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琵笆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健詞】擴張器 禿發 護理
皮膚擴張術(skinsofttissueexpansion) 是將皮膚軟組織擴張器植入正常皮膚軟組織下,通過注身壺向擴張囊內注射液體,用以增加擴張器容量,使其對表面皮膚軟組織產生壓力,或通過皮膚外部的機械牽引使皮膚軟組織擴展延伸,利用新增加的皮膚軟組織進行組織修復和器官再造的一種方法[1]。本院自2005年至今共收治16例疤痕性禿發患者,均使用擴張器治療,效果顯著。
1 臨床資料
本組16例患者,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齡在6~29歲間,面積最大為18cm×15cm,最小為6cm×5.5cm。
2 護理
2.1 擴張器植入術
2.1.1 術前準備 一般術前剃去頭發。如果患者不愿剃發時,可于術前3天用1∶2000苯扎銨每天洗頭號1次,術前僅剃去手術切口處2~3cm寬的頭發。
2.1.2 麻醉 兒童多選用基礎加局麻,成人則多選用強化加局麻。在局部神經位阻滯麻醉的基礎上,用低濃度局部每15~20mL加入1滴腎上腺素在帽狀腱膜下浸潤,可達到止痛,減少出血和有利于剝離的效果。
2.1.3 擴強器的選擇,按每修復1cm2的禿發區需要3~3.5mL的擴張容量,據此決定擴張器的大小。面積大者可選用2個或2個以上擴張器。
2.1.4 擴張器的植入,于正常頭號皮與疤痕區交界處選擇切口。在帽狀腱膜和顱骨骨膜之間鈍性剝離;注射壺一般置于禿發區或額部,術中擴張器內注射生理鹽水10mL左右,放置引流片,縫合切口,并適當加壓包扎。
2.1.5 擴張器的注液擴張 頭皮注液擴張可于術后3天拔除引流管后即開始,亦可待傷口基本愈合后再開始注液,注液量每次約擴張器容量的10%。拆線時間為10~14天左右。
2.2 二期皮瓣的轉移
頭皮擴張滿意后選擇二期手術,術前再次剃去頭發,預先設計好皮瓣,采用推進和旋轉皮瓣。做到先設計后皮瓣再切除疤痕預防。預防萬一皮瓣不充足時可酌情遺留疤痕;避免先切除疤痕后,如果皮瓣不夠強行縫合造成張力過大而影響預后。
2.3 術后護理
2.3.1 皮膚擴張的觀察 每次注水時,擴張囊時表面皮膚產生一定的壓力而又不阻斷表面皮膚的血流為度,壓力不應高于5.3kPa(40mg)。[2]如果注射后表面皮膚變白,充血反應消失,應等待5~10分鐘,如血流仍不恢復,則要抽回部分液體,直到表面皮膚血流恢復。
2.3.3 術后心理護理 由于皮膚擴張需要的時間較長,患者易產生各種心理顧慮,既擔心手術效果,又難以接受皮膚擴張后的模樣。因此我們向患者及家屬耐心解釋手術的時間,操作規程,并向其介紹手術成功的病例,鼓勵其說出恐懼、焦慮的內心感受,從而增強患者及家屬對手術治療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
2.3.4 積極預防疤痕增生 向患者解釋手術后早期擴張皮瓣變硬,并有回縮的趨勢,一般術后6個月左右能夠軟化并恢復自然彈性。為了對抗皮瓣攣縮,我們使用彈力外套加壓包扎。
3 結果
16例患者,通過耐心、細致的術前宣教,認真、負責的術中配合及詳細,周到的術后心理護理,患者對手術效果均滿意。
4 小結
疤痕性禿發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外貌形象,患者易產生悲觀情情緒,我們在準確掌握手術適應證的基礎上,采用正確的手術方式和充分良好的圍術期護理,消除了患者的悲觀情緒,使患者積極配合手術治療,取得了手術的成功。
參考文獻
治療32例,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30年。經1~6療程治療后痊愈(皮膚不癢,皮損消失,皮損處皮膚變薄漸至正常,停治半年~1年無復發)19例,占59.4%;顯效(皮膚基本不癢,皮損大部分消失,皮損范圍漸縮小,停治后偶有復發)9例,占28.1%;好轉(皮膚瘙癢減輕,皮損少部分消失,范圍稍縮小,停治后仍有復發)3例,占9.4%;無效(治療6療程,癥狀輕度改善或無改善)1例,占3.1%,總有效率96.9%。
討論:現代醫學認為本病是一種皮膚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可能與大腦皮層興奮和抑制失調有關。中醫認為本病多由風濕熱之邪蘊阻肌膚經脈,或因日久營血不足血虛生風化燥,皮膚經絡失于濡養所致。而血虛肝旺,情志不安,過度緊張又是誘發的重要因素。故臨床上分為風濕化熱和血虛風燥二種類型。分別治以祛風利濕和養血潤燥為主。用梅花針叩打患部,可疏通經絡、調節臟腑氣血,協調人體機能;拔罐令其微微出血,可清泄血分之邪熱,增強其養血和血通經活絡之功,改善局部氣血充盈狀態;生姜辛溫散寒利濕,祛痰下氣,善治風濕痹證;艾葉辛苦而溫,氣味芳香,通行十二經,善于溫經脈、理氣血、逐寒濕,隔姜灸后則通過局部的熏灼熨燙,給人體以溫熱刺激,更取生姜之辛溫通達、祛風利濕之功,艾葉之溫經通絡、調理氣血、通行十二經之力,以清理血中之邪熱、祛除蘊阻肌膚之風寒濕之邪。況且艾炷燃燒時熱力溫和,更有穿透肌膚,直達病所之功。平時要注意解除精神緊張,避免過度勞累,禁用煙、酒,限制辛辣刺激食物,忌抓搔摩擦及肥皂洗浴,則更有利于病變的修復。
山東276003 臨沂市人民醫院
脾臟是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原發于其他部位的惡性淋巴瘤約有半數以上累及脾臟,而真正原發于脾臟的惡性淋巴瘤卻相對少見,其發病率不足惡性淋巴瘤總數的1%。雖然如此,脾臟原發性惡性淋巴瘤仍然是脾臟原發性惡性腫瘤中最高者,約占脾臟惡性腫瘤的2/3以上。脾臟原發性惡性淋巴瘤系指原發于脾臟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診斷時應排除淋巴結和其他器官的受累。來源于淋巴結和其他器官的惡性淋巴瘤累及脾臟則不屬于此范疇。脾臟惡性淋巴瘤的分期一般采用Ahmann法:I期指腫瘤組織完全局限于脾臟內;Ⅱ期指已累及脾門淋巴結者;Ⅲ期指累及肝臟或遠處淋巴結者。
(一)病理
脾臟惡性淋巴瘤時,脾臟常常增大,而且增大程度與病程有關。脾臟重100~4500g不等,平均160g。大體標本可分為三型:①彌漫增大型:脾臟均勻增大,無肉眼可見結節;②粟粒結節型:脾臟腫大,切面散布著1~5mm大小灰白色結節,狀如脾臟粟粒性結核;③結節型:脾臟顯著增大,切面見2~10cm大小結節,部分相鄰結節可相互融合成巨大腫塊。顯微鏡下觀察,在低倍鏡下往往容易忽略小細胞性淋巴瘤的早期病灶,但仔細觀察后發現,幾乎在每一個Malpighi小體的中央均由具有診斷意義的棱角狀淋巴細胞所組成。脾臟原發性淋巴瘤的病理類型與其他部位來源的淋巴瘤者基本相同。霍奇金淋巴瘤可在病變中找到特殊的大細胞(Reed-Sternberg cell)及其變異型。因組織結構及細胞比例變化較大難以確定,故一般不做亞型診斷。非霍奇金淋巴瘤有B細胞型和T細胞型之分。在病理組織形態學上兩者并無明顯差異,主要依靠免疫組化區別。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理分型的臨床意義在于選擇合適的化療方案。病檢中要仔細而謹慎地鑒別脾組織反應性增生與惡性淋巴瘤之間的差異,因為前者常被誤診為惡性淋巴瘤。仔細研究脾臟中結節的細胞成分有助于明確診斷。
(二)診斷
脾臟原發性惡性淋巴瘤由于早期臨床表現輕微,故早期診斷較困難。對于臨床上主訴有左上腹不適、左上腹腫物以及出現不明原因低熱、消瘦等全身癥狀者,應進行必要的影像學檢查。X線檢查可發現左側膈肌抬高、活動受限,胃泡影向右移位。超聲檢查可顯示脾大以及脾內腫塊。超聲有助于鑒別腫塊系實質性抑或囊性,但對于單個腫塊難以區別良惡性。CT不僅可以顯示脾臟本身的病變,也可顯示腫塊與附近臟器的關系,符合率可達90%。磁共振與CT相比對于脾臟腫瘤的診斷并無優越性,且價格昂貴,故臨床應用較少。選擇性脾動脈造影可以顯示脾實質缺損,邊緣不清,脾動脈分支受壓呈弧形,可出現病理性動脈分支。脾臟惡性淋巴瘤的最終確診需要病理檢查。經皮穿刺活檢準確率較高,但有一定的危險,一般應慎用。病情允許者,應行剖腹切脾以獲取病理診斷。
應強調說明的是,脾臟原發性惡性淋巴瘤的診斷應排除其他部位(如淋巴結、肝臟)來源的惡性淋巴瘤。
但Ⅲ期脾臟原發性惡性淋巴瘤往往難以與其他部位淋巴瘤累及脾臟者相鑒別。 (三)治療
目前多數學者主張對脾臟原發性惡性淋巴瘤行脾切除,并術后輔助化學治療。手術的目的在于明確診斷以及分期,并且可以起到治療作用。手術應切除病變的脾臟,并對脾臟周圍區的淋巴結進行清除,同時楔形切除小塊肝臟,進行準確的病理分期,以期指導術后的輔助化療,確定合適的化療方案。術中注意脾臟包膜完整,并對腹腔其他部位進行探查。若腫瘤已侵犯鄰近臟器,但尚屬可切除范圍者,應爭取行根治性聯合臟器切除。
絕大多數患者手術后給予聯合化學治療,要爭取首次治療即獲得完全緩解,為長期無病生存創造有利條件。
1.霍奇金淋巴瘤 MOPP為首選方案,即氮芥(M)4mg/m2,靜脈注射,第1天及第8天;長春新堿(0)1~2mg,靜脈注射,第l天及第8天;丙卡巴肼(P)70mg/(m2·d),口服,第1~14天;潑尼松(P)40mg/d,口服,第l~14天(僅用于第1及第4療程)。休息1周開始第2個療程,至少用6個療程。對MOPP耐藥者可采用ABVD方案,即阿霉素(A)25mg/m2,博萊霉素(B)10mg/m2,長春堿(V)6mg/m2,達卡巴嗪(D)375mg/m2,均在第l及第15天靜脈用藥1次,每4周重復1次。用MOPP治療復發的病例可再用ABVD方案,59%的患者可獲得第二次緩解。
2.非霍奇金淋巴瘤 化療療效決定于病理組織類型,按分類的惡性程度,分別選擇聯合化療方案。對于低度惡性者切除脾臟后可不予化療,定期密切觀察。如病情有發展或發生并發癥者可給 COP,即環磷酰胺(C)400mg/m2,每日口服,第1~5天;長春新堿(O)1.4mg/m2,靜注,第1天;潑尼松(P)100mg/m2,每日口服,第1~5天,每3周為一周期。對于中度惡性者術后應給予COP,每月1療程。計6~9個月。對于高度惡性者應給予強烈化療。即COP-BLAMⅢ方案,每3周為一周期。
有人認為脾惡性淋巴瘤行脾切除后,對脾床應進行放射治療,可能治愈或緩解癥狀。此處應特別指出的是,以上所述為脾臟原發性惡性淋巴瘤的治療原則。而對于淋巴瘤患者行脾切除術目前最常用于對霍奇金病進行分期,這一方面的研究國外報道較多。其意義在于可以提供有關疾病進展程度更為準確的信息,以便于血液學家和放療學家選擇更為合適的治療方案。近年的研究顯示,對淋巴瘤患者行脾切除術僅對部分患者有益,具體包括I和Ⅱ期沒有廣泛縱隔受累者。對于這部分患者可以先行放射治療,若以后疾病復發,則可再行化學治療,其效果較先行化學治療者為佳。此外,對于晚期淋巴瘤伴明顯脾功能亢進者,行脾切除有助于消除脾功能亢進,增加患者對化療及放療的耐受性。
參 考 文 獻
[1]張汝鵬,王殿昌,李強,孫濤,郝希山.23例脾臟原發性惡性淋巴瘤臨床分析. 中華外科雜志,2002年03期.
關鍵詞:火針;刺絡拔罐;神經性皮炎;臨床觀察
神經性皮炎又名單純性苔蘚,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皮膚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該疾病的發病原因較多,主要為精神因素、內分泌異常、胃腸道功能障礙以及局部刺激等方面,并且發病人群多集中在女性,患者在發病初期皮膚外觀正常,僅僅會出現瘙癢,隨后瘙癢部位的皮膚出現苔蘚樣變并且劇烈瘙癢,該疾病具有病程長、易復發等特點,該病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治療方式,患者就會出現毛囊炎、淋巴炎等并發癥,因此及時有效的治療是保障患者健康的關鍵所在,臨床中常見的治療方式為醫療療法、中醫療法等,而中醫療法中又分為內治法、局部治療以及針灸治療等,因此為了研究火針與刺絡拔罐聯合治療的臨床效果,特選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本校附屬醫院皮膚科門診共收治48例神經性皮炎患者進行治療,并隨機將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運用火針與刺絡拔罐配合治療方式,對照組運用皮損局部外擦澳能(鹵米松乳膏)的治療方式。經治療,治療組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現介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本校附屬醫院皮膚科門診共收治48例神經性皮炎患者進行治療,其中男性32例,女性16例;年齡23-68歲,平均年齡為(41.2±1.1)歲;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采用火針與刺絡拔罐配合的方式治療,對照組采用皮損局部外擦澳能(鹵米松乳膏)治療方式。治療組24例,平均年齡45.5歲,病程2.1-12.6年。對照組24例,平均年44歲,病程1.8-12.1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上均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 ①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皮膚病學》中的神經性皮炎的診斷標準。②所有患者的發病部位均在皮損發于頸后及兩側、肘、胭窩、骶尾、腕、踝等部位,甚則泛發頭面、軀干、四肢。③所有患者的臨床癥狀初起為粟粒大扁平丘疹,融合成片,邊界清楚,日久呈苔蘚樣變,自覺陣發性瘙癢。④所有患者均同意本次研究。
1.3排除標準 ①排除患有其他心肝腎功能障礙以及精神疾病的患者。②排除在治療前使用糖皮質激素以及抗組織胺藥物的患者。③排除合并細菌和真菌感染的患者。
1.4方法
1.4.1治療組 ①火針:常規消毒皮損病變部位后,用直徑為0.5 mm的盤龍細火針在酒精燈上燒紅后,對皮損中央部進行快速垂直點刺,皮損部位小點刺1次,皮損部位大的可點刺2次,但每個皮損部位原則上不超過3次,皮損增厚明顯的部位可以進行密集性點刺操作。點刺的深度不能超過2 mm,正常皮膚不能進行點刺,操作后用干棉簽按壓。②刺絡拔罐:皮損局部進行火針點刺以后,立即用閃罐法操作3-4次,并留罐5-10 min,吸出少量的瘀血,取罐后用消毒棉球擦拭。
1.4.2對照組 皮損局部外擦澳能(由香港澳美制藥廠生產),2次/d。
1.5療效判定 經以上治療1個月后,觀察療效。療效判定標準如下:痊愈:癥狀消失,皮損消退或僅留有色素沉著;顯效:癥狀明顯減輕,皮損消退>80%;有效:癥狀明顯減輕,皮損消退在30%-80%;無效:癥狀減輕不明顯,皮損消退
1.6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錄入SPSS 21.0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t檢驗。P
2.結果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治療組治愈率87.5%,對照組治愈率70.3%,治療組的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問比較存在顯著差異(x2=7.734,P
3.討論
神經性皮炎又稱為慢性單純性苔蘚。中醫學稱之為牛皮癬、攝領瘡、頑癬。皮損呈苔蘚樣變,厚而且堅固,好發的部位在頸部,常伴有劇烈的瘙癢,病情頑固并且難治。中醫學認為本病病位在肌膚,與肝脾肺三臟有關。現代醫學對其病因尚不十分清楚。
火針療法屬于針灸中的一種,具有祛風除濕止癢、瀉熱解毒的作用,在治療神經性皮炎上主要利用其疏通經絡,促進氣血流動,增強局部抵抗力的功效,刺絡放血有通絡祛瘀的作用,并且大量臨床實踐證實,火針療法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微循環狀態,并且熱力通過皮膚神經調節的作用,可加速皮損部位的循環,加強對炎癥和代謝物的吸收,同時抑制相應介質的合成,進而達到鎮痛、止癢、消炎的作用。
刺絡拔罐是將刺絡放血以及火罐相結合,可以起到溫經補氣、活血化瘀的效果。并且刺絡拔罐可以提高機體的正氣,抵御外邪的侵擾,控制疾病的復發。另外相關報道得出,刺絡拔罐利用針刺可疏通經脈,調節患者的臟腑功能,可以有效的達到疏風清熱、通絡活血的作用,并且還能有效的協調臟腑的氣機,使其血脈通暢,進而濡養肌膚。將火針與刺絡拔罐的方式相結合,可以增強清熱解毒、通絡活血之功效,最大程度的控制疾病的發展,加速患者的恢復l引。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越早的進行治療其效果越理想,同時由于該方式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的痛苦,因此需要在治療前與患者進行溝通,另外,在治的過程中要督促患者戒煙戒酒,禁止食用寒涼、辛辣的食物,避免穿化纖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