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本文從語文課堂出發(fā),結(jié)合課堂實例,試圖尋找能夠鍛煉學生思維的幾種方法進行探討研究。思維訓練由此而提出――畫面法、作文法、主問題創(chuàng)設(shè)法等幾種方法。期望通過長期的實踐和研究,讓學生在思維的深度、發(fā)散性、敏捷性等方面獲得成長。
【關(guān)鍵詞】
語文教學 思維訓練 實踐研究
烏申斯基在《兒童世界》一書中提出:“語言乃思想的有機的創(chuàng)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從思想不斷地發(fā)展起來”,所以,誰要想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首先應不斷發(fā)展他的思維能力,離開了思想單獨地發(fā)展語言是不可能的。
語文學習包含“文”和“言”,這兩方面的發(fā)展如果能同時幫助思維能力的鍛煉,又將反過來促進語文學習。
根據(jù)這樣的思維方式的年齡特點,在語文教學中,有這樣幾種實踐嘗試可以關(guān)聯(lián)起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的深度、廣度、變通性等方面入手。而要培養(yǎng)這幾種特征,很重要的一條是給學生提供思維訓練的機會,安排一些能夠刺激學生進行思維的環(huán)境,逐漸培養(yǎng)學生多面向、多角度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的習慣。
一、良好思維習慣的培養(yǎng)
首先,教師在課堂中的提問,應注意用有利于學生思維發(fā)展的方式。(1)教師的提問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度。在與學生通過問題進行互動時,注意由淺入深,給予學生思考的信心。注意將學生思維靈活性調(diào)動起來之后,才將問題逐步深入。當學生在回答的內(nèi)容令人滿意時,有時可以進一步追問,將學生的思維引入更深層次;當學生回答錯誤時,可以通過詢問其他同學觀點后,加以比較分析,找到思維的不同方向。由此培養(yǎng)學生對問題的思考逐步加深的習慣,而非淺嘗即止。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先提問:“我”是怎樣爬下懸崖的?接著進一步深入問題:“走一步再走一步”在本文中有什么更深層次的涵義?(2)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多采用提問法、談話法、討論法等有利于發(fā)展學生智能,訓練表達能力,擴展多向思維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對同一個問題進行多角度思考,盡量發(fā)散對問題的思考結(jié)論。例如,在學習《故鄉(xiāng)》時,分析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之后,引導學生思考:楊二嫂是好人還是壞人?為什么?《我的叔叔于勒》先請學生概括于勒的人物形象,并說說每種概括的依據(jù),從誰的視角來看于勒的?在學生有了明確的結(jié)論之后,請學生再思考,你覺得于勒是好人還是壞人?為什么?如果于勒是你的親叔叔,你會帶他回家嗎?《羚羊木雕》一文中也是很好的鍛煉思維發(fā)散的課文??梢栽O(shè)問:這件事到底誰對誰錯?請同學們來辯論。
其次,讓學生處于思維的安全心理中。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的自我認識的敏感時期,很注重同學和老師對自己的評價。因此,安全心理對學生能否在課堂上積極思維活動,起到很重要的影響。教師對于學生的想法,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有譏諷、嘲笑的意思,哪怕學生的想法有時候很幼稚,教師都應給予足夠的尊重,并及時作出適當?shù)呐袛?。當然這個判斷的延遲給出,往往讓學生因為心中有問,而更多角度的積極思考。同時,養(yǎng)成提前告知上課內(nèi)容和預習的習慣,讓學生胸中有成竹,在課堂與老師、同學交流的時候,會有更安全的心理。
二、多種形式進行思維訓練
初中教科書的文本內(nèi)容,多數(shù)都是能引發(fā)學生的形象思維的作品,只要通過閱讀與啟發(fā),大部分學生都可以調(diào)動起形象思維,那么如何更深一步地引發(fā)其邏輯思維呢?
1.畫面利用法。畫面利用法就是通過文字想象還原畫面的方法,進行思維訓練。初中課本中大部分詩歌都是畫面感較強的作品,引導學生通過詩句來還原畫面,應該是比較容易的。例如《錢塘湖春行》中的“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所傳達的畫面,學生可以僅僅通過讀就能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畫面。但這還停留在形象思維上,畫面上。方法設(shè)計:你能把想象的畫面描述一下嗎?并寫下來,與同桌比較。這就需要學生將畫面生成文字,這還只是第一步。第二步通過與同桌比較,比較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雖然是同樣一句詩句轉(zhuǎn)換的畫面,卻氣象有所不同。那么通過“比較”,也能看到個人解讀的風格,與個人的經(jīng)歷、氣質(zhì)、經(jīng)驗等無不關(guān)聯(lián)。彼此比較、吸收,說說自己的看法,又可以進一步對詩句加以分析、賞析。同樣可以借鑒此法的比如:《觀滄海》中的“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天凈沙 秋思》讓學生進行想象,再用語言組合畫面。通過給畫面的補白,可以較好地增加思維的廣度,再進行語言還原畫面,也對學生進行語言邏輯思維的培養(yǎng)。
2.作文訓練法。這里所說的作文不是目的,而是達到思維的方法和手段。筆者嘗試的兩種方式可以借鑒。一種是改變?nèi)朔Q重寫故事。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從父親與杰利的角度來改寫故事。通過這種改寫,涉及到人物的心理的推敲,故事人稱的轉(zhuǎn)換,故事邏輯性的再塑,是很好的思維操。再如《再塑生命的人》也可以用這種方式訓練。
另一種是文章或文章片段的仿寫。這種方法可以一箭雙雕,既可以讓學生在遣詞造句上獲得鍛煉,也可以積累文中的詞句;又可以通過這種詞語文字的再運用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這種小規(guī)模文章的仿寫,是可以長期實踐下去以證明其對學生思維發(fā)展的意義和價值的。例如泰戈爾的《金色花》,通過仿寫激發(fā)了學生很多奇思妙想,從多個角度鍛煉思維。
第三種是對原文的再創(chuàng)造。在原文的基礎(chǔ)上進行合理的改造想象,對原文進行再創(chuàng)作,也能產(chǎn)生不一樣的效果。例如《皇帝的新裝》結(jié)局的續(xù)寫。這種多種可能的故事結(jié)局的續(xù)寫,可以調(diào)動學生學習文本的興趣,也是思維訓練的好方法。
3.主問題的創(chuàng)設(shè)。主問題的精心創(chuàng)設(shè),也可以在文本解讀過程中很好地鍛煉學生的思維。所謂主問題,是對文章內(nèi)容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核心問題。通過主問題的創(chuàng)設(shè),可以激發(fā)起學生對文章諸多問題的思考和質(zhì)疑,從而加深了對文本的解讀,同時也拓寬了思維的廣度。以朱自清的《背影》為例,主問題可以這樣創(chuàng)設(shè):朱自清寫父親對自己的愛,為什么選擇了買橘子這件小事,又為什么不從正面來寫,而選擇寫父親的背影?通過這個主問題,可以激發(fā)起學生對諸多問題的思考,諸如:父親在什么情形下決定親自送我?從父親的買橘子的背影中、語言中和后來的信中透露了父親怎樣的愛?作者對父親的感情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1. 注音寫字:(8分)
癡想() 隱秘() 喧téng() 盤虬臥龍()
訓誡( ) 聳立() 迂回() 仙露qióng()漿
lín峋() 卑微( ) 寬shù( ) 伶仃( )
zhù立( ) 瞬間() chuò泣() 鶴lì( )云端
2.原文填空。(5分)
(1)在千年之后,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復觀看,反復把玩,并且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這是一顆怎樣 又怎樣 的心啊!”
(2)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 。
(3)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 , ,故時有物外之趣。
3. 解釋文言字詞:(4分)
(1)項為之強( )(2)以叢草為林( )
(3)興正濃( ) (4)方出神( )
4.寫出句子所用的修辭方法。(3分)
(1)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
(2)在山的那邊,是海嗎?是的!人們啊,請相信——( )
(3)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 )
5.對文章作者及主旨,敘述錯誤的是:()(2分)
A.《在山的那邊》,“山”與“海”兩個相對的形象,是富有象征意義的,這首詩抒寫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啟示人們要實現(xiàn)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要一次次地戰(zhàn)勝失望,不停地翻過無數(shù)座山。
B.《走一步,再走一步》,是過來人的經(jīng)驗之談,在人生道路上,艱難險阻并不可怕,大困難可以化整為零,化難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戰(zhàn)勝一切困難。作者是英國作家莫頓•亨特。
C. 《紫藤蘿瀑布》,由紫藤蘿瀑布的輝煌、藤蘿的命運,感悟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一時的不幸,個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也應該是豁達的,樂觀的,奮發(fā)的,進取的。作者是當代女作家宗璞。
D.《童趣》回憶童稚時代的種種情趣,人是有精神活動的,在精神作用之下,自能享受無窮的物外之趣。作者是清代文學家沈復,字三白。本文選自《浮生六記》。
6.選出標點有誤的一項:( )(2分)
A. “嗨,慢著,”我軟弱地哀求道,“我沒法——”
B.“我在開花!”它們在笑。“我在開花!”它們在嚷嚷。
C.那里裝的是什么仙露瓊漿?我湊上去,想摘一朵。
D.流著流著,它帶走了這些時一直壓在我心上的焦慮和悲痛,那是關(guān)于生死謎,手足情的。
7.下列文言句子的停頓(“•”表示很短暫的停頓),有誤的一項是:( )(2分)
A.能/張目•對日B.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C.使/之沖煙/而飛鳴D.作/青云•白鶴/觀
8. 寫出我國四大名著:《 》《 》《 》《 》。(2分)
二、古詩文閱讀理解 (共14分)
9.依據(jù)上下文提示默寫 (3分)
①夏蚊成雷, 。
② , ,蓋一癩蝦蟆
10,解釋下列文言語句中加點詞語的含義:(4分)
① 徐( )噴以煙。
② 果如鶴唳( )云端。
③ 神游其中,怡然( )自得。
④ 物外( )之趣
11,翻譯下列文言語句:(4分)
①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② 一日,見二蟲斗草間。
12,《童趣》一文的作者,童年時對著蚊子徐噴以煙,讓蚊子“沖煙而飛鳴”。他做這件事感受到 “物外之趣”。從這一事例中,你感到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3分)
(二)閱讀下面選自課外的文字,回答文后的問題。(共12分)
1989年發(fā)生在美國洛杉礬一帶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鐘的時間里,使30萬人受到傷害。在混亂的廢墟中,一個年輕的父親安頓好受傷的妻子,便沖向他七歲的兒子上學的學校。他眼前,那個昔日充滿孩子們歡笑的漂亮的三層教室樓,已經(jīng)變成了一片廢墟。他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陣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對兒子說的一句話:“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的?!彼麍远ǖ卣酒鹕?,向那片廢墟走去……
這位父親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兒子在等著我?!彼诹?個小時、12個小時、24個小時、36個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渾身上下破爛不堪,到處是血跡。到第38個小時,他突然聽到底下傳出孩子的聲音:“爸爸,是你嗎?”
是兒子的聲音!父親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爸爸,真的是你嗎?”“是我,是爸爸,我的兒子?!薄拔腋嬖V同學們不要害怕,說只要我爸爸活著就一定會來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為你說過不論發(fā)生什么,你總會和我在一起尸“你現(xiàn)在怎么樣?有幾個孩子活著?”“我們這里有14個同學,都活著,我們都在教室的墻角,屋頂塌下來架了個大三角形,我們沒被砸著?!备赣H大聲向四周呼喊:“這里有14個孩子,都活著!快來人!”過路的幾個人趕緊上前幫忙,50分鐘后,一個安全的小出口開辟了出來。父親聲音顫抖地說:“出來吧!阿曼達?!薄安唬职郑茸寗e的同學出去吧!我知道你會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知道你總會和我在一起?!?/p>
這對了不起的父子在經(jīng)歷了巨大的磨難后,無比幸福地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13:這里所選幾段文字,敘述了一個什么事件? (2分)
14.你認為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寫得好嗎?請說明理由。 (2分)
15,請寫出文中表現(xiàn)阿曼達父子心心相連的一句話。(2分)
16,文章結(jié)尾段說這對父子“了不起”。仔細閱讀文章,根據(jù)文中對父子二人的描寫,說他們各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 (2分)
17.請你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的提示,想像地震剛剛發(fā)生、教室剛剛塌陷時阿曼達的處境,寫他的所見、所想和所做。篇幅不超過一百字。(4分)
答案12. 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人,應該富有觀察力和想像力,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
13.阿曼達的父親在地震后懷著堅定的信念成功地搶救出兒子。(此題亦可從阿曼達的角度總結(jié)。)
14.劃線句子用了排比手法,渲染時間延續(xù)過程又長又慢,突出強調(diào)父親以堅韌不拔的毅力不停地行動,頑強地救出兒子。
深刻表現(xiàn)了他對兒子的摯愛之情。(這是一個開放型題目,可以從不同角度回答問題,能答出一個方面即可,不必求全。)
15.這句話是“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1. 注音寫字:(8分)
癡想() 隱秘() 喧téng() 盤虬臥龍()
訓誡( ) 聳立() 迂回() 仙露qióng()漿
lín峋() 卑微( ) 寬shù( ) 伶仃( )
zhù立( ) 瞬間() chuò泣() 鶴lì( )云端
2.原文填空。(5分)
(1)在千年之后,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復觀看,反復把玩,并且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這是一顆怎樣 又怎樣 的心啊!”
(2)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 。
(3)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 , ,故時有物外之趣。
3. 解釋文言字詞:(4分)
(1)項為之強( )(2)以叢草為林( )
(3)興正濃( ) (4)方出神( )
4.寫出句子所用的修辭方法。(3分)
(1)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
(2)在山的那邊,是海嗎?是的!人們啊,請相信——( )
(3)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 )
5.對文章作者及主旨,敘述錯誤的是:()(2分)
A.《在山的那邊》,“山”與“?!眱蓚€相對的形象,是富有象征意義的,這首詩抒寫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啟示人們要實現(xiàn)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要一次次地戰(zhàn)勝失望,不停地翻過無數(shù)座山。
B.《走一步,再走一步》,是過來人的經(jīng)驗之談,在人生道路上,艱難險阻并不可怕,大困難可以化整為零,化難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戰(zhàn)勝一切困難。作者是英國作家莫頓•亨特。
C. 《紫藤蘿瀑布》,由紫藤蘿瀑布的輝煌、藤蘿的命運,感悟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一時的不幸,個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也應該是豁達的,樂觀的,奮發(fā)的,進取的。作者是當代女作家宗璞。
D.《童趣》回憶童稚時代的種種情趣,人是有精神活動的,在精神作用之下,自能享受無窮的物外之趣。作者是清代文學家沈復,字三白。本文選自《浮生六記》。
6.選出標點有誤的一項:( )(2分)
A. “嗨,慢著,”我軟弱地哀求道,“我沒法——”
B.“我在開花!”它們在笑?!拔以陂_花!”它們在嚷嚷。
C.那里裝的是什么仙露瓊漿?我湊上去,想摘一朵。
D.流著流著,它帶走了這些時一直壓在我心上的焦慮和悲痛,那是關(guān)于生死謎,手足情的。
7.下列文言句子的停頓(“•”表示很短暫的停頓),有誤的一項是:( )(2分)
A.能/張目•對日B.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C.使/之沖煙/而飛鳴D.作/青云•白鶴/觀
8. 寫出我國四大名著:《 》《 》《 》《 》。(2分)二、古詩文閱讀理解 (共14分)
9.依據(jù)上下文提示默寫 (3分)
①夏蚊成雷, 。
② , ,蓋一癩蝦蟆
10,解釋下列文言語句中加點詞語的含義:(4分)
① 徐( )噴以煙。
② 果如鶴唳( )云端。
③ 神游其中,怡然( )自得。
④ 物外( )之趣
11,翻譯下列文言語句:(4分)
①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② 一日,見二蟲斗草間。
12,《童趣》一文的作者,童年時對著蚊子徐噴以煙,讓蚊子“沖煙而飛鳴”。他做這件事感受到 “物外之趣”。從這一事例中,你感到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3分)
(二)閱讀下面選自課外的文字,回答文后的問題。(共12分)
1989年發(fā)生在美國洛杉礬一帶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鐘的時間里,使30萬人受到傷害。在混亂的廢墟中,一個年輕的父親安頓好受傷的妻子,便沖向他七歲的兒子上學的學校。他眼前,那個昔日充滿孩子們歡笑的漂亮的三層教室樓,已經(jīng)變成了一片廢墟。他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陣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對兒子說的一句話:“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的?!彼麍远ǖ卣酒鹕恚蚰瞧瑥U墟走去……
這位父親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兒子在等著我?!彼诹?個小時、12個小時、24個小時、36個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渾身上下破爛不堪,到處是血跡。到第38個小時,他突然聽到底下傳出孩子的聲音:“爸爸,是你嗎?”
是兒子的聲音!父親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爸爸,真的是你嗎?”“是我,是爸爸,我的兒子?!薄拔腋嬖V同學們不要害怕,說只要我爸爸活著就一定會來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為你說過不論發(fā)生什么,你總會和我在一起尸“你現(xiàn)在怎么樣?有幾個孩子活著?”“我們這里有14個同學,都活著,我們都在教室的墻角,屋頂塌下來架了個大三角形,我們沒被砸著?!备赣H大聲向四周呼喊:“這里有14個孩子,都活著!快來人!”過路的幾個人趕緊上前幫忙,50分鐘后,一個安全的小出口開辟了出來。父親聲音顫抖地說:“出來吧!阿曼達?!薄安?,爸爸,先讓別的同學出去吧!我知道你會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知道你總會和我在一起。”
這對了不起的父子在經(jīng)歷了巨大的磨難后,無比幸福地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13:這里所選幾段文字,敘述了一個什么事件? (2分)
14.你認為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寫得好嗎?請說明理由。 (2分)
15,請寫出文中表現(xiàn)阿曼達父子心心相連的一句話。(2分)
16,文章結(jié)尾段說這對父子“了不起”。仔細閱讀文章,根據(jù)文中對父子二人的描寫,說他們各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 (2分)
17.請你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的提示,想像地震剛剛發(fā)生、教室剛剛塌陷時阿曼達的處境,寫他的所見、所想和所做。篇幅不超過一百字。(4分)
答案12. 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人,應該富有觀察力和想像力,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
13.阿曼達的父親在地震后懷著堅定的信念成功地搶救出兒子。(此題亦可從阿曼達的角度總結(jié)。)
14.劃線句子用了排比手法,渲染時間延續(xù)過程又長又慢,突出強調(diào)父親以堅韌不拔的毅力不停地行動,頑強地救出兒子。
深刻表現(xiàn)了他對兒子的摯愛之情。(這是一個開放型題目,可以從不同角度回答問題,能答出一個方面即可,不必求全。)
15.這句話是“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一、提問設(shè)計要體現(xiàn)“針對性”原則
有經(jīng)驗的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都深有體會,教學提問的設(shè)計一定要堅持針對性原則,要緊密結(jié)合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結(jié)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進行設(shè)計。特別是要選準角度,發(fā)揮教學提問對學生思維的撬動效應。在重難點的教學上,教師可以設(shè)計具有啟發(fā)性的課堂提問,引導學生開展深入研究,逐步抓住學習重點。比如,我在教學《記承天寺夜游》課文內(nèi)容的時候,教材中“但少閑人始悟兩人者耳”一句,部分學生對“閑人”理解起來困難,而這恰恰又是課文的題眼所在,如果不能有效突破它,學生對于整篇課文的理解必然不深。依據(jù)教材解釋,“閑人”就是生活比較悠閑的人,以此來理解文章顯然不夠。為了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意境,我結(jié)合文章以及作者的經(jīng)歷、背景開展分析。在教學中專門設(shè)計了一組提問,重點結(jié)合蘇軾的貶謫經(jīng)歷以及當時心境開展提問,逐步引導學生,使之明白詩人在這樣的氛圍中保持閑情雅致,說明其寬廣豁達的胸襟。由此順利突破了教學難點,準確把握了文章主題。在教學中,教學提問的針對性對于突破難點的效果具有明顯作用。
二、提問設(shè)計要體現(xiàn)“啟發(fā)性”原則
在閱讀教學中,教學提問的設(shè)計一定要立足學生的思維特點,進行啟發(fā)引導,以活躍學生思維。我在教學中,尤其注重設(shè)計具有較強思維引導性的提問,將學生的思維活動有序、有效地引入到教學的軌道上來。比如在《記承天寺夜游》教學中,我選取了其中的一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以此為載體進行教學提問。這一句是文中頗具代表性的寫景語句,精辟有神,許多教師在教學中開展一字一字的翻譯,學生難以全面理解與感悟詞句的意義和韻味。我采取逐步深入法設(shè)計教學提問,首先,將原文縮減成為“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讓學生感受其中的不同之處。其次,在原句后添加“遠處蟬鳴鵲啼,近處蛙聲陣陣”,讓學生思考是否合適。這樣的提問方法,使學生在原句縮減之后感受到原文的意境優(yōu)美,運用比喻的形象手法,為讀者描繪了一幅如詩如畫的優(yōu)美景象,體現(xiàn)了悠遠的意境,有利于學生深刻理解句意。在增加之后,通過對比,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原來描法中營造的幽遠空明的意境,加深對文章思想情感的深刻領(lǐng)悟。由此可見,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若是重視提問的設(shè)計,則會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有助于教學活動深入進行。
三、提問設(shè)計要體現(xiàn)“回旋性”原則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學提問的設(shè)計還要注重藝術(shù)性,并不一定直接提出問題,可以在九曲連環(huán)之中啟迪學生思維活動,引導學生的思維探究活動迂回前進,深化教學成效。比如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課文時,我在探究分析完成之后,對學生設(shè)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有同學認為,課文中一個環(huán)節(jié)沒有講述具體,就是父親如何知道“我”被困在了小懸崖之上的呢?圍繞這個提問,學生積極開展思維活動,對文中描述的情境進行了多個方面的猜測。與直接的教學提問相比,這一內(nèi)容的提問蘊含了許多需進一步發(fā)掘與探究的內(nèi)容,能夠?qū)W生的思維活動做出一步步的引導與回旋,最終到達目標。在學生各種各樣回答的基礎(chǔ)上,我接下來提出了進一步的問題:文章中為什么沒有詳細說明這樣的問題?是失敗之處么?學生從上一問題的探究中抽出身來,進入到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思考,對照文章結(jié)構(gòu)要求,學生很快明白,這是文章選材的詳略安排,并不是遺漏,對于文章的這種寫作手法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四、提問設(shè)計要體現(xiàn)“發(fā)散性”原則
教師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提問的設(shè)計與運用要注重發(fā)散性,強化學生的思維活動水平。我在教學中注重以發(fā)散性問題作為載體,有效訓練學生的思維水平。如教學《桃花源記》課文時,我對照文章的教學要求,對學生設(shè)計了發(fā)散性提問:從文章的理解中,你可以感受到陶淵明具有怎樣的人生觀念與理想追求?對于陶淵明的這種理念與生活方式,你有什么樣的感受?學生對于這樣的發(fā)散性問題,開展了深入的探討與研究。有學生評價陶淵明的這種理念可以理解為對社會動亂的抨擊,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進步意義。也有的學生認為,陶淵明在亂世中持消極人生態(tài)度,是一種消極回避,沒有勇敢地承擔起責任。以這樣的發(fā)散性提問為契機,我引導學生在討論與思考之中,辯證地理解了陶淵明對幸福生活追求以及消極面等對現(xiàn)狀的復雜情感,有助于學生抓住重點,掌握學習目標。這樣的手法,運用的空間較為廣泛,尤其是在一些具有爭議的詩人作品分析中,教師可以結(jié)合詩人的思想情感特點以及社會實際等方面因素,設(shè)計發(fā)散性問題,引導學生開展深入探究活動,提高閱讀教學成效。
五、提問設(shè)計要體現(xiàn)“層次性”原則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學提問的設(shè)計應當體現(xiàn)因材施教原則。部分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不注意研究學生的身心特點與能力實際,教學提問采取同一種標準,對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產(chǎn)生了不利影響。如有的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設(shè)計的提問難度過大,雖然滿足了班級語文學習中優(yōu)秀生的學習需求,但是對于班級的中后能力學生而言,這樣的提問難度明顯偏高,對于學習的難度加大,容易使他們產(chǎn)生畏難情緒,不利于整個教學活動的全面有效開展。也有的教師在教學提問的設(shè)計中,設(shè)計的提問難度過低,對于優(yōu)秀生而言,甚至不需要進行思考,只是滿足了班級學困生群體的學習需求,整個教學活動缺乏引導探究的有效動力。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在教學提問的設(shè)計中,必須要為其尋找一個平衡點,兼顧到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活動中,主要是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則進行教學問題的設(shè)計,在教學中針對不同學生的類型與基礎(chǔ),分別設(shè)計與學生的實際能力相適應的提問,如在教學中設(shè)計一些難度較大的題型,交給優(yōu)秀生來完成,另外為班級學困生專門設(shè)計難度一般以下的提問,兼顧到學生的參與程度,以此來調(diào)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踐證明,分層開展教學提問的設(shè)計與組織活動,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程度,為教學成效的提高奠定堅實基礎(chǔ)。
一、導源――聯(lián)生活,談自己,紅杏枝頭春意鬧
新課標提出:寫作教學要關(guān)注學生的內(nèi)心需求,關(guān)注學生對生活的體驗,關(guān)注學生個性化的表達,鼓勵學生多說自我話語。要教師把言說欲和言說權(quán)歸還給每一個言語生命。為了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言語欲望,我主要依托文本,從文本中尋找話題鼓勵學生暢談和表達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和感受。
如在《散步》教學中,我結(jié)合本文主題,設(shè)計的第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是“聯(lián)系生活憶親情”,我首先問了一個每位學生都可以回答的問題:“你家里有幾口人?你最愛誰?”,學生一下子嘰喳開了,談的很開心。在此基礎(chǔ)上,我提高要求追問道:“既然你們是那么真情真意地熱愛你們的親人,那就請你用一句話來表達你對他們的愛意?”有一位同學說:“爸爸、媽媽,能做你們的女兒是我最大的幸福,我下輩子還做你們的女兒?!碑敃r我們都被這女生陳述的永恒的愛深深地打動了。其他同學也紛紛爭著表達自己對親人的愛,整個課堂立即被一股濃濃的親情氛圍包裹著。
此時,同學們分享著彼此的感受,顯得動情動容!
二、導讀――品佳文,議他人,接天蓮葉無窮碧
農(nóng)村中學幾乎全部是寄宿生,他們有限的生活空間和生活經(jīng)歷,使得學生間的分享也極其有限,作文顯得有些單調(diào)重復??涩F(xiàn)行的語文課文內(nèi)容豐富,選文典型,文中給我們講述了關(guān)乎生命和人生的很多發(fā)人深省的故事,很多耐人尋味的道理,很多思辨睿智的科學等等。教師引導學生在與文本、作者、編者、教師進行多維對話的過程中思想得以碰撞,學生對文本的感知可以內(nèi)化為自己的體驗,達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效果。
如在教《散步》一文時為了引導學生理解文本豐富親情,我設(shè)計了四個教學互動環(huán)節(jié)通過抓核心詞、思關(guān)鍵句、詳主體段、略輔助段、明全文結(jié)構(gòu)的導讀過程幫助學生建構(gòu)行文的基本框架,較好的理解中考作文評價中的“主題鮮明、材料精當、結(jié)構(gòu)嚴謹、語言優(yōu)美”的一類文要求。具體來說:
一是品讀總啟句感悟親情。從品讀文中的第一句話“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媽媽、我的妻子、我的兒子”中的“我”悟起,接著用“愛源于……”的句式請學生談?wù)勛x完本文后的整體感受。
反思之一:這種抓核心詞擴詞連句的方式,我們廣泛地應用于作文指導課中,就是以所寫的詞語為基點,充分利用人的眼、耳、鼻、舌、身、心等感覺器官認知自然、感知社會,構(gòu)筑出具有色、形、動、聲、味、情、思(心理、聯(lián)想、想像)的鮮活場景來。
二是品讀主體段理解親情。這個環(huán)節(jié)花費的時間最長,我設(shè)計了這樣的問題:“如果說‘愛’是一條承擔重量的扁擔,那么扁擔的兩頭應該挑起什么呢?”學生發(fā)言說:“一頭是老,一頭是小。這種情意是每一個人必須都有的,是對家的責任――要敬老,要疼小。”那么,課文中哪些地方體現(xiàn)了‘敬老’和‘疼小’的細節(jié)呢?引導學生重點讀了第六和第八自然段。在讀到第八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話(理解本句話的意思是本文的教學難點)時我請同學們做我的老師,分小組討論后解答我的疑惑,孩子們的答案真的說服了我。他們發(fā)言說“在他的眼里,家就是整個世界。”“愛家是愛國的基本,‘整個世界’突出作者愛家的感情強烈?!薄?/p>
反思之二:所謂主體段就是能集中表達中心思想,需要重點理解的文段。學生作文中主體段質(zhì)量的高低是決定作文得分的關(guān)鍵,因此主體段的導寫質(zhì)量也就直接影響著作文教學的質(zhì)量。本環(huán)節(jié)我抓住敬老、疼小這兩個關(guān)鍵詞,分析第六和第八兩個自然段。這樣的引導、品讀能讓學生談深、談實、談透。有助于學生從心靈深處確立一個對“敬老疼小”的人生品性追求,更有助于學生真正理解主體段的的意義和作用。
三是品讀輔助段話語親情。為了幫助學生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我采用請同學們當辯護律師的方法來閱讀課文的輔助段。有的學生主動請纓說:我想給第四自然段當律師,“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蓖ㄟ^景物描寫,寫出了生命的色彩,再說家庭親情也是生命的體現(xiàn)。有的同學為第二自然段作辯護陳詞,有的為第七自然段辯護。……
反思之三:通過閱讀后當辯護律師陳述意見的方式,學生很快弄明白了輔助段(就是運用的輔的表達技巧的段落。如:伏筆鋪墊、渲染烘托、懸念對比、抑揚手法、正側(cè)互襯等。)存在的理由。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shè)計,不但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親情的感悟,也從一個側(cè)面對學生理解散文的寫法起到了指導作用,給學生一個啟迪:景物的襯托,環(huán)境的描繪等對表現(xiàn)文章主旨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有時候甚至是必不可少的。
四是品讀全文解構(gòu)親。為了幫助學生梳理本文的脈絡(luò),弄清文章的線索。我接著鼓勵孩子們說:瞧,經(jīng)過大家這么一辯護,課文的每一個自然段都可以大大方方地保留下來了?,F(xiàn)在請同學們完整地讀一遍課文。想想段與段之間是怎么聯(lián)系起來的?同學們不約而同地告訴我說各部分內(nèi)容是通過“散步”這件事聯(lián)系起來的。這樣一遍遍讀下來,學生對本文以小見大、借事喻理的寫法便弄得水清明白了。
此時,同學們體味著文本的內(nèi)涵,心底真情噴涌!
三、導寫――展想象,寫片段,我言秋日勝春朝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fā)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到能夠行的地步,才算具有這種生活的能力?!蔽覀兛赏ㄟ^“寫”激活學生直接和間接聚集的經(jīng)歷和感悟,較好的實現(xiàn)由“知”向“行”的轉(zhuǎn)化。怎么寫?寫什么?我試著在文本中尋找切入點,引導學生尋找課文的隱點、略點、續(xù)點、感點、連接點、爭議點等,展開想象或續(xù)寫、或補寫、或縮寫、或擴寫、或改寫等。
教學《散步》時,我在“合理展開想象寫親情”這個板塊中確定了這樣三個步驟:明確要求定內(nèi)容,集體構(gòu)思寫片斷,相互展示享美文。
一是明確要求定內(nèi)容。分組,每組抽一張紙條,注意保密,根據(jù)紙條的內(nèi)容提示【1、如果把母親冷落在家,散步就帶老婆、孩子,結(jié)果會怎樣?(注意人物的神態(tài)、語言、動作、心理)2、想想小路沿途會有怎樣的風景?(注意色彩、聲音、人物活動等的描繪。)3、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如果“我”依從兒子,那會怎么樣?(注意人物的不同心情)】分組討論學習。
預設(shè)初衷:塞繆爾?約翰遜說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我把作文的要求寫在紙條上,避免了講解作文知識的枯燥,增加了神秘感,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從而變被動為主動的了解作文要求。教學需較好的體現(xiàn)出變“教作文知識”為“用作文知識導”的重點。
二是集體構(gòu)思寫片斷。寫之前先找?guī)讉€組談設(shè)想,激興趣。有的說:“我們打算從人物的心理、表情、動作方面來寫。核心是描繪作者既想孝順母親又想疼愛兒子的兩難心理,請大家期待我們的作文吧?!边€有的說:“我們準備從人物的神態(tài)、語言、環(huán)境來寫?!比缓蠼o學生20分鐘的自由寫作時間,老師在巡視時根據(jù)需要作些具體指導。
預設(shè)初衷: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為了降低學生單獨作文的難度,發(fā)揮集體智慧的優(yōu)勢,我請學生分組寫片斷,在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中激發(fā)彼此的創(chuàng)作靈感,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搭建進步的階梯。教師要適時參與各組的討論,和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實施同步指導。同時還要根據(jù)了解的情況確定有代表性的組別在下一個環(huán)節(jié)作全班交流,增強指導的針對性、有效性。
三是相互展示享美文。因為時間關(guān)系,我僅就紙條上的三個提示內(nèi)容請了三個有代表性的小組交流。這里僅舉一例(組1展示:初春很美,即使在黃昏也能瞧見一片新綠。烏鴉站在那帶著新綠的禿樹枝上,靜靜地欣賞景色,老烏鴉輕輕啄啄小烏鴉的羽翅。我想起了母親,這時在家中干什么呢?蹦蹦跳跳的兒子停住了腳步靠著媽媽看烏鴉。母親身體不好,經(jīng)常咳嗽。我怕她受不住這早春的晚風,把她留在了家里,帶著兒子、妻子出來散步。我向來很孝順,可是在這美好的春之景把她留在了家中。想到母親一個人的孤單,我的心仿佛被一只大手緊緊揪住,好痛好痛……母親這時肯定坐在院中,望著我們走過的路,急切地盼望著我們的歸來,那雙眼睛――那雙被皺紋包圍的眼睛直直盯著那條小路,那是一條多么短的路啊,僅幾十米,可在此時卻拉得好長好長,一端是母親,一端是兒子。我們之間的距離被拉得越來越長。眼下,我立刻拉著妻子的手一路小跑回家。我知道這次散步時間很短很短,卻讓我明白了親情的可貴。走過了人生中一條最重要的路,那就是讓兒女懂得感恩和孝順的路?。?/p>
此時,同學們書寫著自己的感悟,筆底飽蘸濃情!
四、導評――讀美文,生互評,爭得梅花撲鼻香
在作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寫作指導固然重要,但展示與激勵比指導更重要。不容忽視的是造就會欣賞的讀者也是我們寫作教學的任務(wù)之一。教學中通過相互展示作品,可以豐富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在學得的同時習得更多無法言說的內(nèi)隱的作文規(guī)則,提升作文能力;并通過評獎的方式讓其它同學進行欣賞與評價,可以激發(fā)學生內(nèi)在的動力,提升學生的欣賞水平,這樣的作文教學才會更有效。
《散步》教學中,三個小組公開交流后,我組織評選了最佳描寫獎、最佳語言獎、最佳構(gòu)思獎、最佳想象獎。最后在學生練筆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總結(jié)歸納本次作文的基本技法和要求,即在課文中尋找隱點(就是補寫劇情或補白),在課文中尋找略點(也就是擴寫),找課文中的續(xù)點(就是續(xù)寫)。同時我提請同學們注意:當我們在課文中找素材寫作文時,我們要做到四要:要精心描繪,要據(jù)情推理,要展開想象,要復位核查。四不要:不要脫離原文,不要違背原文,不要拘泥原文,不要重復原文。
此時,同學們品味著同伴的美文,鐫刻至情至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