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憶苦思甜的文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艾葉粑粑:艾葉粑粑的艾葉其實是香蒿葉子,香蒿葉子外表很像辟邪的艾葉,所以這道小吃取名為艾葉粑粑。艾葉粑粑一般是在清明節食用,味道清香鮮甜。
3、五色米:五色米是廣西一帶的特色美食,原材料就是普通的糯米,糯米被植物的葉汁染成五色,故稱為五色米。五色米一般在清明節食用,是一種節日象征。
4、豆腐:我國是豆腐的發源地,豆腐憑借鮮嫩的口感和豆制品的香味,深受許多人的喜愛。在清明祭祀完組先,大部分人在吃飯時都會做一道以豆腐為主要材料的菜品。
5、青團:青團是浙江一帶的著名小吃,作為端午節必吃的九種食物之一,制作方法比較簡單,將艾草汁加入糯米粉中,揉成小團蒸熟即可食用。青團帶有一股艾草的清香,是在清明時節浙江人常備的一道點心。
6、樸籽粿:樸籽粿是潮汕人的傳統美食,在清明節食用樸籽粿也是潮汕特有的風俗。潮汕人一般在掃墓時都會帶上樸籽粿,這是用來懷念祖先的一種方式。
7、馬蘭頭:作為清明節必吃的九種食物之一,馬蘭頭是一種野菜,常見于田野或路邊。馬蘭頭的梗一般是淡紅色或青色,涼拌作為寒食在清明節食用。
8、菠菜:菠菜是外來植物,極易生長。它的味道微甜,營業價值豐富,有通便、補血、促進新陳代謝等功效。菠菜顯青色,一般在清明時節前后生長較快。
關鍵詞 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D42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316-(2014)02-
實踐教學是目前高校思政課教學環節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方向。學生在開展研究、增加社會交往、和各個階層人民接觸的過程中開拓了眼界、增強了能力,也增強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直接關系到教學主體。因而,在設計實踐中的教學設計,不僅緊密聯系部分思政課程內容的特點,而且還與實踐活動相結合,避免隨意性與盲目性的教學活動,防止理論與實踐教學脫節。
目前我院思政課實施實踐課教學改革以來,在學院的支持下,獲得了一定成績,但就目前實踐教學的開展現狀來看,有著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本科院校重專業建設輕素質培養
在目前的本科教育中,越來越重視技能的培養,但與此同時,必須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創新精神。也就是說,必須讓我們培養的學生德才兼備,不能只有才無品德。
愛因斯坦曾指出:只有專業教育的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機器,但是不利于人的和諧發展。人文素質教育是一切意義的教育的前提,是所有教育的基礎,失去了基本的教育,失去了血液,是教育的失敗。思政課中的實踐教學正是在實際生活中集中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途徑,通過理性與信念的追溯,獲得立于天地間的基本事實。在把握人生的真諦和享受人的尊嚴中,感悟人生。然而在當前的教育中,培養的目標并沒有降低,因此,在對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上,只能不斷地擠壓素質教育的時間與空間。
二、實踐教學缺乏廣泛性和連貫性
在一般的思想政治課教育中,實踐教學一般安排在課余大家都有空的時間集中活動,而課外開展的主題實踐教學,由于時間、環節、經費的限制,一般缺乏系統的指導和監督,不能有針對性地實施安排。由于上述原因,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社會實踐自然而然地在整個教學中成為一個薄弱的環節。
而作為課程實踐的內容,比如撰寫課程小論文,組織旅游,學習和其他活動,具體地應該安排在什么時間課堂討論,什么時間去檢查討論結果,什么時候做社會調查,什么時間寫課程論文,沒有嚴格的程序,較難達到理想的預期效果。
三、思想政治實踐課報酬計算不合理
由于上述原因,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比較薄弱。一些思政課教師往往把社會實踐教學當成一項例行公事的活動,雖然有時也搞搞課堂討論,寫寫課程小論文,組織參觀、學習等活動,但應該在什么時間進行課堂討論,什么時間參觀和考察,什么時間搞社會調查,什么時間寫課程論文,沒有形成嚴密的計劃,學生在進行實踐學習的過程中隨意性比較強,較難達到理想的預期效果。
教師安排一次校外實踐活動,從考察地點、接洽、預算經費、聯系用車、批改實踐作業等,前后至少需要1-2周的時間。教師實際付出與報酬是不成比例的,只是按照實際實施的課時量計算課時,這樣的現狀挫傷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使得任課教師不愿意在課外實踐上多費精力。
針對以上幾點不足,思政課的實踐教程在大教學體系中仍處于被邊緣化,如何改觀“老師努力教,學生參與少”的現象,在當今信息社會中,如何面對大學生的思想日益呈現出復雜、個性、多變的特點,怎樣推進思政課的實踐教學改革,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一)資源整合,多方齊抓共管創造良好的校園氛圍
思想政治教學是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更在學校的大環境提升上有著重要地位。因此,它也是院方的的共同責任。在此基礎上,學校應在人力,財力,物力以及各項相關政策上給校方支持,以確保能有足夠的資金,充足的工作人員。而在教學的過程中,學校可以通過組織現場課,教師研究,學生的反饋這些方法,掌握教學的第一手資料,聽取師生的意見和建議,又可以通過這些途徑表達學院對于思政課的關心。由此營造出一種上下呼應、齊抓共管、勁往一處使的校園氛圍。
此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總體格局的改善,還需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教學和教師,輔導員工作本身“兩條線”的現象,積極地倡導平時教育與課堂教學互通環節,整合資源,努力形成“大思政”格局,緊抓住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和輔導員隊伍建設這兩個關鍵。目前,我院嘗試推動形成兩個聯系:一個是共青團,教學人員及承擔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課,思想政治課教師參與大學生和社會調查的社會實踐,在院團委工作,并更多地參與思想政治教學;第二,思想政治課的課堂教師和班主任,輔導員的,雙方及時交流教學情況和學生思想狀況;這兩個聯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教學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結合在一起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把思政課的老師和輔導員這兩條線有機結合起來,從學生生活、學習全方位建立對學生的服務體系,引導學生吸收正能量,從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雙贏的格局。
(二)“因材施教”,提升實踐教學實效性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更是進行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現在的信息社會中,學生有各種學習渠道,尤為突出的是目前網絡平臺的信息占有量大、傳播速度快,覆蓋人群廣,作為教師需要面對這些實際情況、針對他們的需求和特點進行課前調研,把一些實踐的內容和教材聯系起來。例如“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組的課前調研內容,比如“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可以安排在大學二年級的寒假中進行,學生利用寒假過年期間走訪親友的機會,在親友談天說地、憶苦思甜的過程中得到深刻、直觀的感受,從而加深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熱愛。
(三)“兩平臺”碰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目前,思想政治課教學研討的方式主要是集中大班教學,團體參觀,團隊討論,這幾種方式籠統地可以稱之為課堂平臺,優點是效率高、能滿足的是學生的共性需求、達到教學預期,缺點是不能夠逐一解決學生的個性需求。而對知識點有疑問的學生,任課老師不一定能一一顧及,而有知識延伸需求的學生,只能靠他們自己平時的課外閱讀自己尋找答案。隨著網絡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教師和學生通過問卷調查,兩課“紅色網站”,校園貼吧,或與從事學生工作的教師和學生干部勤溝通等多種渠道發現學生思想問題,分類整理為實效性教學提供最鮮活的素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解決學生的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并開始嘗試用微信,飛信,博客, QQ等在線交流與學生理解,近距離與同學溝通了解、拉近距離,以此來彌補平時的教學過程不能滿足學生個性需求的問題,還可以讓同學掌握更多的學科知識,激發同學的學習興流。課堂平臺與網上平臺的結合與碰撞,使得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信息時代變成了課上與課下溝通互動的過程。
參考文獻
[1]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討班(2011)剪影[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08).
[2]吳恒.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挑戰與優化[J].群文天地,2011,(16).
[3]張加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大學生生命教育[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1,(08).
[4]王瓊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人文素養析議[J].學習月刊,2011,(12).
[5]王泉利.淺談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中如何開展社會實踐[J].科技信息,2010,(27).
[6]孫瑛等.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淺析[J].科教導刊,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