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晉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東晉書法家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王氏父子。
王羲之,字逸少,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稱。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主要作品有《黃庭經》《樂毅論》等,草書《十七帖》《初月帖》等。
王獻之,字子敬,東晉著名書法家,“書圣”王羲之第七子,與其父王羲之并稱為“二王”,并有“小圣”之稱。主要作品有《鴨頭丸帖》《淳化閣帖》《中秋帖》等。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世說新語》;文體;《晉書》
《世說新語》記述東漢末年經三國至兩晉時期士人的生活和思想,通過記錄許多人物的奇聞軼事和生動言談,具體形象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尤其是士族階層的生活狀況、文化習尚及至他們的精神世界。它全書內容不足九萬字,卻涵蓋了史學、哲學、美學、社會學、宗教等各個方面。
《世說新語》對中國思想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千百年來,源源不斷地為我們輸送著養分。歷朝歷代的人們從各個方面對其進行研究。其中,關于它的文體特征,國內外學者也進行過很多探討。大致有以下幾種不同觀點:
1、認為《世說新語》是小說;
2、認為《世說新語》是史料文學;
3、認為《世說新語》是小說和史料文學的綜合體;
4、認為《世說新語》既不是小說也不是史料文學。
下面將對這幾種觀點進行詳細分析。
一、小說論
古今小說概念不同,古人認為小說是“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一切無關宏旨的作品都可以歸于小說。《世說新語》主要記載了人們的一言一行,而且偏重于人們的生活細節,多與國家大事無關,符合“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的標準,因此《隋書·經籍志》、新舊《唐書·藝文志》等都把《世說新語》歸為小說。此后的古代典籍,也多持此看法。到了近現代,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也把《世說新語》歸為小說,受此影響,后面很多文學史教材都把《世說新語》看成小說。
二、史料文學或史料筆記論
《世說新語》主要記述漢末至東晉王公貴族、士族階層的言行軼事,是魏晉士大夫階級思想、生活的真實記錄,充分地反映了這一時期的政治、思想、軍事、文化和社會風尚。正如臺灣學者梅家玲所說:“就《世說》而言,其所記述者,皆為當代時空之真人真事,不少記載,亦且并見于同時期的史書,故在取材上,它與史料大量重疊。”《世說新語》對魏晉時期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都有記載,而且很多材料為《晉書》所采用,從此點看,《世說新語》被認為是史料文學也是合情合理。
三、小說和史料文學的綜合體
魯統彥在其論文《——史學和藝術的交融》中提出:“《世說新語》具有獨特的文體特征。它既是文言小說,又是史學名著;既有史書之真實可信,又有小說之可讀性;既是具有較高藝術成就的文學作品,又是通過某些藝術加工寫成的歷史著作。可以說,《世說新語》是我國古代史學與文學結合得最好的一部雜史小說。它創建的體例、運用的技巧、蘊涵的內容,對后世的史學與文學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因而,我們既不能簡單地把它看作小說,也不能籠統地把它當作歷史。它大體上介于歷史與小說之間,實際上兼有兩種文體之特征,也正是在這兩可之間表現出獨特的文體特征
四、非小說非史書論
小說三要素:虛構、人物塑造、情節。符合這些條件,就可以稱為小說,不符合者,就不是小說,《世說新語》的虛構成分很少,其記載的全是事實;在人物塑造方面主要偏重于性格的塑造,而很少有人物外貌方面的塑造;在描述人物、事件時,往往是吉光片羽、一鱗半爪,沒有曲折生動的故事情節。魯迅曾指出:“但須知六朝人之志怪,卻大抵一如今日之記新聞,在當時并非有意做小說”,“因為他們看鬼事和人事,是一樣的,統當作事實。”魯迅又指出,唐人“始有意為小說”。所以,《世說新語》只能說是具有了一些小說的因子,但不能與成熟后的小說同日而語。
盡管《世說新語》有著史書的價值,但它卻不是史書。它雖然具有寫真人真事的實錄性特征,但與傳統的史籍在目的和體例方面都不一樣。《世說新語》記人事的目的遠實用而近娛樂,往往只選取人物生活的一個片斷,著力刻畫人物性格的某個方面,而不像史籍中的人物傳記那樣,介紹人物生平、事跡,關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并按時間順序來展開,更不是有聞必錄。
鄙人學識淺陋,斗膽提出不同于以上幾種觀點的一些疏淺的見解。經過研究比較,我覺得《世說新語》和《論語》有很多相似之處,那么,可不可以把它歸為語錄體呢?
楊玉珠在其論文《論的史學成就》中指出《論語》對《世說新語》影響比較大。《世說新語》是典型的“叢殘小語”、“尺寸短書”式著作,它主要采用“語錄體”的表述方式,這些特點與《論語》如出一轍。概述式、自述式、問答式的表達方式在兩書中都有體現。盡管《論語》與《世說新語》撰書宗旨不同,但《論語》短小明快、含蓄雋永的表述方式在《世說新語》中得到了繼承和發揚,《論語》側重記言的風格也為《世說新語》所承襲。
下面我們來比較一下《世說新語》和《晉書》。
《晉書》是首部官修紀傳體斷代史,在史書編纂經驗、史學體例、史學思想等多方面取得了較高的成就,是研究兩晉歷史的基本資料。《晉書》取材于《世說新語》,但是和《世說新語》又存在著一定的差別,因為《晉書》是史書,它必須遵循史書的寫作筆法。
第一,《世說新語》和《晉書》即使在敘述同一件事的時候,也不會完全相同。可能存在著人物、地點、時間上的差別,語言風格也不一樣,《世說新語》只選取一個片段再現名士的風流瀟灑,語言更加口語化,帶有強烈的感彩;而《晉書》作為一部官修史書,很正統,具有完整性和系統性。
第二,《晉書》對《世說新語》刪剪增無,有的進行了刪減,有的進行了擴充,敘事的詳略也有所不同。在措辭上更加精確,書面化,符合歷史事實和生活常識。而《世說新語》則更追求文意的韻味和賞心效果,難免有言過其辭和不合史實之處,魯迅曾說它是“遠實用而近娛樂”的賞心之作。
第三,《晉書》如牖中窺日,在細節處理方面局部細微的變化,使文意更加流暢;在敘事時力求清晰透明,力避或然之解。而《世說新語》中有些事未交待清楚,敘述得比較模糊,只保留了真實生活的情狀。《世說新語》“或曰”、“諸人”等不定所指,在《晉書》中大部分都給予解決,進行了補充和修正。
總而言之,《晉書》對《世說新語》的采用很保守,和《世說新語》相比,敘事完整系統,力求清晰透明;措辭更加精確,書面化,符合歷史事實和生活常識。《晉書》吸取《世說新語》的語言藝術及人物塑造之法后,使史傳敘事的文學色彩和寫實效果都大大加強,這是它對傳統史書撰寫方式的一大突破,也是“自是言晉史者,皆棄其舊本,競從新撰者焉”的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
[1]張松輝.《世說新語》不是小說[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1).
[2]魯統彥.《世說新語》:史學與藝術的交融[J].學習與探索,2005,(2).
[3]劉軍.《世說新語》非小說論[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00,(6).
[4]劉強,吳寅.《世說新語》文體考辨[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5]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
[6]楊玉珠.論《世說新語》的史學成就[D].西安:西北大學,2008.
摘 要:文章訓釋了《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中“緗油”“駐手”“挺生”“迥發”及“標奇”五條詞語,分析了詞語的詞義,糾正了錯誤的解釋,亦可補辭書之缺。
關鍵詞 :墓志 詞語 訓釋
墓志出土文獻是一種特殊文體,保留了較多當時常用的語詞。《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是對趙萬里《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趙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兩書的進一步補充。出土文獻的特點決定了墓志文獻在漢語詞匯史上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與研究價值。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書中“緗油”“駐手”“挺生”“迥發”及“標奇”五條詞語進行辨釋。
1.緗油:淺黃色的油布;書卷、書籍。
(1)陵谷有遷,緗油易朽,勒芳徽于沉石,共天壤而長久。(《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楊宏墓志》)
按:“緗”,淺黃色的絹帛,古時多用以書寫。《隋書·經籍志一》:“大凡四部合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但錄題及言,盛以縹囊,書用緗素”。“緗油”以“緗”為偏語素,以“油”為正語素構詞。“緗油”,本是淺黃色的油布,因古人常用油布類材料包裹書冊,或是用作書籍封套,以防止其受潮。所以指代書籍。《漢語大詞典》未收此詞。
此類詞語在墓志和傳世文獻中還有很多,以“緗”“緹”“青”等為偏語素,表示顏色;以“油”“素”“簡”等為正語素,表示材質,如“緗素”“緹油”“緹素”“青簡”“緹帙”等,都用來代指書籍。《北史·高道穆傳》:“秘書圖籍及典書緗素,多致零落,可令道穆總集帳目,并牒儒學之士,編比次第。”《唐代墓志匯編續集·顯慶〇〇一》:“啟胄蟬聯,煥乎青簡;開基昭晰,載炳緹油。”
2.駐手:停手、無計可施。
(2)以保定二年歲次壬午十二月壬申朔廿七日戊戌甲夜,忽遇暴風疾。越人無驗,秦人駐手。(《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賀蘭祥墓志》)
按:“駐”,車馬停止。《說文·馬部》:“駐,馬立也。”引申出“停留”義,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三十引《倉頡篇》:“駐,止也。”《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彷徨。”“駐手”即“停手、無計可施”義。《漢語大詞典》未收此詞。
“越人無驗,秦人駐手。”義為“患病后醫治無果”。“無驗”與“駐手”對舉,都義指“不靈;沒有效果。”晉葛洪《抱樸子·論仙》:“凡世人所以不信仙之可學……正以秦皇、漢武求之不獲,以少君、欒太為之無驗故也。”宋王《唐語林·補遺三》:“(崔慎由)左目生贅肉,欲蔽瞳人,醫久無驗。”
春秋時秦在西北,越居東南,兩地相距極遠。因此,詩文中常并舉以喻疏遠隔膜,互不相關。同時,“越人”可指戰國時名醫扁鵲,晉葛洪《抱樸子·廣譬》:“故越人見齊桓不振之徵於未覺之疾,箕子識殷人鹿臺之禍於象箸之初。”“越人”“秦人”并舉,指代全國各地的名醫,說明病疾難以醫治,各地醫者無計可施。
3.挺生:生長、長出;生育;突出、出眾。
(3)君積慶挺生,神采秀異。(《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元伏和墓志》)
按:“挺”,生長、生出。《后漢書·楊賜傳》:“華岳所挺,九德純備。”李賢注:“挺,生也。”“挺生”當為同義連文,“挺”也是“生”的意思。“挺生”,本是生長、長出義,用于評贊人物操行時,轉而指突出、出眾。《漢語大詞典》“挺生”條僅釋為“挺拔生長,亦謂杰出”,并不準確貼切,而應調整義項,重加排列。
例句上文是講述當事者生前行善積福,非常出眾。“挺生”由植物生長、生出義,引申出生育義。《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楊欽墓志》:“降靈不已,挺生君子,稚歲標奇,黃中擅美。”《晉書·武悼楊皇后附左貴嬪》:“鐘于楊族,載育盛明。穆穆我后,應期挺生。”又轉而指突出、出眾,《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楊素墓志》:“公稟景宿之純曜,含俊德而挺生,神機秀發,靈府夷暢。”《魏書·高允傳》:“趙實名區,世多奇士,山岳所鐘,挺生三李。”方一新《中古近代漢語詞匯學》對“挺生”釋義較為詳盡,使用傳世文獻語料論證,不及出土文獻。
4.迥發:詩文、議論辭鋒俊逸不群;才華、稟賦出眾。
(4)君齔齒岐嶷,童子不群,誠性早開,辭峰迥發。(《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王干墓志》)
按:“迥”,高聳、突出。南朝梁鐘嶸《詩品》卷下:“子陽詩奇句清拔,謝朓常嗟頌之。洪雖無多,亦能自迥出。”“發”,煥發、顯露。唐杜甫《石硯》詩:“平公今詩伯,秀發吾所羨。”例句講述當事者未成年時已是卓爾不群,誠懇的心性早早地得到啟發,文辭銳利如有鋒芒,俊逸不群。《漢語大詞典》未收此詞。
“迥發”不僅有“詩文、議論辭鋒俊逸不群”義,還有“才華、稟賦出眾”義,《冊府元龜》卷七十三:“兵部侍郎呂諲,閑氣挺生,宏才迥發,訥言敏行,強識博聞。謀猷出三杰之先,德業處五人之上,久在朝列,尤推審慎。”《鑒戒錄》卷一:“遂乃神機迥發,心鼎獨然。”
同時,“迥”是評贊詞中非常活躍的構詞語素,本義“遙遠、僻遠”,引申出“高聳、出眾”義。“迥”在評贊類詞語中參與構成了大量雙音新詞,例如迥出、迥秀、迥拔、迥特等。
5.標奇:顯露出奇特的樣子;謂氣度、氣韻特異。
(5)降靈不已,挺生君子,稚歲標奇,黃中擅美。(《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楊欽墓志》)
按:“標”,顯出,表明。南朝梁任昉《王文憲集序》:“汝郁之幼挺淳至,黃琬之早標聰察,曾何足尚?”“稚歲標奇,黃中擅美”義為“未成年時顯露出奇特的樣子,內心淳厚,享有美名”。《漢語大詞典》未收此詞。
“標奇”有“顯露出奇特的樣子”義,《晉書·石苞傳》:“鄭沖含素,王祥遲暮。百行斯融,雙飛天路。何石殊操,芳飪標奇。”《晉書·曹毗傳》:“夫寶以含珍為貴,士以藏器為峻,麟以絕跡標奇,松以負霜稱雋。”《全陳文·虎丘山序》:“夫少室作鎮,以峻極而標奇,太華神掌,以削成而稱貴。”還有“氣度特異”義,《晉書·劉惔傳》:“惔少清遠,有標奇,與母任氏寓居京口,家貧,織芒屩以為養,雖篳門陋巷,晏如也。”《祖堂集·落浦和尚》:“異哉神劍實標奇,自古求人得者稀。”
參考文獻:
[1]王念孫.廣雅疏證[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4.
[3]羅新,葉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M].北京:中華書局,2005.
[4]宋聞兵.宋書.詞語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9.
[關鍵詞] 道學;魏晉南北朝;藝術;風格
【中圖分類號】 J20-0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3)02-013-2
古往今來,任何一門藝術都必然會與哲學思想發生密不可分的聯系,相互交融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散發著獨特的光芒。書法與道學思想便是其中一例。
自曹丕代漢之黃初元年至楊堅滅陳之禎明三年(220―589)史稱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是中華文明史中繼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年)以來最長久的一段政權分裂時期。前自漢末動亂而三國鼎立,中有西晉短暫統一繼五胡十六國之紛爭,后為南北相對穩定但朝代跟迭頻繁的南北朝對峙,使得這一段時期成為漢唐兩個統一盛世之間的巨大歷史漩渦,這是政治的斷層,然而卻是藝術的黃金期。就是在這樣一種歷史背景下,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與中國的另一“特產”――書法產生了密切的聯系。
追溯書法理論發展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真正意義上的書法理論,是形成于書法藝術獨立、自覺并發展到頂峰的魏晉時代。此前的歷史階段都沒有這一時期所具備的那種種條件。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書法理論的出現,也是書法藝術自覺的一種標志。魏晉時期的書法大家,之所以在書法史上有崇高的地位,成為萬世景仰的不祧之宗,除了因為他們進行了偉大的革新進取的創作實踐,因為他們留下來大量的藝術珍寶外,還因為他們本身又是一些不斷探索的理論家,對魏晉書法理論的建設和繁榮作出了自己不朽的貢獻。隨著魏晉書法藝術的獨立與自覺,隨著社會書法活動的高漲和整體水平的提高,以光輝燦爛的書法藝術創作活動為背景,書法家們對他們所認知的前代書法歷史和獻身其中的當代書法大潮,進行了總結、研究、評析和探索。于是眾多的書法理論著作紛紛涌現出來。
道學思想主要是指由《易經》開始經由老子、莊子發展而成的哲學思想,它不同于儒家學說。在漢末魏晉戰亂不斷,王朝更替的情況下,人們對以往的信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發生了動搖,轉而開始關注自身的發展,特別是在自然與自我方面追求一種超脫世俗,自由閑適,不拘任何禮節約束的精神高度自由的生活。這與以“天人合一”為內核的道學思想不謀而合。“道法自然”其本質是認為人與大自然原本是一個高度統一和諧的生命體,這就是人與大自然之間原本存在著深邃的根源關系的“天人合一”的觀念。這一時期的藝術觀由兩漢時期的“載道”轉變為“緣情”,在與大自然的同呼吸共命運中感悟、理解,認識大自然本原的“眾美從之”的道德精神的品質和境界,從而擴張人們高尚而完美的心靈世界。藝術觀的轉變反映到書法藝術實踐中則是妍美流便、清朗俊逸書風的形成。
仔細分析兩者(道教與書法)的關系,似乎至少可以發現三處較為明顯的影響:
其一是崇尚自然。在歷代關于東晉時期名家書風的眾多評述中不難發現類似于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唐、李嗣真評王羲之語)、“若溪澗含冰,崗巒被雪,雖甚清肅,而寡于風味”(蕭衍《古今書人優劣評》評王僧虔的字)“師宜官書如鵬翔未息,翩翩而自逝”等與客觀自然相關的論述。除此而外,還有諸如“如謝家子弟,縱復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種風氣”(袁昂《古今書評》論王羲之字)、“師祖鐘王,采取骨氣”(張懷《書斷》評陶弦景的字)等關于神、氣的主觀自然的論述。
道學思想是認識和把握大自然本原即道德精神的根本。在這里,“自然”被認為是道德精神的最本質之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道德精神、谷神氣質、眾妙之門、宇宙萬物、天地人世、人生人性人格等等,這些精神的、氣質的、形體的東西,統統都是“自然”的現象。也就是倡導世人關注自身精神、氣質、形體等方面。僅以王羲之為例,據《晉書.王羲之傳》記載,王羲之與著名的道士徐邁相從甚密,二人時常共修服食。《道學傳》亦記載:徐邁博學,亦善屬文,與王羲之父子為世外至交,羲之亦辭榮養生,每造游,即終日忘歸。書家與道徒的雙重身份集于一身,這也就不難想象其書跡與道學思想認識論的核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間的必然聯系了。
其二是追求個性或者更為明確的說是“人性”的追求。列子曾在《皇帝》篇中表明了“性”的觀念,列子云:“秉生之質,謂之性。”又云:“形而后有氣質之性。”列子認為,“性”就是道德這個生命母體稟賦給生命的精神氣質,即宇宙萬物生命的形體千差萬別、各式各樣,其根本原因乃是精神氣質不同。又由于精神氣質的各異,因而也就各顯出內在的個性。魏晉時期書壇名家輩出,各具特色,爭奇斗勝,變態百出,所謂“尺牘書疏,千里面目也。”(《顏氏家訓.雜藝》)雖然這一時期王氏父子的影響掩蓋了其他書家,但是不容忽視的是,這一時期產生了眾多的書法家。據唐竇蒙《述書賦》載歷代書法家:晉六十三人、宋二十五人、齊十五人、梁二十一人、陳二十一人。其中名家如劉宋謝靈運、羊欣、徐爰等;南齊徐孝嗣、王僧虔、顧寶光等;梁蕭衍、王褒、任P、陶弦景等;南陳智勇、顧野王等。書壇面貌的迥異是對“個性”即“人性”追求最為顯著的反映,也是追求個性的必然結果。
其三是與“純真、樸素”相聯系。在道學家看來,宇宙本源具有無名、無欲、無為、虛無、恬淡、寂靜、純真、樸素、和平、坦蕩、永恒、廣大、自然、渾厚等等最為純潔真實可信的精神品格。純真是美的本質,樸素是美的崇高境界。也就是說,應該露出事物的本來面目。莊子在《天道》篇中云:“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結合到魏晉時期的書風的改變,書家對于自身的關注,并極力形成自己獨特的面貌風格,這與道學中所提倡的“真”恰恰是不謀而合,更為確切的說是相一致的。此外,這一時期的書法藝術表現出對時代和社會的真實反映,是個人人生觀的自然流露,正如趙宦光《寒山帚談》所說的,晉人的書風“以無意得之”,具“不知然而然”的特征,較之前人是質樸真實的反映,使書法從裝飾性向實用性邁出了一大步。這或許不能說與道學思想中的“純真”、“樸素”無關。
魏晉書論中多見"意"字,然而“意”之義大矣。指書法的技巧、技法之意。“意在筆先”之“意”是指考慮、安排,指下筆創作之前的頭腦之中的預先設想。還有一種“意”,與上述第二種“意”義有些關系,不能完全割裂為二,但也略有不同。這種“意”指的是“心意”、“意趣”、“情感”乃至“精神”。都是體現出自由的理想人格的追求,是思想精神的空前解放,與道學的“道法自然”不謀而合。書法活動是一種有意識的藝術創作。王羲之在《論書》中云:“須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意,自有言所不盡,得其妙者,事事皆然。”這是強調人的精神、意趣、情緒不僅僅貫穿在整個創作過程中,而且這種人的“意”要轉化為“書”之“意”,深入到創作的“事事”之中,點畫之間,使點畫之中都有一種爽爽可見的意趣、精神,書法作品中處處皆見“言所不盡”的人意之存在。這樣的作品才能達到神妙的地步。這種“以意為主”、以人的“意”、“情”、“趣”、“氣”為靈魂的藝術思想,早在鐘繇時代就已經出現。如鐘繇云:“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非凡庸所知。”(馮武《書法正傳》)認為點畫筆跡,只能構成形似的外在形式;要使作品有精神,還得注入“人”,即人的思想、感情、情緒、意趣等。只不過鐘繇所言簡賅,而且當時一般人并不知道,做不到這一點。這就是為什么要說魏晉書法是自覺的書法藝術,它不再是完成公文式的文字抄錄和記載事件式的徑直書寫,而是有意識、有目的、有思想地去表現某種意志、某種精神的藝術創作。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的自覺直接反映為藝術的自覺,而藝術風格的獨立形成又是藝術自覺的重要標志。在這其中,道學思想的影響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它滲透在這個時代的血脈之中,對于書法以及其他藝術方面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直接影響,從某種程度上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參考文獻:
[1]李福順.中國美術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張炬.以藝進道[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9.
扇子起源于中國,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扇子不僅成為人們避暑納涼的日常用品,而且逐步演變為展示華夏文明和情感的藝術載體。《晉書?王羲之傳》有一則王羲之為老婦題扇的佳話。今浙江紹興有“題扇橋“,相傳便是王羲之題扇處。到了南宋,畫扇、賣扇、藏扇之風盛行并出現了扇鋪和畫商。明清文人墨客題扇畫扇成了一種時尚。近現代的惲壽平、鄭板橋、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李可染等都是題扇畫扇的藝術大師。眼下,這些名家的翰墨丹青扇子價值連城。
用來創作真金微書的(青灰)全棕黑紙扇就是中國傳統名扇,人稱扇中一絕。扇骨采用廣西野生棕竹,花紋天然、紋路流暢;扇面采用天目山純桑皮紙,色澤自然、手感厚重。書以真金微書,更呈雍容華貴之態、展精美絕倫之姿,藝術品位甚高,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深受世人青睞,廣受海內外友人的歡迎。特別是真金微書扇,因疏密有致、雋秀流暢,集儒家文化中的智慧、品味、涵養與雅趣于一身。
筆者在(青灰)全棕黑紙扇面上用真金粉書寫小如蠶籽的微型書已有43年之久,如今同行是少而又少,曲高和寡之感時時隱現于心中。面對如此優秀的寶貴文化傳承,本人淺談一下多年來的創作心得和體會,以望為后人的研究、繼承和創新提供一些啟迪。
一、結構章法以彰藝術
真金微書藝術是由細而清晰的筆劃按提、頓、挫、點、捺、橫、撇等用筆方法,書寫出小而雋秀的微型書法,結構嚴密,高低寬窄等協調統一,行氣貫通。
真金微書的章法布局甚為重要。扇子是由超過180度半圓弧扇面和扇骨組成。在扇面上創作真金微書難度極大,一不能劃線,二不能打格子,就靠自己按照內容及字數,經過仔細、精確的思考和計算并在創作時嚴格把握。創作5~6千字的作品,每間2行,在上面應留白2.5cm,下留3.2cm,字間距在1.00mm~1.20mm之間,行與行的間距上至4mm~5mm,下至2mm。每行盡量排行豎直,形成上大下小的格局。2長行2短行,橫向字與字之間形成弧形。創作幾萬字以上的扇必須呈現幾個弧形,每間上面創作6~7行,中間為5~6行,最下面可為4~5行,整把扇面可形成3~4個漂亮的弧形。根據(青灰)全棕扇扇面的長度,盡量做到圓弧均等,這就要經過精確計算。扇的前面先空一間,在第二間書寫書名、作者,在最后落款,標上時間、地點,蓋上印章并盡可能不在折間之上創作,以免受損害。在章法布局中,要字與字相呼應,行與行之間相承接,做到疏密有致、清晰可見、雋永流暢、渾然一體,使其具有優雅的整體藝術美。格調高雅的一把真金微書扇作品,章法可以奪主先入,撲入眼簾,在一毫米的空間里,其字點、橫、撇、捺卻能法度嚴謹、中規中矩、線條剛柔并濟。這種揮灑自如的功力,當屬不易。寫微書時,只能看到書寫者的手腕微微移動,就像練氣功一樣,寫微書非得修得上乘內力,方能運筆自如、氣定神閑。下筆時看人的心性,心平氣和、心懷若水才能在一毫米的空間中隨意發揮。小如蠶籽的微書金光熠熠、疏密有致、氣勢貫通、格調一致,展現出嚴密的統一感和賞心悅目的整體美。
書法是視覺造型藝術,而扇面微書則更是一種新型獨特的藝術門類。
二、精選材質以顯高雅
真金微書扇非常講究扇子的材質。一把扇子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不僅對扇面有高要求,對材質也頗為講究。(青灰)全棕黑紙扇是中國傳統名扇,它制作復雜,要經過72道工序,選料也極為講究。扇骨采用的廣西野生棕竹,其花紋天然美麗、紋路流暢,經過精心磨砂后扇骨光滑柔軟且富有彈性;扇面采用天目山純桑皮紙,用高山釋漆經多次涂刷精裱而成,其色澤自然、手感厚重。所用金粉則用真金佛赤(泥金)調金油精心研磨調制而成,以顯華貴。書寫工具要選用高檔的兼毫毛筆,但買來的毛筆無法使用,必須經過多次細心的修剪才能使用,以使線條圓潤遒勁。
三、真金微書扇的特點
1.整把扇金光熠熠,疏密有致、章法整齊、雋永流暢,如萬千繁星熠熠閃耀,令人陶醉。稱為扇中一絕的高檔(青灰)全棕扇及紅木、紫檀木、雞翅木扇骨,顯得特別華麗珍貴。
2.真金微書保存時間較長,永不褪色,是微書藝術中一大創舉,與宣紙上的微書相比,更顯得精致美觀、雍容華貴、品味極高,受到日本、韓國和港澳臺友人的贊譽及喜愛,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3.微書藝術弘揚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獨特技藝,以完美的形式和深邃的內涵充分體現了精微之中藏萬千、精微之中容百川的哲理。
四、真金微書扇的收藏與保護
1.真金微書扇必須要保持干燥,絕不能受潮,但又不能在強烈的陽光下曝曬,否則扇骨會開裂,扇面會變形,對扇子造成極大的損害。在每年梅雨季節,必須拿出來檢查,小心清理霉點,保持通風透氣。
2.裝真金微書扇的錦盒必須先經過內部用高檔的殺蟲劑噴灑,殺菌消毒后用紗布做成錦盒大小的(長方形)紗布袋,內放入少許花椒,墊在盒內后將真金微書扇放在紗布袋上,以防蟲蛀。平時可用報紙包好,放在樟木箱內,因報紙透氣、油墨也可防蟲。在藏友及親友之間可經常欣賞,以便通風透氣,切忌使用塑料袋包裝,因為塑料袋密不透風,會將扇子悶脆,造成不可收拾的損害。
3.觀賞真金微書扇時,應戴上干凈的手套,防止汗漬,觀賞時千萬不能用手指觸摸扇面,面部不要靠近以免口鼻中呼吸的氣息對其造成損害,切忌吸煙及桌上放有茶水飲料,也不要把藏品扇當作普通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