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日出印象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造型語言;色彩語言;生命意識
作為印象派代表人物的莫奈和梵高,身世和經歷都有著驚人的相似:都是出生在商人的家庭,都是靠家人的資助從事繪畫活動,又都長期經濟拮據、生活艱難,又一起在“印象派畫家”的旗幟下成為斗士。然而,兩個人的結局卻大相徑庭:莫奈在印象派畫家中享譽最長久,亦是最長壽(享年86歲)的人:梵高則在生前既沒有獲得成功,也沒有得到社會的廣泛承認,也許由于是其十分瘋狂的性格,他的朋友也一直與其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一、造型語言
《星月夜》和《印象?日出》都是描繪風景的繪畫,他們都忽視對象的輪廓重視內心的感受,繪畫風格都已經趨向表現主義。當我們在認識繪畫中表現主義的時候,我們更傾向于把它們和筆觸聯系起來。
《星月夜》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筆觸,并不受理性的思想過程或嚴謹技法的約束,他運用波浪形、旋渦形和螺旋形的筆觸來運載奔涌不息的情感,粗獷豪放、充滿大幅度的動勢和緊張而強烈的節奏感。這種奔放的激情的有力的厚重的筆觸,是從人自然中抽取出的靈魂象征。《印象?日出》借助短小有力的線條,每一筆線條都是一種運動的航跡。那是心靈的痕跡,是對某種事物的一種精神上的認同。畫面中太陽用短而清晰的直線筆觸來描繪,而天空則是用寬厚拙樸的色條。
《星月夜》的畫面整體看似瘋狂,卻有著某種內在的秩序。莫奈的《印象?口出》是一個飄蕩著的、彩色的光幕,這“幕”主要不是由物體的形狀而是由顏色筆觸來造型的。它是流動著的、消逝著的美,在飛動中被捕捉。一個被體驗的世界被翻譯成一個自由的色彩織品,這一偶然的自然斷面通過各種顏色之間細致的組合形成藝術的統一體。
二、色彩語言
莫奈和梵高都試圖運用他們的筆觸,打碎物象的形式,捕捉光的效果,在他們對光的無休止的追求中,都實現的光和色彩的完美結合。
莫條在《印象?日出》中十分重視陰影的色彩,表現日光下物體的厚度和分量,用灰色底子作畫,在用色上也偏愛用各種灰色,如奶油色和米灰色,用不透明灰色層表現出稍縱即逝的戶外光線下的閃爍效果。他利用光色效果獲得了一種輝煌的平面感,使灰色充滿力量。而梵高用色燦爛明麗、夸張有力。《星月夜》中色彩主要是紫羅蘭和監色,同時,還有金黃色。藍色:象征靜穆,巨大的寂靜,也就是靠近無限的顏色。同時也是人體內代表憂郁、傷感及初始體驗的顏色。它也是一種理念的顏色:金黃:與太陽、人間有關。它代表能量,同時代表著墮落、毀滅以及美。
莫條和梵高的色彩給藝術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出現了注重強烈色彩效果的獸主義:通過色彩和筆觸表現心理的表現主義;純粹以色彩的點、線、面構成畫面的拙象主義,他們色彩觀念的轉變在西方現代藝術的發展過程中有著深遠的意義。
三、生命意識
莫奈有著對色彩的敏感,有著對局部色彩細微變化的關注,他就是在這種細微的關注中體會對自然的熱愛,于是他找到了自己獨特的關注生命的角度。更為確切地說就是“光”刺激了莫奈,給他帶來了變幻的色彩,創作的空間,給了他們生存的生命力。梵高則是另外一種類型的天才,他憑借自己的激情,把丑陋甚至可怕的事物變得美好。梵高的情感強烈熾熱,而且含有大量想象因素,不是用理智、邏輯所能詮釋清楚的,當這種激情積淀于心,便成了一種不可窮盡表達的深層情緒。冷暖色彩碰撞所進發的力量是那樣貼切地表達了他的感情,寧靜的灰冷色調是那樣撫慰他的心靈,色彩無窮的綜合形式、巨大的表現力被梵高用來表達內心情感,從而色彩蘊含了新內容,具有了新使命,事實也證明從此色彩在繪畫中的獨立作用越來越具有意義,色彩成了個人訊息及精神訊息的載體,色彩能夠傳達藝術家的意念,能夠表現藝術家的感覺,能夠激起觀眾的情緒,它們是一種世界觀的表現方式。
四、結論
《日出?印象》“繪畫”地思考著光的明滅閃爍、瞬間的感覺、主觀的情調。色彩作為一個獨立的繪畫因素在不斷地向視覺靠攏,它掙脫束縛求得解放是必然的結果。莫條的作品筆觸重要相加,明明白白地呈現出繪畫過程,表現出對繪畫對象自然形體的懷疑。梵高的《星月夜》情感強烈熾熱,而且含有大量想象因素,不是用理智、邏輯所能詮釋清楚的,當這種激情積淀于心,便成了一種不可窮盡表達的深層情緒。冷暖色彩碰撞所進發的力量是那樣貼切地表達了他的感情,寧靜的灰冷色調是那樣撫慰他的心靈,色彩無窮的綜合形式、巨人的表現力被梵高用來表達內心情感,從而使色彩蘊含了新內容,具有了新使命。
參考文獻:
[1]葛鵬仁,西方現代藝術后現代藝術,吉林美術出版社,2000
[2]唐晶,凡高[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代工由來已久
我國動畫代工肇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1985年,由香港無線電視(TVB)投資的翡翠動畫設計制作(深圳)公司成立,這是一家典型的“三來一補”企業;隨后的幾年里,太平洋動畫、彩菱動畫、安利動畫、珠海馳勝卡通、京紅葉動畫等以加工為主的公司相繼成立,全國動畫人才紛紛會聚珠三角。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前期,中國動畫代工企業仍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尤以深圳為甚,長三角僅上海地區有屬于臺資的朝陽動畫等寥寥可數的加工企業。1995年以后,出于工資和房租等成本因素,開始有動畫企業嘗試向北搬遷,原先來自上海和江浙地區的技術人員開始大規模從深圳往長三角回流。
20世紀末,我國動畫代工達到了頂峰,形成了珠三角、長三角兩大板塊。中國大陸取代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動畫加工地區,70%以上的日本動畫片(包括電視版、電影版等)和眾多歐美動畫片都是在中國加工的。
原創吃不飽 代工來填補
業內資深人士表示,動漫產業鏈的形成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要想看到最后的結果,首先也要維持現有的生存。從業務模式來講,一些原創動漫企業起初也是做代工出身,以合作制片的形式,由電視臺出資,動漫企業投入技術人才進行加工制作,一部分動漫企業正是做代工時一點一點積累經驗后才開始做原創動漫的。
自從國家開始扶持動漫產業之后,青青樹動漫科技有限公司就停止了代工業務。青青樹副總經理李秀蘭對記者說,那時候已經預示出現在的狀態,所以終止了代工。后來加入動漫行列的企業多數是先從代工開始,隨著進入該行業的企業越來越多,打響了價格戰,所以現在的代工費用要比五六年前低很多,因此那時候選擇做原創就是一個正確的決定。
“原創能體現其制作水平,經過幾年原創制作的磨煉,目前企業已經重啟代工業務,但是不同于企業剛起步時從前期的低端代工,現在做的是高級的代工,也就是做定制業務。這方面的代工有較強的議價空間,現在做國外的定制業務制作2分半的代工收費近20萬元,而國內代工低端的1分鐘只有六七千元,利用較高的制作水平獲得高端的代工,不去打價格戰才是動漫企業的發展之道。”李秀蘭表示。
記者獲悉,有些動漫企業通常會儲存一些題材,根據不同國家的市場,尋求國際合作伙伴。現在,國內多數動漫企業從前期創作到后期發行都執行下來,還是很艱難的,資金需求量很大,如果找到在發行、制作上有經驗的企業,采取合作的形式不僅會提高制作水平,打進國際市場,也會分擔企業的風險。
專家表示,用代工收益來平衡原創發展中的付出,將動畫片不僅僅局限于國內市場,向更廣闊的國際發行市場挺進,尋求國際上有經驗的合作伙伴或許是當前國內動漫企業度過發展初期的最好辦法。要實現從動漫大國向動漫強國的跨越,必須把發展思路從動漫產業“增長”轉到動漫產業“發展”上來,從“數量、速度”式增長轉向“質量、效益、內涵式”發展。圍繞結構調整提升整體競爭力,應該是動漫產業當前較為重要的課題,這些問題解決得當,才有可能全面構建相互支撐的動漫產品版權價值鏈,實現動漫產的可持續發展。
代工將成常態 呼喚職業經理人
1.貴公司目前有代工業務嗎?比例有多大?您如何看待動漫企業代工的發展前景?
我們公司下設服務外包事業部,專門從事影視動畫的加工制作業務,以境外業務居多,目前公司的盈利一半以上要依靠這部分業務來完成。
目前代工業務還是支持國內動畫企業生存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且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不會有根本的改變。隨著動漫產業化發展的不斷深化,我認為動畫代工會成為一種常態,會出現一批專業的,以加工、制作為主的動漫制作公司,這是正常的行業狀態。動畫代工過去有,現在有,將來還是要存在的,它們是動漫行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縱觀其他行業也都如此,比如家電行業,海爾、美的等幾個主要品牌占據整個家電市場,眾多小企業為其提供零、配件加工服務,國美、蘇寧等渠道商為其銷售產品,這樣形成了一個完善的產業鏈。動畫行業將來也會是這樣,幾個大的原創動畫公司占據整個動畫市場,眾多動畫制作公司為其提供加工服務,只要能有持續、合理的利潤收益,動畫代工應該是非常有發展前景的。
為傳統行業進行代工制作動畫是這兩年出現的新趨勢,也是一個非常好的發展契機,與傳統行業的結合未來是動漫公司重要的發展模式之一。但目前這方面還只是停留在簡單的委托加工上,不能充分地發揮動漫的特點和優勢,這方面需要傳統企業與動畫公司進一步的磨合與探索。
2.業內人士認為,代工模式雖可大量生產產品,但不利于自身品牌塑造,雖能快速提升GDP,卻無法創造高利潤,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如果代工做得很好,為什么一定要做原創呢?國內有近萬家大大小小的動漫公司都去做原創,動漫的消費市場能支撐這么多動畫形象和品牌嗎?動畫人要生存,為傳統企業服務是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思路。說到品牌塑造,傳統行業也有很多品牌,發揮和利用動漫的特點和優勢,進一步提升這些企業的品牌價值,也是利國利民利己的好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3.代工是目前動漫企業轉型的出路之一,而原創、創意卻是動漫企業發展的核心和靈魂,如何看待二者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 西方;美術;名畫;賞析
我一直對西方美術史充滿了好奇,每當看到一些名畫,諸如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每當看到她深邃的雙眼與淡淡的微笑,給人一種神秘,迷人的感覺。
從文藝復興時期作品到巴洛克風格藝術品,在到法國的洛可可藝術,法國的新古典主義,法國現實主義以及印象派作品,每個大師,每幅作品都給了我深刻的印象。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達芬奇(意大利),新古典主義的開山主大衛(法國),以及印象派大師莫奈(法國),后印象派大師梵高(荷蘭),這幾位是我最喜歡的西方美術大師。
1. 達芬奇 《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是我最喜歡的畫,總給人一絲神秘感覺。
《蒙娜?麗莎》的作者達?芬奇,是我最喜愛的大師,他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杰出的代表,曾被譽為所有畫家中最杰出的天才,創造出藝術的最完全的表現,達到了人類精神的最高地位。
達?芬奇是畫家,同時也是雕刻家、詩人、音樂家、建筑家;他又是機械技師、數學家、科學家,留下不少在這種多領域的手稿,實在可以說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最完全的表現者,一位全能的天才畫家。
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出色的肖像畫之一,也是人類文化寶庫中最珍貴的瑰寶之一。《蒙娜麗莎》(1503―1506)畫高77厘米,寬53厘米,是達?芬奇的另一名作,現藏法國巴黎盧浮宮博物館,這是文藝復興時期及整個世界美術史上最優秀的肖像畫之一,據稱畫中的人物是佛羅倫薩一個名叫佛郎西斯科?戴列?熱貢多的銀行家的妻子。從《蒙娜?麗莎》的誕生到現在,蒙娜?麗莎的神秘微笑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不同的觀者對她的微笑有這不同的感受,有的認為她笑的很溫柔,有的覺得她笑的很嚴肅,有的覺得她雖然是在微笑著,但卻露出一絲淡淡的憂傷。這就是《蒙娜?麗莎》的迷人之處所在,我認為,夢娜?麗莎的微笑是若隱若現的,她的微笑時有時無,主觀上講,可能是看畫是的不同的心情引起的,但科學家解釋說是說蒙娜?麗莎的微笑的若隱若現,是有科學依據的:哈佛大學神經科專家利文斯通博士(主要研究視覺神經活動,眼睛與大腦對于不同對比和明暗的反應)說,蒙娜麗莎的微笑時隱時現,是與人體視覺系統有關,而不是因為畫中人表情神秘莫測。利文斯通說:“笑容忽隱忽現,是由于觀看者改變了眼睛位置。”
蒙娜麗莎的笑容若隱若現,源于人們的目光不斷轉移。確實,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線下欣賞這幅畫,人們都會得到不同的感受。那微笑時而溫文爾雅,時而安詳嚴肅,時而略帶哀傷,時而又有幾分諷嘲與揶揄,神秘莫測的微笑顯露出人物神秘莫測的心靈活動。想必,在畫蒙娜?麗莎的時候,達?芬奇對于光的運用還是很好的,仔細的推敲過吧,因為在前面也提及過,他不僅僅是畫家,而且同時也是數學家與科學家,想必對于光的運用,使之導致人們視覺上所產生的偏差,從而產生不同的視覺上的效果,帶給人們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雖然在客觀上已經得以解釋,但主觀上的感受還是比客觀上的更重要,畢竟藝術作品是拿來欣賞的,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這屬于自己的《夢娜?麗莎》
2. 莫奈《日出?印象》
相比于達?芬奇筆下的《夢娜?麗莎》的神秘,莫奈的作品給人的感覺更加溫馨,給我的感覺而言,他所畫的畫,給人感覺更加的輕松,柔和,有一種回家的味道,在我家里客廳就掛有一副《日出?印象》。
莫奈是法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廣。也算的上市印象派的創始者。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他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莫奈的畫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也看不到突顯或平涂式的輪廓線,也許就是那種朦朧感才給人的舒心的感覺。
這幅名畫是莫奈于1872年在阿弗爾港口畫的一幅寫生畫。他在同一地點還畫了一張《日落》, 在送往首屆印象派畫展時, 兩幅畫都沒有標題。一名新聞記者諷刺莫奈的畫是”對美與真實的否定, 只能給人一種印象”。莫奈于是就給這幅畫起了個題目――《日出?印象》。
《日出?印象》描繪的是在晨霧籠罩中日出時港口景象。在由淡紫、微紅、藍灰和橙黃等色組成的色調中,一輪生機勃勃的紅日拖著海水中一縷橙黃色的波光,冉冉生起。海水、天空、景物在輕松的筆調中,交錯滲透,渾然一體。近海中的三只小船,在薄霧中漸漸變得模糊不清,遠處的建筑、港口、吊車、船舶、桅桿等也都在晨曦中朦朧隱現……這一切,是畫家從一個窗口看出去畫成的。如此大膽地用“零亂”的筆觸來展示霧氣交融的景象。
筆者通過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與視頻資料,把德彪西的鋼琴曲《月光》完整地演奏出來,并成功開設了《印象月光》一課,以詩畫為媒介、音樂為本,運用音樂、詩歌、繪畫三者的交融,幫助學生感受音樂的意境,分析音樂的要素來解讀印象派音樂的語言。
一、找準切入點,初識印象音畫
印象派音樂的靈感來自于印象派的繪畫。因此,本課的教學,以印象派繪畫切入,讓學生感知畫面的朦朧、模糊,再從印象派音樂《水中倒影》的片段中感受到音樂的飄忽、朦朧,讓學生初步接觸印象派音樂。
1.呈現畫面,感受畫之“印象”
法國印象派大師莫奈的代表作《日出·印象》,作品描繪了透過晨霧觀看日出的瞬間印象。先不出示畫作的名稱,讓學生欣賞并思考:畫面留給你怎樣的印象?結合自己的想象給畫作取名。學生感受到的是朦朧與模糊的輪廓,學生給畫作取名為《霧里看花》、《朦朧江景》等。最后出示畫作名稱《日出·印象》、印象派繪畫的簡介。
2.以畫配樂,感受樂之“印象”
教師演奏《致愛麗絲》和《水中倒影》片段,讓學生選擇比較接近《日出·印象》意境的音樂片段,貝多芬的鋼琴曲《致愛麗絲》,旋律線條清晰、流暢,節奏比較規則,而德彪西的《水中倒影》旋律感不強,主要靠一些音響的晃動來表現水波的蕩漾,在演奏時,筆者踩了弱音踏板,音色給人的感覺比較朦朧。因此,學生都選擇了《水中倒影》。通過為畫配樂,讓學生初步感知印象派音樂。
二、匯聚交融點,體驗印象月光
在教學中匯聚了音樂、詩歌、畫面三者的交融,學生在聆聽、律動、吟誦、觀賞活動中,在“清幽的月光——斑駁的月光——皎潔的月光——靜謐的月光”中體驗《月光》的詩情畫意,感受印象派音樂的風格特色。
1.清幽的月光
《月光》中A段的第一部分(A1),音樂一開始是一個八度的大跳,音樂如一條拋物線般的進行,通過用手勢動作來畫出旋律線,讓學生體驗到音樂似乎有一種明月東升之感。使人聯想到一句詩: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出自張九嶺《望月懷遠》)
學生吟誦詩句,看著畫面,初步體驗音樂的意境后,教師帶領學生哼唱A1部分的旋律,感受音樂的復合節拍、休止符與連音線造成的延留音;磨掉強弱的棱角,打破節拍的強弱規律,并在中間插入二連音;打破拍子的規整性。音樂呈現塊狀結構,富于夢幻和朦朧的色彩,就像印象派繪畫中一些灰色、藍色的模糊色塊,表現出對月光清幽、夢幻的一種印象。
2.斑駁的月光
教師用鋼琴演奏A2部分,讓學生聽辨并分析音樂的層次是單一的,還是多層次的混合。在師生的交流中通過教師的現場示范演奏,并引導學生聽辨,感受低音、中音、高音三個層次,并體驗各層次不同的音色。當三個層次的音色混合在一起時,音響越來越模糊,形成了一種色彩斑駁、撲朔迷離的意境。給我們的印象好像是一種“斑駁的月光”。出示畫面,并吟誦: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出自王維《山居秋暝》)
在學生感知了音樂的意境之后,出示A2的五線譜譜例,分析音樂的特點。有專家曾說過,五線譜是音樂最好的圖形譜。教師結合五線譜譜例與現場的鋼琴演奏,讓學生感受到音樂連續雙八度的平行進行。在傳統的和聲進行中,平行八度是需要避免的,然而整個A2段中全是雙八度的平行,弱化了音與音之間的傾向性,弱化了和聲功能的進行,這正是印象派音樂的特征之一。
3.皎潔的月光
教師先演奏B1部分,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旋律變短了,然后演奏B1的結束部分與B2的開始部分,讓學生辨別音樂的色彩的變化。通過比較,學生明顯感覺到音樂的色彩變的明亮了起來。因為,音樂在這里轉調了,調性從大調轉至大調,調性的變化帶來色彩的變化。轉調后的起始旋律為兩個音一組的零碎片段,這些旋律的碎片是上行的,似乎表現了月亮在云中穿行,不斷往上升空。
音樂力度不斷地增強,德彪西在高聲部的整個樂句全部運用了三度的平行進行,這正是印象派音樂中常用的一種手法。教師在鋼琴上演奏了單音與雙音的區別,學生在比較中體驗到高音區的三度和聲音程音色明亮,似乎有光芒四射之感。三度平行進行,給音樂增添一抹亮色。仿佛月升中天,沒有一絲云彩的遮掩。低聲部上下流動的、密集的音型,仿佛是月光下起伏的波浪。在教師的鋼琴聲中,學生輕輕地吟誦如下詩句: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出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4.靜謐的月光
筆者演奏樂曲的尾聲部分,學生思考音樂的力度與速度是怎樣變化的?描繪了怎樣的月光?學生很快聽辨出了音樂的速度漸慢、力度漸弱:“
”, 七嘴八舌地說出了“安詳的
月光”、“寧靜的月光”等。
出示下圖,讓學生再次聆聽尾聲,感受音色的變化,學生借助圖片感受到音色變得暗淡了,體驗到月已偏西、月色朦朧,大自然的聲響逐漸在夢幻的月色中消逝,東方天際微微泛白之意境。月光是如此的靜謐而安詳,教師引領學生吟誦如下詩句:
月落星稀天欲明(出自李端《閨情》)
當讀到“天”時,抬手,“讀“欲”時,抬起的手慢慢打開手臂,轉向西邊,讀“明”時,目光遙望著天邊,保持這種感覺。最后,教師演奏結束句,學生吟誦表演,音樂與吟誦同步,當音樂的力度越來越弱,音色越來越暗時,想象那月色如此的縹緲如夢,讓人沉醉其中。
三、構建生長點,感悟印象音樂
分段欣賞了德彪西的《月光》之后,學生對音樂的意境和印象派音樂語言有了一定的體驗,但顯得有些零碎,對印象派音樂的特征還缺乏理性的認識。為了強化學生的理性認識,教師拓展欣賞了莫奈的組畫《盧昂大教堂》和對《月光》音樂要素的梳理,促進學生對印象派音樂特征的理性認識,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的生長點,達到能感悟印象派音樂,解讀印象派音樂之目的。
1.運用音畫共性,構建“印象關聯”的生長點
莫奈的組畫《盧昂大教堂》,描繪了從清晨薄霧到落日黃昏的大教堂,不同時間段光色的變化。德彪西的創作靈感來自于印象派繪畫。在簡單欣賞《盧昂大教堂》之后,教師完整地演奏了德彪西的《月光》。琴聲中流淌著的月光或清幽,或斑駁,或皎潔,或靜謐,讓學生再次完整地感受月光在不同時間里的光色變化。通過印象派繪畫與印象派音樂的共性,促進學生理性地認識兩者的關聯,雖有音畫之分,卻有異曲同工之妙,構建“印象關聯”的生長點。
2.分析音樂要素,構建“印象特征”的生長點
印象派音樂的特征主要體現在音樂的節拍、節奏、旋律、音色、力度等要素上,分析音樂的要素是解讀印象派音樂特征的關鍵。通過教師演奏《月光》主要段落的片段,讓音樂再現,師生一起探討,完成以下表格的內容。
印象派音樂的主要特征
力度 以弱為主,音樂激情較少
節拍、節奏 復合節拍,打破強弱規律,不規整的節奏劃分
旋律 比較短小和零碎的片段
音色 朦朧、縹緲、忽明忽暗、閃爍不定
和聲 較多的平行進行,弱化和聲的功能
通過師生的分析,學生能從音樂要素的多個方面,理性地認識印象派音樂,構建了“印象派音樂特征”這一知識的生長點,提升學生感悟印象派音樂、解讀印象派音樂語言的能力。
【關鍵詞】印象畫派 造型特點 色彩特性
西方油畫繪畫歷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不是很多,但印象派繪畫卻當之無愧。印象畫派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風靡,并在歐洲引起了一次油畫繪畫浪潮,在世界各國開始廣泛傳播。印象畫派誕生于法國巴黎,在它的發源地——法國同時取得了最輝煌、最矚目的藝術成就。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大量的優秀印象畫派大師在法國涌現,他們的經典巨制耳熟能詳,直到現在還有深遠的影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日出印象》、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等。
一、印象畫派的發展
19世紀后期,在法國產生了一種藝術思潮和流派,被稱為印象主義。印象派畫家與傳統的古典主義畫風有著明顯區別,無論在色彩、造型上,還是在構圖和筆觸上,另外在主觀精神上也表現出不同之處。他們強調實踐,主張邁出畫室,鼓勵寫生,他們把作品的重點放在大自然中,用沒有調和的色彩和張狂的筆觸描繪大自然和光的瞬息萬變,將冷色調與暖色調強烈地凸現出來,形成了一種新的畫風。當然,與任何一種新生事物一樣,印象畫派的誕生和發展也是艱辛坎坷的。莫奈的《日出印象》是印象畫派的處女作,最初它因被人譏笑而得名,一個記者嘲諷他的畫展為“印象主義畫家的展覽會”,印象畫派也由此得名。在1874—1886年共計舉行印象主義畫展8次,前兩次受到激烈的批評和嘲諷,當第3次、第4次舉辦時,社會便沒有那么大的排斥,相反,越來越多的人在接受這一畫風,漸漸的,印象畫派成為了一個具有影響力的藝術流派。
印象派畫展向世人宣告,印象畫派作品不會固步自封、不會受世俗等級制度的桎梏。印象畫派的崛起與世界美術史上的其他任何一場運動相比顯得更具特色、更加有神秘感。最初,印象派被廣大人民所批評、指責、嘲諷,幾乎所有的作品都得不到社會的認同,但是“他”卻迎風而上,不怕艱辛,披荊斬棘向著自己的目標前進,最終,印象派創造了西方繪畫史上的一個新紀元,影響從法國到整個歐洲,直至全世界。
二、印象派的造型特征
印象派畫家不論是即興寫生還是記憶創作,都顯現出一種隨意和一氣呵成的意境,給人一種“未完成”的完整感。為此,在造型特征上與傳統繪畫相比有以下幾個特點:
1.印象派的構圖,“偶然一瞥”幾乎是每個印象派畫家都要強調的藝術特色,他們對藝術對象的要求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出發,認為任何事物都可以成為藝術對象,例如從某一角度看一盤水果,或者從樓上俯視一群……傳統藝術的對象主要與歷史、戰爭、神話等相關聯,印象畫派藝術對象的選取打破了傳統藝術的桎梏,對畫面的構圖模式可以通過自由剪裁獲得,強調一種貌似“漫不經心”的構圖,與傳統的藝術作品相比更具有生命的活力。另外,與傳統繪畫相比,印象畫派的構圖主要采用散點透視,并且從多個角度進行觀察,突破了傳統畫派單一角度的模式,使作品給人以更加平易近人的效果。
2.印象派強調平面化的意境,而傳統繪畫注重造型的厚重和嚴肅。例如,馬奈的作品,在黑與白的過渡層次上進行了精簡,又對光影進行了簡化,整幅作品顯得簡潔明了,與古典的多層次朦朧感截然不同。
3.印象派對邊線輪廓的處理比較含蓄,而傳統繪畫輪廓分明,甚至某些印象畫派作品形體之間沒有明顯分割,代表作品如德加的《洗澡的裸女》。
4.印象畫派與傳統繪畫相比更看重色彩,在傳統繪畫中素描造型占主導地位,而印象畫派注重色彩表現功能的發揮,印象派畫家的共同特點就是用色彩來充實造型。
5.除上述介紹的以外,印象畫派造型還吸取了非洲木雕的靈感,將非洲木雕中夸張、創新、抽象的元素應用到印象畫派中,使作品更具美感、更具特色。
三、印象派的色彩特性
印象畫派對顏色的重視前所未有,色彩的運用也是印象畫派與傳統畫派的一個很大的區分點。縱觀世界美術史我們不難發現,在印象畫派之前的作品雖然偶爾會出現些許跳動的色彩,總體上呈現出清一色的棕色調子,而印象畫派幾乎都是色彩斑斕的。
在“印象派之前的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之爭”中就預示了色彩對古典藝術的挑戰。印象派主要研究的是條件色,與條件色相對的是固有色,固有色是古典繪畫中的主要色調,固有色,簡而言之就是繪畫對象的原本顏色,同達·芬奇的“真顏色”概念。印象派畫家把傳統畫風中的棕色系調侃稱為“醬油調子”,而印象畫派則運用顏色勾畫出更真實、更活的物體,其將物體的環境和色彩相互融合,神奇地記錄下大自然的瞬息萬變的景象。現代藝術心理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道出了它的真諦:“印象主義派要求畫家們所做的一切,就是真實地記錄下那些于特定時刻和特定地點知覺到的最小色彩單位。”另外,印象畫派在色彩的使用方面獨具特色,它將現代色彩的光學原理應用到色彩中去,以“原色”作畫,達到了更好的視覺效果。
結語
印象主義畫派是一個具有個性的畫派,它不拘泥于客觀實際,卻又尊重客觀實際。它主張自由奔放的畫風,注重第一印象的捕捉,鼓勵表現主觀感受,對傳統畫派是一種無言的挑戰,印象畫派一直在成長,從被拒絕到影響全世界,稱之為傳統繪畫與現代繪畫的分割線當之無愧。
參考文獻.
[1]翁和平.瞬間的追索:論法國印象主義繪畫[J].藝苑,2007(4).
[2]惠波.王珍.女性、裸像、——解析馬奈作品中的女性形象[J].藝術探索,2008(2).
[3]楊鋼.印象畫派發展探析[J].藝術百家,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