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最近,我學習了《送東陽馬生序(節選) 》這篇課文。這篇文章出自明初文學家宋濂之手,是宋濂先生送給同鄉小輩的臨別贈言。通過學習,我從中體會到了宋濂先生青年時求學的艱辛以及他對待老師長輩和學習、生活的態度。
宋濂先生在文章中說:“家貧,無從至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從這里可以看出他青年時家庭條件之差,在那么寒冷的天氣下,也從未放棄學習,由此可見,他是多么地熱愛學習。
往下讀,“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或有所聞。”則可以看到宋濂先生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彎下身子、側著耳朵虛心地向前輩請教,對長輩語氣溫和、言辭委婉,相當地尊敬。
再繼續向下看,當看到:“同舍生皆被綺繡,戴珠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則?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的時候,我對宋濂先生的敬意油然而生:宋濂先生吃著粗茶淡飯,穿著破舊的衣服,而與之同舍的學生個個穿戴華麗,他卻不當一回事,不與他們攀比,甚至連一點羨慕之意也從來沒有過,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他是把學習作為自己最快樂的事啊!
綜合上述幾點,將宋濂先生的精神品質與現在學生的精神品質比一比,那可就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了:對于青年時求學的艱辛,在現在的中小學生中,很難找到像他這樣的人了。即使就是有,我想也是屈指可數的了。現在,有幾個學生能為了學習敢于吃苦,不怕困難?有幾個學生能做到對老師長輩畢恭畢敬?又有幾個學生能看見同學吃名牌穿名牌連一點羨慕也沒有?
當今中國,經濟發展,國力強大,教育學習的環境與宋濂先生所處的環境簡直不可同日而語。我們這一代中小學生,趕上了好的時代,不愁吃,不愁穿,生活過得無憂無慮,家長們對我們的生活是無微不至的關心,對我們的學習更是可以說“有求必應”。我們不會受宋濂先生“背著書箱,穿著破鞋,在寒冷的冬天前往老師家求學,皮膚干裂,四肢僵硬。”那樣的苦,而是坐在寬敞明亮、四季如春的教室里,接受現代化的教育,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有什么理由不把學習放在心上,放在第一位?有什么理由不尊敬老師長輩?又有什么理由相互攀比吃穿?
關鍵詞:情感教學 中學語文 積極情感
《新課標》指出: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中學語文課教學除具備一般教學的特點外,還包含著深深的情感教育。語言文字不僅是傳遞信息、交流思想、表情達意的符號和工具,它還代表著語言文字主體的強烈的意愿、意志或情感。不論是口頭的語言還是書面的語言,不論是一個詞語還是一句話,它都包含著情感,閃耀著表達主體思想感情的光輝。情感有積極與消極之分,積極的情感使人愉悅,消極的情感讓人頹廢。我們的語文教學應充分挖掘積極情感的作用,發揮積極情感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要運用教材中的積極情感,去陶冶學生的情感
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許多文學作品,無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結晶,蘊蓄著他們豐富的思想與情致。“荷塘月色”的靜美淡雅,“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小樓昨夜又東風”的故國之思,“捐軀赴國難”的報國之情,“萬里悲秋常作客”的羈旅之愁,“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懷;“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孤獨之感;“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朋友深情;“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兒女情長,“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英雄氣概等等。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就是要充分發掘這些情感因素,用整個身心去體驗這些情感,讓教材中的情感來點燃起自己的情感之火,用自己的生命體驗來縮短學生與教材的距離,做到“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在教材的情感點、學生的情感點和教師的情感點之間架起一道暢通無阻的橋梁,使三者之間產生和諧共振。
其次,要運用教師的積極情感,去影響學生的情感
情感教學心理學研究發現,情感具有遷移。也就是說,教師對某種對象的情感體驗會影響到學生對某種對象的情感體驗。那么,教師自身的情感素養對語文教學就有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主要從兩個方面來體現:一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滿腔熱情的對待語文教育事業,熱愛語文學科。語文教師的情感傾向影響著學生的情感傾向。如果教師流露出不喜歡語文學科,就會把這種消極情感遷移給學生,學生也就不大會喜歡語文了。反之,教師熱愛語文,癡迷語文,就會把這種積極情感傳遞給學生,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必然會高漲; 二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隨時保持愉悅、飽滿的情緒狀態。心理學研究發現,情緒具有感染功能。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國教師教育指南》中說:“我們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而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能激勵人,沒有主動性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沒有生氣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只有生氣才能產生生氣,死氣只能從死氣而來。所以你要盡可能地使自己習慣于蓬勃的生氣。”也就是說,如果教師精神狀態欠佳,情緒不振,就會把這種消極情緒感染給學生,學習效果自然就不會理想。反之,教師精神飽滿,情緒狀態良好,就會把這種積極情緒感染給學生,學習效果也就會好起來。
第三,要運用飽含深情的課堂朗讀,激發學生的情感
我們知道,欣賞優美的音樂能夠陶冶性情、愉悅身心;品嘗美味的佳肴能夠健脾開胃、增進食欲。而我們做教師的就是音樂家、烹調師,學生聽老師聲情并茂的朗讀自然就能引起審美情感的共振,從而忘卻自我,自覺地融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但是在現實的語文教學中,我們的許多教師對朗讀教學的重視還遠遠不夠。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現階段的語文教育也把朗讀和口語表達能力作為教學的一個重點,許多考試也增設了面試內容。因而,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朗讀都是我們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不同的作品,教師要善于運用不同的語言朗讀技巧,把握不同的感情基調。如讀《為人民服務》可用凝重的語調,緩慢的節奏;《誰是最可愛的人》可用悲壯激越的語調,快慢并用的節奏;《白楊禮贊》可用高昂的語調,歡快的節奏。教學《背影》一課前,應該讓學生認真深入地預習,就字詞發音、語感、情思等各方面進行仔細揣摩,力求深刻。同時有意識地向學生推薦一批表達父母、同學、兄弟姐妹等人間親情的文章讓學生體會。為提高朗讀水平,我們要注意加強對文章思想內涵的挖掘和理解,找準共鳴點。同時要多聽一些經典的朗讀范文,更好地掌握朗讀技巧。特別是可以通過一些配樂朗誦、配音像朗誦等,以通感的方式更好地體會文章的感情。
第四,要運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景,讓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由于現代化教學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可以運用多媒體等創設一種生動感人的教學情景,使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使學生很快地進入到課文中的情感世界中。如教學的詩詞《沁園春.雪》時,運用多媒體播放了一段關于“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雪景,讓學生的心靈走進了雪的海洋、雪的世界,激發了學生憧憬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從而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詩人當時的無比豪放的情懷。又如教學《羅布泊,消失的仙湖》時,播放了一段有關當今世界環境惡化的片段,引起了學生的關注和興趣,使學生很快進入到本課的學習中去,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知識、探索知識的濃厚興趣,也為學生學習新知識、理解新知識提供了感性材料,從而激發了學生的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思想情感。
第五,要抓住重點加以點撥,以激發學生的強烈情感
在教學過程中善于抓住教學重點,及時給學生加以點撥,就會使學生很快領悟到文章的主題思想,以產生強烈的情感。如學習《送東陽馬生序》時,教師可就“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這一句話進行了深刻地剖析,分析了作者當時借書、還書時的復雜的情感世界。以現在大家都能有書讀的優越條件來激發學生刻苦學習文化知識的思想情感,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
第六,要運用音樂導入,去激發學生的情感
在多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運用于語文課教學的今天,用音樂導入來激發學生的情感,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因為優美的旋律、美妙的聲音可以很容易的使人們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因而更能使學生快速地進入到探求知識的氛圍中。如:在學習《木蘭辭》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播放豫劇大師常香玉演唱的《花木蘭》選段,那優美的旋律、精美的唱腔完全可以激起學生情感的強烈共鳴,使他們情不自禁地跟著唱起來;在學習《音樂巨人貝多芬》時,則播放了音樂大師貝多芬的《生命交響曲》,它優美、激昂的旋律激起了學生了解貝多芬、學習貝多芬事跡的強烈欲望,很好的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實踐了新《中學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盧家楣.以情優教——理論與實證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