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人體解剖

人體解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人體解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人體解剖

人體解剖范文第1篇

關鍵詞:人體解剖學;多媒體;教學;改革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和網絡的不斷建全,使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在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學校的多媒體教室基本普及,多媒體技術在教學活動中則占有了一席之地。它打破了我們的傳統教學模式,為我們的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課題。對教師應用多媒體教學是否適合本專業,以及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教學效果等等,都提出了新的思考。人體解剖學是一門形態科學,是研究正常人體形態、結構的一門學科。幾年來,在人體解剖學教學活動中我們應用了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結合的方法,與以往的傳統教學比較,教學效果有了明顯的提高。說明多媒體適合人體解剖學的教學,但也并非十全十美,教學中也發現了一些不足之處。這樣,就使得我們要在教學中不斷的改革,不斷的總結,不斷提高,不斷的完善。

1 多媒體教學課件是關鍵

人體解剖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學科,它雖屬形態學,但由于人體的結構極為復雜,名詞術語繁多,邏輯推理性不強,理論抽象難記。所以只依賴傳統的教學手段,講述、記筆記、看掛圖,教學內容抽象,授課過程枯燥、乏味,學生對所學知識難以理解,失去學習興趣。近年來,多媒體技術在教學領域的應用,使人體解剖學教學出現了曙光。這項新技術、新手段應用到人體解剖學的教學活動中,它能夠使文字、圖片、動畫、視頻集于一體,使授課具體、形象、直觀。每版人體解剖學教材都有配套的PPT演示課件,但僅依靠配套課件就能上好課是不夠的,配套課件僅僅是按照教材的重點要求表達內容,忽略了教師的個人想法,不能體現每個教師的教學特點。在現有課件的基礎上,遵循"用圖不有表,用表不用字"的原則,圖片可采用進入、退出、移動、幻燈片、動畫等效果,還可以插入音頻、視頻效果,資源的采集主要來自于網絡,以及個人的總結和到實驗室拍攝掛圖、標本、模型等,在于平時的積累,建立自己的資料庫,這樣應用起來才能得心應手。例如:在學習腕骨時,腕骨位于腕部,共有8塊,可分近、遠4列,每列各4塊,由外向內近側列依次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遠側例依次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鉤骨,我可將圖片的8塊腕骨染成不同的顏色,標注名稱,按順序進入排列,并在圖片下方編成小歌決:"舟、月、三角、豆,大、小、頭狀、鉤"。在心臟的教學過程中,可利用軟件powerpoint制作胸腔的冠狀切面,來觀察心臟的位置和毗鄰,制作心臟的冠狀切面觀察心壁的層次和心的各腔及結構,利用真實的心臟視頻資料講述心的外形,還可以利用Flash軟件制作心腔內血液及心的血液循環動漫,用紅色標出動脈,藍色標出靜脈,用箭頭表示血流的方向,同學們看了有興趣、易懂、易記、學習變的輕松快樂,所以用好多媒體教學必須要有精品課件。

2 多媒體教學優點

2.1提高教學效率,拓寬教學內容 傳統的人體解剖學教學需要在課前準備大量的教具,授課中展示過程繁瑣,而且有限的教具資源會在利用上發生沖突,另外,在大階梯教室授課中,后排的同學由于距離較遠難以看清掛圖和板書,也聽不清老師的講解,這些都會影響到教學效果。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使得上述幾個問題都得以解決,因為多媒體課件可容納大量的圖片、文字和動畫,同時視覺、聽覺效果也非常清晰,而且它具有制作容易,攜帶方便,使用簡單等優點。

多媒體教學可以使課堂教學時間得到充分利用。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以講述和板書為主,大量的時間被過多的講解、板書和展示圖所占用,導致教學內容少,教學過程緊張,一些前沿知識或相關的周邊知識只能放棄不講,完成教學任務較困難。多媒體教學的應用,可先將板書的內容在課件上做好,圖文并茂的教學生動有趣一目了然,不但使得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時也減少了展示掛圖和板書的過程,節省了大量時間,有效地解決了學時數少與教學任務重的矛盾,同時教師可利用剩余時間答疑解惑、查標補標、擴展前沿或周邊知識,同學也可以提問或多做些練習題,提高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可利用大量的網絡資源,將人體解剖學網站的名師課堂、精品課件、復習指導等收納到老師的資料庫,應用到課堂,并可以將好的人體解剖學網站和論壇介召給同學,使其到圖書館進行電子閱覽,提高同學的自主學習能力,課本的內容得到了拓展。這樣不僅提高學習興趣還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2.2提高了教師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多媒體教學需要制作精品課件,這就需要教師對課件的制作加以深入的了解和學習,除了學校對課件的制作進行嚴格的培訓外,教師本人也應該加強計算機的學習,熟練掌握人體解剖學相關網站、圖片和視頻下載、音頻和視頻收集和插入等多項技術手段,這對教師的業務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對教師能力是一種挑戰,只有全面掌握新知識和新方法,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要求,以滿足教學需要。多媒體教學中每節課的內容增加,信息量加大,這就需要學生在課前預習,課上集中精力、開拓思路、認真總結,課后復習通過電子閱覽查閱資料等,能夠引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3多媒體教學生動直觀、簡單易懂 在多媒體教學中可以將繁瑣的板書和掛圖事先都制成了課件,利用圖像、動畫、視頻、音頻等多種信息載體,將枯燥的講解變的生動有趣,將抽象的內容變的形象、直觀,將難以理解的內容變得簡單、易懂。神經系統較為復雜,在學習神經系統傳導通路中,很難得到形態學上的支持,我們只能靠理解和想象學習,既不易理解又費時費力難懂難記。但通過多媒體技術我們可以將不同的傳導通路制作成有型的動態演示,這樣就將微觀和抽象的轉化生為具體有視覺的,這樣的轉化能使復雜的教學內容簡單化,易引起同學的學習興趣。

2.4資源共享,緩解教學和資源少的壓力 由于學校招生在不斷的增加,導致教學任務壓力大,教學資源嚴重缺乏,主要體現在教師不夠用,教室不夠用,實驗室不夠用,掛圖、模型、標本短缺等方面,傳統教學手段難以保證教學質量。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采用大多媒體階梯教室合班上大課的方法,解決了教師和教室缺少的矛盾,又通過制作課件下載了大量的解剖學圖像和視頻,緩解了實驗室、教具、標本缺乏的矛盾,為正常的理論教學和實驗室教學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持。

3 多媒體在實驗和考試中的應用

人體解剖學是一門形態學科,學習中理論結合實踐尤為重要,那就需要上好實驗課。由于學校的不斷擴招,實驗資源就顯得缺乏。大體標本有限,長期的使用氣味有害并且風干情況嚴重;掛圖使用多年已破損退色字跡不清;模型和瓶裝標本老化和損壞情況嚴重,使實驗課的教學質量下降。那么只依賴有限的實驗資源是無法滿足實驗課的需要,多媒體技術的出現解決了這個難題,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圖片和視頻,采用觀察掛圖、標本、模型與老師講解和觀看圖象、視頻相結合的方法,既保正了實物觀察又保正了實驗課的質量。

高等職業教育應注重實踐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我院在實踐教學改革中,增設了實訓基地,騁用臨床老師實踐指導,增加了實驗課學時,同時也要進行實驗課考試。人體解剖實驗考試主要是考察學生對正常人體形態、結構的正確認知能力。我們利用數碼相機或攝像機對實物標本、模型、掛圖等多角度拍攝,再截取成一定大小的視頻圖像,按系統編號,方便使用。平時上實驗課同學觀察實物標本后,我們可利用制作的視頻課件提問,考試時,從中抽取20個結構,插入音頻效果,每個結構間隔60s自動播放,每個結構1分,共計20分,占期末總成績的20%。考試必須要在實驗室觀察實物標本后才能解答,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避免了只看圖不觀察實物的毛病,同時也提高了考試效率。

4 人體解剖學多媒體教學的不足

人體解剖范文第2篇

人體解剖學是一門形態學科,也是醫學生接觸最早的醫學啟蒙課程。它將伴隨醫學課程學習的全過程,乃至醫療、護理、影像、麻醉等醫學職業的始終。其內容龐大、名詞繁多,學習時難以推理破解,記憶難是師生共同的感受。但解剖學內容中有許多器官或結構的名稱、結構、特點等具有趣味性,可利用趣味性激發對該內容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多聯系生活現象和臨床實例,或多用一些比喻、夸張的方法創作一些切合實際,又便于記憶的順口溜等,使之趣味化,可以提高記憶能力[1]。作者將在教學工作中積累的趣味記憶法介紹如下。

1 比喻歌訣

常用比喻歌訣有:①子宮動脈位于輸尿管的前方并與之交叉,它們的位置關系可比喻為“子宮動脈像彈簧,彎彎曲曲行兩旁,宮頸外側兩厘米,橋下流水牢牢記”;②陰囊是皮膚形成的囊袋,其功能類似于空調機,可比喻為“皮子口袋有隔墻,一對里面藏,熱脹冷縮彈性大,有個涼爽的家”;③胰腺于第1、2腰椎高度橫位于腹后壁,它的毗鄰及形態位置可比喻為“頭枕十二指腸、腳蹬脾臟門上、躺在腹后壁上、橫過脊柱前方,胰管縱貫全長、開口十二指腸”;④肝十二指腸韌帶內的三個重要結構可比喻為“右手的三個手指(將右手垂腕于胸前,食指左前肝動脈、中指右前膽總管、拇指最后門靜脈、三個管道都記全)”;⑤腎臟位于脊柱兩旁外形似蠶豆,腎門正對脊肋角;其形態、位置及腎門的體表投影可比喻為“腎臟位居腹膜后,左高右低象蠶豆,脊柱兩旁八字形,脊肋角前對腎門”;⑥腎臟的被膜好比是人穿的三層衣服“纖維膜是襯衣、脂肪囊像棉襖、腎筋膜是外罩、三層膜記得牢”;⑦前列腺位于小骨盆腔內,直腸的前方可比喻為“前列腺像板栗,底體頸分三部;包繞尿道起始部,距離四厘米;經直腸可觸及,形態大小查仔細;老年增生多肥大,男性尿道攔路虎”;⑧眼球的曲光結構可比喻為“角膜房水晶玻體、組成眼球屈光系、共同特點無色明、折光四寶賽水晶”[2]。

2 人體之最

全身最粗大的骨是股骨,最細小的骨是蹬骨。全身最長的肌肉是縫匠肌,最短的肌肉是蹬骨肌。全身最粗大的腦神經是視神經,最短小的腦神經是嗅神經。男性尿道最長的部位是海綿體部,最短的部位是尿道膜部。腹膜腔的最低部位在男性是直腸膀胱陷凹,在女性是直腸子宮陷凹。全身最薄的皮膚部位是眼瞼,最厚的皮膚部位是足跟。顱底最大的孔是枕骨大孔,最小的孔是篩孔。最大的舌是輪廓,最小的舌是絲狀。蛛網膜下腔最大的部位是小腦延髓池,而在臨床穿刺最多的部位是終池。全身最多的動脈分支是腎動脈分支,最少的動脈分支是升主動脈分支。

3 三狹結構及三角結構

三狹結構:食管的三個狹窄,輸尿管的三個狹窄,男性尿道的三個狹窄,椎動脈的三個狹窄。三角結構:膀胱三角、肝膽三角、聽診三角、左纖維三角、右纖維三角、股三角、頸動脈三角、椎動脈三角、枕下三角、危險三角、下頜下三角、頦下三角、鎖骨上三角、肩胛舌骨肌斜方肌三角、肩胛舌骨肌鎖骨三角、肩胛舌骨肌氣管三角、胸腺三角、心包三角、動脈導管三角、食管上三角、食管下三角、肘后三角、肘外側三角、海氏三角、三角、尿生殖三角、系膜三角、磨牙后三角、腰上三角、要下三角。

記憶是掌握知識的基礎和重要環節,誰掌握了記憶的秘訣,誰就能學習更輕松。從神經生物學及心理學角度看,興趣會在大腦皮質中形成興奮優勢中心,這時,腦細胞就會處于積極工作狀態,代謝增高,把感興趣的對象牢牢地存儲起來;相反,對那些不感興趣或厭煩的事則會淡漠處之。授課時穿插一些富于情感、生動有趣和形象的比喻、歌謠等滑稽幽默的語言;不僅能激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引起興趣,幫助理解;同時也可使課堂氣氛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化枯燥復雜的解剖結構為通俗易見的實體實物[34]。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接受解剖學知識;在適度興奮中完成對人體結構的思考和記憶,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當指導學生掌握記憶的要訣和科學的記憶方法非常有必要。

參考文獻

[1] 李 雷,牛松青,王 偉,等.談人體解剖學的趣味性教學法[J].解剖學研究,2008,30(6):478-479.

[2] 邵水金.記憶法在正常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8,20(4):86-88.

人體解剖范文第3篇

【關鍵詞】人體解剖學;學習技法;教學;掌握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267文章編號:1006-1959(2010)-05-1271-02

人體解剖學是研究正常的人體形態結構的科學,屬于生物學的形態學范疇,是醫學生步入醫學殿堂后最先必修的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由于人體解剖學專業名詞和術語多,且其中一些字、詞非常生僻,加之大學一年級新生在學習方法上還沒有完全適應大學階段的學習,故在學習解剖學過程中感到很不適應,常常流露出畏難情緒,甚至出現厭學傾向。現結合自身學習經驗,介紹下如何適應該門課程的學習方法,具體如下:

1.基本學習

眾所周知,課前預習對提高聽課效率和聽課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但預習需根據不同課程的具體特點而制定相應的方法。由于人體解剖學專業名詞和術語多,因此,預習時應根據教學進度安排,通讀老師擬講授的章節,以熟悉該章節的主要內容和所涉及的專業名詞,對其中的生僻字要達到會讀會寫,這樣可避免在聽課過程中,因不懂專業名詞而影響聽課效果。對有的專業名詞可從字面理解其含義,如"椎間孔"可理解為椎骨之間的孔,"硬膜外隙"即硬膜外面的間隙[1]。只有真正懂得了的東西,才能記憶常駐,運用靈活,這說明要把解剖學學好并用到防治疾病的實踐中,不但要聽、要讀、要看、自己動手解剖,更重要的是要理解,這是學習解剖學的最基本方法。

1.1 局部與整體的統一觀點:人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雖然可分為若干器官、系統或若干局部進行學習研究,但它們都是整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在學習中必須始終注意各系統之間,各局部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他們在整體中的地位和相互影響,只有從整體的觀點認識局部,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局部。

1.2 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解剖學的發展和醫學的:發展緊密相關,醫學生學習解剖學的目的是為了學習其他課程和在今后防治疾病的臨床活動中打下解剖學基礎。為達到這個目的,理論聯系實際十分必要的聽、讀、看也是必要的。看標本,自己動手解剖是初步的聯系實際,但這都是死的東西,一定要把學到的形態結構盡可能地在自己身上和同學身上揣摩清楚,這是活的東西,因為將來服務的對象是活人。當然,在學習過程中也要聯系到臨床的一些問題,其目的僅是強調某些結構在臨床實踐中的重要性,而不是超越階段去探討臨床問題。

2.加強對比記憶

在學習過程中,有很多學生感到解剖學枯燥難記,常常有"翻開書似乎什么都知道,合上書什么都想不起來"的感覺。若通過對一些基本知識的歸納總結,采用對比記憶法,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對比法。在解剖學上,有些結構的特點是相反的,如空腸與回腸、肩關節與髖關節等。通過列表,用相反對比法很容易區分并掌握這些特點。例如,空腸的特點是位于腹腔的左上部,腸壁厚,黏膜皺襞多且高,血供豐富,消化能力強,無集合淋巴濾泡。而回腸的特點是位于腹腔的右下部,腸壁薄,黏膜皺襞少且矮,血供較差,消化能力差,有集合淋巴濾泡。這樣對比學習,只要記住了空腸的特點,通過理解也同時記住了回腸的特點;相似對比法。有些解剖結構其概念及組成具有一定的共性,用相似對比法記憶則效果極佳[2]。如肺根和腎蒂,概念上都是出入其臟器門的所有結構的統稱,組成結構上都是臟器的血管、神經、淋巴管及其功能性管道。具體而言,肺根由肺動脈、肺靜脈、肺的神經、淋巴管和支氣管組成;相類似,腎蒂由腎動脈、腎靜脈、腎的神經、淋巴管和腎盂組成。通過對比,這兩個看似很難掌握的結構,可同時記住。

3.文、圖、物結合學習法

人體解剖學是研究正常人體形態結構的學科,涉及的專業名詞多、形態描述多,如果死記硬背地進行學習,不僅索然無味,而且效果不盡如人意。合理、高效地利用解剖學實驗課,是鞏固和加強解剖學理論知識的關鍵所在。具體應做到文、圖、物三結合[3]。所謂文是指教材的理論敘述,圖是教材插圖或解剖學圖譜,物即實驗課的標本和模型等。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同學常常對照圖譜來指認標本[4]。這種單純按圖索驥的學習方法,不能全面認識和理解標本在體內的位置、方位、構造特點與結構之間的關系。

4.在觀察實物標本時,以活體觸摸的形式加強記憶

通過觸摸還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這門課的重要性,從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5]。例如就骨學教學而言,教師講課時可讓學生在自己身上觸摸。如胸骨角和心尖搏動點的位置.以后上到臨床課.定心、肝界等就容易了。又如測量血壓時,首先要觸摸到肱動脈的搏動.學生似乎都觸摸得,但量血壓,能快速將聽診器放準確的不多.特別是急診病人測不準血壓的現象時常發生。但是只要先觸摸到肘窩的肱二頭肌腱,在其內側就很容易觸摸到肱動脈的搏動。

綜合以上學習方法,希望能您全面理解和掌握人體解剖學的基本知識、提高學習效果和考試成績起到一定作用,但此學習法并非經典,僅為本人在學習中的幾點粗淺體會。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功效,讓您最終找到最適合自己特點的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1] 章祖寶,王茂源,劉清清.淺談人體解剖學的學習方法[J].科技信息,2008,36:239-239.

[2] 張子明,張宇新.人體解剖學學習方法初探[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05,7(4):529-530.

[3] 張從海.人體解剖學學習方法及21世紀解剖學教育問題[J].菏澤醫專學報,2001,13(1):84-88.

人體解剖范文第4篇

1增加解剖學實驗學時

由于解剖學是一門形態學,需要花大量的時間觀察標本,所以我們對護理學專業人體解剖學學時由原來的理論和實驗的比例由2∶1改為1∶1,重點增加了實驗學時的比例,學生可拿出更多的時間仔細觀察標本,加深印象,改變了以前課堂灌輸,課后死記硬背,拿上標本讓學生描述時經常指錯的情況。

2標本輔助教學的應用

我們最新購置了6套人體解剖學標本,在課堂教學中,對不同內容可選擇直接拿標本講解,改變了以前單純展示幻燈片的方式,既節約了時間,也提高了教學效果。比如講解運動系統時,將骨拿在手上,嚴格按照解剖學姿勢講解,不僅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將左右區別開來,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3將臨床案例引入解剖學教學

臨床案例的應用,使學生將基礎與臨床緊密結合,學以致用。不僅增加了解剖學知識的應用,同時鍛煉了學生人文社會知識的培養。每講完一個章節,我們將所學內容的臨床案例發給同學,課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和分組討論,最后老師在課堂上概括總結,既鞏固了解剖學知識,也培養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良好習慣。

4臨床護理操作微視頻引入課堂

我們在教學醫院錄制了臨床護理操作微視頻,如三角肌注射、臀肌注射、插胃管、灌腸術、導尿術、靜脈穿刺等共計50個視頻,在教學中根據內容引入,使學生早期接觸了臨床,提高了學習興趣,得到了學生一致好評。5改變解剖學考核方式我們改變了以前只考理論的做法,現在實行理論和實驗分別考核,詳細制訂了解剖學實驗考核辦法,通過標本考試、課堂問答、考勤、平時作業等,加強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學生成績明顯提高,平均成績由原來的78.3分增加到84.6分。

人體解剖范文第5篇

(連云港中醫藥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連云港 222000)

【摘 要】微課程是相對常規課來說的一種微小的課程,它通常以一段5~10分鐘簡短的視頻作為授課的素材,學生可以通過微課程預習、復習,實現自主學習。微課程既有別于傳統單一資源類型的教學課例、教學課件、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教學資源,又是在其基礎上繼承和拓展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

關鍵詞 微課程;課程改革;人體解剖學生理學

微課程是相對常規課來說的一種微小的課程,用以講授單一知識點或突破某個教學的重難點。它通常以一段5~10分鐘簡短的視頻作為授課的素材,學生可以通過微課程預習、復習,實現自主學習。微課程以短小精悍的在線視頻為主要載體,同時還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教學資源,它們以建構主義體系形成主題式、深度化、結構化的資源單元應用“微環境”[1]。因此,微課程既有別于傳統單一資源類型的教學課例、教學課件、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教學資源,又是在其基礎上繼承和拓展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近年來微課程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并在移動學習和在線學習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 微課發展及其特點

國外對微課程開展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如美國阿依華大學附屬學校于1960年首先提出微型課程Minicourse 也可稱為短期課程或課程單元[2]。新加坡教育部于1998年實施的MicroLESSONS研究項目涉及多門課程領域,其主要目的是培訓教師可以構建微型課程,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一系列支架幫助其進行具體的教學設計。

中國對微課程的研究和實踐最為系統的是廣東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網絡中心的胡鐵生老師,他率先提出了微課的概念[3]。廣州大學教育學院的田秋華老師將其定義為:基于學校資源教師能力與學生興趣以主題模塊組織起來的相對獨立與完整的小規模課程。田秋華老師與上海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系劉素芹老師均提出微課程是校本課程的重要形式,應將其納入學校的課程體系中。

微課程的主要特點:“微”特征——具有學習內容的精煉、短暫、高效之顯著特征,經不斷滾雪球式積淀微學習成效。“微”手段——更適宜移動終端學習,包括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微”環境——提供“微學習”有效條件,為泛在學習構建了舒適環境,其支撐的微學習過程可增添深度學習的驅動力。“微”目標——具有微學習的微課化、專題化屬性,微課程知識關聯體系與學習目標達成呼應。

微課程按照教學方法分為講授類、輔導類、問答類、啟發類、討論類、演示類、練習類、實驗類、表演類、自主學習類、合作學習類、探究學習類。按照教學環節分為新課引導類、知識理解類、練習鞏固類、小結拓展類、課程實踐類、學習互動類等。

2 人體解剖生理學教學現狀

學校的課程水平直接決定著受教育者的素質水平,課程是否合理科學,直接關系到未來人才的素質形成。傳統的講授是醫學學科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其特點是以教師講授為主,雖然條理清晰講解較系統,但課堂信息量大會使重點內容錯過學生的最佳主動注意時段。且學習局限在教室內,單一呆板,缺乏變化,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影響了學生全面、生動主動地發展。

《人體解剖生理學》是研究正常人體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它是高職高專衛生類學校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其理論知識枯燥抽象、多樣化、靈活性不足、難學難懂,同時高職高專學生學習基礎差,主動參與性不強,欠缺良好的自學能力,如何做好高職高專的人體解剖生理學教學工作,一直是教師面臨的難題[4]。傳統的教學主要依賴于老師的講授、板書和部分掛圖。掛圖和課本上的插圖既簡單又缺少立體感,而人體是一個三維立體的結構,所以傳統的解剖生理學教學很抽象,要求老師引導學生由那些簡單的平面圖形去想象它們的立體結構和位置關系。這樣教師講得費力、學生學得費神,往往事倍功半。在新課程標準理念下,思考進行人體解剖生理學微課程研究,更新教師的理念,以改善課堂主體的情感思維活動和行為方式,強化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達到解剖生理學有效教學的目的。

3 微課在人體解剖生理學中的應用

人體解剖生理學微課通過三維動畫、圖片、音頻等多種信息載體將某個知識點或教學主題相關教學資源作結構化的組合,并將教學資源與教學任務、教學活動、教學環境之間建立有意義的關聯,形成一個主題突出、資源有序、內容完整的結構化資源應用環境,同時隨著教學需求和資源應用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地生長和充實,進行動態更新[5]。從而將枯燥乏味的解剖生理學知識由抽象轉變成了具象知識,形象直觀,學生易理解掌握。且微課程時間短,主題突出,使學習目標更加明確、內容更加精練,做到詳略得當、重點突出,從而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

隨著電腦、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廣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隨身”地通過電腦和智能手機收看微課進行學習,學習的地點不再局限于課堂,擺脫了教室和教科書的限制,使得學習更加方便、靈活,將枯燥的課堂灌輸變得生動有趣。這在一定程度上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人體解剖學這門課程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微課中教師通過知識點切割把課程出現的重點和難點變成若干個顆粒化視頻,學生課下能夠隨時隨地瀏覽教學資源,有利于把握重點內容和提高對知識的掌握深度,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精準把握學習目標。

微課程不僅為學生的學習方式提供了新的途徑,且教師之間還可以通過微課程平臺進行教學成果的分享、交流、完善備課,抓住教學的重難點,從而能夠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進一步提高教師運用信息媒體技術的能力。

4 微課發展中需注意的問題

微課程的核心資源是“微視頻”。微視頻質量直接決定微課的建設水平和應用效益。因此,要高度重視視頻技術的培訓,拓展視頻資源的來源(不能僅從課堂中拍攝,而應該采用課堂拍攝式、錄屏式微課、軟件制作合成及運用多種方式和途徑的混合制式),提升教師的視頻制作水平(如視頻拍攝、制作、后期編輯加工、合成輸出等)。微課不僅是一項資源開發工作,更是一項集網絡課程的設計、規劃、建設應用與研究的復雜系統工作。教師在建設微課資源的同時,就要考慮微課的應用環節(即教與學活動的實施)。

5 結語

通過微課程的應用,教師由課堂上的全面控制改為指導、協助相結合;由教師的單向灌輸改為師生互動。從而使課堂結構與學習模式變為學生由外在的、被動的灌輸對象轉變為自主的、有意義的知識建構者;而教師應當從課堂的主導者轉變為學生建構概念的促進者、幫助者,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倡導協作學習。

參考文獻

[1]歐文勤.“微課程”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設計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1002-4808(2013)10-0064-02.

[2]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張靜然.微課程之綜述[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11):19-21.

[4]徐國琴,章福彬.高職高專學生的學習動機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1,5-4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河县| 汤阴县| 册亨县| 武安市| 保康县| 磐石市| 连州市| 元江| 仁化县| 大城县| 凌海市| 定结县| 罗源县| 华蓥市| 文安县| 莱芜市| 娄底市| 哈密市| 磴口县| 宁武县| 上栗县| 兴国县| 峡江县| 通许县| 松滋市| 苍南县| 泰兴市| 延津县| 安庆市| 来安县| 滦南县| 广昌县| 商城县| 西乌珠穆沁旗| 陆川县| 邳州市| 古蔺县| 平乐县| 桂阳县| 伊通| 临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