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推敲的典故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文本細讀 詩詞細讀 細讀語言 閱讀教學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和一線教師開始關注“文本細讀”,如孫紹振教授著書《名作細讀:微觀分析個案研究》對大量經典篇目進行微觀分析,王崧舟老師等優秀語文教師積極在教學中實踐探索。他們的努力和付出為語文閱讀教學指出了一條重要途徑。
呂叔湘先生說:“文本細讀就是從語言出發,再回到語言。”文本細讀就是精讀,就是在字里行間閱讀,逐字逐句地摸索。中國古詩詞語言凝練,追求“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境界,須細細推敲,方能解其中之味。相對于其他文學體裁來說,“文本細讀”更適合應用于古詩詞教學。
1.字正腔圓讀準字音
中國古詩詞富有節奏和韻律,讀來朗朗上口,具有音樂美。如果誤讀字音,就會破壞詩歌的格律美,更可能成為理解詩意、體驗感情的障礙。字正腔圓的誦讀會帶領學生開始美妙鑒賞之旅。簡單歸納誤讀原因,常見的有古今異義、古今異音、通假字、多音字、不符合平仄音韻等。
古今異義如李白《宣州謝I樓餞別校書叔云》中“明朝散發弄扁舟”的“扁”,古意為“小”,讀音為piān;《將進酒》中的“將”,古意為“請,請求”,讀音為qiāng。
古今異音如韓愈詩句“絕勝煙柳滿皇都”中的“勝”,舊讀shēng;杜牧詩句“遠上寒山石徑斜”中的“斜”舊讀xiá。
詩句中如果出現了通假字,讀音就會發生變化。如北朝民歌《敕勒歌》中“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見”通“現”,顯現之意,故讀音應為xiàn;《鹿柴》的“柴”通“寨”,指村寨,“鹿柴”是地名,故讀音為zhài。
至于詩句中的多音字讀音判斷比較簡單,遵循“多音字從義”的原則。如杜甫《春夜喜雨》中的“花重錦官城”描寫春雨后花兒“紅艷艷、沉甸甸”的嬌艷欲滴之態,所以句中的多音字“重”讀音為zhòng。
格律詩是按照一定平仄和押韻要求把詩句格律化。有時還需要從平仄音韻上判斷讀音。如李商隱的《無題》中“青鳥殷勤為探看”一句押的是平聲韻,所以“看”應讀為kān,如果讀成去聲就不押韻了。又如王昌齡《出塞》中“不教胡馬度陰山”的“教”應該如何確定讀音呢?這句平仄規律明顯是“平平仄仄仄平平”,“教”是平聲,不可能讀第四聲,應讀jiāo。
2.咬文嚼字理解語義
咬文嚼字準確理解語義,是細讀古詩詞的最根本的基礎。這個環節一旦有疏漏,就會出現望文生義、主觀臆斷的情況。如果說學生分不清“東風”與“冬風”、“小燕子”與“鴻雁”、“山重水復”與“山窮水盡”的話,更遑論對詩詞進行藝術分析。那么,老師要引導學生注意哪些方面的字詞語義呢?
首先,注意那些經過歷代詩人反復運用而產生特定含義的字詞。如“鴻雁”、“鷓鴣”傳達思鄉之情,“東籬”代表超凡脫俗之境,“”折射高潔品質,“楊柳”抒寫離人依依惜別。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是元曲的經典之作,曲中古道、西風、瘦馬三個意向之間似乎沒有確定的聯系。但在中國古典詩歌中,西風,就是秋風。肅殺的秋風和古老的驛道、旅途勞頓的瘦馬組合在一起,就渲染了蕭瑟凄涼的意境,襯托了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
其次,要注意使用典故的詞語。詩詞用典,指詩人引用過去有關人、地、事、物等史實,或有來歷、有出處的詞語、佳句,表達詩人的某種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詞句之形象、含蓄與典雅,或意境的內涵與深度。如《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頷聯“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用兩個典故表達詩人回歸后的感受。句中“聞笛賦”指晉人向秀所作《思舊賦》。詩人在外地二十多年,如今召回京城,許多舊友已經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誦“聞笛賦”表示懷念而已。“爛柯人”指傳說中的人物王質。詩人以王質自比,說明自己貶謫時間太久,此番回來覺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時光景。詩人抒寫了長期貶居生活的艱辛和對世事滄桑、親朋凋零的傷感,表達了內心的不平。像這樣使用典故的古詩詞很多,給學生閱讀制造了障礙,需要細讀弄懂,才能理解詩人的深意。
第三,關注詞語的象征意義。象征指通過某一特定具體形象以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感情。這種表現手法在古詩詞中較為常見。如杜牧的《赤壁》用“二喬”這兩個美女象征國家的命運。又如王安石在《登飛來峰》中寫道“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詩人用“浮云”象征當時的保守勢力,“最高層”象征政治上的最高決策層。反映了詩人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象征意義往往是理解古詩詞的關鍵,言簡而意深,老師要引導學生透過詞語表層意義向深處發掘,方能發現一個全新境界。
3.反復推敲走進意境
中國古典詩詞用字講究“準確傳神”,要求描摹物態能抓住特征,描摹心理能妙傳心緒,描繪情景能使人身臨其境。賈島的“推敲”,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等煉字佳話一直為人津津樂道。閱讀古詩詞的時候,對某些字詞的反復推敲是走進詩詞意境的重要途徑。
孫紹振教授細讀葉紹翁的《游園不值》時首先推敲“應憐屐齒印蒼苔”的“憐”字。“憐什么呢?從句法來說,憐的對象是屐齒,但是,屐齒有硬度,大概不用太多憐惜。憐的對象應該是‘蒼苔’,它是屐齒‘印’的對象。路上有蒼苔,應該是人跡長久不到的結果。但,憐惜的是蒼苔,還是園子內外人跡罕至的寧靜呢?從這個‘憐’字透露出詩人的心理特征:這是一個外部感覺很精致、內心很敏感的人。”孫教授還推敲了“小扣柴扉久不開”的“扣”、“春色滿園關不住”的“關”、“一枝紅杏出墻來”的“出”,就這樣慢慢帶領我們走進了詩的意境,可以看到詩人在耐心扣門卻久扣不開的情況下,突然發現了紅杏一枝,于是對春色之美驚異激動,并從心中發出由衷的贊嘆。
人生的標點
我的一生是一句話,母親最希望我把它推敲得美麗些、生動些。我用我的腳印落成文字,將它書寫在時間的稿箋上。后人為我堆起的那座墳墓,想來就是句末的標點了。
那么,我將表達出怎樣的意思呢?
我將腳印首先落成“善”字——我覺得它是最不可缺少的。母親發現后,點了點頭,卻又說:“這還不夠,后人只能在句末給你點成逗號。”
但我渴慕一個表示完整的句子。于是我又將腳印落成“信”字——我覺得它是最靠得住的。母親發現后,點了點頭,卻又說:“這還不夠,后人只能在句末給你點成逗號。”
于是我將腳印落成“頑強”,落成“進取”,落成“創造”——我覺得它們都是閃閃發光的。母親睜著昏花的老眼見了,點了點頭,卻依然說:“這還不夠……”
我茫然了。
“任何人都不會得到句號的,”白發蒼蒼的母親嘆息了一聲,補充說,“可貴的,孩子,是你一直在爭取句號。這樣你將會贏得一個能夠豎立起來的感嘆號。”
回答問題
1、聯系全文看,文中的“我”一直認為“句末的標點”應該是什么標點?從哪句話中可以看出?
答:
2、文中加點的“這”,具體指代什么內容?
答:
3、白發蒼蒼的母親嘆息一聲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一句話回答。
答:
4、本文中運用得最成功的修辭方法是什么?請從文中摘出兩個例句。
答:
5、用“人生——文字——墳墓——標點”的順序和要點,寫出概括本文主要內容。不超過40字。
答:
6、寫出“推敲”這個典故由來的兩句詩。
答:
參考答案
1、句號“是你一直在爭取句號
2、善,信,頑強,進取,創造
3、“任何人都不會得到句號的。”
4、比喻比如“人生是一句話”,又如“我用我的腳印落成文字”。
方法一:古詩閱讀鑒賞“三讀法”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理解的基礎,是領悟欣賞的前提。因此,指導學生閱讀鑒賞詩歌應把“讀”作為突破口。不過,讀的時候要帶著任務去讀,要邊讀邊思考,反復推敲,融會貫通。其方法步驟歸納起來有:
(一)讀懂。就是讀懂詩意。其過程是:
1.讀標題。從體裁或題材、題眼或關鍵詞等方面推知全詩內容。如《秋思》《越中覽古》《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
2.讀注釋。或題意解說,或背景介紹,或作者簡介,或詩文生詞、典故解釋,等等,都可成為我們對詩歌全面、深入解讀的“鑰匙”。如2006年遼寧卷考蘇軾《東坡》就有兩條注釋――①此詩為蘇軾貶官黃州時所作。東坡,是蘇軾在黃州居住與躬耕之所。②犖確:山多大石。仔細閱讀,我們就可以從中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以及題意和詩意,進而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3.讀詩文。一是抓關鍵詞(情詞/詩眼),二是抓關鍵句(情句/詩骨)。據此認真推敲,“以意逆志”,體會作者的情感,理解詩歌的主旨。
(二)讀透。就是在讀懂詩意的基礎上挖掘隱藏在詩句字里行間深沉的意蘊,深入透徹地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了解作者。從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經歷、作者寫作時的心境以及作者一以貫之的創作風格等方面,“知人論世”,推知本詩將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寫作特點等。
2.知曉典故。詩人用典故,往往借古喻今,此為直接寄托。如果作者正面直接引用故事。李商隱“莊周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錦瑟》)詩中就是借莊周、望帝來寫自己。杜甫“出師未捷身長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這里寫的不僅是孔明的豐功偉績,更是詩人對自己壯志難酬、功業未就的感慨。因此,我們要正確理解這些典故的內涵以及詩人運用的意圖。
3.體味意境。古詩的意境是詩人用極為凝煉的文字創造的,是由作者主觀感受和客觀景象融合而成的。在指導古詩閱讀鑒賞中,既要引導學生入“境”,又要啟發學生會“意”。而“意”往往蘊含在“境”之中,因此,我們就要隨流溯源,引發想象,進而悟出其中的意境美。
(三)讀化。就是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能力,將詩歌中的境界化為鑒賞者心中的境界,“置身詩境”,融會貫通,并突出表現為完成鑒賞文字的表述或鑒賞題的解答。具體抓好以下兩個環節:
1.入“境”。就是進入詩境,“設身處地”,把自己想象成詩人(或“詩中人”),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詩歌的內容,更真切地體會詩人的情感。而且,要學會總結、歸納,舉一反三。
2.比較。包括:古今比較,了解古人和今人在生活習慣和情感表達等方面的異同;作者比較,比較不同詩人在背景、經歷、風格等方面的差異和相似,同一詩人在不同時期、不同心境下其作品內容、情感和風格的變化;作品比較,比較不同作品在題材、主題、技巧以及語言等方面的異同。
方法二:古詩篇章結構“四看法”
古人作詩,講究章法、結構的嚴謹和法度,注重詩歌(尤其是律詩和絕句)的“起承轉合”。我們在引領學生閱讀鑒賞古詩時,可從詩歌的起承轉合入手,通過對縝密結構的梳理,就能實現對作品意旨的領悟。在方法運用上重點要注意“四看”:
一看內容――抓“起”與題目。看詩歌的開頭是如何聯題起事的,進而推知要寫的內容。例如:《憫農》起句“鋤禾日當午”,其“農”可“憫”――既扣題,又可推知詩的主題;承句“汗滴禾下土”,其情可哀――承接起句,并有擴展,從而引出后面的主旨。
二看主旨――抓“轉”/“合”。“起”“承”往往是鋪墊、引起下文的,而“轉”“合”則往往是作者情感所向、詩歌主旨所在,此所謂“卒章顯志”法。例如:“誰知盤中餐”,詩人便從田野轉到家中餐桌,轉到人心中去寫;而“鋤禾”到成熟的“粒粒”,辛苦是貫穿全過程的――合題。因此,我們通過細讀并認真分析“轉”“合”兩部分內容就能推知詩歌的主旨。
三看意境――抓“起”/“承”。詩歌當中不同的意象往往表示著不同的情感,尤其需要注意一些特殊意象。因此鑒賞詩歌必須看詩歌中有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構成什么畫面即意境,這個畫面(意境)有什么特點,對中心p感情的表達起了什么作用。
四看技巧――“起承轉合”都有。詩歌的表達技巧主要表現為表達方式、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等,而詩人總會根據表達的需要運用不同的技巧。譬如,開頭的“起”“承”部分多為寫景或敘事,運用的表達方式多為描寫和敘述,表現手法多為動靜結合(或以動襯靜)、遠近結合、虛實結合、融情于景以及比興、烘托、渲染、襯托,等等;而“轉”“合”部分多為總結或點題,運用的表達方式多為議論或抒情,表現手法則多為托物言志、借史詠懷、卒章顯志等。
方法三:古詩鑒賞意象“五析法”
閱讀鑒賞詩歌,最重要的就是領悟詩歌的意境,而要領悟意境就必須從分析意象入手。客觀的物象被賦予了人的主觀意念、情感傾向,并通過一定的組合關系形成一種讓讀者得之言外的語言形象,就成了意象;意象的精心建構便形成了意境。因此,運用意象分析法指導詩歌閱讀鑒賞更能讓學生“置身詩境”,更真切地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更透徹地理解詩歌的意蘊。
我們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分析入手:
1.析“象”。詩歌中“象”繁富眾多,但主要的是客觀實在的物象,在詩歌中表現為景物或景象;其次包括一些“虛在”的或心理上的“象”。我們在閱讀詩歌時首先是把這些物象找出來,然后思考分析這些物象有什么特點,詩人為什么選它們。如閱讀馬致遠的《秋思》,我們就應首先找出“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等物象,然后通過分析比較即可發現,它們具有共同的特點――色調灰暗陰冷,意韻蒼涼孤寂,而這與“斷腸人在天涯”的心境恰好吻合。由此,我們就可理解詩人為什么會精選這些物象,同時也能理解這些物象為什么能成為詩歌中富有特定意味的意象。
2.析“意”。“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觀點態度等。詩歌中的物象附著有詩人的主觀意愿和情感,也就是已經成為了意象。譬如,《秋思》,制約全詩的“意”為“斷腸人在天涯”,這便決定了詩人所選之象必然帶有因“秋思”而“斷腸”之人的感傷痛楚的色彩;同時,單個的意象中,我們仍能“看”得出詩人“刻意”追求的“意”之所在。
3.析組合。單個孤立的意象是難以形成意境的;意象只有通過作者精心的建構(組合)才能形成畫面,才能形成意境。譬如,《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三句,詩人精選了9個名詞性意象,但任何一個都不能單獨形成意境;詩人在此將眾多的意象巧妙地疊加在一起,畫面感更加鮮明突出,意境更加深邃沉郁。
我們歷來提倡寫短文。寫短文,當然首先要求內容充實,但文辭則要求精粹,并非越短越好。寫短文,我以為應該注意兩個字,一曰“洗”,二曰“煉”。洗,就是把可有可無的字句洗刷凈盡;煉,就是鍛煉字詞,使之準確地表達思想感情。不妨結合幾個文學故事談談這個問題。
宋朝有個歐陽修,是大家熟悉的。《朱子語類》載:“歐公文多是修改到妙處。顧有人買得他《醉翁亭記》稿,初說滁州四面有山,凡數十字;末后改定曰‘環滁皆山也’,五字而已。”《醉翁亭記》主要是寫亭和作者的活動,自然要說明亭的所在,但若用數十字鋪寫那里的山水,就有點離題太遠,那數十字就是不必要的,所以歐陽修加以洗刷,只留五字。這樣一刪減,不但無損于本文,反使本文更精煉,題旨更鮮明了。
洗,也該包括“剪裁”,即裁汰冗意。以詩為例,《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以“孔雀東南飛”起興,初敘“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次寫蘭芝被迫改嫁,又寫蘭芝、仲卿雙雙殉情,最后寫“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旁”。清朝沈歸愚評論說:“作詩貴剪裁。入手若敘兩家身世,末段若敘兩家如何悲慟,豈不冗漫拖沓?故竟以一二語了之。極長詩中具有剪裁也。”此詩長達一千數百字,由于裁去多余的敘述,仍是精煉的。魯迅先生談自己的創作經驗,也曾說過:“寫完之后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寧可將可作小說的材料編成sketch(即‘速寫’,編者注),決不將sketch材料拉成小說。”
但是也要注意,洗刷剪裁都是有限度的,限度就在于是否更好地表達內容。宋朝沈括的《夢溪筆談》記了一個故事:“穆修、張景嘗同造朝,待旦東華門外,方論文次,適見有奔馬踐死一犬。二人各論其事,以較工拙。穆修曰:‘馬逸,有黃犬遇蹄而斃。’張景曰:‘有犬死奔馬之下’”。洪邁評曰:“二人之語皆拙澀。”不消說,穆張的造作,筒則簡矣,但都把事實弄得胡涂不清,反不如“有奔馬踐死一犬”干凈利落,這樣的造句,只能叫做“拙澀”。
魯迅也舉過一個例子:“班固先生的‘紫色之聲,余分閏位,就將四句長句縮成八字的;揚雄先生的‘蠢迪檢柙’,就將‘動由規矩’這四個平常字,翻成難字的。《綠野仙蹤》記塾師詠花,有句云,媳釵俏矣兒書廢,哥罐聞焉嫂棒傷。”班固、揚雄把字句縮減到令人難懂的地步,固不足為法;那塾師的詩,上句意思是兒媳折花為釵,雖然俏麗,但恐兒子因而廢讀;下句是說他的哥哥折了花來,沒有花瓶,就插在瓦罐里,以嗅花香,他嫂嫂為防微杜漸起見,竟用棒連花帶罐一起打碎。這簡直不成詩,而成笑話了。
講到“煉”,不禁使我們想起那個“推敲”的故事。《隋唐嘉話》載:“賈島初赴舉京師,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始欲著推字,又欲著敲字,煉之未定,遂于驢上吟哦,時時引手作推敲之勢。時韓愈吏部權京兆,島不覺沖至第三節。左右擁至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云云。韓立馬良久,謂島曰:‘作敲字佳矣。’遂與并轡而歸。”這段嘉話,后來竟成了典故,直到現在,我們斟酌字句叫“推敲”,研究問題也叫“推敲”,可見,如何深入人心。
賈島這詩不過是要寫出一個幽靜的意境。敲字為什么比推字好呢?據傅庚生先生(他有《中國文學欣賞舉隅》一書)說:“推字音義均嫌濁重,而敲字則較清靈。”其實尚不止于此,蓋敲字能說明僧人自外而入,敲門有聲,驚動宿鳥,乃知鳥宿于樹,這樣,意境就融成一片了。但是王夫之反對這樣煉字。他說:“僧敲月下門,只是妄想揣摩,如談他人夢,縱令形容酷似,何嘗毫發關心?知然者,以其沉吟推敲二字,就地作想也。若即景會心,則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生情,自然靈妙,何勞擬議哉!”(《姜齋詩話》)
王夫之是主張想到什么就說什么,不必進行琢磨。“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實成為妙手,也必先下鍛煉功夫,不然寫文章先起草干什么?他的主張未免太偏頗了。試再舉幾例:《容齋隨筆》:“王荊公(王安石)絕句云:‘京口瓜州一水闖,鍾山祗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吳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復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這里若照王夫之的說法,則作“到”字就行了。但是如果那樣,未免簡率。全詩在暗寫一個“望”字,綠是目中之色,不是寫景寫得更具體,更貼切嗎?哪能看作是“談他人夢”呢?
《唐詩紀事》僧齊己《早梅》詩:“‘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鄭谷曰:‘數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齊己拜伏。”這里若依王夫之的主張,則“數枝”改為“一枝”也是沒有必要的,但用數枝來寫早字,的確是很欠火候。樹之一枝數枝,原是難說的,一大枝便有許多旁枝,所以改為一枝,也并不違背事實;然而卻更好地寫出了早字,何以不算“自然靈妙”?
中國傳統文化,琴棋書畫,儒釋道,太極,君子六藝,歷史典故,都可以因古琴而串起來,并依此傳承。
一壺茶,一炷香,一曲幽蘭古韻自七弦琴上飄來。孫海濱現在每天到公司,碩大的總裁辦公室空著不坐,卻一門心思鉆進了由雜物室改建的書房,悠悠揚揚,彈上幾曲。員工們新奇發現,居然連日常會客,老板都安排在書房,無需多日,一個個前來拜訪的生意朋友都成了孫海濱的“門徒”,往來日益頻繁,附庸風雅的政府官員們,也對此趨之若鶩。前不久,居然還在此成立了一個民間雅聚組織。
該組織剛被相關部門批下來,名為“沙洲琴社”,由孫海濱創立,他是張家港一家服裝外貿公司濱斯達的總裁,根據地便是公司里的書房,取名“石上小居”。孫海濱是個充滿活力、為人儒雅和善的年輕商人,公司麾下員工一百多人,都知道老板的QQ名叫做“沙洲石上”。“張家港古時候被稱作沙洲,歷史上說這里是長江出海口泥沙沖積出的,那么我就在這堆灘涂中比較堅硬的石頭上站著或坐著彈古琴,表達的是一種寬宏氣度和孤傲意境。”這些本該屬于蒼老靈魂的言語,從一張有著些許細紋卻熱情的臉上說出,讓人恍如夢境。
古琴止欲開智
張家港受蘇州管轄,臨江的港口工業城市,每天都驗證著“改革開放”帶來的暴發傳奇。整個城市幾乎看不到任何實在的人文古跡或是虛幻的創意設計,旅游局抓破腦袋才編出一個值得推敲的“鑒真和尚東渡起航點”,還有一個更為扯淡的“西施洗腳處”—香山。或許是政府為吸引外資所做舉措,也不知是否因政府有著熱愛園林規劃的傳統,張家港令人意想不到地被規劃成森林衛生城市,街上道路寬闊整潔,綠化清新蒼健。
年屆不惑的孫海濱駕駛著剛創業時購買的手動波福特蒙迪歐,不緊不慢地馳騁在路上,去西邊上到香山頂上時,還因為掛不來擋位,險象環生。像孫海濱公司這樣年營業額達到一兩億的民營企業,張家港比比皆是,不過在路上很少見有豪華汽車,孫海濱也并不打算購買更好的車,“代個步,因為做外貿,出國多,和老外們常打交道的,見他們也都簡單隨意的。朋友間這些東西似乎也沒有攀比的風氣”。這與鄰近的浙江省許多以工業發展為重的三線城市相比,幾乎完全是反的。
認識孫海濱,是在上海飛往深圳的春秋航班經濟艙里,與之鄰座,見他手捧古卷虔誠細讀,不免窺探,原來是古琴減字譜,他一年多次往來香港,歐洲公司設在香港的辦事處,是他經常要去拜訪的,按照大城市“窮人擺譜,富人擺闊”的常規邏輯,孫海濱的這一行為是說不通的。“無欲無求”這個詞語,放在他身上,再合適不過。和所有白手起家的窮小子一樣,剛來張家港打工糊口的孫海濱,也做過發財夢,在發財之后,也經歷過一段忘乎所以的日子。機緣巧合讓他認識了古琴,于是,就成了現在這樣的一個人。
“古琴讓我更聰明,也讓我更有智慧。它能止欲,更能開智。對企業管理也有益處。”拜師揚州廣陵派傳人馬維衡后,孫海濱不僅整天研習琴技,每個音不斷推敲琢磨,古琴跟前一坐便是五六個小時,馬維衡的至理名言“雅雖未至,俗已遠去”,也成了他的座右銘。從小就對所謂的“雅”有追求,孫海濱不嗜煙酒不好應酬,卻對詩詞歌賦一直情有獨鐘。“古琴只是一個載體,是人生閱歷與生活經驗的集中呈現載體。馬老師教會我一個建立‘雅致’的框架,我們自我修行,就是往里填內容,中國傳統文化,琴棋書畫、儒釋道、太極、君子六藝、歷史典故,都可以因古琴而串起來,并依此傳承。”
他因此著迷,每天在這些文化境界中遨游,因《鳳求凰》追尋文君相如典故韻味,或在《漁樵問答》中思考自我位置與價值。不管是右手的各種挑、勾、抹、剔、打、摘、托、劈,還是左手的各種吟、猱、撞、綽、注,孫海濱都樂此不疲,每首曲子照他的研習心得是“起碼練習1500遍,方能掌握初步的輕重緩急”。“有時候彈了一陣子,覺得聲音更通透了,心里喜悅,可過兩天發現似乎在某方面依然停滯不前,又感到迷茫,古琴的學問太深太深,我才學了三四年,只能略微感覺到手上的觸感和耳朵聽到的音樂呈現感,在不斷研習后交替成長的過程。這東西沒辦法一蹴而就,只能慢慢地,再慢慢地摸索。”
傳承百家之長
在書房中,孫海濱也安置了案幾,專用來練習書法,墻上也掛著剛從朋友這里購得的古韻扇面,此外,他還與琴社的好友們一起研究太極,了解一些柔中帶剛的元素,各位朋友如果有一點禪意或信仰感悟,都會樂于與孫海濱分享。孫海濱也借此,不斷去研習各類傳統文化在古琴演繹中所扮演的角色。“有的人對書法有研究,就會在彈奏過程中詮釋出筆觸的感覺,琴曲也有畫面感強烈的作品,那么他們就會比較明顯地展現出留白、濃墨等特色;戲曲對古琴影響是比較直接的,馬維衡老師就是學昆曲出身的,戲曲的韻律及形體演繹,在古琴演繹中的妙處是非常多的,吟唱感覺會讓人迷醉;信仰佛教的朋友,會追求禪意,禪意是什么?這就玄乎了,很多很多的意境只能意會了。我們經常坐在一起對彈,其實就在這么多禪意中獲得互相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