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戶籍管理制度改革

戶籍管理制度改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戶籍管理制度改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戶籍管理制度改革范文第1篇

要了解小城鎮對周圍農村發展的作用,了解小城鎮的人口容量,就必須研究小城鎮的人口問題。也只有對小城鎮的人口問題有比較深入的了解,才可能對小城鎮的戶籍制度改革有清楚的認識。

一、小城鎮戶籍制度改革進程回顧

農村改革后大量的農民進城謀生。因此1984年國務院發出《國務院關于農民進入集鎮落戶問題的通知》,允許農民自理口糧到縣城以下的集鎮入戶居住,發給《自理口糧戶口簿》。這是對50年代以來戶口管理體制的一個重大突破。自理口糧對農民的吸引力不大,1990年全國自理口糧人口428萬人,1993年只上升到470萬人[1],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小城鎮的經濟缺乏活力。以1993年為例,在自理口糧就業人口中,從事工業的占26.7%、商業的占23.2%、服務業的占17.7%、建筑業的占10.7%、交通運輸業的占6.1%、其他的占15.6%,從這個結構可以看出為小城鎮自身經濟服務的就業人口占半數以上。讓農民自理口糧到城鎮,而小城鎮給農民的機會有限,因此吸引力也有限。

1992年公安部出臺的《關于實行當地有效城鎮居民戶口制度的通知》,決定實行當地有效城鎮戶口制度,范圍是小城鎮、經濟特區、經濟開發區等,對象是外商親屬、投資者、被征地的農民。在這一基礎上,1992年山東省政府出臺了“山東省地方城鎮戶口”政策,其他大部分地方采取的是“藍印戶口”這種更加機動的戶籍政策。藍印戶口是一種介于正式戶口與暫住戶口之間的戶籍,因使用的印章為藍色而得名。擁有藍印戶口的人基本上可以享受正式戶口的利益,但是要經過若干年后才能夠轉變為正式戶口。最早采用藍印戶口的以中小城市居多,在一些地方的小城鎮也實行藍印戶口。藍印戶口的條件和價值與城鎮的地位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城鎮地位越高,得到藍印戶口的條件也越高。

1997年在全國近400個小城鎮進行戶籍改革試點。從1998年開始,各地逐步開放小城鎮戶籍。在這方面,中西部地區開放的步伐邁得比較大。例如1998年貴州省在10個小城鎮進行試點,在貴州省公安廳的《小城鎮戶籍改革試點方案》中規定,在小城鎮中有合法穩定的非農職業或者穩定的生活來源,有合法的固定居所后居住滿兩年,就可以辦理小城鎮的常住戶口,并且不允許收取城鎮增容費。

2000年中央和國務院出臺了《關于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規定對縣級市市區及以下的城鎮,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的農民,均可根據本人意愿轉為城鎮戶口。在這一政策的推動下,各地對小城鎮戶籍的開放速度也相應加速。2001年國務院批轉公安部《關于推進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對小城鎮的戶籍改革進一步放寬,至此絕大多數小城鎮的戶籍基本上對農民開放了。

在開放小城鎮戶籍這場改革中,對開放戶籍促進城鎮化寄予了太多的希望。其實從1997年開始小城鎮的戶籍試點改革到現在,小城鎮對農民的吸引力并沒有明顯的增強,沒有出現大量農民遷入小城鎮的情況。例如1999年在安徽渦陽縣竟然要把城鎮戶籍以每個600元的價格攤派出售[2]。河南省小城鎮的戶籍開放后,對農民的吸引力不大,在一些改革試點小城鎮竟然沒有一個人申報[3]。為什么小城鎮的戶籍改革沒有引起大的反響,這從小城鎮人口狀況可以得到有益的啟示。

二、小城鎮人口狀況

關于小城鎮的人口統計比較混亂,不同的資料來源有出入。資料不一致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統計口徑問題,按照中國的戶籍管理制度,一個鎮人口的身份至少有兩種類型,農業人口與非農業人口,在一些鎮中則可能還有“自理口糧人口”、“藍印戶口”、“地方城鎮戶口”等等。按照戶口所在地又可以劃分成本地人和外來人口,而外來人口中又可以劃分為辦理了暫住手續與沒有辦理的兩類。按行政區劃來劃分鎮人口,時常會產生誤導。因為大多數小城鎮的管轄范圍都比較大,包含了大量的農村,容易夸大小城鎮的人口規模。目前小城鎮的范圍界定也有待完善,因為在一些地方,隨著小城鎮的發展、城鎮人口規模的擴大、農村工業的發展,鎮與周邊農村在地理上已經連成一片,如果用原來的行政區域來計算小城鎮的人口規模則容易縮小其實際的人口數量。鑒于上述情況,在本文中對小城鎮人口的描述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只能是一種概況性的介紹。

表1與表2是來自不同資料的全國性小城鎮人口資料,表1是歷史性的回顧,表2是時間剖面的狀況。表2的資料并不完整,缺了接近2000個鎮的數據,占當年全部城鎮數量的10%。如果比較兩張表的數據,可以看出兩者之間在平均人口規模上有比較大的差異,而在平均非農業人口規模上的差異比較小,導致這種差異的原因是統計范圍的不同,前者是用鎮行政區劃統計,因此規模偏大,后者用建成區,因此規模偏小。由于農業人口大部分居住在鎮的建成區外,用行政區與建成區不同口徑統計導致的差距比較大。又因為非農業人口主要集中在鎮的建成區內,所以用行政區與建成區不同口徑統計導致的差距相對比較小。上述的兩個資料都有缺陷,但是相比之下用建成區統計的資料更加符合實際情況。

表1部分年份小城鎮基本情況

附圖

資料來源:[1]《中國統計年鑒》(相關年份),中國統計出版社.

[2]《中國人口統計年鑒》(2000年),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年.

[3]《中國人口年鑒》(1985),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根據表2中的數據,從60年代初期開始到改革開放前的20年間,全國小城鎮在數量和人口規模上長期處于停滯狀態。改革開放以后,小城鎮的數量從1980年不足3000增長到1999年接近2萬個,平均每年增長率為10.5%;人口規模從5693萬增加到37637萬,平均每年增長率也為10.5%。雖然近年來小城鎮有較大的發展,但是分析一下卻可以看出小城鎮發展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作為小城鎮主體的非農業人口,從1980年到1999年的平均年增長率只有2.8%,扣除了人口的自然增長因素,小城鎮的非農業人口遷移增長率實際上是很低的。第二個是在1980年平均每個小城鎮有1.5萬的非農業人口,到1999年平均每個小城鎮的非農業人口不到4000人。小城鎮非農業人口規模的縮小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部分人口規模大的小城鎮發展為小城市,二是新增加的小城鎮的人口規模小,三是因為戶籍制度的限制,大量在小城鎮從事非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農業人口”沒有被承認是非農業人口。

表21999年各地帶小城鎮人口情況人/個

地帶平均人口平均非農業人口平均勞動力人數平均企業人員數

東部5842241531551516

中部511923782489857

西部331214601676505

全國5009216926121077

說明:①共17260個鎮資料,根據這些鎮的資料計算,下同。

②此表的人口指的是鎮區的人口。

資料來源:《中國農村鄉鎮統計概要2000》,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年。

前幾年大量的縣城轉變為城市,導致剩下的小城鎮人口規模普遍不大,全國大約70%的小城鎮的人口規模不到5000人,非農業人口規模不到2000人。小城鎮人口規模超過2萬,或非農業人口規模超過1萬的小城鎮,占全部城鎮的比重在3%左右。從空間的角度看,小城鎮的人口規模以東部地帶為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例如東部地帶小城鎮平均人口規模比西部高76.4%,東部地帶小城鎮平均非農業人口規模比西部高65.4%。根據17260個鎮的資料,在人口規模最小的2000個鎮中,約50%在西部地區。

表31999年各地帶小城鎮人口規模分布%

附圖

資料來源:《中國農村鄉鎮統計概要2000》,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年。

表41999年各地帶小城鎮非農業人口規模分布%

附圖

資料來源:《中國農村鄉鎮統計概要2000》,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年。

由于大部分小城鎮人口規模小,只要增加幾千人就可以讓不少城鎮人口倍增,由此帶來生活環境惡化,就業機會減少等問題,因此短期內大多數小城鎮人口增長的空間不大。

三、小城鎮人口中實際非農業人口估算

在前面談到小城鎮發展過程中,大量從事非農業生產經營的“農業人口”得不到承認為合法的非農業身份,這部分人在目前的城鎮人口中占相當大的一部分。同時在部分小城鎮中存在大量的外來勞動力,在有資料的城鎮中,有1226個鎮的企業中的就業人數超過有當地戶籍的勞動力人數,表明大量外來人口存在。這種情況以東部居多,數量最多的分別是廣東、江蘇和重慶。如果大量實際從事非農業工作者的身份得到確認,對城鎮戶籍管理有益,這些城鎮將是戶籍制度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表5企業人數超過鎮勞動力總數的城鎮分布

地區數量(個)比重(%)

東部65053.0

其中:江蘇14311.7

廣東14812.1

中部27022.0

西部30625.0

其中:重慶13511.0

全國1226100.0

資料來源:《中國農村鄉鎮統計概要2000》,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年。

到底小城鎮中有多少人口應該屬于非農業人口,這是無法準確回答的問題,因為在小城鎮中,有些家庭內部的成員可以分別從事農業與非農業工作,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同時兼職農業與非農業。不過還是可以對目前小城鎮中實際非農業人口規模作一大略估計,下面是估計的公式:

期望城鎮非農業人口=1.8×(企業人員數+勞動力人數×0.1)

這一公式的基本思路是:第一,按目前中國城鎮的實際情況,每個非農業勞動力供養1.8人(包括勞動力本人在內);第二,在一個鎮內部的勞動力中至少有10%的人是從事行政管理、文教衛生、商業和服務業,應該說10%這一比重可能偏低。用這一公式計算出的城鎮非農業人口規模,本文稱為期望城鎮非農業人口。表6是根據公式計算的結果,從中可知全國小城鎮中,實際屬于非農業的人口要比統計數多50%左右,其中東部地區大約多70%,中西部則在30%左右。要強調的是這些期望可在小城鎮增加的非農業人口中,70%以上在東部地區。

從期望可增加的小城鎮非農業人口數量上看,除了局部地區之外,小城鎮非農業人口的增長并非是無限的,它受到小城鎮就業條件的限制。除了少數以交通、旅游、集市貿易為主要產業的小城鎮之外,大部分小城鎮人口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企業發展的制約,只要沒有一定數量和規模的企業存在,讓小城鎮人口大發展是空中樓閣。根據表2中的數據,全國平均每個小城鎮只有大約1000人的企業員工。東部地區多些,平均有1500人左右,西部平均只有500人上下。而從表7的數據中可知,全國接近40%的小城鎮中,企業員工數量不足250人,在西部地區這一比重是接近60%。從企業情況看,目前大部分小城鎮容納大量人口就業的前景并不樂觀。

表61999年各地帶小城鎮非農業人口增長潛力萬人,%

地帶實際非農業人口期望可增加期望可增加非

非農業人口①農業人口比重②

東部1935130967.6

中部118933428.9

西部62017728.5

全國3744182048.6

注:①期望可增加非農業人口=A類城鎮的期望非農業人口-A類城鎮的實際非農業人口

A類城鎮指的是:期望非農業人口>實際非農業人口的小城鎮

B類城鎮指的是:期望非農業人口<實際非農業人口的小城鎮

②期望可增加非農業人口比重=期望可增加非農業人口/實際非農業人口

資料來源:《中國農村鄉鎮統計概要2000》,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年。

表71999年各地帶小城鎮企業員工人數規模分布%

附圖

資料來源:《中國農村鄉鎮統計概要2000》,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年。

從期望城鎮非農業人口和小城鎮企業規模的分析中可以得知,通過戶籍制度改革可以讓一些實際上已經在小城鎮工作的人得到戶籍,但是靠這類人口來增加小城鎮人口的作法在東部地區可以比較有效,在中西

部地區的效果不大

四、關于小城鎮人口與小城鎮戶籍制度改革的幾點討論

在對小城鎮人口狀況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可以從人口的角度對小城鎮戶籍制度改革作一點討論。

首先,小城鎮的人口規模普遍太小,對大多數服務行業來說,根本達不到許多服務業所能生存的“門檻人口”。在這些城鎮中,要依靠企業中就業人口的大量增加,拉動服務業人口的增加才可能發展。其實從“自理口糧”人口對小城鎮發展起的作用有限這一事實,也可以看到開放小城鎮戶籍對大部分小城鎮的發展幫助有限。

其次,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人口的流動主要是受到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從目前小城鎮的人口狀況看,大多數小城鎮的勞動力市場潛力有限。大部分企業規模小,容納勞動力的能力極有限。根據《中國農村鄉鎮統計概要2000》中數據計算,在小城鎮中平均每個企業的規模12人,其中東部地區平均16人,中部地區平均9人,西部地區平均7人,可以說相當部分企業是處于小作坊的水平。沒有就業機會,白給農民一個小城鎮戶籍對農民沒有實質意義。

第三,目前戶籍制度改革并不限于小城鎮,大多數小城市的戶籍已經相當開放,甚至于石家莊這樣大城市的戶籍也基本上開放,與小城鎮相比,城市的吸引力遠大得多,而且對石家莊這樣的城市來說,戶籍開放后也沒有出現大量人口涌入的局面。因此只要小城鎮的就業機會無法超過城市,那么小城鎮的戶籍吸引力就有限。

第四,小城鎮戶籍改革的實質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根據目前小城鎮人口現狀,小城鎮戶籍改革的實質是承認大批在小城鎮工作、生活的人口,他們的身份已經不是農民,其目的應該是方便人口管理。如果把小城鎮戶籍制度改革的目的定位在促進農村城鎮化上,從前面的分析看,很可能要失望的。

第五,小城鎮戶籍改革的效果存在地區差距。在東部地區小城鎮的發展水平比較高,在珠江三角洲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特大城市的郊區,戶籍改革對小城鎮規模的發展會有相當大的促進作用。相反在廣大的中西部地區,簡單通過開放小城鎮戶籍,甚至是開放城市戶籍,對城鎮化的促進作用依然有限。

收稿日期:2002-1-21;修訂日期:2002-4-3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分縣市人口統計資料(1990年度與1993年度).北京:群眾出版社,1991、1993.

戶籍管理制度改革范文第2篇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二元戶籍管理結構對 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制約和阻礙越來越明顯,社會經濟的發展呼喚建立現代戶籍管理新體 制。

戶口,幾十年來像一堵墻,橫亙在農村和城市人口之間,難以逾越,演繹出千千萬萬悲 歡離合的真實故事。如今,它正被褪下計劃經濟、短缺經濟的傳統色彩,逐步與市場經濟接 軌,并將朝著實現公民權益、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等價值取向的現代戶籍制度邁進。

城鄉分割的戶籍管理制度是1958年以后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的,是根據當時農業生產率 低、農產品供給不足做出的理性抉擇,與當時實施的糧油等主要農產品統購統銷、計劃配給 制度是一致的。附加在原有戶籍制度上的就業、上學、醫療、住房、物價補貼、生活保障等 權利和福利因素等都是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特殊產物,賦予了戶口不應有的福利功能。本質上 正是這些不合理的功能把城鄉居民區分成了兩個發展機會與社會地位不同的階層。一紙戶口 不僅限制了人口的流動,它帶來的城鄉重大差別,成為中國城鄉差異最集中的體現。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二元戶籍管理結構對現 代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制約和阻礙越來越明顯,社會經濟的發展呼喚建立現代戶籍管理新體制 。計劃經濟體制下賦予戶口的諸多不合理功能的逐漸剝離和脫鉤(如住房等),為變革原有 戶籍管理制度創造了有利條件。大量農民進城搞經濟建設,客觀上也推動了我國戶籍管理制 度的變革。

戶籍管理制度改革范文第3篇

鄭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有關單位:

根據省政府關于進一步深化城鎮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精神,借鑒外省、市戶籍改革成功經驗,結合我市實際情況,現就我市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取消現行農業戶口、暫住戶口、小城鎮戶口、非農業戶口二元戶口性質,實行一元制戶口管理模式,統稱為鄭州居民戶口。各縣(市)、區的戶口可以相互遷移,在當地派出所隨時辦理。

二、凡在我市轄區內購買住房的外省市公民,憑房屋產權證明即可辦理本人及其直系親屬的遷鄭戶口。

三、凡具有中等專業技術學校(含技工學校)以上文憑的畢業生,到鄭州市人才中心存檔后,憑畢業證即可辦理遷鄭戶口。

四、凡與我市企事業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并交納社會統籌金的人員,可辦理遷鄭戶口。

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簡化辦事程序,方便群眾辦理。凡符合辦理條件的,由遷入地派出所直接辦理。居民需辦理變更姓名、民族等戶口登記項目時,由戶口所在地派出所憑有關證明材料辦理變更手續。

本通知自之日起實行,凡與本通知規定不符的,以本通知為準。

鄭州戶籍制度改革提速居民多享實惠人進了城,可辦個港澳通行證之類的證件還得回原籍,這是許多在外地工作者的心頭痛。7月20日,鄭州市全面啟動新一輪戶籍制度改革,切實解除落戶籍的各種限制,讓各類居民同享政府公共服務。

據統計,20xx年鄭州市常住人口956.9萬人,比戶籍人口多149.23萬人,如何讓這一群體和當地人一樣分享經濟發展成果,同享公共服務便利?今后鄭州將積極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并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權利、履行同等義務。

全面放開縣城落戶條件,進一步放寬中心城區落戶條件,允許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就業地落戶,優先解決農村學生升學和參軍進入城鎮的人口、舉家遷徙的農業轉移人口以及新生代農民工落戶問題。全面放開對高校畢業生、技術工人、職業院校畢業生、留學歸國人員的落戶限制。

同時全面實行居住證制度,推動城鎮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居住證制度覆蓋全部未落戶城鎮常住人口,保障居住證持有人在居住地享有義務教育、就業、公共衛生等服務;同時,在居住地享有辦理出入境證件、換領補領居民身份證、機動車登記、申領機動車駕駛證、報名參加職業資格考試和申請授予職業資格等便利。

鄭州網約車細則敲定 駕駛員須有鄭州戶籍或居住證駕駛員:需要具有鄭州市戶籍或居住證

戶籍管理制度改革范文第4篇

【關鍵詞】高校;學生集體戶;遷移

隨著高校不斷擴招和發展,現有的高校學生戶籍管理模式問題暴露不斷,比如手續繁瑣、重復遷移、人戶分離等,已經影響到學校的正常管理,學生的學習、生活、就業等方面。因此,大學生戶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成為當前教育形勢的迫切要求。

一、學生集體戶管理現狀及問題

1.戶口工作量大

隨著高校的擴招,入學新生越來越多,盡管學校一再強調學生是“自愿遷移”本人戶口,但從2006年-2012年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入戶數據統計來看,入戶學生以每年6%的速度遞增,這給保衛處帶來巨大的工作壓力。

2.落戶手續繁鎖,落戶時間長

根據落戶要求,保衛處在整理、核實落戶學生資料無誤后,經過市教委、分局的審批,才能到學校轄區派出所將學生戶籍信息輸入公安人口管理信息系統,最后得到市公安局再次審核完成落戶。手續繁瑣、所耗時間長,一般新生落戶要到第二年才能完成。在這段時間內,新生的戶口暫處于“黑戶”狀態,給學生帶來很多不便:乘火車、飛機,補辦身份證、銀行卡掛失等都有困難。

3.畢業時,部分學生不能及時將戶口遷出

受畢業分配政策改革、就業形勢的影響,一般高校會對畢業生戶口保留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落實了單位畢業生,會將戶口遷入工作單位;未落實單位的將戶口遷回原籍。而實際上,很多學生沒落實單位,卻不將戶口遷回原籍,學校不能強制將其戶口遷出,也聯系不上學生本人,就出現了人戶分離的現象,戶口逐年積壓,增加了學校保衛部門對學生戶口的管理負擔,也給公安機關帶來很大的管理壓力。

二、出現諸多問題的原因分析

1.學生對于戶口政策不清楚

按照公安部2003年公布的“戶籍管理七項便民利民措施”的要求,大中專院校學生入學后是否遷移戶口,可根據本人意愿決定。但是現實中,學生及家長觀念老舊,擔心如果戶口不遷至學校,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生活、就業等,所以每年新生入學遷移戶口的比重還是很大,約在95%以上。

2.個別單位只接受有當地學生戶的畢業生

以北京為例,由于市內遷移手續相對簡單,造成部分就業單位為避免繁瑣的戶口遷移手續,在招聘時將具有北京學生集體戶作為應聘條件之一。盡管這種要求非常不合理,卻造成了大量學生為免后顧之憂,執意將戶口隨遷至學校,進一步加大了入戶學生比例。

3.本科生就業率低,重復遷移現象嚴重

高校不斷地擴招勢必帶來嚴峻的就業形勢,以北建工為例,本科生畢業后能夠將戶口遷往就業單位的學生不足10%,絕大多數學生會將戶口遷回原籍,造成大量戶口在短時間內重復遷移。

4.學生本人對戶口不重視

很多大學生不清楚戶口遷移的重要性,畢業時未將戶口及時遷出學校,等到需要戶口時才到學校亡羊補牢,給學生本人辦理出國、買房、結婚、生子等手續帶來很多不必要麻煩;另一方面,由于學校聯系不上這些學生,也給學校的人力、管理帶來一定負擔。

三、高校戶籍制度改革方向

1.取消戶口遷移制度

從大學生在校居住時間和地點來看,屬于暫住人口一類,應當取消戶口遷移制度,采用暫住證管理模式,簡化遷移手續,統一為入學新生辦理暫住證,提高管理水平。對于農業戶學生,可憑個人錄取通知書和戶口本到當地派出辦理“農轉非”手續。

學生就業時,可將戶口直接從原籍遷入工作單位。這樣既省去了大學入學和畢業時幾次戶口遷移所帶來麻煩繁瑣的手續,減輕了當地戶籍管理機關及學校壓力,也方便了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戶口對畢業生、學校以及用人單位三方面的壓力。

2.建立學生信息管理系統

采用暫住證管理模式后,確保學生個人信息的完整和準確是做好人口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要利用科學的手段建立學生信息管理系統,并通過網絡與公安機關共享數據,既能發揮公安機關人口管理的職能,又能節約時間提高管理效率。

3.放開戶口手續地域限制

現行相關戶籍手續具有屬地性,即需要到戶口所在機關辦理,這為在校學生辦理身份證、護照等手續帶來很大不便,應及時放開地域限制,聯網各地人口信息,學生可在就學城市辦理相關戶口手續。

以上觀點是筆者在工作中的一些體驗和膚淺認識。高校學生集體戶口管理制度應當適應我國教育大發展、人才大流動的趨勢,其改革的原則必須有利于高校學生的學習、生活及就業,有利于學校的管理和資源配置,有利于公安部門的嚴密管理和社會秩序的穩定。

參考文獻:

[1]李玉萍.高校學生戶籍管理由粗放向規范轉變的實施策略[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4.

戶籍管理制度改革范文第5篇

關鍵詞:開創;城鎮化;新局面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76

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經濟社會得到快速發展,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城鎮化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但目前在推進城鎮化建設中仍然存在不少的問題,區域城鎮化發展不平衡,制約經濟社會跨越發展。新形勢下推進城鎮化建設對于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作用,亟需研究和探索開創城鎮化建設新局面的對策。

一、開創福建城鎮化建設新局面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一)區域城鎮化發展不平衡。福建區域間城鎮化發展存在不平衡狀況,根據《福建統計年鑒2013》數據分析,在福州、泉州、漳州24縣市城鎮化率排行中,共有8個縣市城鎮化率超過50%,其中泉州占了6個,泉州的石獅市、晉江市城鎮化率已達到75.9%、61.5%,福州的永泰縣、閩清縣僅有36%、35%,區域間城鎮化水平參差不齊,影響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全省城市數量偏少、規模偏小,城鎮的整體實力比較薄弱,城鎮空間的分布不均衡,4個人口100萬人以上的特大城市都在沿海地區,分別是福州市、廈門市、泉州市、莆田市。近年來,閩東南沿海地區已形成城鎮密集區,2011年初建制鎮達到346個,閩西、北內地山區的城鎮密度較低,2011年初建制鎮只有249個,東南沿海地區與西、北內地山區之間城鎮化發展差距較大。

(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難度大。改革開放后,福建農村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吸納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1996年全社會從業人員達到1594.36萬人,其中第一產業786.86萬人,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49.36%,比1978年下降了25.75個百分點。但是,近幾年在國際金融危機持續擴散的影響下,福建經濟發展也遇到許多不利因素,非農產業發展受到極大影響,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壓力增大,制約了城鎮化發展進程。加上城鄉分割的戶籍管理、土地管理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和行政管理、財稅金融等制度,固化著已經形成的城鄉利益失衡格局,阻礙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城鎮化健康發展。

二、開創福建城鎮化建設新局面亟需采取的措施與對策

(一)推進城鄉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福建各地要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茖W制定農村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的政策,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以身份證管理為核心的人口流動制度。積極穩妥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推動二元經濟結構的轉換。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不僅要解決好統一城鄉戶口問題,而且要逐步實現城鄉居民社會福利和各種社會權利的統一,根本改變以戶籍制度為基礎衍生的各項政策,改革城鄉不同的公共產品供給體制,推動流動人口管理體制創新,解決妨礙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問題,為廣大農民自由遷徙、安居樂業創造公平的制度環境。逐步實行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推動人口管理模式由戶籍管理向實有人口管理轉變。落實已通過住建部部際聯席會議審查的《福建省城鎮體系規劃

(2010―2030)》,2020年全省總人口控制在4000萬人左右,城鎮人口2780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69.5%左右,到2030年全省總人口控制在4200萬人左右,城鎮人口3150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75%左右。在深化城鄉二元經濟體制改革中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實現戶籍常住人口與非戶籍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

(二)有序引導農村人口合理流動。福建各地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要求,“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積極引導農村人口和富余勞動力向城鎮和中心村集聚、山區人口向沿海地區有序轉移。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社會管理機制創新,優化提升就業、治安、流動人口等管理制度,合理配置衛生、中小學校、幼兒園、體育設施等公共資源。建立健全社會保障機制,積極探索低保、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制度在福建省城鄉居民之間的融合銜接,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落實稅費減免和土地出讓收入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等優惠措施。穩步推進義務教育、就業服務、基本養老、基本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城鎮化體制機制不斷完善,逐步形成城鄉居民有序流動、安居樂業的制度環境。到2020年,城鎮化水平和質量要穩步提升,城鎮化布局和形態更加優化,城鎮規模結構更加合理,人居環境顯著改善。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發展,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開創城鎮化建設新局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邹平县| 广宗县| 江华| 正蓝旗| 台中市| 赤壁市| 梅河口市| 虹口区| 淳化县| 阿坝县| 汉沽区| 莱芜市| 赫章县| 沙田区| 泊头市| 马鞍山市| 田东县| 麦盖提县| 伊金霍洛旗| 阜康市| 巴林右旗| 阳谷县| 克东县| 龙岩市| 兴城市| 双鸭山市| 龙口市| 黎川县| 昌乐县| 大名县| 曲阳县| 手机| 中西区| 天水市| 嘉峪关市| 宁城县| 高雄县| 米脂县| 达州市| 凤凰县| 将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