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離騷名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名句, 是前人思想和聰明的結晶, 散發著超越時空的魅力, 閃爍著永恒的靈感和詩意的光線。多用名句, 能使我們的表達精練而生動;善用名句, 則能使我們的作文意蘊深刻, 神采飛揚。
名句的運用, 一般分為“引用”和“化用”引用又分“明引”和“暗引”。所謂“明引”, 即點明名句的出處和來源, 如例文《以平和之心對待人生》的最后兩節, 它是一種最常見的引用;所謂“暗引”, 即不指明出處, 直接將名句編織在自己的語言中, 這種引用不露斧痕, 最受作者青睞。如例文《斷岸千尺?氣定神閑》的開文三節。
“化用”也可分為兩種。
一是“借用式”, 即借用名句的形式來抒發自己的感情, 屬于“舊瓶裝新酒”。如蘇軾的“如蠅在食, 吐之方快”一句, 便是借用了《漢書.杜欽傳》中的“如鯁在喉, 不吐不快”, 但表意已有所不同:“鯁”在喉, 給人的是痛感, 而“蠅”在食, 則讓人惡心。這樣一改.就將蘇軾對權貴的厭惡之情和無畏之意表達得更為強烈可感。
二是“引申式”, 即發揮名句的原意, 在原有意思上引出新意來。例文《所謂伊人, 在水之溪》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不難看出, 這篇記敘性散文的情節, 是根據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中“屈原行吟江畔”和屈原《涉江》中“吾與重華游兮瑤之圃”的詩句申發而來。考生充分利用文史知識, 對屈原生命的最后一刻進行了大膽而又合理的想象, 并加上簡練雅致又不失細致生動的文筆, 將屈原熱愛祖國決不猶疑、堅持真理毫不妥協的高貴品質和偉大情懷, 表現得淋漓而雋永, 令閱卷者贊嘆。值得一提的是, 與例文2考生對蘇軾的詩文爛熟于心了如指掌一樣, 本文對《詩》《易》《論語》《史記》以及《離騷》《涉江》《九歌》的運用也是信手拈來, 俯拾即是, 充分反映了考生非同一般的文化底蘊, 難怪閱卷老師說:“就沖這功力, 也會打個高分!”
顯然, 名句的運用, 不僅能提高我們的理解能力, 豐富我們的審美情趣, 還能培養我們的創造思維。在我們的作文中, 名句的運用, 有這樣幾種具體的途徑。
1. 以名句為題, 畫龍點睛。
例文3的“所謂伊人, 在水之誒”, 言簡意賅, 一語雙關:既是屈原心中追隨的“伊人”一一明主, 又是考生心中崇尚的愛國先行者——屈原, 可謂典雅傳神, 韻味無窮。
2.以名句開篇, 先聲奪人。
“揀盡寒枝不肯棲”“嫣然一笑竹籬間”“玄裳縞衣嘎然長嗚”, 暗引蘇軾的名句, 構成語意上的排比, 為正文論述“斷岸千尺?氣定神閑”的蘇軾做了極富神韻的渲染, 引人入勝。
3.以名句對比, 突出見解。
明引北島的“一切希望都帶著注釋, 一切信仰都帶著……”和舒婷的“未來的一切, 都生長于它的昨天, 希望……”, 通過絕望與希望的鮮明對比, 有力地突出了人生的聰明就是擁有平和心態的見解。
4.以名句為料, 別致傳神。
以暗引, 作為開頭, 它們起到了攝人眼目、先聲奪人的作用, 而作為全文的有機組成部分, 這些富有象征意味的詩句, 含蓄雋永, 別致傳神, 雖不是主要材料, 但對表現主旨同樣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5.以名句穿插, 一氣呵成。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與“雖九死其猶未悔”三句屈原《離騷》中的名句為小標題, 既巧妙銜接三個片段, 又通過層層疊加, 使屈原熱愛祖國、堅持真理的偉大品性更加鮮明突出。
6.以名句煞尾, 強化主題。
課內部分的處置方法:①及早規劃,適當分層,初背到位;②查漏補缺,溫故知新,復背到位;③了解出錯類型,掌握默寫技巧。常見錯誤類型有錯位搭配、答非所問、添字、漏字、寫錯別字、筆畫不清等。
課外部分的處置方法:先圈定范圍(圈定原則是120句老師熟知的、符合江蘇高考特點的名句),再記憶過關,然后開放范圍補充名句。
四點需要提醒:①首先要理解名句的意思;②邊寫邊誦;③不要將名句中寫錯的字與正確的字對照記憶,這樣容易負面強化;④名句記憶與作文名句引用相結合,這樣能將名句名篇記憶效益最大化。
高中課內部分該背誦默寫的內容大家比較熟悉,現列舉課外名句,希望同學們進行更深層次的閱讀,充分吸納,為閱讀能力提升提供幫助,為作文提供素材。
課外名句精選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小雅•小》
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詩經•周南•關雎•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淇奧》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衛靈公》
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衛靈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
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靈公》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靈公》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述而》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靈公》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 微子》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論語》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管子》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左傳》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陸游《病起書懷》
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禮記》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禮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禮記》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盡心上》
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孟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莊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荀子•勸學》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離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 《呂氏春秋》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司馬遷《史記•管嬰列傳》
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史記•滑稽列傳》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 《史記》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史記•張儀列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記•李將軍傳》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 《史記•留侯世家》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史記》
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 《史記》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史記》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史記》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史記》
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史記•太史公自序》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司馬遷《報任安書》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班固《漢書•東方朔傳》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董仲舒傳》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 《戰國策》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龜雖壽》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數百年。趙翼《論詩》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唐•李世民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張九齡《望月懷遠》)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別董大》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劉希夷《代白頭吟》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進學解》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李商隱《無題》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曹雪芹《紅樓夢》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蝶戀花》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戀花》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岳飛《滿江紅》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治家格言》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林則徐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石灰吟》
【考題回放】
文學常識與古詩文默寫(8分)(2009年臨沂市中考試題第4題)
讀下列一副對聯,從下聯中任選四個短語,寫出短語所涉及的人物姓名,并默寫一句他的作品中的詩文句子。
滄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峽云,洞庭月,彭蠡煙,瀟湘雨,武夷峰,廬山瀑布,合宇宙奇觀,繪吾齋壁;
少陵詩,摩詰畫,左傳文,馬遷史,薛濤箋,右軍帖,南華經,相如賦,屈子離騷,收古今絕藝置我山窗。
示例:相如娥――司馬相如――“明者遠見于未萌,智者避危于無形。”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妙點解說】
本題摒棄以往的直接默寫、理解默寫、情景默寫、串聯默寫、開放默寫等形式,開啟了利用對聯考查古詩文默寫的先河。本題考查了考生有關對聯的知識,又考查了對聯中所涉及人物的文學常識,以及考查對這個人物的重要古詩文的積累。可謂一石三鳥,獨樹一幟,妙不可言。
【解題指津】
做好本題,要首先認真閱讀題干中的要求,即“從下聯中任選四個短語,寫出短語所涉及的人物姓名,并默寫一句他的作品中的詩文句子”,完全按要求默寫;其次再從下聯中選擇你熟悉的人物,以及他的代表性的詩文名句進行默寫;再其次默寫時分析示例,示例中包括:對聯短語,名字,名言。最后寫作時按照由課內到課外,由短(針對詩歌每句的字數而言)到長的原則,同時寫作時要規范、認真,不添、漏字即可。
【參考答案】
少陵詩――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摩詰畫――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左傳文――左丘明――“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馬遷史――司馬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薛濤箋――薛濤――“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
右軍帖――王羲之――“分間布白,遠近宜均”
南華經――莊子――“無用之用,方是大用”
屈子離騷――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同步演練】
閱讀下列一副竇撰《岳陽市岳陽樓聯》,從對聯中任選四個短語,寫出短語所涉及的人物姓名,并默寫一句他的作品中的詩文句子。
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
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州城東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杜少陵――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范希文――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一、五星級考查榜(共8句,按重復出現率從高到低排列)
考查指數: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十則》
2.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
3.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
4.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5.問渠那得清如許,惟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
6.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西山村》
7.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
8.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己亥雜詩》
評點:這些名句重復出現率最高,最高的達23次。(“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共有大連、河南、山東濟寧、福建莆田等23地考查了此句。)
為什么會有這么高的重復出現率?一是因為這些名句體現了新課標中“語文課程還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的理念,二是能激勵廣大考生愛家、愛國、愛社會的熱情和為社會主義建設而獻身的精神。據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這些名句的考查指數最高了。(特別說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位居榜首的主要原因是:作為世紀盛會的2008年奧運會即將在北京舉辦,這體現了中考對時政的關注:也直接體現了“生活處處是語文”這一理念。)
2009年預測:重點永遠是重點。預計2009年各地依然會強化此類名句的考查。
二、四星級考查榜(共18句,按重復出現率從高到低排列)
考查指數:
1.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2.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愛蓮說》
4.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浣溪沙》
5.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登飛來峰》
6.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
7.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黃鶴樓》
8.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記》
9.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登鸛鵲樓》
10,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11,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12.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3.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天凈沙?秋思》
14.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
15.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1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17.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18.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數百年。《論詩》
評點:這些名句重復出現率也很高。最高的達15次。(“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共有江蘇泰州、南京、湖北襄樊、山東濰坊等15地考查了此句。)
為什么會有這么高的重復出現率?究其原因是這些名言名句,或揭示了社會發展的規律,或抒發思鄉之情,或抒發奉獻精神,或抒發報國情懷,或表達對親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等,這些對于青少年的成長教育是很有益的。
2009年預測:預計2009年此類名句考查指數將會呈上升之勢。
三、三星級考查榜(共22句,按重復出現率從高到低排列)
考查指數:
1.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竹枝詞》
2.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
3.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別董大》
4.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賣炭翁》
5.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行路難》
6.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次北固山下》
7.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8.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
9.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杜少府之任蜀州》
10.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
11.親賢臣,遠小人。受命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出師表》
12.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1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14.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15.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6.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
17.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辛漸》
18.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
19.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題破山寺后禪院》
21.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賦得古原草送別》
22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回鄉偶書》
評點:這些名句的重復出現率相對低一些,但也不可忽視。其內容比較寬泛,有寫景的,有論學習的,有突出邊塞壯美的,有蘊含自然情趣的。有感嘆時光流逝的。等等。
[摘 要]人教版語文“日積月累”板塊內容經典、形式豐富,旨在激發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積淀文化。重視并合理利用這一板塊的內容開展教學,就能提升學生的學識,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
[關鍵詞]“日積月累”板塊 教學 文化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07-052
在小學語文人教版教材中,“日積月累”板塊從低年級到高年級都貫穿始終,旨在激發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積淀文化。“園地”里的“日積月累”,特別是中高年段的“日積月累”有何特點?如何有效教學呢?筆者對此做了些許探索和研究。
一、“日積月累”板塊內容的特點
1.民族語言
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的“日積月累”按照學生的身心發展,提供了韻律和諧的兒歌、童謠,豐富多彩的成語、對聯、歇后語、古詩、名句、諺語等。這些語言形式都是我國語言文化中流光溢彩的瑰寶,言簡意賅,意味無窮。
2.國學啟蒙
經整理,小學階段語文課本中,“日積月累”涉及《三字經》《論語》《后漢書》《孟子》《孝經》《周易》《傳家寶》《離騷》《老子》《莊子》《禮記》《袁氏世范》《師說》《左傳》《墨子》《傳習錄》《文心雕龍》等,使“日積月累”板塊充滿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氣息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因子。
3.外國經典
托爾斯泰、雨果、歌德、雪萊等人也通過“日積月累”讓學生有所接觸。“守信是一項財寶,不應該隨意虛擲。”“讓預言的號角奏鳴!哦,西風啊,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你若要喜愛你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消滅他,可就是打不敗他。”……這些外國經典的選入顯示出一種寬宏的文化視野和博大的文化胸襟。
二、“日積月累”板塊教學的現狀
多數教師處理“日積月累”時,只是作為一種知識,要求學生背出、記住。如果學生存在認知困難,教師也只是幫助他們疏通文義而已。殊不知,當“日積月累”變成“讀讀背背”,于學生已經變成了一種學業負擔,澆滅了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興趣,也遮住了學生的兩只眼睛,遮住了學生求知識、求學問、求做人的夢想。學生的文化積淀也只是蜻蜓點水。
三、“日積月累”板塊教學的教學形態與教學藝術
朱自清先生說,經典的價值在于文化,而不在于訓練。經典教學如何開展?筆者在日常教學時有以下實踐。
1.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來激活課堂
“日積月累”板塊里的成語、對聯、歇后語、古詩等都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教學時絕不能只是機械地背誦和抄寫。遇到成語,我會把成語意思講解完之后,將成語學習和填字游戲巧妙地結合起來,設計成類似“九宮格”的填字游戲,學生學習的興致馬上就被激發起來。整節課下來,學生不僅能把所有的成語記住,還學得很快樂。
遇到對聯(對對子),我就設計一定的情境來和學生一起對對子。如三年級上冊“園地三”的“日積月累”教學,我模仿古人的口吻同學生對對子。我指著天空說“天”,學生馬上接“地”;我說“雨”,學生對“風”;我說“大陸”,學生接“長空”。學生在玩中學,學到了古文知識,接受了傳統文化的洗禮。
古典詩歌的教育作用不言而喻。面對小學階段“日積月累”里大量的古詩以及名句,我就組織學生開展吟誦比賽。在悠揚的樂曲中,學生對古詩的熱愛之情也不斷上揚。
2.關注歷史文化背景與作者的思想文化追求
四年級下冊“園地二”的“日積月累”是幾篇古籍的名句:“言必信,行必果。”“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些名句隱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綿綿不絕的民族文化,但都是孤立零散的。于是,我在教學時先給學生講孔子的故事。我從孔子踏上仕途,講到他周游列國,再講到他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最后講到他駕鶴西去。學生們早已聽得如臨其境,如癡如醉。等學生安靜下來后,我再結合“日積月累”里的句子,結合原文內容給他們講解,效果很好。學生們沒有背誦知識的枯燥乏味,有的是生活智慧的理解。第二節課我也簡單地給學生們講解了《后漢書》《孟子》這兩部書的歷史文化背景與作者背景,學生也非常喜歡。
再后來的時間里,我給學生講了率直魯莽的子路,溫雅賢良的顏回,聰穎善辯的子貢,瀟灑脫俗的曾晳等。《子路受教》《負米奉親》《子路問道》《顏回好學》《顏回攫甑》《子貢問道》《子貢贖人》等故事,我們班學生已耳熟能詳。我還發現班級里有的學生已在閱讀《論語》這本小冊子。短短的幾個課時,卻為學生的傳統文化啟蒙開啟了一道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