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郭沫若話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周作人致錢玄同信函隱語考論
《穗子物語》與“”回溯
1990年代中國情感話劇之批判
海外華文文學與中國古典美學
抗戰時期中國尚力話劇論略
1990年代中國主旋律戲劇之批判
楊剛的英語自傳與包貴思
“鴉片”的文化記憶與新時期小說中的罌粟
行走在歷史邊緣——試論林紓其文其人
論抗戰時期在桂林的戲劇活動及其意義
作為教育戲劇的熊佛西“農民戲劇”
醫學·文學·身體——以郭沫若為例
論“五四”新思潮中的“趙五貞自殺事件”
通過韓國革命家金山的華文作品看其思想的變奏
金庸武俠小說中的異域書寫與歷史省思
論小說與電影《半生緣》中的服飾描寫映像
論李永平《大河盡頭》中的欲望書寫
主體的背面與斷續——重讀《影的告別》
“打倒孔家店”話語:研究歷史、現狀與拓展路徑
宗教·文化·情愛——中西文化懼欲心理探源
“五四”時期的“獨身主義”話語及其困境
魯迅作品在民國中學教材中的位置與功能
在歷史敘述與現實書寫的罅隙之間——莫言小說論
祛魅與返魅:新時期以來小說的世俗化向度
臺灣文學新態勢:政治轉型與市場介入
家國同構,香港史詩——論施叔青“香港三部曲”
余光中靈動幽默散文的質料與彈性
“艱苦的浪漫”——張承志的知青文學寫作
城市特質、通俗小說與“津味”的建構
中國現代文學浪漫主義傳統的形成與發展
上海淪陷區文學制度下的商業運作——以張愛玲為例
“創造性”轉化:傳統文化元素與當代消費語境
“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華文文學”主持人語
吳宓與潘伯鷹交游考論——以《吳宓日記》為中心
虛擬試驗站——論比目魚的書評體小說
1980年代話劇創作中的民族文化空間的審視
短小說家的舞臺哲思——對勞馬劇作三種的閱讀
以“立人”為旨歸的“別立新宗”——魯迅世界的文化創設
西學與傳統之間的轉換——周作人現代思想探源
并未終結的反帝反封建主題——以路遙、張煒等的創作為例
翻譯領域內的“嘗試”——關于譯作《梅呂哀》的幾個問題
大地·母愛·詩意情懷——田中禾鄉村生態世界中主題意象解析
詩化聊齋志怪——梁秉鈞《志異十一首》與《聊齋志異》對照記
屈原狀寫:再現、在地與載我——以溫任平為中心
從“西洋文學系”到“東方語文系”——梅光迪的創新實驗與倡言
身體的再現、醫學與解剖:20與30年代郭沫若小說里的一種含混的態度
略論周有光的文化觀——在“周有光與中國語文現代化”學術研討會上的講演
我是一個南方人,到現在北京話也不能聽個百分百,要是真正的老北京老胡同說起地道的老北京話來,我就接不上茬兒,至于說嘛,也只能用一用流行的詞兒,發音有時還跑調。但我很喜歡北京話寫成的小說,比如王朔吧,我對他最初的認同不是他的價值觀念,也不是他的小說形式。王朔小說的價值觀念固然有他的突破性,但王朔所體現出的價值觀,在他之前的徐星、劉索拉以及陳建功、張辛欣等人的作品中已有表達;王朔的小說形式基本上是寫實,有時還借鑒一點國外通俗小說的路子,說不上有什么驚世駭俗。王朔真正的價值在于他的語言,記得我第一次在《人民日報》上發表評論王朔的文章,便是用“王朔的新京味小說”這個題目,據王朔自己說,這也是他第一次被官方的報紙評價。王朔的語言影響的不僅是文學,還有影視,還有媒體,更有網絡?,F在打開報紙和網絡,一不小心就能看到一個王朔味十足的標題。
我對王朔語言的認同受到老舍的影響。很多人不知道我曾經是一個有點瘋狂的老舍迷,我見老舍的書就買,買了就讀,有一陣我讀老舍的作品,就像有人讀金庸的小說上了癮一樣,看了一本還想看第二本。我可能把老舍的小說全部看完了(至少 1985年前出版的小說),我知道這在同齡人中不多見。我起初看老舍的小說是因為《沙家浜》里沙奶奶有句臺詞,叫“那敢情好”,我們的語文老師認定這是錯別字,應該是“感情好”,并寫信反映到上級部門,后來上面解釋說“敢情”是北京的方言。我當時就有些疑惑,《沙家浜》說的是我們江蘇蘇南的事,怎么用起北京方言呢?這該是樣板戲的敗筆吧?我把我的想法告訴語文老師,語文老師膽戰心驚地警告我,不要亂說,不許懷疑樣板戲。盡管如此,我對北京的方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敢情”仿佛外語似的,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
粉碎“”之后,老舍是最先解禁的一批作家,他的《駱駝祥子》《龍須溝》《茶館》很快“重見天日”,雖說是“重見”,對我們這些在“”中讀完中小學的青年來說,確是“首見”,非常新鮮。坦率地說,我第一次看老舍的《龍須溝》《茶館》的劇本并沒有感到特別激動,只是感到瑣碎,感到一些無聊的人在說一些無聊的話,與我心中的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期待相差甚遠。那時候北京人藝上演的話劇是郭沫若的《蔡文姬》,沒有電視,有廣播放演出的錄音,我們喜歡聽郭沫若帶詩味的話劇。但等我讀《駱駝祥子》時,我被祥子的命運打動了。在我以前閱讀的小說中,從未讀過像《駱駝祥子》這樣以所謂“中間人物”為主角的作品,也從沒讀過這樣零度感情呈現的生活狀態、原生態的小說,我也不明白文學史為何說它有批判現實主義的傾向,如果這樣的話,批判現實主義是不是比現實主義更有力量?或許從那時起,我就開始對現實主義的問題進行思考,之后才會有“新寫實”之類的話題,其實“新寫實”就是一種回歸,回歸到老舍式的現實主義上面來,當然融進了新的技巧和觀念。
這是后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當時對我影響最深的是他小說的語言,在這之前,我常常聽人說“學生腔”這個詞,我并不是太明白,我甚至覺得那些學生腔還是一種文采呢 !可我讀了老舍的小說之后,明白了什么是學生腔,明白了什么是小說的語言,小說不是文采,小說是生活。記得《駱駝祥子》的開頭這樣寫道:“我們所要介紹的是祥子,不是駱駝,因為‘駱駝’只是個外號;那么,我們就先說祥子,隨手兒把駱駝與祥子那點關系說過去,也就算了?!钡氐赖目谡Z,地道的北京話,沒有擺出一副教師爺的架子,也沒有做出一副學問家的樣子,像是聊天,又像是侃大山,完全是生活化的敘述。老舍小說發出的那種特殊語言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我后來又買了《離婚》《二馬》《四世同堂》《正紅旗下》等小說,一本一本地看,著了迷。更重要的是,我對北京話的表現力簡直推崇備至,我在老舍小說中不僅找到了“敢情”一詞,還發現“敢情”除了“那敢情好”的語義之外,還有另外的語法,比如《駱駝祥子》中:“怨不得你躲著我呢,敢情這兒有個小妖精似的小老媽兒?!边@兒的“敢情”是指發現了原來沒有發現的情況,和“那敢情好”的“當然”之意不同。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劇,是命運對人殘忍的作弄。專制、偽善的家長,熱情、單純的青年,被情愛燒瘋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恨著罪孽卻又不自知的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還有家族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這一切在一個雷雨夜爆發。有罪的,無辜的人一起走向毀滅。以極端的雷雨般狂飆恣肆的方式,發泄被抑壓的憤懣,毀謗中國的家庭和社會。
《雷雨》的戲劇沖突具有夏日雷雨的征候。開始是郁悶燠熱,烏云聚合,繼而有隱隱的雷聲,有詭譎的閃電煽動著漸趨緊張的空氣,忽地,天地間萬物止息,紋風不動,靜極了,就在人剛剛覺察到異樣還來不急思忖,當頭響起一個炸雷,電閃雷鳴,雨橫風狂,宇宙發怒了。達到此種戲劇效果全憑劇作家牽動劇中人物之間“危險”關系。比如周萍,對父親是欺騙與罪孽感,對蘩漪是悔恨與懼膽怯,對周沖是歉意,對四鳳是希望振作,對侍萍是難逃宿命。
《雷雨》確是才華橫溢之作,在戲劇藝術上臻于完美之境?!独子辍烦晒λ茉炝藙≈腥宋铩H绻怀鰬驔]有令人難忘的人物,那么無論它的劇情沖突多么緊張激烈都不過是一時的熱鬧?!独子辍分械娜宋锸秦S滿而復雜的。即如周樸園,將他歸于偽善卻仍然還要為他分辨出剎那間幻出的一點真誠顏色。而對周沖,也細心區分著單純與癡憨,讓現實的鐵錘一次次敲醒他的夢。
郭老20年蔡文姬,要適應當時的時代特點,突出婦女解放和平等,而今天寫蔡文姬也要適應今天的特點,強調民族團結,強調蔡文姬的愛祖國、愛曹操。郭老首先整理了蔡文姬年譜,接著將《胡笳十八拍》的各種版本進行了校正。這些前期工作只用了一周的時間,在1958年的最后一天全部完成了。他在跋語中說:真是好詩,百讀不厭。非親身經歷者不能作此。以不見《后漢書》或其他較古典籍,人多疑偽,余則堅信確為琰作。詩中多七言句,東漢諺語及銅鏡銘文已多見七言,正足見琰采取民間形式而成此巨作,足垂不朽。
1959年初郭老在《談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中說:“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一件令人不平的事,是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所受到的遭遇,這實在是一首自屈原的《離騷》以來最值得欣賞的長篇抒情詩?!庇终f:“我倒要替《胡笳十八拍》呼吁一下,務必請大家讀它一兩遍,那是多么深切動人的作品呵!那像滾滾不盡的海濤,那像噴發著融巖的活火山,那是用整個的靈魂吐訴出來的絕叫。我堅決相信那一定是蔡文姬作的,沒有那種親身經歷的人,寫不出那樣的文字來。如果在蔡文姬之后和唐劉商之前,有過那么一位詩人代她擬出了,那他斷然是一位大作家。但我覺得就是李太白也擬不出,他還沒有那樣的氣魄,沒有那樣沉痛的經驗?!?/p>
郭老寫完這篇文章后就開始構思劇本。替曹操翻案,翻什么案就成了劇本的基礎。這一段的研究工作經過了三個月的時間。
1958年是中國政治動蕩嚴重的一年,郭老的工作也特別繁忙。這時,他的夫人于立群又病了,郭老要常到醫院陪伴她。孩子們還小,都在讀書,最小的才四五歲。郭老的家庭負擔也不輕,但他總能擠出時間看資料、寫文章。1959年1月20日至25日,郭老陪同墨西哥前總理卡德納斯將軍在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參觀時,他也把有關曹操和蔡文姬的資料都帶在身邊,并初步構成了劇本的框架。在廣州時還和紅線女開玩笑說:“我的話劇劇本寫成后,你們把它改編成粵劇,由你來演蔡文姬,一定能獲很大的成功。”2月1日,郭老在廣州正式著筆撰寫劇本,至9日上午結稿,共用7天多一點的時間,這部五幕歷史喜劇劇本即宣告完成。這時,孩子們陸續到廣州來過春節,郭老常把剛寫出的情節念給他們聽。他不停地寫,有時夜里剛剛睡下一會兒就又起來寫,用“廢寢忘食”絕不為過。他和我們說,他有時寫著寫著就流下淚來,因為蔡文姬的經歷和他自己有許多共同之處。他說:“蔡文姬就是我――是照著我寫的?!薄拔覍戇@個劇本是把我自己的經驗融化在里面的?!蔽蚁?,這是因為20多年前郭老離開日本時的情景總在腦海中翻騰的緣故:蔡文姬與丈夫兒女別離返回祖國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郭老為抗戰而別離妻子兒女和蔡文姬何其相像啊,所不同的是郭老返回祖國更是要冒生命危險的。要沒有這樣的經歷,郭老也寫不出蔡文姬。郭老不止一次地說過,每寫完一個劇本就像女同志分一次娩,生了個娃娃。這次也一樣,劇本完成了,郭老也瘦多了,就像大病了一場似的。但劇本的誕生又使他情緒高漲、精神振奮。我是目睹嬰兒(劇本)誕生和母親(作者)艱辛的全過程,實在令人感動。
2月中旬,我們到了上海,郭老約見巴金和靳以,決定劇本在《收獲》上刊登。接下來,又會見張瑞芳、白楊、趙丹、于伶、陳鯉庭、應云衛、葉以群、唐、孔羅蓀等老朋友,和他們談蔡文姬劇本,談曹操,還談為武則天翻案、為秦始皇翻案。這是他第一次談要為秦始皇翻案。2月17日中午,劇本清樣印出,郭老馬上分送上海、廣州、北京的朋友征求意見,還準備了一份給并有附信。17日下午我們乘火車離開上海,在車上我們集中精力看清樣本,發現有多處錯誤。于是我們加上護士寧輝一起改錯,雖然在睡覺之前改完了,但郭老還是認為錯處太多,決定給的樣本不送了。后來給送的清樣本是改過的并又重新附的信,前面留下的給的信就成了蔡文姬寫作的重要資料,大概內容是:1. 報告劇本完成,請提意見。2. 劇本通過蔡文姬為曹操翻案。這一主題是根據在鴻賓樓的提示。3. 報告于立群的病況。
18日晚,我們到濟南。在濟南,郭老和老朋友成仿吾相談甚歡,并請成老給蔡文姬劇本提意見。成老提的意見郭老都接受了?;氐奖本┑牡诙煜挛纾暇图s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等同志來家談劇本,幾天后他又親自去人藝講蔡文姬,講得忘了吃晚飯,他索性請大家到飯館邊吃邊談。很快,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決定由焦菊隱導演,正式排演《蔡文姬》。整個3月,郭老在不停地給演員說戲、看排演,一旦發現問題,馬上修改劇本。郭老形象地說,作家寫劇本只是繪出平面圖,只有經過導演、演員的再創作,通過舞臺形象才能塑造出立體的生動的戲。
劇本在《收獲》登出前,郭老要向大家講明為什么為曹操翻案,真正的曹操在中國歷史上是怎樣的人。因此3月23日《人民日報》先發表了郭老的文章《替曹操翻案》。文章說:這是我在《蔡文姬》中塑造的曹操形象的基礎。他同時撰寫了《曹操年譜》一書。這些都為已經展開的為曹操翻案的討論打下了基礎。4月,郭老赴莫斯科參加會議,親自安排劇本的修改,并和一同觀看排演,還提出了許多中肯的意見。劇中有一首詩是蔡文姬(郭老)的新作,原名《賀圣朝》。同志對此詩進行了大的改動,郭老又在的基礎上再做修改,最終確定。郭老將題目改為《重睹芳華》。我認為這是全劇的主題歌,可以說是郭老和的合作。
5月20日上午,《蔡文姬》做最后一次彩排,郭老和同志一起觀看,非常滿意,并同演員合影留念。21日《蔡文姬》在北京公演。郭老在會議或外事活動結束后,有空一定去看看,去晚了就在導演室或后臺看。1959年11月5日《蔡文姬》演出百場,郭老因公事不能按時和演職員歡聚、慶祝,就給大家寫了一封信:
、焦菊隱、歐陽山尊、趙啟揚同志:
多謝您們親切的來信,《蔡文姬》今晚已演到一百場,我也同樣感受到高度的愉快。這樣的成績是你們和全體演員同志、全院工作同志,在黨的總路線光輝照耀下,鼓足干勁、力爭上游的結果,我應該向您們致衷心的祝賀。由于同志們的努力使我也分享到榮幸,我應該向您們致衷心的感謝。
我今晚因為要招待科學院的蘇聯和兄弟國家的專家,共同紀念十月革命四十二周年,恐不能分身前來和各位同志見面,但我很愿意親自見到您們。
祝您們都健康,并祝全體演員同志及全體工作同志由一個勝利獲得更大勝利!
郭沫若 十一.五
我記得當天活動結束后,郭老還是趕到了劇院和大家一起慶祝《蔡文姬》百場演出。幾年后,《蔡文姬》在北京、上海、蘇州及東北三省連續演出了三百多場,場場座無虛席,備受觀眾喜愛。郭老還將文物出版社發行的《蔡文姬》送給我一本,并在扉頁題字:
王廷芳同志:是您幫助了《蔡文姬》的誕生,請留作紀念。
郭沫若
當時國內已有很多功成名就、聲望甚高的劇作家,像郭沫若、、、、于伶、宋之的等。而就在此前兩三年,的《雷雨》、《日出》兩部話劇剛剛問世,聲名大震一時??伤麄兯坪踹€沒來得及考慮用戲劇創作反映嚴峻的抗戰現實,結果讓剛剛二十歲的吳祖光拔了頭籌。
大約二十年前,筆者和美籍華人學者趙浩生到吳祖光家做客,有幸聽他完整地講述了《鳳凰城》話劇創作的過程。
1937年l1月,日軍占領上海,隨即將戰火引向政府的都城南京。吳祖光所在的國立戲劇學校,隨人流撤往內地。在撤到長沙的時候,他父親吳瀛寄來了一些文字材料,其中有一本東北抗日英雄的傳記。在隨材料寄來的信中,吳瀛沒頭沒腦地寫了一句:“你可以根據這些材料寫個劇本?!?/p>
“當時才二十歲的我,雖說已有一些受人謬獎的作品問世,但還從未寫過劇本。因而對父親突然讓我寫劇本一語,感到莫名其妙。當我的劇本寫就,并上演引起轟動,我和我父親重得會面之際,他才告訴我當初是怎樣生出讓我寫劇本念頭的。”
“九一八”后的一段時期,吳瀛在湖北政務研究會和區政訓練所擔任領導,湖北地方干部的培訓歸他負責。1936年秋,上海中華教育會的江問漁到鄂,受吳瀛之請給受訓干部演講。臨別時,江送給吳瀛兩份材料,一為苗可秀志士生平,一為苗可秀志士遺墨。
吳瀛看了兩份材料,頓生無限感慨:由于“九一八”后,當局壓制國人談論抗日,許多人淡漠了東三省淪喪之辱,依然醉生夢死,似醒非醒地過著自騙自的生活,與之前并無二致。苗可秀、趙侗一班義勇軍的壯烈事跡,真是一服起死回生刺激神經的無上妙藥。于是,吳瀛運用這兩份材料的內容,在干部培訓班上做了一次講話。當他講到最悲痛的地方,在講臺上哽咽不能出聲。再向臺下望一望,培訓班同學四百余人及一班教官,也無一不掩淚飲泣,悲痛欲絕。他由是感到這份材料的力量,同時知道國人并非麻木不仁不可救藥,但也確實有賴于這種悲慘壯烈的事實來做普遍的宣傳啟迪。
吳瀛遂將此材料印制了一千份,準備陸續分給來培訓的學員。后因湖北地方政府官員變動,吳瀛離開了培訓班一段時間。當他返回時,發現他印制的材料已經被束之高閣。氣憤之余,更生出要用一種切實有效的方式宣傳英烈事跡的強烈欲望。他覺得將英烈事跡編成話劇公演,或許是個好方式,因為文字作品只有讀書人才看得懂。
這時,吳瀛想到了兒子吳祖光,因為一來吳祖光從小就是個戲謎,上高一的時候有整整一學年逃學,天天到傅連城、譚富英等名角演出的廣和樓劇場看戲;二來吳祖光此刻正在南京國立戲劇學校任職,他的職業已與戲劇結緣。
吳祖光在翻閱父親寄來的材料時,創作的沖動開始升騰。
首先,苗可秀的事跡令人震撼。他是東北大學的學生,東北淪陷時,苗可秀在遼寧本溪務農的父兄慘遭日軍屠戮,義憤填膺的他組建了中國少年鐵血軍,與日軍作戰。他們取得了一些勝利,但終因眾寡懸殊而失敗,他遂偕妻隱居北京西山碧云寺。1933年,他的同學兼好友趙侗,奉東北義勇軍二十路軍鄧鐵梅將軍之命,前來請他出關率軍抗日。他毅然辭別懷孕的妻子,重新返回白山黑水之間,抗擊侵略者,后不幸受傷被俘。在日軍百般誘降面前,苗可秀大義凜然,英勇獻身。
其二,吳祖光在后對亡國奴的屈辱感受甚深。他在北京曾親眼看見一個日本兵,坐在黃包車上,氣勢洶洶地驅趕著車夫??僧斔萝囓嚪蛳蛩懸囧X時,他卻將車夫踢倒在地拳腳相加,而路上的旁觀者對此皆敢怒不敢言。這場面一直深深刺激著吳祖光。
“下筆的時候,我根本就沒意識到我此前從未想過要寫劇本,至今還從未有過寫劇本的訓練,在從長沙到重慶跋涉的輾轉途中,以一個月寫一幕的速度,四個月就完成了創作。第一幕,苗可秀別家;第二幕,苗可秀與日本女間諜斗法,女間諜暗指川島芳子;第三幕,苗可秀帶領民眾與日寇正面斗爭;第四幕,苗可秀被捕,日軍井上中將令姬人絹枝誘降。而絹枝實為挾刺殺井上使命的朝鮮女革命黨人,她營救苗未遂,苗壯烈犧牲。因苗可秀犧牲的地點是遼寧鳳城,當地老百姓均呼鳳凰城,故以之名。”
當時吳祖光是國立戲劇學校校長的秘書,而校長余上沅是他的四姑父,是與洪深、趙太侔等一同留美的劇作家,是中國話劇創始期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所以劇本寫好后,吳祖光就交給了余上沅,請姑父幫他看看。
從余上沅痛快地答應后,吳祖光就利用秘書之便,注意觀察姑父何時看劇本,以便及早聆聽指教。第一個星期沒看,第二個星期還沒看。也許是因吳祖光從未寫過劇本,余上沅根本不相信他能寫出什么像樣的劇本,所以沒把應允放在心上。吳祖光想他大概不會看了,就把劇本偷偷拿了回來,又交給了學校的教務主任。
誰知第二天,就拿著劇本找吳祖光來了。他對從未有過戲劇創作嘗試的吳祖光能寫出這樣的劇本感到非常吃驚:“這部劇作結構嚴謹,從頭至尾都有‘戲’,即便是訓練有素的劇作者,也不一定具備如此好的戲感。”
還稱贊《鳳凰城》的創作頗有特色:“男主角貫穿始終,而女主角一幕一換。第一幕女主角是苗夫人;第二幕是到司令部勸降的日本女間諜;第三幕是群眾中的女性;第四幕是朝鮮女革命黨人,如此安排實屬罕見。
l938年年初,《鳳凰城》在重慶國泰大戲院首演。參加首演的演員,都是國立戲劇學校的學生。國立戲劇學校有個校友劇團,教務主任向他們推薦了《鳳凰城》劇本。吳祖光還記得苗可秀是由蔡松齡扮演的,扮演日本女間諜的是林婧。
巧的是《鳳凰城》演出時,苗可秀的老師、東北大學校長王卓然,苗可秀的同學、好友、戰友趙侗也在重慶。趙侗到重慶,是來要求當局向其部隊提供軍援和輜重的。他們應邀觀看了《鳳凰城》的首演,并在謝場時登臺同演員、觀眾們見面。原本沸騰的劇場氣氛再趨熱烈。
當時有報章記述了《鳳凰城》在重慶首演時的情景:“多少人流淚,多少人顯示著義憤填膺,多少人肅然起敬,一致起立,向著我們的民族英雄深致景仰?!?/p>
《鳳凰城》深受民眾歡迎,與劇作反映了最貼近現實的題材,呼出了中國大眾抗擊外侮的心聲相關。同時也離不開作者對劇情發展的精心構思,在戲劇語言運用上的才華橫溢,及凝結于文字間的愛國意識。
吳祖光的父親吳瀛在看了演出后,心潮難以平抑,揮筆寫下“流涕欷記國殤,中華男子自堂堂,蟲聲鳥語皆歌泣,萬古千秋姓氏香”的詩句,并為通過戲劇形式宣傳抗敵英杰的希望“總算在抗戰最烈,我們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實現”而感到十分欣慰。
公演初期的那些日子,吳祖光幾次進劇場看自己創作的第一部戲。二十歲的吳祖光又瘦又小,收票的人不讓他進場。他說他是吳祖光,就是話劇的作者。收票人不相信,說“吳祖光是你爸爸還差不多”。后來,還是參加演出的人給吳祖光作證,收票人才半信半疑地將這個瘦小學子模樣的劇作者放進門。
第二年,《鳳凰城》劇本由生活書店出版。劇本刊行后,《鳳凰城》更迅速地傳播到全國各地,國內沒有淪陷地區的城市,幾乎都上演過,甚至演到了新加坡等國家和香港、澳門等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