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池楊萬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晴柔指的是晴天和風的輕柔。原句是“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出自楊萬里的古詩《小池》。
《小池》是宋朝詩人楊萬里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中,作者運用豐富的想象和擬人的手法,細膩地描寫了小池周邊自然景物的特征和變化。第一句寫小池有活水相通,次句寫小池之上有一抹綠蔭相護,第三句寫小荷出水與小池相伴,結句寫蜻蜓有情,飛來與小荷為伴,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景物的熱愛之情。
(來源:文章屋網 )
2、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蘇軾《浣溪沙》
3、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高駢《山亭夏日》
4、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王昌齡《采蓮曲》
5、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杜甫《絕句漫興》
6、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白居易《觀刈麥》
7、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楊萬里《閑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8、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宋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9、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10、東窗晚無熱,北戶涼有風。白居易《夏日》
11、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李商隱:《晚晴》
12、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小池》
14、一夜雨聲涼到夢,萬荷葉上送秋來。陳文述《夏日雜詩》
15、殘云收夏暑,新雨帶秋嵐。岑參《水亭送華陰王少府還縣》
16、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
17、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18、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范成大《喜晴》
19、松下茅亭五月涼,汀沙云樹晚蒼蒼。戴叔倫《題稚川山秀》
20、微風忽起吹蓮葉,青玉盤中瀉水銀。施肩吾《夏雨后題青荷蘭若》
21、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杜甫《夏夜嘆》
22、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陽陰正可人。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23、自來自去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杜甫《江村》
24、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翁卷《鄉村四月》
25、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趙師秀《有約》
26、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27、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杜甫《夏夜嘆》
28、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莊》
29、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謝靈運《游赤石進帆海》
30、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高駢《山亭夏日》
31、農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復古《大熱》
32、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王安石《初夏即事》
33、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李昂《夏日聯句》
3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青蜓立上頭。楊萬里《小池》
35、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李清照《如夢令》
36、綠樹濃陰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高駢《山亭夏日》
2、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3、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
4、庭前落盡梧桐,水邊開徹芙蓉。——朱庭玉《天凈沙·秋》
5、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王昌齡《采蓮曲》
6、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7、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蘇軾《贈劉景文 / 冬景》
8、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李璟《攤破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
9、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李商隱《贈荷花》
古詩教學中創設情境 以美激智初探 馮伶萍
在語文教學中創設情境,通過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受教材中蘊含的美的因素,能夠激發孩子身上的求知與求學的欲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自由思考,陶冶其情操,培養審美能力,是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一個有效手段。 下面結合《古詩三首》的教學,談談在古詩教學中創設情境,以美激智的嘗試。 一、音樂渲染,營造美的氛圍 教學中借助音樂調動情感,烘托、渲染詩歌的內容,創造美的氛圍,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在教學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時,選擇古箏曲配樂吟誦,教師隨著明快的樂曲聲吟誦,學生從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聲、有小船的美的景象,體會作者喜悅的心情。以美的氛圍,為學習這首詩作好情感鋪墊。接著,老師介紹李白寫這首詩的背景,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深入學習這首詩,有利于學生對詩的理解。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配樂讓學生練習吟誦這首詩,更能激發起學生吟誦詩的積極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借助圖畫,再現美的情境 教學《早發白帝城》時,在逐字逐句理解詩句的基礎上,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詩句的意思,教師用簡筆畫再現情境,用粉筆勾勒彩云、山、水、小船,學生邊講,教師邊畫,畫面從無到有,處于變化之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帶入情境。讓學生通過畫面,感受詩中兩岸懸崖峭壁,猿聲啼叫,一葉輕舟在湍急的江水中飛流直下的景象,畫面靜中有動,從有限的畫面想到無限的畫外,感受畫中的情,聽到畫外的音。活躍學生的思維,更好地理解詩句。又如學習杜甫的《絕句》,在學生明確詩意的基礎上,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像,把想象中的畫面畫出來,黃鸝、翠柳、白鷺、青天、千秋雪、萬里船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學生邊畫邊想象,給畫配上顏色,引導學生進入詩的優美意境。再如學習《小池》一詩,詩中初夏秀美的小荷花池,充滿生機,引導學生自學,自讀幾遍,展開想象,畫一畫,可以結合生活實踐用自己的經驗去豐富形象,表現詩中優美的意境和活力,這樣學生學習興趣激發起來,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自學能力得到培養,真正實現學有所思,學有所得。 三、運用語言,領悟美的境界 教學《早發白帝城》時,學生對"朝辭白帝彩云間"中"彩云間"理解起來有些困難,我便組織語言,利用兒童的聯想、想象,啟發學生領悟美的意境,把他們帶入美的境界。我對同學們說:"早晨,紅紅的太陽從東方升起,射出萬道金光,照在山頂的云朵上,云變成了金色、紅色、桔黃色、紫色……環繞山頂,環繞著山頂上的白帝城。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通過老師的語言描繪,以及帶著與作者產生共鳴的真切的情意,激起學生的情緒,巧妙的把學生的認識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又如教學楊萬里的《小池》詩,在學習"樹陰照水愛晴柔"時,組織語言啟發學生想象:"讓我們想象一下,清清的小池邊,新長成的樹葉連成片片樹蔭,樹蔭映照在水里,好像也非常喜愛這柔美的風光。"隨著老師的描繪,學生眼前浮現出初夏小池柔美的景象,領悟初夏生機勃勃的意境。 四、充分地讀,感悟美的韻律 古詩不僅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詞句優美,韻律和諧,節奏性強,易讀易記,特別適合小學生誦讀。古詩教學中,采取大聲朗讀、獨自朗讀、加手勢吟誦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讀、吟誦中體味,更能感悟詩的韻律美。教學《絕句》時,老師提煉講解內容,簡化教學頭緒,控制教師在課內的活動總量,在老師的指導、點撥下,學生朗朗出聲地誦讀,"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寒/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指導學生,要讀出詩的節奏和重音。反復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使學生在讀詩的同時,感悟詩的韻律美。教學《小池》可指導學生多讀,在學生感受初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勃勃生機,進而介紹楊萬里的另一首寫荷花的詩的名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比較兩首詩,分別寫了不同季節的荷花小池,讓學生充分地讀,通過多讀,感受詩的藝術感染力,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同時,感悟詩的和諧的韻律。積累消化,成為隨時可提取的有用材料。 五、進入角色,體會美的情感 兒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動性、易受感染性,適時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情境,讓學生進入角色,能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美感。教學《早發白帝城》時,學生結合簡筆畫畫面說出彩云之間的白帝城,地勢高、美,"千里"之遙,"一日"之短用夸張的手法點出穿行速度之快。兩岸猿的叫聲不間斷,輕快的小船已穿過連綿不斷地群山,這時,老師接著說:"在這樣的畫面中,假如你是坐在小船上的詩人,你會怎樣來吟誦這首詩呢?"學生的情緒被調動起來,躍躍欲試,這時老師播放詩人翹立船頭,順流而下的動畫課件,再配上古箏曲的輕松明快的曲調,讓學生感覺猶如身臨其境,不知不覺中進入角色,帶著這種感受練習朗讀。憑著這種如臨其境的感受,吟誦時就會去體會詩人歡快的心情。課堂上,學生低唱慢吟地誦讀,在讀中品味。每當聽一個學生讀完,老師針對情況稱贊:"真是入情入境了!""真有些詩人的氣質!"鼓勵學生通過角色體驗,體會美的情感。從而實現學生自主、自悟地學習。
182.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宋陸游〈示兒〉)
183.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宋。陸游〈文章〉)
184.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宋。陸游《書憤》)
18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宋。楊萬里〈小池〉)
186.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宋。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187.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宋。辛棄疾〈菩薩蠻〉)
188.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宋。辛棄疾〈南鄉子〉)
189.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宋。姜夔《揚州慢》)
19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191.春*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宋。葉紹翁〈游園不值〉)
192.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宋。朱熹《中庸。十三章注》)
193.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宋。朱熹《春日》)
194.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宋。朱熹《觀書有感》)
195.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宋。宋祁《玉樓春》)
196.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宋。俞文豹《清夜錄》)
197.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宋。梅堯臣《雪梅》)
198.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宋。岳飛《滿江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