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非常主播劇情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高超之處勝在踏實
《誓言永恒》的名字取得像臺灣言情劇,但劇中的愛情戲份卻少得可憐。這樣就很好,干凈利落,不像某些電視劇不弄點纏綿悱惻就拍不下去似的。頂著廣電總局“無新意”的質疑,《誓言永恒》還是強勢上檔,據說播出第一天就有五千萬的觀眾不約而同把頻道調到了央視一套,并且是在高考的前兩天。
可能嗎?不管。有新意嗎?不管。好看嗎?這必須得發表一下意見:還行。人們都說即便某種菜再好吃,讓你天天吃,也受不了,但其實反過來講對有上進心的廚師是件好事,他會在前人的基礎上做一些調整。《誓》就是這樣的例子。導演毛衛寧拍過曾創下收視奇跡的《梅花檔案》,包括號稱中國第一部“諜戰劇”的《誓言無聲》以及今年早些時候的《身份的證明》,他比一般導演高超的地方在于“踏實”二字,不去搞一些類似于故弄玄虛這樣讓人膩煩的小花招。本劇從一開始就老老實實在講故事,故事的背景設在解放之后,跟戰爭撇清關系而搭上人們并不熟知的軍事建設,本身就具備天然的神秘性和吸引力,把特務的元素安插在此實在高明,也是《潛伏》無法比擬的部分。
《誓言無聲》好就好在它有一個貴如金磚的播出平臺,讓它不需花費太多心思就能走入大眾的視野,并輕松贏得口碑。當然,這取決于《誓》本身質量上乘。央視也播過不少爛劇,但再怎么爛,也會有不錯的收視率,頂多是口碑差一點。大眾的口味其實差不太多,并且取決于大方向的引導,具體情況是,你給他們看什么,他們就看什么。這就是強勢媒體的厲害之處,況且,在中國許多地方,除了能收到中央一套,他們的電視機除了藍屏就是雪花點。
或許,我說得有些嚴重了。
“現實版”長篇諜戰劇《潛伏后傳之女主播》
一次偶然的機遇,某國家電視臺女主播(房靜飾)認識了潛伏在國家內部的間諜(申覓楠飾),幾經游說,女主播決定加入此間諜組織,為了竊取大量情報,女主播鋌而走險,申請主持能夠獲取情報最多的邊防類節目,豈料在某情報專家時身份敗露,與其男友雙雙入獄。本劇在開拍之初就引來熱烈的關注,然而劇組對此一直非常保密,目前僅能從其官方宣傳博客以及坊間流言碎語中得知片段一二。 (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虎頭蛇尾,肺活量小
《秘密圖紙》跟《誓言永恒》相比,完全是“諜戰劇”兩種風格的極端典型:前者飄,后者沉;前者快,后者慢。從電視劇開始的第一分鐘,《秘密圖紙》就極力在營造一種日劇才有的緊湊氣氛,力求每集四十幾分鐘秒秒抓人。
這樣的劇做到吸引眼球很容易,但真的要留住觀眾,各方面都必須得做到極致。除了音效、剪輯等這些硬性部件跟上層次外,最最關鍵的是劇本一定要精細化。本劇的劇情內容光看梗概就繁雜嚇人,這人殺了那人,那人又復活了,那人又跟那人其實是親兄妹⋯⋯諸如此類吧,人物關系越亂越好,還真的能鎮住不少人。我說的精細化一方面是上面說的將關系線拆散,另一方面是在細節上做足文章。這樣主要靠情節推動的劇沒有硬傷是不大可能的,邏輯精密也是非常難的,那么,請盡量在服、化、道,在臺詞和背景環境上多花心思彌補,才不至于淪落成一塊雞肋。
本劇是根據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紅色經典電影改編,有一個很棒的故事基礎,但很可惜,《秘密圖紙》在開始做了很強的“入場式”,結尾卻草草收場。肺活量小是國產劇情片的通病。
回到本劇。就我個人的趣味來說,本劇并不“好看”。我指的是由于導演太突出戲劇性和情節感,反而顯得假。諜戰劇我們也看了不少了,假沒關系,但它那個情緒得在,光瞎編亂造一些不搭調的情節實在是有點讓人難以接受。演員方面我想只說說王志飛。這個新一代的師奶殺手甚至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因為名字的緣故,以前老有人拿他和王志文比,借用一句在紙媒上看見過話:“王志文是可以因一部戲就記住他的那種演員,但未必喜歡他;王志飛恰恰相反,喜歡他,但想不起他演過什么。”
《誓言無聲》
首播于2002年,被業界稱為中國第一部“諜戰劇”,可見其意義價值所在。《誓言無聲》在拍攝上其實并不高明,卻在情感表達上獲得了極高的評價。一直到今天,許多人還認為《誓言無聲》代表了一種水平,一種完全與現在“諜戰劇”截然不同的切入方式:不夠驚險,不夠懸疑,但厚重無比。
《秘密圖紙》
盲約主題曲、片尾曲、插曲、背景音樂、所有歌曲歌詞MV
盲約主題曲插曲片尾曲背景音樂暫未更新,屆時小編將持續跟蹤報道,歡迎收藏本頁面。
盲約電視劇劇情結局結尾
夏天,是一個其貌不揚的女孩,在廣播電臺擔任欄目編輯,有一次她無意中聽到媽媽和自己同母異父的妹妹—悠悠談論婚禮時說:“看著吧,到時你姐一定會穿著寬寬松松的黑色衣服、還是那么胖然后獨自一人來參加你的婚禮”。母親這句話讓夏天瞬間失去理智,兩人發生激烈口角沖突,夏天與媽媽打賭,說自己一定會帶著男朋友出席妹妹的婚禮,讓所有人看到自己的蛻變。如果自己做到,就不能把外婆留下的房子賣掉,因為那里有夏天所有的童年回憶。媽媽同意了這個賭約,此時距離悠悠的婚禮還有278天。夏天通過電臺早間的欄目訴說了自己的經歷以及與母親的賭約,得到了許多觀眾的認同,也同時在廣播中吸引了很多前來約會的對象,在一次次失敗的約會后,夏天逐漸成熟、勇敢,再也不是那個自卑的胖女孩。妹妹的婚禮將至,直到最后才發現其實真愛就在身邊。
盲約電視劇人物角色介紹
夏天
演員 蔣欣
微胖呆萌剩女,在廣播電臺擔任欄目編輯。為了履行一場瘋狂的賭約,勢要在278天內找到真愛,一路“盲約”立志脫單。
楊碩
演員 陸毅
擁有帥氣出眾的外表,學歷高,腦袋聰明反應快。說話直白難相處,脾氣也叫人不敢恭維。空有理想,曲高和寡。最終跟現實妥協,接受女友安排進入電臺擔任文化編輯,他是一個好男人卻很敏感,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
司徒祎
演員 李雅男
電臺主播。骨子里是一頭視覺系的野獸,夏天對他而言,只是廣大女粉絲中的一個外表像古董好說話容易使喚的女同事罷了。直到哪天特賓沒來,他與夏天共同主持節目,才逐漸被勾起好心。在感情上,他不是好男人。不過在工作上,他確實是個不折不扣的專業主播,知識充足,口條流利,并且機智幽默。
楚琳
演員 王汀
有地位、有銀子、有背景的職業女性,與其說她是一名出色的電臺總監,倒不如將她形容為“強心總監”更貼切,即事業心強、好勝心強、自尊心強。從小家境良好、不愁吃喝的她卻有別于其他敗家的富二代,不奢靡、不享樂,一心想把電臺搞好,工作中毋容置疑的佼佼者,愛情里卻是毫無疑問的迷路者。
丁凱
演員 冉旭
丁凱是一名體育主播,有著憨厚的性格,一直喜歡自己的女上司楚琳,甘愿默默的當一名護花使者。然而楚琳卻是名花有主,不知情的丁凱為了自己心愛的人默默地付出著。
盲約電視劇片花拍攝花絮
該劇殺青當天恰好也是中秋佳節之日。
為了更好地詮釋劇中角色,蔣欣增重約十斤。
該劇是蔣欣和陸毅的首次合作,蔣欣表示陸毅長得像她父親,在片場逐漸熟絡之后,蔣欣就直呼陸毅“爸爸”。
猜你喜歡:
1.思美人主題曲、插曲、片尾曲、背景音樂所有歌曲歌詞MV
2.朝歌電視劇主題曲、片尾曲、插曲、背景音樂、所有歌曲歌詞MV
3.之旅電視劇主題曲、插曲、片尾曲、背景音樂、里面所有歌曲歌詞MV
韓劇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中國大陸迅速走紅而風靡全國,它作為韓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一種大眾文化現象被中國觀眾普遍接受。愛情是韓劇中一個永恒的主題,談到愛情時,人們常常向往純真和永恒。韓劇中的愛情主題的表達,充分滿足大眾在現實生活中可望而不可及的“愛情夢”。無論是愛情主題的悲傷優美還是大團圓式美滿,看后總能讓觀眾心中留下久久難忘的回味。“愛情劇通常以愛情的藝術表現為主要吸引力,以對愛情的追求和對愛情的阻礙產生的沖突為敘事的重要動力,通過表現愛情的攫奪超越性來探討愛情這永恒的人類情感和藝術主題。”①早期引入中國的韓劇中的愛情敘事模式,常常表現為西方傳統的愛情童話――“灰姑娘”經歷千辛萬苦終于遇到了自己的“白馬王子”,并與之過上了幸福生活的大團圓結局。這類劇大多為:男女主角在經歷“邂逅―受阻―成功”的過程,上演著感人的愛情“烏托邦”。例如新世紀初盛行的韓劇《愛上女主播》《人魚小姐》《我的女孩》《巴黎戀人》《我叫金三順》《浪漫滿屋》《看了又看》《大長今》《宮》等,劇中女主角大多是出身寒門、相貌平凡、經歷坎坷,但她們最終以善良、真誠的心感動了“白馬王子”和家人。這些早期傳入中國的韓劇愛情敘事模式得到了中國觀眾的追捧,因為它所建構的普通平民的愛情神話,正迎合了大眾的受眾心理。正如莫薩?卡岡所說:“藝術就像一面魔鏡,每個人從中不僅可以看到臆想出來的另一個人,還能在這個虛構的人身上看到真正的自我,看出自己身上的許多非常深刻和重要的自我。”②韓劇所表現的體裁來自于生活中的平常與通俗的生活內容,沒有光怪離奇的情節和驚心動魄的畫面,它是對日常生活的藝術化表達。在現代化快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生活中,人們常常忽略的瑣事與細節在韓劇中總是能找到,并讓人們觀后感慨頗深,忽然發現現實生活中還有這么多美好的東西值得人們去回味,比如:愛情、親情、美好的生活等等。韓劇讓眾多觀眾在得到感官與心理滿足的同時更能激發人們對美好生活中的一切去努力地追求,并會更加珍惜和熱愛美好的現實生活。
近年來,由于美劇、泰劇大量地進入中國的電視市場,韓國影視劇面臨著極大的市場競爭沖擊,原本傳統的敘事模式已經無法深深地吸引中國觀眾的眼球,“當代中國的大眾文化制造了兩種虛假的文化時間。一種是過去的文化時間,它以懷舊文化為表征;一種是當下的文化時間,它以白領趣味作為表征”。③為了適應中國飛速發現的社會經濟現狀,90后年輕觀眾生活在現代信息化的生活模式中,針對于年輕人群的視覺審美,韓劇不得不做出適當的改變。由此劇情中的愛情敘事模式轉變為“灰男孩”遇到“富家女”,上演著“流浪漢”的愛情故事。“在這個通常被稱為‘消費社會’‘后工業社會’或‘后現代社會’的文化中,高雅與通俗、藝術與生活、藝術品與商品、審美與消費等傳統的邊界都斷裂了,一種新的視覺文化已經崛起。”④這種敘事模式的轉變給大眾帶來了新鮮感,同時在與其它外劇競爭中再一次獲得了收視熱潮。
二、敘事模式轉變的突破與特點
作者:[韓]白智娟
定價:35元
類型:勵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本書是韓國勵志暢銷書作家,深受韓國年輕人追捧的女主播白智娟的又一力作。回望自己多年豐富的采訪經歷,她在本書中嘗試探討存在感的力量以及如何獲得存在感。作者長期身處大眾媒體的最前線,最終掙脫語言沼澤的她提出的這一話題顯得尤為熱切與強烈。
存在感是一種恒久的力量
存在感是自我存在得到重視,自我感覺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的一種體驗。自我存在感是維持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失去自我存在感很容易誘發各類心理疾病。存在感是一種比美貌和財富更強大、更恒久、更幸福的力量。在茫茫人海中,也許你一眼就能夠注意到某個人,一定是這人的身上有與眾不同的地方,這種特別之處,就是存在感。容易被人忽視、沒有存在感,在現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像帶著橡皮擦的鉛筆一樣思考
存在感如何獲得呢?首先個體必須保持思想獨立,不要被世俗牽著鼻子走。有時候我們需要捂住向世界敞開的耳朵,閉上圓睜的眼睛,暫停被世界馴服了的思想,停止不斷向世界高呼大喊的話語,直面真正的自我。反觀自身,才能找到讓世界對你“洗耳恭聽”的理由。其次,要像帶著橡皮擦的鉛筆一樣思考,敢于否定自我的人必然更有創造力。創造力被推崇為一種與生命力相當的潛在能力。如果只是拿著與昨天一模一樣的菜單,做出的飯菜必然不會出錯,但也少了新鮮感,不能給身邊的人帶去感動。哪怕燒糊了也好,不好吃也罷,只有在不停地嘗試,才能做出別有風味的飯菜。找到存在感,還要學會遺忘曾經的傷痛,傷痛如能融化,炎癥就不會出現。以我之短顯我之長,也是獲得存在感的一種方式。正視自己的不足,點燃思想的火把,耀眼的也許正是這不足之處。
當然,獲得存在感的方法還有很多,你得自己去本書中淘答案。本書的寫作手法并未逃脫成功學書籍的一貫模式,倘若讀者生活閱歷不夠深,可能會覺得這些論調不痛不癢。可喜的是,在拋觀點的同時,作者引用了自己的采訪經歷作調味。觸動人心之處,散落于書頁各處,如果你足夠投入地去感受。
《閱讀的故事》
作者:唐諾
定價:32元
類型:文學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14篇文章涉及閱讀的各個方面——閱讀的困惑、時間、開始、代價、方式等等。作者以專業讀書人的角度、博學者的胸懷、獨特而精準的思辨,為讀者打開閱讀這個尋常行為下未曾看見的寬廣而深邃的世界。
《吃我吃我》
作者:沈紅藝
定價:29.9元
類型:健康
出版社:廣東科技出版社
吃蘑菇消除疲勞,吃苦瓜改善脾氣,吃獼猴桃緩解壓力……通過食物補充營養,改善情緒和恢復精力,科學地消除各種身心煩惱。營養學家教你通過食物調節身心機能,做一個健康的“吃貨”。
新片速遞
《一夜驚喜》
導演:金依萌
主演:范冰冰/李治廷/蔣勁夫
類型:喜劇/愛情
上映時間:8月13日
影片講述廣告公司女高管米雪(范冰冰飾)在一場生日派對之后,糾結于多個帥哥之間的愛情喜劇故事。該片由電影《非常完美》的導演金依萌執導,范冰冰、李治廷、Daniel Henney、蔣勁夫、吳佩慈、黎明等主演。
《一場風花雪月的事》
導演:高群書
主演:黃曉明/楊穎/在熙
類型:劇情/愛情
很難想象,這樣一個世界觀龐大、線索眾多的故事僅僅由兩個演員、一部手機拍攝完成,劇組人員只有七八人。由北京帶王巡山文化有限公司出品的科幻“直播劇”《嘜姬Maggie》在“一直播”平臺每周定期直播,第一季于2016年12月23日收官,12集累計播放總量近千萬,在線觀看最高峰值15.8萬,單日最高累計觀看量205萬。制片人薛鵬透露,《嘜姬Maggie》將計劃推出六季。
直播劇的適配形式
《嘜姬Maggie》的演播廳在北京四惠附近的一個高爾夫球場旁邊。整個演播廳面積只有幾平方米,墻上不是貼著舊手稿,就是寫著密密麻麻的公式和一些生活的瑣碎信息,房間內充斥著各種管道、電線。這個狹小的演播廳也是男主人公Key的“末世避難所”。演播廳外有一張桌子、幾臺電腦,劇中所有的燈光、音效、音樂控制都在這張桌子上進行。
每天,兩個演員和導演都會對當天的劇集內容進行數次彩排,直播開始后,演播廳里只有兩個演員,他們需要連貫地完成30分鐘的表演,無NG、一鏡到底,而導演只在場外進行燈光、音效的控制,有時會CUE(暗示)一下演員的表演情緒。
“直播劇最大的難度在于怎么在劇里做直播和怎么在直播平臺上做劇。”薛鵬表示。“我們需要在演戲時讓觀眾知道這是一個直播節目,還要把互動加入劇情內容中”。劇本完成之后,針對直播劇的形態,主創們要進行大篇幅調整。“調整的方面主要是內容、景別以及講故事的節奏,因為30分鐘的內容你要有足夠的情節點去支撐,而不是大段的臺詞,那樣就成話劇了。這些情節點得有燈光、道具以及音效的配合。我們要講的是一個末世、密室、兩人出演的懸疑科幻劇,如何講好難度特別大。”
導演林可認為《嘜姬Maggie》完成了直播形式和劇集內容的統一。“每一個主播都想分享自己的故事,而《嘜姬Maggie》也是男主人公分享的自己末世生存的故事。Key孤獨生活了14年,用一個記錄儀記錄自己每天的生活。他有一定程度的人格分裂,會跟自我對話,也希望跟屏幕另一端的觀眾對話,這種行為形式以及這部劇的拍攝形式與故事內核很相符。”
開拍前,林可向薛鵬要求配給燈光設備和拍攝器材。“你得給我燈啊,現在的燈光照度不準、色溫不夠,制片人說沒有;那你起碼要給我一個攝像機,可以后期調色,制片人還是說沒有。”林可慢慢適應了目前的拍攝條件。“我們講的是一個末世故事,在這個寸草不生的地球有一個非常狹小的空間,觀眾也是通過男主人公的記錄儀來觀察他們的生活,觀看他們的故事。因此記錄儀拍攝、色溫不準的燈光、‘垃圾’拼湊起來的道具、破衣服,這些和我們想要呈現的故事都是一致的”。
一次彩排中,男主人公的褲子襠部不小心被扯破了,扮演者杜華楠要求補一下,卻被導演“嚴厲”地說了一頓――“你生活在一末世世界,你拿什么縫褲子”。為了這件事,導演特意給全劇組的人發了一封郵件,并打印出字條貼在演播室――“男主的褲子破了(橘紅色那條),誰也不許縫!”。
“褲子事件”只是例子之一,在直播過程中,觀眾還會發現道具打不開、手機摔地等情況發生,但對主演來說,這都不是意外。“平時生活中我們也會摔手機,《嘜姬Maggie》直播的是Key和Maggie在末世的生活,因此不存在任何舞臺事故或是道具不給力的情況,這些都是生活的點點滴滴。”杜華楠表示。
薛鵬認為,《嘜姬Maggie》的制作成本遠低于當前影視劇制作平均水平,可能僅僅為后者的十分之一左右,甚至連劇中的道具都是他帶領劇組成員制作的。在4個多月置景過程中,主風格的設計被團隊3次,劇中出現的能源裝置、凈水裝置、通訊設備等都暗藏著推動故事發展的線索。此外,小到螺絲刀柄和燒杯等道具的做舊及上色工序也全部由劇組獨立設計制作完成。“我們希望每一件出現的道具都要符合劇情線的邏輯設置。”
雖然只有兩名出鏡演員,但整部劇集有十幾個角色,若干條故事線。“所有角色都依附于故事線,有的在主線里面,有的在支線里面。比如’郵差組織’有3個角色,他們怎么入戲?就是通過Video或是給主角寄來東西,以此推動故事發展。劇中還有兩只尖叫雞,很多末世平民之間爭搶’郵差’配給食物的情節均由它們展現。通過借代和擬物的方式,加上對話和表述,兩只雞有點像平民們的‘靈魂附體’,網友們也很喜歡這種形式。”薛鵬表示,有限的經費把整個劇組的潛力都逼了出來。
IP培育
“不同于傳統影視劇、電影,直播劇是‘活’的。”薛鵬表示,與網友互動也是劇集內容之一。每集都有兩位主演與網友的互動環節,主演會回答一些網友提問,也會以輕松搞笑的方式科普末世地球的一些基本知識。主創還會根據網友反饋,調整之后的劇集內容,如懸疑和搞笑內容的比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