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納蘭容若的詩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曾經跟朋友談起過,說來,古時候人的名字還真是多。納蘭成德、納蘭性德、納蘭容若、冬郎--指的均是他--清代第一詞人。
讀過一些詞,南后主李煜的,李清照的,才男才女、風流佳人。卻沒有一個人給我的感觸如同納蘭詞的震撼。他與作為宦官世家后人的妻子的感情也使人唏噓。
從小熟識四書五經,善騎射,會武功。為人忠厚,對人友好。
史書上對納蘭的評價也是極高的,他如神祗,為后人膜拜。
有一女子名清歡,星期五固定開班解讀納蘭詞。她說納蘭詞的那種美感,是無人可以比擬的。清歡說:“我亦好歌亦好酒,唱與佳人飲與友。歌宜關西銅綽飯,酒當直進十八斗。”清歡筆下劃痕極輕,但是美好。猶如蝴蝶輕翩。
納蘭詞對她影響極深,家藏萬卷詞。活脫脫的納蘭癡。
幾日前老師組織自讀古詞,做PPT,寫演講稿。如出一轍的,大多數人都選擇了納蘭這個特殊的人物,雖說尷尬,但課上也品析盡了納蘭詩詞。
為何說特殊?納蘭容若并不同于李白、杜甫、李煜這樣的詩人、詞人。沒有太多的“料”可說,與熱愛國家這樣的大套路無關,與悲慘曲折潦倒的生活無關,與仕途無關。
關于他,一個揮毫刻著字的重情重義的男人。
以我的眼光僅僅能這般看待他。
關鍵詞:詩詞歌賦;速食愛情;國學經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9-0014-01
開天,女媧補天,誕我泱泱中華;彈指揮間,往事千年,文化經典浮沉歷史長河。但曾幾何時,我們開始使用簡化字,我們開始使用白話文,詩詞歌賦成了應試的橋段與喜愛無關。
高中時候,安家女子一本《人生若只如初見》喚起了多少人對納蘭容若的迷戀與對詩詞的熱愛。但是,漸漸的,美麗的詩句成了學生們應試作文的題記,學不來安家女子駕馭文字的超強能力,卻學會了一副懷古傷春的心腸。
誠然,我也不例外,若不是安意如,我想我是不會知道納蘭容若的。我不知道居然會有“人生若只如初見”與“當時只道是尋常”的經典言辭。但是,只道又如何,我會泡一壺茶然后讀一本安家女子的《思無邪》,卻不是《詩經》。讀《人生若只如初見》卻不是《飲水詞》。清朝康熙年間,市井流傳“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而今我們口口聲聲念叨“人生若只如初見”,卻還是相信“日久生情”不太相信“一見鐘情”。
也許詩詞會改變我們的人生觀和戀愛觀。畢竟,古詩的精髓在于含蓄。所以,那時的愛情也來得那么美麗。比如劉禹錫的《竹枝詞》——“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將感情藏于一個“晴”字不外露卻讓有心人聽懂。而今,學西方所謂的開放用“我愛你”三個字去囊括所有情感,仿佛表白就是等一個答案,不同意馬上可以轉站,不用迂回戰術,仿佛感情的產生不是因為一個人而是荷爾蒙分泌過旺,急需一個港灣去安放這情感。而在古代卻有那么一句:“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
歌德在《少年維特之煩惱》中寫道:“哪個少男不鐘情,哪個少女不鐘情。”情竇初開,少女懷春在愛情的史冊上不可磨滅。李清照寫下《點絳唇》:“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人來,襪鏟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最后一句將少女的羞態與好奇描繪的淋漓盡致,讀者只會感嘆少女的可愛與純情。而不是現在三令五申告誡孩子們不要早戀,特別是女孩子要學會保護自己。
愛情應該是從血液里分泌出來的情感,不受約束,不受強迫。就算現在有法律的保護,但是卻免不了擔驚受怕,愛情突然充滿諷刺與欺騙,當金錢代替情感成了愛情的目的,在一起三個字突然變得比愛情本身更艱難。而很久很久以前只需要十六個字就取代了長篇的情書與承諾——“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當“美女”二字在街頭巷尾隨時可聽見,“伊人”二字就顯得彌足珍貴了。可能再不會“為伊消得人憔悴”,也不會“輾轉反側”了,一條短信,一個電話——“我想你”三個字直白的不能再直白,卻沒有想象與發展的空間。是怎樣的想念會讓人輾轉難眠衣帶漸寬?
想念,因為愛戀。回憶不及時光長,思念脹滿左心房。李清照寫下“人比黃花瘦”五個字恐怕是五百遍“我想你”無法匹敵的。
有戀愛總有失戀,無論是拋棄別人還是被拋棄。古人與今人也是不同的。西漢的司馬相如準備拋棄卓文君時,給她寄了一封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就是沒有“億”暗指已對她無“意”。如此含蓄不像如今,分手就是分手,不愛你就是唯一的理由,沒有不好意思說不出口,像司馬相如這么害羞的還真不多見。但是卓文君更絕,聰明如她,當即明白了相如的意思,揮筆寫下“一別之后,兩地相思,只當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弦琴無心談,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里想,千系念,萬般無奈把君怨”把自己這么多年日日夜夜的相思之情表達的酣暢淋漓。但是,卓文君不是一般女子,不可能甘心被棄,但她不會像現代女子一樣一哭二鬧三上吊,她叫回送信人,揮筆再補一首數字詩“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十倚欄,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十五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焚香秉燭問蒼天,六月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忽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箏斷了線,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做男”。當司馬相如看見此信的時候,先別說羞愧之情難以言表,就是此橫溢才華都值得他為之傾倒。
現在是E時代,親筆寫信已顯得與社會格格不入,但是,詩詞歌賦,經典永遠是經典,像歌是唱歌懂得人聽,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寫一封情書給懂得的人看,懂得人看得出那情感不是文縐縐的酸腐詩句而是排山倒海的力量。
煙籠寒水,寂寞幽處的山林。在那里,幽一株臘梅,疑是雪在陽光下更顯高貴的氣質。晶瑩剔透的花瓣,琥珀似的美玉。一種清新可人之感幽然而生。在加上山上的煙霧,有如臨仙境的感覺。
在寒冷的冬季,沒有蟬鳴,沒有蚊蟲。安靜、清新的空氣總給人安心的氣息。此時,一只可愛的小狗跑過來,脖子上沒有鈴鐺。眼睛一眨一眨地望著它的主人。好似一個小孩子,渴望著主人的撫摸,又像是催他的主人回家,但被這株臘梅的香氣米到了。主人被小狗的天真打敗了。抱起這只可人的小狗,折了一招臘梅。戀戀不舍的離開了。
這位主人是誰?有如此雅興,又有如此心態。他不是富商在山中休養生息,亦不是古時隱者。而是清代的納蘭容若。他雖是御前侍衛,深受皇上賞識。但他清麗婉約的詩詞透露出他對仕途的無味與嘆息,但他享樂生活,找到一個安靜的地方,懷念舊時的事,追念常駐心底的妻子。不能“卻話巴山夜雨”,但依能追念“共賤西窗燭”。確實,顯赫的家族,讓他身不由己。似錦的前程,也不可放棄、只能順勢、盡責發展以報父母養育之恩。
百年之前的事,我又何能遇見?只好跟著次重點意境,循著自己的夢。向他飄去。
論文摘 要:王國維被人們稱作中國文化和文論的但丁。《人間詞話》終結了傳統文論,而《紅樓夢評論》又開啟了現代文論。《人間詞話》的理論核心是“境界”,以“真”為審美標準,以自李白至近代詞人的著名詞作、詞論為依托,將自己的美學標準和美學思想表達得淋漓盡致。
王國維著作《人間詞話》中包含了他對詞論、詞品、詞人、詞史等各個方面的獨到見解,四者交錯,而以“句”品詞,就“格”論人,復由詩而詞,由詞而曲,窺文體之興替盛衰。《人間詞話》的理論核心是“境界”,而以“真”為審美標準,提出了“隔”與“不隔”等美學觀點,這些既是王國維評價古今詩文成就,判別文學真偽的基本準繩,也是他以“境界”說建立其理論體系,超越于前人“興趣”“神韻”等論說的美學基石,可以說“境界”既是其美學思想的出發點,也是其思想的歸宿。
在《人間詞話》中,王國維引用了自唐代至清代的著名詞人的近百首詞句及眾多詞論著作中的名言名句,來闡述自己的美學觀點,或批評或褒獎,通過自己對美學獨特的觀點對這些詞作進行逐字逐句的品評,大到時代的文學創作審美傾向,小到具體作家具體作品的具體字句,都有自己獨到的標準和觀點。
一、詞論:“詞以境界為最上”
《人間詞話》開篇名義,將境界視為核心,“詞以境界為最上”,境界不僅是詞之“上”,而且是詞之“本”。“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有名句”[1] ,有境界之詞是時代之絕唱,詞中之翹楚。其著名范例“‘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通過北宋詞人宋祁的《玉樓春》以及張先的《天仙子》中獨特的用字用詞,分別將沉郁和活潑的境界全盤托出。
“境界說”繼承了古代傳統文論的審美標準,同時又有所突破,王國維在提出“境界說”以后,不僅把境界當成藝術創作的根本,還當作判斷作品好壞的最高標準。
此外,王國維對于“境界”,有其獨創的觀點“三境界”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2] 。“三境界”曾被王國維寫入《文學小言》,分別引晏殊、柳永、辛棄疾詞中的名句構成。這是借此論學,或者說是以詞中名句喻為學之志,是從詩詞、藝術的意境來通至人生、生命的境界。王國維的詩詞鑒賞不僅僅是一種藝術的活動、審美的活動,同時也是一種生命與人生的存在方式。
王國維的“境界說”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美學觀點,就是“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朱光潛在《詩論》中評價王國維的“有我”和“無我”的分別是一個“很精微的分別”,但“所用的名詞似待商酌”,而且“優美”和“壯美”是叔本華所提出的美學概念,在文學藝術創造中,意志擺脫了物我之間的利害關系,所創作的作品是優美的;相反,作家、藝術家受意志的困擾,不能擺脫物我之間的利害關系,所創作的作品就是壯美的。
二、詞品:“詞之雅鄭,在神不再貌”
由此,王國維得出一個超卓的美學結論:“詞之雅鄭,在神不再貌”,我們評價詩人的高雅與淺俗,不是只看它外在的形式,更主要是看它所表達的思想內容。以“真”作為衡量標準,王國維將自己對詞人的喜好表現得一覽無余。顯然,在形式與內韻的關系上,王國維更重視后者,他所談的“憂生”“憂世”“雅量高致”“赤子之心”等,都是對一個詞人內在性情境界的鑒賞,這是王國維《人間詞話》所標舉的一種重要的人生美學情致。 轉貼于
以陶淵明的詩歌為例,如李澤厚所說,“他創造了超然事外,平淡沖和的藝術境界。”在他看來,不是外在的軒冕榮華、功名學問,而是內在的人格和不委屈以累己的生活,才是人生正確的道路。所以只有陶淵明,才算是找到了生活快樂和心靈慰安的較為現實的途徑,無論人生感嘆和政治憂傷,都在對自然的愛戀中得到安息。
三、詞人:“有高尚偉大之文學者,必有高尚偉大之人格”
《人間詞話》中,對詞人的評價很中肯,然而,作者喜愛的詞人顯而易見,從對他們的評價中,作者不自覺地流露出自己的“有高尚偉大之文學者,必有高尚偉大之人格”的觀點。
王國維對李后主李煜的推崇,他按照“一代又一代之文學”的文學進化觀,認為“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為驗證,旨在說明李煜的詞“以血書者也”,突出“神秀”,因為李煜的詞寫真性情、真感慨,寫出了“亡國之音哀以思”的心聲,超出了宮廷,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去,寫恨言愁,意、境兩渾,擴大了詞的境界。
他在《文學小言》里提出文學有二元質,即“景”和“情”,所謂境界,就是情感與景物的融合,而李煜之所以受到他如此高的評價,也正是因為李煜在抒感時的境界,沒有失去赤子之心,保持了一顆真摯的童心。
還有一位五代詞人為王國維所喜愛,就是被王國維稱為“開北宋一代風氣”的馮延巳,他的詞雖然也寫男女之間的離愁別恨,但是擺脫了“花間派”詞人對女性容貌服飾的表面性的過度描繪,著重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以及對人生意義的體驗,含蓄婉約,情深筆細,清新流麗。
同樣受王國維推崇的,還有“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評價“少游詞境,最為凄婉。陶淵明和納蘭容若也是王國維眼中“真”的代表,尤其以納蘭容若為例,王國維對他的評價相當高,“北宋以來,一人而已”,源于他“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所以“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
總之,《人間詞話》不僅用境界來描述和揭示藝術的本體、精神、創作手法,還用境界來描述和揭示人生的精神境界,把藝術、審美與人生實踐結合起來論述,形成了一種表達模式,這無疑是王國維對中國美學的一大創新[3] 。
而他所提出的“境界說”和依據“理想”和“寫實”區分,構成“境界說”的“有我”“無我”“造境”“寫境”“觀我”“觀物”“主觀之詩人”“客觀之詩人”等文學審美標準,開啟了“一代之文學”的新理論,而王國維也稱得上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新文學理論的先驅,是近代中國放眼“宇宙人生”,把傳統的文學藝術,包括抒情的詩詞和敘事的戲曲、小說,在理論上從封閉推向開放,從守舊引向創新,從古典轉為近代的第一人。
參考文獻:
[1]陳鴻祥編著.人間詞話人間詞注評[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漢代的王逸在《<離騷>序》中提到《楚辭》中經常會高潔的植物同品德美的人類比。屈原亦說:“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于是便有香草美人一說。看來自古美人和香草同居,就是來形容品德高潔的人。并不是說的那些大街小巷庸俗的眼影描眉。
我想到楊瀾的一句話:“男人的帥不在臉蛋,而在歲月積淀下來的睿智與淡定”。我很喜歡這句話的,因為我終于能讓我長久以來的這張“磕磣”的臉來一次不小的解脫了。我想女人也是如此吧?有人說女人像顯示屏,漂亮就行;男人像主機,重要的是內涵。我是不敢茍同的,我想女人同樣需要淡定和智慧。智慧的女人若配以精致的容顏定會傾國傾城絕代風華;若是一個姿色平庸但卻同樣擁有這樣的內涵的女人定也會別有韻味。
我不由得想起了林徽因,“富有詩書氣自華”,飄逸的文筆、傲人的詩情,因為胸中的智慧和才華,她與梁思成、金岳霖和徐志摩的愛情故事才會讓后人吟誦至今。誠想,若林徽因只一副美色皮囊,如何回引得三位才子傾心?怕早就被世人遺忘了吧?
所謂俊美的容貌,不過是天生從父母那里繼承來的。就像從父母那里繼承的財產,就這些,想多也多不出來。并不是自己奮力得來的東西。若把過多的心思花在如何裝扮這張面皮上豈不是庸人自擾之?
古龍筆下楚留香說過一段話;“姑娘若非絕代風華,容貌又怎會被人所毀?姑娘本來既是絕代風華,形貌被毀又怎樣?只因別人能毀的了姑娘容貌,但姑娘風骨自在,卻是誰也毀不去的。”好一個“風骨自在”,引此段或許多有不適,但我卻想把這風骨自在理解為一個人的氣質。這姑娘本來有香草一樣高潔的品質,高雅的氣質,容貌毀了又怎樣呢?氣質這東西是學不來的,這舉手投足間的優雅來自腹中的涵養和高貴。東施效顰,徒留一段笑料罷了。
何為美?我了解到人對美的印象只是對人或事物的好感罷了,美的定義有自然美、社會美、教育美,好像還沒有說是有張俊俏的臉蛋就可以是美的一說。人說和諧為美,我們沒有宋玉潘安的俊貌,也沒有西施貂蟬的容顏。但是卻可以博覽群書,洞察世事,增加自己的內涵,培養高尚的品德。穿衣不必華麗,淡雅樸素和諧一定很美;言談不必招搖,真實淡定沉穩自會另有風味。于丹入選中國最美的女人,我們學不來她把學問做的那樣睿智超脫,但哪怕是浮光掠影的閱讀也會令自己蒙上一層安靜的氣味。
閑讀納蘭容若的詞,慨嘆他把哀悼亡妻的句子寫得那樣幽怨悱惻、動人心腸。我不知道其妻盧氏長相如何,但我知道她一定精于詩詞琴畫,一定如香草一般淡雅清新文靜之極,一定極富內涵擁有有高尚品德,一定很美。。。。。。安意如又把納蘭的詞作解析的精妙香艷清麗回環才情逼人。我想這是一名怎樣的女子?且不論美丑,單是這份才思,早已令我傾心不已。像這樣的女子美丑早已無關緊要,我早已把她劃入“美人”一列。
所謂“浮華易逝,風格永存”,無論男人女人,但凡有高尚之情操,文雅之氣質,盡可謂香草美人。拋卻浮華的胭脂水粉,擁有樸素內涵的素面朝天也是飄逸清秀極盡婉約之至的。
有香草一樣的品德,人人皆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