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長平大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產品的平衡之道
發現很多建材企業對于產品的定位和產品線的規劃并不重視。多數建材產品只是簡單的按市場價格定位于高端、中端或低端,產品線規劃或過長或沒有重點。不清楚產品定位與產品線規劃的實際意義。
對于消費者的微觀研究和市場的宏觀調研能夠給出答案。主流的中產階層消費者已經從感性消費轉變為理性消費、從大眾消費轉變為個性消費。品牌建材產品需要確立相應的理性與個性定位,建立同時滿足理性消費與個性消費的產品線。
簡單的理解,企業提供從低端、中端到高端的完整解決方案會給大部分消費者以需求滿足。理論上這樣的產品定位和產品線規劃會影響企業的品牌價格定位。而實際上,如果沒有足夠的需求滿足和產品銷量,企業的成長和品牌形成都是一句空話。多數情況下企業都須在延長產品線與降低運營費用之間做出選擇,以達成產品線的平衡。一般產品線的平衡方法是在不同價格區域減少滯銷的顏色、規格等產品線弱勢因素。
要建立清晰的產品線規劃。哪種產品是主銷產品,哪種產品是形象產品,哪種產品是更新換代產品。產品線規劃與戰役規劃的道理相同,有主力部隊、側翼保護部隊、預備部隊等的不同,同時還要能夠根據戰役的發展適時的調整部隊構成。
價格的平衡之道
建材企業往往采用“價格柱”的形式明確價格政策。以家裝建材為例,價格柱從頂端往下是市場牌價、市場零售價、團購價、裝飾公司價、工程價、經銷價、出廠價等。建材產品出廠后根據供應鏈的環節權重進行利潤分配,而環節權重的考慮因素主要是銷量和銷售持續性。銷量越大、銷售持續性越強,向廠家拿到的價格越低,在供應鏈中的地位也越高。
盡管價格戰促使“價格柱”的總高度越來越低,盡管在建材行業中仍然存在著價格黑幕,但在供應鏈中的各環節都在維護著價格的平衡。究其原因,建材企業的競爭已經上升為供應鏈的整體競爭。良性的價格平衡可以讓供應鏈各環節都受益并持續贏利,可以讓供應鏈高效而具有競爭力。這是建材企業在新的市場環境中持續經營并成長的必要條件。在現代的戰役中,只有裝備供應、部隊運輸、軍事工程、信息傳遞、后勤醫療等單位與戰斗單位的整體協從才能為戰役帶來最大的持續作戰優勢。
渠道的平衡之道
建材行業一直存在著渠道之間的平衡。經銷渠道和直銷渠道的平衡、零售渠道和工程渠道的平衡、傳統渠道和超市渠道的平衡、內銷渠道和外銷渠道的平衡。
為更好的平衡市場,控制渠道價格。一些規模較大的品牌建材企業開始擴大直銷渠道的比重,在戰略區域建立分公司,開設旗艦店、直營店以加強對重點渠道的掌控和管理。而與此同時,經銷渠道也開始由眾多的總經銷商、分銷商向區域內自有品牌、有完整公司建制的較大經銷商所集中。
零售渠道與工程渠道的平衡要看產品的渠道份額和競爭狀況,它們之間的營銷手段和方法有很大不同。建材產品的零售渠道與家電產品類似;而工程渠道與工業用產品相仿。
在傳統渠道和超市渠道之間,與超市渠道的合作選擇有所謂“圍城”之惑。最近上海雅迪爾櫥柜與百安居的紛爭是很好的借鑒,選擇合作的深度與廣度要以雙方的價值資源匹配性為依據。
關于內銷渠道與外銷渠道。以竹地板或實木復合地板的銷售為例,國內以外銷為主的地板企業實際只是為國外企業代加工生產,而國外的專利保護或反傾銷壁壘對國內企業來說風險很大。擅于外銷代工不等于擅于銷售,建材企業要想真正取得國外市場需要與更擅長當地銷售的建材分銷企業進行合作,或是采取直接并購的方式利用當地已有的品牌進行銷售。另一方面,隨著實木地板價格不斷上漲,竹地板和實木復合地板的內需增大,加強內銷渠道的銷售可以平衡市場、規避風險。
“農村包圍城市”的渠道策略讓我們贏得了抗日戰役;“三大戰役”的渠道規劃讓我們贏得了解放戰役。善于運營而稍具規模的建材企業同樣可以因地制宜或因時制宜調整各個渠道的比重,用最少的資源完成最佳的渠道增長,掌握市場主動權。
促銷的平衡之道
促銷是建材營銷永遠的話題。有人說促銷增加了銷量卻使企業陷入價格戰,影響了品牌的形象。其實不然,建材企業已經逐漸發現促銷并不只是簡單的價格游戲,停留在膚淺而惟利是圖想法上的促銷也毫無意義。建材企業在開始削減無效廣告費的同時開展了多種加強促銷深度和提高目標到達率的整合促銷方式。開展具有多贏價值或社會意義的協同促銷、公益促銷活動;充分發揮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的優勢結合等。引發消費者充分的理性需求及購買共鳴后,通過各種最接近消費者的渠道實現實際銷售。在整個的促銷過程中,實際銷售往往不是最大的目的,貼近和了解消費者、提高品牌印象和信任度等產生的價值更大。促銷就象戰役中的階段攻勢。開始是海上、空中、地面立體轟炸,轟炸過后需要地面部隊及時的跟進并鞏固陣地。階段攻勢的目的有時也不僅僅是為了取得陣地。有時是戰略試探或威懾,有時是聲東擊西,有時甚至是為了撤退。而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整個戰役的勝利。
如何把握平衡之道
《論語》所謂“過猶不及”。完美的平衡之道是很難實現的,但我們可以不斷提高把握平衡之道的能力。這需要做到兩點:知己知彼和持續的創新。
經歷了1996年至2000年的“網絡泡沫”經濟席卷后,IT市場又悄悄從“軟件升級”變軌到了“硬件升級”。在抓住了“IT賣場”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以后,新一輪的戰役已經打響了,那就是3C大賣場的IT業界革命!
所謂“3C”,指的就是“Computer、Communication、Consumer Electronics”,這一全新的賣場經營理念最早是由賽博數碼廣場于1999年提出的,在不到2年內,這一理念幾乎已經被沿用到了所有的IT賣場。
似乎大型賣場已經成為現在家電、IT行內對“發展”的一個共識,無論是賣場的經營者還是加入賣場的“小業主”都一致認為這種“新型賣場”是市場發展趨勢的必然。廈門燦坤從早期的小家電起家獲得成功后憑借自身豐富的小家電生產經驗和成本優勢迅速做起了“燦坤3C賣場”,而這一做就愣是做到了全國連鎖一炮打紅!
而臺灣獨資企業“賽博數碼廣場”和“百腦匯”作為IT業發展最快的大型連鎖賣場更是在近兩年間殺得痛快淋漓,這對歡喜冤家竭盡所能在大陸圈地開店,據“賽博數碼廣場”人員介紹,集團將在2005年在全國各地擴店達到500家以上。
這么巨大的市場和發展空間,IT業賣場的經營精髓又是什么呢?
如果用一句話來簡而言之,那就是:整合的力量!
首先就是適合其迅速發展而風險較低的轉租性質。轉租型賣場以其風險低、利潤高的優勢吸引了很多企業老板的眼光,據介紹,在一個二級城市的黃金地段租一座20000平米左右的大賣場只需要每月不到100萬的租金。低廉的租金也為IT大賣場迅速擴張提供了條件。
再有就是其強大的整合能力。凡是做大型賣場的企業大多擁有強有力的協作聯盟伙伴和IT廠商上游廠商資源,這些協作伙伴可以為賣場注入大量的資金作為擴張、發展的堅實后盾,如賽博就是得到了亞太前十強企業的“臺灣富士康”企業的上億元注資進而得以迅速擴張。而業界上游廠商的支持又使得大賣場的轉租形式風險更低,新型3C賣場的開業使得早期大量的“小型裝機商”如魚得水,紛紛上了這條大船,同舟共濟地創造利潤。
對資源的高水平整合,大賣場的經營火爆除了可以帶來豐厚的租金回報以外還帶來了諸多其他資源。如豐富的廣告位資源、活動場地資源以及品牌效應所產生的巨大的無形資產。眾多的IT經銷商在場內殺價也造就了IT大賣場“價低實惠”得好口碑。這些都被高水平的經營者所掌控并細分,不斷地深入發掘這其中源源不斷的寶藏。
創新式的服務理念,新式的經營與服務理念也是3C大賣場搶占市場的一件利器:賽博數碼廣場就建立了完善的“會員服務系統”,通過定期的活動帶動消費者加入商場的會員,而會員則可享受到更多的服務與實惠,進而又建立了大量的“鐵桿消費者”,不斷地與會員之間進行交流與互動又可以再為賣場帶來新的消費者,建立了這種有效循環機制以后,能更直接地提升了賣場的人氣和美譽度。
關鍵詞:統籌城鄉;大眾體育;長效機制;評價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8-00-01
一、統籌城鄉發展視域中大眾體育長效實施機制
體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既是社會文化的重要存在形式,也是人類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十二五規劃”的關鍵時期,形成成熟穩定的大眾體育發展體系(全民健身事業發展),是實現小康社會遠景目標的重要評價指標。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提速,全民健身更多的體現在統籌城鄉體育發展方面,城鄉全民健身事業發展是達到建成小康社會的遠景目標的應有之義。近年來,城鄉大眾體育相關問題的研究為學界所關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眾體育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隨著社會條件的變遷和演進,大眾體育的發展也暴露了一些突出的問題,如社會體育指導人員缺乏,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低,亟待培養。體育場地設施缺乏,城鄉之間形成兩極分化狀況,不能為大眾體育發展提供基礎物質條件。對體育鍛煉的認識不足,是長期大眾價值觀的反映。群眾體育活動的保障性法規欠缺,在制度層面上制約了城鄉大眾體育統籌發展。科技投入不足,需要進一步發展體育科技應用水平。健身器材的研制與開發遠遠落后于全民健身發展的形式,制約了大眾體育的發展和科學化的進程。此外,城鄉間的資源配置、居民收入、社會保障等的差異,造成城鄉體育發展不平衡,需要科學研究,制定相關政策,統籌城鄉大眾體育發展。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用科學發展觀統領體育發展、加大公共體育投入和資源整合力度,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增強體育意識等對策。
從實現區域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兩個基本前提出發,通過對區域體育協調、共同發展的戰略、目標、支撐和社會控制的深人探討,為進一步為實施區域體育協調與共同發展戰略以及實現科學決策與有效控制,提供必要的科學依據。唐山市城鄉全民健身發展比較在于理解城鄉全民健身發展差異,找準問題,對癥下藥,為城鄉全民健身統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在宏觀數據統計的背后,實際上提供真正公共健身服務的可利用場地資源相對于人們日益高漲的健身熱情來說是不足的,由此產生了一種明顯的悖論關系,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們卻依然在生活小區附近進行鍛煉,這就為區域資源整合及其城鄉統籌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二、統籌城鄉發展視域中大眾體育長效實施機制的效果評價方法
統籌城鄉發展視域中大眾體育長效實施機制的效果評價方法,使用了跨國和多站點研究方法,同樣可以稱為“移動中的研究”。這種研究形式“自身就表明停留在對單一地點的徹底考察無法給出民族志解釋”。因此,本文無意研究傳統的民族志組成,而是專注于參與者生活的特定方面和時刻。例如,可以借鑒球員流動民族志研究范式的國外研究經驗,所列材料來自于與11名現任或曾經受雇于斯堪的納維亞俱樂部的尼日利亞女子足球運動員的深度訪談,訪談在三個不同的尼日利亞地點和六個不同的斯堪的納維亞地點進行,大部分訪談地點是移民球員的現居所。根據她們跨國移民的經歷和時間長短,每個參與者都接受了三到四次的訪問。訪談的話題包括她們在尼日利亞作為職業球員的經歷到建立和維持跨國職業生涯等方面。可以說接受采訪的東歐球員選擇波蘭足球聯賽是因為這是與他們能力最相稱的聯賽。在莫爾納和馬奎爾對匈牙利足球和其他運動項目的研究中,拉力因素是東歐球員遷移的重要因素。所有接受采訪的球員都表示了希望可以從波蘭足球聯賽去到更成熟的歐洲聯賽中。然而考慮到其中三個接受采訪的球員都在俱樂部度過了職業生涯的很長一段時間,接受采訪的球員也可以繼續留在西班牙,但只能在西班牙三流的俱樂部。但來波蘭的話他們就可以留在波蘭一流的俱樂部和歐洲的比賽。
此外,統籌城鄉發展視域中大眾體育長效實施機制的效果評價方法,使用了深度訪談這一社會學主要研究方法。例如,同樣是借鑒球員流動民族志研究范式的國外研究經驗,主要使用了半結構式訪談這一定性研究方法,對在2013-2014賽季期間在英格蘭各球隊服役的外籍職業足球運動員進行了訪問,包括參與訪問的球員名單及其在訪問期間所加入的足球俱樂部。這一方法的關鍵性難點在于訪問途徑。都取決于研究者是否能成功的對訪問進行協商并維持訪問關系。
參考文獻:
[1]黃璐.中國體育用品產業發展的思維陷阱[J].體育與科學,2014,(1).
[2]黃璐.城市體育信息網絡服務策略研究[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3]陳華,鄒亮疇. 我國實現全民健身公平的必要性及途徑[J].體育學刊,2013, (4).
[4]黃璐.體育學多學科交叉綜合研究概述與展望[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 (2).
[5]黃璐.體育學廣義跨學科概念辨析與動力基礎[J].體育科學研究,2012, (2).
[6]張瑞林.論我國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憑單制”供給[J].體育學刊,2013, (4).
長久以來,農業產業化,被認為是實現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帶動力量,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
近日,河北省副省長沈小平就“如何加速推進河北的農業產業化”相關問題接受了《中國經濟周刊》的專訪。
《中國經濟周刊》:近年來,河北的農業產業化經營保持了持續、強勁的發展勢頭,目前達到了什么水平?
沈小平:多年來,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產業化經營,始終將其作為農業農村經濟工作中帶全局性、戰略性的大事來抓,圍繞壯大特色產業,加大扶持力度,強化服務指導,育龍頭、建基地、改機制、創品牌,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明顯成效,為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2011年,河北省農業產業化經營總量達4757億元,同比增長17.1%,產業化經營率達60%,增長1.4個百分點。
具體表現為:一是龍頭企業實力強。年銷售收入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366家,國家級龍頭企業46家,有中國馳名商標18個,中國名牌產品16個。二是項目建設成效大。“十一五”期間投資1939億元,建成3119個農業產業化項目。14家世界500強和120家省外企業來我省投資建廠。三是產業集聚程度高。累計投資480多億元,建成38個農產品加工園區,入園企業達1405家,初步形成了牛奶、小麥、肉類等各具特色的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四是輻射帶動農戶多。參與產業化經營的農戶達818.3萬戶,參與度達53.2%,戶均來自產業化經營的純收入達7743元。
《中國經濟周刊》:作為國家級貧困縣,河北臨城通過政府推動、市場選擇的方式,把核桃作為農業主導產業,走產業化經營之路,使大部分農民脫貧致富。您如何看臨城的農業產業化模式?
沈小平:臨城縣充分發揮資源優勢,通過市場拉動和政策促動,依靠科技支撐,大力發展標準化生產,形成了研發、育苗、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條,把薄皮小核桃做成了厚重大產業。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河北省很多地方也像臨城一樣,借助資源、區位優勢,圍繞主導產業引進培育龍頭企業,建設優質原料基地,延長產業鏈條,帶動農民走上致富路。比如:隆堯縣的面粉、平泉縣的食用菌、三河市的肉牛、昌黎縣的葡萄酒等產業,都是這方面的典型。
《中國經濟周刊》:河北在推進農業產業化過程中還進行了哪些成功的探索?
沈小平:我們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堅持瞄準市場需求,扶持龍頭企業,建設原料基地,健全利益機制,強化政策扶持,著力提升和打造品種、品質和品牌,力求全面增強農業產業整體競爭實力。
在壯大龍頭方面,一是加強項目建設。著力抓好技術更新改造項目、延伸產業鏈條項目和搶占市場份額項目。二是推進戰略合作。抓住國內外大企業競相擴張和產業轉移的有利時機,有針對性地加強與世界500強、“央字號”和國家級龍頭企業的合資合作。三是加快技術進步。鼓勵龍頭企業建立研發中心,著力培育核心競爭優勢,推進產業進檔升級、產品更新換代。四是強化企業管理。五是促進集聚發展。規劃建設高標準、有特色的農產品加工園區,由單個企業“獨闖江湖”轉變為產業集群的“協同作戰”。
在配套推進方面,一是建設標準原料基地。二是系緊利益聯結紐帶。圍繞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對農戶的帶動作用,因地因企推廣適宜聯結方式,促進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的有效對接。三是健全生產經營機制。大力推進土地經營權流轉,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嘗試建立農產品產銷聯盟,探索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有效模式。
在服務指導方面,一是切實擺上位置。各級都成立了農業產業化辦公室,加強組織協調,搞好指導服務,幫助解決問題,為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創造寬松環境。二是搞好工作指導。根據產業需要,配套推進基地、項目和合作社建設。三是強化扶持政策。財政安排專項資金,采用補貼、貼息等形式支持龍頭企業上項目。整合支農涉農資金,按照統一規劃,捆綁使用,集中力量辦大事,支持龍頭企業引進發揮當地優勢的大項目、好項目。
《中國經濟周刊》:如何更好地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同時又保護和兼顧農戶利益?
沈小平:多年來,我們圍繞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對農戶的帶動作用,因地因企推廣適宜聯結方式。一是合同聯結。引導企業與農戶或各類服務組織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最大限度地減小企業、農戶生產經營的不確定性。二是合作聯結。鼓勵農戶通過參加合作社、行業協會或其他合作組織,參與產業化經營,暢通與企業信息溝通渠道,增強合作的“話語權”。三是股份聯結。指導農戶以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入股,以股論“價”、按股分紅,使農戶與企業形成“收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這些形式和做法都取得了較好的預期效果。
《中國經濟周刊》:“十二五”期間,河北農業產業化的目標有哪些?制約因素有哪些?
沈小平:“十二五”期間,河北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到2015年全省農業產業化經營總量達到6500億元,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68%;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達到10000億元,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2:1;年銷售收入百億元以上企業達到10家,力爭培育出超千億元的龍頭企業;建設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超過100億元的示范區10個;農戶參與比例達63%以上,戶均從產業化經營獲得收入達11000元以上。
河北省農業產業化在快速發展的同時,自身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大型龍頭企業相對較少,產業集中度低;龍頭企業技術裝備落后,科技人員短缺,創新研發能力較弱;農產品加工企業初級加工產品多,二次以上的精深加工和最終產品比例低,高質量、高附加值產品少等等。
劉樹萍表示,目前信息產業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先導型行業。但是仍存在發展的問題,比如電信服務水平、普及程度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包括城鄉、區域之間的差距等。需要繼續推進協調發展,加快新技術、新業務的應用。
劉樹萍主要強調了三個方面:第一,電信業在發展中要以服務經濟、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群眾為出發點和立足點,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充分發揮行業各方的力量,從市場服務、業務發展、網絡技術、企業管理等方面完善現代電信服務體系。
電信業需要按照國家信息化總體戰略的要求,建設好信息化的網絡基礎,同時發揮行業優勢,積極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積極服務教育、醫療、社會管理等領域的信息化進程,開發豐富多彩、價格合理的各類業務與應用,大力支持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充分滿足人民群眾對信息服務的需求,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
第二,電信發展要轉變觀念,勇于創新。電信行業面臨從原來的網絡服務型向信息服務型的不斷轉變,這種轉變是外界大環境對行業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行業要持續發展的主觀必須。
要實現這一轉變,首要的也是最關鍵的是要轉變觀念,轉變行業發展的思路,要開拓創新,要樹立信息服務大行業的意識。要在發展中創新,要依靠創新求發展。
創新是一個系統化的工作,需要產業鏈各環節、各層面的共同努力。企業作為技術業務創新的主體,要因地制宜、科學有效地加強自我創新,加強與其他行業之間、與產業鏈其他環節之間的合作與互動,不斷創新業務模式、運營模式,建立良好的信息服務產業鏈。
第三,專業化服務作為提升行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方面,需要不斷加強研究和探索。電信運營業已達到很大的發展規模,電信服務已融入經與經濟社會之中,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針對電信運營而言,一方面要加強電信行業對其他行業的專業化服務,滿足經濟社會對電信服務的個性化專業化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和不斷完善其他行業對電信運營,尤其是產業鏈其他環節對運營環節的專業化服務模式,充分發揮產業鏈各環節的專業優勢,通過專業化的相互服務、相互支撐,減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把電信服務做實、做專、做精。這也是電信業轉型和創新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
多年以來,中國電信業保持了平穩較快的發展態勢。今年2月底,電信業務總量達到337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8%。劉樹萍表示,在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的用戶規模繼續保持世界首位的同時,我國互聯網業務高速發展,上網用戶總規模在今年2月底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
寬帶已成為互聯網上網的主要方式,寬帶上網用戶占上網用戶總數的比例已接近80%。電信服務整體水平持續提高,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和互聯網普及率分別達到27.5部/百人、43部/百人和16.8%。電信全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在連續8年超過2000億元的基礎上,繼續保持穩定發展。
快速發展的中國電信業,全面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顯著提高,在我國推進信息化建設中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2007年電信業增加值占同期GDP和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2.1%和5.4%,行業為社會創造的直接和間接的就業崗位不斷增加,上繳稅費比上年增長18%,電信總體資費水平同比下降13.6%,在使廣大群眾享受更多實惠的同時,對抑制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過快上漲起到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