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送別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復習有關“送別”“思鄉”的古詩詞,積累詩句,提高理解運用古詩的能力。
2.通過“送別”“思鄉”的古詩詞歸類,學習整合歸類古詩的方法。
3.通過誦讀“送別”“思鄉”的古詩詞,進一步培養珍惜友情、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課件、賀卡
【教學預設】
一、導入
知道剛才聽到的這首歌叫什么嗎?(送別)再過一個多月,大家就要離別母校,離別親愛的老師和同學了。一說到要離別,總讓人感到難舍難分。你們知道詩人離別時往往會干什么嗎?(寫詩)
二、復習回顧
1.送別意
師:是呀,“離別”是詩人們歌詠的永恒主題,詩人們書寫了大量的送別詩,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板書:送別)
大家還記得哪些關于送別的古詩詞呢?能背一背嗎?
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贈汪倫》唐·李白、《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芙蓉樓送辛漸》唐·王昌齡、《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宋·王觀、《別董大》唐·高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宋·楊萬里。
這些詩有課堂內學過的,也有課外積累的。從哪里可看出這些是送別詩呢?
①詩題:你真善于發現。一般情況,送別詩的詩題中往往含有送、別、贈字眼,以及送別的人。
②詩句:詩句中也有直接的提示(故人西辭、平明送客、又送君歸去等)
③詩意:那你知道詩人寫這些詩要表達的是什么嗎?比如說這兩首:
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贈汪倫》
看看這兩首詩,李白想表達什么?從哪里可以看出?
小結:是啊,送別詩的內容表達的是詩人與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所以我們把它們歸為一類。
2.思鄉情
過渡:同學們,“送別”是詩人們歌詠的主題,思鄉是詩人們歌詠的另一個永恒的主題。(板書:思鄉)那么你又積累了哪些表達思鄉的詩呢?
出示思鄉詩題:《靜夜思》《泊船瓜洲》《秋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夜書所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長相思》《憶江南》。
為什么這些是思鄉詩呢?
小結:這些詩都表達了遠在異國他鄉的游子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我們把它們歸為思鄉詩。
同桌相互背一背。
三、積累運用
第一關:詩句對對碰:
1.勸君更盡一杯酒,___________。(題目:___________詩人:___________)
2.風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題目:___________詩人:___________)
3.___________,天下誰人不識君?(題目:___________詩人: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不憶江南?(題目:___________詩人:___________)
第二關:是非辨辨清
1.“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痹娋渲械摹捌拮印敝付鸥Φ姆蛉?,全詩突出了一個喜字。( )
2.“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詩人沒有寫寫信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內容,只擷取家書就要發出時的這個細節,正顯出他對這封“意萬重”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唯恐遺漏了一句。( )
3.《贈劉景文》是一首送別詩,是詩人蘇軾送別劉景文的古詩。
( )
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痹娋渲袥]有錯別字。( )
第三關:快樂填填看
出示練習紙,學生自行填空后校對。
課件一:教師結合視頻敘述:在寧靜的夜晚,一位久別家鄉的詩人,望著皎潔的月光不禁吟起了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課件二:“鐘靈毓秀、山搖地動、只爭朝夕、隔墻有耳、數不勝數、重見天日、山清水秀”,這七個成語中藏著王安石的一句詩,是鐘山只隔數重山。它的題目是《泊船瓜洲》。詩的最后兩句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你知道這首詩中哪一個字用得最傳神?為什么?
課件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詩圣”杜甫的作品,詩中描繪了詩人聽到河南河北被官軍收復,不禁大喜若狂,遂生青春做伴,乘舟返鄉的遐想。于是詩篇就有了第三聯:“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做伴好還鄉?!痹娙税褍刃牡目裣仓?,作了進一步的渲染與升華,從而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思鄉之情。
課件四:《泊船瓜洲》王安石的鄉愁是融于滿目的春色之中,(春風又綠江南岸);《靜夜思》李白的鄉愁是由皎潔的明月喚起的;《秋思》張籍的鄉愁是由蕭瑟的秋風引起;《長相思》中,詩人納蘭性德所描寫的關外將士的鄉愁卻是由北方的風雪勾起的。
師:可見,同是表現詩人的思鄉懷親的思想感情,所借的景是不同的。
四、拓展寫話
過渡語:同學們,再過一個多月,我們也將離開我們生活六年的母校,告別朝夕相伴的同學,走向初中生活,讓我們也來寫幾句。
出示:1.在這依依惜別之際,給哺育我們的母校、親愛的老師或朝夕相處的同學寫上幾句臨別贈言。你可以適當引用一些詩句加以表達。
先出示,你可以用上下列詩句: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
2.再過二十年,也許我們同學天各一方,每個人也有了不同的家,也許你的家在繁華的大都市,也許你的家在偏僻的小山村。也許你會想起家鄉,想起兒時的同學、老師和母校。請你選擇恰當的詩句把你的思念寫下來。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
寫后交流,相互讀讀修改。同學們可以保存作紀念,也可以送給老師或同學。
五、欣賞歌曲
同學們,古詩詞語言簡潔,意義深厚,不僅可以吟誦,還可以歌唱。
(欣賞古詩視頻歌曲:明月幾時有)齊唱古詩。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主要復習了送別詩、思鄉詩。根據內容分,還有山水田園詩、愛國詩、哲理詩等,如果你能把小學生必背的80首和書本上學過的古詩詞進行分類,再背下來,肯定會終身受用的。
板書:
【關鍵詞】小學;古詩;教育
一、用講故事的方法介紹作者的寫作背景
魯迅先生說過,“知人論事”,才能正確理解作品。每一首詩都是與作者的思想、經歷密不可分的,而作者的思想、經歷又無法脫離“社會”這個大背景、大環境。古詩的時代背景距現代很遠,對于現代的人們來說要做到細致、深入地了解尚且不夠,何況是不諳世事的小學生?教學中只簡單地介紹作者無疑顯得太過蒼白機械,而將作者寫詩有關的背景內容以小故事的形式講給學生,不僅能提起學生興趣,而且對學生理解詩歌有著極大的幫助。
二、適時提示,“點”“面”結合,理解古詩的主要內容
為了押韻、平仄的需要,古詩的詞序與現代漢語有很大差異,甚至有時一味按字詞順序根本無法講通。而且古詩語言簡練,以字作詞,隨著時代變遷許多詞意與現代漢語詞匯迥然不同,這些都給學生理解古詩造成了困難,成為望詩生“厭”的原因。教學中釋詞、順句、連篇,循序漸進,才會漸入佳境,才能品其妙處。
(一)釋詞。對于難以理解或查不到的意思的詞,教師可以適當的點撥。如《山行》一詩中,對“遠上寒山石徑斜”中“寒山”一詞的理解。“寒”是“冷”,那“寒山”是什么意思?教學這個詞時應引導學生從具體事物描寫中去感知:時值深秋、草木凋殘、山石森森、秋風瑟瑟,冷不冷?所以,“寒山”指“深秋時,草木枯黃的山”。
(二)順句。詞意通了,然后由學生獨立思考,練習順句。在順句時,除提醒注意詞序外,對一些初次接觸的修辭手法的運用也要提出來講,避免學生誤入歧途。如王昌齡《出塞》中“秦時明月漢時關”,按字面意思當為“秦朝時候的明月,漢朝時候的邊關”。但是眾所周知,明月千古一輪,邊關萬年不變,“秦漢”之說由何而來?若點明這是修辭手法中的“互文”,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邊關”,疑問則迎刃而解,學生也會恍然大悟。
(三)連篇。讓學生用一段話,把詩句意思完整的說一下。但要注意的是,古詩中常常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決不可停留表面,而應深入內里,究其實質。因此古詩教學中,重要的是把握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能只抓住一兩個詞語不放,以偏概全,本末倒置。
三、讀中感悟
(一) 初讀
初讀要指導學生讀懂詩句,讀通全詩。首先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進行自主學習,著重進行旁批。古今義不同的要批:如《送孟浩然之廣陵》題目中的“之”,這里用作動詞,相當于“去”,學生不常見的古漢語單音詞要批,如“辭”,告別;盡,消失。地理名詞要講清:送別的地點――黃鶴樓在武漢,孟浩然要去的地方――廣陵,也即揚州,前者在長江上游,后者在下游,故有“下揚州”。然后引導學生由字到詞,由詞到句進行對譯,使學生了解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送別的情景,在春光明媚的三月,李白站在黃鶴樓目送詩人孟浩然遠去,孤獨的帆影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滾滾的長江水流向遠方。這時,抓住送別的地點黃鶴樓這一富有詩意的地方介紹時代背景(當時正值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李白正年輕快意,孟浩然已詩名滿天下),還可利用多媒體把黃鶴樓展示在屏幕上,黃鶴樓飛檐重閣,雕梁畫柱。輔以講述,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傳說中有仙人乘鶴于此憩駕,也是兩位詩人經常飲酒作詩,流連聚會之所,啟發學生想象,風流的時代,風流的詩人,風流的地點,送別像一首愉快而自由的暢想曲,學生初步感知這首詩明快的意境。
(二)細讀
學生了解詩的大意后,要抓住色彩濃厚,形象鮮明的詩句,進一步學生引導學生悟情明理,體會詩的意蘊。如詩的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煙花三月”是什么樣的季節?細究何為“煙花”?結合學生學過的詞語“煙雨”一詞,學生可理解為描寫的是那看不盡,也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美景?!盁熁ㄈ隆笔谴阂庾顫獾臅r候,這樣景美,人也美,情呢?讀詩的最后兩句有一細節,李白送別友人的時間是很長的,從目送孤帆到消失在碧空,又到“唯見長江天際流”,正是李白“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一往深情的表現。
(三)精讀
古詩語文凝煉,煉句擇語,在文學長河里達到了登峰造極的輝煌。教學中,要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分析作者對語言的表達方式。詩中“之廣陵”與“下揚州”互換,詩句用韻反不合轍了,題目也口語化了,整首詩讀起來不順口。又如“煙花三月”中“三月”前用“煙花”一詞平中見奇,假如用“陽春”或“春花”代替“陽春三月”只點明了時間,“陽春三月”有一點色彩感,但那種春意蕩漾的氛圍就不那么濃郁了。
四、注重拓展,將古詩活學活用
(一) 依托詩歌主題,橫向拓展。
如《詠柳》一詩學習完畢,可設計拓展如下:
教師可于此提問:“二月春風”好像精巧的剪刀,除了裁出柳葉之外,還裁出什么?你能不能也用詩句說一下?學生可能會回答:裁出了粉紅的杏花(一枝紅杏出墻來),裁出了綠綠的小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裁出了鮮艷的桃花(竹外桃花三兩枝)……同時還可以鼓勵學生模仿詩句自己創作。
(二)依托作者創作,縱向拓展。
反思2014年高考詩歌鑒賞,備戰2015年高考,我們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讀懂詩歌是前提
(一)充實文言知識庫,從字面上讀懂
閱讀詩歌首先應調動文言知識庫,逐句翻譯,了解大意。特別是一些重點實詞,更應該結合上下文認真分析推斷。如天津卷中“闌珊”為“將盡,衰落”之意,“濯”為“洗”之意,理解了這些實詞,也就讀懂了詩歌。另外還要掌握一些典故,江西卷直接考查了“舞雩風”這一典故的出處,重慶卷也間接考查了“王謝堂前燕”的典故。
(二)把握古詩詞類型,從內容上讀懂
常見的古詩詞有:
1.借景抒情詩。不直接抒發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通過對景色的描繪來表現感情。如新課標Ⅰ卷、遼寧卷、四川卷等。
2.贈友送別詩。詩人面臨與摯友分別時,往往抒寫離情別恨,或激勵勸勉友人,或表達深情厚誼,或抒發別離之愁。如廣東卷。
3.傷春傷別詩。借對春光消逝的記敘描寫來抒發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慨,或表達對心上人的無限思念之情,或表達美好春光無人欣賞的孤獨惆悵。如天津卷、安徽卷。
4.羈旅行役詩。游子所見所聞所感,包含著對溫馨家庭的憧憬,對故鄉的無窮思念。如新課標Ⅱ卷。
5.山水田園詩。詩人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表達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趣;或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遺世獨立的高蹈情懷。如大綱卷、福建卷。
6.托物言志詩。詩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的手法,把自己的某種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種具體事物。如重慶卷。
7.閨怨悼亡詩。表達男女之間的幸福生活,抒寫愛慕之情或離別相思之苦。
8.邊塞征戰詩。詩人或以雄渾的筆墨描寫邊塞風光,抒寫自己報國立功的壯志和寬廣胸懷;或借征戰之事表現征夫思婦對心上人的思念,對拓土開邊、窮兵黷武的統治者予以辛辣的諷刺與委婉的勸諫。
9.詠史懷古詩。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懷念古跡來達到感慨興衰、寄托哀思、托古諷今等目的。
10.談禪說理詩。詩人把自己對禪宗的頓悟或事理的體察訴之于筆下,這類詩歌往往以似不食人間煙火的空靈之境取勝,或以深邃綿密的哲理流傳千古。
(三)抓表面隱性信息,從感情上讀懂
讀詩不僅要善于抓住直接表達感情的表面信息,還應注意結合時代背景、作者生平、注釋、典故等隱性信息知人論世,推知作者所要表達的主旨和情感。
二、知識儲備是基礎
(一)把握常見意象的內在意蘊
楊柳、南浦、濁酒、長亭等意象多見于送別詩;長城、樓蘭、柳營、羌笛等多見于邊塞詩;月亮、鴻雁、雙鯉、莼羹鱸膾、搗衣等意象常表達對家鄉的思念,或表達對親人的牽掛;梧桐、芭蕉、流水、斜陽、猿猴、杜鵑等意象常渲染凄冷、悲涼氣氛,表達憂愁、悲傷心情;紅豆、蓮、連理枝等常用以表達愛戀、相思之情;五柳、三徑、、東籬等多表達清閑恬淡的心情,或表達對隱居生活的向往;黍離、草木等常抒發盛衰興亡之感;梅花、、竹、松柏等意象多表現堅強、高潔、堅貞的品格。
(二)把握常用表達技巧及作用
1.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諷今、敘事抒情。
2.描法:渲染、烘托、襯托、白描、工筆、正側結合、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
3.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反復、通感、雙關等。
4. 表現手法:象征、聯想、想象、襯托、對比、賦、比、興等。
5.結構模式: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結情、重章疊句、抑揚、鋪墊、照應、以小見大、開門見山、卒章顯志等。
(三)把握常見語言風格的特點
常見的語言風格有平實、華麗、幽默、辛辣、自然、口語化、清新質樸、簡潔明快、含蓄深沉、生動形象、寓莊于諧、富有情趣等。
三、規范答題是關鍵
(一) 描述畫面型。描述畫面+意象特點+表達的情感(畫面作用類的需答出情感)
例如廣東卷第10(1)題:
望江怨 送別
[清]萬樹
春江渺,斷送扁舟過林杪。愁云清未了,布帆遙比沙鷗小。恨殘照,猶有一竿紅。怪人催去早。 【注】 杪:樹梢。
這首詞的前四句描寫了怎樣的送別場景?(3分)
參考答案:描寫了在春天的傍晚,詩人在江邊送別友人,看著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漸行漸遠,被岸邊的樹梢遮住了一部分;天邊云霞點點,帆船越來越遠,比沙鷗還要小,(描述畫面)整個送別的畫面悲涼寂寥。(意象特點)
(二) 煉字型。釋義+句意分析+手法+表達效果
例如湖北卷第14(2)題:
早發
[唐]羅鄴
一點燈殘魯酒醒,已攜孤劍事離程。愁看飛雪聞雞唱,獨向長空背雁行。
白草近關微有路,濁河連底凍無聲。此中來往本迢遞,況是驅羸客塞城。
請賞析“獨向長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達效果。(3分)
參考答案:“背”是背著,也就是方向相反,(釋義)詩人獨自一人朝著與返鄉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句意分析)用返鄉的雁反襯(手法)出客居邊塞的詩人孤獨寂寞的漂泊之感和濃重的思鄉之情。(表達效果)
(三)鑒賞表達技巧型。點手法+舉例分析+表達效果
例如新課標2卷第8題:
含山店夢覺作
[唐]韋莊
曾為流離慣別家,等閑揮袂客天涯。燈前一覺江南夢,惆悵起來山月斜。
韋莊在詩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現感情的?請簡要分析。(5分)
參考答案:韋莊在詩中用虛實相生的方法來表現自己的感情。(點手法)詩的首聯先寫“實”,寫自己“等閑揮袂”“別家”“客天涯”的豪邁和瀟灑;詩的第二聯寫“虛”,虛寫自己的“燈前一覺”所做的夢。這“夢”是“江南夢”,即思家夢。(舉例分析)詩人將離家的苦悶轉入到夢境,以此寄寓自己現實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襯自己的“惆悵”和孤獨,“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詩人的感傷表露無遺。(表達效果)
(四)分析抒情形象型。概括形象特征+舉例分析
例如山東卷第14(2)題:
尋詩兩絕句
[宋]陳與義
楚酒困人三日醉,園花經雨百般紅。無人畫出陳居士,亭角尋詩滿袖風。
愛把山瓢莫笑儂,愁時引睡有奇功。醒來推戶尋詩去,喬木崢嶸明月中。
詩中陳居士的形象特點是什么?請結合兩首詩加以分析。(4分)
參考答案:行為灑脫,情趣高雅。(概括形象特征)“楚酒困人三日醉”“愛把山瓢莫笑儂”從陳居士喜歡喝酒可以看出他灑脫的性格特點;“亭角尋詩滿袖風”“醒來推戶尋詩去”白天尋詩,夜晚尋詩,表現了陳居士沉迷于詩歌創作的高雅情趣。(舉例分析)
(五)分析主旨情感型。主旨情感+詩句分析(運用表達技巧的應點明)
例如新課標1卷第9題:
阮郎歸
無名氏
春風吹雨繞殘枝,落花無可飛。小池寒淥欲生漪,雨晴還日西。
簾半卷,燕雙歸。諱愁無奈眉。翻身整頓著殘棋,沉吟應劫遲。
末尾兩句表現了詞中人物什么樣的情緒?是如何表現的?請簡要闡述。(6分)
參考答案:末尾兩句表現了詞中人物思緒紛亂、無法排遣的愁情。(主旨情感)是通過人物自身的動作來表現的。(表達技巧)回身整理殘棋并想續下,借以轉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猶豫不決,落子遲緩。(詩句分析)
(六)鑒賞語言風格型。概括語言風格+結合詩句分析
例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第12(2)題:
示秸①
張耒
北鄰賣餅兒,每五鼓未旦,即繞街呼賣,雖大寒烈風不廢,而時略不少差也。因為作詩,且有所警,示、秸。
城頭月落霜如雪,樓頭五更聲欲絕。 捧盤出戶歌一聲,市樓東西人未行。
北風吹衣射我餅,不憂衣單憂餅冷。 業無高卑志當堅,男兒有求安得閑。
注釋:①秸:張耒二子張、張秸。張耒,北宋著名文學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關鍵詞:課堂診斷 目標分類 分類框架
教學目標也稱為學習目標,是指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教學目標設計包括教學目標的設置與陳述,是完整的教學設計過程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隨著有效教學的開展,越來越多語文教育工作者關注教學目標制定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問題,因而目標分類進入我們的教學當中,它作為一種測量手段,將目標、教學活動和評估任務置于目標分類框架中,檢測出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從而對課堂質量起到預測和評估作用,對實施有效教學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追因分析
新課改開始前后,由于沒有相關的教學論、課程論、學習論研究對教學目標的設置和陳述進行明確的界定和規范,我們的語文教育工作者難于把握目標制定的準繩,更沒有科學的測量評估的尺度。使長期以來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制定教學目標時,非常迷惑。本文主要運用布盧姆的目標分類和課程、單元、本節課目標分類框架對搜集歸納的語文課《渡荊門送別》進行追因分析,把幾種目標制定的誤區整理分析如下:
(一)目標繁多
例1 《渡荊門送別》教學設計①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這首詩相關的背景知識。
2.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4.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能力目標
5.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充分體會詩歌特有的節奏及韻律,感受其聲韻美;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6.分析這首詩中的景物描寫,體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賞析作品的意境美。
7.揣摩品味詩中精彩語句的含義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為自己的語言財富。
德育目標
8.這首詩,描繪自然山水,文筆優美,情真意醇。學習它們,可以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9.體會作者對詩人沿途所見景物的描寫,從中進一步體會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和結故鄉的無限愛戀之感。
10.激發學生對家鄉景物、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分析:
將目標、教學活動和評估任務置于布盧姆分類表中
知識維度
認知過程維度
1.記憶2.理解3.運用4.分析5.綜合6.評價
A.事實性知識目標1目標4活動1
B.概念性知識目標2目標3活動2目標6
C.程序性知識活動3目標7活動4
D.反省認知知識目標5
表例
活動1=旨在提取這首詩的相關知識。
活動2=旨在反復誦讀,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活動3=旨在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
活動4=旨在拓展遷移,運用當堂掌握的技巧。
診斷結果:例1目標設置數目太多,教學設計里沒有活動環節與此一一對應,這些多余的目標淪為偽目標。
目標8~目標10為德育目標,和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一樣難于測試,因而不能置于布盧姆的目標分類框架中。這顯然是已經落伍的教學目標,難度較大,數目繁多,不利于學生記憶,更別說理解運用,難于被學生當堂吸收,因而目標達成度低;從布盧姆的目標分類檢測表中可以發現,目標之多,缺乏相應的學習活動相對應,不符合建構主義提倡“以學生為主體”,“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原則,這注定教學形式肯定是滿堂灌,缺乏全體學生的主動參與,這樣設置教學目標,效度可想而知。此外,這種方法對檢驗活動環節是否與目標設置一一對應,重點是否突出,也是有效的。
(二)詞不達意
例2 《渡荊門送別》教學設計②
教學目標:
目標1.知識與能力: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四首詩;
目標2.過程與方法:①溫故知新,調動已知;②初讀課文,喚醒情感;③細讀課文,品
味探討;④展讀課文,深入探究。
目標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分析:
將目標、教學活動和評估任務置于分類表中
知識維度
認知過程維度
1.記憶2.理解3.運用4.分析5.綜合6.評價
A.事實性知識目標1活動1活動2活動3
B.概念性知識活動3
C.程序性知識
D.反省認知知識活動4
表例
活動1=旨在再認與這首詩相關的知識,調動已知,創設情境之用。
活動2=旨在反復誦讀,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活動3=旨在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
活動4=旨在提取學生的元認知知識(即反省性認知知識)。
診斷結果:例2目標沒有使用心理學界定的專用動詞和名詞進行陳述,使至目標難于置于表中,這說明該目標陳述不規范。
將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活動和評估任務置于分類表中可知,目標1屬于事實性知識,主要有活動2和活動3與它對應;而目標2由于是過程與方法目標,加上表述不明,均無法找到類目與它匹配。如目標2中的②“喚醒情感”情感一表述就非常不專業,“喚醒”一詞并不可能是所有學生預期的學習結果,一位市教研室專家曾在中考質量分析現場會上非常幽默地舉例“不睡覺怎么喚醒?”其次,第③第④點的表述也缺乏指向性,沒清楚地說明究竟讓學生探究些什么?如果是表達技巧,它應屬于程序性知識;如果是思想感情,它應屬于概念性知識,也就是說沒有使用心理學界定的專用動詞和名詞進行陳述。
(三)缺乏銜接
例3 詩歌鑒賞――《渡荊門送別》③
[學習目標]
課程目標單元目標本節課學習目標
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對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賞能力。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內容大意;2.反復誦讀,在整體感知內容的基礎上,品味詩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
3.體會古詩文語言特色。1.能夠有感情地吟誦古詩;2.能夠概括詩中景物的特點,說出作者的情感。
分析:
將目標、教學活動和評估任務置于分類表中
知識維度
認知過程維度
1.記憶2.理解3.運用4.分析5.綜合6.評價
A.事實性知識目標1活動1
B.概念性知識目標2活動2活動3
C.程序性知識
D.反省認知知識活動4
表例
活動1=旨在提取與這首詩相關的知識技能;
活動2=旨在理解詩意,概括景物特點;
活動3=旨在反復誦讀,感悟詩情;
活動4=旨在拓展遷移,讓學生再認并運用本節課的程序性知識。
診斷結果:例3的目標1與目標2間的跨度過大,騰空了“理解”與“運用”兩個不可逾越的認知維度,這說明目標的設置缺乏必要的環節作銜接。
比起前兩例,例3教學目標數目少,表達簡練,陳述用詞規范,置于布盧姆的目標分類表都可以從宏觀預測到這樣的目標達成度會很高。可是橫向一比較,就會發現學習目標1和目標2之間的跨度太大,如果在目標相對應的知識點上作量化分析就會知道,能“朗讀”的學生未必都掌握“概括”的技巧,能“概括景物特點”的學生同樣也未必能“說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因為在目標預設的過程中缺乏“提煉關鍵詞句”等方法作銜接指導,它們屬于“理解”或“運用”的認知維度類目,在學生的認知當中具有梯度性建立連接的意義。
其次,這種現行的課程、單元和子課題學習目標三者并存的學習目標陳述方式本身就是一個目標分類的框架,具有一定的導測評功能。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置于這個框架之中就會發現,如果預設目標不符合前面相關的總目標,或本節課中的學習目標少于前面的指導性目標,那說明學習目標沒有以課程大綱為依據,脫離指導思想,可操作性低,預設的效果可能低于全國或廣州市平均水平,這不能不引起我們對該目標的信度和效度的質疑。班中如果有語文古詩鑒賞能力較弱的學生,他們的茫然被這種低難度的目標“達成”掉了。
二、改進策略
上述微型實例一來向大家展示目標分類框架在評教評學時發揮的科學診斷作用,對目標制定時所犯的數量多、不規范、不連貫等問題有著顯著療效,為我們的課堂診斷提供高效度的客觀依據。二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語文教師目標設置和陳述的現狀:㈠目標設置繁多,成了難以達成的偽目標;㈡目標陳述不專業,詞不達意,難以歸類;㈢有些達成度高的目標經不起課程、單元、子課題的目標分類框架的比對,忽視學情分析,脫離教學實際。本人基于上述原則以及注意事項,根據教學實際進一步對目標的制定提出幾點改良策略:
(一)目標多重分析,數量難度適中為佳
例3的分析告訴我們,語文子課題的教學目標受語文課程目標指導,不能全用達成度來表示,否則會陷入另一個誤區。有鑒于此,本人提出在制定教學目標前,要以最新版的《新課程目標》為指導,結合學情進行分析,最后再把目標置于多種目標分類的框架進行歸類比對,宏觀和微觀相結合,上完課后最好還能對某知識點進行量化分析,以便全面客觀地檢驗評估它的實效性。
(二)以學生為主體,立足基礎發展能力
從例3的分析提示我們對待知識與能力的目標的陳述,除了要使用專用術語講究規范以外,表述時還要以學生為主體,所有的環節設置必須以學生的認知規律為依據。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經驗學習以學生的經驗生長為中心,以學生的自發性和主動性為學習動力,把學習與學生的愿望、興趣和需要有機地結合起來,因而經驗學習必然是有意義的學習,必能有效地促進個體的發展?;谟幸饬x的自由學習觀,我們使用教學目標分類評估教學質量不在于學生之間的差異比較,而在于考察預期的教學目標是否為學生所掌握。在關注共性的同時,兼顧學生個性發展,因而提出“立足基礎””發展能力”的要求,以達成”高效愉悅”的教學效果為宗旨,符合因材施教、分層教學的需要。
[附錄1] 《渡荊門送別》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這首詩相關的背景知識。
2.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4.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能力目標
5.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充分體會詩歌特有的節奏及韻律,感受其聲韻美;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6.分析這首詩中的景物描寫,體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賞析作品的意境美。
7.揣摩品味詩中精彩語句的含義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為自己的語言財富。
德育目標
8.這首詩,描繪自然山水,文筆優美,情真意醇。學習它們,可以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9.體會作者對詩人沿途所見景物的描寫,從中進一步體會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和結故鄉的無限愛戀之感。
10.激發學生對家鄉景物、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想像,再現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著的深厚的情思經及對“送別”的理解。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在教學本首詩時,通過放朗讀讀音,讓學生體會,然后學生齊讀這首詩并感悟這首詩的思想內容。
2.問題式教學法:教師依據教學目標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在學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嚴密思維、拓展想象。
3.采用課件進行教學(幻燈片)。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七年級時我們曾學習過表現鄉愁的詩歌――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你還記得嗎(學生齊背這首詩)?另外你還知道哪些描寫鄉愁的詩歌?(學生回答,教師可再做補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另一首反映故園之思的詩歌――李白的《渡荊門送別》。
二 教學新課
1.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唐代偉大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他是我國繼屈原之后又一個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發自己的抱負和理想,以強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馴的態度抨擊社會,鞭撻權貴。他的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韻律和諧多變。杜甫曾給予李白的詩篇極高的評價:“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李白是我國偉大的詩人,是繼屈原之后又一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是唐代詩壇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譽為“詩仙”。
2.簡介寫作背景
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而不是送別朋友,是設想故鄉的山水送別自己。
詩人李白一生足跡幾乎踏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寫了不少歌頌祖國壯麗河山的名詩佳篇。這首詩是詩人于開元十三年(726)辭親遠游,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友人而作。詩人在二十五歲之前一直住在四川,這次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開始漫游全國,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出蜀東下,此詩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3.播放朗讀讀音,整體感知。
活動1:學生聽讀,注意字音、節奏、朗讀課文并解釋詞語。
渡遠:乘船遠行;
云生:云彩興起;
憐:愛;
故鄉水:指流經四川的長江水。
活動2:學生齊讀這首詩,然后個別學生讀。
活動3:思考下列問題:
A.理解《渡荊門送別》一詩各句的意義。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詩人乘舟順流而下,經過漫長的水路,來到荊門之外。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山已經到了盡頭,江水就在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皎潔的明月在空中流轉,如同飛在空中的明鏡。云氣勃郁,在大江面上變幻莫測,如同海市蜃樓一般。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雖然進入異地,我仍然依戀著故鄉的山山水水,不遠萬里,一直伴著我這位游子。)
B.《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交代了什么?
(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C.頷聯寫景,展現了一幅怎樣的景象?是從什么角度來寫景的?烘托出詩人怎樣的心境?
(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地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烘托詩人開闊的胸懷,開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氣的形象。)
D.詩中是怎樣以時空的變換來描繪江山的美景的?
(“月下”寫夜晚,描繪近景,“云生”寫白天,描繪遠景。)
E.詩人已為荊門外的美景所陶醉,為什么卻“仍憐故鄉水”?
(作者見到楚地美景的興奮和激動,但也忘不了曾經養育過自己的故鄉。)
F.“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給我們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
(描寫明月映江水、江上云霞的美麗景象。)
G.全詩表達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通過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開闊情懷和奮發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了詩人對故鄉山水的無限眷戀、思念之情。)
三 寫作方法
可以從整體構思、意境、語言、表現手法等幾個角度來分析。
從構思看:題目“渡荊門送別”,“渡荊門”包括前三聯,尾聯照應詩題中的“送別”,全詩緊扣題目展開,結構分明,章法有度。
從意境看:詩歌意境高遠,形象奇偉,想像瑰麗。抓住兩聯寫景名句,特別是頷聯,要求學生通過想像,用一段話展示其畫面的壯美。
從語言看:可以從“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中的“隨”“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評一字傳神的藝術效果。
從表現手法看:①“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運用襯托的手法和對偶的修辭手法寫江水的平靜,江岸的遼闊;②“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運用擬人的手法,賦予江水以情意。
四 課外拓展
活動4:學生自學李白的《送友人》一詩,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
(這是一首送別詩,充滿詩情畫意。首聯工對,寫得別開生面。中間二聯切題,寫分手時的離情別緒。前兩句寫對朋友飄泊生涯的關切,落筆如行云流水,舒暢自然。后兩句寫依依惜別的心情,巧妙地以“浮云”、“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寫得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尾聯更進一層,抒發難舍難分的情緒。全詩寫得新穎別致、豐采殊異。)
五 小結
這首詩通過對出蜀至荊門沿途所見景物的描寫,展現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構成的雄奇壯麗的畫卷,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無限愛戀的真摯感情。
六 作業
1、學生自由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預習下一首詩《游山西村》。
[附錄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四首詩;
2.過程與方法:溫故知新,調動已知;初讀課文,喚醒情感;細讀課文,品味探討;展讀課文,深入探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教學難點: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教學用具:錄音機、課件、微機或投影儀
教學方法:誦讀、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渡荊門送別》李 白
活動1導入新課
初一時我們曾學習過表現鄉愁的詩歌――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你還記得嗎?另外你還知道哪些描寫鄉愁的詩歌?(學生回答,教師可再做補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另一首反映故園之思的詩歌――李白的《渡荊門送別》。整體感知教師范讀
活動2學生聽讀,注意字音、節奏并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a.說說《渡荊門送別》一詩的主要內容。b.抒發作者鄉愁的是哪一句?學生討論交流a.寫作者李白出蜀至荊門來到楚地時所見到景色及自己的感
受。b.“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睆木拔锓矫嬷P,表現的是作者寫出濃濃的鄉思。
活動3自由背誦課文抽查背誦研讀賞析齊背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a.寫景的句子是哪幾句?是按什么順序描繪的? b.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并說說理由。
出示學生設計的圖畫或課件,引導學生對照賞析,四人小組討論交流a.“山隨平野盡,江人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是按由遠到近的順序寫的。b.示例:“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將靜止的山嶺描繪出充滿動感與空間感的活動畫面來。后句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寫荊門一帶平原曠野寥廓高遠的景色。這兩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闊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霸孪嘛w天鏡,云生結海樓?!笔窍纫运忻髟氯鐖A鏡反襯江水的平靜,再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詩人以移步換景的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出長江的近景和遠景,奇妙多姿,藝術效果十分強烈?!叭詰z故鄉水,萬里送行舟?!辈恢苯诱f出對養育過自己的故鄉的思念之意,而是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誼;萬里送行舟,從另一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情深。齊讀背誦延伸作業閱讀《歸園田居》其他四首。摘抄盛唐高適、岑參的著名邊塞詩,并點評賞析。
活動4從四首詩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閱讀感受寫出來。
[附錄3]
詩歌鑒賞――《渡荊門送別》
[學習目標]
課程目標單元目標本節課學習目標
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對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賞能力。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內容大意;2.反復誦讀,在整體感知內容的基礎上,品味詩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3.體會古詩文語言特色。1.能夠有感情地吟誦古詩;2.能夠概括詩中景物的特點,說出作者的情感。
[學習重難點]
能夠概括詩中景物特點,說出作者情感
[學習方法]
誦讀法、比較法、探究法
[學習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
唐朝以其燦爛的文化盛極一時,請為唐朝推薦以為形象代言人并說說理由。
活動1 朗誦詩句
1.個別朗讀
2.全班齊讀
活動2 品讀詩句
1.讀標題,引入詩歌。
2.來到楚地,詩人看到哪些景象?請引用詩句回答。
3.作者筆下的景物有什么特點?
活動3 誦讀詩句
說說流露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當堂小結
活動4 拓展延伸
自由朗讀《送友人》,回答問題:
1.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找出詩中能體現作者情感的景物。(作者單位:廣州市第四十一中學)
注解:
① 目標選自《渡荊門送別》教學設計見[附錄1]
② 目標選自《渡荊門送別》教學設計見[附錄2]
③ 目標選自《詩歌鑒賞--〈渡荊門送別〉》教學設計見[附錄3]
參考文獻
[1] 方相成.論語文有效教學三要素[J].浙江麗水教師教育學院,2011.(3)
[2] 胡慶蘭.科學評價框架與國際比較[J].課堂教學研究的國際比較與診斷改進框架的構建,2011.(2)
[3] 黃甫全.現代課程與教學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4)
[4] 閆艷.課堂教學目標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2010.(4)
關鍵詞: 古詩教學 有效策略 拓展閱讀
在傳統的古詩教學中,我們似乎在走“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悟詩情”的模式化道路。這樣學生沒有從古詩教學中體悟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沒有從古詩教學中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摯愛,沒有情感,優秀文化遺產就無以繼承和發展。因此,我們要學習新課標,樹立新理念,努力探索古詩教學的新策略。
一、情感引領,教師是關鍵
古詩,語言凝煉,意境悠揚,或詠物寄情,或抒情啟思,首首膾炙人口,境界高遠,蘊涵哲理,令人叫絕的文字背后,都隱含著詩人彼時彼刻的心情故事。在浩瀚如煙的文學長河中,古詩就如璀璨的明珠傳承著華夏兒女的血脈精髓。所以,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講究方法,以用對古詩的喜愛之情,感染學生,喚起學生對學習古詩的激情。
要想使學生具有激情,教師首先要做到有熱情。教師理應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慣性,使教學方法呈現多樣化,力戒刻板,張揚創新。在進行古詩教學的每一課時,都應找準激情點,以此為契機。如《靜夜思》是思鄉的主題曲;《贈汪倫》是摯友篇;《登鸛雀樓》則既抒發志向又蘊涵哲理,這一首首詩作飽含詩人的深情,教師只有以情激情、找準情感基點,才能使學生在情感的驅使中學習語言,才能使學生從中獲取情感與人文精神的養料,豐富感情世界,開啟藝術想象力,培養良好的性格、氣質和語文品質。
二、品析誦讀,感悟詩的意境
“高聲朗讀,以暢其氣;低聲漫吟,以玩其味”。詩歌是富于情感的,詩歌的語言美必須通過反復體味才能領略得到。朗誦是體味的基礎,也是它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而讀詩又可分為三個步驟:初讀、細讀、精讀。下面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加以說明。
1.初讀
初讀要指導學生讀懂詩句,讀通全詩。首先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進行自主學習,著重進行旁批。古今義不同的要批:如《送孟浩然之廣陵》題目中的“之”,這里用動詞,相當于“去”;學生不常見的古漢語單音詞要批,如“辭”,告別;盡,消失。地理名詞要講清:送別的地點――黃鶴樓在武漢,孟浩然要去的地方――廣陵,即揚州,前者在長江上游,后者在下游,故有“下揚州”之說。然后引導學生由字到詞,由詞到句進行理解,使學生了解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送別的情景,在春光明媚的三月,李白站在黃鶴樓目送朋友孟浩然遠去,孤獨的帆影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滾滾的長江水流向遠方。這時,抓住送別的地點黃鶴樓這一富有詩意的地方介紹時代背景,還可利用多媒體把黃鶴樓展示在屏幕上,黃鶴樓飛檐重閣,雕梁畫棟。輔以講述,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傳說中有仙人乘鶴于此憩駕,也是兩位詩人經常飲酒作詩,流連聚會之所,啟發學生想象,風流的時代,風流的詩人,風流的地點,送別像一首愉快而自由的暢想曲,學生初步感知這首詩明快的意境。
2.細讀
學生了解詩的大意后,要抓住色彩濃厚、形象顯明的詩句,進一步引導學生悟情明理,體會詩的意蘊。如詩的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煙花三月”是什么樣的季節?細究何為“煙花”?結合學生學過的詞語“煙雨”一詞,學生可理解為描寫的是那看不盡,也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美景。
3.精讀
古詩語言凝練,煉句擇語,在文學長河里達到了登峰造極的輝煌。教學中,要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分析作者對語言的表達方式。詩中“之廣陵”與“下揚州”互換,詩句用韻反不合撤了,題目也口語化了,整首詩讀起來不順口。又如“煙花三月”中的“三月”前用“煙花”一詞平中見奇,假如用“陽春”或“春花”代替“陽春三月”只點明了時間,“陽春三月”有一點色彩感,但那種春意蕩漾的氛圍就不那么濃郁了。
三、拓展閱讀,奠定學生的文化基礎
課改提出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奔匆獎撛煨缘乩斫?、使用教材,積極利用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所以,我們更不能就詩教,要勇于把語文課堂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也就是學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學生一道開發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古詩距離學生遙遠,有很多詩都有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這就要靠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學習詩歌前要閱讀、收集大量與本詩有關的資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詩文。在這一次次的積累中,學生的語文功底、才能漸漸地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