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公式編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通常Word編寫公式需要用到Word自帶的“公式編輯器”工具。如果在Word文檔中,單擊打開“插入”菜單,選擇“對象”命令,彈出“對象”對話框,在“新建”選頂卡的“對象類型”列表框中沒有“Microsoft公式”這個選項,首先就需要安裝公式編輯器。
在光驅插入Office的安裝盤,打開“資源管理器”雙擊安裝盤中的Setup圖標,打開“Microsoft Office XP安裝”對話框, “維護模式選項”(默認的選擇是“添加或刪除功能”)、單擊“下一步”按鈕,進入“為所有Office應用程序和工具選擇安裝選頂”這一步,在“要安裝的功能”列表框中單擊“Office工具”前的加號展開目錄,右鍵單擊子目錄中的“公式編輯器”圖標,在彈出快捷菜單中單擊“從本機運行”命令。隨后單擊“更新”按鈕,自動安裝公式編輯器。
工具/自定義/鍵盤/插入/InsertEquation,把指針放在“請按新快捷鍵”下的空行內,按“Ctrl+Enter”, 順次點擊“指定”、“關閉”、“關閉”。以后在WORD中直接用按“Ctrl+Enter”即可啟動公式編輯器,退出公式編輯器時,按Esc即可。
例如編制數學高等公式“級數”,只需調出公式編輯器。單擊求和模板,選擇其中的符號,這時編輯框中出現三個輸入框。單擊下面的輸入框,使光標移到這個輸入框中,輸入n=1。單擊上面的輸入框,使光標移到這個輸入框中,輸入∞。單擊右面的輸入框,使光標移到這個輸入框中,單擊公式編輯器中的分式根式模板,選擇其中的分式和根式符號,輸入級數中的分式和根式。單擊整個分式,使光標回到原位,再單擊上下標模板把最右邊的式子輸入完成。
例如編制化學中3價的鐵離子與苯酚的反應式,可以從鍵盤上輸入字母、數字和正負號,然后打開公式編輯器在公式框中輸入鐵離子的“Fe” 后單擊“下標和上標模板”按鈕,在“下標和上標模板”中單擊第一個符號,在“Fe”的右上角出現了一個虛框,在虛框中輸入“3+”, 然后按一下鍵盤上的方向鍵“”,使光標恢復正常位置。繼續輸入,并按照上面的方法輸入苯酚的下標。在“箭頭符號”中選擇右箭頭來表示反應式中插入反應箭頭,“箭頭符號”模板中包括了不同的箭頭符號,可以選取左右箭頭作為反應符號,可以使用上下箭頭表示化學反應產生的氣體或者沉淀。
物理公式中常見的矢量符號,怎樣插入呢?在“公式”工具欄中有一個“修飾符號”模板,在“公式”工具欄上.先在模板中選擇“右箭頭頂線”符號,然后輸入F。就可以使用“底線和頂線模板”添加矢量箭頭,使用“底線和頂線模板”添加箭頭后,矢量符號和矢量箭頭是一個整體,要刪除就同時刪除掉了。
公式編輯器中通用的幾個快捷鍵有Ctrl+A:全選;Shift+
方向鍵:局部選擇; Ctrl+B:加黑;Ctrl+X:剪切;Ctrl+C:復制;Ctrl+V:粘貼;Ctrl+S:保存。
公式編輯器中最常用的幾個快捷鍵,Crtl+R:根號;Ctrl+F:分號;Ctrl+H:上標; Crtl+L:下標 ;Ctrl+J:上下標。
在公式編輯中,一些特殊符號無法直接輸入(如①、、≌、∽、等),可先在word正文中插入某個特殊符號,再通過“復制、粘貼”的方法將它移植到公式中。在輸入法的全角狀態下,可以輸入空格,半角狀態下則不可以。也可選擇公式編輯器工具欄中形如“a b”的符號加入不同寬度的空格。
同Word中的普通文本一樣,上下標字號的大小,可以由我們自己來決定。在“尺寸”菜單中單擊“定義”命令,打開“尺寸”對話框,把光標指向左側的“下標/上標”并單擊,右側的預覽框中就會顯示下標和上標是公式中的哪一部分。改變尺寸只須在文本框中輸入一個新的磅值即可。如果Word正文選用五號字,則將公式編輯器中“尺寸/定義”對話框中的“標準”定為11磅最為適宜。
公式中的字符是否用斜體,是否用粗體,也有我們自己來決定,打開“樣式”菜單,在其中單擊“定義”命令,打開“樣式”對話框,就可以指定公式中哪一部分可以是“斜體”,哪一部分“加粗”。
二、域。
在Word中還有一個編輯公式的利器:域。一般的數學公式編輯,域還是綽綽有余的。
如果用域來輸入分式比如我們要輸入數字四分之三,只要在相應位置按下“Ctrl+F9”快捷鍵,就會產生一個空域(一對大括號)。將鼠標定位于大括號內,然后輸入“eq \f(3,4)”,然后再點擊右鍵,在彈出的菜單中點擊“切換域代碼”命令,就可以得到標準的分式四分之三了。
帶根號的分式怎么輸入呢?
關鍵詞:便橋;跨徑;鋼筋混凝土槽型板;H型鋼;鋼管樁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Abstract: In a highway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transport needs of concrete construction site, 8 ~ 9# upstream near the pier erection construction temporary bridge 1 bridge; bridge deck by 2500 * 1000 * 200mm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trough plates; longitudinal girder with 8 pieces of H600 horizontal × 200mm steel and each two pieces of a group 1cm thick steel plate hoop; each pier with 2 pieces of 36a beams do cross lifting beam; bridge foundation uses the steel pipe pile foundation. The longitudinal, transverse and steel tube panel lifting beams, bridge pile stress analysis, check the qualified, proves the scheme is safe and feasible.
Keywords: bridge; long span; reinforced concrete trough plate; H steel; steel pipe pile
工程概況
在某高速公路特大橋工程施工中,為滿足施工現場混凝土運輸需要,8~9#墩處上游附近搭設施工便橋1座,以便70m3攪拌站生產的混凝土能順利進入河灘施工現場,緩解90m3攪拌站施工緊張時期混凝土供應能力的不足。
本施工便橋全長86.1m, 跨徑分布7×12m, 橋面寬7m,橋面標高20.00,根據現場施工需要,本橋限重40t,通行限速10km/h,僅限一輛汽車通行。
便橋設計
便橋結構
縱向主梁采用8片H600×200mm型鋼橫向排列,H型鋼每兩片一組用1cm厚鋼板進行抱箍,抱箍上端用L75×75×6mm角鋼設置頂面水平聯系桿,抱箍與抱箍之間用L75×75×6mm角鋼設置豎向剪刀撐。每墩采用2片36a工字鋼做橫抬梁;墩身基礎采用φ426mm(ζ=8mm)鋼管,每墩3根,中間1根需埋入粘土層12m,邊側2根需埋入粘土層6m。橋面板采用2500×1000×200mm鋼筋混凝土槽型板。
荷載計算
縱梁檢算
橋面寬度按5m考慮,鋼筋混凝土板面單獨設計,暫時按0.2m厚計算荷載
橋面線荷載:
橋縱梁采用8根H600*200H型鋼(A=135.2cm2g=106kg/m Ix=78200 cm4W=2610cm3)
橋縱梁線荷載
半側橋面及縱梁恒載:
汽車活載(類似貝雷梁計算,沖擊系數取1.244,橫向分配系數取0.548)
半側橋面所受汽車集中荷載
跨中半側橋面所受最大彎距
取Lp=12m
則最大撓度
滿足要求。
當汽車荷載位于支座上時,剪力最大Qmax
滿足要求。
橫抬梁設計
(40t汽車位于墩位處最危險)(選用工字鋼I36aA=76.3cm2Ix=15760cm4 b=136mm Wx=875cm3)
橋面荷載:
橋縱梁荷載:
汽車集中荷載:
由于縱梁H600×200H型鋼全部布置在鋼管頂部范圍的I36a工字鋼上部,故不驗算I36a工字鋼的撓度、強度等。中間的鋼管上I36a工字鋼受剪切力。
剪力
I36a工字鋼允許剪力>136.3KN
滿足要求!
鋼管設計
采用鋼管做墩身基礎,每墩3根,中間1根受力是邊側的2倍。中間一根鋼管墩身所受荷載
鋼管的斷面積滿足要求。
鋼管除去土中長度外露長度:
穩定性計算:
回轉半徑:
圓形截面屬于a類
根據現場情況計算鋼管埋深(鋼管前端不帶抬頭)設橋墩中間鋼管埋深為
土質按粘性土(稍密) (僅考慮摩擦力)
取
邊上一根鋼管墩身所受荷載
h=6m 取
橋面板的驗算
一些系數:10t集中荷載;混凝土選用;;;;
面板:
保護層厚度取20mm,
單筋截面最大承載力:
可以布單筋
選用的鋼筋,布7根便可滿足要求。
根據構造要求,鋼筋間距不大于250mm。
所以,布14根的鋼筋。
梁:
保護層厚度取35mm,
單筋截面的最大承載力:
可以布單筋
用的鋼筋,布2根
箍筋驗算
板:;;;
截面符合要求
梁:,,
截面符合要求
板為集中荷載作用:值取3
不需要進行配筋計算
梁為均布荷載:
需要進行配筋計算
只配箍筋:
表示兩箍筋之間的間距
選用的鋼筋
根據構造要求,按200mm間距配鋼筋。
箍筋為雙肢,200mm間距,的I級鋼筋。
關鍵詞:公立醫院 供給 模式
對于什么是公立醫院,不同的政府與學者做出過各種不盡相同的定義。國內外研究主要從公立醫院產權結構及其所發揮的社會功能等方面對公立醫院進行界定。
一、公立醫院的特征
綜合世界各地的實踐以及已有研究文獻,公立醫院特征突出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服務對象
最基本的群體應該是弱勢群體,比如貧困者、低收入者、部分重病患者或者急診病人。除此以外,公立醫院也可以向社會中其他群體提供醫療服務,比如高收入群體、有保險者。
(二)提供的服務內容
應該提供具有醫療公共品質或者準公共品質的服務,例如,基本醫療服務、精神疾病、HIV以及其他具有傳染性質的疾病。如美國的公立醫院系統在精神疾病與HIV方面居于權威地位,原因就在于公立醫院是這種服務的主要提供者。
(三)承擔的社會職能
公立醫院承擔一定的社會職能,在發生災難或者突發事件的時候,公立醫院應該是醫療救助服務的第一承擔者,并能積極應對,妥善安排。如發生自然災害――地震等,造成大量群眾傷亡,公立醫院必須能夠及時反應,有效組織,積極應對。
(四)資金來源
較大一部分資金應該來自政府稅收直接轉移支付或者是由公共保險機構支付。公立醫院大多數情況下,表現為政府舉辦,是因為只有政府才有足夠的財力提供支持,并保持其社會公益的性質。從世界各地的公立醫院的實際籌資實踐來看,諸多公立醫院都至少有50%以上的資金來自各種形式的政府一般稅收或單一稅收。
(五)組織性質
雖然治理主體可能不是政府官僚組織的行政官員,醫院自身擁有較為獨立的自,如在日常運營管理、資金籌資、資產處置等方面能夠自主決定,但是公立醫院仍隸屬于政府部門。
根據最嚴格的公立醫院的定義與特征,我國目前大部分名義上的公立醫院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立醫院,也沒有體現公益性或政府出資的角色。如從服務對象上來看,公立醫院的服務對象主要是有保險者或者是有能力支付者,沒有能力支付的群體無法在我國公立醫院得到治療。這主要是因為,我國公立醫院的資金來源主要依賴自己創收,來自政府的稅收轉移或者公共保險機構的支付不足,導致公立醫院不能為無能力支付者提供醫療服務。因此,本文的處理中,采用較為廣義的公立醫院定義,即由政府舉辦的醫院,或社會集體舉辦的公益性醫院,主要指的是前者。
二、公立醫院供給模式概念
供給模式(supply model)一詞是經濟領域較早使用的一個概念。國內最早在文章篇名中出現“供給模式”一詞的,是黃代坤等在1989年第7期的《武漢金融》上發表題為《淺論區域性資金供給模式》的文章①。當然,該詞在國際期刊上,至少可以追溯到更早,以對ScienceDirect的檢索為例,Schéele(1980)、Fukushima等(1982)和Voort(1982)對公共交通、水或能源供應的論文標題均出現了“supply model”一詞。
如下圖所示,2000年后,特別是2005年后,“供給模式”一詞在國內期刊中,出現頻次大大增加②。這一方面,是經濟學的供給概念、理論與方法被廣泛應用。另一方面,也是受到商業界的影響,突出表現在商業模式一詞的流行上。
期刊篇名中出現“供給模式”的頻次變化
與總趨勢相應,2000年后,國內對公共部門服務“供給模式”的討論也開始日益增多。在醫療衛生服務領域,最早在文章篇目中出現“供給模式”一詞的,是李勇在2003年第8期的《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上發表的《創新醫療供給模式 開展社區衛生服務》一文中。
如前提及,盡管人們在健康領域也在使用“供給模式”這個詞,但并未賦予它明確的含義,其概念需要澄清。而對國外文獻的檢索結果表明,國外在衛生健康服務領域,并未見有供給模式這樣的提法③。
在深入討論供給模式內涵前,我們先來分別考察供給和模式兩詞的含義。
根據WordNet④,3.0版本中關于“供給”⑤(supply)的含義,有多種“give something useful or necessary to”、“circulate or distribute or equip with”和“give what is desired or needed, especially support, food or sustenance”。中文的含義,即“提供有用或必須東西”、“流通、分配或配備”和“提供想要或所需的,特別是支持、食物或物品”。綜合起來,供給意味著提供的東西有用或必須,提供的東西形態可以是有形的和無形的,也意味著提供過程中的流通、分配或配備活動。
Word Net 2.0版與3.0版中關于名詞“模式”(model)含義稍有差異,分別是:“a simplified descrip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a complex entity or process”和“a hypothetical description of a complex entity or process”。中文的含義,即“對一個復雜實體或過程簡化的描述和表達”和“對一個復雜實體或過程假想性的描述”。從語義,可以看出模式意味著概念化、簡化的描述與表達。
在經濟學概念中,供給所涉及的是每一個經濟都必須選擇將要生產物品的市場組合(生產什么),必須決定如何生產這一市場組合,同時必須決定誰將享受經濟活動的成果(為誰生產)等基本問題;而決定供給的關鍵要素包括生產成本、市場組織和特殊因素等⑥。供給也常指一定價格下廠商愿意提品或服務的數量,也常把對單個企業行為轉向把市場作為一個整體的考察(喬治.斯蒂格勒,1992:103-115)。因此,在對健康服務或公立醫院領域,借用的供給概念,需要考察服務內容、過程與對象,影響因素,也意味著把公立醫院作為整體的考察。
如前所述,“供給模式”一詞來源于經濟領域,也受到商業界的很大影響。而經濟或商業領域在討論模式時,如東亞模式、商業模式,常意味著某種典型的樣板。如是在1984年走出蘇南、進入蘇北調查的過程中,繼而在1986年考察溫州的基礎上提出的“模式”這一概念,即“在一定地區,一定歷史條件下,具有特色的經濟發展的路子”,或“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事物的樣子”。他還認為,關于這個概念的認識使研究工作推進了一步,要求從整體出發探索每個地區的背景、條件所形成的和其他地區相區別的發展上的特色,從而引導對不同的模式進行比較研究。對各種模式進行比較研究,也就是要說明有什么不同和為什么不同。他還提出模式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既要注重個性,又要考慮其相互借鑒走向趨同的一面⑦。因此,根據以及模式一詞本身的語義含義,模式應該主要包括特征,及其形成的歷史背景環境條件等,對模式考察常通過比較進行。
因此,綜合考慮這些關鍵的元素,公立醫院的供給模式內涵可以理解為“對公立醫院及其所服務提供過程的概念化、簡化的描述與表達”。 由于本研究討論的公立醫院是指政府舉辦的,因此,需要注意的是,公立醫院供給模式也是個相對宏觀的概念,是從政府角度看,該如何舉辦公立醫院,包括規模、結構、資金來源、監督管理等,決定的主體是政府。它是個概念化的工具,包含一組要素及相互間關系,也要能具體描述公立醫院服務提供的基本邏輯,需要考慮公立醫院創造的基本價值、如何創造并提供的及財務結果等。
三、概念特征
研究各國公立醫院供給,視角還有體制、制度等,那么公立醫院供給模式與這些概念有什么關系?雖然供給模式概念與它們有聯系,但是不同概念。供給模式概念便有以下幾方面特點:首先,深入醫院微觀內部。傳統經濟學范疇下,通常將企業等微觀主體作為一個黑箱來對待,制度是影響醫院行為的外生變量。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新經濟增長理論發展,傳統微觀經濟學、制度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等融合,體現在逐步把企業等微觀主體的黑箱打開。供給模式的概念,也充分體現這些變化與影響,是要深入醫院內部,把醫院行為也作為內生變量來處理。
其次,視角更為系統。公立醫院服務供給是個系統工程,供給模式所強調的不只醫院行為某一個或幾個特定方面,而是視角上更為系統和綜合。它不僅要考察醫患關系、籌資的構成、醫院行為等多個關鍵要素,也需要放在更大的制度、經濟、社會和政治背景下,考察這些要素相互間關系及作用機制。
最后,重視具體機制設計。從經濟領域,如公共交通、能源、水資源的供給模式概念的應用,目的也是要進行系統的優化。近年來,迅速發展的機制設計理論(Mechanism Design Theory),則提供了如何設計某種機制或規則,提供走出困境并實現特定經濟或社會目標的思路。機制設計理論,在某種意義上是博弈論、制度經濟學和社會選擇等理論的綜合應用。從概念影響淵源來說,供給模式概念也受到機制設計理論的影響,在健康服務領域,強調供給模式,也是要意味著進行系統的優化。
當然,不同概念和視角間,更多是補充作用。雖然,國外在健康領域沒怎么使用這個概念,但在中國衛生健康服務滯后、快速發展、需要系統借鑒國外典型公立醫院供給經驗的時代背景下,應用這個概念工具對公立醫院研究有重要意義。
注釋:
① 利用中國知網(CNKI)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在全部期刊中用“供給模式”關鍵詞進行篇名檢索,檢索日期2010年2月4日。
② 因文章發表到被CNKI可被檢索存在數月時滯,因此,2010年數據比實際數要少。
③ 主要是對Science Direct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ProQuest)、Emerald等數據庫的檢索。
④ WordNet是在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喬治?A?米勒(George A. Miller)的指導下從1985年開發的大型英語詞匯數據庫,有別于一般字典,它包含語義及關系信息。
⑤ Provide語意與supply接近,英文中也有用provide的名詞形態provision。
⑥ 保羅. 薩繆爾森、威廉. 諾德豪斯:《經濟學(第十四版)》,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6年,第85-113頁。
⑦ 具體可參見: 《關于鄉鎮發展的思考》,《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1期,與“江村經濟六十年”訪談記錄。
參考文獻:
[1] Schéele, Siv, A supply model for public transit services [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Methodological, 1980,14(1-2):133-146.
[2] Fukushima, Masao,Yoshiaki Morinaga, Hisashi Mine,A heuristic decomposition approach to optimal control in a water supply model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82,11(4):338-348.
[3] Voort, E Van der. The EFOM 12C energy supply model within the EC modelling system Omega, 1982, 10(5):507-523.
[4] 喬治.斯蒂格勒.價格理論[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2:103-115.
作者簡介:康麗君,女,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編輯部副編審,主要從事期刊出版編輯學研究;徐文杰,女,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編輯部責任編輯,碩士,主要從事期刊出版編輯學及譯文研究。
摘 要:作者對清樣的校對是科技學術期刊出版前的重要環節。編輯對這一環節的重點把握,直接關系到文章的編校質量,本文從5個方面闡述了作者在核對校樣時容易忽略的問題,編輯在發送校樣時可做以提醒,同時,論述了編輯在發送校樣前后的工作技巧。在此基礎上,提出在作者自校環節與編輯的交流互動,最終達到提高文章編校質量的目的,樹立編輯部以人為本的出版意識。
關鍵詞:科技期刊;自校環節;工作技巧;人本意識
中圖分類號:G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5-0126-02
作者對清樣的校對,是文章出版前的重要環節,對這一環節的良好把握,有助于在一定幅度上提高文章的編校質量,同時也是編輯與作者互動交流,解決稿件糾紛的有效手段,尤其對于文章中題目,作者,基金項目和作者簡介等基礎信息的最后一次核對,于作者,于編輯不都十分重要。作者在接收到編輯部的校樣后,每個人的理解有所不同,個別作者不知從何入手來核對校樣,往往容易忽略了最關鍵的內容,這就需要編輯做以指引,從幾個方面引導作者仔細核對校樣。同時,編輯也應做好核對校樣前后的相關工作[1]。
一、作者在核對校樣時的著重點
(一)作者信息及基金項目的及時更新
科技期刊的地腳處一般注有收稿日期,作者簡介,基金項目等內容,其中收稿日期可以體現文章的新穎程度,同時方便作者和編輯核查文章,作者簡介可以從側面向讀者介紹作者及作者的研究方向,以便交流,基金項目更為重要,需與作者的項目結題題目相吻合。但這些信息在作者投稿與校對時可能不會完全一致,中間的時間差,難免會產生一些變化。比如,每年的職評評定之后,作者的職稱、學位都有可能發生變化,基金項目是在審批過程還是已經通過,這都有可能會變化。在最后的核對校樣環節,作者通常希望能夠完善這些重要的信息。而對于編輯來講,應該提醒作者,并幫助作者把這些信息核對準確。
(二)中英文及頁眉的對應修改
科技期刊通常要求題目、作者信息、摘要、關鍵詞、參考文獻有中英文對照的形式,這樣方面國內外的相關檢索。然而,作者在投稿后,如針對專家或編輯部的意見,對文章的相關信息做以修改后,往往會忽略中英文的對照,這種情況非常常見,造成中英文內容不符,這一點編輯應提醒作者著重核對。除此,作者如對文章的題目進行了修改,相關頁碼的頁眉也應修改,這一點,編輯與作者應當共同注意并把關完成。
(三)參考文獻的及時變動
參考文獻是科技文章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很多前人已經完成的成果在文章不必贅述,而是以參考文獻的形式體現出來。這就要求參考文獻的標注要準確,且更新的及時。作者在校對清樣時,有時將參考文獻做以更新,但卻常常忽略在文章的標注,有時還涉及序號和位置的變動,這一點,如果不及時修改,會給讀者造成很大的誤解,也影響文章整體的嚴謹性。編輯應提醒作者注意核對[2]。
(四)圖表及數字、字母的核對
科技類文章的圖表和公式通常較多,這給排版增加了難度,在排版過程中,編輯需自己核對每一個公式的字母,正斜體是否正確,一個字母的誤排就會導致整個公式無法推理,這一點編輯需提醒作者特別的注意,通常,我們會提醒作者做統一的核對規范,如“文中的外文符號應注意正斜體及黑白體,一般變量應斜體,矢量、張量及矩陣應為黑斜體,常量e、π、三角函數、虛數單位i、j、轉置T等等應為正體。上下腳標符號如為標識性的,應為正體;如為量的符號,則為斜體。”作者從專業的角度參照規范一一核對,能夠很大程度提高編校質量。
(五)修改內容的標注方法
隨著網絡的普及,通過發送郵件的方式核對校樣,已經是眾多編輯部普遍采取的方式,然而,編輯部為作者發送的校樣通常是PDF的形式,作者在核對校樣時的標注方式顯得非常重要,很多年齡偏大的專家、學者并不擅長在PDF上做標注,或者因為版本不同的原因,作者標注的修改意見編輯難以識別,甚至沒有看到,這就給編輯部和作者的溝通造成了不便。對于這類作者,編輯要耐心指導,如果實在無法在PDF上完成,可以適當在WORD文檔里面說明,再由編輯對照PDF為作者準確的修改[3]。
二、責任編輯在接收清樣前后的工作技巧
(一)準備工作
在為作者發送校樣前,首先,編輯需要將所有需要告知作者的信息,包括文中需要補充的內容,不夠完善的內容及需要按照編輯部要求修改的內容,一并寫在信中。同時,搜集作者準確的聯系方式,確保發送校樣后作者能及時收到。此外,要考慮出版時間,編輯要為作者預留出充分的校核文章的時間,否則會影響按時出刊。
(二)慎重修改
在修改校樣時,編輯要把握一個原則,對于可改可不改之處,盡量不再做修改,還有一部分整本期刊要保持一致的內容,且不影響作者表達的情況下,盡量保持刊物的一致性。如,El Centrol 波,有的作者寫成El-Centrol波,有的作者寫成El-centrol波,編輯應按照科技期刊的編校規范,使整本刊物保持一致,這種情況下就不能完全按照作者的寫法來改動。對于有爭議的地方,編輯應征求作者的意見,經過協商討論后,再做修改,避免出現修改不當的情況。
(三)校樣留存
經過作者認定的待發表文章,編輯部通常保留2年。已供出現糾紛時查稿核對之用。
(一)作者與責編的互動關系
作為編輯部,對作者和讀者的信件應寄予充分的重視。清對校樣的過程,也是雜志編輯與讀者溝通互動的部分,建立良好的編讀關系,可以引起作者對編輯的尊重和信任,也傳達編輯對作者及讀者的感謝。
清樣校對有助于編輯部高效、高質量地完成出版工作。作者在校對過程中,編輯的引導和示范,可以提高作者對文章的檢查程度,同時,彼此間通過電話及E-mail的溝通與交流可以明晰各自的責任,保證并提高論文質量,尤其在避免著作權及其他權利和義務的糾紛問題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通過清樣校對這一環節,建立良好的編讀互動機制,可以起到培育作者群體的作用,與作者建立長期的編讀關系,引進優秀稿件,有助于編輯部的長期穩定發展。
科技期刊在刊發前請作者自行校對清樣,其重要性不僅體現在控制論文質量上,更體現在尊重作者的知情權和著作權的意義上,樹立科技期刊以人為本的編輯出版意識。目前,比較好的學術期刊,普遍存在稿源大于需求的情況,盡管編輯已經盡量的縮短文章發表時滯,采納優秀文章,但淘汰率還是很高。在這種情況下,往往造成作者與編輯的關系不對等,而實際上編輯部是為作者和讀者服務的,這就要求編輯部在人本意識的指導下,提高對作者的重視和尊重程度[4]。
科技期刊在設置作者自校環節的方案時,應盡量達到方便化、快捷化、人性化。可為作者提供相應的支持軟件,以為作者節省校對文章以外的工作時間,同時提高校對效率。對于編輯部不同的需求及特點,編輯應提前向作者說明。對于文章中或缺或不夠清晰的地方,編輯也應在發送校樣的同時告知作者,以免重復的打擾作者,這里,也應體現編輯部以人為本的辦刊理念,如文獻中缺少年代、卷、期、頁碼;文章中公式編號的改變;文章中圖表中英文翻譯的校正,等,對于這些并不影響文章整體的編校細節,編輯均可以在發送校樣的同時與作者確認并補充全面,不需要在此之前與作者進行溝通。在溝通方式上,也應注重人本效應,編輯應盡量選擇電子郵件的方式,這樣可以給作者充分的修改和理解的時間,尤其是當作者校樣回復不及時的情況發生時,編輯部應先通過郵件的形式進行提醒,如作者沒有響應,再通過電話或者短信的形式溝通,保證編輯與作者的溝通暢通的同時保證期刊正常出版的周期,讓作者時刻感受到編輯部是為作者著想,打造科技期刊的優質品牌。
四、結 語
綜上所述,科技期刊編輯應重視作者的自校環節,逐漸摸索作者容易忽略的問題并及時提示,為作者提供相應的應用暖見,加強與作者的有效溝通,做到作者滿意、讀者滿意、達到提高文章編校質量的目的,同時,堅持以人為本的辦刊理念,通過與作者建立友好的編讀關系,打造優質期刊品牌。
參考文獻:
1 柯文輝,林海清,翁志輝.學術期刊清樣作者校對環編輯的工作要點[J].編輯學報,2013(1).
2 曾麗莉.科技期刊編輯在作者清樣校對環節的行為[J].編輯學報,2011(4).
3 王桂珍,顏志森.作者自校清樣有利于提高科技期刊編校質量[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5 (5).
關鍵詞:組織認同;自我效能感;心理邊界;機制
中圖分類號:F2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8-0123-03
心理邊界是員工個體認識和理解組織內外環境的方法和工具。在組織中,員工個體如何建立自己在特定組織文化背景下的角色定位和組織認同,從而確立自身的認知和行為邊界是一個重要的現實管理問題。在當前深刻變革的社會政治環境下,與物質生活質量的提高、組織管理制度的日臻完善、員工之間交往范圍的擴大等層面的轉型相伴隨的是,組織中不同層級員工共同承擔著強大的社會壓力,緊張、焦慮、無力感等消極的情緒始終影響著員工的日常生活。顯然,這樣的狀態很難為企業員工的良好績效提供強大的心理慰藉和精神支撐。“心理邊界”理論主要研究員工個體對自身、對他人、對組織文化、對組織內部人際關系的理解和詮釋以及這種基于個體認知層面的“理解和詮釋”如何決定或影響員工個體的日常行為。因此,對心理邊界問題的研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然而,從目前我國組織管理理論研究的現狀來看,對心理邊界尤其是員工個體心理邊界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有待引起學界同人更多的關注。
一、員工心理邊界的內涵
“心理邊界”相關的理論研究屬于組織心理學或組織行為學的研究范疇。組織的心理邊界是組織作為一個群體建構的自我表征,是組織領導者帶領其成員構建的關于組織的唯一的、核心的和穩定的特殊信念。組織心理邊界構成了組織的核心價值觀、使命和認知模式,成為組織的核心理念生成機制,提供了成員組織化行為的內在驅動力,成為組織決策和執行的框架[1]。企業等各種組織是由人組成的,因此,組織心理邊界的研究應該更精細化地關注企業家、經理人、員工的心理認知和預期。美國學者卡丁納在《社會的心理疆界》一書中提出,心理邊界是個體間、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固有沉積物,即個體的心理邊界表現在與他人和環境互動過程的行為和情感反應中。個體的心理邊界是個體心理的固有屬性,是個體品性、能力、認知模式、行為習慣、價值觀、信念的范圍或領域界限,表現為個體與他人、環境的心理獨特性和關聯性。周菲和白曉君認為,心理邊界是組織(群體)中的個體能夠實現自我心理控制功能的最終界限。通過個體心理邊界,個體將自我與群體、組織、環境區分開來,是個體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的一種自我體現,是個體適應環境的自我調整、自我監控的心理功能[2]。
本文在綜合以上關于員工個體心理邊界的代表性觀點的基礎上認為,員工心理邊界是在組織的日常運行過程中,員工個體與組織中的其他人(如上級領導、下級員工等)以及組織整體的管理制度和文化的互動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心理舒適區”。在這種“心理舒適區”的范圍內,員工能相對明確的角色意識,即“我是什么樣的人,我在組織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我所在的組織是一個什么樣的組織,這個組織在整個社會中扮演什么角色等”。同時,在這種相對明確的角色意識支配下,員工能很好地服從管理,參與組織創新,且員工自身的滿意度和獲得感都達到良好的狀態。員工心理邊界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交互作用過程,組織制度設計、文化氛圍、組織產品的類型和生產流程等等都會對組織員工的心理邊界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此外,員工心理邊界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組織內部和外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并且,不同類型的員工之間心理邊界的差異度很大,組織認同和自我效能感是測評員工個體心理邊界的基本維度。
二、員工心理邊界與員工組織行為的邏輯關系
員工心理邊界的形成和變動會直接影響員工的組織化行為。如上文所述,員工心理邊界主要是指員工通過與組織和周圍環境進行互動而建構的心理舒適區,是一堵“心理防火墻”。建構這座防火墻的核心要素是組織認同和員工的自我效能感。當組織和周圍環境對員工行為的反饋超越員工自己的“心理防火墻”時,員工就會感到不適與不安,從而影響員工的正常履職行為。反之,當員工個體的心理邊界與組織管理邊界的融合度很高,共享心理區域足夠大時,員工的組織認同和自我效能感都會有較大的提升,最終會促進員工的工作績效。
首先,員工心理邊界的調適有利于提升員工的組織認同,從而加速員工組織化的過程。組織認同是員工個體與組織之間的情感紐帶。從社會認同理論的視角來看,組織認同是員工個體界定自我的一種過程與結果。通過這一心理過程,員工找到自己的歸屬,使孤立的自我與共享的組織發生密切聯系。由此,員工個體對組織整體支持的感知滿足了他自身的心理需求(如自尊、自我實現等),這有助于員工個體將組織身份納入到自我認同中來,進而與組織間建立一種積極的情感紐帶,這種積極情感體驗就是我們本文所論述的員工心理舒適區。也就是說,員工個體心理邊界調適的過程就是員工組織認同逐步提升的過程,兩者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人類都傾向于過有穩定預期的生活。因此,人們努力降低在日常生活中不穩定性。尤其是在不斷變動的外部環境下,人們總會不定期地反思自己是誰,應該怎樣做出適當的行為,以及與自己相關的他人、組織是誰,他們又會怎樣行為,對自己有利或是有害等等。心理邊界的確定可以讓員工在內心建立行為感知和預測系統。在這一系統良序運行時,員工可以較為準確地預測自己行為的結果,可以為組織內部員工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降低“交往成本”。在組織處于急劇變革的時期,組織中員工的心理邊界就會出現變動。因此,在此階段,人們普遍不太確定自己是誰,應該怎樣做,他人會怎樣反應等。在組織變革時,那些隸屬于規模小、地位低的群體中的個體會對變革更積極,因為變革會使他們成為具有比較優勢的新群體成員[3]。相反,那些原本處于優勢群體中的個體員工會感到很迷茫,在重新確立組織中,建構組織認同會比較難。他們在組織變革期間的行為表現也就體現出故步自封和消極應對,為此,需要組織管理者更多的引導,幫助他們重新調整心理邊界,建構新的組織認同。
其次,員工個體心理邊界的調適有利于提升員工的自我效能感,從而提高員工的工作績效。“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為了成功地完成某項特定任務對自己能夠調動起必須的動機、認知資源與一系列行動的一種確切的信念[4]。員工的實際工作績效不僅僅在于組織給予或者他個人設立的績效目標有多高,更主要在于看員工是否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完成這個目標。員工的自我效能感越高,他對自己實現績效目標的信心就越堅定,他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達成目標的活動中。員工的自我效能感,是員工對自己的能力進行衡量與評價的結果。這種源自于內心的評估結果會直接影響和決定員工在完成既定目標過程中的行為選擇和投入努力的大小,并且決定他們在完成組織目標中所表現出來的精神狀態。員工的自我效能感是他們心理邊界確立的重要維度。自我效能感高的員工對自己的能力、自己與組織之間的互動關系有著積極的看法,他們能更有效地根據環境反饋調整自己的心理舒適區,積極地應對環境的挑戰。反之,自我效能感低的員工對自己的看法比較消極和固定,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下,不能及時地調整自己的心理邊界,往往表現為行為的遲滯和工作績效的低下。
總之,員工是企業目標的最終執行者,他們心理邊界與組織邊界的融合程度直接決定了企業績效目標的實現程度。員工的心理邊界受不同員工個體的組織認同程度、自我效能感、信念等的影響。因此,在變革環境下,關注員工的心理邊界將有助于提高員工對變革環境的適應能力,從根本上提高組織績效。
三、員工心理邊界的形成和調適機制
心理邊界的形成和調適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心理邊界的形成和調適的過程應該包括以下幾個彼此互為關聯,相互影響的要素,即主體、客體以及邊界建構的社會環境。主體指組織員工的人格因素;客體指在組織中員工所認知和感受到的組織的價值觀、組織文化等;社會環境具體包括組織管理的整體制度環境、社會發展現狀等等。因此,員工心理邊界的形成和調適機制主要包括以下三個層面:
首先,組織領導者的嵌入性干預機制。領導者的干預是員工心理邊界形成的重要因素。領導者的領導方式和方法直接影響員工的工作狀態和工作績效。在日常的管理過程中,領導者與員工的溝通和交流方式直接影響到員工對組織信息的認知過程,即員工對自我的認識,對組織的感受,對工作角色的認知都與組織領導者的行為方式、領導風格有著直接的聯系。為了促使員工在變革的環境中能適時地調整心理變化,適應組織變革的需要,領導者的嵌入性干預機制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構建:其一,在日常的管理活動中,領導者要對下屬表現出父母親人般的關懷,鼓勵下屬,幫助員工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種難題,經常與下屬溝通,積極與下屬建立信任關系。要經常開展各種活動,促進員工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使員工對組織產生強烈的歸屬感,這樣就有利于提高員工對組織的認同和員工的自我效能感,并最終有利于組織績效的提升。其二,領導者要通過改變下屬的價值與信念,使下屬能意識到工作目標的價值,確立自我概念和自我身份。要提升并滿足員工的需求層次,進而使他們愿意為組織目標的實現付出額外的努力。領導者要適時地幫助不同職業發展階段的員工學習各種技能、積極開發潛能,提高自我效能感[5]。
其次,組織文化的熏染機制。組織文化表征著組織成員共有的認知、行為和符號體系。在組織內部,企業文化的一個重要的作用之一是讓所有的員工對組織的目標、價值觀和理念達成共識。只有在共識的基礎上,員工才能在行動上與組織協調一致。因此,組織文化規范了員工的行為,使員工按照組織期望的方式表現出相應的行為。組織文化使員工具有某種共同感、一體感、身份感,因而對員工的心理邊界具有直接的影響。從組織文化層面進行員工心理邊界的建構和調適主要應該做到以下幾點:其一,定期舉辦組織理念和文化的培訓班,向新員工講授企業文化,企業的考核與業績評價體系、企業使命、愿景、戰略等。通過培訓使員工深刻認識企業理念,為他們快速融入企業奠定基礎。其二,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要消除員工和組織之間的零和博弈情結,樹立共贏精神。資源的相對稀缺性是管理的基本態勢。當基于資源相對稀缺而形成的匱乏情結跟零和博弈情結結合在一起的時候,組織內部員工之間、員工與組織之間的信任度會大大降低。這些都會對員工心理邊界的建構產生消極影響,而共贏精神的發展則會更進一步加強員工的組織認同。
最后,全員參與的組織學習機制。組織學習可以改變組織的認知和行為,因而是員工心理邊界調適機制的重要向度。組織學習是一個社會化和集體化過程,組織的變革過程必然伴隨著組織員工調整認知和行為的過程,也就是組織員工按照新環境下的企業戰略意圖進行認知和行動,使得新的組織目標迅速在其組織成員內實現社會化和集體化。這種社會化和集體化的實現可以使員工及時地調整心理邊界,適應組織變革的需要。具體的組織學習機制建構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要完善組織機構,建立負責發現環境變化的部門,理順組織的信息傳送渠道,以便及時發現管理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其二,加強對管理人員的培訓,提高他們系統思考問題的能力,以便組織能夠有效正確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其三,建立定期和公開的討論與反省機制。一個定期的討論和學習制度有助于提高組織管理者和普通員工學習的自覺意識,有助于提高員工的自我效能感。
參考文獻:
[1] 穆軍全,邢彥娟.組織心理邊界及其構建的路徑探析[J].學理論,2010,(6):95-96.
[2] 周菲,白曉君.個體心理邊界:企業心理邊界研究的基本命題[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33-37.
[3] 周菲,白曉君.國外心理邊界理論研究述評[J].鄭州大學學報,2009,(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