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買櫝還珠翻譯

買櫝還珠翻譯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買櫝還珠翻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買櫝還珠翻譯

買櫝還珠翻譯范文第1篇

關鍵詞:翻譯教學 文化滲透 語言

1.語言、文化與翻譯之間關系

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符號系統,語言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載體和形式,通過語言,文化得以記載、傳播和延續。同時,文化也是語言存在的一種基礎,正是有了不同的社會文化,才會產生不同的語言形式。語言與文化的這種密切關系同樣注定了翻譯與文化的密切關系。翻譯是不同語言之間的一種轉換活動,這種活動既然涉及到語言,就必然會涉及到其所承載的文化。每一門語言都有其一定的文化內涵,翻譯基礎就是對原文語言理解過程,這就需要對其原文的文化理解。正如翻譯理論學者斯內爾霍恩比概括:翻譯是一種“跨文化活動”。所以語言、文化與翻譯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相輔相成、互為前提的關系。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趨同首先反映在語言的融合上,這種語言的融合體現在語言的各個層面,通過翻譯活動,不僅能夠達到交流目的,還能夠豐富本民族的語言等作用。正確把握三者之間的聯系對于翻譯教學是至關重要的。

2.文化滲透對韓國語翻譯教學的重要性

在韓國語教學中,翻譯課程是集合眾多學科知識、全面囊括了韓國語的聽、說、讀、寫的綜合學科,做好翻譯課程的教學對其學習韓國語的作用至關重要。目前,語言教學中文化滲透這一教學方法已經逐漸得到重視,相關研究學術也是層出不窮,這足以表明文化滲透對外語教學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文化與翻譯的關系決定了文化滲透對韓國語翻譯教學的重要作用,無論是翻譯單詞還是句子,或是文章,都離不開對中韓兩國的文化了解,所以翻譯教學離不開文化滲透,兩者密切相關,相互影響。韓國語翻譯教學是結合理論與實踐的科目,如果不能加強文化滲透的力度,就會影響學生們對原文的理解,翻譯出來的作品也不會理想,甚至會與原文失之千里,違背了翻譯的原則與目的。

3.詞語翻譯中的文化滲透

每一個民族都有其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歷史、風俗和習慣,在這種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衍生的語言,在翻譯時必然存在一定的困難,此時最需要做的功課就是了解其蘊含的文化意義,所以在翻譯教學中,文化滲透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如漢語詞匯中有“妖精”一詞,韓國語相對應的詞是“??”。但是兩者所表達的意思卻有差異。漢語中的“妖精”通常形容以姿色迷人的女子,或指作惡多端的人。而韓國語單詞中卻有“????”、”???? ??”這樣的修飾詞語,在西方傳說和神話中“妖精”是神靈的化身,韓國人正是受這種文化的影響,所以這里的“??”指的就是美麗與智慧的集于一體的褒義詞。對此類具有不同表達范疇的詞語時,可以采用分析對比法進行教學,使學生確切理解差異并進行翻譯。

再者因為中國和韓國的政治體系不同,國家的最高首腦稱謂也是不同的,比如中國是“主席”,而韓國是“總統(???)”,以及政府機構、中國和韓國在歷史發展中舉行的諸多運動在翻譯時都應該加以文化滲透講解。教學方法可以采用歸納總結法,擴充學生的翻譯知識面。

4.句子翻譯的文化滲透

漢語和韓國語句型中有“成語、俗語”,而成語和俗語都是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的鏡子,在翻譯此類句型時,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對其文化了解。如:漢語的“買櫝還珠”譯成韓國語是-??? ??? ? ??. “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譯成韓國語是-”? ?? ??”,這類俗語的譯文與原文的詞匯無一對等,如果不知道這個成語蘊含的古典故事,單從字面理解是很難能翻譯出來的。再如漢語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和“說曹操曹操就到”等俗語中都有歷史人物,如果對其人物特征不了解,就很難達到翻譯的目的。同樣韓國語中“???? ??”, “??? ??””?? ??”這類俗語也是有韓國特色文化的,在翻譯這類成語、俗語或是歇后語時,最為首要的就是對原文的文化背景和出處進行了解,這就要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文化滲透,只有這樣,學生們才能找到韓國語和漢語相近的表達進行翻譯。

由于中韓兩國的生活習俗、文化等諸多方面都有差異,所以除了成語、俗語之外還有很多固定用語,如“?? ??? ?? ?? ? ?? ???”這句話映射到了朝鮮古代婚禮習俗,之前朝鮮人婚禮上主人家經常用冷面招待嘉賓,現在用來表示結婚的意思。如果直接翻譯成“今年年內能吃面條嗎?”譯句與原文的意思大相徑庭,貽笑大方。再比如“ ???? ????? ???? ???.”翻譯成“本想考一流大學但最后卻喝了海帶湯。”,句子前后邏輯不清,會使讀者不知所云。如果能讓學生知道“喝海帶湯”的真實文化背景,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傳說在日本帝國主義強占韓國時,強行解散了韓國軍隊,由于韓國語中的“??”既有“解散”之意,還有“分娩”的意思,所以帶出來分娩時喝海帶湯的習俗和這樣的慣用語,現在常隱喻為“被解散”,“落榜”的意思。韓語中表示事與愿違,事情走向歧途的慣用型是“???? ???”,如果不能很好理解其韓國語慣用語的文化背景,就會很難將兩這句話聯想在一起,失去了翻譯的效果。這句話背后的故事是從前有個生意人從釜山去很好做買賣的全州,但卻走錯了路去了買賣不好做的三千浦,結果賠了本。如果教師對其進行一定的文化引導,學生們也會很快地、正確地理解翻譯出來,并能對其慣用語有個深刻的把握。

參考文獻:

買櫝還珠翻譯范文第2篇

關鍵詞:外向型 漢英學習詞典 處理模式

一、成語的定義

語言學家對“成語”尚沒有一致的定義。而通過幾部較有影響力的語文詞典和專科詞典對于“成語”一詞的定義,我們認為雖然各家對成語的定義不盡相同,但對于成語特點的歸納卻大同小異,這有助于詞典編纂者系統、科學地對待作為成語的詞條。英語中相對于漢語的“成語”、“習語”、“熟語”等概念的對譯詞皆為“idiom”一詞。人們對成語(idiom)的傳統定義是:“意義跟其組成成分的總和不同的一組詞。”許多中外的語言學家的給出的定義與此概念大致相同。如:

哈特曼定義成語為“具有特殊的、通常并不等于各單個詞義總和的涵義的詞組,通常不能逐字直譯成另一種語言,這樣做會失掉其特殊的涵義”。

里查茲的定義是:“成語是作為單一體,而意義不能僅從字面理解的表達形式。”茲古斯塔在《詞典學概論》一書中對詞組、搭配和成語三個概念做了詳細的分析,對于成語的定義與里查茲基本一致。

我國的《現代漢語詞典》的“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形式簡潔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詞組或短語。同時該詞條還指明漢語成語大多由四個字組成。

新《辭海》“成語”條是:固定詞組之一,在漢語中多數由四個字組成,組織多樣,來源不一。

綜上所述,中外成語都被認為是習用的固定詞組,但漢語成語和英語成語(idiom)存在較大的差異。漢英詞典,尤其是外向型漢英學習詞典只有全面了解兩者的異同才能對成語條目作出妥當處理,讓外國學習者學好漢語,理解中華文化的內涵。

二、英、漢成語在語言形式和文化內涵上的差異

成語作為世界各國語言中普遍存在的語言現象,最能體現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英、漢成語在語言形式上存在較大差異。李明等總結了成語的主要特色。歸納為八點:成語是固定詞組,組成成語的詞不得隨意分隔或置換;成語的組成成分稍有變化就可能變成另一個成語;成語的意義往往與組成成語的詞的意義大相徑庭;有些成語違反了正常的語法規則;有些成語似乎違反了生活中的邏輯;成語中往往有大量的明喻和暗喻;成語里廣泛運用形象思維,因此十分生動;許多成語言簡意賅,富有表現力。

以上歸納的特征更適用于英語成語,如其中的第三和第五條,漢語成語類似的現象并不突出。馬國凡歸納了漢語成語的定型性、習用性、歷史性和民族性四個特征。盡管英、漢成語的某些特征相似,但在語言形式上存在顯而易見的差異。首先,這體現在一個成語所包含字的數量上的不同。一個英語成語所包含的單詞數量沒有明顯的規約,眾語言學家普遍認為成語應至少包含兩個單詞。同樣在漢語中,普遍認為,成語至少應包含三個字,由兩個字組成的,在漢語中只能稱之為詞。據統計,“在不下萬條漢語成語中,四個字的就占了百分之九十七強,五個字及以上的占百分之二強,三個字的僅占百分之零點幾。”

其次,兩者在音律上也有顯著的區別。英語成語沒有固定音節,而漢語成語由于絕大部分由四個字組成,亦即由四個音節構成,這便于調節語音的抑揚頓挫、高低起落的變化,使成語富于音韻感。如:千錘百煉、天長地久等。同時四個音節也便于平仄的調節,如:天高地厚(平平仄仄)、志大才疏(仄仄平平)、一見如故(平仄平仄)、大書特書(仄平仄平)等。

另外,漢語成語有著和英語迥異的文化內涵。東西方歷史、地理條件、風俗人情等的差異也在成語這一語言層面如實地反映出來。漢語成語更多地來自歷史典故,民間傳說及東方人的傳統習俗。漢語成語的主要來源是我國古代文獻及來自民間口頭流傳,如:紙上談兵、草木皆兵、錦上添花、人云亦云等。這對母語為漢語的學習者也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更何況是把漢語作為外語的外國學習者。基于以上對成語定義及其作為語言重要組成部分所具有的特色,還有對于英、漢成語在語言形式和文化內涵上的差異的分析,本文以下部分將結合外向型漢英學習詞典的特征,從成語的對譯和語用信息的標注來研究一套科學處理成語詞條內容的模式,擬對編纂此類詞典有所啟發。

三、成語的對譯

鑒于外向型漢英學習詞典所具有的區別于其他語文詞典和成語詞典的特殊性,成語在此類詞典中的對譯也應具有相應的特殊性。黃建華認為雙語詞典的本質是詞目與譯語兩套語言符號的的兩相對應,而這種對應并非簡單的一一對應,它涉及到生態、物質文化、社會文化、宗教文化和作為文化成分的語言本身的諸多方面。他提出詞目翻譯應特別強調等值性,包括語義等值、語體等值和語用等值。奈達翻譯理論強調功能對等,他認為所謂翻譯是指從語義到文體在譯語中用最接近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原語的信息。韋努蒂堅持翻譯的異化。這和魯迅提出的“洋化”相同,他主張:翻譯不但在輸入新的內容,也在輸入新的表現法。法爾巴指出:翻譯不應是解釋,而是以相應的語法形式譯出相應的譯文。這尤其適用于雙語詞典詞目翻譯的要求。茲古斯塔也指明:對應詞必須是在句子中實際出現的實際詞匯單位。詞典的詞目翻譯是靜態的,為了盡可能做到各方面的等值,阿爾卡西米和黃建華等都列舉了多種譯義方式。結合以上理論,筆者以為:成語所含的豐富的文化內涵使得成語的對譯不可能是簡單的一一對應,也不可能做到完全的等值。漢語成語的翻譯應該盡可能提供相應的語法形式和體現文化內涵。對于英漢成語中有類似表達法的,可以先把漢語表達法直譯為英文,后附上相應的英語表達。如:“大海撈針”可處理為“fish for a needle in the ocean;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又如:“多此一舉”和“carry coals to Newcastle”雖然在文化上有很大差異,但在語義上卻基本一致,外國學習者能通過母語學習漢語。使語言遷移(language transfer)起積極的作用。由此,不妨處理為“make an unnecessary move;carry coals to Newcastle”這樣處理可以保持漢語的特色,讓外國學習者在使用漢英學習詞典的同時,增進對中華文化的理解。但此類成語所占數量不多,更多的中國成語的背后都蘊含著一長串的故事,詞典編纂者很難在英語找到中到對應詞或成語,一不小心還會把意思搞錯。因此在翻譯成語時,應把源語詞目中的所涉及的典故簡要地向說目的語的讀者交代清楚,即使需要占更多的篇幅。如“守株待兔”、“葉公好龍”、“買櫝還珠”等成語。

四、成語的語用信息標注

近年來語用學在語言學界越來越受關注,語用學研究的成果被自覺地運用到詞典編纂領域。對外漢語學習詞典所提供的語用信息直接關系到外國學習者能否得體地運用漢語(成語)。詞典中的語用信息主要包括詞的語體屬性和感彩等,這些信息使讀者能區分不同的語境的用語,自覺地針對不同身份、不同交際對象、不同場合運用合適的詞句。編者應注重漢語成語語用信息標注的有選擇性進行及如何結合例證體現語用信息。目前的漢語單語詞典和漢英雙語詞典對成語的語用信息要么完全沒有標注,要么標注甚少,如《現代漢語詞典》、《新華成語詞典》、《新時代漢英大詞典》、《漢英詞典》都沒這方面的標注,而《漢英成語詞典》只對其中的個別成語進行了標注,如在“無獨有偶”后標明“多含貶義”。誠然,成語的語用信息很大程度上可以通過成語對譯和例證來顯示。因此,沒有必要一一標注。但是,如果對應的譯語在語用強度上有明顯差異,則標注不可缺少。如上文中的“多此一舉”與“make an unnecessary move”,“carry coals to Newcastle”在語體和感彩方面都有較大差異。“多此一舉”比英語中的對應語更口語化,而且包含較強烈的貶義。同樣如“徹頭徹尾”(out-and-out;thoroughly)、“無以復加”(to the utmost; in the extreme)“無足輕重”(be of little significance)等,其相應的譯語都不能準確體現兩種語言語用上的差異,這時都應進行必要的語用標注,以免誤用。《新世紀漢英大詞典》對其中的一些成語進行了語用標注,但也有一些被忽視了,如“無以復加”、“無孔不入”等。

例證有助于體現成語的語用信息,但也存在不足之處。如《新世紀漢英大詞典》中“無以復加”條目內設置了“心狠手辣,無以復加”和“荒謬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等例證來說明該成語所含的貶義,使讀者體會了該成語的語用信息,它的不足之處在于:外國學習者查閱之后,依然存有疑問,“無以復加”是否還可以用于中性、或褒義的情形中。因此,在對外漢語學習詞典中,還是直接標明語用信息更為妥當,這樣做既可以使這些信息直接明了,還可以減少意義相同或相近的例證的數量,以節省詞典寶貴的空間。

最后,在語用信息標注所使用的語言選擇上,國內大多數漢英雙語詞典都選用漢語注解。考慮到詞典的使用者是外國學習者,外向型漢英學習詞典還是用英語較為妥當。正如黃建華、陳楚祥等指出的“在詞典行文方面,內向的宜用漢語,外向的宜用外語,這與外漢詞典的原則是相同的。”

五、結束語

本文為外向型漢英學習詞典處理成語模式的初探,旨在拋磚引玉。當然,詞典編纂者還應與時俱進,善于運用各項語言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尤其是最新的語料庫資源,它是詞語、成語選詞立目的依據,同時也是釋義、例證的可靠保證,還是語法信息和語用信息的源泉。外向型漢英學習詞典對成語進行科學合理的處理,無疑會對外國學習者學習漢語成語有巨大的幫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黃建華.詞典論[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

[2]黃建華,陳楚祥.雙語詞典學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3]李明,周敬華.雙語詞典編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4]馬國凡.成語[M].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

[5]許肇本.成語知識淺談[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買櫝還珠翻譯范文第3篇

[關鍵詞]新課程;文言文;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3115(2010)06-0121-02

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文言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考考查的重點。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文言文教學卻成了教師的一大難題,長期處在“費時低效”狀態。在教育改革中,文言文教學改革相對滯后。高中文言文的有效教學成了教師關注的重點。

張大均在《教育心理學》中指出:“有效的教學就是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最終實現知識的意義建構。” 但是,當今高中文言文教學就根本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教師只是被動地教,學生也是被動地學,教師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文言文教學上,并且又把重點放在詞語解釋與句子翻譯上,以致于文言文課堂死氣沉沉、沒有活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說:“文言文閱讀的評價,重點考察閱讀不太艱深的文言文的能力,還要注意考察學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華文化精神,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其實,高中語文課本所選擇的文言文篇目都是古代著作的精華所在。所選文章短小精悍、結構分明、條理清晰,不僅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古代漢語的特點,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學生領略關懷民生、憂國思家的情懷,體會至真至情、至愛至美的人性,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所以,有必要對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學的策略進行探究。

一、培養興趣是文言文有效教學的基礎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目前文言文教學長期處于“費時低效”狀態,最根本的原因是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因為文言文教學課堂上教師大部分時間都在翻譯課文。這樣枯燥的教學難免會使人失去興趣,以致于大部分學生對文言文產生了畏難情緒。

教師可以在教授文言文之前給學生先講解一些相關的、有趣的故事,這樣導入課堂,既營造了一定的教學氛圍,更重要的是能夠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在講解《莊子》時,莊子的思想對中學生來說是很難理解的,教師不妨在課前先講解一些關于莊子的故事,這樣學生很快就有了想了解莊子其人的興趣,教師在講解莊子的思想時,就不那么抽象、枯燥了。在講解有關戰爭的文章時,教師可以畫一張簡單的戰爭地圖,這樣既引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清晰明了。

所以,教師只要突破學生的畏難情緒,繼而想辦法引發他們的興趣,為教師的有效教學提供基礎,這樣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誦讀是文言文有效教學的先決條件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閱讀能力是讀出來的,現代文講究誦讀,文言文更要注重誦讀。誦讀本來就是一種生動鮮活的教學方法,況且文言文中的很多句式又很整齊,大多讀起來朗朗上口。可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忽略了文言文的誦讀,覺得只要弄懂文章意思就可以了,讀不讀無所謂。而學生面對文言文也懶得張嘴,即使張嘴了也結結巴巴讀不下去,文章都讀不下去,理解就更難了。

(一)讀準字音,讀清句讀

文言文中有很多生僻的字詞和通假字,讀音很難把握,這就成了學生誦讀的障礙。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首先幫助學生解除這些障礙,讀準字音,這樣學生在誦讀時就不會有畏懼感。另外,句讀是文言文誦讀的一個關鍵,讀不清句讀就不能讀出美感,所以,教師要教會學生有關句讀的知識,明確停頓和語氣,找到停頓的規律,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

(二)讀準語調,讀出情感

古人也很重感情,作者的情感在文言文的字里行間亦有體現,只有通過反復誦讀,才能體會到作者的情感。所以,學生應該在誦讀時帶著感情來讀,這樣才能走近作者,把握文章情感。很多教師喜歡范讀現代文,講到文言文就讓學生自己讀,這樣做是不對的,如果教師都有畏難情緒,那就更不要說學生了。因此,教師在教學前可以先范讀,明確停頓、語氣、語調、情感,之后學生再接著讀,這樣學生就能夠效仿教師,較為準確地理解文章中心。

(三)有條件的情況下分角色誦讀

對于一些文言文選段,比如《戰國策》、《左傳》等,其中的人物對話較多,而且文章通過語言描寫刻畫人物形象。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讀熟的基礎上分角色誦讀,讓不同的學生承擔不同的角色,也可以讓男女同學分開承擔,要求誦讀的時候要讀出人物情感,注意人物說話的語氣和語調。通過嘗試,這樣學生很容易把握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的特點,為文言文的有效教學提供了先決條件。

三、“文言并重”是文言文有效教學的重要條件

從當今的教學現狀來看,文言文教學最大的弊端是“重言輕文”現象。因為高考的原因,大多數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把重點基本都放在了文言文的“言”上,也就是重點講解文言文的實詞、虛詞和句式,卻忽略了文言文的“文”,即文言文所蘊涵的思想內容。教師備課的時候不能深入地研讀文本,課堂沒有創新性,這樣僅僅發揮了文言文閱讀的工具性作用,卻丟失了它的人文,致使很多學生覺得文言文比外語都難懂。他們只是了解了一些表面的膚淺的內容,并不能從根本上把握文章的精髓,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審視古代的文化現象。還有個別教師在教授文言文的時候又走入了“重文輕言”的誤區,對文言文只是講講作者、背景和大概內容。這種泛泛而談的教授讓學生不能真正走進作品,走近作者。

所以,文言文教學不能“重言輕文”,也不能“重文輕言”,教師在教學中要處理好“文”與“言” 的關系,力求做到“文言并重”。 也就是說文言文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區別,還要讓學生去領略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樣就為文言文有效教學提供了重要條件。

四、教師的文化素養是文言文有效教學的重要保障

有些語文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不高,對課本所選的文言文也是只知皮毛,根本就沒有深入文本,那更談不上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了。作為語文教師,除了有淵博的知識以外,個人的文化素養很重要。

語文教師一定要多閱讀、多思考、多寫作,尤其要認真閱讀我國的經典著作,努力挖掘作品中的人文因素。備課時,教師應該站在審美的高度,深入研究文本,探索文本的教育價值。授課時,教師應該親自帶領學生穿越時空,走近古人,與古人對話,真正感受古人博大的胸懷和深邃的思想,在情感上努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從而滋養學生的精神生活。

所以,只有具備較高文化素養的語文教師才能引導學生在文言文閱讀中體會自然美,感悟人生美,為文言文的有效教學提供重要的保障。

總之,文言文的內容涉及廣泛,對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師真正做到了文言文的有效教學,那么學生就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從作品中汲取了古人的思想營養,獲取了古人的智慧精髓,并且能從經典著作中感受到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內涵,進而用這些優秀的傳統民族精神文化陶冶情操,提升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武守志.關于傳統文化與教育的若干問題答客問[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2,(1).

[3]錢呂明.文言文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學語文教與學,2003,(2).

[4]曹明海.語文:文化的構成[J].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2004,(7).

[5]張廣錄.莫要買櫝還珠、本末倒置――對當前文言文教學重“言”輕“文”現象的批判[J].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2007,(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宁| 福建省| 甘洛县| 台东县| 林芝县| 河间市| 双牌县| 安吉县| 岳阳县| 班戈县| 游戏| 娄烦县| 甘南县| 辰溪县| 郑州市| 大新县| 北碚区| 宣汉县| 兴安县| 石首市| 泸州市| 陇川县| 商南县| 墨竹工卡县| 昔阳县| 崇义县| 惠来县| 临桂县| 寿光市| 长沙县| 咸宁市| 霍邱县| 宿迁市| 肥西县| 宁德市| 彭泽县| 金秀| 周至县| 沂水县| 鹤岗市| 改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