酎(zhoù)飲盡歡,樂先故些。

P126"漁陽鼓"的"鼓"似應改為"鼙鼓"為好,一則"鼙鼓"為軍中的小鼓之意,符合原文意思,二則很有些選本都是"鼙鼓",如朱東潤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而""的意思是"刀鞘",沒有軍鼓之意,"鼙"與""讀音也不一樣,當然,也有些舊本大學語文教材作"鼓"的。

P127"天旋日轉回龍馭"中的"天旋日轉"有的版本作"天旋地轉",如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的《唐詩鑒賞辭典》,注釋中可備一說。

P128評析中的第三段"《長恨歌》在藝術上最大的特色便是通過敘述來抒情"中的"敘述"根據下文內容來看,應該為"敘事"。

P147第三段末尾"那兒一族的屋瓦與白墻。"中的"族"應為"簇"。

P151第九段的第一行"同奇跡似地忽而在她的臉上看出了一層一點兒憂慮也沒有的滿含著未來的希望和信任的圣潔的光耀來。""同"字似應改為"竟"字,表示出乎意料,與下文的"卻"字相呼應。

P152第三段第三行"就教他們先起茶來"中的"起"字,似應改為"沏"字才通。

P152第四段第四行"而比各處的名山大川由同盆景似地整齊渺小一點這地方"中的"這"似應改為"的"才通。

P156第六段第二行"個人撒喇聲抖開了扇子"中"聲"前應加"一"字才通。

P293最后一段第四行"匣子是說就像盛開的花朵"中"是"應改為"里"才通。

P318注釋中10、11、12編號丟了。

P331第二段第三行"世界最終進入更加穩定的秩序之前是否不會發生許多新的災難。"中的"不會"似應改為"還會"才合理。

P334第二段第五行的"道教和古代中亞的黃教僧相結合而蛻化成為神秘主義。"中的"僧"似應改為"曾"才對。

P358第三段的倒數第二行"也正因為他們可以攝魄震魄"中的"攝魄震魄"應為"攝魂震魄"才對。

P362第四段第一行"中國書法的美在動在不靜"似應為"中國書法的美在動不在靜"才通。

P371第三段第十行"而且是一個大鑒賞家和熱狂的收藏家"中的"熱狂"似應改為"狂熱"才好。

P410"獨立小樓風滿袖"中的"小樓"應改為"小橋"才對。因為其他版本為"小橋",且思考題中又說的是"小橋"。

P413"漸霜風凄慘"中的"凄慘"應改為"凄緊",其他版本如此。

P431第七段第一行"菜圃里的江豆藤"中的"江豆"應改為"豇豆"才對。第九段中的"冷的呼息透過她的心"中的"呼息"應為"呼吸"才對。

P432第十一段的"完全是嶄新的發見"中的"發見"似應改為"發現"才對。

以上問題筆者曾經發文③指出,第二版修訂時有部分錯誤改了,但有些錯誤仍然維持原樣。

第三本是王先霈主編的《大學語文》④,本教材也適用于全國大學本科院校,權威性比較高,編者也是國內一流名校的名家,其主要問題有:

P3第6行錢鐘書題寫自己的書名為"寫在人生的邊上"一句中的"的"字為衍字,當刪。

P6倒數第十一行"有民人焉,有社焉,何必讀書,然后為學?"一句中的""應該為"稷",雖然兩者意思相同,但查閱《論語》的所有版本,都是"稷"。

P15《五柳先生傳》第二段第2行"酣觴賦詩,以樂其志"中的"酣"應為"銜"字,其他版本皆為銜字。

P19文天祥《正氣歌》"涂泥半潮"的"潮"應為"朝"字,因為該句的注釋P19:朝,通潮,原文與注釋相反,查其他版本,原文為"朝"字。

P19倒數第五行"駢肩雜沓"的"沓",其他本做""。

P19倒數第四行"或圊溷腐尸,或腐鼠雜出,時則為穢氣"一句,其他《正氣歌》的選本文字和標點與此有異:(卞孝萱《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天津美術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正氣歌》)"或圊溷,或腐尸,或腐鼠,惡氣雜出,時則為穢氣"不能斷定此處有誤,引用他本以備一說。

P20第八行"為張雎陽齒"一句中的"雎"應為"睢"字之誤,這是人名用字,一看即明。

P20第13行的"是氣所磅薄"一句的"薄"字當為"礴"字,因為文后的注釋直接寫成"磅礴",查其他版本亦作"磅礴"。

P20第18行"牛驥同一阜,雞棲鳳皇食"一句有倆字錯誤:"阜"當為"皂",通"槽",因為文后的注釋如是,其他版本亦如是;"皇"字應為"凰",文后注釋為"凰",他本如是。

P49第2行"12月8又在北京西單圖書大廈前裸奔"一句中的"8"字后面明顯掉了"日"字。

P49第16行"未必不能成為美淡"一句的"淡"字,明顯為"談"字之誤。

P50第3段第4行"小人之好議淪,不樂成人之美如是哉?"一句中的"淪"顯系"論"字。

P51倒數第5行"也就是說,受賄的人群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甲的勞動成果,卻不必為此支付報酬"一句中的"賄"字,根據文意,怕是"惠"字之誤吧。

P53第16行"一個人只有一種選擇的的時候"一句中,明顯多了一個"的"字。

P66《紅樓夢》(節選)第1段第2行"如今吃什么好?早說給他們備辦去。"其他版本如岳麓出版社出版的《紅樓夢》寫著"如今吃什么,好早說給他們備辦去。"

P67第二段第11行林之孝家的又向襲人等笑說:"該漬些普洱茶吃。""漬"字為"沏"字之誤。

P67第3段第2行,麝月笑道:"他也不是好意的?少不得也要常提著些兒。"中的"?"根據文意應該改為",",其他版本為","。

P70第二行"開到荼蘼花事了"的"蘼"字應該為""字。因為本頁的上一行就寫的"荼花",其他版本也為""字。(岳麓出版社498頁)

P70第25行:黛玉便起身說:"我可掌不住了,回去還要吃藥呢。"其中的"掌"應該為"撐"字。

P71第3行"大家黑甜一覺,不知所止,及至天明,襲人睜眼一看,只見見天色晶明"中的"止"字,應為"之"字,倆"見"字應刪去一個。

P76《我是一條河》第3首第一句"找流過一座花叢"中的"找"字應改為"我"字。

P80第二段第2行"對于薈蕓眾生"中的"薈"字應該是"蕓"字。

P82第12行"我卻可以傲然于其上單兵死寧而決不挑出戰敗者的白旗"中的"寧"字當為"守"字,文意才通。

P94第8行"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時"中的標點應為"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時"。

P96第四段第4行"挑選西瓜的時就用手指來彈一下"文句不通,去掉"的"字或在"時"后加一"候"字。

P100倒數第15行"足登麻鞋,腰胯樸刀"中的"胯"應該為"挎"。

P102第3段第1行"本書第二分社會部分開頭曾經談到"中"第二"后面應該掉了一"部"字。

P109第1段第3行"想你在乎曠的北方"的"乎"字明顯是"平"字之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京市| 海宁市| 衡阳县| 永新县| 扶绥县| 澎湖县| 南宁市| 宣城市| 濮阳市| 剑阁县| 和顺县| 商丘市| 宁波市| 泗洪县| 肇东市| 绥化市| 克拉玛依市| 三明市| 诸暨市| 阿克陶县| 通道| 武功县| 水城县| 罗江县| 西华县| 维西| 岗巴县| 巴塘县| 安阳县| 六安市| 汉沽区| 江孜县| 铜鼓县| 浑源县| 大荔县| 普陀区| 剑阁县| 柏乡县| 仲巴县| 万全县| 清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