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聚酯纖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聚酯纖維會起球,起球原因與纖維性狀有著相當緊密的聯系,由于纖維之間的抱合力比較小,纖維的強度高,伸長能力特別大,尤其是耐彎曲能力、耐扭轉能力與耐磨性好,因而纖維經常容易滑出織物表面,一旦在表面形成小球后,又不容易很快脫落。
聚酯纖維,俗稱“滌綸”。是由有機二元酸和二元醇縮聚而成的聚酯經紡絲所得的合成纖維,簡稱PET纖維,屬于高分子化合物。最大的優點是抗皺性和保形性很好,具有較高的強度與彈性恢復能力。
(來源:文章屋網 )
再生聚酯纖維蓬勃興起
業界通常將生產中或生產后的可再用廢料回收利用后生產的纖維定義為再生纖維。就品種而言,再生纖維主要分為兩大類:再生纖維素纖維和再生合成纖維。粘膠纖維是最早的再生纖維,以后相繼出現了新型再生纖維素纖維,如Lyocell纖維、纖維素氨基甲酸酯纖維、超導粘膠纖維、木棉纖維以及竹纖維等。聚酯纖維大約占合成纖維的70%,而且聚酯在制瓶行業的應用迅速擴大,因此再生合成纖維以再生聚酯纖維為主。
我國再生聚酯行業已有近30多年的發展歷史。近幾年我國的再生纖維行業發展很快,2010年我國的再生聚酯纖維產能達620萬噸/年,已成為世界再生聚酯纖維第一生產大國。
再生聚酯纖維工藝路線主要有兩種:一是用瓶料、聚酯廢絲等回收料經粉碎造粒直接紡絲,稱物理回收生產法;二是利用聚酯類縮聚物的縮聚過程可逆性能,通過化學方法使回收的聚酯解聚生成單體,然后再縮聚成高品質的纖維級聚酯切片用于紡絲,稱化學回收生產法。
再生聚酯纖維由于原料來源復雜,常常顏色不同、純度不同、黏度不同,并且含有大量的雜質,造成原料性能差異較大,過去主要以生產普通規格短纖維為主。近年來,人們為了生產出高品質再生聚酯纖維,專門針對再生聚酯原料特點在工藝和設備方面采用了多種關鍵技術。
應用領域廣泛 市場前景廣闊
與原生聚酯產品大部分用來紡紗織布不同,再生產品的用途呈現出明顯的多樣化趨勢,并且仍在不斷地拓寬,目前其應用市場已覆蓋非織造布、地毯、家紡、汽車紡織品等領域,產品已達近百種。
用再生纖維可直接作為紡紗原料制成多種用途的紡織品,例如再生纖維可用于環錠、德雷夫紡紗、氣流紡等紡成低支紗或花式紗。紗線可織成平紋機織物、家居織物、粗織物、擦拭汽車用抹布及各種新穎織物,如行李布、包皮布、外衣、泳衣、滑雪衣、水溶性外套、針織圓領衫等。
用再生纖維制成的非織造織物可用作汽車內裝修材料。針刺非織造材料還可用作土工布。我國生產非織造土工織物的廠家并不少,但主要問題是原材料成本高,難以大面積推廣應用。而再生聚酯纖維針刺織物成本低廉,在價格上具有競爭力。因此再生聚酯纖維可促進我國土工織物的廣泛應用。目前,日本使用再生纖維的土工織物已有較成熟的經驗。總之,再生聚酯纖維非織造材料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除上述用途外,再生聚酯纖維還可用于建筑、鐵路及公路用防水材料、植生帶或無土栽培、汽車內飾材料、家具等領域。
引領消費潮流 蘊藏經濟效益
無害。但在挑選冰絲涼席的時候盡量挑選大型、正規企業生產的產品。冰絲是一種學名,不是材質,冰絲又叫真絲棉,冰絲是經緯向不同材質由聚酯纖維和纖維素纖維交織而成,是用現代工藝織成的新型涼席。
聚酯纖維的強度高、模量高、吸水性低,作為民用織物及工業用織物都有廣泛的用途。作為紡織材料,滌綸短纖維可以純紡,也特別適于與其他纖維混紡;既可與天然纖維如棉、麻、羊毛混紡,也可與其他化學短纖維如粘纖、醋酯纖維、聚丙烯腈纖維等短纖維混紡。其純紡或混紡制成的仿棉、仿毛、仿麻織物一般具有聚酯纖維原有的優良特性,如織物的抗皺性和褶裥保持性、尺寸穩定性、耐磨性、洗可穿性等,而聚酯纖維原有的一些缺點,如紡織加工中的靜電現象和染色困難、吸汗性與透氣性差、遇火星易熔成空洞等缺點,可隨親水性纖維的混入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減輕和改善。滌綸加捻長絲(DT)主要用于織造各種仿絲綢織物,也可與天然纖維或化學短纖維紗交織,還可與蠶絲或其他化纖長絲交織,這種交織物保持了滌綸的一系列優點。
(來源:文章屋網 )
1、性能方面:聚酯是合成纖維,強度高、抗皺性好,色牢度好,但是吸濕透氣性差。粘纖屬于人造再生纖維,強度一般,抗皺性差,色牢度一般,吸濕透氣性很好。
2、體驗感方面:健康、舒適方面,粘纖比聚酯纖維好,因為其跟棉的化學成分完全一樣。如果從耐用性角度說,聚酯纖維好多了。
3、成本方面:粘膠成本比較高。聚酯纖維俗稱滌綸,滌綸的缺點是不透氣,不吸汗,是很多衣服襪子上都有的成分,比較便宜的一種。粘膠簡單的講就是首先用棉短絨制成漿板,然后漿板粉碎后加入燒堿制成堿纖維素,堿纖維素、二硫化碳、燒堿反應生成堿纖維素黃酸酯。
(來源:文章屋網 )
對聚酯纖維/氨綸混紡織物常用的75%硫酸法、重量法、二甲基甲酰胺法、二甲基乙酰胺法4種方法進行了分析和研究。結果表明,化學方法中75%硫酸法具有很高的準確性;二甲基甲酰胺法測試時,個別深色試樣的氨綸含量與重量法的數值偏差較大,這與二甲基甲酰胺對部分染料和助劑的溶解作用有關。
關鍵詞:聚酯纖維;氨綸;定量方法;分析
1 引言
在聚酯原料中加入氨綸纖維可增加原料的彈性,織成面料做成服裝后,具有貼身、美觀、保型、舒適、活動自如等優點,大大提高產品服用性能和附加值。因此含氨綸纖維服裝的檢測也成為生產和貿易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對于聚酯纖維與氨綸混紡產品主要的定量方法有二甲基甲酰胺法、二甲基乙酰胺法、75%硫酸法、手工拆分法。本文就聚酯纖維/氨綸混紡織物定量化學分析方法進行試驗與探討。
2 試驗
2.1 試樣
不同配比、顏色、織造方法的聚酯纖維/氨綸混紡試樣。
2.2 試驗試劑與設備
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75%硫酸,稀氨水:將80 mL濃氨水(密度為0.880 g/mL)加水稀釋至1L。
恒溫六孔水浴鍋(95℃); 恒溫水浴振蕩器(45℃;60℃);分析天平(精度0.0001g);恒溫鼓風烘箱(105℃);干燥器;250 mL具塞三角瓶;抽濾裝置;玻璃砂芯坩堝。
2.3 試樣預處理
將試驗樣品放在索氏萃取器中,用石油醚萃取1 h,每小時至少循環6次,待試樣中的石油醚揮發后,把試樣浸入冷水中浸泡1 h,再在(65±5)℃的水中浸泡1 h,兩種情況下浴比均為1:100,不時地攪拌溶液,擠干,抽濾,然后自然干燥樣品[1]。
2.4 試驗準備
取樣:將同一試樣取3份,每份重量不少于1g。
烘干:將試樣放入恒溫鼓風烘箱內,在(105±3)℃溫度下烘4 h~16 h至試樣恒重。
冷卻:在干燥器中冷卻,干燥,冷卻時間以試樣冷至室溫為限(一般不能少于2h)。
稱重:冷卻后,將樣品放在天平上稱重,精確至0.0001 g[2]。
2.5 試驗方法
(1)重量法:通過手工分離的方法,將聚酯纖維與氨綸分離開、烘干、稱重。
(2)二甲基甲酰胺法[3]:把準備好的試樣放入三角燒瓶中,加入150mL二甲基甲酰胺,塞上玻璃塞,搖動三角燒瓶,待試樣全部潤濕后,把三角燒瓶放置在95℃的恒溫水浴鍋內1h,在此期間要搖動三角燒瓶3次;用玻璃砂芯坩堝過濾,殘留物留在瓶中,另加60mL二甲基甲酰胺,放置在95℃的恒溫水浴鍋內30min, 手搖兩次,再將殘留物過濾到砂芯坩堝中抽濾、烘干、冷卻、稱重。
(3)75%硫酸法[4]:把準備好的試樣放入廣口瓶中,加入150 mL硫酸溶液,塞上玻璃塞,搖動燒瓶將試樣充分潤濕后,將三角燒瓶放入45℃恒溫水域振蕩器,振蕩30min;將殘留物過濾到玻璃砂芯坩堝,抽濾。加入新的硫酸溶液至坩堝中清洗殘留物,抽濾;冷水連續清洗若干次,再用稀氨水中和兩次,再用冷水洗滌,抽濾;將殘留物烘干、冷卻、稱重。
(4)二甲基乙酰胺法[5]:把準備好的試樣放入250mL三角燒瓶中,加入150 mL二甲基乙酰胺并振蕩將試樣浸濕,塞上玻璃塞,把三角燒瓶放置在60℃的水浴振蕩器內振蕩20 min,將三角燒瓶里的物質通過已稱重的過濾坩堝過濾,然后將殘留物用同溫度的二甲基乙酰胺沖洗轉移到坩堝上,讓液體在重力作用下排凈后用真空泵抽干。用水沖洗并用抽濾裝置,再將殘留物過濾到砂芯坩堝中抽濾、烘干、冷卻、稱重。
3 結果與討論部分
3.1 結果計算
P――所溶組分凈干質量分數,%;
m0――試樣的干燥質量,g;
m1――殘留物的干燥質量,g;
d――不溶組分的質量變化修正系數(聚酯纖維在二甲基甲酰胺中和二甲基乙酰胺中的修正系數為1.01)。
3.2 試驗結果
按照二甲基甲酰胺等不同方法對10塊有代表性的樣品進行定量測試,結果如表1所示。
通過表1可以看出,75%硫酸法與重量法所得氨綸數值基本吻合。根據測試方法的原理可知,重量法測得的數值最為可靠,因此重量法的數值可以作為評價其他方法準確性的參考標準,由此可見,75%硫酸法具有很高的準確性。
二甲基乙酰胺與二甲基甲酰胺試驗所得的數值基本一致,但也有個別試樣的氨綸所占比重與重量法的數值偏差較大,而且通常為深色面料,溶解后顏色明顯變淺。原因是二甲基甲酰胺溶液可以作為脫色劑,能除去纖維上面的偶氮染料及部分還原染料等染料[6],同時二甲基甲酰胺作為一種性能優良的溶劑,能對多種印染助劑具有溶解作用,所以個別試樣中的染料或助劑會溶解在二甲基甲酰胺中,染料或助劑的重量被疊加到氨綸的重量上,因此所溶解的氨綸比重偏大。
4 結論
(1)用75%硫酸法、重量法、二甲基甲酰胺法、二甲基乙酰胺法4種方法對不同樣品進行定量測試,75%硫酸與重量法所得數值基本吻合。化學方法中75%硫酸法具有很高的準確性。
(2)二甲基甲酰胺法測試時,個別深色試樣的氨綸含量與重量法的數值偏差較大,這與二甲基甲酰胺對部分染料和助劑的溶解作用有關。
參考文獻:
[1] FZ/T01057.4―2007 紡織纖維鑒別試驗方法 溶解法[S].
[2] GB/T2910.1―2009 紡織品 定量化學分析 第1部分:試驗通則[S].
[3] GB/T2910.12―2009 紡織品 定量化學分析 第12部分:聚丙烯腈纖維、某些改性聚丙烯腈纖維、某些含氯纖維或某些彈性纖維與某些其他纖維的混合物(二甲基甲酰胺法)[S].
[4] GB/T2910.11―2009 紡織品 定量化學分析 第11部分:纖維素纖維與聚酯纖維的混合物(硫酸法)[S].
[5] GB/T2910.12―2009 紡織品 定量化學分析 第20部分:聚氨酯彈性纖維與某些其他纖維的混合物(二甲基乙酰胺法)[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