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排比句大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英國著名自然災難專家、世界知名環境科學家比爾·麥克古爾在著作《7年拯救地球》中提出:人類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動,減少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排放,2015年將成為地球命運的轉折點。
就連一向以關心國際金融形勢為主的世界銀行也在2012年11月了一份名為《降低熱度》的報告。報告指出,如果我們任由全球變暖的趨勢持續,到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將會上升4℃。
報告認為,這一后果將是災難性的:沿海城市可能被淹沒;糧食生產風險增大;水資源匱乏情況將進一步惡化;生物多樣性會遭遇不可逆轉的損失。
2012年年末,國際能源署(IEA)了《2012年世界能源展望》(下稱《展望》),對2035年前的全球能源趨勢作出了預測。在報告中,IEA悲觀地表示:“各國在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上商定的,到本世紀中葉,將地球溫度上升控制在2℃以內這一目標正變得難以實現”。
未來我們該如何應對全球氣候持續變暖的挑戰?《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獨家連線IEA首席經濟學家法提赫·比羅爾(Fatih Birol),請他來為我們解讀:面對能源和氣候危機,我們還能做些什么。
可持續發展任重道遠
IEA在《展望》中指出,即使考慮到未來各國的發展政策,我們依然不能確保全球能源體系能夠進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展望》預測,從現在到 2035 年,全球能源需求將增長三分之一以上,其中60%的需求增長來自中國、印度和中東地區。盡管世界各國對于低碳能源的使用與開發都處于穩步增長的狀態,但是未來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氣)仍將主導全球能源的消費與使用結構。
在過去10年里,煤炭幾乎占據全球能源消費增長的50%,其增速甚至超過了其他所有可再生能源。報告預測,中國的煤炭需求將在2020年達到頂峰,并將持續至2035年。
誰來代替核電?
為了減緩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各國都鼓勵發展清潔能源,許多國家都把核電作為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但福島核事故令核電風光不再,許多國家紛紛重新評估核政策。誰來代替核電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
《展望》指出,目前全世界電力需求正在以近兩倍于世界能源需求的速度增長。盡管在2035年前,煤炭依然是全球發電的主要燃料,但在全球新建發電能力規劃中,一半的新增能力將以可再生能源作為燃料。
《展望》預測,到201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將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力來源,并在2035年接近第一大電力來源——煤炭的發電量。
可再生能源迅速增長的原因在于其技術成本逐年下降、化石燃料價格不斷上升。此外,各國對可再生能源的補貼不斷上升也是一個重要原因。2011年,全球對各種可再生能源的補貼約為880億美元,2035年將增至近2400億美元。
對話比羅爾:中國將成為全球綠色能源投資的領頭羊
《中國經濟周刊》:目前世界各國在能源利用,尤其是節能減排方面的進展如何?
比羅爾:幾乎全世界各大能源消費國都已經宣布了自己的目標和措施:中國的目標是到2015年將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6%;美國則采用了新的燃料經濟標準;歐盟承諾到2020年,將把能源需求削減20%;日本試圖到2030年將電力消費削減10%。雖然這些舉措有助于改善過去10年全球能源效率表現不佳的局面,但是全球節能減排可挖掘的潛力依然十分巨大。
《中國經濟周刊》:IEA對于改進能源使用效率有哪些建議?
比羅爾:我們認為世界各國在能源效率利用方面都還存在著巨大的、未被發掘的潛力。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從工業產業、交通運輸、發電和建筑等四個方面去尋找可降低能耗的機會。大量的研究數據表明,目前世界上在建筑領域方面尚有五分之四的潛力未被挖掘, 而工業產業領域有一半以上的潛力尚待開發。
中國目前在建筑領域的能耗控制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其他方面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我相信,世界各國只要在這四個領域內制定出一系列可行政策,一定可以降低能耗,提升經濟效率。
《中國經濟周刊》:在過去的10年里,中國的節能環保產業大約以15%~20%的增長率逐年遞增,您如何評價這些產業的增長?
比羅爾:最近這些年中國在降低能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方面進行了巨大的投資,這些投入也為中國經濟帶來了巨大的財富。目前全球風機產量約有30%來自中國,全球約有20%的太陽能發電量來自中國,可以說,中國環保產業的發展之路影響全球。
我們預計未來中國將在風能領域投資6000億美元,在太陽能領域投資2000億美元,這將使得中國成為全球綠色能源投資的領頭羊。我相信,中國在節能環保產業的技術將會不斷提升,并將造福世界。
《中國經濟周刊》:國際社會原本的目標是在本世紀內將氣溫升幅控制在2℃以內,但是現在看來這一切正變得難以實現。面對這一現狀,您認為我們該如何應對?
篳路藍縷創輝煌
2013年,一部《中國合伙人》的電影將我們的目光引向了私立教育領域。影片中成冬青蹬著平板車,漫無目的地拉著自己的行李離開燕大校園時,廣播里正播放著學校對他除名的決定。在校門口,一個女生追上來問他:“你的補習班在哪兒開啊?”成冬青眼睛一亮,從此踏上了理想之路。電影中黃曉明飾演的這個角色原型,就是新東方的創始人俞敏洪。他帶領下的新東方,目前是中國大陸規模最大的綜合性教育集團,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教育培訓集團。
新東方的第一階段是從1991年開始的。那時候,俞敏洪從北大辭職,自己出來做英語培訓班。頭兩年冬天,北京中關村二小的門房里只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俞敏洪自己拎著糨糊桶在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室外粘貼招生廣告,往往剛把糨糊刷在電線桿上,廣告還沒貼上,就成冰了。后來,因為市政建設,要拆新東方外面的兩根電線桿,俞敏洪急了,死活不讓拆,最后花了7萬元保住新東方門口這兩根“吃飯”的家伙。后來幾經周折,他獲得了一張開辦私立學校的許可證。1993年11月,他在北京的首家新東方學校,向13名學生敞開了大門。
1996年至2000年底,新東方進入了第二階段,這是朋友合伙、團隊創業的階段。經常把《曾子》名句“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掛在嘴邊的俞敏洪深知伙伴和團隊的重要性。他想起了海外的“兄弟”徐小平、王強和包凡一,他便不遠萬里,前去邀請他們回來一起建設新東方。他們懷著創業的激情和對自由的憧憬來到了新東方,憑借著當時英語學習熱和出國熱的狀況,新東方開始了如野草般瘋狂地生長。
2001年至2004年底,新東方迎來了最痛苦的時刻,用俞敏洪自己的話說,就是“打架階段”。這一階段新東方要把合伙人變成股東,進行拆分改制,完成真正的股份制改革。這其中最頭疼的就是利益問題,做大了,股份怎么分?新進入的市場怎么分?俞敏洪說:“創業之初的伙伴們在新東方日進斗金后,不再像以前一樣安于自己的分成了,逐漸產生了利益糾葛。由于以前沒有一套有效的承受制度來規定剩余利益的分配,大家開始了爭執和吵鬧。”王強、徐小平先后向俞敏洪遞交辭職書,新東方“三駕馬車”中的“兩駕”要脫離組織。俞敏洪曾經的上鋪兄弟包凡一也提出辭職,吵著要求退股。2004年,另外兩大支柱胡敏、江博也相繼出走。曾經的“盟友”紛紛“造反”,新東方瀕臨土崩瓦解的邊緣,俞敏洪到了創業最艱難的時刻。但新東方最終沒有崩盤。“我比較像劉備,常常用眼淚來賺取其他管理者的同情,我的柔弱個性在新東方內部起到了黏合作用,任何情況下我都不會走向極端,這是新東方沒有崩盤的重要原因。”俞敏洪這樣幽默地總結當時的危機。
從2005初開始,俞敏洪認為度過危機的新東方進入了第四發展階段――國際融資階段。經過成功的機構改造,俞敏洪帶領新生的新東方團隊完成了鳳凰涅磐。2006年,新東方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俞敏洪資產高達10億元人民幣。后來新東方更是大刀闊斧地開疆擴土,一下子又產生了十多個億萬富翁,又經過七八年時間,不少新東方制造的千萬富翁因為投資得力也躋身于億萬俱樂部。而俞敏洪也成了中國名副其實的“最富有教師”。
在圖書出版上,俞敏洪在教育過程中出版了數本英語教學與學術著作,其中包括《GRE詞匯精選》(在學生中被稱為“紅寶書”)《GRE詞匯逆序小辭典》《英語詞根詞綴記憶大全》《英語現代文背誦文選》等,還主編了學習光盤《英語我愛背單詞》《英語GRE詞匯大突破》《GRE模考》《GMAT模考》等。還在2003年成立了新東方大愚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此后,新東方進入了圖書與期刊雜志出版領域,浩浩蕩蕩地邁向圖書市場,大展宏圖!
20多年來,新東方強大的“線上線下”教育模式已讓同行業的創業者望塵莫及;新東方的學子更是遍布世界。據說,在美國、加拿大的任何一所著名高校里,70%的中國留學生是從這里走出來的。 俞敏洪成為中國頗有名氣的英語教學與管理專家,推動了中國留學教育事業的發展,被社會譽為“留學教父”。俞敏洪的辦學事跡也被中外眾多報刊及雜志報導。
當新東方的商業成就讓財富圈目眩神迷之際,俞敏洪身上的標簽也越來越多,有人說俞敏洪就是個商人,媒體更多地把他定位為財富英雄、創業者。而徐小平和王強卻通過對他幾十年的了解,堅定地認為,老俞骨子里就是一個教師。而作為教師的俞敏洪,他的理想就是為中國教育做兩件事:第一是做可盈利教育,把教育培訓產業做大;第二是建一所非盈利性的私立大學。第一個理想俞敏洪已經實現了。在新東方拿到營業執照將近20個年頭的時候,他正在努力去實現第二個理想。
耿丹借勢塑新品
對于俞敏洪來說,“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他的第二個理想破繭出殼了。2013年10月9日,俞敏洪正式向外界公布,已接手一所民辦大學耿丹學院,并擔任理事長。
據有關人士透露,俞敏洪早在2008年就已成為了耿丹學院理事會成員。2013年8月6日上午,耿丹學院召開理事換屆會議,選舉產生了新一屆耿丹學院理事會,全體理事一致推選俞敏洪理事擔任理事長。當時俞敏洪慷慨激昂地用演說式的長篇排比句來闡述了接手耿丹學院的意義:他人生的第二個理想開始走上“康莊大道。”
在老俞接手之前,耿丹學院可以說籍籍無名。新東方內部人士透露了一個細節,在耿丹學院“如果哪個學生去閱覽室讀書,會遭到同學的嘲笑”。中國民辦學院總體而言,口碑不好,生源和學風被廣為詬病。這里的學生,與老俞初創新東方時面對的那群孜孜以求、為出國拼盡全力的年輕人相比,是完全不同的兩類學生。教育界人士普遍不看好俞敏洪的選擇。有人說,“現在時機不對,在中國整個民辦高校衰退、收縮的大背景下辦大學,不明智!”有新東方內部的人也不看好,“一個三本學院,學生質量差,凈是些紈绔子弟,會砸新東方的牌子。”
耿丹學院雖然令俞敏洪周圍的人“絕望”,但他的眼光不同,“這是所很好的獨立學院,起碼在300多家獨立學院排名中,居于五六十位”。俞敏洪辦大學的理想從未熄滅。他曾想在那兒辦新東方大學,在北京郊區看中一塊地皮,可土地許可證一直辦不下來,他只好退而尋覓現成的大學。這10年來,他去過幾十所獨立學院或二級學院講學,每次演講完,他都要參觀校園,與校領導接觸。不過,這些民辦高校的當家人,都是嗅覺極其靈敏的商人。他們一發覺到老俞“有興趣”,就開始主動喊價5億元甚至10億元急切地要把學校出手,以求在這位上市公司老總那里賣個好價錢。而耿丹學院的創辦人與眾不同,她把耿丹學院拱手送給了俞敏洪,只希望老俞繼續投資,實踐他的教育理想,把這所學校做大做強。
“這是一所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民辦大學,我想如果我自己投入幾個億再去造一個新校園,為什么不把這個錢拿過來把耿丹學院辦成中國最優秀的私立大學呢?”俞敏洪說。
現在,新東方的力量已經介入耿丹學院的教育教學工作。李杜,原來新東方武漢學校的校長,被俞敏洪從英國召回來,作為他在耿丹學院的代言人。李杜現在的職位是校長助理。同時,一批新東方教公共英語四六級的優秀教師,已開始在耿丹學院授課。
俞敏洪向耿丹學院的學生承諾:“你們交的每一分學費,都會用在學校的建設和同學身上,我們個人決不會從這里拿走一分錢,我們只會往里不斷投入,請相信我們辦學的誠心。”不過,最大的挑戰是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俞敏洪在五年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心目中的私立大學模式是,學校有足夠的錢,學生不需要考慮能不能交得起錢。而只需要考慮自己到底優秀不優秀。我的招生原則就是兩個,第一,學生優秀不優秀;第二,盡可能地招收成績好、有培養前途的農村孩子。我覺得農村孩子有著城市孩子所不具備的特質:吃苦精神、堅韌精神以及對社會民眾疾苦的了解。所以,這個學校很大程度上是為農村孩子辦的。”
他想為條件差,但有志氣的學生辦大學。而眼下,這所學校里的學生一年學費兩萬元,大多是來自生活無憂的家庭。所以,俞敏洪辦大學的第一步,就是拿出100個名額面向農家子弟招生。“我就是農村來的,在大一、大二都拿著國家助學金。”按他的設計,新東方將派出一批有識人之能的教師到各地親自面試,將高智商、有學習潛力的孩子招進耿丹學院。這些學生不僅學費全免,而且將被俞敏洪的朋友們“認領”。他說,“我會要求我北大企業家協會、中關村企業家協會中像柳傳志那樣的朋友,每人認領一兩個學生,不僅要負擔他們的學費、生活費,而且要負責他們的思想和精神方面的培養,要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