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三子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此境界為五子棋的入門階段,基本沒有掌握什么很好的技巧,但目的已然明確,就是連五子,掌握最基本的開局技巧。特征是拼命地連三子,重功而輕守。碰到水平相當的或許有種爽感。但是碰到第二、第三境界的人,難免會跌個大跟頭,好容易連了個雙活三。卻茫然地發現別人已經四三勝了。碰到水平更高的,甚至連三子都不怎么連得起來就OK了。這個階段就像清淺的水一樣。沒什么內涵,像黃昏的月一樣沒什么光彩,所以還待磨練。
五子棋之第二境界: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
在此境界為五子棋之中級階段,基本掌握所有的連五子技巧,掌握大部分開局,執黑則善于利用先手開局的優勢,執白則會根據對方的開局做適當的調整,主張攻守兼備。這時候第二境界又可以分為兩派,一派更加著重進攻,一般氣勢咄咄逼人,像萬里咆哮的黃河;另一派則不動如山,強調防守,以靜制動,在防守中悄悄將優勢轉化到己方,像深不見底的黃河。此階段已經像鯉魚觸龍門一樣,煥然一新了,和從前有云泥之別,但仍需要積累經驗。
我們看不見你的腳步,
可是,
為什么,
到底是為什么?
當初的三字經,
到現在已經泛黃,
時間,
這就是你的杰作嗎!
媽媽原來的黑發,
現已花白,
這就是你的杰作嗎!
原本美麗開放著的花兒,
現在卻凋零,
這就是你的杰作嗎!
我不要你的作品!
全球金融危機下就職的美國總統奧巴馬,連到華盛頓就職的路線和就職典禮的形式,都刻意模仿以解放黑奴而名垂青史的美國前總統林肯,因為當前的美國,需要林肯當年的毅力與信心。
林肯的失敗清單是這樣綿長:1832年,失業,競選州議員,失敗。1833年,辦企業,倒閉。1834年,競選州議員,成功。1835年,訂婚,即將結婚時未婚妻去世。1836年,患神經衰弱癥,許多人認為他不可能再站起來。1838年,競選州議會議長,失敗。1843年,競選國會議員,未成。1846年,再次競選國會議員,當選。1848年,試圖連任,落選;申請擔任州土地官員,被拒。1854年,競選參議員,失敗。1856年,競選副總統提名,未成。1858年,再一次競選參議員,仍敗。對此,林肯的態度是:雖有過心碎,但依然火熱;雖有過痛苦,但依然鎮定;雖有過崩潰,但依然自信。任何可以叫做事業的工作和可以帶來成就感的業績,都不是輕易可以成功的;因此,在任何情況下堅信“我能”,對于取得成功至關重要。最后,1860年,林肯競選總統,成功。
自信的第二境界是“我不能”。即建立在“我能”的信心和成功的業績基礎之上的,對“己所不能”的覺悟。
2004年11月,諾貝爾獎得主、華裔美籍物理學家丁肇中教授來華訪問。7日上午,在為南航師生作完學術報告后,按慣例回答同學們的提問。有人問:“您覺得人類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質和反物質嗎?”丁肇中回答“不知道”。又有人問:“您覺得您從事的科學實驗有什么經濟價值嗎?”回答也是“不知道”。還有人問:“您能不能談談物理學未來20年的發展方向?”回答仍是“不知道”。同期,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欄目對丁肇中做專訪,在得到一大堆“不知道”的回答之后,記者無奈地說:“我發現在咱們談話過程中,您說得最多的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這次做了正面回答:“不知道的,絕對不能說知道,這是絕對不允許的。”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能為是能為,不能是不能,是能也。事實上,任何人不可能無所不知,也不可能無所不能。坦然承認“我不知”和“我不能”,不僅需要實事求是的態度,而且需要來自“我知”和“我能”的底氣。
自信的第三境界是“你比我能”。即把別人對自己的超越當成自己的成就,把別人的成功也當成了自己的快樂。
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1934年大學畢業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飛機專業攻讀碩士學位。1936年,錢學森轉學到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師從世界力學大師馮•卡門教授。在馮•卡門的影響下,錢學森取得近代力學和噴氣推進科研的寶貴經驗,成為有名望的優秀科學家。1955年錢學森回國前夕,馮•卡門看了錢學森的新著《工程控制論》以后,對錢學森說:“你在學術上已經超過我了!”
對此,我們不僅為錢學森的成就而自豪,更為馮•卡門教授的自信而肅然起敬。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歷史文化遺產之一,它采用敘事和論理并舉的方法,運用大量的歷史典故,蘊涵了我國古代人倫道德的許多精華,書中有生動有趣的人物歷史故事,也蘊含著深刻豐富的人文內涵。昨天,我陪孩子一起《三字經》,原以為孩子會因古文離他的生活遙遠而感覺枯燥,沒想到,《三字經》對孩子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孩子不但讀得津津有味,遇到不懂的還主動向我請教。為了讓孩子能理解三字經的含義,我耐心細致地給他朗讀《三字經》里的故事,同時也想能借機培養他的品德、禮貌、文化素養等。讀后,我問他:“你都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嗎”?他沉思片刻,馬上滔滔不絕起來,媽媽:“我要學習孔融,懂得謙讓,我還要學習黃香,孝敬父母,我要學習很多的知識”。由此可見,三字經雖然只有短少的篇幅,卻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無論是在道德、歷史、文化??都讓人受益非淺,是孩子在成長道路上的良師益友。
和孩子一起讀《三字經》,我覺得具有現實意義或有針對性。 如今每個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很多青少年社會問題的出現都是家庭教育不良或不嚴而造成的,《三字經》中“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還有“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等都說明了為人父母的責任和嚴格要求子女的重要性。書中“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意思是說“漢代的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夏天為父母搖扇子,
冬天以身體為父母溫暖床席。孔融四歲的時候,就懂得謙讓尊長,吃梨時挑小的,大的讓兄長吃。”如果我們現在就能以這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來教育我們的孩子,我想:那我們的社會,我們的生活將出現更多的和諧的音符。
三本紅皮書是私塾的入門書。所謂三本紅皮書,就是《三字經》《千字文》和一本什么書,大概叫《神童詩》吧,開頭幾句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后面還有“花街紅粉女,爭看綠衣郎”什么的。三本紅皮書我在私塾里讀了前兩本,第三本沒有讀,是我自己在家里自修了的。讀完三本紅皮書,照例要讀《大學》《中庸》,我也沒有讀,也是自修了,在私塾便跳過去讀《論語》。讀完《論語》讀《孟子》。《孟子》讀到《離婁篇》,我就進新學制的小學念一年級,與私塾和古書拜拜了。
當時讀三本紅皮書只有一個目的,即識字。讀書識字,那時候都放在一起說,小孩子讀書不過是為了識字。舊時代識字的人實在少,不但識字的人了不起,連有字的字紙也很珍貴,到處可以看到“敬惜字紙”的招貼。我讀兩本紅皮書時的確不識字,每天早晨到私塾,第一件事就是等著老師叫到他的書桌前,打開我的書,老師教八句。《三字經》三字一句,八乘三是二十四,就學二十四個字。以后讀《千字文》也是這個辦法,《千字文》是四字一句,八乘四是三十二,就學三十二個字。老師也不講解,只用紅色朱砂筆斷句,當時的書上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我跟著老師把他教的句子讀上幾遍,就回到座位上去自修,讀上一整天。第二天早晨上課,先向老師背上一天教的字,然后老師再教八句新的。接著又是回到座位上溫習一天。天天就這么下去。大家在座位上自修的時候,老師沒事,在他的椅子上喝茶抽煙,做自己的事。
對了,老師的椅子旁邊放著一根藤條,書桌上放著一把戒尺,是用來打學生的。學生早晨背不出書,上課犯規就要挨打。不過我在學期間,從未看到老師打學生。
我讀私塾那個時期,已經提倡新學制,督學偶爾會到私塾來檢查。私塾用的名稱是書館――某某老師的書館――沒說明教古書。所以老師讓我們買來新學制的國文教科書,放在課桌抽屜里,萬一上面督學來,就讓我們把這些教科書放在課桌上,表示學的是教科書。
到我讀《論語》《孟子》的時候,字識不少了。我這個人從小愛讀書,已經在看哥哥的章回小說書,識的字就讀,不識的字就跳過去,只管找故事看。而在私塾里,除了讀《論語》《孟子》,還讀《成語考》,即“混沌初開,乾坤始奠,上浮者為天,下沉者為地”的那本書,我到現在還覺得這本知識書比較淺,比較有趣,《千字文》知識講得不少,但文字太深了,我初讀時只為認字,其中意思我到現在還解釋不清。老師同時還教我們寫寫字和讀舊體詩。有一本講解詩的書,書名不記得了,其中有“云對雨,雪對風,人間清暑殿,天上廣寒宮”這樣的句子。這時也就不像讀《三字經》《千字文》時那么單調,除了啃老師教的幾句句子,還有別的花樣了。
八十多年前,我就是這樣在今天孩子們進幼兒園的歲數讀私塾的。我們把讀《三字經》等書當順口溜,你們還要求我們怎樣呢?能跟一個五歲孩子談什么人之初,性本善這個道理嗎?我倒是對孟母三遷、孔融讓梨這些故事感興趣。不過這么小就學識字,我以為很不錯。我真識了很多字,很早就讀小說,不但給了我童年快樂,而且為日后做文字工作打下了基礎。不過這都是八九十年前的事了,我想我們今天的幼兒學識字應該有更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