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不可理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要】教育光榮而繁重的。教育對象是學生,故在進行教育教學時,要講究方式方法,育人要育心。怎樣研究學生的心理,更多的了解學生思想發展動向,使之采用更好的教育方法,本文給了我們一個較好的范例。
【關鍵詞】詞理解與接納;溝通;誠心;信任;理解;尊重;挖掘潛能
做夢的年齡,便走向三尺講臺。懵懂之歲月,便立下當一名太陽底最光輝的職業的宏愿。初中畢業,如愿以償。紅燭和春蠶無私的付出,曾是初為人師的我最樸實的人生追求。于是,我在這一路上不斷地摸爬滾打……。
在從教生涯的第二年.我便被委以重任一一擔任初2008級二班班主任兼兩個班的語文教學上作。在教學工作中我兢兢業業,一絲不茍,教學成績也頗令同行羨慕。在班級管理中我煞費苦心、絞盡腦汁,效果也立竿見影。當我暗自慶幸之時,也在不斷地警告著自己:工作不能有絲毫懈怠,貴在一如既往地堅持。在我制定的一系列嚴格的規章制度下,學生們也不敢輕易越雷池半步。自然,平日之中我眼中的學生個個顯得那么乖巧、可愛。我乜對他們愛護有加。學習有困難者,我會想方設法讓他們享受到成功學習帶來的快樂;生活有困難者,我會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讓他們走出陰霾。就這樣,我每天都在享受著傳道、授業、解惑所帶來的身心愉悅。
光陰荏苒,歲月悄無聲息的將我從它溫柔的懷抱中推醒。在初二下期快結束時,一件令我不敢想象的事情發生了。一位平時言聽計從的學生,在這一天居然也鬼使神差地與我直接沖突起來。這一天,午睡中途我查寢,見他沒在室內,多方搜尋無果,我怒火中燒,最終在教學樓的某個角落,發現他在此放著音樂,聲音震耳欲聾,嘴里叼著一支杳煙,悠閑自在得很。見此狀,我怒不可遏,厲聲喝斥之后,見他面不改色心不跳,還表現出一副挑釁的神情,他猙獰的面孔頓時令我心碎,但我終于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叫他站正,不聽;叫他跪下,不聞。(跪不是我教育學生的方法,而且是一種錯誤的教育方法)此時,我不敢相信站在自己面前的竟然是平時“心頭肉、掌中寶”,對其如自己兄弟、子女的他今天怎么啦?我沒來得及想,便把他叫到我寢室。問其原委,他覺得吸煙好奇,且表明自己已經成熟了。偷偷吸煙已有很多次,憑著自己的“威望”,班干部也希望自己能早日改正,索性未給班主任反應。真誠的說服之后,他跪下了,淚流滿面。我知道,這是他真誠的懺悔。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如影隨形的監控使他早已忘記了昔日的好奇和成熟之感,在我朋友似的關心和鼓勵下,學習成績也與日俱進。多次在校內外活動中為班集體增光添彩。
事情雖就此作罷,但我的心如海之巨瀾,久久不能平靜。我不斷地反省自己,當我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卻不能照亮學生的心靈,當我滿懷愛心卻不能被學生理解、接納時,我開始不斷地審視自己,不斷地思索,找尋真正成功的教育途徑。
終于從一本書中找到了答案——教育取決于多種因素,但溝通是前提。在反復咀嚼這句話的含義之后,我認識到了溝通的重要性。
誠心贏信任。溝通要從心靈開始,陶行知先生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以前我總認為:我是老師,我的一切都是為學生好,學生理所當然應該接受。但事實證明,老師的良好意圖未必能收到良好效果。應蹲下來看孩子,對于違紀的學生,應變批評為啟發誘導,才能換來信任。不然,學生會敬而遠之,敢怒不敢言。
以理解增進理解。理解是溝通的基礎。我們應穿越時空隧道,時刻以自己當年的心來體察孩子的思想行為。那個孩子不希望自己進步?哪個孩子不希望成功?
互相尊重。一個教師如果堅信每個學生都有無限發展的潛能,都可通過教育獲得發展,就會從內心深處尊重和接納每個學生。以前,為維護教師尊嚴,對于自己的決定,無論學生有多大的異議,我都要堅持到底。后經過一些挫折,我認識到,在眾多不可以的壓力下,學生表面上循規蹈矩,但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卻在無形中拉大了,給接下來的教育工作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我們的祖國地域遼闊,教學中, 用美的語言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我們祖國的偉大。本學期地理教學的主內容,蘊涵著豐富的愛國主義素材。如遼闊的疆域,旖旎的風光,由衷地發出了“江山如此多嬌”的感慨。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使學生體會到社會主義祖國繁榮富強,蒸蒸日上。樹立遠大志向,好好學習,為我們偉大的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人是有個性的,這種個性表現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傾向。就性格特征而言,有的活撥好動,有的沉靜穩重、還有的倔強固執、有的堅強、有的軟弱……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可見,性格特征方面的東西一般來說很難改變。本學期在我所授課的班級中有這樣幾個孩子,每天把學校當成幼兒園,學習似乎和他是沒有任何關系,班主任老師也多次對他們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教育但都沒有起到什么效果。班主任也曾與我多次交談,讓我幫助其尋求好方法。全國優秀班主任魏書生說過:"學生不管多么難教育,畢竟是青少年,其內心深處一定有一個廣闊的世界,而世界必然是假惡丑與真善美并存的。教育學生時,要力爭不站在學生的對面,讓學生怎樣,不讓學生怎樣。而要力爭站在學生的心理,站在其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們需要怎樣,我們怎樣做才能更好。這樣,學生會感到你不是在訓斥他,而是在幫助他。"我也深深的知道德育教育是需要時機的,那一天的地理課終于讓我找到了最好的時機。在我講環境保護這一部分內容時結合今年世界環境日主題:減少污染——行動起來。我國環境日主題:地球需要你——團結起來應對氣候變化。我適時的組織了課外活動“我為校園把把脈”活動。此次活動主要是針對我校局部地區環境衛生較差的現象所展開的。學生從校門開始逐一對我校各個位置進行清掃。當學生們看到校園變得潔凈后,完全忘記了剛才的辛苦,沉浸在優美的環境中進行著自我陶醉。針對我所任教班級衛生情況及時的對學生經教育。班級是我們的大家庭,我們要愛護,不好的衛生習慣需要我們大家共同改正。
下課后我在給一名同學講習題,這時我看到了一個很熟系的身影,正是他在教室后面拿著拖布認真的掃著。我知道他也想讓他們的班級變得好似花園,這不就是好的表現嗎?我及時的和班主任進行了溝通,一致認為抓住典型大力表揚,在接下來的幾天中我看到他不僅僅關心班級的衛生而且也開始認真的聽著對他來說很陌生的課程。我也在上課的過程中有意識的為他設計幾個問題,激起他對學習的熱情。后來的日子他的變化讓我深深地感受到德育教育的力量。
在授課同時注重培養學生探究,求實的科學精神,使學生潛移默化的受到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教育學生熱愛家鄉,立志建設家鄉。并為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奠定基礎。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嚴肅認真,按科學規律辦事的態度。鼓勵學生從實際出發,獨立思考,積極參與各種科學活動。人口、糧食、能源、資源、環境是當今世界面臨的五大問題,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并支持國家的人口政策,正確地對待資源和環境。如在專題五《人口篇》的學習中,指出人口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性的一個大問題。1950年世界人口為25.25億、1987年世界人口達50億、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達60億、2005年12月20日世界人口突破65億。我們知道,人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人口的發展必須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相協調,人口的迅速增長必然會形成對資源、環境與日劇增的壓力。尤其是我國面臨的巨大人口壓力已嚴重影響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學生了解了這樣的國情就會深刻地體會到計劃生育政策作為我國一項基本國策的重要性。辨證唯物主義教育內容如水融地滲透在地理教材的字里行間和地理教學的全過程,一張“地質年代表”客觀地顯示了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宇宙是不斷變化的。又如,我國西北浩瀚的沙丘,它可以“沙逼人退”也可以“人進沙退”,我們通過大規模營造‘三北’防護林,綠化大地等措施,控制了流沙,逐步使荒漠變綠洲,反之不注意植被的保護,亂砍濫伐必然會導致土地沙漠化。通過這種事物的辯證關系法則,從而培養學生樹立-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地理學科的理解和應用是需要手腦并用的,并且需要克服一定困難才能達到與實現的。特別需要注重讀圖能力的培養,有的學生有畏難情緒,一碰到疑難問題就繞道而行。因此,刻苦學習的精神不僅對學生當前學好地理是必要的,對他們今后的成長也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在地理教學中經常鼓勵學生克服困難培養刻苦學習的精神。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地理的習慣,這對學生的學習很重要,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勤與思考,勇于實踐的習慣,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的能力,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習慣,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習慣。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疫情屬于不可抗力。根據《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條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同時《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條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義務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來源:文章屋網 )
1、睡眠法:把魚放入注有50%的二氧化碳和50%的氧氣混合氣體的水中,經過25分鐘左右,魚呈麻醉狀態時,把魚拿出來,30多個小時之后再把魚放在水中,魚如一夢醒來,又能在水中游泳了。
2、蒙眼法:用浸濕的紙貼在魚的眼睛上,因為魚視神經后有條死亡腺,離水后就會斷掉。用此法,死亡腺可以保持一段時間,從而延長魚的壽命。
3、麻醉法:在活鯽魚和鯉魚的鼻孔里滴上一兩滴白酒,然后把魚放在通氣的籃子里,上面蓋一層濕布,二三天內魚不會死去。
關鍵詞:小學英語;和諧;興趣;滲透
一、創設和諧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興趣的激發有助于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熱情,進而內化為學生積極向上的一種品質,這種積極向上的品質有助于活躍課堂氛圍,創設和諧情境。這就要求教師在上課之前充分做好準備工作,并且運用恰當有趣的例子,擴充學生的知識面,將教材上的對話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情景,讓學生很快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中來。
例如在學習小學英語PEP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一課 《Hello》時,正好新學期剛開始,我就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開展小組之間的互動對話。
A:Hello!What's your name?
B:My name's Sarah.
A:I'm John.
B:Nice to meet you!
A:Nice to meet you,too.
這是最簡單的兩人初次見面的情景對話,我組織學生自由走動,遇到不熟悉的同學,主動問候并運用對話,這樣既增加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情感,更進一步將英語情景對話運用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之中。
隨后又進行了姓名游戲,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讓學生站起來復述,展開教師與學生的對話:
A:What is his name?
B:He is Liu Wei.
A:And what's her name?
B:Her name is Li Mei.
通過這樣的情景對話,學生之間進一步有了交流和溝通,學生與教師之間也有了充分的互動,通過互動,教師也零距離地接觸了學生。學生的興趣主要來自于教師的努力,只要教師善于觀察分析,從培養興趣抓起,就能在整個教學中營建和諧課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營造和諧氛圍,問題啟發教學
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并善于讓學生在親自體驗中認識英語,在和諧寬松的氛圍中敢于提出疑問。俗話說:“學,貴能質疑。”善于質疑是學生思考問題的表現,而通過解決問題的過程,有助于學生能力的整體提升。教師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質疑,并且讓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組建小組,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法來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比如在學習小學英語PEP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一課《My schoolbag》這一課時,我將多個學生的學習用品(書包、鉛筆、文具盒……)都放到了講臺上,先通過舊詞:pencil,pen,book,eraser,ruler,pencil-case,sharpener等來學習生詞schoolbag,Chinese book,English book,math book,notebook,story-book;接下來,我讓小組學生進行相互對話。
A:What is this?
B:It's my pencil.
A:Is this your ruler?
C:Yes,it is my ruler.
B:Is it your book?
D:No,it isn't.It's her book.
……
通過類似的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在互相合作中了解句型,掌握相關的詞匯,并且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主動質疑,有的學生質疑,在提問的時候是否可以運用多種句型來表達,因為聯系我們的漢語中,同樣的意思可以有多種表達形式,我當即表揚并認可這名學生的提問,隨后開展多種句型,比如可以問:What is this in English?/What is it?等。小組互動、學生主動質疑,都為英語課堂營造了寬松、和諧的氛圍,有助于學生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知識。
三、促進和諧評價,激勵積極進步
評價是小學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評價一般是指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這種評價一般是以成績或者優良中等來劃分,具有片面性,也不利于學生身心和諧發展。改革和創新評價也是2011年版《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的一個顯著要求,要求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評價,鼓勵學生相互評價,以激勵學生不斷進步。
教師應該全面認識學生的獨特個性(這也是“以學定教”教學觀念的重要內容),并利用與學生接觸的機會認識學生獨特的個性。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他們的很多思想、觀念一旦萌生,需要教師去了解,他們的潛能更需要教師去挖掘。比如在我曾經一個班級的英語口語教學中,有一個學生特別頑皮,上課經常搗亂,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也經常不愿意與同學一起合作,了解到這個學生的個性后,我想如果通過正面或者反面教育,肯定不會有好的結果,但是如果通過我對他的正面鼓勵,讓他在這種鼓勵之下逐漸認識到自身的問題,應該是更合理的。于是我時常用欣賞的目光來看待這個學生,并且也給他不少表現的機會,每次表現完都對其加以鼓勵,在我的“調教”之下,這名學生逐漸“聽話”起來。可見,教師應該利用有限的時間“察言觀色”,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性格,尋找最適合他們的教學方式。相互評價主要是指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以及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相互評價。
總之,小學英語和諧課堂的營建需要教師付出行動與努力,觀察并了解學生的個性、行為,走進學生,與學生零距離接觸,鼓勵學生,并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大膽發言。同時,我也期待越來越多的同行能夠參與這樣一個有意義的課題中來,讓三尺講臺盛開更驚艷的花朵!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