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別離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題 記
曲終。人散。夢殤。淚彌。
一痕歲月的消逝,一曲緣聚的絕唱。情絲斷點,無涯的歲月。面朝新的方向的抉擇,只是一瞬間的時光。繾綣纏綿,眼眸里道著淚水的再見。
別離,誰離開了誰。沒有淵源的始來,沒有末終的離開。生命是一場馬不停蹄的際遇與別離。
曾對著流星劃過的夜幕許下今生誓諾永不別離,直至天荒地老海枯石爛地俱滅。
緣起恒隨,一生一世。
虛幻,宿命里無可的回避,夢域里靈性的生命。
人去樓空,形影相吊。突然間孤單的寂寞,思念與惆悵的糾纏,生命的圖騰。
緣分,一場煙花一場夢。絢爛一時,空虛一世。
一別音容兩不見,何日人間是相聚。花自飄零水自流,物是人非化滄桑。
一個人徘徊于長夜的孤寂,躲在夢與季節的深處,聽花與黑夜唱盡夢魘,唱盡繁華,唱斷所有記憶的來路。
繁華的季節在年華的洪流中謝幕,倉皇的飛鳥兀自南飛,穿梭灰蒙蒙的天空。一廂情愿的等待,是因為思念誰,牽掛誰,相聚能否輪回,時光的靈韻。記憶深處的韶光暗浮,憂傷的淚眼凝視著已是斷逝的荒涯,茫然若失。
夜未央,花未眠。一個人的孤單,會想起的是誰,塵封的記憶里沉靜的寂寞,流轉的時光隧道里相逢邂逅的人,歡笑與淚水走過的無悔年華,如今都縈落在哪里?天之涯。海之角。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今生的有緣千里來相會,苦聚前世的多少次回眸?
難舍的惜別,總會在那首無聲的歌謠里復萌,心間低沉的梵唱,一段段融匯感情的海洋,由衷的千言萬語,只能輕聲問句:多年不見,還好嗎?
一回眸,成為游不出的深潭;一滴淚,濕透了整個夜晚。倚著窗欞獨自賞月,繁星稀疏。花開花謝又一季,人去人來又一年,等待的時光里,誰在無聲地啜泣以及虔誠地膜拜。
一生一世一起走,但為何總有著抓不住的誓言,活在距離彼此思念的兩頭。
總會淚蒙在夢醒時分的孤單回憶中,獨自神傷的是時光為何總不能倒流,甘愿用幾世情緣兌換今世的再次相逢。
泛黃的相片印痕著洪荒深處不可席卷而去的記憶,斑駁歲月里沉郁的祭奠,塵埃落定的深處,思念的深處。
穿梭于那片熟悉的天地,卻忘記方向的識別,若即若離的瑣憶,蕩漾心頭。花逝人去空,忽覺愈孤單。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滄海桑田,白云蒼狗。塵世流年多少往事,湮沒于時光的遠古。記憶淵深情愫繁蕪的色彩,紅的是歡笑,藍的是憂傷,白的是沉寂,黑的是孤單……
風兒插上翅膀來了,葉兒收起羞澀的葉子動了,花兒縈回夢里落了,等待在思念里寂寞了。
流年未央,緣已殤,人憔悴,花落知多少。
生命是一場馬不停蹄的際遇與離別。有多少緣,可以重來;有多少人,值得等待;嗒嗒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不是歸人,只是過客。
(指導教師陳麗建)
點 評
本文開篇點題,而題記的設立,使讀者能迅速進入作者營造的如詩般的別離氛圍。
“曲終。人散。夢殤。淚彌。”八個字,兩字一景,勾勒出了離別之時連續而典型的四個畫面,不可謂用筆不精。
“繾綣纏綿,眼眸里道著淚水的再見”,讀到此處,仿若看到了“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柳永正倚著長亭送別,這便是文字給予人的想象空間。無論是回眸、流淚,抑或獨倚窗欞,舉手投足之間,流轉的是獨自一人的黯然神傷。當提及古今一致的情感時,只需一個火種,便可引發濃烈的情感火焰。
本文另一突出特點是,特別善于化用所學過的語言。“花自飄零水自流”“花未眠”“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等一個個活躍于課本中的句子,南飛的鳥兒、窗欞外的圓月、嗒嗒的馬蹄等一個個活躍于詩詞的意象,都被作者隨心所欲地駕馭著,靈活運用課本語言自然是學習課本的一大意義,小作者實踐得很好。
而整散句的結合錯落有致,使得本文具有了音樂美與建筑美,原本詩一樣的語言就應該如此。作為一個高二的學生,能夠如此老道地駕馭文字,著實難得。
當然,將別離之情表達得如此慘淡,因閱歷的限制,也難掩幾分為賦新詞強說愁之嫌。有些文字更像是歌詞和詩句的堆砌,文章雖美,看上去仍形式大于內容,這有待于小作者進一步提高。
(湯雅琴)
作為父母的我們希望孩子能過得好,出于這樣一種“為了孩子好”的心態,一些中國家庭選擇了出國這條幾乎完全陌生的路,哪怕這個突如其來的選擇多少顯得有些著急慌忙。父母們是否真的想過孩子們的需求,究竟怎樣的教育才是真的對孩子好?
情景一 精英計劃真的錯了嗎?
每個人都有自己解不開的情結,欣美的情結就是名校。丈夫陸強是個標準的鳳凰男,當初欣美頂住全家壓力義無反顧和陸強結婚,愛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覺得陸強畢業于名校,屬于“潛力股”。事實證明她的選擇并沒有錯,結婚十幾年,夫妻倆從裸婚到名下數套房產,財富越積越多。越過越美滿的日子,都和“頂梁柱”陸強畢業于名校有著直接的關系。
女兒朵朵出生后,欣美便開始了“精英培養計劃”。家門口小學對口的初中不理想,她就花高價買了校區房,誰想幾年后,私立初中異軍突起,即便是所在對口中學升學率也不錯,她還是逼女兒參加各種小升初補課班,全力備考私立初中,只求一擊即中省重點高中。
如她所愿,朵朵順利考入教育質量首屈一指的私立中學,在欣美看來,女兒無疑向世界頂尖大學跨出了重要的一步。哈佛、耶魯、麻理省工……仿佛世界所有頂尖大學都將向女兒“招手”。讓欣美沒想到的是,朵朵自從初二下學期就像變了一個人,老師多次找她溝通,說朵朵經常逃課不算,無意間還發現朵朵竟然有了早戀的苗頭。
欣美對女兒講,上不了好的有名氣的大學,這輩子就完了,現在這個社會拼的就是能力,不當精英,根本不可能有好未來。可女兒卻反嗆她說,她根本不想出國,誰想當二等公民,誰去!“嚴酷”的初中她已經受夠了,在她眼中,任何事情都沒有內心的快樂重要,她可以學習,但不想做學習的機器。
聽著朵朵的慷慨陳詞,欣美覺得一口老血都要噴出來了。這些年,為了女兒能有一個好的前程,她籌謀、規劃、斟酌,生怕哪步走錯,全盤皆輸。如果女兒智商一般,或許她會死心,可偏偏朵朵和丈夫陸強一樣,有著160的高智商,這樣的孩子“不學無術”,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她都無法接受。
一周后,女兒以學業忙為由提出住校,她突然覺得好無助,任由女兒將行李搬去了學校。在教育女兒方面,丈夫陸強一向主張順其自然,這些年涉及朵朵學習的事永遠是她一個人沖鋒陷陣。朵朵搬去學校,陸強覺得女兒長大了,可欣美卻有種心被掏空的感覺。難道這些年,她的精英計劃都是錯的嗎?
情景二 小別離讓孩子險自閉
柳嬌是位商界女強人,可婚姻卻不幸福。為了這個家忙里忙外的她,并沒能有守得住家的完整,丈夫外遇,她一忍再忍,可仍未換回丈夫的心。兒子可樂6歲時,柳嬌與丈夫離婚,成了一位單親媽媽。
離婚后,兒子可樂成了柳嬌生活的重心。為了給兒子提供最好的生活,她儼然成了拼命三娘,商業版圖越做越大,為了讓可樂接受更好的教育,她思來想去將可樂送上了飛往英國倫敦的航班。這家英國初中是柳嬌精挑細選的,她相信,這所學校可以讓兒子成為如假包換的紳士。
兒子去了英國,偌大的一個家就剩下柳嬌一個人,每天和兒子視頻成為她的心靈支撐。雖然她清楚初中孩子正處于青春期,兒子只身在外可能有諸多不適應,但轉而想想,自己一個女人都能闖下了一片天地,她的可樂同樣可以。
最初一段時間,可樂每天都會和柳嬌視頻,可漸漸地,可樂以學業繁忙為由縮減了視頻時間,最后竟發展到一個月才愿意和柳嬌聊聊天。即便如此,母子倆的聊天時間都被縮短到一點點,好像多和她說一分鐘,都是浪費時間。
面對可樂的異常表現,柳嬌一張機票飛到了英國,事情沒有她預想的那么糟糕。可樂在學校的生活非常正常,沒有遭遇學校暴力,也沒有結交不良的朋友,唯一的變化就是冷漠。柳嬌了解到,可樂幾乎沒有朋友。因為擔心被英國同學排擠,他幾乎不和同學說話,唯一的朋友,一個來自北京的男孩兒,前陣子也轉了學。之后,可樂就更寡言少語了。憑借母親的直覺,柳嬌隱約感受到可樂出現了自閉癥狀。她偷看了可樂的日記,在扉頁上一行大字刺眼醒目。“當你將我送走,我已清楚我對你的重要性!”
回想自己送可樂出國,除了希望他接受更好的教育,柳嬌也想就此向可樂的爸爸示威,即便是離婚,她仍可以給可樂最好的一切。她從沒有想過可樂會這般“水土不服”,思量再三,她給可樂辦了退學手續。拿到回國機票的那一刻,可樂望著她問道:“媽媽,我們是真的回家嗎?”她分明從孩子眼中看到了萬丈光芒。
可樂回國半年了,他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初中,結交了許多好朋友。這個快樂的男孩又回來了。每每想起自己當初的決定,柳嬌仍百感交集。
別離黨過來人分享:別離區分對待
王躍在女兒喜妹12歲時,將她送到英國學習。初中三年、高中四年,現在的喜妹已經是牛津大學大一的學生。提及女兒七年多的留學經歷,王躍感慨萬千。
喜妹剛到倫敦時讀初中時,因為年齡小,加上語言和文化上的明顯差異,喜妹很懼怕融入英國同學的社交圈。她記得那時女兒班上有三個小留學生,這三個孩子組成了一個小團體,住、行,形影不離。她們根本不和英國同學說話,認為和他們無話可說,語言程度可想而知。好在,她為女兒找的監護人非常可心,監護人Mary經常勸解喜妹,不要因為怕受排擠而放棄溝通的機會。足足有一年的時間,喜妹才逐漸打開自己的圈子,她開始參加各種聯誼會,認識一些新朋友,并慢慢揣摩英式社交模式以及適當的與人溝通的方式。
她記得喜妹那陣子最常和她說的就是,在英國,許多事情不能用中國人的想當然來解釋。比如你不能隨便在沒告知對方的情況下把人家的電話告訴別人,因為這是泄露了人家的隱私。直到如今,她都很感謝女兒在英國的監護人Mary,她覺得,喜妹之所以能在英國能順利地成長,都與監護人Mary的關心和照顧是分不開的。所以,如果真準備讓孩子出國留初中,對于年齡小的留學生來說,她建議一定要找一位合格的監護人。
中英兩國教育不同,中國教育偏向灌輸,而英國則偏向于自主性加啟發性教學。所以,小留學生如何盡快融入當地的文化教育十分重要。
王躍表示,她不太贊同16歲以下的孩子出國留學。因為太小的孩子,世界觀和人生觀都沒有形成,很難把握自己。喜妹讀初中時,很多同學整天玩電腦游戲,遇到點事情情緒波動就很大,甚至走向極端。喜妹有個好朋友,借給同學幾千英磅,可之后就找不到那個同學了,那段時間那個孩子的情緒非常低落,完全將自己封閉了起來。還有一位同學,父母在國內打工供她讀書,可她卻因為沒了束縛而胡亂揮霍金錢,最后連學費都拿不出。
究竟對于初中生來說能否適應國外的生活,王躍認為,這和每個孩子的愛好、性格、家庭背景、教育、知識,以及個人和家庭的期望值都分不開。有些孩子綜合素質較強,在國外生活得很好,可有些,則過得十分不快樂。甚至有些孩子漸漸地對中國文化、歷史、家庭的感情變得淡薄,變成了一個“香蕉人”。
中國父母,望子成龍是種宿命,但是否選擇“小別離”,王躍以過來人的身份建議一定要謹慎對待,科學、理性的思考,切勿盲目跟風,或是虛榮心作祟,無形中增加孩子和家庭的壓力,得不償失。
孩子更需要怎樣的教育?
在《小別離》原著小說中,杭州作家魯引弓更多地是想表達對國內教育的反思,探討是什么讓這些中國孩子想“轉身就走”。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有時候離開此岸未必是因為彼岸有多好,而是此岸的教育模式讓不少中國家長無法安心:“這二三十年來,我們很多中國人都面對的是考試這條路,分數選拔,這一分兩分的差異有時候會決定著我們以后的路。”
談及教育,人們普遍的觀點是:“好孩子是教育出來的”。從這個角度講,只要父母用心去教,孩子就一定能成為父母希望的樣子。其實,孩子的教育與先天的智力遺傳、后天的生活環境、教育等都息息相關。當家長們都在關注,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時,卻忽略了慢養,靜等花期,人為地增加了自己和孩子的心理負擔,讓孩子感覺不快樂、不自由、最終不堪重壓,形成扭曲的人格,實不可取。
究竟怎樣的教育更適合孩子?相較學習文化課程外,全方位培養完善孩子的能力或許更值得父母親關注和思考,它們遠比只要求孩子打滿分更重要。
教孩子與陌生人交談的能力
父母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與陌生人交談的能力,可以更快地融入一個新團體,對提升社會交往能力十分重要。
教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考試成績如何,應該讓孩子主動承擔責任,反思挫敗的原因,從而提升做事的效率,而不是家長跟在身后不停地提點,干擾孩子做事情。
教孩子學會去愛
家長過度關愛孩子,只會讓孩子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從而變得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為了不讓孩子成為自私冷漠的人,應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養成為他人服務的意識,學會用行動關愛親人。
教孩子自己處理問題
當孩子與同學發生矛盾,或是情緒低落時,家長過度安撫呵護不如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孩子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會孩子排解壓力
沒有人可以永遠一帆風順,當孩子受挫后,一顆強大的內心可以幫他渡過難關,所以,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抗壓能力,即便是摔到谷底也能自己爬起來繼續前行。
教孩子學會管理金錢
讓孩子用自己的勞動賺錢,可以讓他們有機會管理自己賺來的錢,從而更好地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他們會慢慢懂得量入為出,理解金錢的真正價值。
教孩子學會承擔風險
像隱藏在
心里的針
無時無刻不在提醒你
不要在回頭了
淚水滑落眼角
淚痕依然清晰可見
你可以拭去眼角的淚水
卻永遠擦不掉眼眶里的淚光
你回眸那刻
我見你僵硬的笑著
而我卻哭了
深深的思戀藏在心里
將分手時的那份決絕
對向了你
不忍心 不忍心
不忍心看見你那帶著淚痕的臉頰
你離別 我離去
只留下兩顆依然相戀的心對視著
你走時
雨下了
雨滴狂擊淚臉
忍不住了 再也忍不住了
揮淚如雨下
走在雨中
雨水夾著淚水
亦苦亦咸
我淚眼婆娑
走回了家
沒有結局的結局
好熟悉的場景,頓時,我神經最脆弱的那部分被觸動了,淚水在眼眶里不斷積聚。
想來我離家也有大半年的時間了,大半年來見聞了許多前所未見的人,經歷了許多前所未遇的事。身上的幼稚一點點消退。慢慢的我從一個懵懂無知的小丫頭變成了一個稍會察言觀色,略懂為人處事的“社會人”。但唯一沒有改變的是我對家的思念,隨著時問的流逝反而愈來愈強烈。
上了大學以后。我幾乎逢假必歸家,一次次,一遍遍。不厭其煩地往返于哈爾濱與S城(我家鄉的那個城市)之間,于是,車站,送行,送行,車站,這兩個概念頻繁地出現在我的生活中。每次上車準備返校的時候,看到前來送站的父母,我總會很不爭氣的讓淚水爬滿臉頰,一滴滴,一串串,父親故作堅強地說著安慰的話,而母親只在一旁陪我流淚。
也許是從小就很少離家,一直生活在父母的避風港里。我就像一只剛剛離窩的小鳥,獨立生活能力不是很強,無論做什么父母都很不放心。記得來大學報到的前一天晚上,父母為我收拾好了行李,幫我準備好了一切,一遍遍不厭其煩的告訴我要注意身體。按時吃飯。一瞬間我感覺父母仿佛老了,我的離開讓他們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獨。說實話,在我的人生字典里。最討厭的詞匯之一就是“長大”,因為它不但意味著“獨立”。還意味著我將更多地面對我最不愿面對的“離別”。但是我清楚,離不開巢穴的雛鷹永遠不能翱翔藍天,離不開母獅庇護的幼獅也永遠不能縱橫草原。為了未來的生活。我必須選擇堅強。父母為我付出的心血和辛勞,是我幾輩子都償還不完的。二十幾年來,他們不畏烈日灼烤。不懼寒風刺骨,加班加點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為給我賺取足夠的學費、讓我學習生活得更加舒適,將來好成為一個人才。無論多么累,每天媽媽都會將熱乎乎的飯菜準時端上,一日三餐從未變過:不管多么苦,爸爸都會一個人扛下,從不言語一聲。
父母的愛比天大,爸媽的情似海深。當看到那一縷縷銀絲掛上父母的頭。當看到一道道印痕爬上父母的額頭,當看到爸爸的身軀不再那么挺拔,當看到媽媽的身材不再那么窈窕。我知道父母真的老了,歲月已帶走他們的青春。
在家的時間總顯得那么短,一個寒假很快就過去了,又到了和父母告別的時候了,我們一家人又無奈地來到S城火車站,站臺上擁擠著送行的人群,我和很多將返回省城和關內各高校的在學生們一樣,不得不又一次面對著即將離別的父母。和古人把灞橋作為離別的代名詞一樣,我把“上車站”視為離別的別名。灞橋離別時曾引發那么多離人游子、詩人詞家的羈旅之苦、思鄉之情,可在這車站、這離別的時刻,我卻一點詩情畫意也沒有。腦子里是一片茫然。和隱隱的作為兒女的責任感。
我四年級的一天下午,是所有實習老師離開我們美麗的校園的時候,肖老師說,今天下午第三節課進行告別實習老師。我們班的實習老師是我們尊敬的李老師。
下午第三節課鈴打響了,我們班都端正的坐在各自的座位上,肖老師站在電腦旁邊,不一會兒,李老師走進了教師,同學們麻利地站在講臺前面,肖老師在電腦上播放了一首剛剛學會的《種太陽》(一首兒童歌曲)歌曲,我們跟著常來起來,李老師一看見了,臉上便掛上了恬靜的微笑。等我們唱完了時,肖老師便示意我們回到位子上。李老師很感動我們為他舉行的一次送別。李老師向我們,我們也向他。最后,李老師滿意地輕步走出教室。
老師教導我們的內容,我永遠也不會忘記!!!
風化街中心小學四年級:孫科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