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醫藥倫理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1學科歷史短,發展不成熟
中藥藥理學仍處在起步階段,相應的教材和課程出現較晚,1984年第1本教材正式出版,1987年全國中醫院校正式開設中藥藥理學課程,中藥藥理學教材及課程建設只有短短二十余年。學科不成熟必然反映在教材和課程建設中。同時,中藥藥理學還在以極快的速度發展,其科研活動與課堂教學聯系緊密,以至于課堂教材不斷更新仍趕不上學科發展步伐[1]。因此,教師授課時不應局限于傳統講授形式,學生學習時也不應全盤接受教材內容。如果學生被動接受存在爭議和分歧的教材內容,既不利于其科研精神和創新思維培養,也不利于中藥藥理學發展。
1.2中醫與西醫結合,中藥多效性與雙向調節作用
(1)中藥藥理學信息量大是由學科自身特點所決定的,中藥藥理學涉及的基礎理論多,必須堅持中醫藥獨特的理論體系。中醫藥學獨特的理論體系主要是結合哲學、文化形成的,古人結合當時的哲學、文化研究成果,從抽象角度去闡釋中藥作用原理,這便是傳統中藥藥性理論,如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等。中醫理論多數出自臨床經驗積累,缺乏嚴密、客觀的統計學處理,上升為理論必然存在諸多缺陷,對其不足要通過中藥藥理學實驗加以修正,從而使臨床用藥更加安全。中藥藥理學利用現代科學手段驗證傳統中醫藥理論,深化中藥功效、修正中醫藥理論之不足,同時,必須堅持中藥自身系統特色,不能失去中藥本身的特色。在堅持中醫藥理論指導的前提下,中藥藥理學教學中涉及中醫藥基礎理論,另外還要結合西醫理論和現代科學手段闡述藥物作用,因此使得中藥藥理學講授和學習信息量增大,要在有限課時內完成教學任務并保證教學質量,存在一定困難。(2)與西藥藥理學相比,西藥多為純度較高的單一化學成分,其成分、作用、作用機理、作用部位明確,而中藥成分復雜,一味中藥本身就是一個小復方,同時存在多個有效成分部位,含有復雜的多種有效成分,從而形成中藥作用的多效性,具有多種藥理作用。但這也恰好說明中藥是通過多途徑、多靶點、多環節發揮作用的,是中醫藥從整體治療疾病的基礎[3]。中藥藥理中經常出現雙向調節作用。雙向調節作用是指同一中藥及組成方劑,在機體不同狀態下以不同方式應用,可以發揮趨向相反的作用,其形成原因復雜,影響因素較多[3]。常見的雙向調節作用有陰陽、寒熱、表里、補瀉、升降、利澀、燥潤、散收、活血止血等,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由于中藥的多成分性,不同成分對不同作用環節起作用,最終表現出有利于機體的變化;二是機體處于不同機能狀態下,對同一藥物中不同成分具有不同反應所致。雙向調節作用及機制恰好體現了中藥調節機體平衡的內涵。
2解決方法
2.1調整教學方法
現階段的中藥藥理學教材內容不完善,類似微型綜述,可對教學方法做出相應調整,以提高教學效果。例如適當采用啟發式、問題式、探究式教學方法,將教材內容欠成熟的劣勢轉變為促進學生自學能力、創新思維和科研精神培養的優勢,將其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突破口和提高教師綜合水平的契機。例如,注意啟發學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不盲目輕信某種學說、某種觀點,因為中藥藥理學是不斷更新和發展的學科,部分觀點還存在爭議,很多新的研究成果既可能古籍理論,也可能產生新的理論,讓學生通過學習能搭建知識基礎框架,但又不局限于知識框架內,做到活學活用;對教材某些前后矛盾的論述,課前要求學生帶著問題查閱相關文獻,自己歸納總結出較明確的結論,上課時再討論修正。這樣既能解決學習中的疑惑,又能鍛煉學生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此外,由于中藥藥理學發展迅速,教材部分內容滯后,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適當介紹最新研究進展。
2.2理順、歸類教學內容
2.2.1理順教學內容,堅持中醫藥理論指導中藥藥理學教學應堅持中醫藥理論指導,側重中藥藥理特色,以現代醫學基礎知識做鋪墊,中西醫藥理論,堅持走中西醫結合、互補互用、交叉融合的道路,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學科特色,清楚中醫藥傳統理論是可以用現代醫學語言進行闡釋的,其內涵是相通的。在講授相關藥理作用前,回顧現代醫學基礎知識是非常必要的,但由于課時有限,教師可以提前布置問題,安排學生課前復習,有了醫學基礎知識做鋪墊,學生學習中藥藥理學就容易理解了;或在課堂講述過程中將涉及的相關學科內容進行簡單回顧,但要注意控制時間,不能影響重點內容學習,要求教師課前進行周密的課程教學設計,確保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既完成教學任務又保證教學質量。
2.2.2藥理作用歸類、對比介紹由于每種單味藥或復方的作用都很廣泛,造成各種單味藥或復方相同的藥理作用、研究方法在不同章節反復出現。如果完全遵循教材進行授課,勢必造成內容重復,浪費教學時間,無法收到好的教學效果,可參照其他學校總結出的方法[4],先將教材中各中藥涉及的藥理作用進行統計歸類,一個藥理作用無論在書中出現多少次均重點講授一次;每次講授重點藥理作用時,應從實驗方法、實驗條件、實驗誤差控制、實驗結果分析方面進行系統、完整地講述,使學生獲得系統、完整的知識。另外,適當應用比較教學法。由于中藥藥理學是建立在西藥藥理學基礎上,藥理學理論及技術方法是學科發展的基礎,所以中藥藥理學和西藥藥理學教學有很多共同之處,將西藥藥理與中藥藥理進行比較介紹,可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中藥藥理學知識。例如在介紹中藥作用機理和功能主治時,選擇作用機理和藥效相似的西藥與其進行比較,分析異同,便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各中藥藥理作用和作用機制。
2.2.3雙向調節作用與中醫的平衡觀、生物體調整系統聯接將中藥常出現的雙向調節作用與中醫的平衡觀與生物體調整系統聯系起來。古代醫藥學家對雙向調節作用進行過探索,現代中藥藥理學又對此進行深入研究,雖尚未形成系統理論,但這些作用目前可從現代生物化學、受體遞質學說的角度做出初步解釋,如引導學生用生化新陳代謝的平衡、網絡調控系統和藥物成分的受體作用機制來解釋雙向調節作用,將古老的問題和現代最前沿的研究成果相結合,形成有趣命題,用中藥藥理學最新研究成果來解答古老問題,容易激起學生興趣。
3結語
1.1研究對象
2013年10月在該地區選取A藥房和B藥房兩家藥房作為研究對象,對這兩個藥房的硝苯地平緩釋片、左氧氟沙星片和格列苯脲每月的銷售量進行統計,三種藥物平均每月銷量如下:A藥房硝苯地平緩釋片3712.2盒,左氧氟沙星片301.4盒,格列苯脲1629.7盒;B藥房硝苯地平緩釋片3979.3盒,左氧氟沙星片299.9盒,格列苯脲1503.2盒。在進行研究前1年,A藥房的月平均客流量為2412.3人,B藥房的月平均客流量為2387.5人。
1.2研究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A藥房給予常規管理辦法,B藥房應用循證醫學原理進行經營,兩個藥房采用同樣的方式對藥物進行儲藏。1年后,對兩家藥房的硝苯地平緩釋片、左氧氟沙星片、格列苯脲的銷量以及客流量進行統計,計算兩家藥房3種藥物的月平均銷量、月平均客流量以及客流量的增長率,并對兩家藥房的平均月客流量、藥物的銷量以及客戶的滿意程度進行統計學比較。客戶的滿意程度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統計。
1.3管理方法
常規管理辦法:工作人員直接根據顧客的要求銷售藥物。循證醫學原理下的管理方法:首先,藥房需建立藥劑科,在此基礎上做好管理的原始記錄,詳細內容如下:①詳細記錄常用的處方,并進行分析;②詳細記錄顧客對藥物進行咨詢的情況,并做出獨立的表格;③對顧客進行滿意程度調查;④相似藥物區別的分析,并做詳細的記錄;⑤對退藥的患者病情進行分析,并做出記錄;⑥對顧客進行合理用藥的調查;⑦若出現不規范的處方,須進行分析和記錄。此外,工作人員需要有相應的醫學和藥學知識,根據最有效的醫學證據,向顧客推薦藥物。
1.4評定標準
對兩家藥房的藥物銷售量與客流量進行統計時,若增加,用“+”表示,說明該項為正增長;若減少,則用“-”表示,說明該項為負增長。現場發放自行設計的滿意度調查表200份,每個藥房100份,回收率100%。
1.5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分析軟件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1年后兩家藥房3種藥物的月平均銷售量的情況:A藥房硝苯地平緩釋片3309.5盒,左氧氟沙星片270.3盒,格列苯脲1289.6盒;B藥房硝苯地平緩釋片5433.8盒,左氧氟沙星片375.2盒,格列苯脲2316.7盒。兩家藥房客流量的情況:1年前,A藥房的月平均客流量為2412.3人,B藥房的月平均客流量為2387.5人;1年后,A藥房的月平均客流量為2142.7人,B藥房的月平均客流量為2877.9人。兩家藥房顧客滿意程度情況:A藥房100分調查問卷中非常滿意48例(48%),基本滿意30例(30%),不滿意22例(22%),總滿意率為78%;B藥房100分調查問卷中非常滿意84例(84%),基本滿意12例(12%),不滿意4例(4%),總滿意率為96%。
3討論
1傳統中醫服法中醫方藥的服法包括服藥時間和服藥方法。服法的恰當與否,勢必影響藥物的療效。清·徐靈胎在《醫學源流論》中說:“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則非特無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已認識到服藥方法及時間適宜與否對臨床療效的影響,非常明確地強調了服法的重要性。古代醫家對某些方劑的用法上也確有其獨特之處,比如桂枝湯、十棗湯、雞鳴散等等。但是,遺憾的是現代中醫在指導患者服用方劑時,往往失卻了傳統的精華,絕大部分都是囑咐患者一日一劑,早晚分服。
問題是這種一成不變的服藥方法是否適合于所有病情與病人?顯然,從現代藥動學觀點看此服藥方法是有問題的!因而有必要重新審視,應用復方藥動學理論,進行復方的藥動學實驗,獲知中藥及復方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等過程的動態變化規律,進而科學地確定給藥方式、給藥劑量、給藥間隔和療程,從而提高中醫臨床療效。現舉桂枝湯為例,張仲景《傷寒論》中桂枝湯項記載了桂枝湯的用法:桂枝去皮三兩、白芍三兩、甘草炙二兩、生姜切三兩、大棗十二枚。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適寒溫,服一升。服己須臾,吸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病必不可除。若一服汗出病痙,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出 哈佛醫學院高級訪問學者不止,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惡臭等物。服法甚為詳盡與周全。但現行我國高等院校《方劑學》教材囚中關于桂枝湯的服用方法卻只有:水煎服,溫覆取微汗的簡單要求。也即按常規的一日一劑早晚分服來用。那么張仲景所推薦的服藥方法是否恰當與必要?按常規的一日一劑早晚分服是否藥效一樣呢?有學者Ie]對此進行了研究,如服用桂枝湯后提高環境溫度并輔以灌服小米粥,能增強桂枝湯的抑制病毒性肺病變和單核巨噬細胞吞噬功能,說明“嚷熱粥溫覆以助藥力”;的科學性。以小鼠巨噬細胞功能為指標,桂枝湯一日2劑的作用強于一日1劑,連日服的作用強于非連日服。一日總量分三次口服,每隔2.5小時,作用也明顯強于一次服,證明桂枝湯宜多次分服的合理性。那么這種合理性的基礎是什么?是否因為一日2劑的血藥濃度高于一日1劑;連日服有利于保持血藥濃度在一較高水平;一日總量分3次口服,每隔2.5小時是否因其半衰期短,分3次服用能夠更好維持其有效血藥濃度水平?這有待實驗的驗證與進一步的闡述。
2中藥藥動學研究對臨床用藥方案的指導意義用中藥藥物動力學參數指導中醫臨床用藥,解決合理用藥問題,計算出首劑量、維持劑量、給藥間隔時間以及制定各種給藥途徑的用藥方案等,從藥物動力學的角度研究中藥在體內的相互作用和中藥方劑的組成原理,是提高中醫臨床醫療水平的重要舉措之一。例如對香蕾散的傳統煎、服法實驗研究[v]結果表明:對實驗動物一次性口服給藥,僅呈現短暫之退熱作用,對整個發熱過程的體溫反映指數亡無明顯影響。而連續 3次給藥,能延長其退熱時間,對口nU有明顯的影響。說明連續而非間斷給藥的重要性。
趙氏閣在天麻鉤藤飲對肝陽上亢證患者腦血流作用的臨床藥物動力學研究中證實該方具有增加大腦中動脈血液流速與降低其血管阻力的作用,并呈量效關系。而用天麻鉤藤飲給藥,不同效應器的量效關系各不相同,表現為在體內增加血液流速的作用維持時間較短,為6.08小時,其效量半衰期為1.72小時,而降低血管阻力作用的維持時間相對較長,為8.61小時,其效量半衰期為2.62 小時。提示臨床給藥須縮短間隔時間以維持有效血液濃度,即至少日服3次為宜。從藥物動力學與藥效學的角度,增加服用量與次數可以盡快達到有效血藥濃度并維持相對穩定的水平,有利于藥效發揮而減短療程。但任何藥物都有用藥量的限度,尤其是有一定毒性的藥物,就得減少用量,適當延長療程以達到治病的目的。
現舉一典型例子加以說明,關木通水煎劑有毒成份的表觀毒代動力學研究[0J表明,關木通水煎劑中毒性成份的小鼠口服表觀半衰期為31.87小時,屬于較長半衰期藥物,在臨床用藥注意可能發生的蓄積毒性,并注意用藥間隔時間。為此諸如馬兜鈴、關木通等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若長期服用,可能造成馬兜鈴酸的蓄積,導致腎間質纖維化,引起腎功能衰竭等不良反應。在臨床運用中就得注意療程長短的問題。然而某患有白塞氏病的患者連續服用龍膽瀉肝丸(含關木通)l5個月[l0],共服約69x180袋,最終導致腎臟損害。但如果該患者或其處方醫生懂得上述關木通的毒代動力學特征的話,此類不幸事件并不是不可避免的。 3劑型的選擇“湯者蕩也,丸者緩也”;,說明不同的劑型對藥劑的影響。各種劑型均有它的優缺點,對劑型的選擇也需建立在其動力學研究的基礎上。
關鍵詞: 需要層次理論 獎勵 意義
一、引言
教學是一個充滿希望的過程,而獎勵就是讓這希望之火在學生心中越燃越亮。獎勵作為教學中一種常見的現象,它分為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物質獎勵指獎勵學生物質用品或者獎學金,精神獎勵指口頭表揚或者頒發獎狀。在教學中,獎勵是對學生學習成績和態度的肯定的一種強化方式,也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最常見的一種手段,獎勵可以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激發學生的上進心。獎勵對學生在教學中的意義為多數教育者所認同的,教育者也做了較多的研究,但研究多數集中在如何獎勵或獎勵的方法和措施上,對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闡述獎勵的意義缺乏研究。
盡管有教育專家認為,外部的獎勵會使學生過多關注獎勵的結果,而忽略任務本身,但獎勵的弊端來源于教學中對獎勵的運用的場合、方式、方法欠得當,而不是獎勵本身存在問題。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種,它們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層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馬斯洛認為,上述各種需要不僅有層次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順序之別。其中,馬斯洛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劃分為基本需要,它們因身心的缺失而產生,也稱作缺失性需要。把自我實現的需要劃分為成長性需要。需要層次理論說明,在某種程度上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可能是由于某種需要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而引起的,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不僅僅要關心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應該經常和學生交流,關注學生的情感,關注其學習動機及缺失性需要。在發現學生的某種需要缺失后,要及時彌補,在教學中經常采取的一種方法便是獎勵,因為獎勵能在很大程度上能滿足缺失性需要。此外獎勵在一定程度上還能促使學生不斷地自我實現。因此教學中獎勵的存在還是很有意義的。
二、獎勵能滿足生理的需要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說,他認為所有的行為都是有意義的,都有其特殊的目標,這種目標就來源于我們的需要,只有滿足較低級的需要,人才有對較高級需要的追求。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說中,最低層次也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便是生理的需要。所謂生理的需要,是人們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飯、穿衣、住宅、醫療,等等。若不滿足,則有生命危險。這就是說,它是最強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層需要,也是推動人們行動的強大動力。每個人最先產生的都是生理的需要。學生作為學校的個體,當然也不例外,如果他們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滿足,每天缺衣保暖、吃不飽飯,學習動機就根本無從談起。
這種生理需要,即吃飯、穿衣的溫飽需要普遍被認為是家庭所能滿足的,大多數的學生在教學中的確也不存在這種需要,但生理需要并非不存在而是更多地體現在貧困生身上。他們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在教學中也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他們家境貧寒,昂貴的學費就已使家中捉襟見肘,生活費往往是省之又省,甚至每頓飯都只能吃饅頭咸菜。他們生活節儉、學習認真,但通常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困難情況,寧可自己艱苦一些,也不愿輕易求助。在中國青年報的有關調查中發現,56%的貧困生對“其他同學主動幫助你”的態度是“雖心懷感激但不愿接受”,31%的貧困生對“無償資助”表示“不愿接受”,其原因是“認為會被別人瞧不起,會對自己產生不良影響”[1]。由此可見,貧困生特有的心理使他們不僅存在生理的需要,還使他們內心要強而又十分脆弱,不愿接受社會或者學校免費的捐助。如何既滿足他們的生理需要又不傷及他們的內心,是教學中需要考慮的問題,除了教師對他們進行特別關注外,獎學金作為教學中的一種獎勵手段也可以起到兩全其美的效果,因為獎學金是頒發給成績優秀的學生的一種獎勵,學生必須通過自身的刻苦努力才能得到,無論家庭貧困還是家庭富裕,在成績面前人人都平等,因此當貧困生取得獎學金時,這種獎勵不僅滿足了他們的生理需要,更重要的是肯定了他們的學習能力,保護了他們的脆弱內心,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從而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學習動機。
三、獎勵能滿足安全的需要和歸屬和愛的需要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說,安全的需要和歸屬和愛的需要同屬于缺失性需要。安全的需要要求勞動安全、職業安全、生活穩定、希望免于災難、希望未來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高一層次,當生理需要得到滿足以后需要安全這種需要。每一個在現實中生活的人,都會產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欲望。歸屬與愛的需要也叫社交的需要,是指個人渴望得到家庭、團體、朋友、同事的關懷愛護理解,是對友情、信任、溫暖、愛情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細微、更難捉摸。它與個人性格、經歷、生活區域、民族、生活習慣、等都有關系,這種需要是難以察悟,無法度量的。這是兩個層次的需求,歸屬和愛的需要比安全需要更高一級。但之所以放到一起討論,是因為這兩種需要體現在教學中,都與教學氣氛息息相關。和諧的教學氣氛取決于教育關系中老師和學生的和諧相處、老師和學生能建立親密關系,這種和諧氛圍會使學生擁有安全感和歸屬感,滿足他們的安全和歸屬和愛的需要,同時這種和諧的教學氣氛的建立離不開老師對學生的信任和愛。波爾諾夫就說過在教育關系中,教育者的愛和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蘇聯著名教育專家阿莫納什維利指出:兒童最喜愛的課就是他們最敬愛的老師的課,而老師要博得兒童對自己的愛,他自己首先應該充滿著對兒童的“愛的激情”。而這種愛需要教師全心全意地、無一例外地愛每一個兒童。教師對兒童的愛,這是使兒童心情舒暢,促進他們奮發上進、健康成長的推動力[2]。換言之,這種愛能使學生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在教學中如何體現老師的“愛”,也是一個一直有分歧的話題,盡管有老師宣稱懲罰也是一種“愛”。但“愛”作為一種主觀感受應該是相互的,不僅老師覺得自己付出了“愛”,而且學生能感覺到老師的“愛”,那么這才是教學中我們應該追求的“愛”。有人曾對3-6年級的153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在“你希望老師對你怎樣”的一項中(三個選項:①表揚,②不表揚不批評,③批評。)學生選擇表揚的占88%,選擇不表揚不批評占12%,無一人選擇批評;在“你不喜歡老師的原因”一項中(四個選項:①批評你,②體罰你,③作業布置太多,④課上得不好。)學生選擇批評你占65%,選擇體罰你占4%,選擇作業布置太多占20%,選擇課上得不好占11%[3]。上述兩項表明,絕大多數學生都希望得到教師的表揚。
這無疑證明,表揚比懲罰更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愛”,因為學生在老師的表揚和微笑中,能感受到母親般不計一切、總認為自己的孩子最優秀的“愛”。在這種表揚的“愛”中,學生安全和歸屬和愛的需要也得到了滿足。由此可見,獎勵能滿足學生安全的需要和歸屬和愛的需要。
四、獎勵能滿足尊重的需求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說,尊重的需要也屬缺失性需要,它比歸屬和愛的需要層次要高,包括自尊和受到他人的尊重。自尊指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受到他人的尊重指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別人的認可和別人的重視。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夠得到完全的滿足,但基本上的滿足就可產生推動力。在教學中,學生的尊重的需要,一方面表現為渴望得到老師的認可和重視,另一方面在被老師認可和重視的同時,對自己價值的滿足充滿了自信。
尊重的需要其實就是一種源自于身份的需要。而身份的需要與地位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由于地位表達出個人在他人眼中的價值性和重要性,因此也是“身份”的一種表達方式,即處于什么樣的位置或地位就有什么樣的“身份”[4]。
在教學中彰顯學生地位和身份的最常見的表現形式,就是成績排名。學生喜歡考試或懼怕考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怕考試結果的排次,因為這往往決定了他們在班級、學校及老師心目中的地位,也決定了他們的“身份”,他們堅信這種“身份”決定著他們受尊重的程度。成績排名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滿足學生尊重的需要,正所謂“考試成績好了洋洋得意,考試成績差了垂頭喪氣”這種現象就透露出成績好的學生之所以能洋洋自得,就是因為成績為他們贏得了他尊的同時,也增強了自信,后進生則相反。再加之過往媒體對所謂高考或中考“狀元”的吹捧,致使成績已不僅僅決定了學生在學校內的“身份”,還決定了他們在社會上的“身份”。誠然,成績排名能滿足少數優秀生尊重的需求,但它的弊端就是在肯定少數優秀學生的同時,忽略了大多數的普通學生,這與教育“不放棄每一個孩子”的理念是相違背的。因為它無法滿足所有學生對地位的這種渴望,所以目前在基礎教育階段,成績排名也是被禁止的。那如何盡量滿足所有學生這種尊重的需要,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動機,就成了教學中的一個問題。
而獎勵恰恰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比如表揚,比如在班級內評選所謂的“學習之星”、“勞動之星”。新課改之后,教師更應該從人本主義的角度出發,盡量拋開成績的因素,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關注他們的情感,去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因材施教,對他們每一個人都進行獎勵。獎勵的形式很簡單,比如一句表揚、一句贊揚,做一個“學習之星”的評選,但是這種簡單的形式卻可以輕而易舉地把個體從群體中凸顯出來,也就是使被表揚的孩子擁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地位,這種地位使他們體驗到被重視、被認可的感覺,從而對自己也充滿了自信,滿足了他們的身份需要,也就滿足了他們尊重的需要。很多學生在成年之后,依然會記得重視自己、給自己自信的老師。可見,尊重的需要在學生時代是多么的重要。
五、獎勵能促進學生不斷地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
自我實現的需要屬于成長性需要,也是最高等級的需要。它包括認知、審美和創造的需要,并具有兩方面的涵義,即完整而豐滿的人性的實現及個人潛能或特性的實現。從學習心理角度看,人們進行學習就是為了追求自我實現,即通過學習使自己的價值、潛能、個性得到充分而完備的發揮、發展和實現[4]。有自我實現需要的人,似乎在竭盡所能,使自己趨于完美。自我實現意味著充分地、活躍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貫注地體驗生活。它區別于缺失性需要的根本特點在于它的永不滿足性,也就是說,自我實現需要的強度不僅不隨其滿足而降低,相反會因獲得而增強,因此個體追求成長性目的是無限的,是無止境的。
既然自我實現的需要是無止境的,也就不可能有任何的方法和手段使之得到滿足,而應該盡量采取恰當手段和方法促進學生的自我實現。
在教學中,獎勵是一種外部動機,而學生的學習是通過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共同作用產生的。雖然外部的學習動機作用往往較弱而且短暫,內部學習動機強烈而且持久,但在學習中,這兩種動機是可以相互轉化并且交替進行的。在剛剛接觸一門新的學科時,由于對學科的無知,學生不可能有太強的內部學習動機,只有通過外部學習動機,比如獎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從而推動他更積極、主動地學習。這時,教師要有意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引導學生的學習意向,使其豎立遠大志向,這樣外部的學習動機就漸漸轉化為了內部學習動機。在學生擁有了持久的內部學習動機之后,教師仍然要以激發和維持學生的內部動機為主,適當運用外部動機,使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并行不悖,貫穿于學習活動的始終,從而在根本上使學生的價值、潛能、個性得到充分而完備的發揮、發展和實現。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并行的過程,也就是學生不斷地自我實現的過程。學習是無止境的,學生的自我實現也是無止境的,但是獎勵這種外部動機作為內部學習動機的輔助,卻可以幫助學生不斷地自我實現與自我超越。
六、結語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在動機理論中有著廣泛的影響,它也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在動機領域中的體現。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關注個體本身的情感,而獎勵在教學中無疑更關注的是學生的情感和需要,因此獎勵在教學中意義重大。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老師對學生的“愛”。當然在實際的教學情境中,獎勵有很多的表現形式。獎勵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應有的體驗,這些體驗構成了他們的成長經歷,是他們成長意義的展現形式,也是他們發現自我、形成自我的過程。雖然這些體驗會因為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個體而體現出不同的差異,但這種體驗所能感受到的老師的“愛”卻是相同的。作為教育者,應該用這種積極的方式去影響學生們的成長。
參考文獻:
[1]自卑 敏感 迷茫――困生三大心理問題分析.中國青年,2008.6.23.
[2]阿莫納什維利.孩子們,你們好![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3]走出師愛的誤區http:///group.asp?gid=16&pid=2041
【論文摘要】運用量子物理學的“超因果聯系”、“能量場”和“全息場”等基本理論,探討了中醫藥學的科學性,對“中醫理論體系不是科學,與現代科學思想、方法、理論、體系格格不入,應該徹底地否定、拋棄”的言論進行了駁斥。
1超因果聯系給中醫藥學的啟示
以往所理解的因果聯系都是很直觀的,因果直接對應,甚至一一對應。但量子物理學[2]揭示出來的基本粒子間的相互聯系則可以是超系統超時空的。一個幾率波能夠與宇宙中的任何其他部分發生聯系,且不管它們之間相距多遠,作用之間都沒有時間間隔。這是一個令愛因斯坦都無法接受的結論,約翰•貝爾卻在1964年給出了一個數學證明,并把它叫做“貝爾定理”。緊接著,法國物理學家又用實驗證明了基本粒子確實受空間和時間中存在的不可見聯系的影響。這個結論使得已經搖搖欲墜的牛頓-笛卡兒宇宙模型最終徹底崩塌。
基于貝爾定理-非局部的不可見的因果律,量子物理學給予第四個啟示:人所受的影響是無時無處不在的,疾病發生發展所涉及的因果聯系復雜到無法測定的程度,并且總有醫療以外的因素在起作用。學者不應該去向建立在已經徹底崩塌了的牛頓-笛卡兒宇宙模型上的“科學”俯首稱臣[1],也沒有必要再用這種科學去解釋“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去分離中藥的有效成分。應該承認西醫通過現代檢測手段檢測到了某些病因,但同時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些病因也和通過“望、聞、問、切”所發現的病因一樣,遠不是導致患者生病的全部原因。既不能過于迷信那些沒有思維的儀器,也不能在審癥求因的縝密思維過程中過于武斷和粗疏,因為中醫畢竟是非常私人化的經驗醫學,師承有別,流派各異,或溫熱,或寒涼……都不乏奇效之例,也都有失誤之診。如何參佐為用,這不僅與醫者能否將《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醫宗金鑒》等中醫典籍爛熟于心有關,還與醫者是否具有杰出的思維能力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密切相關。現在,中醫已經按照西醫的思維方式和醫療模式走了近一個世紀的“現代化”道路,傳統的一對一師承關系“化”成了班級授課制的中醫學院,傳授了知識,丟掉了意會,遺失了自己的傳統和精華,培養了一批會在西醫理論指導下運用中藥的實際上已經不能再被稱作是中醫的中醫師。如果目前這種情況再持續十年,現有的能夠按照中醫思路看病的兩三萬中醫大夫都退休,中國也就沒有中醫,“療病之功,莫先于藥”的中藥也就變成了一堆沒有用處的垃圾。目前中國中醫的狀況是何等的危急。
2能量場給中醫藥學的啟示
從量子物理學中涌現出來的最激動人心的概念就是能量場。在原子尺度上,場無處不在。這不是想象中的可視的實體,它們是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這正象磁鐵的磁場不可見,但它能使鐵屑產生圖案一樣。基本粒子跳著永恒之舞[3],它們之間或吸引,或排斥,互相碰撞,并以光子的形式釋放或吸收能量,構筑起一張統一的、連接著整個宇宙的原子關系網。如果說經典物理學的核心隱喻是一臺機械鐘的話,那么量子物理學的核心則是一張無所不在的原子關系網。
基于能量場的概念,量子物理學給了第五個啟示:應該從“場”的角度來理解醫藥。醫藥的作用,對于患者來說,本身就是一種能量場的作用。在這個能量場中,對靶點的直接阻斷所起的作用往往是不持久的,因為阻斷或消滅
的只是一個靶點,對于存在于整個能量場中的導致這個靶點出現的、現在還無法知道的種種因素,是無法將其一一阻斷或消滅的[4]。這些因素很有可能又會在其他地方構成新的靶點,這也就是西醫常說的病灶轉移。
中醫雖然也沒有從能量場的高度來認識人的生命過程,但它的經絡學說是不是與能量場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是五千年的經驗使然?就目前的科學發展水平而言,別說愛因斯坦的“統一場論”遠未建立,丁肇中的“反物質”還只是一種猜想,就連量子物理學的基礎理論都還處于完善和發展階段,現在就要對積五千年經驗于一體的中醫藥學說進行科學闡釋,也許是為時太早了。現在不得而知,留待未來的科學去證明吧。當然,也沒有必要輕信他人的毀謗而忍痛割愛。中醫藥學千萬不能重蹈舊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覆轍,鬧出“因為笑才高興,因為哭才傷心”這樣的笑話來。
3全息場給中醫藥學的啟示
杰出的物理學家戴維•玻姆把場看作是宇宙之海中的漩渦,提出了用“全息場”來解釋量子事件的非局部關聯理論。他把不可見的隱藏的現實稱作內含或者“折疊”的秩序,而把外部實在稱為引申或者“伸展”的秩序[5]。在他看來,正是“感知透鏡”在不斷地變化,才有折疊秩序中不同的側面不斷地伸展開來。
全息圖是用激光在一個全息盤上創建干涉圖式而產生的。光盤本身并沒有什么可分辨圖形,只是當一束激光穿過它,就“好象在池塘中扔了一把小石子”時才出現的一串串同心圓圈罷了。全息盤有一個重要的屬性,就是不管這個盤子破成多少片,每一個碎片都包含著所有的完整信息,只是碎片越小,信息就越模糊而已。
基于全息場理論,量子物理學給予了第六個啟示:就象“盲人摸象”這個古老寓言所揭示的那樣,面對外部世界和人的內在世界那“折疊”的內含秩序,在根本上是“盲”的-無法知道大象的完全的實在,而只能有關于它們的直覺的有限的經驗。中醫的耳針療法,在過去看起來,也許近似天方夜譚,現在從全息場理論的角度來看它,也許是一個極好的例證。因為西醫只承認可以檢測到的“伸展”的秩序,而拒絕承認現在還無法檢測到的“折疊”的秩序,所以,它往往比寧愿“舍癥從脈”的中醫更盲,也更不科學。
一言以蔽之曰,西醫是建立在經典物理學基礎上的科學,現在量子物理學已經讓牛頓-笛卡兒宇宙模型徹底崩塌了,學者沒有理由再相信它是嚴格意義上的科學;中醫藥學是在幾千年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格物致知而形成的理論體系,20世紀以前從未受過經典物理學的影響,它很可能與量子物理學和未來科學有著更多的相通之處[6],中醫研究者應該堅定不移地自己走自己的路,力求中醫藥學的卓然自立,而完全沒有必要去顧及別人的多嘴多舌。
參考文獻
[1]F•卡普拉.物理學之“道”-近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北京出版社,1999.
[2]阿萊斯泰爾•雷.量子物理學:幻象還是真實.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3]戴維•林德利.命運之神應置何方.吉林人民出版社.
[4]羅杰•S•瓊斯.普通人的物理世界.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