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核電站爆炸

核電站爆炸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核電站爆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核電站爆炸范文第1篇

關鍵詞:核電站;地震;次生火災;撲救;防護

隨著科技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把大量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科學事業的發展與開拓當中,尤其是核物質的開發與探索。核電站的建設則成為了核研究的重點任務之一,只有將基礎建設把握住,才能使得地震發生時不會對核電站造成太大的影響,也不會因此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1核電站次生火災的影響

談到核電站,很多人都只是聽說,至于深層次的了解便是一無所知了,但是說到地震,大家都會畏而遠之,也深知它的危害,同樣對于核電站而言,地震是最具威脅性的災害之一,因此只有對地震給核電站帶來的危害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才能有效地避免核電站在地震時遭受更大的損失。

1.1核電站

核電站又稱為核電廠,是用來實現核裂變或核聚變反應,之后通過釋放的能量收集電能的場所。目前,我國的核電站一般都是以商業價值進行建造和開發,利用核能的運轉進而達到發電的效果。核電站由于其具有很強的輻射性和高爆性,所以一般建立在荒無人煙的場所,因其內部含有多種微量元素的結合體,具有很高的危險性,因此在建造時都要做出嚴格的防護和隔離[1]。

1.2地震對核電站的危害

通過上面的描述,我們可以簡單了解核電站的性能以及危險性,那么當地震發生時,地震是以波的形式進行傳播,由于震動可以使聚集的微量元素產生能量,因此在地震時,地震波很可能通過空氣效應,致使核電站中的反應物質發生強烈反應,裂變時還要釋放較大的能量,加上外界空氣的震蕩,很可能導致反應堆失去控制,最終導致爆炸。核物質是一種復燃性有氧物質,爆炸之后,如果不及時將火災或者火災隱患進行撲滅和清除,將很可能引起二次燃燒,甚至是爆炸。

1.3事實分析

由于核電站的特殊性,核電站發生火災遠比一般火災危害大得多,除了會造成人員傷亡、經濟損失外,更可能造成化學物質泄漏,甚至是放射性污染。盡管核電站的選址已經綜合了很多外界因素的干擾,并且在設計、施工階段都充分進行了抗震考慮,但不能保證核電站所有地區不會發生地震或者發生地震概率很低,比如:2007年,日本千島群島發生地震,由于地震震源較深,引發了大規模的海嘯,因此波及到了日本刈羽核電站變電設施,直接造成了核反應堆泄露,引起火災,最終核電站附近同時遭受大火侵襲,發射性物質污染了整個地區,由此可見,地震次生火災可以給核電站帶來的多么大的影響和后果。

2核電站地震次生火災發生特性

為了更好的預防和避免核電站受到地震次生火災的波及和影響,首先就要對核電站內地震次生火災發生特性、特點以及原因等因素進行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只有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認識,才更加有助于地震次生火災發生時及時進行撲救和預防。

2.1起火原因

2.1.1內在原因根據了解得知,大多數核電站在地震之后產生次生火災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潛在火源沒有徹底排除,進而火災在某種條件下再次發生。地震之后潛在火源會有很多,尤其是對于核電站來說,大多是在由于震蕩引起的物質沖擊等,比如說地震可以導致氫氣運輸管道或者是發電機冷卻系統受到破壞,導致氣體泄露,最終引發火災,另外在地震的強作用力下,可以使得核電站內設備短路、斷路等情況的發生,這些都是屬于震后潛在的引火源之一。2.1.2建筑物遭到破壞核電站內建筑物被地震破壞這是作為引發次生火災的另一種原因。在地震波的作用下,可以使得建筑物發生形變、移位,甚至是倒塌,這樣就會間接的造成內部設施、管道、線路的損壞或者是交聯,一旦遇到可燃性條件,就會發生火災,嚴重時會發生爆炸。

2.2火災特點

經過對各類核電站地震次生火災事故的歸納、分析得出次生火災的發生特點主要有:(1)一觸即發,一點起火,多處同時發生火災;(2)地震之后,由于核電站建設廠房較為密集和復雜,出現火災后,會連帶周圍陸續起火;(3)由于地震具有強大的破壞性,所以消防系統都會遭到強烈損壞,當火災發生時,消防設備起不到滅火的作用,致使火勢得不到有效控制,最終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3核電站地震次生火災的撲救與預防

對于核電站地震次生火災而言,破壞性和影響力是極其惡劣的,只有對核電站次生火災掌握一定的撲救方法,進行一些有效的、合理的預防措施,才能避免次生火災的再次發生。

3.1次生火災撲救原則

3.1.1先重點,后一般為了避免次生火災對核功能造成更大影響,當火災發生時,首先就要對核安全系統采取積極的保護措施,切斷一切核系統相關設備電源,對核反應堆實行停堆處理,如果發現核安全系統已經遭到破壞,并且有核物質泄露現象發生,滅火行動要以控制泄漏物質為主,對周圍人員進行迅速疏散,確保核系統不會發生更大的事故。3.1.2先隔離,后撲滅發現次生火災發生時,第一時間就要對核反應堆以及核安全系統實行安全防護措施,必要情況下應該采取采取隔離的辦法,對氣體運輸管道、液體油、電氣電力系統一律實行封閉式管理,在切斷一切運行電源之后,然后實施滅火[2]。

3.2次生火災的預防

3.2.1提高防火系統抗震等級要想核電站地震次生火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預防,最重要的就是對防火系統實行等級式管理,提高防火系統的抗震強度,增設氣壓水噴淋系統、霧化噴頭滅火系統、泡沫噴射系統,并且要在消防死角布置最為直接有效的消防設施,只有對防火系統進行加固,才能在次生火災發生時對火災進行更好的控制和撲救。3.2.2開展減災科普宣傳活動核電站地震次生火災起火原因復雜,光靠專業應急救援隊伍還不夠,必須有廣大職工參與。所以,應扎扎實實地搞好宣傳,普及核電站地震次生火災的科學知識,使廣大職工了解和掌握震前、震時、震后的防震、避震和火災防救知識,舉行有廣大職工參加的模擬實地防火救災演習,提高群眾綜合防震意識和能力,一旦發生地震次生火災,能夠從容應震,同時迅速撲救火災。

結束語

綜上所述,核電站地震次生火災的發生是多種因素相結合的,只有對次生火災進行及時的預防和準確的管理,才能將事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從而實現核電站更加安全可靠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國權,馬宗晉,蘇桂武,周錫元.國外幾次震后火災的對比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1999(3).

核電站爆炸范文第2篇

什么是核輻射

核輻射通常稱為放射性,存在于所有的物質之中,是億萬年來存在的客觀事實,是正常現象。

核輻射是原子核從一種結構或一種能量狀態轉變為另一種結構或另一種能量狀態過程中所釋放出來的微觀粒子流。核輻射可以使物質引起電離或激發,故稱為電離輻射。

核輻射主要是指α、β、γ 3種射線。α射線是氦核,只要用一張紙就能擋住,但吸入體內危害大;β射線是高速電子,皮膚沾上后灼傷明顯。這兩種射線由于穿透力小,影響距離比較近,只要輻射源不進入體內,影響不會太大。γ射線的穿透力很強,是一種波長很短的電磁波,能穿透人體和建筑物,危害距離遠。

核輻射效應

電磁波是很常見的輻射,對人體的影響主要由功率和頻率決定。通訊用的無線電波是頻率較低的電磁波。如果按照頻率從低到高(波長從長到短)的次序排列,電磁波可以分為:長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遠紅外線、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γ射線。以可見光為界,頻率低于(波長長于)可見光的電磁波對人體產生的主要是熱效應,頻率高于(波長短于)可見光的射線對人體主要產生化學效應。

人員在短時間內受到1戈瑞(指每千克受照射物質吸收一焦耳射線能量的吸收劑量)以上劑量照射時,會發生急性放射病;電子器件在大劑量或高劑量作用下會引起瞬態干擾和永久損壞;瞬發γ射線可引起核電磁脈沖、內電磁脈沖和系統電磁脈沖;中子還會使某些物質產生感生放射性;γ射線會產生攝影膠片感光、光學玻璃變暗等效應。

核輻射對生物體的傷害

核輻射對生物體的傷害是怎么造成的呢?生物體內有大量的各種分子,分子內部的化學鍵一般鍵能為2到10個電子伏。核輻射的各種微觀粒子帶有的能量都比化學鍵的鍵能高,因此有可能破壞生物體內分子的化學鍵,造成分子性質改變。大部分情況下,細胞內的個別分子被破壞而失去生理活性或者整個細胞受損死亡后,會很快被人體分解吸收,重新利用,不會造成重大傷害。然而,這種傷害也有可能導致正常的體細胞基因發生變化,如果這種變化不能修復并且細胞仍然存活,就有可能不受控制地進行復制,變成癌細胞。因此,長時間接受較高強度的核輻射是有致癌的可能性的。

核輻射效應的應用

核輻射在食品生產中可用于常溫殺菌。食品經過高強度的射線照射之后,可以保證大部分細菌被滅殺。

治療癌癥的放射療法(放療)是核輻射的另外一種應用。通過對癌變的部位進行高強度的輻射處理,使得癌細胞(也包括正常細胞)大量死亡,達到抑制癌細胞的目的。

輻射育種。核輻射可導致細胞內染色體基因發生變化,如果恰巧是生殖細胞的基因被改變了,那么如果能夠產生正常的后代,就有可能獲得一些新的性狀。輻射育種就是利用高強度的輻射處理種子,然后從這些受到高強度輻射之后還能夠發芽的種子里面篩選培育,獲得性能比較好的新品種。

因為天然輻射而產生的新基因、新品種在生物進化過程中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從這個角度來說,維持一個低水平的輻射對生物種群的進化和發展是有好處的。

不必談“核”色變

實際上,人類的生活沒有一刻離開過放射性,這些放射性是天然放射性,主要來自3個方面:宇宙射線;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性;人體內部的放射性。

微量的放射性不會危及健康。人類的很多活動都離不開放射性。例如,人們攝入的空氣、食物、水中的輻射照射劑量約為0.25毫希/年;帶夜光表每年有0.02毫希輻射照射劑量;乘飛機旅行2 000公里輻射照射劑量約0.01毫希;每天抽20支煙,每年有0.5~1毫希輻射照射劑量;一次X光檢查的輻射照射劑量約為0.1毫希等等。

正常運行中的核電站給人們帶來的放射性也是很小的。以秦山地區居民為例,當地居民接受的天然放射性本底是0.24毫希/年,而一座百萬級核電站周圍的居民接受的放射性約為0.048毫希/年,與每天抽一支香煙的輻照劑量相當。

居里夫人因白血病去世,鄧稼先因直腸癌去世,這可能和他們長時間接觸放射性物質有關系。人類是不可能與核輻射完全隔絕的,這樣的危險總是難以避免,但沒有必要過于恐慌。只要盡量避免接觸強的核輻射就好了,比如說小心放射性超標的大理石地板、避免直接接觸核材料等。

核電站并非核武器

日本福島核電站爆炸之后引起了普遍恐慌,主要是因為人們聯想到了核武器爆炸。核武器爆炸的毀滅性讓人們不寒而栗,不過核電站與核武器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無論是核電站還是核武器都會使用到一種放射性元素――鈾,鈾元素包括鈾-234、鈾-235、鈾-238等。鈾-238在地球上廣泛存在,大概占到鈾總量的99%。而通常我們說的核武器主要使用鈾-235,它只占鈾總量的0.7%。

鈾-235能夠通過裂變產生巨大能量,這就是核武器的由來。核武器使用的鈾-235的濃度達到90%以上。以投放在廣島的“小男孩”為例,60 公斤的鈾-235中有約1公斤在爆炸中進行了核裂變,當時造成了7萬人死亡。但核電站中使用的鈾-235濃度只有3%,這樣的純度,即便反應堆失控也不易引起核爆炸。

當然,即便核電站不是核武器,如果發生大型爆炸,也會造成巨大危害。比如在1986年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中,反應堆爆炸造成了8噸放射性物質泄漏,320萬人受到輻射,污染范圍6萬多平方公里。目前,日本共有55個核電站,分布在17個市縣。假如切爾諾貝利慘劇再次上演,遍布日本各地的核電站同時爆炸,日本3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將會全部遭受污染,其他國家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歷史核事故一覽

1957 年9 月29 日:前蘇聯烏拉爾山中的秘密核工廠“車里雅賓斯克65 號”,一個裝有核廢料的倉庫發生大爆炸,迫使前蘇聯當局緊急撤走當地11 000 名居民。

1957 年10月7日:英國東北岸的溫德斯凱爾的一個核反應堆發生火災,這次事故產生的放射性物質污染了英國全境,至少有 39 人患癌癥死亡。

1961年1月3日:美國愛荷華州一座實驗室里的核反應堆發生爆炸,當場炸死3名工人。

1967年夏天:前蘇聯“車里雅賓斯克 65 號”用于儲存核廢料的“卡拉察湖”干枯,結果風將許多放射性微粒吹往各地,當局不得不撤走9 000 名居民。

1971年11月9日:美國明尼蘇達州“北方州電力公司”的一座核反應堆的廢水儲存設施發生超庫存事件,結果導致5 000 加侖放射性廢水流入密西西比河,其中一些水甚至流入圣保羅的城市飲水系統。

1979 年3月28日:美國三里島核反應堆因為機械故障和人為的失誤致使冷卻水和放射性顆粒外逸,但沒有人員傷亡報告。

1979 年8月7日:美國田納西州濃縮鈾外泄,結果導致1 000 人受傷。

核電站爆炸范文第3篇

連日來,日本福島核電站爆炸升起的煙云,再次攪動人們意識深處對核輻射的恐懼,像一場心理“海嘯”,迅速波及世界各地。人們以不同方式作出反應,有上街示威,反對核能的;有口誅筆伐,主張改弦易轍的;有采取措施,進行自防自救的……雖說形式各異,但提出的問題卻是相同的。“我周圍的核電站安全嗎?我們是否需要核電?”成為當今全球討論的焦點。在作出回答之前,不妨先讓我們共同回顧一下人類和平利用核能的歷史。

核電的誕生

作為人類和平利用核能的里程碑,世界第一座核電站運行近半個世紀才安全退役,堪稱典范。

早在二戰結束前后,科學家就已考慮和平利用核能的課題。1951年,美國科學家首次在愛達荷國家反應堆試驗中心,生產出100千瓦核電,邁出了和平利用核能的第一步。1954年6月27日,莫斯科廣播電臺的一則新聞震驚了世界:“在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共同努力下,蘇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5000千瓦核電站,已開始向農業項目供電。”這個名為“第一核電站”的項目,當時屬于最高機密,連建設工地上的工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建什么。這座位于莫斯科近郊奧布寧斯克的核電站,從方案設計到竣工運行僅耗時3年,創下了核電站建設的速度之最。按設計,該核電站的安全運行壽命為30年。據此,蘇聯于1984年決定將其關閉。后因種種原因,核電站的關閉計劃一推再推,直到2002年4月30日俄羅斯原子能部宣布將其正式關閉。核電站從投產到退役,安全運行了近半個世紀,堪稱世界核電站的安全典范。核電站規模雖小,但它被公認是人類和平利用核能的一個里程碑。退役后,已更名為“奧布寧斯克科學城”,要改建成科技博物館。

與此同時,世界各科技強國和平利用核能的科研工作,也在突飛猛進。1956年,美國、英國先后建成核電站;進入20世紀60年代,核電國家的名單上又增加了法國、德國、加拿大、日本等。從1954年到1965年,全球有38個核電站投入運行。其中蘇聯采用的技術是石墨沸水堆;美國采用的技術有沸水堆和壓水堆;英法則選擇了不使用濃縮鈾,只使用天然鈾的石墨汽冷堆;加拿大走的是天然鈾重水堆發展之路。上述核電技術,為后來核電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業內,被視為早期原型反應堆,即“第一代”核電技術。

經過多年安全運行,核電技術日趨成熟,尤其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機”,更成為推動核電發展的強大動力,核電的經濟性受到空前推崇。如果說,此前核電技術還處于開發和試運行階段的話,七十年代則成為核電迅速發展的時期。到1980年,全球新增核電站242個。從1970年到1982年,美國的核電產量增長12.8倍,核電占電力產量的比例從1.3%增加到16%;法國的核電產量增長了20.4倍,核電比例超過其電力生產的40%;日本的核電產量增長了21.8倍,核電比例達到20%。期間,巴西、阿根廷、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也步入核電國家的行列。

核電的挫折

接連出現的核電站事故,讓世界核電工業徘徊不前幾十年。

然而,正當世界核電工業躊躇滿志,準備大干一場的時候,遭到了美國三哩島核電站事故的當頭一棒。這是一座95萬千瓦的壓水堆電站。事情發生在1979年3月28日凌晨4時半。該電站2號反應堆主給水泵停轉,輔助給水泵按預設程序啟動。問題出在輔助回路中有一道閥門在此前的例行檢修后沒有按規定打開,導致輔助泵的冷卻水不能按預設程序進入,反應堆溫度迅速上升。當操作人員發現問題時,已有47%燃料棒熔化并發生泄漏。這是核電站歷史上第一次發生燃料棒熔化事故。雖說事故并沒有因核泄漏直接導致人員死亡,但卻引起了人們對核電站安全的警覺。美國政府撤回了67座核電站的訂單,發展核電的計劃至少擱置了30年。

那幾年,世界核電工業正像“屋漏偏逢連陰雨”。三哩島核事故的陰影還沒擺脫,又一場史無前例的核電站災難襲來。那是1986年4月26日凌晨1點23分,原蘇聯境內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反應堆發生爆炸,使大量高輻射物質進入大氣層,造成大面積輻射污染。當時,有33.6萬居民從核電站周圍撤離,輻射物質隨風飄到數千公里之遙的歐洲大部分地區和北美東部地區。烏克蘭、俄羅斯和白俄羅斯都受到嚴重污染。據2005年的切爾諾貝利事故報告,有47名救災人員和9名兒童直接死于輻射;有60萬人受到輻射污染;造成經濟損失2000億美元。關于事故起因,1986年8月公布的說法,把事故責任推給核電站操作員;1991年的說法,則認為是反應堆設計缺陷所致。與美歐的反應堆設計不同,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反應堆沒有防護罩,一旦發生爆炸,就會造成大量高輻射物質泄漏。政府在事故后已下令停建同樣類型的核電站。

受這兩次核電站事故的影響,全球“反核”呼聲此起彼伏,人們一度“談核色變”,許多國家出現了以反核為己任的“綠黨”。在這一背景下,可以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上世紀末,是世界核電發展的徘徊期,也是核電工業在安全方面不斷反思、改進的時期。

核電的未來

人類進入新世紀,能源危機和環境壓力使核電再度煥發生機。

世界核電工業重現復興,是在人們邁進21世紀之后。據世界核能協會今年3月的數據,全球有443座核電站在運行,有62座核電站在建設,有158座核電站在設計,有324座核電站在辦理申請手續。甚至有人視21世紀為“核電世紀”。

人們之所以將目光再次投向核能,并不是偶然的。首先是因為能源的供需矛盾日趨突出。專家指出,目前世界人口為66億,到2050年可能超過90億。隨著世界經濟增長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對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大。而目前在能源消費結構中擔當主角的石油、天然氣、煤等礦石能源的資源是有限的。按目前的開采量,石油資源只夠開采70年,油價已經漲到影響經濟發展的水平,供需矛盾日趨激烈。而生產核電所需的鈾、钚、釷等資源又相當豐富,僅鈾的儲量就有約417萬噸,可供開發的核燃料資源提供的能量是礦石燃料的十多萬倍,可以長期提供低價電力。

其次是人類活動在相當程度上導致全球氣溫上升,極端氣候現象頻發。在聯合國主導下,國際社會提出了改變經濟增長方式,控制全球氣溫上升的一系列措施和目標。核能不僅在生產過程中“零排放”,也能大量減少運輸過程中的排放,因而被歐盟、美國、亞洲的許多國家列為“清潔能源”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介紹,1000克鈾釋放的能量相當于2400噸標準煤。一座100萬千瓦的煤電廠,每年需煤300萬至400萬噸,還要產生大量灰渣,而相同功率的壓水堆核電站,一年只需含量為3%的低濃縮鈾28噸。

還有,經過幾代科學家的持續努力,核電站的安全性取得了重大進展。依據不同類型反應堆已累計運行上萬年的經驗;結合運行中發現的問題,尤其是幾次重大核電站事故的教訓;參照“9?11事件”、地震、洪水、海嘯等重大災難對核電站安全的挑戰,核電技術的安全性能在不斷提高。科學家早就將防止“燃料棒熔化”鎖定為核電站安全的關鍵,并找到了目前看是較有效的應對方法。核能專家指出,從三哩島、切爾諾貝利到福島核電站事故,都是因為在需要冷卻的時候不能冷卻,導致燃料棒熔化造成核輻射。這是因為目前在全球運行的核電站技術都屬于“第二代”。雖都有輔助冷卻系統,但啟動這些系統需要動力。福島核電站的問題就出在沒有動力來啟動輔助冷卻系統。

現在的“第三代”技術則解決了這個問題。如AP1000技術將很多大水箱放在廠房頂上,水箱表面是一層膠制的膜,一旦出現燃料棒熔化,溫度升高,膜就會熔化,水會把廠房整個淹沒,不需要任何動力。專家認為,如果福島核電站使用的是“第三代”技術,情況會好許多,至少不會波及周圍。在設計上,第三代反應堆加了自動卸壓閥門,安全殼也比較結實。有人計算過,第二代核電站出現燃料棒熔化的可能性是萬分之一。對第三代核電站的設計要求是,燃料棒熔化的概率不得超過十萬分之一。科學家已開始研究下一代核技術,要利用核發電過程中產生的廢熱發電、供熱、生產氫氣、進行海水淡化處理等,讓核電更好地造福人類。

核電站爆炸范文第4篇

在日本參議院會館,面容清瘦的山田恭暉先生宣布,將不惜用自己的生命來撲滅核泄漏。“我們都已經是老人,不再擔憂核輻射問題,我們將盡自己的智慧和技術,為撲滅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泄漏問題作最后的貢獻。”

他是這支“老人敢死隊”的領隊和組織者。當他對著世界媒體侃侃而談后半生“理想”時,顯得那樣的意氣風發,絲毫看不出他已有72歲高齡。只有他左邊額頭青黑色的老人斑,是遮不住的歲月痕跡。

對“核”感情復雜

像很多上個年紀的日本人一樣,山田恭暉對“核”始終有著復雜的感情。當美國人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的時候,他雖不在日本,而是在韓國漢城,但這同樣給他帶來了兒時的心理陰影。

在東京大學求學期間,山田加入了左翼學生運動團體,經常參加反對核武器的示威游行,還擔任其中的領頭羊角色,這使他甚至被警察逮捕過。

1962年大學畢業后,山田進入住友金屬公司工作,這是全球五大鋼管公司之一。在那里,山田擔任精英工程師,一工作就是28年。工作期間,山田始終沒有放棄對核問題的關注。每當右翼試圖修改和平憲法,違反無核武器三原則的時候,他都會隨同人群上街表達抗議。

日本地震發生后,山田先生在電視上和電腦上反復觀看了福島第一核電站爆炸及核泄漏的畫面,對核電站的未來憂心忡忡。當看到年輕的工作人員忍受著高輻射從事維修工作時,一個念頭在山田心里逐漸成形。“看著孫輩們冒險,自己卻什么都不做,這樣的事情我不會干,”他對自己說。

今年4月,山田先生自己制作并成立了一個名叫“阻止核電站爆炸”的網站。他向2500多位同齡人發出郵件和電話邀請,希望他們加入。這個網站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公開招募進入福島第一核電站從事搶修工作的“老年行動隊”志愿者――以此為標志,“老年行動隊”逐漸成型。

獲得福島“入場券”

“老年行動隊”招募到400余名志愿者,他們中有大學教授,也有消防員,年齡從30歲到82歲不等。按照山田先生的想法,老年行動隊主要面向60歲以上的技術人員,其他年齡層的志愿者不會進入核電站。

山田介紹說,他們都是志愿者,不要政府和納稅人的一分錢,做這件事純粹出于良心。由于看到核電站的危險,以及最近地震、海嘯接連發生,經濟一直沒有復蘇動力,山田先生感到十分痛心,他說:“這里已經不是一個可以安心養老的國家了”,所以想著要為社會發揮一點“余熱”。

根據計劃,他們將選擇5人組成一個“福島核電站調查團”進入福島第一核電站進行現場調查,之后再根據情況,將志愿者們分成小隊,輪流在核電站里實施搶修等技術性工作。

調查團隊囊括了眾多專業人士,他們退休后,依然選擇發揮余熱。

石田和彥,是來自滋賀縣的63歲建筑工人,曾參與了建造福島第一核電站一號核反應堆的外殼。他說3月11日地震和核電站反應堆爆炸那一刻,自己感情非常復雜。此后得知山田先生的團體后,就決定加入。

石田和彥回憶作出決定的那一刻時說,“我告訴妻子我想去現場搶修,妻子說那就去做你應該做的事情吧。”

除了專業技術人員、核電站前工作人員之外,山田先生的團隊里還有很多純粹的業余人士,比如1名酒吧歌手、2名廚師。

山田先生利用網絡招募的一些志愿者,都是專業的退休人員,有的有一輩子的技術經驗,所以“用這樣的團隊去進行修復工作的話,我覺得不會比現在的差。”

行動感動日本政府

對于這支民間力量,日本政府的態度也在轉變。

當山田先生剛剛招募“老年行動隊”隊員的時候,首相菅直人助理細野豪志將其稱為“決死隊”,這個詞帶有一定的貶義色彩。山田先生本人曾多次表示,自己并不是帶著自殺使命組織這個“老年行動隊”的,他只是想到了最壞的結果而已。他說:“行動隊的隊員們都會盡全力保護自己,要活著回來。”

當5月福島第一核電站的工作人員出現中暑和受到核泄漏污染的狀況后,細野豪志對山田先生的建議逐漸認可。他在一個記者會上贊揚道:“就算可能犧牲自己的生命,也愿為國家做貢獻,這種精神是十分寶貴的,不過首先我們要對他們進行身體檢查,確保不會輕易受到輻射影響。”

6月初,負責核安全的日本經濟財政大臣海江田萬里還專門和山田先生舉行了會晤。山田說,海江田萬里也支持老年行動隊。

東京電力公司和相關專家們曾預測,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整個維修計劃或許長達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樣放射性物質的泄漏才能基本上消除。山田先生也按照這個時間表來規劃“老年行動隊”的未來。

他是一個十分嚴謹的人,幾乎將自己后半生的生命時間都計算的一清二楚,并且和福島第一核電站聯系了起來。他說,之所以承擔這項任務是因為年紀很大了。“我現在72歲,根據日本平均壽命,我還有13~15年的生活。”因此雖然泄漏核電站里高輻射性的物質會影響他的身體健康,乃至患上癌癥,但他卻說:“癌癥發病要到20~30年左右,或許得癌癥之前,我就已經死了。”

核電站爆炸范文第5篇

2月7日,一份《關于請求停止江西彭澤核電廠項目建設的報告》的文件在微博上引發熱議,該《報告》的發文單位為安徽省安慶市望江縣人民政府。《報告》直指江西彭澤核電廠項目在建設前期以及項目建成后存在的各種問題或隱患。

其中有兩個重要問題。一是彭澤核電廠項目所在地半徑10公里人口密集,在20萬以上,二是核電廠所處的江西九江位于“九江一靖安”斷裂帶上,地震較為活躍。

生活在高風險技術時代

高風險技術是指容易出現危及人類、生物和環境的技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核電站,其他還有可以引起嚴重污染的化工(技術)企業,如化企業和重金屬冶煉企業等。這些技術在造福于人類時,也可能危及人類。核電站的風險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后得到體現。化企業造成的風險以1984年12月3日印度中部的博帕爾事件為代表。當時,該市北郊的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印度公司的農藥廠發生特大事故,造成2萬多人死亡,5萬多人受到傷害,20多萬人受到波及。而重金屬危害以20世紀初日本鎘污染造成的“痛痛病”為代表,該病持續幾十年,導致20多人死亡,數十萬人受到影響。

今天,核電站遍布世界各地,總共有428座,中國有11座。如果以核電站方圓30公里為來計算,目前全球約有9000萬人生活在有潛在核風險的區域內,中國、德國和巴基斯坦有超過900萬人面對核風險,印度、中國臺灣和法國則有500~600萬人面臨核風險。如果擴大至核電站方圓75公里,則全球有多達5億人生活在核威脅下,其中以美國受威脅人口最多,超過1.1億人。中國有多達7300萬人受到威脅,印度有5700萬人,德國與日本則分別有3900萬人和3300萬人居住在核風險區內。

最令人擔憂的是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核電站,雖然這只是一個規模很小的核電站,所生產的電力只有125兆瓦,可是方圓30公里卻住著超過800萬人。中國臺灣的國圣核電站和金山核電站分別能夠生產1933和1208兆瓦的電力,但這兩個核電站方圓30公里地區的人口相對于卡拉奇核電站較少,各有500多萬人。以核電站方圓75公里來看,受核威脅人口最多的要數中國廣東核電站與嶺澳核電站,這兩座核電站分別有超過2800萬人居住在“危險區”。

然而,要對核電站周邊范圍的潛在風險進行客觀評估幾乎是不可能的,核電站周圍的人口集中程度也不能作為危險的唯一測評因素。這是因為每個核設施都具有獨特的風險因素,包括地震風險、維修的質量、監督疏忽和設施內輻射性物質的數量等。

如何與高風險技術共存

由于核電被視為是清潔能源,因而現代社會不可能完全與核電站分手。同樣,由于能滿足人們的多種需求,高風險的化工企業等也不可能完全關閉,因此,人類必須與高風險技術共存。

美國耶魯大的組織社會家查爾斯-佩羅認為,既然是高風險技術,就意味著會出事故。而一些事故并非人們以前所估計的那樣可能只是百年一遇,或千年一遇,因為高技術復雜系統出事故的概率會比人們原先估計的要高得多,而且設計來保障安全的措施自身也會出故障。

例如,早在1984年佩羅出版《高風險技術與“正常事故”》一書時,只發生過美國三哩島核電站事故(1979年)。但是當時佩羅預言,也許10年內還會出現核電站或其他高技術事故。果不其然,1986年4月26日就發生了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的發生更是對佩羅觀點的驗證。日本人建造福島核電站之初,也信誓旦旦地稱,核電站能抗百年一遇的地震。然而,自然卻像一匹桀驁不馴的野馬,它不會輕易聽從人的意志并就范于人。盡管日本修建核電站根據以往的經驗能抗8級地震,但是2011年3月11日卻發生了500年不遇的9級地震,同時還引發了千年不遇的特大海嘯,從而導致對核電站的供電停止,使冷卻系統(這就是設計出來保證核電站安全的技術)失去功能,結果核燃料持續燃燒升溫,造成核反應堆爆炸和核泄漏。

所以,如果人類需要從事高風險技術并從中獲利,就需要會與高風險技術系統共存。其中一個關鍵點是,認同一個生活和經濟觀點:不要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這樣就能分散風險。對此,需要對高風險技術進行分散化、多元化和建設后備設施的防災準備。

中國的《核電廠環境輻射防護規定》(GB6249-86),對核電站的選址、建設期間環境影響、運行期間的污染(主要是核輻射的影響)防治措施、環境監測系統的配置、核電站的三廢處理系統(廢液處理系統,固體廢物處理系統和廢氣處理系統)的建立和運行、核電站的縱深防御機制、核電站(廠)址周圍的人口、交通、通訊等分布情況等都提出了要求,其中在選擇核電站地址上有人口密度的規定。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山县| 兴业县| 宜城市| 澳门| 海城市| 油尖旺区| 磐安县| 阿勒泰市| 邯郸县| 吕梁市| 德安县| 麦盖提县| 永嘉县| 彭泽县| 舒城县| 利津县| 县级市| 灌南县| 宁德市| 蒙阴县| 泗洪县| 资源县| 黑水县| 彝良县| 从江县| 凯里市| 阜阳市| 诸暨市| 调兵山市| 金山区| 鸡西市| 金乡县| 宝兴县| 高台县| 玉田县| 武山县| 新疆| 重庆市| 长春市| 呈贡县| 弋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