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夢游天姥吟留別朗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搭建自主學習平臺
新課程要求教學必須以“立人”為中心,有的教師也正是這樣做的。比如有教師在《羚羊木雕》《馬說》《真正的英雄》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進行朗讀評判,看看別的同學是否讀出文本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學生就會聯系課文內容結合自身理解各抒己見,教師在課堂上尊重學生學習的自,學習的過程就成了習得的過程,學生通過自己的感悟獲得語文素養,這就是給學生一個自主性學習的平臺,培養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對人類、自然、宇宙的關懷,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對現狀不滿的批評精神和創造欲望。
二、展示的是創新成果
新課程理念特別強調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通過種種遷移訓練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但是,創新能力除了遷移能力之外,還包括發現能力和發展能力。在學習領域中,發現能力是指能夠發現與現成知識無直接關系的未知領域的能力;發展能力是指能夠根據情況的變化,對現成知識進行不斷修正的能力。如: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的教學中,我讓學生探究“李白的夢到底是個怎樣的夢”。不管學生說是什么夢,都要求從與詩歌相關的作品和所了解的史實中找依據,并用原詩句來印證。
學生具體陳述了如下三種觀點。觀點一,“夢”是詩人所追尋的理想之夢。如《唐當詢》云:“詩人將之天姥,托言攀游以見世事皆虛幻也。……于是魂魄動而驚起,乃嘆曰:‘此枕席間豈有向來之煙霞哉,乃知世間行樂,亦如此夢耳。’”觀點二,“夢”是可怕之夢。如清代陳沆說:“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萊宮殿有若夢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題曰‘留別’,蓋寄去國離都之思,非徒酬贈握手之什。”施蟄存先生由此斷言天姥之夢是“可怕之夢”。即詩人“回憶過去的宮廷生活,無異于一場噩夢”。觀點三,李白在理智的層面,要寫一個理想的夢境,以此反襯現實的不如人意,來表示對現實的藐視和超越,而在寫作過程中,尤其寫到游仙山之時,長安三年仕途的生活又自覺地折光投射到所寫的夢境之中,使之蒙上了一層“可怕的色彩”。簡言之,“天姥之夢”,有雙重意象,這兩重意象由詩人顯意識和淺意識的顯隱而構成,又在“傲然卓立,不事權貴”“超越現實,追求心靈的無限自由”之上得到統一。……這就是在課堂上做到力避走重復建設之路,聚焦個性,尋求個性教育的途徑,培養學生發現發展能力,讓學生的個性在更廣的空間得到充分發展,在語文素質上,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天上的街市》一課的教學,有的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和聯想文本以外的東西,想象街市上還有些什么?從啟發學生去挖掘、感知、頓悟。這也是培養學生的發現能力,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獲得的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創造性表現,學習的過程就是展示學生聰明才智、獨特個性、創新成果的過程。
三、流露的是生命情感
“生命”課堂的教學核心是“有生命的教學”“活的教學”,即一定要把學生、教師、文本乃至整個課堂都當成一個活的生命體。整個課堂因情感的一致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如在《看云識天氣》一課的教學中,根據學生對未知世界好奇的天性,讓學生自由暢談天空的神秘在哪里,會自然談到天空云彩的形狀變化,談到依據云彩判斷天氣情況,并進一步拓展到天空未知的種種神奇等等。這樣做,其實就很好保護了兒童的天性,流露的是各人的情感和興趣愛好,突出了語文的“人文性”,拋棄了“工具性”,不拘泥于舊的思想性,說明文也同樣上得趣味盎然。在這里,學生質疑、探究、評價,相互溝通,彼此啟發,師生活動不求整齊劃一,整堂課是學生情感的真實流露。再如《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引導學生運用古詩詞中有關“花、草、樹、鳥”等的詩句來理解四季的變化,以詩助興理解說明文,既體現了各人的情感愛好又突出了人文性。這樣的課堂,不只學生、教師,連文本也成了活的生命體,使課堂從內到外煥發生命個性的感染力。
課上,教師設置了一個大的思考探究題,“你欣賞文本中的哪些詩句?”這是一個開放性的題目,能籠蓋全文,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欣賞水準,也容易彰顯學生的個性特征。其中一名男生回答道:我喜歡描寫天姥山的句子,“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遇到東南傾。”這幾句詩用了夸張和陪襯的寫法,寫出了天姥山的高大雄偉。接著這個學生動情地說到:讀這幾句詩,我真想去天姥山看看。這個學生朗讀一般,將“臺”讀成了“tāi”,但是情緒很高漲。劉老師點評道:從你讀的,我一點兒感覺不到你盼望去天姥山,而且你還讀出了錯字,坐下吧。該生訕訕地坐下了。
賞讀課文時,老師請同學讀一讀文眼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第一個男生自告奮勇地朗讀了一遍,聲音帶磁性很好聽,聽得出有一定的功底,但是語氣比較平淡。老師問該生的同桌,“讀得怎么樣?”,同桌回答,“不咋樣。”老師說,“你來讀一下!”同桌試圖讀出的傲慢,但分寸把握的有點過,也可能平日朗讀在師生心目中比不上第一個同學,所以他話音一落班上就笑了,老師沒有及時調控場面,也跟著笑了,該生也訕訕地落座了。
當我把這兩個場面提出來時,授課老師說,我點評完第一個時,也覺得不妥;第二個,我沒想到他同桌會說“不咋樣”,就有點兒亂。我說,第一個,讀得不夠好,讀錯了字,可以給他個當場提升的機會,而且,他說“真想去天姥山看看”,說的多好啊,說明你的課開啟了學生的心扉,達到了語文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啟迪功能,應該大力肯定的;第二,那個同桌,可能朗讀的天賦并不強,但是,李白的傲慢語氣倒也讀出了幾分啊,應該表揚之后再引導,多好啊!這兩個學生就會感激并有收獲了。在接下來的課上給他們找個露臉的機會吧,否則就這樣讓他們坐下,正是敏感的年齡,不知會郁悶到幾時呢。大家都笑了。
想起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的一個課例:
“課堂上出現了出人意料的場景———于漪正講到課文中“一千萬萬顆行星”時,甲同學發問:“老師,‘萬萬’是什么意思?”惹得全班同學哄堂大笑。甲同學猛然醒悟過來,滿臉通紅,頭耷拉下來,垂頭喪氣地坐下了。
于漪見狀便問大家:“大家都知道‘萬萬’等于‘億’,那么這里為何不用‘億’而用‘萬萬’呢?”全體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過來,沒有人再發笑,大家都認真地思考起來。
乙同學站起來答:“大概‘萬萬’比‘億’讀起來更加順口吧。”
于漪表揚了乙同學,接著問:“大家還有沒有不同的意見?”
眾生沉默不語。于漪便順著乙同學的答案總結了一下:“是漢語言的疊詞疊韻之美影響了此處的用詞。”接著,于漪又問了一句:“那么請大家想想,今天這一額外的課堂‘收入’是怎么來的呢?大家要感謝誰呢?請讓我們用掌聲表達對他的謝意。”
大家的目光一齊射向甲同學,對他鼓起掌來。此時,甲同學又抬起了頭,有了自信,不再垂頭喪氣了。”
這個教學案例我品味過不知多少遍,它讓我明白,教學是用來研究的,學生是用來尊重的,健康情懷是用來培養的。“一堂好課是教師與學生心靈的平等對話”,于漪老師面對突發事件時的高超技術,一顆寬容學生的大愛之心,使她的課堂顯示出名師風范和人性的光輝。
我們的學生,不過是一些稚氣未脫的孩子,學生的上進心、表現欲,就像初春的嫩芽,一點陽光雨露就能讓它快樂成長,一點兒風霜雪雨也會給它造成難以抹掉陰影,而學生的這種自信心的形成,更多的是需要教師的精心呵護和培養。
批評中長大中的孩子,責難他人;嘲笑中長大的孩子,個性羞怯;猜忌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妒嫉。鼓勵中長大的孩子,深具自信;寬容中長大的孩子,能夠忍耐;稱贊中長大的孩子,懂得感恩……那么,在尊重中長大的孩子,才懂得尊重別人;在友善中長大的孩子,不但愛自己也懂得愛他人。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得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初為人師的時候,我們都曾為這句話心驚過,千萬不要因為年輕氣盛忽略孩子的感受,更不要因為繁重的教學任務磨沒了我們的耐性。
程翔老師的《將進酒》這堂課打破了傳統詩歌鑒賞的模式,教師通過自己的解讀,以分析作者情感軌跡(悲—歡—醉—狂)為線索,以朗讀指導為重點,兩者有機結合。教學目標重點突出,課堂思路清晰,注重提高學生詩歌朗誦的能力。以下我記錄其中幾個精彩的教學片段。
情境(一)
整體感知時,在品味詩人情感“悲—歡—醉—狂”發展軌跡中,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四種情感,程老師設計了幾個平臺,讓學生進行聯想和想象。
如讀到“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程老師提問“作者為什么悲?”為人生苦短,人生易老而悲。老師點撥聯系中國古代的文人,面對永恒的大自然時經常發出這樣的感慨,尤其有雄偉大志的人當志向無法實現報國無門時更易產生人生易老的慨嘆。《詩經》,《離騷》,《古詩十九首》等,歷代文人都是這樣。
在分析情感發展第二階段“歡”時,老師有意引導學生自己來理解詩人“歡”的感情,不過在開始的時候設計了小小的懸念:“這種歡樂是出自內心的嗎?”“有人說天生我材必有用是自信,你同意嗎?”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老師補充了詩人的人生境遇: 42歲被召京城,待詔翰林,后打發至山東,《夢游天姥吟留別》是對長安三年生活的總結,并發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心聲。所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隱含意義是“我有才卻沒能得到重用”,是自我安慰,是無奈之語,是憤慨。
分析情感發展第四階段“狂”時,老師圍繞幾個問題激發學生思考。“人活在世上,什么不足貴?”“人在世上,什么最值得追求?”重點就“你同意李白追求喝酒一醉方休的觀點嗎?”展開討論,借酒來表達心中的追求,感情狂傲實際上是追求自由與個性。
情境(二)
朗讀指導一直貫穿在這堂詩歌鑒賞課中。程老師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多樣的朗讀指導,主要放在對詩句的節奏、重音、感情的指導上。教師精彩的朗讀,給學生一個很好的示范,洪亮的聲音,抑揚頓挫的語調,激揚的情緒渲染學生,奠定整堂課的感情基調,使學生很快進入詩的情境。
在第一個學生朗讀后,強調重點字“將”的三種讀音;當第一次齊讀時,學生讀得太快,老師及時提醒古詩朗讀語調節奏要稍緩慢些。在3個女生各自讀完后,針對重音、停頓、感情也不夠投入等問題,程老師作了細致的指導,“讀李白的詩要讀出酒味,帶著點醉意。李白的詩是激動人心的,吟誦時可以作些技術上的處理,有的字要重讀,有的地方稍快些,有的地方舒緩些;有時高亢,有時低沉,這樣使吟誦富有感情起伏的變化。當一個學生把“黃河之水天上來”讀得感覺是從地上冒上來時,師范讀后作了要求“吟誦是以生命投入的,把李白的詩變成你自己的語言,你就是李白,李白就是你。面對權貴,你要發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不滿。
那位男生在老師的鼓勵和指導下,進行第二次朗讀,這次讀得很好,不僅得到老師的表揚,還贏得了大家的掌聲。全體學生再讀效果很明顯。學生也漸漸放開了膽子,在瑯瑯的讀聲中品味著古典詩歌的語言美和韻律美。
二、案例反思與評價
在這堂課上,教師的循循善誘激情投入,學生的積極思考暢所欲言,師生的有效互動,共同構成開放式的課堂。理想的詩歌鑒賞教學應該達到以下兩點。
(一)朗讀感悟是古代詩歌教學的永恒法寶
程翔先生這一節《將進酒》的課堂教學中,結合誦讀這一傳統的教學方法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地方。把以往重在分析的教法改為重在朗讀的教法。采用了多種朗讀:教師精彩的朗讀,學生集體朗讀,學生單獨朗讀。整堂課,程先生先后讓七位同學朗讀課文,又先后讓全班齊讀3次全文。為提高學生誦讀水平,激發他們的誦讀興 趣,老師還加強了誦讀指導。通過指導,學生朗讀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在感情洋溢的讀聲中品味著古典詩歌的語言美和韻律美。
(二)情感交融是文本師生對話的重要任務
一、日積月累,反復吟讀
古人曾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得入情人理.學生現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積累,文化積淀淺薄。古詩詞作為中國文化財富中最為寶貴、最為精彩的一部分,我們更應無條件的大量的去積累.內化為我們自身的財富。首先讓學生養成獨立自主講詩的能力.即每天每節語文課前放手給學生5分鐘左右的時間,由學生輪流講詩。第一次可由老師為同學示范,使學生清楚詩歌快速講析的步驟:示范朗讀――輕聲練讀――介紹作者――疏通詩意――賞析詩歌――快速背誦。這樣每學期可學約7O多首詩詞,每年即可至140余首,初中三年結束時可以達到400余首詩詞。學生度過三年的初中生活后,將會有一筆驚人的古詩詞知識財富了。但是,光靠課前的五分鐘學詩未免顯得太微不足道了些,為了加強學生對詩歌的掌握,我嘗試開展了形式多樣、新穎的活動來促進學生們更好的掌握這些財富,有分詩詞小組每天晨讀時間相互背誦的常規活動,有誦詩會等促進學生對詩詞的背誦、運用的活動。常言道:“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學習古詩詞更要有這番毅力。所以,在晨讀時間中,每周至少要抽出三天時間進行全體同學的詩詞誦讀,讓大家在吸納新詩之時鞏固舊詩,收效甚佳。
二、點題之筆,領悟主題
詩歌的欣賞最主要的是理解詩的內蘊,理解詩人在詩歌中表達的感情。這就要求欣賞者要找準點題之筆,分析詩歌全部層次內容與詩歌主題的內在聯系。比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從“越人語天姥”開始到夢游神仙境界,轉至“驚起而長嗟”,所有這些妙語仙言.都來只為了表達詩人對現實的強烈不滿.為他抒發逃避黑暗現實,不與統治者合作的思想感情服務的。把握了這些內容的深層意思,也就能水到渠成的理解詩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心境和求仙訪道的情懷。再比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由“風號”、“卷茅”到“夜雨屋漏”,由詩人從前的困窘想到十年的喪亂,由自身一家的不幸,想到國家和人民,層層鋪墊,步步蓄勢,最后順理成章,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問,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呼喚,并且敞開了“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高尚胸襟!詩歌的內涵境界,詩人的思想靈魂得到了升華。由此可見,詩歌欣賞定要把握點題之筆。把握詩的靈魂所在。一句“同足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道出了詩人積郁胸中的悲苦愁悶,抓住要害,居高臨下,也就不難理解詩歌中對琵琶女的身世敘述以及詩人的真正用意了。
三、借助形象,創造意境
詩歌中的形象和畫面是詩人表達思想感情、創造意境的手段,也是引導學生進入意境的依據。寫詩要用形象思維,讀詩和講詩也要借助于詩歌提供的形象和畫面,通過啟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使其進入意境。比如蘇軾《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萎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是一首題畫詩,它以桃李爭妍展示春光明媚,從群鴨戲水感知春江水暖,再由“萎蒿”、“蘆芽”聯想到“河豚欲上”,把人們從畫境里直接帶入嚴冬過盡,大地春回的自然界,寫出了視覺之外的深層圖景,增添了畫筆難成的春的氣息和活力。可以想象:復蘇的大地花開草長,岸邊的竹林隨風搖蕩,幾枚秀美的桃花剛剛盛開,綠竹映襯紅桃,鮮艷典雅,春意盎然.碧波蕩漾的河水在緩緩流動,江面上群鴨戲水尋食,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透過眼前的景物.人們發現了春天的來臨。水面上的群鴨如此歡暢,那么水中的魚兒又如何呢?放眼看去的是岸邊長滿萎蒿.蘆筍剛剛破土抽芽。推算季節,此時正是河豚魚隨春訊溯游而上的時節,想那水中的游魚更是自由自在,歡快暢游。或駕舟撒網,或岸邊垂釣,該多么慪意啊!通過聯想和想象,把作者帶進畫中.如癡如醉,好似身臨其境一般享受詩中美景的感染和熏陶。有人評論唐代大詩人、畫家王維(摩詰)的《使至塞上》:“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就要求我們要用簡潔生動的語言.將詩歌中描繪的形象、圖景,把字里行間的含義乃至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表述出來,把行與行、節與節之間的空隙填補起來,以便學生進入意境,領悟詩中豐富的內容。受到思想和情緒感染。
描述詩的意境,要防止把詩句割裂開來,一句一句的解說,這樣容易損害詩的完整性,描述意境要語氣連貫,既要生動形象。表達詩情畫意,又要注意樸實、易懂,力戒華而不實.堆砌詞語。對詩歌意境的描述,可以教師示范。也可以學生口頭、書面練習。
四、激勵情感,增強信心
初中課本中的《論語》十則、《孟子》二章等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語錄,集中體現了這些思想家的政治主張、倫理觀念、道德修養、教育原則、教育方法等等。《曹劌論戰》中不但介紹了曹劌的遠見卓識和超強的軍事指揮才能,就是在今天他的指揮方法也是有著積極地借鑒意義。《岳陽樓記》中,不僅有對岳陽樓晴天和陰雨天景色的描繪,還寫出了遷客騷人的以物喜以己悲的個人局限思想,也表現了古仁人的豁達胸襟,還表現了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抱負,這種以天下為己任,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思想也是我們現在所應該學習的。《核舟記》中的“核舟”,用現在的眼光看,屬工藝美術品。通過學習,可以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高超水平和雕刻藝人的精湛技藝。
一、能激發學生興趣,集中單位時間內的注意力
電教媒體集“聲、色、畫、樂”于一體,色彩豐富的畫面,生動可感的聲音有利于創設一定的意境和創設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學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觸手可及,產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喚起強烈的探索欲望。因此,學習便成了一種輕松愉快、主動求索的過程,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以賞析《荷塘月色》為例,在傳統語文教學中,教師很難讓學生進入作品的意境。而課件《荷塘月色》開頭設計的是動畫圖片,目的是把學生導入荷塘月色的意境。課件一開頭,伴隨著《春江花月夜》柔和的樂韻,荷葉荷花漸漸變暗。天黑了,一輪圓月冉冉升起。看著荷塘上如水的月光,仿佛思緒己在荷塘月色中漫步……學生進入了意境,接著介紹作者的內心感受,把學生的心由舒緩而引向緊張。重點分析時,再次進入作品那“月下荷塘…‘塘上月色”的優美意境,聽著播音員那柔美的朗誦,感受著那大自然的恬靜和幽雅,更感受到朱自清那想逃避現實而最終無法逃避的無奈。情感上的或喜或悲,心理上的或弛或張,形成了課堂情感的起伏,最后用與開頭相呼應的意境幻燈圖結尾,緊緊吸引住了學生的興趣。
二、有利于單一授課模式走向立體式
古代的荀子說過:“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勸學》)。荀子的這些話對我們今天的語文教學很有啟發,課堂教學亦須借助必要的輔助手段,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而采用多媒體輔助技術,就可以將原來抽象的敘述變為直觀的可視畫面,從形、聲、色各方面充分調動了學生感知事物,改變了單一的授課模式,逐漸形成了立體化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以充分調動,認知事物的層次感也得以提升。以講授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這首詞充分體現了蘇詞的壯闊氣魄和豪邁風格。如何引導學生感受詞中“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開闊境界和“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驚心動魄的場面是理解詞人借景抒懷的關鍵。但單憑書本里的字句學生是很難體會的,于是我在講授這首詞之前就先播放由男高音歌唱家楊洪基主唱的大型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歌《大江東去》:“滾滾長江東逝水……”,再配以江水滔滔的長江畫面,動感投影使學生立刻受到感染,情緒激動起來。這是傳統單一教學手段無法達到的效果。又如在講授《孔雀東南飛》這首長詩時,穿插播放何占豪、陳鋼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音樂或高亢或低沉,或急促或悠長,或強烈或輕柔,高低變化起伏不一,與故事情節的發展有異曲同工之妙,由此,師生們在美妙的樂曲聲中,從梁山伯與祝英想到課文中的劉蘭芝和焦仲卿……這種立體式教學模式更直觀可感,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學生們和著音樂節拍,暢想著詩歌意境,欣賞著詩歌意象的魁偉與柔美,如此則自然而然地讓學生與詩歌漸漸融合在一起了。這種立體式多層次多視角全方位的多媒體教學新模式讓學生耳目一新,學習趣味大增,教學效果顯而易見。
三、擴大課堂教學內容,增加教學密度
在傳統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要花上很多時間來進行板書。而采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加快了信息的傳遞、知識的整合速度,提高了教學效率。多媒體教學手段使我們的課堂教學事半功倍。如在教學詩歌單元時,我就大量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詩歌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文學題材,其簡練抽象的語言、含蓄多變的意象、深沉內斂的思想感情讓一些學生望而卻步。針對這一點,我精心設計了每一堂課。詩歌的誦讀很重要,于是我在誦讀時配上音樂或影像圖片。如朗讀《再別康橋》時,配上舒緩的音樂及康橋的有關圖片或者一些優美的風景畫面,會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會更好地理解該詩的思想感情和內涵。在朗讀《夢游天姥吟留別》時,也可配上一些色彩絢麗的、圖案抽象的、給人以夢幻般感覺的圖片,使學生對李白的浪漫主義寫作特色有更深的體會。又如學習《滕王閣序》一文,有關王勃作《滕王閣序》的最初記載,楊炯《王勃集序》中的有關內容,滕王閣位置、風光圖片等,豐富的內容,更有利于學生理解感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