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跳皮筋游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跳皮筋;傳統;多樣性;靈活性;有效推廣
在當今這個信息化的時代,學生接觸的大部分活動都是電子類的娛樂活動,如一些富有冒險性、挑戰性、刺激性的項目。像籃球、足球等項目,如果學生沒有一定的體育基礎,那么他們參與的興趣也會大打折扣,體育課也就成了部分學生聚堆閑聊的課。在現代素質教育的理念下,體育課不僅注重對技術知識的學習,而且更加重視學生的身體素質。筆者把跳皮筋活動帶進體育課堂,它以多變的玩法、美妙的童謠、輕巧的動作等獨有的特點,深受學生的喜愛,在實際的教學中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一、跳皮筋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
跳皮筋是通過兩替跑跳或雙腳、單腳騰空完成挑、勾、踩、繞、掏、壓等各種動作的全身運動。兩人勾架的長皮筋可以單人跳和流跳,也有將皮筋勾拉出三角形、四邊形、五角形、多邊形、菱形、斜線形、人字形、八字形、波浪形、扇面形等圖案,再配上童謠或音樂,由許多人同時參加。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馬連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九八九九八十一。”也有學生自編自創的歌謠,學生邊唱邊跳,形式多樣。教師還可讓學生按自己的愛好編排表演,學生的主動參與和玩法的變化創新使得跳皮筋活動花樣百出,既鍛煉了學生的身體,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
二、跳皮筋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
任何人都可以參與跳皮筋活動,學生通過合作、競爭,學會了互幫互助,既收獲了友誼,又體會到了成長的快樂。我們班有一位胳膊殘疾的女學生,她在跳皮筋時總能獲得一片掌聲,看到她的快樂與滿足,任何一個人都會被感染。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不要過多地發號施令,要讓學生的思維和個性自由發展。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更能激發學生的體育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拓寬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和團結協作精神。
三、跳皮筋利于提高學生的身體機能
首先,跳皮筋能有效增強內臟器官和血液循環系統的功能。長時間的跳躍活動利于增加學生的肺通氣量及心臟的血液供應量,從而加強了機體的組織代謝,血管的彈性增大,心肌力量增強,促進了人體的新陳代謝。
其次,跳皮筋能夠增強腿部和腰部的靈活性,提高身體靈敏性和協調性。跳皮筋時,學生在幾根皮筋中穿梭,需要以靈活、準確的步調來完成動作。其中的一些動作,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柔韌性才能夠勾到皮筋。所以,跳皮筋活動在加強學生的靈活感與柔韌度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另外,在跳皮筋時,學生需按照兒歌節奏來跳,這就要求神經系統對肌肉進行有條不紊地支配,這些動作也會不斷刺激腦下垂體,增加腦細胞的活動量。由此可見,經常跳皮筋可以提高神經系統及大腦對肌肉的調節能力,從而使人體的連貫性和協調性得到充分的改善。
再次,跳皮筋增強了學生的腰腹及小腿力量。由于跳皮筋活動多是以下肢彈跳為主,輔之以雙臂擺動,同時還需要身體前傾、側傾、后傾及扭腰轉胯來增大下肢活動的幅度,所以跳皮筋對提高學生腰腹力量及靈活性有著明顯的效果。同時,在不停的彈跳動作中,小腿肌群不斷地收縮、拉伸,增強了踝關節及小腿的力量,鍛煉了學生的彈跳力和爆發力。
四、跳皮筋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意識
跳皮筋時不斷進行的背弓和擺動大腿的動作能拉長軀干和大腿肌群,增強其延展性和彈性,使軀干和下肢得以柔韌發展,肌肉圓潤而富有彈性,顯示出人體的曲線美和姿態美。尤其是對初中女生身體形態的發育效果尤為明顯,當學生在兩條皮筋中輕快地跳進、跳出,兩腿躍起勾挑高處皮筋時,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輕靈美、技巧美和柔韌美;在多人或雙人協調一致地跳躍時,學生就會體會到跳皮筋運動所帶來的和諧美。
五、跳皮筋保證了體育課的安全性
體育課的安全一直是體育教學的敏感話題。在空間有限且人數較多的操場上,時常會有意外事故發生。而跳皮筋只需要一根簡單、便宜的皮筋就可以開展體育活動。經過有序地組織和安排后,學生可以在規定的場地內活動,教師可以隨時監管和指導學生的行為,并且活動量適中,有效防止了意外事件的發生。
六、跳皮筋無年齡、場地、季節的限制
我們的課余十分精采,有八字格、踩邊線、打沙包、跳皮筋,說也說不盡,下面我就來給大家介紹幾種我們的課余游戲。
鴨子過河
鴨子過河這個游戲是跳著玩的,在場地上畫兩條線,線之間便是河,有一個人捉小鴨子,充當“鯊魚”,其余的全部都是鴨子,捉鴨子的人不可以上岸,鴨子們單腳跳過河,在危急時還可以用“龍卷風”和進巢躲避被捉的厄運,在鴨子采用這兩種方法后,捉鴨子的人就不可以捉她了。每次,我們都玩的歡快無比,看到我們一個一個的過河,“鯊魚”想,這么多人,我一定可以捉到一只鴨子的,可她這么一想,我們便一個一個的從她眼前溜走了,她一個也沒捉到,空想一場,每當到了這個時候,我更是幸災樂禍,笑得前仰后合,讓我越玩越有興致。
跳皮筋
我們好不容易出了門,門外鬧哄哄的,別提有多么熱鬧了。同學們有的跳皮筋,一個個像一只只可愛的小精靈一樣在皮筋上跳著歡樂的舞蹈,嘴里還哼著一段段優美的旋律,有的在玩五步貓,左移一大步,右移一大步,她們的臉上掛甜美而天真的微笑;還有的同學在走廊上你追我趕,誰都不放過誰,你走到走廊的哪一角,都能看見男生們漲得紅通通的臉蛋兒。
來看看教室的同學吧,教室很安靜,只有稀稀拉拉的幾個同學。有的在玩橡皮擦大戰,你的橡皮擦打我的,我的橡皮擦推你的,別提有多刺擊了,有的在圖書角閱讀各種各樣的書籍,有時看出神了,可能連上課鈴聲都聽不見了,還有的同學在認真的做作業,爭分奪秒,生怕上課了又被老師給抓住了。
剛才我說的這些游戲,我最喜歡的無疑是跳皮筋了。同學們四人一組,由兩個先把繩給繃住,另外兩人先跳。“一!二!三!開始!”隨著一位同伴的命令,同學們便開始跳了!跳繩的同學腳相當的靈活,像一只只小袋鼠一樣一跳就能跳好高,好遠。有時甚至能跳到接近肩膀的位置吧!跳繩的同學的腿也很勤快,左翻一下,右跳一下,再張開,又合攏。我想換了別人跳不了幾下就被累趴下了。
看跳皮筋的同學很多,不時還會有些男生在那贊嘆,甚至會親自來試一試。
今天,我們小記者團的團員們就溫習了這些消失了的童年游戲。
我們四團首先玩的是跳房子,規則很簡單:首先把“瓦”(現在根本找不到瓦,就用木塊替代)扔到寫有“ 1” 字的“房子”里(就是畫在地上的大方塊),然后單腿跳到“1房”里,單腳把“瓦”踢到“2房”中,不過既不能碰畫的線,也不能踢出格,這可有點難了。然后依次踢到“4房”里,最后再踢回來到“1房”中。說起來簡單,其實做起來就很有些難度。
第一個上去的一般都玩不好,這不,他眨眼間就英勇“犧牲”了,——把“瓦”踢出了框外,“哎,失誤……失誤……”他邊搖頭邊說。總結教訓,第二個做的就進步了許多。一個比一個強。輪到我了,我小心翼翼地踢,仔細掂量著出腳的力度和方向,讓“瓦”聽我的調遣。真長啊,時間仿佛凝固了,表針定格了!終于成功踢完一圈了!好開心!
一年級的孩子課間玩什么最合適?十分鐘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因為安全原因,孩子們不能瘋玩;又因為教室、走廊空間狹窄,孩子們并不能充分活動。另外,所用器材也是件傷腦筋的事,跳繩,甩不開;踢毽子,有難度;轉呼啦圈,總會碰到人……我提倡孩子們跳皮筋,孩子們都覺得很新鮮,而其中的一些花樣跳更令他們躍躍欲試。于是,一下課,這群小不點兒就迫不及待地跟我學開了。大家跳興正濃時,有人大喊:“老師,小昊在玩‘憤怒的小鳥’!”驚詫中,我走近一瞧,只見這個小家伙把皮筋一頭拴在拐角扶手的欄桿上,另一頭拴在拐角平臺的欄桿上,恰巧堵住了上下通道。恰在這時,上課鈴響了,我匆忙將這條惹事的皮筋先收了起來。小昊望著我手中的皮筋,臉上寫滿了失落。
下午的班會課上,對網絡游戲不甚熟悉的我取出皮筋,問小昊:“‘憤怒的小鳥’怎么玩?”小昊小臉憋得通紅,一個字也不肯說。別的小家伙卻非常興奮,七嘴八舌中我終于明白了,這就是一個用小鳥做子彈的“大彈弓 ”游戲。嘿,這個小昊雖然調皮,卻也是個極其聰明的孩子,能想出這樣的玩法,也算是一個小小的創舉了。
“在樓道里可以這樣玩嗎?”我問小昊。
“不是的,我只是用皮筋把樓道擋住,不讓其他班同學超過我們的活動區域!”小昊非常委屈。
哦?我愣住了,在解決問題之前,我居然忘記了先問“為什么”,再想“怎么辦”,因為我的武斷,一頂“罪魁禍首”的大帽子直接扣到了小昊的頭上。這個時候,再調查誰是那第一只“憤怒的小鳥”早已失去了意義。
我轉過身,對孩子們說道:“皮筋除了可以跳,確實可以用來玩真人版‘憤怒的小鳥’。讓我們再來想一想,皮筋還能玩什么呢?”孩子們一下來勁了,馬上羅列出種種新玩法,什么挑花繩、拔河、小彈弓……談到玩,這群小娃娃主意還真不少。
“哪些適宜在課間玩呢?”我追問道。孩子們馬上對以上玩法進行了分類,一是可玩的跳皮筋、挑花繩、跳繩,二是不可玩的憤怒的小鳥、小彈弓、拔河,并很快說出了不可玩的原由。
聽了大家的分析,我對小昊說:“你聰明的想法讓我們明白了這么多,大家都該感謝你。請繼續開動你聰明的大腦,下一次告訴老師,課間我們還可以玩什么有益的游戲,好嗎?”
小昊沒想到不但沒被批評,還得到了這樣一番贊揚,緊張的小臉終于舒展開了。課后,他主動幫我把講臺收拾得整整齊齊,還悄悄說:“老師,其實我只是有一點點想玩‘憤怒的小鳥’。我一定會動腦筋,想到好玩的游戲,馬上告訴你!”我們拉鉤約定:一定要是安全的游戲哦!
【反思】
孩子永遠是規則的破壞者,當課間偶遇這“憤怒的小鳥”,適當適時地處理,促進了這一次極好教育時機的形成。
一、別曲解孩子的出發點
小昊雖然頑皮,但還不算頑劣,為什么別的孩子學跳皮筋,他卻用皮筋擋住了樓道?回想當時情景,是因為圍在老師身邊的孩子太多,他根本無法看到學到,只能去自我創新了。這也是老師計劃的不周詳之處,倘若事先有充分的準備,讓幾個孩子先學,再讓他們擔當小老師,盡量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參與其中,也許就不會飛來“憤怒的小鳥”了。這不禁使我想起那個“在鍋里用洗碗水洗腳的孩子”,他的這個“荒唐”舉止的出發點,只是想要節約用水。倘若每個教師都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我們會發現,許多問題根本不是問題,而是孩子無奈之下的另類“創意”。了解了孩子,我們也就懂得了教育。
二、別錯失教育的時機
擋住樓道的做法為什么得不到孩子的肯定,是因為他們知道這樣的游戲太危險,但在我們的教育中,能否少用一些“禁止”“不許”之類字眼,讓孩子學會自我辨別是非,從而修正言行?處理這起事件的關鍵之處不在于懲罰“憤怒的小鳥”的始作俑者,而在于如何引導孩子們在課間玩皮筋。由此而展開的小討論“皮筋可以怎樣玩”“哪種玩法適合課間”等擺脫了枯燥的道德說教與嚴厲的斥責疑問,激發學生去思考,使他們萌生對自己言行負責的推動力,讓他們以后對自己的行為舉止養成一種自問的習慣:我這樣做合適嗎?
三、別讓犯錯的孩子難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