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易經風水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風水體現著中國古代建筑理論的精華,它是中國傳統園林設計的指導思想。本文通過對傳統風水學和現代風水的論述,從風水理論入手,以及現代人們對風水學說的普遍認識和重視程度,分析風水學說對景觀規劃設計的影響,闡明風水在當今的景觀設計當中的重要性,進一步探討風水文化在現代景觀規劃設計中的意義。
關鍵詞:風水、景觀、景觀設計、園林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 A
1.對于風水學說的認識
首先,什么是風水?風水原是一種相地之術,也就是現場對地理進行勘察的一種方法,古代又稱之為地相、堪輿之術,是一門研究環境和宇宙規律之間規律和關系的哲學。
相傳風水學說的創始人是九天玄女,比較完善的風水學問起源于戰國時代。風水理論的核心思想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早期的風水學說主要關于宮殿、住宅、村落以及墓地的選址、座向、建設等一系列問題的解決方法和原則。天津大學建筑系的教授王其亨認為:“風水之術的核心,體現著中國古代建筑理論的精華。風水術實際上就是集地質地理學、生態學、景觀學、建筑學、倫理學、美學等于一體的綜合性、系統性很強的建筑規劃設計理論。它與營造學、造園學構成了中國古代建筑理論的三大支柱。”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風水學說的認識已經開始從傳統意義上的認識了解上升到了科學的去利用、去研究風水。現在的人們無論是從關于風水的書籍上,還是道聽途說,對風水的認識卻都在日益加深,再加上一些房地產商為了尋求賣點,打造更加高級的住宅區,也將風水理念炒得火熱,對于國人來說,幾乎人人都知道一些關于風水的認識,雖說不上多么深刻,但也足以看出風水的確是越來越受到重視。
景觀設計師作為自然的改造者,更是要了解風水的理論和內涵,用科學的態度去認識它,并結合時代的要求,利用新的技術,去更好的研究它,利用它,將之賦予新的時代意義,把風水理論科學的和大自然相結合。
2.風水理論的基本原則
風水理論的基本原則包括有整體性原則、因地制宜原則、依山傍水原則、觀形查勢原則、坐北朝南原則、地質檢驗原則、水質分析原則、適中居住原則、順乘生氣原則、改造風水原則。其中,因地制宜原則和依山傍水原則對園林的影響是最大的。
(1)因地制宜原則:
所謂因地制宜,就是根據環境的客觀現實,采取適合自然的生活方式。中國地域遼闊且南北氣候差異非常大,地質情況、建筑形式、水質差別,甚至是居住方式都有所不同,西南多雨濕潤,蛇蟲鼠蟻甚多,故居住以桿欄式的住房為主;西北干旱少雨,多以窯洞形式居住,不僅防火防寒且冬暖夏涼;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則采用蒙古包為住宅形式,以方便不斷的遷徙……這些不同的建筑形式都是先人們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而創立的。這正是因地制宜的務實體現,人與建筑適于自然,才會被自然所接受。這正是園林設計的真諦。
(2)依山傍水原則:
所謂依山傍水原則,就是指選址地理位置需要靠近山嶺和水流。中國歷史上有許多的城市都是從大山大河之間發展起來的。商代的都城在河南安陽,這里被群山環繞,北面有漳水,東面臨著黃河,中間被恒水貫穿;六朝古都南京,亦是被群山環繞,濱臨長江。且依山傍水對于古代的軍事來說具有重大意義。進可攻、退可守。昔日秦朝古都咸陽,依山傍水,憑著這片軍事要地,秦朝完成了統一的大業。唐朝詩人杜甫云:“富含西嶺千秋雪, 門有東吳萬里船”;王繼也曾作詩一首:“隔窗云霧生衣上, 卷幔山泉入鏡中”。由此可見,依山傍水是人們居住環境的首選。
3.風水理論對景觀園林規劃的影響
風水學的宗旨是縝密的考察周圍的環境,了解自然,改造自然,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贏得最佳的天時地利人和。這些思想正好與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思想不謀而合,也是現代原理所追求的內容。
(1)園林的選址
園林建造,選址是首要工作。選址,用古代的詞語來說就是風水學中的“相地之術”,用現代的語言來解釋則是建造園林之前對于園林環境的選擇。不同的是:對于風水學來說選擇自然天成的山水寶地才是最終目的,且選址是更多的是追求幽靜的空間,草木繁茂,山水環抱以到達“藏風聚氣”;而園林則是在選擇自然形成的環境基礎上,加以更多的人工修飾,以添加更多的意境在其中,如果是小型的園林,還會造出假的山水景觀,以追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北京著名的頤和園、暢春園、圓明園等大型的皇家園林皆是以風水思想為基礎,加之以人工修葺而建成的。
(2)造景手法
中國傳統園林總體上屬于由建筑物、道路、景觀、山水所圍合形成的內向空間。中國園林景觀要素富含意境,在于把自然的天空、日月光華、云霧靄靄等引入園中供人欣賞。對于造景的手法更是層出不窮:借景、對景、點景、補景、虛實對比等,所謂奇妙在曲,欲露先藏,造成園林空間豐富層次和景深,空間布局的曲折變化也十分重要,往往是隨著行進方向逐步展開的,代表性的有蘇州留園的入口處理,就是欲露先藏的典范之作。
水是分隔景觀空間的重要元素之一,江南園林的空間有限,但水面分割的手法卻豐富多變,曲折幽深,將園林水景發揮到極致。園林中水面、鏡面的反射映襯,伴隨著月光便有可能產生“水中月鏡中花”的美妙幻境。蘇州網師園中的植物種植使四季皆有變化,朝夕午晚各有不同,不僅有實景,水中還有幻境,其中美妙非親自置身于內才行,不可謂外人道也。將空間按照功能和自然條件進行劃分,整體協調局部與整體之間的關系,形成主次分明,變化統一的空間序列也是十分重要的。
4.結論
風水理論由于其文化宗旨,本身就包含有一定的佛學、道家思想,難免會使一知半解的人們將其和宗教、玄學甚至是巫術、迷信聯系起來,但了解之后,會發現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有許多完全憑借著感覺或者是經驗的推論和說法能夠得到一定的科學數據支持,從而是風水學說邁上了一個新的更大的舞臺。
順應自然、利用自然、裝飾自然,這些都是幾千年來中國堪輿學家所總結出的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一貫主張。風水學最難能可貴的一點就是在于它從不急功近利,不已地形復雜為惡,而是抓住山水做改變,通過山水而建筑,用建筑美化山水,通過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達到一個良性的循環。保護山水,就等于保護了環境,保護了生態,“天人合一”、“顧其自然”等理論是現代生態建設、綠色建筑活動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原型。
我認為,當論及風水文化時,我們既要充分的理解并吸收新的研究成果,也要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風水既是一種文化現象,也是一種民俗,雖是一種術數,但也是一門有關人與環境的學問,更是先人們長期實踐總結的文化積淀。但由于時代與歷史的局限性,傳統的風水學說必然有存在著許多虛幻而不實的成份。只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利用科學的理念去闡釋傳統的思想,才能更好的將仙人們的文化傳承下去并服務于社會,這也正是從事中國傳統文化、景觀學、建筑學、規劃學的專家學者們所共同面臨的一個重大任務。
參考文獻
【1】俞孔堅.風水的文化意義.[J].北京:中國環境報,2005.
【2】樓慶西.中國園林[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3.
【3】王其亨.風水理論研究[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2.
閬中風水博物館是國內第一家以建筑風水為主題的博物館,該館選址于古時民居住宅。館中以易、卜為主脈,詮釋了神秘的中國風水文化。展廳掛有圖文展板,或是跟風水相關的實物,將中國風水學的起源、發展和閬中古城風水的來龍去脈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風水寶地閬中城
風水,古稱堪輿術,核心思想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古人十分講究在建設城鎮、住宅、墓地時,會與環境、天氣結合起來考慮規劃,使其融為一體,形成協和互助的關系,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閬中之所以美麗動人,正因它身處風水寶地。古鎮三面繞水,四面環山。北面的蟠龍山,猶如蜿蜒游動的青龍;南邊的錦屏山,酷似座前幾案……三國時期,張飛鎮守閬中,直掐荊州通往西蜀的咽喉要道,加之閬中風水地理獨特,易守難攻,讓入侵者望而卻步。
步入博物館大廳,第一眼望見的便是清朝同治年間的《閬中治城圖》。該沙盤為精妙別致的微縮建筑,整個閬中古城一覽無余,“水繞三方,山為四面”的格局顯得格外清晰。古城于方陣狀布于其中,街道錯落有致,讓人不禁感嘆古人的智慧。該物新奇有趣,能讓初次接觸風水學的新手切身感受到其獨特的魅力。
“正因為閬中獨特的風水特性,所以我在2004年就提出建立一座風水文化博物館。”館長張繼軍在一旁介紹。經過多方努力,2007年風水博物館建成,迎接了第一批游客。其實,風水學至今仍風靡各地,它的很多理論與現代科學,抑或是心理學都息息相關。將該文化集中起來,保住祖輩留下的智慧財富,令后人感受其精妙的玄機。
風水博物館占地3000平方米,分為前庭和后院。前庭設有“閬中古城風水大格局”、“天人合一”和“居家風水舉要”三個展廳。“天人合一”展廳通過文、圖、實物的配合展示,以傳統五行文化詮釋了人與萬物一樣遵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而“居家風水舉要”則向我們展示了古時住宅的布局。古人看重“陽宅三要”,門(大門)、主(主人居室)、灶(廚房),它們之間的布局搭配妙不可言。“宅因人而立,人因宅而興”,其實風水學的出現,折射出人類生存的終極目標——安居樂業。
此外,博物館還有露天茶館,設有木桌藤椅,疲累時可在此小憩片刻,愉悅身心。其間景物都是按照傳統風水布置,置身其中更能體會風水之奧妙。
獨特的五行房
隨著小路繼續前行,轉眼間就來到博物館的后院。一尊香爐置于石梯旁,飄出徐徐青煙。這里便是“天師樓”,里面不僅供奉著八卦的創始人伏羲,還供奉著天文學大師袁天罡、李淳風。袁、李兩位大師曾出《推背圖》一書。據工作人員介紹,此書為中華預言書中最為著名的奇書之一,是對唐朝及以后朝代重要事件的預測。像、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等都被預言說中,神乎其神。
在“天師樓”中,有一木制轉盤,名為“易經64卦占卜”。此盤按易經闡述原理制作而成,據說按照自己的生辰八字,站準東南西北其中一個方位轉動木盤,最后通過指針所指的卦位便能預知自己的未來。當然,這只是一個互動環節,目的是為了讓人們感受易經文化的獨特魅力。不少游客被吸引,甚至還有人想通過此盤測算未來的愛情婚姻,讓人啼笑皆非。
【關鍵詞】風水 氣 科學
【中圖分類號】9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9―9646(2008)08-0000-00
什么是風水?許多人認為,風水就是“藏風得水”,這是很片面的。風水學是我國古代先民為選擇理想的生活環境而形成的一門學問,是我國古代先民居住實踐的經驗總結。?中國古代科學家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經上下五千年的實踐、研究、歸納和感悟,形成了著稱于世的東方科學――中國風水學。
1風水是一種世界觀
我們先來看看這樣一句話:“內氣萌生,外氣成形,內外相乘,風水自成。”這句話把“氣”與“形”解釋為“內氣”與“外氣”,二者“相乘”形成風水。“氣”指的就是比較抽象的物質,而“形”所指的就是比較具象的物質。而風水中的“氣”,原本應該寫做“”。上述一句話就可以解釋為“=內氣+外氣”,或“=氣+形”。可見,“氣”與“形”是風水學中的基本要素――“”的兩個方面,即抽象物質和具象物質。而“”的這兩個方面通過它們之間的內在普遍聯系相互作用、相互轉化,構成世界萬物。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風水學實際上是一種世界觀,是一元論的樸素唯物主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產”。具有一般哲學所具有的科學性。
中國古代先民,沒有像西方人那樣人為地創造一個“上帝”。中國的古人認為主宰天地人萬事萬物的那個東西是“天”,是“氣”,是“場”,是宇宙間的“精氣神”或“數氣象”,亦即宇宙規律。并由此,把天上地下的一切都“人世化”,天上有玉皇大帝,地下有閻王。天地人是一體的,是全息的。也就是天上所具有的,人間必然有,地下同理。 中國風水學在對古天文學、地理學和人體學,即天地人的發展變化規律的長期研究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宇宙規律理論,并在這一理論基礎上,將宇宙的特性概括為三大方面:宇宙的全息性;宇宙的螺旋性;宇宙的陰陽性。
2 風水的本質
風水學來源于古代先民們生活的實踐,其目的在于“趨吉避兇”。我們古代先民們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就在生活中逐漸總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與手段。這些方法與手段經過人們的系統化之后便形成了是風水學。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它“集天文學、地理學、環境學、建筑學、園林學、論理學、美學于一體”。可見,風水學的科學性是綜合了多種現代科學的綜合科學性,這與現代科學發展所要求的綜合學科、交叉學科相一致。但從其自身來說,?它的本質還是對“”的科學認識和利用。
中國古科技理論認為:宇宙萬事萬物由三部分組成,即氣、數和象。按照現代科學觀點它們是:能量、信息和態勢或形式。三者共存,不可分開,又界限分明。氣,是客觀存在,按照現代科學觀點可假設為能量。數,是宇宙萬事萬物存在的程序或邏輯,按照現代科學觀點可假設為信息。象,是氣根據數而存在的形式或變化的態勢。用現代科學概括為:象是能量依據信息程序而存在的態勢。
數、氣、象即信息、能量、態勢,也就是天人合一的那個神,西方哲學稱作宇宙萬物的“本體”,亦是功能。《周易?系辭》稱:“神無方而易無體”。神無方的“方”古文亦稱“方所”,就是方位,無方就是沒有位置,無所在,亦無所不在。易經和佛經所說的精、氣、神。孔子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游魂就是神,就是構象。 精,中國古代先圣又稱玄、道、元、一、水;稱精,是因為人體信息來源于父精母卵。稱玄,是因為信息難以觀測,(懷玄、玄具難測,太玄無形容);稱道,是因為信息決定宇宙萬事萬物生化的必由之路;稱元,是因為信息在有形質宇宙之始;稱一,是因為一為自然數之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抱一、守一、歸一、真一、太一);稱水,是因為地球生物發源于水。
3 風水學的整體原則
風水理論思想把環境作為一個整體系統,這個系統以人為中心,包括天地萬物。環境中的每一個整體系統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相互轉化的要素。風水學的功能就是要宏觀地把握各子系統之間的關系,優化結構,尋求最佳組合。
風水學非常注重生態系統的研究,注意環境的整體性。主要是對其功能的研究。氣作為綜合的功能流,是無形、無嗅和不斷流變的,對氣本身很難直接把握。在“風水說”中則通過氣與形的關系,“因形察氣”,把功能的問題轉化為空間結構的問題來討論。“風水說”的這一特點尤應引起景觀生態學研究領域的重視。關于景觀的空間等級分布及景觀結構,斑塊、走廊等為基本元素的結構研究途徑,都是以相對均衡的地段和生態系統為基本單位的,實質上仍是一種還原和分析的途徑。而在“風水說”中,穴場是一個由沙水環抱的整體空間單元,而不是一個均衡的地段或生態系統,穴、沙、水和龍的關系不是一個等級、分類的序列,而是一個有機構成序列。風水說一開始就沒有把"龍"肢解為相對均衡的"部分",再來研究"部分"之間的關系,而是在有機整體上尋找另一有機整體――穴。
在實踐中,具體可通過龍、穴、沙、水和向五個方面尋找和調控生氣。就山地而言,山脈為龍,“委宛自復,回環重復;若距而侯也,若攬而有也;欲進而卻,欲止而深;來積止聚,沖陽和陰;土高水深,郁草茂林。貴若千乘,富如萬金”(《葬書》)。即山勢連綿起伏,蜿蜒回環,土厚水豐,植被茂密者即為有生氣之龍。而以童山(無植被之山)、斷山、石山、過山(山脈僵直)和獨山為不能“藏風世界”,沒有生氣的山。水與山不可分離,兩山之間必有一水,所以,山勢委宛自復,水也自然回環有情,源遠流長。既有山環水抱,形止氣蓄的真龍,其中便有真穴。并強調了一個“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馴”(《葬書》)的穴前清流屈曲,兩側護沙環抱的理想風水意象模式。這樣的穴場模式與龍脈(整體山水結構)及合適的朝向相結合,便構成了理想風水的總體景觀模式。這種結構具有最佳的功能――生氣最旺。
整體原則是風水學的總原則,其它原則都從屬于整體原則,以整體原則處理人與環境的關系,是現代風水學的基本特點。
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我們知道能量守恒,所釋放的能量就轉化為溫度、電能、生物能等其他的形式,從而引起氣候的變化、地震等多種自然現象,進而作用于人體,通過微妙的能量變化而影響到人。而風水學不管是性質還是本質始終在這種能量的變化影響之下尋求一種動態的、與自然變化相一致的和諧,以期達到人類長久的生存繁衍,所以風水學是科學的自然法則。
參考文獻
[1] 慧緣.現代風水學的十大原則,河洛易學,房地產門戶,2004,2,5.
[2]?曾祥裕.風水學中的健康理念,贛州風水養生堂?,2007.
著名易學專家,董易林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易林吉祥物品牌創始人。擅長堪輿風水、周易預測、姓名學等,被譽為“中國現代周易大師”、“中國首席人居環境學專家”,堪稱周易文化傳承的領軍人物,擁有極高的社會知名度,享譽海外。迄今出版多部風水、姓名學著作,并在多家報紙雜志開辟專欄。
古人常用“門當戶對”作為判斷兩家是否可以結為姻親的重要條件,而此“門”中大有“門道”。在古代等級森嚴的社會,男女雙方社會地位與經濟情況,在“門”上就能體現出來。從“柴門聞犬吠”到“侯門深似海”,再到皇宮的“玉堂金門”,可以看出“門”的等級變化和其所代表的社會意義。
大門是一個家庭和家族的“臉面”。門是內外空間分隔的界限,是進入私人空間的必經場所,事關一個家庭和家族的第一印象。在中國傳統風水學中,門的重要意義從古到今多有提及。《辯論三十篇》有言:“陽宅首重大門者,以大門為氣口也。” 陽宅中的三要“門、主房、灶”及六事“門、路、灶、井、坑、廁”也均把門當作第一要素。而張宗道也說:“大門者,氣口也。氣口如人之口,氣之口正,便于順納堂氣,利人物出入。”在古人看來,大門是一個重要的氣口,就像人的口,家宅吐納之氣都要經過大門,因而大門風水的好壞關乎家運的旺衰發達,影響著家人的發展前途和身心健康。
門是建筑物中最大的“氣口”,對風水的調理作用也十分重要。總結來說,大門調節風水的作用可概括為以下四點:
一是可化解外部環境中存在的沖煞。大門是入戶的第一道“屏障”,其屏障保護作用就顯得非常必要。通過對大門朝向、材質、色彩的合理運用,可有效阻擋外來煞氣的“入侵”,確保家宅平安吉祥。
二是能防止家宅內的旺氣外泄。風水學中講究“藏風聚氣”,而大門就是實現“藏風聚氣”的重要氣口。就是說家宅中的旺氣既要“納入”,也要“聚藏”,而大門就有防止家宅旺氣流失消散的“守護”作用。
三是能聚氣斂神,調節宅運。大門是連接家宅內外場所的重要通道,使家宅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而大門對這個“封閉”空間則具有很強的風水調節作用。
四是入戶門能決定家宅方位吉兇,從而為家庭居室的布局和使用提供重要參考。在八宅風水學中,家宅被分為九個星位,又因入戶門的不同而“門轉星移”,所以,九個星位會根據入戶門的不同而出現變化,這就對家宅中的吉兇方位的使用提出不同的要求。使用得當,則能助運旺運;使用不當,則使家人敗運破運。
前面講了大門的重要意義和重要作用,那該如何正確布局大門風水,從而真正發揮其“納氣口”和“屏障”作用呢?從傳統易經風水角度講,我認為需要從大門的材質選擇、色彩定位和朝向選擇等方面進行綜合周到地調理布局。
大門材質的選擇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現在市面上可供選擇的大門材質可謂多樣:復合門、實木門、復合實木門、鋁合金門、鐵質門、不銹鋼門等,多樣化的選擇可能會令你眼花繚亂。不過從風水角度講,如果居家主人命理不是特別忌金的話,大門推薦使用銅質門。在中國傳統風水學中,銅制品因其具有良好的風水作用,可化解風水中惡煞“五黃二黑”而被風水學家稱道。所謂“五黃二黑”,即指風水學中的五黃廉貞星和二黑巨門星。五黃廉貞星是大兇星,主招災惹禍,對家庭、個人,輕者疾病,家事不和,事業不順,重者有破財傷人等兇災橫禍,是九星中最兇的一顆星。二黑巨門星,又名病符星,輕者主疾病傷痛,重者主破財破產、開刀手術等。五黃和二黑是風水中最兇的兩種煞氣,它們的位置都會隨著流年流月的變化而變化。而銅質大門對“五黃二黑”具有很好的鎮壓和化解作用。從風水角度講,木質門因其本身取材自然,與自然環境有著天然相應的磁場,并且對外面的不良氣息有著極為敏感的辨別能力和防御能力,因而也是理想的大門材質選擇。
以上只是從風水化煞角度講的大門材質選擇。從根本上講,大門材質的選擇,其最有效的方式應該是從居家主人的命理出發進行取舍或規避。如前所述,如果居家人命理忌金,則不適合使用銅質、合金、鐵質門。如果大門上有圖案,則以吉祥寓意為宜,不宜使用兇神惡煞的形象。
大門的色彩定位
至于大門的顏色,通常來講主要有黑色、紅色、銀白色等,這些比較符合人們的視覺習慣和傳統。但從風水助運角度講,根據居家主人的命理喜忌來選擇大門顏色則更具有趨吉避兇的作用。而顏色也是具有五行屬性的,并且有著相生相克的作用,所以,這就需要結合命理的喜忌來看適合自家大門的顏色。
國古代先哲將宇宙萬物分為五種基本構成要素:金、木、水、火、土,即“五行”,并且存在著相生相克的關系:相生的關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關系是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五行之間擁有自己的專屬色系:金對應白、乳白色系列;木對應青、碧、綠色系列;水對應黑、藍色系列;火對應紅、紫色系列;土對應黃色、土黃色系列。
根據易經風水理論,對應的這些色系的大門亦形成相應的磁場,從而影響居家人的運勢和健康。所以,可根據居家人的命理喜忌來判斷哪種顏色的大門更適合自己。比如居家主人命理喜火,則適合使用紅色系的大門,也可使用綠色、青碧色的大門。這些都是有助于鞏固和提升居家人運勢的有利色。以此類推。
大門朝向的選擇
大門朝向的選擇,對大門風水的影響至關重要。如前文所述,因為大門所在的位置不同,家宅內九星飛臨的位置就會隨著“門轉星移”。這對家宅大門及各個方位的功能分區和布局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大門的朝向也為居室的格局劃分提供了重要參考。所以,在家宅設計及布局時,對大門的朝向一定要進行精心地規劃和選擇。從中國傳統風水學角度講,我認為需要注意大門朝向宜開闊整潔,忌沖煞之物。前文講大門是家宅的納氣之口,因此大門朝向宜開闊整潔,避免污穢之氣進入,以免影響家運。而大門朝向避免沖煞之物,具體來說需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的事宜:
大門不宜朝向兇地。這里的兇地是指帶有陰氣、煞氣太重的地方,比如醫院、廟宇、殯儀館、火葬場、墳墓、監獄、屠宰場、垃圾場等,如果大門朝向這些地方并且距離太近,就會嚴重破壞大門的吉祥穩定氣場,不利于家宅平安。如果有些朋友的大門目前正面對此類兇地,則需要用專門的吉祥物來化解此類煞氣的危害。
大門前不宜有路沖。這里所說的“路沖”,是指大門正對剪刀路、反弓路或者天風煞等。另外,家宅大門最好也避開十字路口。因十字路口往往人流、車流較多,氣場不穩定,這也不利于家宅的運勢的穩定,而容易造成運勢動蕩不安,反復不濟,也不利于財運。
【關鍵詞】風水;建筑規劃;生活環境
一、風水文化
1、風水文化之源
風水是研究環境科學的學問,風水在古代稱為“堪輿”。它主要研究村落和建筑的擇地、方位、布局與天道自然,人們生活環境的統一協調問題,它具有“環境科學”、“環境景觀學”或“系統論”的內涵, 并屬于中國古代《周易》哲學的子集。它將中國古代哲理“天人合一”、“陰陽相濟”、“方園相勝”、“革故鼎新”、“剛柔互補”、“物極必反”、“五行生克”的辯證法應用于選址造屋之中,得出了一整套系統的“堪輿”理論,指導了中國幾千年的城鄉建設,因此風水師就成了中國古代的規劃師和建筑師。風水理論主要以陰陽、人數、五行、天干、地支、月律、五音、色相為辯證系統,熔數學物理為一體;納天文、地質為內涵;引環境生態為輔佐,揚哲理美學為道義的綜合性環境科學。而以氣、理、形、數為宗旨,“時空合一”為表征的風水羅盤則是風水師們重要的演義道具。
2、風水學的基本內容
2.1陰陽論
《易經,系辭下》載:“昔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封”。《易經,系辭傳上》:“一陰一陽之謂道”。《才子》云:“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種陰陽理論的實質就是哲學辯證法中的矛盾對立統一規律。“陰陽論”是堪輿風水學的理論基礎之一。
2.2五行論
“五行生克”理論是自然界物體之間的對立統一論。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種自然物質。它們之間存在著對立、統一、排斥、聯系的兩個方面。對立排斥表現在互相制約的相克;統一聯系表現在互相協調的相生。相克又叫“相克序”、“相勝序”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相生序”表現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種關系成了風水學上判別吉兇的基本準則。
2.3太極與八卦論
“太極為一整體,變為兩儀,四象、八卦,再發展到六十四卦,這許多演變,就是2n的變化,也就是天地間的一切事物相互之間矛盾斗爭的結果”。八卦是用抽象符號代替自然界天地萬物排列組合起來的圖式。和當代物理學公式中用字母代替其一物理量以及化學反應方程式中用字母代替化學元贏相仿。八卦中有四陽和四陰卦,其四陽卦象:乾卦、震卦、良卦、坎卦。四陰卦象:坤卦、寓卦、兌卦、巽卦.這八種卦象中又有各自的物象內涵。如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良為山、坎為水、寓為火、兌為澤、巽為風。另外,這些物象又臺有抽象特性:乾卦喻雄;坤卦喻柔順;震卦喻雷動;良卦喻靜止;坎卦喻濕陷;離卦喻光明;兌卦喻歡悅;巽卦喻侵入。
中國風水學的核心內容是天地人合一。中國風水探求建筑的擇地、方位、布局與天道自然、人類命運的協調關系。恰是中國風水學的人與自然融合,即"天地人合一"的原則,指導人如何按這些感應來解決建筑的選址乃至建造,才創造了中國各具特色的城市布局、建筑形式及建筑景觀,因地制宜,美不勝收。
二、風水學對現代建筑規劃設計的啟示
1、“天人合一”古代樸素的環境工程學
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是在巖石圖表層和大氣圖下層,含有土圈、水圈和生物圈的自然環境之中。環境是客體,人是從體,就是說人要順應自然,識天時,懂地利,才能帶來“人和”的局面。若違背自然規律,就要帶來禍患。馬克思預言:“人類要利用自然,自然界就要以某種形式來報復人類”。人類一產生就非常注意對生活環境的選擇。“趨吉避兇”的觀念產生了一整套認識環境的理論,風水學便在滿足人們生存欲望的前提下應運而生了。
2、生態學思想
2.1人與自然協和
順應自然、利用自然、裝點自然,是幾千年來中國堪輿學家對于人和自然關系的一貫主張。風水學難能可貴之處就在于它不急功近利,不以地形復雜為壞事,而是抓住山水做文章,在住宅建設中,因山水而建筑,用建筑美化山水,借助自然景觀來保護山的美,同時也襯托建筑物的美,通過建筑物,將人與自然高度協結合為一體,逐漸形成了人與自然相互依賴,相互協調,相互制約的良性循環的關系。
2.2保護環境意識
風水是一門有關人和周圍環境關系的學問體系和信仰體系。作為學問體系,風水除了教導人們如何進行建筑,還教導人們如何植樹,以培生氣;作為信仰體系,風水除了教導人們如何進行建筑;還教導人們如何開挖采掘,以護形勢。風水學認為“天人合一”、“天人感應”.要求人們,“顧其自然”,把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納入自然生態的良性循環之中。盡管古人改造大自然的能力非常有限,然而先哲們依然悟出了其中的哲理。在人類通過大規模建設活動使得地表性態改變的能力極強的今天,更應遵循這一基本原理。近年全球范圍的綠色革命運動,建筑學領城的生態建設,綠色建筑研究活動等,從其基本出發點來說,是與傳統的生態學思想相吻合的。
2.3風水有機觀
建筑和規劃設計要建立在把自然生態視為一個具有其結構和功能的系統的基礎之上。人、建筑、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所組成的人工生態系統,是生態建筑學研究的對象。所以,生態建筑學的基本取向是,用生態學原理和方法,以人、建筑、自然和社會協調發展為目標,有節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尋求最適合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生態建筑環境。它與大自然相和諧,以求居住者及其子孫能在聚居地獲得平安的生活。風水要求房屋建筑、園林及墓地,要與地形、風和水的運作相聯系。這種生態實用性常被潛在的兇兆威脅所遮掩。生態設計學很欣賞中國風水關于人與自然相統一、相和諧的態度,并能深入領悟其中的奧秘。所以,生態學設計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益于風水的整體有機自然觀。
三、結束語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在世界民族之林創造出了燦爛輝煌的東方文化,中華民族是靠風水起家的,炎黃祖先對風水推祟備至。可以說,中華民族的繁衍是風水休戚相關,風水為中華民族創造了一個接一個的輝煌。“天人合一”、“以人為本”是風水學的靈魂和核心,體現了我們的祖先對風水環境的追求,尤其重視對優美自然環境的追求。“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風水中的“大地有機”自然觀,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好表現,不僅把天、地、人看作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還把天、地、人看作是有全息同構的關系。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已經認識到了,人類最終的目的不是與自然分裂,而是與自然和諧,達到整體有機和睦相處,協調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