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環境材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隨著納米技術的飛速發展,納米材料的生物效應與安全性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關于納米材料對生物的負效應研究也日益增多。本文對國內外納米材料水生態環境效應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并提出了一些問題與研究的方向。
關鍵詞:
納米材料;環境效應;毒性
納米材料由于粒徑的特異性,具有獨特的物化性質,如巨大的比表面積、強烈的量子效應和界面效應等,使其在工業、科技和醫學等領域均有廣泛的應用,成為各國發展最快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領域之一。隨著納米技術的飛速發展,納米材料的生物效應與安全性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關于納米材料的環境歸趨及對生物的負效應等研究也日益增多。
1納米材料對水生生物的毒性效應
納米材料的大量研發、生產和商品化應用,使其不可避免的通過不同途徑如水處理系統、污水排放和再生水補給等進入到城市河流和景觀水體等水體環境中,對其化學組成和生態系統產生影響。自2004年Oberdorster[1]報道了低濃度的富勒烯使大嘴黑鱸腦部產生脂質過氧化開始,納米材料對水生生物的生態毒理效應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納米材料對不同營養級水生生物(細菌、浮游植物、浮游動物、魚類等)的毒性影響已有不少報道,發現納米材料對水生生物的毒性高于傳統材料,如抑制藻類、細菌和大型水蚤等的生長,降低生物的食物攝取能力,甚至能穿越魚的大腦屏障,到達大腦。
水體中碳納米管的存在會改變腐殖酸與銅的原有平衡而增大自由銅離子的濃度[2]。進入水環境中的懸浮納米材料能夠被不同營養級別的水生生物(細菌、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和魚類等)通過水體或者食物鏈的方式吸收,抑制其生長、繁殖,對其產生危害。納米TiO2顆粒會導致水生細菌產生細胞內ROS從而對其細胞壁產生破壞作用,且會抑制微藻和大型水蚤的生長[3]。低濃度富勒烯納米材料也會對大型水蚤產生毒性效應,顯著減弱大型蚤的繁殖能力,且會誘導大口黑鱸幼魚腦部脂肪超氧化作用,降低腮部谷胱甘肽的水平。納米Al2O3會影響網紋水蚤和微藻細胞的生長,且在低濃度下(1mg/L)會降低湖水中細菌的存活率并造成細胞損傷[4],也有報道表明納米Al2O3對綠藻和大型水蚤低毒或基本無毒[5]。至今為止,對于納米Al2O3的毒性效應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認識。
納米材料進入水環境后,由于與傳統材料相比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積和反應活性,能與水體中的其它污染物發生界面反應。不僅影響污染物在環境中的存在狀態和遷移轉化,也會作為污染物的載體,增大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和毒性效應,引起嚴重的生態后果,具有潛在的生態風險。目前,大多數研究主要集中在單一納米材料的環境效應上,但卻忽視了實際環境中多種污染物共存產生的協同效應。重金屬污染物仍然是河流生態系統中重要的危害因子,其能夠通過食物鏈傳遞等影響城市陸地生態以及人群健康。納米材料與重金屬污染物的界面結合是強化還是弱化污染物的毒性效應至今仍無統一定論。
2總結與展望
關鍵詞:生態建筑材料;環境保護
生態建筑材料,根據學術界的定義,指的是一類在生產、使用和廢棄處理時對環境影響最小,對環境保護和人類健康有利的建筑材料。生態建筑材料的概念源自日本,并逐步引起全球范圍內的重視。縱觀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每一次的工業大革命、社會大進步,無不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而今,全球溫度大幅升高,惡性天氣頻發、SRAS等大型病毒時有發生以及人類癌癥等絕癥的高發率,都與越來越惡劣的自然環境有關。所以,國際上建立共識,共同減排、倡導低碳。生態建筑材料的概念也逐步興起被運用到一些建筑當中,但是目前為止,還沒有普遍運用。
1 生態建筑材料對于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生態建筑材料,體現的是生態兩字,講究的是與自然和諧相處,所以,生態建筑材料的生產,消耗資源小,能夠極大地減少地球負荷。
從發展趨勢來看,進入21世紀以來,經過一個快速發展周期以后,全球的資源逐漸變少,特別是一些不可再生資源如石油、天然氣等資源被粗狂攫取,而人口不斷增多,據專家初步估計,按照如今的消費速度,石油只能消費50年左右。面對日益枯竭的自然資源,人類一方面在千方百計地尋找和開發新的能源,另一方面在百計千方的節約資源。所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被提出來。作為人類生活、生產的主要場所,建筑被指消耗了50%的能源,所以,如何減少建筑的能源消耗,成為節能的最主要途徑。而生態建筑材料的出現和運用,能夠滿足這類需求。
從建筑本身來看,30年的改革開放,城市經歷了日新月異的變化,高樓大廈林立,特別是從國家戰略層面上推動城鎮化的發展,大量的建筑拔地而起。但是,傳統的建筑走的是一條高耗能、高污染的路子,使用的材料也是一些傳統建材,而這些水泥、鋼鐵等傳統建材的污染重、再回收和利用性較差。目前,房屋拆遷和建設導致的建筑垃圾已經將城市包圍,甚至將在未來幾十年內成為污染的重頭。所以,國家提出了低碳的概念,從北京奧運會的綠色奧運到新材料建成的水立方游泳中心,再到用環保材料建成可拆卸的觀眾座椅,從低碳出行到將節能環保寫進建筑強制性標準,建筑材料的環保性、生態性越來越被重視。所以,生態建筑材料,對于建造低碳、環保、與環境和諧相處的建筑來說至關重要,將在未來扮演重要角色。
2 生態建筑材料的發展現狀
當前,生態建筑材料的最大特點,就是放射物小或者沒有,所以污染小,類型主要有:一是低耗能型,如生態木材建造的建筑能夠自動調節室內溫度。二是廢料再利用型,使用的生態環保材料有再生能力,無污染,被廢棄后能夠循環利用三是舒適保健型,一些材料能散發處香味,并對室內空氣進行凈化,調節空氣濕度,讓居住的人們感覺心情舒暢。
市場上目前推廣的生態環保材料主要有幾個大類:一是生態混泥土,通常以廢棄物、城市污泥、工業礦渣等為原料進行生產,實現工業廢棄料的再生利用。二是鋼材機構建筑,因為剛剛可以回收利用,所以全鋼結構的建筑相對來說較為環保,抗震性能也好。三是生態玻璃,目前市場上的玻璃有泡沫玻璃、馬賽克玻璃、工業廢渣微晶玻璃、防火玻璃等多種類型,抗擊性能好、隔音好、價格實惠、可再生利用。四是生態木材,目前流行的有生態板和生態竹,都可以作為內裝飾材料使用。
隨著環保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接連曝出的室內污染致病致死情況,越來越多的建筑開始使用生態建筑材料,特別是在室內裝飾這一塊,生態材料成為經濟較好人士的第一選擇,如生態竹地板、生態木材,等等。但是,生態建筑材料剛剛興起,市場較為混亂,有不少黑心商家打著生態的旗號賣著高甲醛污染的材料,蒙騙消費者,也損害的人們的健康。可以說,魚龍混雜,消費者在選購之時應該擦亮眼睛,而監管部門也應該加強監督,對一些以次充好的材料堅決予以查處,凈化市場,保證生態建筑材料的良性發展。
3 生態建筑材料的開發利用
生態建筑材料在我國的發展剛剛起步,很多核心技術被發達國家壟斷,一些產品只能靠進口。所以,必須要加強生態建筑材料的研究開發。
3.1 大力開發高新技術材料。
生態建筑材料通常含有高新技術,如一些有除菌、除臭、除味的一些凈化空氣的材料,通常是采用在材料表面涂上一層涂料的形式,還有一些是利用內孔空隙對污染的分子進行吸附,如竹炭。目前市場上比較熱門的有光合技術、離子交換法、生物技術、光電技術等等。這些高新技術材料依靠的是強大的研發能力,作為我國的建筑材料生產企業來說,應該在這一方面加強大資金投入。
3.2 充分實現傳統材料的再利用
當前,大量的傳統建筑材料都可以進行工藝改造之后,制成環保要求的生態建筑材料。如城市垃圾、礦渣等,經利用和轉制的神態水泥,復合板材等等。這類生態材料的有點是原材料較多,制造更為簡單,最主要是經濟,市場需求較大。企業應該在這一方面進行努力,變廢為寶,在實現生態環保的同時,做到材料的循環利用。
3.3 多管其下,營造良好的生態建筑材料應用氛圍
生態建筑材料的開發利用,要依靠多方努力。作為企業來說,應該加大科技研發預算,成立相應的研究部門,以研發新材料為己任,不斷突破發達國家的壟斷,創造屬于自己的品牌。作為政府來說,要建章立制,鼓勵高校開設生態建筑材料的課程,加強學科建設,加強專業人才的培育,同時,也要在政策上、資金上給予研發企業傾斜,對于研發出生態建筑材料的企業應給于一定的獎勵,降低研發成本,增加積極性。建設主管部門要組織相關部門和主要企業技術負責人,盡快建立起生態建筑材料的應用標準,在一定范圍進行生態材料的強制性使用試點,然后穩步推開。
人與物、物與自然以及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才能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生態建筑材料作為對環境友好的材料,應該得到充分重視并應用。只有這樣,才符合低碳環保的理念,才能真正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參考文獻
[1] 白雪嬌.新農村生態材料建筑[J].建材技術與應用,2011(12).
金屬材料作為使用最為廣泛的一種材料,對人類的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在開采、生產、使用、廢棄金屬的過程中,同樣也給人類生存環境帶來了不利影響。為了趨利避害,要求人們在生產材料時,減少消耗資源和能源,在使用時充分利用其性能,廢棄時能再循環利用[2]。也就是要使金屬材料能成為生態環境材料,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開發其特殊功能,優化使用,即低合金化,較寬的使用范圍,促進金屬材料的環境協調性。
一、生態環境材料與環境協調性評價
1.生態環境材料
生態環境材料最初是由日本學者山本良一教授于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的一個新的概念。生態環境材料是一個全新的概念,盡管它的研究和開發剛剛起步,但是卻顯示了廣闊的發展前景。生態環境材料是指同時具滿意的使用性能和優良的環境協調性,或者是能夠改善環境的材料[3]。其中,良好的環境協調性是指資源、能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再生循環利用率高。它要求從材料制造、使用、廢棄直至再生利用的整個壽命周期中都必需具有與環境的協調共存性。材料的環境負荷就是材料在其整個壽命周期中對人類的生存和生活環境的影響,這些影響主要是指資源、能源的消耗及污染環境的廢棄物的排放。在生態環境材料的開發中(包括從設計、生產、使用、廢棄、回收各個階段),都要考慮生態環境問題,力求降低材料的環境負荷。
生態環境材料便是這種考慮材料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而開發的材料,是充分考慮人類、社會、自然三者相互關系的前提下提出的新概念,這一概念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本要求,是材料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2.環境協調性評價(LCA)
材料的生產過程是一個消耗大量資源、能源,產生大量環境污染的過程,研究如何減少與材料相關的環境污染的過程,研究如何減少與材料相關的環境污染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生態環境材料能否深入人心,能否將環境意識真正地引入材料科學與工程,其關鍵在于環境負荷的具體化、指標化、定量化。材料的環境負荷評價涉及材料壽命周期中的環境問題,目前公認的環境負荷評估方法是LCA(Life Cycle Assessment)[4]。
LCA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通過確定和量化與評估對象相關的能源、物質消耗,廢棄物排放,評估其造成的環境負擔。(2)評估這些能源、物質消耗和廢棄物排放所造成的環境影響。(3)辨別和評估改善環境的機會。
LCA具體步驟:收集與產品相關的環境編目數據,應用LCA定義的一套計劃方法,從資源消耗、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影響等方面對產品的環境影響做出定性和定量的評估,并進一步分析和尋找改善產品環境表現的時機與途徑。其技術框架如下:
圖1 技術框架
3.材料的環境協調性評價(MLAC)
材料的環境協調性評價是將LCA的基本概念、原則和方法應用到材料的環境負荷評價中,與材料或產品的設計相結合。由于與材料相關的環境污染占的比重大,對材料進行環境協調性評價就顯得非常重要。典型材料的評價,是眾多產品評價的基礎,對典型材料進行MLAC可以減少評價的重復。通過評價,促使材料設計者、生產者轉變觀念。MLAC概念提出后迅速得到了國際材料科學界的認同。評價材料的優劣要根據這一背景,建立新的評價體系,補充新的評價內容。其研究范圍不斷擴大,從傳統的包裝材料,容器等產品領域轉向各種金屬、高分子、無機非金屬和生物材料,從傳統側重于結構材料的評價轉向對功能材料的評價。
4.金屬材料環境協調性評價的重要性
以鋼鐵材料為例,經過采選、儲運、煉鐵等過程,平均8t礦石可煉成1t鋼;再經過軋制、切削加工,得到約700kg的金屬制品。這些金屬制品按質量計算,能被有效使用的不到500kg。況且這些金屬制品,還有一定的服役壽命,最后都將被廢棄而進入環境中,由環境來承擔吸收、消納和分解的任務[5]。金屬材料從采礦、冶煉、軋制、產品制造、產品使用,一直到產品報廢和材料再利用,始終都伴隨著環境協調性問題。因此對金屬材料進行環境協調性評價非常重要。
二、金屬材料的環境協調性設計
1.材料環境協調性設計的原理
由于傳統材料的設計主要是開發高性能材料,結果使材料的組成越來越復雜,造成材料再生循環的可能性越來越小。材料的環境協調性設計是將LCA方法應用到材料設計過程中產生的新概念,它要求在設計時要充分兼顧性能、質量、成本和環境協調性,從環境協調性的角度對材料設計提出指標及建議[6]。
環境協調性設計時在材料孕育階段就開始自覺地運用生態學原理,使材料生產進行物質合理轉換和品質合理流動,使材料的生命周期的每個環節結合成有機的整體。生態設計原則和方法不但適用于生產材料和新產品的開發,也適用于傳統材料和傳統產品的改進設計。環境協調性設計的生態設計思想如圖2所示。
圖2 生態設計思想
2.通用合金與簡單合金
目前世界上已經正式公布的金屬材料及其合金的種類大約有三千多種,僅常用剛就有幾百種。這些材料的合金元素類型及其含量是各不相同的。這樣,就使金屬材料的廢棄物再生循環很困難。這些材料的合金元素類型及其含量是各不相同的。這樣材料的廢棄物再生循環就很困難。這是因為以前設計材料時,基本不考慮材料的環境性,僅追求材料品種的多元化和用途的專門化。如果從生態環境材料的合金化原則出發,傳統的思路和方法應該更新。從材料的可持續發展考慮,應該發展少品種,泛用途、多目的的標準合金系列。所以就出現了通用合金和簡單合金的概念。
2.1通用合金
合金的種類越多,再生循環就越困難。最理想的情況是所有金屬制品用一種合金系來制造。通用合金是指通過調整元素含量能在大范圍內改變材料性能,且元素數最少的合金系。通用合金可以使產品的材料種類減少。同時,合金元素數越少,合金的再生循環性能就越好。
例如Fe-Cr-Ni系鋼、Ti系合金。
2.2簡單合金
簡單合金是指組成簡單的合金系。通過選擇適當的元素,不含有害元素、不含枯竭元素和控制熱加工工藝來改變材料的性能。簡單合金在成分設計上有幾個特點:合金組元簡單,再生循環過程中容易分選;原則上不加入目前還不能精煉方法除去的元素;盡量不適用環境協調性不好的合金元素。如日本開發的SCIFER鋼。
3.金屬材料環境協調性設計
世界上與材料相關的環境污染占到了很大的比例,所以充分研究材料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而改進材料的設計、控制材料的生產過程,對于保護環境有著重要的意義。實際上,幾乎所有產品的壽命周期都包含了材料生產的階段。材料環境協調性評價和環境材料的研究代表著材料科學研究的一個新思路和新方向。從事材料研究和生產人員在工作中應該在傳統材料成分、結構、性能、工藝和成本的考慮中加入對材料環境影響的考慮,盡量不斷地降低材料造成的環境負擔。
對于金屬材料環境協調性的設計原則,應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3.1回歸自然,環境材料的綜合要求就是節材、節能、污染小、可以再生和高性能。因此,要求對金屬材料的設計有一種“回歸自然”的設想,就是說,要大力開發少品種、多用途合金,最后是生產幾種萬能合金,這樣特別易于回收和再利用。另外,盡量不采用合金化,而采用控制與優化顯微結構的工藝,如細化或超細化晶粒強韌化、復相化,改變相的形狀、分布和數量等措施來改善材料的性能。采用復合材料強韌化的方法,也應采用成分單一的復合材料,以使再循環使用時,工藝更簡單,從而減輕再循環過程的環境負擔。
3.2開發再循環性材料,金屬材料是易于循環再利用的材料。若要使金屬材料充分扮演好環境材料這個角色,就必須充分利用循環使用的特點以降低環境負擔。為此,需要建立兩個新的合金設計原則,一是低合金化,即在保持材料性能指標基本不變的前提下,盡量降低金屬材料的合金元素含量或合金元素數目;二是非敏感元素的合金化,即研究和開發對某些元素的含量不敏感的顯微組織,而這些元素主要來自材料的再生過程,且是雜質元素或不期望元素。對于元素不敏感合金,可以通過晶粒超細化來增大晶界或相界面積,以降低晶界或相界處的夾雜物濃度。考慮到為使金屬材料易于再生循環,較為理想的是:某一材料具有較寬范圍力學性能與物理性能,且該材料壽命全程中環境負荷小。目前,鈦合金是一種很有希望的環境材料,因它具有α、β、α+β、α2、γ等多種晶體結構,其對應的性能也可在較寬范圍內調整,但其不足是鈦冶金過程環境負荷大。對于復合材料,其再生難度稍大,關鍵是多相物質難以轉變成單一物質的均質體。為了復合材料的再生,一方面,要設法控制復合材料的相界面結構,在一定條件下,通過相界反應,使復合材料能分解成單相物質。另一方面,也對設法將樹脂聚合物作為粘接劑引入到復合材料相間,當該材料被加熱至高溫時,樹脂聚合物分解,同時使復合材料分解,以利于再生利用。
3.3時刻考慮環境負擔,通常考慮金屬材料的環境負擔是從制造過程、使用過程和廢棄過程3個環節中考慮。現在,多品種、少批量、能源多耗型金屬產品需求趨旺,這應引起我們的注意。因此,更要求我們注重制造過程的低環境負擔,通過高成品率(高合格率)、低能源消耗、副產品少的手段來達到。使用過程的低環境負擔是通過輕質、高剛性(減輕了材料使用量,提高燃料消耗效率來間接或直接降低環境負擔)、局部性附加高功能材料(如表面處理、表面改性和復合材料,這樣可有效降低能源使用量和材料消耗)、長壽命材料(通過延長材料壽命來延長產品壽命)的使用來達到。而廢棄過程的低環境負擔則是通過再循環利用來實現的。
三、結語
21世紀是可持續發展的世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求以自然資源和環境協調性為基礎。新世紀人類面臨能源、資源危機和環境污染,這些問題嚴重威脅著人類及生物的生存。特別對于消耗大量資源和能源的金屬材料,我們必須充分考慮其環境協調性,加強金屬材料的環境協調性設計,廣泛采用生態環境金屬材料。
參考文獻:
[1]李濤,畢站英.生態環境材料及環境協調性評價[J]. 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4(4):67-68.
[2]路學成,崔輝,黃勇.淺論有色金屬的環境材料化[J]. 有色金屬再生與利用,2004(12):11-12.
[3]石孝洪,李軍,桑雪梅.材料的環境協調性設計[J]. 重慶環境科學,2003,25(7):54-56.
[4]蘇向東,杜鍵,馬亞芹.金屬材料的LCA評價方法論探討[J]. 貴州科學,2003,21(4):13-16.
關鍵詞:水利工程;農村;生態環境
如今,隨著三農問題的逐步解決,水利工程對于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也漸漸顯露出來,如何協調好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的關系,讓水利工程更好的為農村發展貢獻力量,已經成為了每一個相關從業者必須考慮的問題。從水利工程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出發,有的放矢的協調好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的管理,做好農村水利工程的建設與管理,才能為農村水利工程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讓農村水利工程更好的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1水利工程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
水利工程的建設的目的是通過對自然環境的改造達到獲取能源、改變水文條件等目標,必然會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影響。水利工程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因素很多,想要處理好水利工程和農村生態環境的關系,就必須充分了解水利工程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從而有的放矢的確保水利工程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1.1水利工程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水利工程的建設能為農村提供更高的經濟收益,同時也能很好的預防洪水、旱澇災害,為農業生產提供保障。同時,通過建設水利工程,農村的土地利用率能獲得顯著提升,并且能夠通過水利工程更高效的利用水資源,極大減少了水資源的浪費。從這個角度而言,水利工程對于農業生產的影響是正面的。
1.2水利工程對農村能源條件的影響
水力發電是水利工程建設的主要目的之一,通過水利工程建設,周邊的地區獲取電力的難度更低、成本更少。同時,很多農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依賴火力進行發電,而火力發電在為人們提供電力的同時,也會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通過水利工程的建設,水力發電能在很大程度上代替傳統的火力發電,不僅能減少火力發電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也能減少對煤礦資源和樹木資源的使用,更好的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1.3水利工程對水文的影響
水利工程的建設會導致上下游的水位出現顯著的變化,同時很多河段的水流速度和水流流量都會出現改變,必然會對當地的水文條件造成影響。同時,水位的變化、水流速度、水流流量的變化也會影響到河床,包括水流含沙量、溶氧量等都會有所不同[2]。
1.4水利工程對生物的影響
首先,水流工程的建設會導致河流水位的變化,水溫也會隨之改變,會導致當地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發生劇烈變動,生物結構也會隨之出現相應的變化;其次,水文條件的變化會導致臨近的土地的土壤條件劇烈變動,包括土壤含水量、ph值、孔隙度等方面都會改變,對周邊的植物會產生極大的影響;最后,水利工程的建設會阻斷一些魚類洄游的路線[3]。
1.5水利工程對水質的影響
水利工程的建設同樣會對當地的水質產生影響。一方面,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和工作人員產生的生活垃圾,如果沒有妥善處理好,隨意排放到水中,很容易造成污染,對當地農村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另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建設如果沒有做好規劃和應對措施,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甚至山體滑坡,導致水流含沙量提高,甚至堵塞河道。
2協調水利工程與農村生態環境的對策
水利工程的建設可以有效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但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必須協調好水利工程與農村生態環境的關系,不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堅持在保護好農村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行水利工程的建設與運行,真正貫徹可持續發展觀。
2.1采用科學的設計
水利工程的設計是否科學能直接影響到與農村生態環境的關系。首先,在設計之初,就要對當地進行細致的考察,充分考慮到當地的自然條件,在設計時就盡可能減少水利工程建設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其次,在施工時同樣要充分考慮到當地的生態環境,選擇對生態環境影響最小的時間段進行施工。
2.2選擇更環保的技術
想要協調水利工程與農村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時就必須需選擇更環保的技術。一方面,要確保水利工程的建設過程不會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不僅要充分考慮到水利工程的建設過程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也要注意水利工程的運行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針對水利工程建設產生的污染物和工作人員產生的生活垃圾,必須要妥善處理,不能直接排放污染當地的生態環境。2.3選擇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的材料水利工程建設選用的材料同樣會影響到生態環境,在選擇水利工程所用材料時,在保障安全性和成本允許的情況下,應選用更環保的建筑材料,最好是選擇水利工程所在地附近的材料進行修建,從而確保水利工程和農村生態環境更加協調。
2.4合理布局
水利工程的布局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水利工程與農村生態環境的協調性。在水利工程修建前,就應當在保證水利工程效率的前提下,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選擇對生態環境影響最小的位置。在保障河流通暢的同時,也要最大程度保障水流的自凈能力。在水利工程建設完畢后,也要采取措施盡可能恢復由于水利工程建設受到破壞的植被。
2.5嚴格管理
水利工程的建設不僅僅和當地經濟發展息息相關,也會影響到當地的生態環境,因此管理必須嚴格。一方面,要確保權責分明,做到將權責落實到個人,出現問題能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另一方面,也要做好監管工作,確保施工過程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和標準進行,以免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必要的破壞。同時,也可以積極向周邊的居民進行宣傳,既能讓周邊的居民了解到水利工程對當地經濟的促進作用,也能讓周邊的居民起到一定的監管作用。
3農村水利工程發展建議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水利工程的作用和重要性也愈發凸顯,同時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在這種背景下,農村水利工程想要更好的發展,就必須協調好水利工程和生態環境的關系。為了農村水利工程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可以采用強化管理隊伍、強化監管、增加投入、建立模范區等方式。
3.1強化隊伍
很多農村水利工程運行時間較長,管理隊伍有老齡化趨勢,對于水利工程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的了解不足,專業水平不高,不具備足夠的環保觀念。因此,農村水利工程的發展必須注意強化管理隊伍。一方面,可以加強管理隊伍的思想教育工作,通過分批培訓、引發宣傳冊等方式,提高管理隊伍的環保理念,不斷提高環保意識;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社會招聘的方式,不斷吸收有責任心、環保理念強的新鮮血液進入管理隊伍,從而達到強化管理隊伍的效果。
3.2強化監管
水利工程和農村生態環境的和諧關系需要進一步加強監管。在政府層面,需要建立更高效持續的監管機制,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形成上級部門和下級部門相配合、同級相關部門相配合的立體監管網絡,保障當地的農村生態環境不受到破壞,打造水利工程和農村生態環境的和諧關系。同時,也可以建立一個能夠第一時間接受農民問題反映的機制,通過反饋對水利工程的建設和運行進行監管,達到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效果,在加強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理念的同時,更好的保護農村生態環境。
3.3增加投入
想要協調水利工程和農村生態環境的關系,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的支撐。首先,政府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宏觀調控能力,增加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根據實際需求制定更科學合理的環境保護政策,確保環境保護機制的正常運行;其次,可以對水資源的使用收取一定的費用,根據當地的經濟發展情況制定收費范圍和征收對象,在提供更多資金的同時,也能達到一定的節約水資源的作用;再次,可以鼓勵企業積極參加環保活動進行品牌宣傳,不僅能更好的宣傳環保理念,還能促進當地企業發展;最后,可以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在確保不對生態環境造成過多破壞的前提下,開發水利工程周邊,積極發展旅游業等污染較小的行業。同時,也可以支持民間環保公益組織的發展,通過公益組織吸收社會閑散資金進行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
4水利工程與農村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優點
水利工程與農村生態環境協調發展能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一方面,通過水利工程與農村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可以讓農業資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水利工程建設通過合理科學的布局和規劃,可以優化農田的灌溉條件,減少洪澇災害和干旱對農業生產帶來的威脅;另一方面,通過水利工程與農村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可以更好的落實和貫徹可持續發展觀,在保障當地發展近景的同時,也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前景[4]。
本文以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生態理念的概念為切入點,就其在設計中的具體凸顯、應用方法,進行細致的探討研究,期望為優化環境藝術設計的生態性與環保性,并相應應用解決實際生態環保問題,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
生態理念;環境藝術設計;凸顯探索
伴隨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相應的生態污染與環境破壞問題也愈發嚴重,各類單純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進行盲目生產、開發的項目建設愈發多見。比如工廠隨意排放的污水廢氣、工作與生活垃圾隨意廢棄不進行及時處理等現象,都給我國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損害與破壞,進而給人們自身的生活環境帶來不利影響。針對這一問題,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態環保理念的提升,其也開始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問題,相應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生態理念也隨之興起并成為重要設計趨勢。本文也將對生態理念的應用、體現進行相應的探究分析。
1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生態理念研究分析
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生態理念,指的是在維護社會正常運轉與人們正常生活、工作的前提基礎之上,經由對環境空間的設計、規劃與調整,來讓其空間資源得到最為科學、合理的配置,并實現其資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進而降低其能量與資源消耗,達到生態環境保護與促進其生態系統穩定循環目的的設計理念。生態理念是基于人與自然和諧、友善共處發展思想而逐步形成的,將其運用在環境藝術設計領域中,能在其具體設計、規劃的各個方面與環節上,體現出人與自然良好相處的理念特點,對任何一個環節有所忽視均無法構建起有效、和諧的空間生態環境體系。因此需要藝術設計者基于能量與物質低消耗與穩定循環的角度,進行相應空間環境的設計、調整工作。以此保證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生態理念得到充分的貫徹、突顯,進而建設起穩定的生態環境體系,進而保護本區域的生態環境并促進其開發壯大。
2生態理念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凸顯、體現探索
2.1生態理念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體現
(1)使用、開發新能源。傳統的環境藝術設計因缺乏有效的生態保護意識,常常會使用能量較強但消耗率高、污染嚴重的資源材料,例如各類化石燃料等。將其運用到環境藝術設計工作中,若無法有效解決其原料污染的隱患,自然也就無法體現出設計中的生態理念與環境保護目標。所以將生態理念實踐運用到環境藝術設計活動時,首先就需要藝術設計者主動、積極得去尋求新能源,替代原有的高消耗與高污染的能源材料。即使必須使用部分傳統能源材料時,也應盡可能選取污染性較低的原料進行空間環境設計,以此減少環境藝術設計中的能源消耗過高與污染問題,凸顯出設計中的生態理念。
(2)設計應凸顯出舒適感。環境藝術設計的最終目的在于讓人感受到相應空間環境的舒適與自然,因此在其設計工作中應始終將在其空間內生活、工作的人的感受作為設計要點。進而將其各類需求進行設計規劃與體現,所設計出的空間環境就應足夠自然環保,并體現出安全、舒適的環境氛圍,以此實現人們對環境藝術設計的滿意與舒適的感受、體會,達到環境藝術設計的應用目的。同時在環境藝術設計中也應注重對特殊人群,比如老弱病殘等群體的環境需求考慮,而不是僅關注普通人群的環境設計要求。以此達到其設計成果滿足各類群體需求、進而充分發揮出設計環境的作用與生態理念的目標。
(3)設計應尊重自然、維護自然正常發展。尊重自然準則也是環境藝術設計應用生態理念的一大重點內容,通過在藝術設計中尊重自然、讓自然生態環境發揮出其自身的自我修復與調節能力。以此盡可能減少人為因素為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提升其自然生態環境的自我平衡能力與可持續發展成效。因此在實際設計、實踐中應本著促進自然發展優先于人為干預的思路,在做環境藝術設計時減少對生態系統的過多保護性規劃,盡可能讓自然生態環境通過自我進行修復與調整。
2.2生態理念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構建思路與凸顯
(1)生態設計與生態保護。生態設計是基于生態理念,通過其對環境藝術設計的指引與規劃,來實現其藝術設計具備對自然生態環境平衡、修復作用,進而維護自然生態環境體系與生態健康,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同時也維護人們自身的生存條件。伴隨我國在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方面工作的進展,人民群眾的生態環保意識也在逐步加強與提升,相應對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技術與設計的接受程度也在提高,因此生態設計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應用范圍正逐步擴大,并且進入到人們日常生活、工作的各個環節之中。伴隨生態設計的應用與手段的改進、發展,其通過在自然環境藝術設計中的使用、實踐,能相應降低人為原因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與破壞,在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免受外界不利影響的同時,也能維護其系統自身的循環、平衡與發展。
(2)生態資源的使用、開發。生態資源是環境藝術設計在生態理念影響下,進行設計規劃的重點內容之一,通過設計與開發各類可再生、低污染、低消耗的生態資源原料,并將其資源應用到具體的空間環境設計環節之中。以此發揮出生態資源自身的優勢與作用,減少諸如化石燃料等非生態資源的利用,降低相應生態環境污染與破壞問題的發生可能。具體在環境藝術設計對生態資源的應用設計上,就可基于各類生態資源的作用特點進行規劃與實踐。比如化石燃料在其燃燒進程中,所生成的硫化物與氮氣,散播在空氣中就會逐漸形成酸雨層,進而給當地的生態環境系統帶來嚴重損害。因此就必須對此類非生態資源的應用進行嚴格管控,并盡量減少對其的使用。同時對于各類低消耗、低污染的太陽能、風能等生態資源,則需加大對其的開發力度,將其應用到人們生活、工作中的各個領域。比如太陽能熱水器等形式,進而通過生態資源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使用與開發,維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健康與和諧,促進其生態系統的穩定循環和平衡。同時針對現代社會生活與工作所生成的廢棄物逐漸增多的局面,在對其進行環境藝術設計時還可基于生態理念,進行對廢棄物的資源開發與再利用作業,以此實現各類生態資源充分使用、開發的目的。并進而減少廢棄物的處理成本與對自然生態環境的污染、影響,保護其生態環境的穩定與健康。
3結語
伴隨人們生態環保意識的發展提升與社會對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的提高,相應的生態理念也成為環境藝術設計的一大趨勢與指導性思想。這就需要藝術設計者通過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應用、體現生態理念,以此提升其設計的生態保護作用,實現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維護與發展,并促進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之間的和諧共處。
參考文獻:
[1]姚芳芳.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生態理念思路構建和探索[J].中華少年,2015(24):249-250.
[2]王萍,陳文福.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生態理念問題[J].設計藝術研究,2013(05):51-54.
[3]李奇.論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生態理念問題[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5(0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