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唯物辯證法的三大規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三大規律是指唯物辯證法中三大規律,分別為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
唯物辯證法即"辯證法"。以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最一般規律為研究對象。是辯證法思想發展的高級形態。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認為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和不斷運動變化的統一整體;辯證規律是物質世界自己運動的規律;主觀辯證法或辯證的思維是客觀辯證法在人類思維中的反映。是最全面、最豐富、最深刻的發展學說。它包括三個基本規律(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以及現象與本質、原因與結果、必然與偶然、可能與現實、形式與內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疇,而對立統一規律為核心。它是宇宙觀,又是認識論和方法論。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運動觀
中圖分類號:B0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1-0081-02
辯證唯物主義(即現代唯物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和費爾巴哈唯物論的“基本內核”,在總結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基礎上創立的系統的、科學的邏輯理論思維形式。
唯物主義經歷了樸素唯物主義、機械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三大歷史形態。唯物主義第三種形態即辯證唯物主義,它是包括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與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等在內的真正徹底完備的唯物主義。恩格斯有時稱辯證唯物主義為“現代唯物主義”,正如恩格斯所說:“現代唯物主義,否定的否定,不是單純的回復舊唯物主義,而是把兩千年來哲學和自然科學發展的全部思想內容以及這兩千年的歷史本身的全部思想內容加到舊唯物主義的永久性的基礎上。”[1]唯物主義形態的更替是哲學向上發展的必經歷程。
一、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
從哲學實踐觀出發,物質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觀實在性,意識就是頭腦中對物質的反應。意識不同于物質的特性是相對于客觀實在而言的反應形式。物質是相對于意識而言的客觀實在,意識是相對于物質的反應形式。而以往舊哲學本體論追求純粹客觀,與意識、實踐無關,無人世界的統一性,本體論哲學不允許有主觀意識。沒有主觀意識何來對無人世界的認識,無人世界根本就不存在不統一的問題,它是天然統一的。只是由于實踐分化造成世界不統一,才有重新統一的必要。哲學追求的統一性不是無人世界的統一性,而是被實踐二重化了的實踐的統一性,是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對立之中的統一性或曰不統一世界的統一性。
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是從劃分兩大類社會現象出發的,以人的意識為基準,劃分為客觀現象、主觀現象。有了兩大類現象的劃分,才有哲學的基本問題。沒有實踐的分化,人們不會虛構、杜撰兩大現象關系。由此,實踐是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的現實根源。
要深刻而全面地把握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就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體現了物質和意識的統一,它是從物質和意識的對立統一關系中去把握物質、規定物質。相對于意識,物質具有獨立性、根源性;相對于物質,意識具有依賴性、派生性。物質和意識絕對的意義體現在他們何者為第一性、何者為第二性這一認識論的基本問題范圍內。除此之外,物質和意識的對立無疑是相對的。
第二,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體現了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統一。唯物論著重說明世界的物質性、客觀性,辯證法著重說明客觀世界是運動的。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離的,唯物論是堅持辯證法的唯物論,辯證法是唯物的辯證法。這是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所體現的唯物辯證法。
第三,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體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與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一,是構成徹底唯物主義的出發點。而舊唯物主義是“半截子”的唯物主義,即僅僅是自然觀上的唯物主義。哲學既看到了自然界的物質性,又以實踐為基礎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建立起統一地說明自然過程和歷史過程的唯物主義原則,實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一,使唯物主義成為徹底的,完備的理論。正如恩格斯所說,“隨著自然科學領域中的每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唯物主義也必然要改變自己的形式;而自從歷史得到了唯物主義的解釋后,一條新的發展道路也在這里開辟出來了”[2]。
二、辯證唯物主義的運動觀
哲學認為,運動是標志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和過程變化的哲學范疇[3]。恩格斯指出:“運動,就它被理解為存在方式,被理解為物質的固有屬性這一最一般的意義來說,囊括宇宙中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從單純的位置變動起直到思維。”[2]346恩格斯這句話指出了物質和運動的不可分割性,沒有不運動的物質,也沒有脫離物質的運動。
(一)從物質和運動關系來談運動
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割。不存在沒有物質的運動,也不存在沒有運動的物質,無運動的物質或無物質的運動都是不可能的。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這是舊哲學本體論意義上的運動觀。第一,運動為物質本身所固有的,物質自我運動,不需外力推動。第二,運動同物質是共始終的,而不是可有可無的、普遍的、絕對的、無條件的、永恒的。第三,同物質和意識相對應一樣,物質和運動既是屬性又是載體。由此可見,物質和運動的關系是同一現象即物質現象內實體與屬性的關系,而物質和意識的關系涉及兩大類現象即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的關系。物質和運動的不可分割性就是世界的天然狀態。這是舊唯物主義和形而上學錯誤運動觀產生的根源。
最后強調運動和物質的不可分割性,構成了辯證唯物主義運動觀的根本觀點。運動和物質的不可分割性是唯物論和辯證法統一的天然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本體論基石。但僅僅把物質和運動的統一歸結為天然基礎是片面的,身兼自然科學的哲學家,在科學范圍內也承認物質和運動的統一。雖然在科學上承認統一,但在哲學上沒有把唯物論和辯證法結合,自然科學以追求天然本真狀態為旨歸,信奉客體性原則和自然間法則。而哲學不僅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世界觀的學問。從兩大類現象關系去認識世界,一旦涉及關系,就不再是天然關系,而是同人的精神相關的社會關系。面對主客觀關系,客體性原則太片面,單純主體性原則亦然。而實踐正是唯物論和辯證法相統一的現實根源。從實踐的內在矛盾性看,只看物質和運動統一的天然基礎,而無視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盡管承認天然統一,但由于割裂自然物質的始源性和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必然表現為形而上學。
(二)從運動本身來談運動
涉及運動本身范圍內的矛盾,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關系不是絕對運動和絕對不動的關系,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不動的關系。運動是絕對的,靜止不是游離之外,就存在于運動之中。唯其靜止存在于絕對運動之中,所以,靜止是靜動,靜動也是動靜。“運動應當在它的對立面即靜止中找到自己的尺度”[1]402。唯其有某種靜止狀態存在,運動才是有序運動,而不是胡動、亂動。唯其有靜動才表現規定性、秩序性、穩定性。唯其有三性,我們才知道是什么在運動,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關系其實就是共性和個性、相互映襯的關系。
第一,運動的絕對性映襯著靜止的相對性。靜止是絕對運動中的局部狀態,運動則是整體狀態。映襯表現了靜止相對性,運動整體上的絕對性。靜止絕不僅僅是局部狀態,而且還是絕對運動中暫時狀態。即暫時性就是事物量變狀態,而不是不變狀態。靜止的局部性、暫時性就是靜止的相對性,但這兩種表現不是等同的。暫時性是靜止相對性更為根本的表現,局部性只是以空界坐標距離為界。暫時性就是事物質的穩定性及穩定性的相對性。唯其絕對運動中有了質的穩定性,我們才能知道究竟是什么事物在運動。
第二,靜止的相對性也映襯著運動的絕對性。相對靜止指事物的量變狀態,量變一旦達到某一限度,必然引起事物的質變,而質變改變了事物性質的同時又開始新的量變。這說明了任何一種狀態都不能貫徹始終,因而它們才是暫時的、相對的。絕對運動就是指事物變的狀態,貫穿于兩種變化始終,因而它是絕對的。
相對靜止從反面映襯著絕對運動,而這種反面映襯正是絕對運動決定相對靜止的正面表現,辯證法的癥結就在于此。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是運動本身范圍內的關系,以運動本身為對象,辯證法具有貫通性的意義。這兩者的關系是同唯物辯證法體系一脈相承的。
第一,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關系是同質量互變規律一脈相承的。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關系在事物變化過程中就表現為連續性和間斷性的關系。絕對運動是永不停息的,因而是連續的。靜止的局部性、暫時性表征事物的間斷性。連續性和間斷性是同質量互變規律一脈相承的。兩種狀態不斷轉化、相互轉化意味著新舊事物的交替,交替反映變化中的間斷性。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兩種狀態自始至終存在著“變”,即絕對運動因素。
第二,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關系與否定之否定規律是貫通的。首先,相對于肯定因素而言,否定因素是任何事物中有變動不安的因素,這種因素體現事物發展中的連續性,因而同絕對運動是同一的。肯定因素是維持事物當前性質的因素,表現事物發展的間斷性,因而同相對靜止是同一的。肯定、否定同絕對運動、相對靜止是貫通一體的,即肯定、否定關系就是相對靜止、絕對運動的關系。其次,作為事物發展階段否定,即否定階段,否定階段同質變階段相適應,而肯定階段同量變階段相適應。質量互變就與肯定階段、否定階段相適應了。
第三,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關系同對立統一規律是彼此通達的。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關系是對立統一規律的外在表現,對立統一規律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關系的內在根據。對立統一規律強調事物內在矛盾性、斗爭性、絕對性。矛盾斗爭絕對性外在表現就是絕對運動。事物內部矛盾同一性同靜止的相對性是相通的,外在表現就是相對靜止。對立統一規律同絕對運動、相對靜止關系也是一脈相通的。否認矛盾性,會陷入形而上學外因論。
舊唯物主義和形而上學錯誤物質觀產生的根源就是不懂實踐,追求無人世界的統一性。過分強調客體的客觀實在性而忽視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割裂自然物質的始源性和主體的主觀能動性。
舊唯物主義和形而上學錯誤運動觀產生的根源就是堅持物質和運動的關系是涉及兩大類現象,即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間的關系。運動是為物質本身所固有的,物質自我運動,不需外力推動,物質和運動既是屬性又是載體。所以,這兩者的關系是同一現象即物質現象內實體與屬性的關系。
由此可見,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是運動本身范圍內的關系,以運動本身為對象,唯物辯證法具有貫通性的意義。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關系同唯物辯證法體系即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對立統一規律是一脈相承的。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1.
關鍵詞:唯物辯證法 六朝 清商樂 發展
身處于21世紀的我們一直倡導用辯證、發展的眼觀看待社會、歷史、以及生活。本文通過唯物辯證法中對立與統一、普遍聯系以及永恒發展的基本觀點來闡述六朝清商樂發展的歷史必然性與曲折性,同時辯證的分析清商樂發展給統治者與世民所帶來的影響。這對我們正確地了解六朝清商樂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同時也讓我們更好的掌握六朝時期清商樂在當時的發展趨勢。
1.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中古時期,從漢末朝政黑暗、軍閥混戰起,百姓處于水深火熱的境地(除了西晉出現了短暫的統一外尤其西晉后期),王室貴族自相殺戮,引起北方少數族統治者參與爭斗,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直到進入南北朝以后,雖南北間不斷發生沖突征戰,但大體保持平衡對峙局面。這一時期的中華文化藝術出現了特殊的南北并行多元發展格局。隨著樂府機制的慢慢的瓦解,出現“禮崩樂壞“的局面,繼而,舊社會格局和等級制度遭到破壞,為東晉以后的六朝時期社會生活、文學藝術的重新發展奠定了基礎。
六朝時期,南方經濟得到開發,經濟不斷發展,逐漸縮短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之間經濟的差距,自東晉、南朝后,江南逐漸形成了新的經濟中心。經濟的發展為東晉以來南方文學藝術的發展與興盛創造了有利的外部條件,南北交流逐漸密切,加之佛教音樂的傳入,統治階級的大力提倡,繼而出現清商大曲、吳哥、西曲等璀璨的寶文化瑰寶。
2.事物的普遍聯系和發展,海納百川。新思潮的引入。
南北朝以后,南北交流日益密切,其藝術各具特點特色,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也為以后南北文化高度融合和文化藝術高度繁榮創造了重要條件。事物是處于不斷聯系與發展中的,北方音樂歌曲風格高亢、豪爽,南北雙方通過文化藝術的相互交融,為六朝出現的西曲和北歌創造了條件。
六朝清商樂隨著南北文化的不斷交融,逐漸發展為清商樂的最高發展形式――清商大曲。是融歌唱、器樂和舞蹈為一體的大型歌舞。作為一種新興音樂形式,它具有以下明顯特點:第一:以歌唱為主,也即文獻所說“發清商之歌”、“發清商之妙曲”。
第二:有器樂伴奏,從“擁瑟而調勻”、“彈瑟為清商”的記載中看,琴、瑟是其主要的伴奏樂器。
第三:歌舞兼有。六朝清商樂在沒有舞蹈的基礎上,逐漸加入舞蹈,在張衡的《西京附》中有明確記載。
第四:取材都源自地方性的民間音樂,多與地方的風俗習慣有關。后漢書中記載道:“寧子有情商之歌”
第五:其風格柔美,妖嬈,多為女樂唱。
清商樂在六朝后期蓬勃發展,在南北相互交融、影響下逐漸形成歌舞齊全的形式。與此同時,東漢初年佛教傳入中國,到了東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逐漸流行起來,充實了六朝佛教音樂與民間音樂融為一體的可能性,使其密不可分,為六朝佛教音樂繼續向縱伸發展、不斷擴大影響,這也正是事物聯系與發展的結果。在經過南北文化的融合,以及佛教音樂的影響下,以及對民間音樂的汲取相互滲透,相互融合,才發展至具有明顯特征的清商大曲,這也印證了事物的發展是寓于曲折性與前進性之中的,事物是普遍聯系和發展的。
3.事物的對立與統一,利弊相合。
清商樂的發展離不開統治者的大力提倡。曹魏之際出現了清商樂蓬勃發展的局面,以曹操、曹丕、曹植為首的統治者癡迷于清商樂,時刻忘不了以樂聲為伴,舞者相隨。曹操為了滿足對清商樂的喜愛,大造銅雀臺、置清商女無數,常是“倡優在側,常以旦達夕。”曹丕也承襲父風,將清商樂從鼓吹署中獨立出來,專設清商署掌管清商女樂等。以曹氏三祖為代表的文人積極參與清商樂舞的創作,為清商樂的發展打下一定的基礎,使之成為文化史譚上的佳話。但是,由于統治者的過度癡迷,荒廢朝政,導致統治者及貴族享受于奢華的樂舞,為這一階層的腐敗創造了條件,推動了伎樂藝術畸形發展,從而也留下了“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的絕句。清商樂在一方面得到了發展,但相對立的卻是統治者及貴族沉溺樂舞,奢靡享樂,這些都是建立在廣大樂工歌妓的血淚之上,更導致了暴行、亡國的產生。
清商樂逐漸打破了樂府機制,形成了“禮崩樂壞”的局面。清商樂不再有等級之分,慢慢的融入到市民耳中,為更多的末流名士傳承與發展創造了機會,同時也促進清商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清商樂在不同場所大肆流傳,腐化了貴族、權勢的生活,給大眾百姓造成了眾多不便,加深了伎樂人的痛苦。
六朝清商樂以漢族音樂為基礎,并融合江南民間舞蹈音樂、吸收南方少數民族音樂、借鑒北方地區音樂,使它的音樂要素具有融合性。由于文人參與創作、統治階級改制,使某些清商樂作品的風格、內容具有雅化特征,逐漸形成了吳歌、西曲、北歌等不同形式,為繼后音樂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結語:
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去看待六朝清商樂的發展,有利于我們更深入的了解六朝清商樂的發展及過程,同時也能辯證的看待六朝清商樂對當時社會的影響。這是我們所倡導的發展觀,更是我們要掌握的理論學習的重要方法。六朝清商樂在南北文化不斷交流與融合的基礎上,在佛教音樂的影響下逐漸發展成具有獨特藝術魅力的樂舞,成為六朝文化藝術史上的瑰寶。
參考文獻:
[1]秦序.六朝音樂文化研究[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8
[2]詹皖.清商樂流變探析[J].江蘇.南通大學學報.2004,(3)
[3]楊萌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4]王運熙.六朝樂府與民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5]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關鍵詞:物理學;人文文化
物理學是一門最基本的自然學科,它是探討物質結構和物質基本運動規律的學科,所以人們往往認為物理學只是包含一些枯燥的理論公式,而忽視了物理學中包含的人文因素諸如人文哲學思想、美學、道德等方面。實際上,物理學在產生、形成、發展的過程中,人們不是為了物理學而研究物理學,而是為了有助于人類、社會以及個體人的發展而研究物理學,所有這些都涉及到了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些關系中都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文化。
著名物理學家吳健雄曾指出:為了避免出現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危機,當前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是消除現代文化中兩種文化,即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間的隔閡,而加強這兩方面的聯系。沒有比大學更加適合的場所了。只有當兩種文化的隔閡在大學園里加以彌合之后,我們才能對世界給出連貫而令人信服的描述。所以我們有必要去討論科學文化中的人文思想。
下面從文化角度去剖析物理學中的人文思想,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物理學中的唯物辯證法思想
物理學在古代被稱為自然哲學,物理學作為一門精密的學科進行研究是從1687年牛頓發表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開始的。隨著學科的發展與不斷完善,物理學才從哲學中分化出來,形成獨立的學科,但物理文化中蘊含的哲學思想是不會被分離的。
1.1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物理學是實驗科學,物理實驗既是建立物理理論的基礎又是檢驗物理理論真理性的方法。楊振寧教授說“物理學是以實驗為本的學科”,物理學上很多理論都是通過實驗檢驗論證的結果,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認識論觀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1.2 物質是普遍聯系的
物理發展史上,很多地方體現了物質是普遍聯系的觀點。比如人們曾經把電和磁孤立起來,物理學家奧斯特接受自然力統一的哲學思想。堅信電和磁之間存在某種潛在聯系,經過多年研究,終于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并由此開創了電磁學的新紀元。把電和磁聯系了起來,這正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特征——物質是普遍聯系的。
1.3 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否定之否定”規律
人們對物理現象及其本質的認識是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起來的,每一種理論的建立過程都體現了“實驗(事實)——理論假設——實驗(新的事實)——修正理論”,遵循著辯證唯物主義中的“否定之否定”規律。比如在整個光學的發展史中對光本質這個問題的認識,先是牛頓的微粒說;再是惠更斯的彈性波動說;接著麥克斯韋提出電磁波動說;到20世紀愛因斯坦提出光量子說。最終人們認識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人類對光本性的認識就正是遵循著“否定之否定”認識規律的反映。
1.4 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辯證關系
物理學中為了方便研究問題,經常抓住物體的主要特征,忽略物體的次要特征,而抽想出一些理想模型。如“質點”這個理想模型保留了實際物體的質量和存在的位置,而忽略了物體本身的大小形狀,體現出辯證唯物主義中的“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之間的辯證關系”。
1.5 運動的相對性和時空的相對性
近代物理學的一大理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涉及的哲學問題很多。最突出的就是相對運動和相對的時空觀念。相對論指出:相對性原理的本質在于運動的相對性這一事實,而不存在絕對運動。相對論否定了絕對運動的存在,就否定了絕對時空的概念。它通過不變的光速把時間和空間聯合為一個整體,由洛倫茲變換建立起各個慣性系之間的時空關系。
可見,不論是物理文化知識本身,還是物理文化形成、發展的過程都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維方法,對人類的自然觀和哲學思想有重大的影響。
2 物理學中的美學文化
2.1 物理理論的美學特征
2.1.1 簡單深刻美
在一個藝術家眼里簡單是一種美。自然現象錯綜復雜,物理學則力求用簡單的方程或定律去概括自然規律,但其反映的內在規律確是非常深刻的。如能量的轉化和守恒定律反映了各種不同形式的能量的轉化,牛頓的三大定律更是概括了宏觀低速條件下各種機械運動的規律,麥克斯韋電磁方程組將復雜的電磁現象統一其中,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的基本原理簡單凝練,但其中內涵確是豐富而深刻的。
2.1.2 對稱守恒美
對稱是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也是人們很樂于接受的一種美學形式,物理學在對自然的表述中處處顯現出了這種對稱的美:引力和斥力,“電生磁”與“磁生電”,粒子與反粒子,物質與反物質、圓孔或單縫衍射圖樣的對稱、無限長直導線周圍磁場的軸對稱等等。物理定律對某種規范變換的不變性、守恒性更是貫穿于整個物理學的一種對稱形式,物理學中有許多守恒定律如:動量守恒、機械能守恒等等。實際上,對稱性已經成為當代物理學家研究物理理論的一種方法。
2.1.3 統一和諧美
物理理論的和諧統一美實際上是自然界和諧統一美的理論形態。如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把電學、磁學、光學統一了起來,量子力學把波動性和粒子性統一了起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把時間、空間、物質和運動統一起來,把經典物理學都包容在他的理論框架之內,創造了程度更高范圍更大的和諧統一理論。
2.2 物理學家與美學思想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狄拉克認為:讓一個方程具有美感要比符合實驗更為重要。法國科學家彭加勒曾說:“科學家研究自然,是因為他從中能得到樂趣,他之所以能得到樂趣,是因為她美”。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曾經說過:“物理學的原理有它的結構,這個結構有它的美跟妙的地方,而各個物理學工作者對于這個結構的不同的美跟妙的地方的感受,有不同的了解,因為大家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一個工作者會發展他自己獨特的研究方向跟研究方法,形成他自己的風格。”
許多著名的物理學家都有感知美的奇異本領,美學思想在許多物理學家創立與評價物理學理論時起著重大的啟發與指導作用。追溯人類科學源頭,科學美始終被作為一種人文理想而追求,成為科學家們獻身科學、潛心研究的直接動力之一。
3 物理學中的科學道德精神
3.1 對未知的好奇與探索精神
好奇心是一種情感,是一種人文精神,也是最重要的科學精神。科學進步的真正動力是許多物理學家對了解未知事物的欲望。牛頓看到蘋果落地,就去想蘋果為什么會從樹上掉下來,從而想到了萬有引力;阿基米德從浴桶洗澡中得到啟示,發現水面上升與他身體侵入部分體積之間的內在聯系,找到了鑒別金質王冠是否摻假的方法,產生阿基米德原理,發現浮力定律等。這種對未知的好奇與探索精神,對物理學的發展與人類的文明有很重要的作用。
3.2 實事求是、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實事求是認知的基礎,而創新則是科學精神的核心。20世紀物理學的革命告訴我們:科學的發展道路上科學家要創立一種新理論的時候,都必須要有敢于向已有的舊理論、舊思想提出質疑的勇氣。例如:伽利略正是因為對亞里士多德“力是產生物體運動的原因”的懷疑,才建立了正確的力和運動的關系。以至于后來的牛頓運動定律的產生。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和李政道正是因為敏銳的覺察到了從未被人懷疑過的宇稱守恒定律的適用范圍,大膽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論斷,才使物理學理論有了一個突破性的進展。
3.3 合作與寬容精神
【關鍵詞】哲學創新三大規律創新是人類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最高表現形式。從哲學的角度來說,創新的過程就是人們運用物質運動的普遍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使事物從無到有的創造過程。
一、創新的概念和內涵
“創新”一詞起源于西方文化,韋伯斯特詞典對創新的定義有“引入新東西或新概念(tointroducesomethingasorasifnew)和革新(tomakechanges)”兩種意義。創新最早出現于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的論著中,他認為創新就是“新的或重新組合的或再次發現的知識被引人經濟系統的過程”。創新的本質是實踐,是對客觀世界生生不息的狀態的深刻揭示。《哲學大辭典》中對創新的解釋是“人類的創造性活動”;“人類自覺能動性的集中體現”及“人類固有的本性”。因此,創新是人類有別于動物的本質特征,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根本屬性。
創新的內涵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創造性。“創,始造之也”(顏師古語),“修舊曰新”(鄭玄語)。顧名思義,創新具有“始創”、“修舊”之意。二是突破性。凡是創新,必然對原有思想、理論、技術、方法等有重大的突破,并提出新的思想、理論、技術、方法等等。“新思潮的優點,就恰恰在于我們不想教條式預料未來,而只希望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三是創新理由的充分性。任何創新都是建立在充分的根據之上的,具備充足的理由,決不是憑空想象,更不是胡思亂想。
二、創新認識過程中存在的誤區
1.片面強調創新的現代性,否認創新的永恒性
很多人認為,創新是當代才出現的,尤其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才被人們高度重視的問題。這一觀點確有其合理性。然而事實證明,在人類社會的任何一個時期都存在創新問題。馬克思指出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需要。人的需要水平的不斷提高是創新不斷發展的不竭動力。也就是說,只要有人類社會的存在,只要人們有需求,就有創新的永恒存在。由此可見,創新是人類社會的永恒話題。
2.片面認識傳統觀念,與傳統徹底決裂
有觀點認為,傳統的東西產生于舊社會,使人的思維受原有思維空間的限制,無法實現創新。因此,就認為傳統是最頑固的保守勢力,阻礙了人們的創新活動,要與之徹底決裂。然而,歷史只有在前人創造的基礎上,才能繼續創新、前進,如果拋棄了這個基礎,便只能倒退。因此,要想成為自覺創造者,就需要善于總結以往的經驗與教訓,而不是與傳統決裂。
3.片面強調創新與發明的聯系,否認其區別
有人認為,發明應歸于創新的范疇之內,顯然這是對創新概念的誤解。據我國《辭海》的定義,發明是指“創制新的事物,首創新的制作方法”;《發明示范法》規定:“發明是發明人的一種能在實際中解決技術領域內某一特有問題的技術方案。”由此可見,發明與技術是密不可分的,是技術手段的物質凝結。從時間上看,發明先于創新而產生,創新則是發明的商業化或社會化的結果。因此,可以說創新從發明開始,發明是創新的基礎,創新則是發明的拓展。
4.片面強調主觀作用,忽視客觀條件對創新的制約
一些人認為,解決創新的根本問題在于社會的個人。他們認為,當社會中的個體較多地具有了創新觀念,創新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然而他們沒有認識到個體創新形成的外在環境即社會中的各種制度,對個體有著明顯的制約作用。合理利用創新的社會環境氛圍,就會促使創新人才輩出。因此,解決創新問題,不僅要從個體入手,還要更多地為創新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三、三大規律指導創新
唯物辯證法有三個基本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研究三大規律,對我們了解創新的方法和揭示創新的本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1.對立統一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變化、發展的動力。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是有差異的。事物變化的動力和根本原因是事物內部矛盾雙方的斗爭及力量消長。由對立統一規律,可以得出如下認識:第一,創新中的新事物是舊事物內部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創新就是抓住矛盾運動的特點和趨勢,加以引導,順利實現矛盾雙方地位的轉化,而不能違背其規律按照主觀喜好去構想、設計創新。第二,創新的時機是永恒存在的,只要人們以批判的方法看問題,就能在創新時機來到的時候,抓住時機,實現創新。第三,事物的變化發展是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因此創新也是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它不是現代才有的,而是歷史的,永恒存在的。
2.質量互變規律
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變化發展的過程總是先從量變開始,量變達到一定的程度,就會發生質變。并在新質的基礎上又開始新的量變。由質量互變規律,可以得出如下認識:第一,創新要遵循事物自身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客觀事物內在的規律性是創新的前提,我們只能在遵循客觀事物內在的規律性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創新,而不能主觀臆造。創新發生質變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須解放思想,勇于打破常規。第
二、創新是個漫長的量變過程。創新過程中既要不斷積累新知識、新技術和成功的經驗,又要借鑒失敗的教訓,促使創新的質變實現。據此,在一切實際工作中,既要有遠大的目標,又要有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務實精神。
3.否定之否定規律
否定之否定規律,是指事物發展的兩次否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及三個階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規律。這一規律揭示了事物變化、發展的形式。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內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的矛盾運動,使事物的發展呈現肯定階段與否定階段及否定之否定階段的周期性變化。人們把事物發展的階段性與連續性相結合的形式,描述為“螺旋式的上升”和“波浪式的推進”。由否定之否定規律,可以得出如下認識:第一,創新不是全盤否定,而是揚棄。盡管創新是跨越,是新的生成,但是創新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它是對原有舊事物積極因素在批判基礎上的繼承和發展,而不是對舊事物的簡單拋棄。因此,對現存事物進行認真地分析研究;揚長避短,才能實現科學創新。第
二、創新的過程具有反復性和曲折性。創新的過程遵循否定之否定規律,不斷的否定和肯定,再到否定之否定,從而完成創新的一個周期。因此,在創新的過程中,難免會發生暫時的困難和停滯,甚至后退。創新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只有保持堅定的毅力和信心,才能終將創新進行到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上海市高校《哲學基本原理》編寫組.哲學基本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陳多聞.創新系統化研究[J].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