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黃鱔養殖

黃鱔養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黃鱔養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黃鱔養殖

黃鱔養殖范文第1篇

一、池塘條件及水體要求

常規養魚池,池底平坦,有少量底泥,進排水便利,避風向陽,周邊無較大噪音。水深在1m以上,水位穩定,水源充足,水質較好,水體酸堿度為中性。

二、網箱的制作及設置

養鱔網箱采用框架式網箱,網箱框架可用木、竹或鋼材制作。在網箱四角打樁,形成支撐架,將網箱往四角拉緊,使箱體懸浮于水中。

1.網箱的制作:用無節30目聚乙烯網片制成高1.2m、長寬比為1∶(1~3)的方形敞口式固定網箱,箱口加設倒檐,面積在15~25m2/口較佳。

2.網箱的設置:用毛竹在塘內搭設支架,將網箱水平固定在支架上,箱體底部拉伸繃緊固定,網箱入水70cm。箱與箱之間一般間距1米,行距2米。

3.池塘設置網箱的數量:視池塘大小、餌料條件、配套條件而定,一般網箱面積占池塘面積1/10左右。

4.附屬設施:附屬設施主要是食臺、棧橋等。食臺一般用木板制成長0.6米、寬0.4米、高0.1米小長方形的框狀,框底用聚乙烯網片編織圍成,食臺固定在水面下0.1米處。食臺一般每10個平方米左右的網箱設置1~2個,20平方米以上的可設置2~3個,棧橋對于規模養鱔較為重要,它是供管理人員在較多網箱之間進行操作的紐帶和橋梁。

三、鱔種放養

1.鱔種來源:在人工繁殖的鱔種尚無批量供應的情況下,現仍以鱔籠和地籠捕捉的野生鱔種為主。但不能使用鉤釣捕捉或電捕捉的鱔種。最好選用體色呈黃色并有大斑點或體色青黃的鱔種。鱔種應帶水運輸,運輸時間應短,還要避免高溫運輸。

2.放養規格及時間:鱔種要求體質健壯,規格整齊,體表光滑,無病無傷。全年均可放養,以5月份以前和8月份之后放養的養殖成活率較高,6~7月份放養的成活率相對較低。5月份之前放養30~40尾/公斤,8月份之后放養規格為20~30尾/kg。

3.放養密度:放養的密度根據養殖水平、養殖水體的質量、鱔種供應量、飼料供應量以及養殖時間等到方面確定。放養量一般為2kg/m2左右,若每公斤20~40尾,可放40~80尾左右,同一網箱中規格要盡量整齊。

4.放養前的準備工作:

(1)網箱進塘:網箱應在放種前一個星期下塘架設完畢。

(2)水草移植:一般移植水草有水花生和水葫蘆等,要求水草的面積占網箱面積的70%~80%。

(3)魚池消毒:魚池消毒按常規的辦法進行,一般用生石灰石等即可。

(4)鱔種消毒:用3~4%食鹽水浸泡鱔種5~10分鐘;或用10~20mg/L高錳酸鉀溶液藥浴10~20分鐘。

(5)套養泥鰍:泥鰍在網箱中生活有利于黃鱔的生長。在黃鱔馴食結束后每平方米放養3~5尾泥鰍。

四、餌料投喂

1.飼料的種類:黃鱔一般以小雜魚、蚯蚓、螺螄、蚌肉、蠅蛆、蠶蛹為主,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飼料。

2.鱔種馴食:鱔種入箱后三天內不投飼,讓其呈饑餓狀態,第四天或第五天傍晚開始投喂少量的蚯蚓或小雜魚或螺蚌肉,投喂量為黃鱔體重的1%~2%。在7~10天之內完成馴飼工作。

3.投喂次數:根據黃鱔晝伏夜出的生態習性,以傍晚投喂為主,尤其是在馴食期。以后根據攝食情況可上午投喂養一次。7、8、9是黃鱔的大生長期,每天至少投喂2次以上。

4.投飼量:日投飼量視水質條件、環境條件、天氣、季節而定,馴食期投喂量為體重的1%~2%以后逐步增加到4%~5%,7、8、9月份投喂體重的5%~10%,水溫15℃以下投喂體重的3%。

5.投喂方法:將所投喂的飼料投到飼料臺上。配合飼料要制成條狀為好。在飼養過程中,一般選用同種飼料,以減少馴食次數,縮短馴食時間,保證黃鱔吃足、吃好,吃得習慣。

五、日常管理

1.水質的管理與調節:水質管理工作主要是防止池水變質,及時換水,消毒,穩定水位,設置增氧機。

2.箱體的管理與養護:每天堅持早晚巡箱,查看箱體是否受到損壞、是否有老鼠咬箱、網眼是否被水體藻類堵塞。一般每周要刷洗一次網衣。

3.水草的管理與培養:水草在養鱔中起到防暑降溫、改良水質、支撐鱔體提、供優良棲息場所以及御寒保溫等作用。其中水花生最為理想。網箱中水草要防止水草枝葉長出網外,避免黃鱔外逃。箱內枯死或腐爛的水草及時撈出,并添加新草。

4.日常防范:日常防范主要是指防逃、防泛、防盜、以及防病害。

六、疾病防治

1.黃鱔疾病的預防措施,主要是把握清塘消毒關、水源水質關、種苗質量關、物消毒關、放養密度關、水溫調節關、飼料投喂關、藥物預防關、日常管理關。

2.常見疾病的治療

(1)腸炎病:紅腫,鰓部出血,頭部伸出水面呼吸,頭部發黑,腹部出現紅斑,嚴重時腹部朝上。一般發生在4~10月,病鱔行動緩慢,拒絕攝食。此病有較強的傳染性,發病快,病程短,死亡率高。一是在發病季節每10~15天用漂白粉1ppm遍灑;二是每50公斤鱔種用5克磺胺噻唑拌餌投喂;三是每50公斤鱔用5克大蒜拌餌投喂,連續不斷6天;四是每50公斤鱔用2克西林拌餌投喂。

(2)爛尾病:黃鱔患病后,尾部充血發炎,繼而尾部肌肉壞死或潰瘍,嚴重時尾部爛掉,尾脊骨外露,反應遲緩,頭伸出水面,繼而喪失活動能力而死亡。一是運輸過程中防止機械損傷;二是注意鱔池水質;三是用金霉素每立方米25萬單位浸洗消毒病鱔;四是在發病期間用呋喃唑酮0.24ppm全池潑灑。

(3)打印病:初期食欲不振,流動緩慢,體表背部兩側發炎充血,繼而擴大成豆粒大小的紅色斑點。典型癥狀為上方兩側體表出現圓形、橢圓形的潰瘍,嚴重時潰瘍病灶深凹,邊緣充血發紅。一是用漂白粉1ppm化水潑灑;預防潑一次,治療連續潑三次;二是潑灑紅霉素,一般箱面積30平方米水深15厘米時,用藥量為30萬國際單位;三是用涂抹法在病灶上用毛筆涂抹高錳酸鉀或濃漂白粉。

(4)腐皮病:鱔體因受損傷引起細菌感染所致。體表出現許多圓形或橢圓形紅斑,皮膚糜爛,尤以腹部兩側更為嚴重。防治方法為每50kg黃鱔用磺胺噻唑0.5g摻入飼料投喂,每天1次,5~7天為一個療程。

(5)膚霉病:由于放養密度過大,操作不當或因餌料不足引起黃鱔咬傷,傷口感染霉菌所致。治療方法是用10mg/L孔雀石綠浸泡20~30分鐘。

(6)棘頭蟲病:由棘頭蟲寄生腸道引起,大量寄生時,鱔體消瘦,伴有水腫,紅腫,嚴重時使病鱔死亡。防治方法為每公斤黃鱔用90%的晶體敵百蟲0.1g,拌餌投喂連續6天。

七、體會

黃鱔養殖范文第2篇

2、用手指去碰野生黃鱔的尾巴,其的尾巴會在你手指上纏繞。養殖黃鱔則不會。

3、野生鱔魚色澤呈現青黃色或橘黃色,肚皮兩邊和身上的花紋和斑點大而深,而養殖黃鱔肚皮通體呈黃色或橘黃色,肚皮兩邊沒斑點或斑點很淺,身上的花紋也不深。

4、野生鱔魚劈開以后血液呈深紅或暗紅色,粘稠,量多。而養殖黃鱔劈開以后血呈粉紅色,量少,像水一樣清。

5、野生鱔魚肌肉發達,握在手里感覺它的力量很大。而養殖黃鱔肌肉松散,感覺有氣無力。

黃鱔養殖范文第3篇

1. 調控水溫 黃鱔適宜生存水溫為15~30℃,最適水溫為24~28℃,水溫超過30℃時攝食量減少,超過32℃時攝食很少,且出現熱昏迷。夏秋季正值高溫季節,日照時間長,陽光充足,鱔池水很淺,如果沒有遮陰物,白天水溫會迅速升到35℃以上,對黃鱔造成危害。所以,必須加注新水,一般每1~2天加水1次,使鱔池水深保持在20厘米。加水時要注意水溫溫差控制在±2℃范圍內。

2. 設置遮陰物 在夏秋季到來前,在鱔池兩邊種植葡萄、絲瓜、帶豆等攀緣植物遮陰,并在鱔池上方搭建棚架,遮陰面積約占池面積的2/3。鱔池中還需移栽水花生、水葫蘆、水浮蓮等水草,水草面積占鱔池或網箱面積的3/4~4/5。

3. 管好水質 “好水養好魚”是漁業養殖生產總結的實踐經驗。夏秋季氣溫高,再加上投餌量大,池水易變質,管理上稍有疏忽,水質就會出現惡化。水質好壞可以通過化學方法測定并分析水體的溶解氧、pH值、總氨、亞硝態氮等基本參數來判斷,也可以通過觀察水色判斷,一般好水呈黃褐色、紅褐色、綠褐色。好水還應“肥、活、嫩、爽”。“肥”指水色濃,浮游植物含量高(20~50毫克/升)并形成水華。水的肥度常用水體透明度來衡量。水體透明度應在25~35厘米之間,即手伸入水中15~20厘米處彎曲手腕時五指若隱若現作為肥度適當的指標。“活”指水色和透明度常有變化。水色不僅要求有日變化,而且要求每半個月有周期性變化。“嫩”指水肥適中,水不老。水老則水色發黃、發褐或發白。“爽”指水質清爽,水色不太濃,透明度不低于20厘米,浮游植物含量在100毫克/升以內。為保持良好的水質,除堅持每1~2天換水1/2或1/3外,每7~10天潑灑1次生石灰,使水體pH值保持在7.0~8.0之間;平時還要及時清除池中殘餌和污物。

4. 科學投餌 夏秋季水溫很適宜黃鱔的生長,只要餌料營養能滿足黃鱔的需求,鱔體增重很快。因此,投喂的餌料不但要保證數量,而且更要注重質量。在質量上,一定要新鮮,變質餌料不可投喂,對動物性餌料要進行清腐消毒。在品種上,凡有條件的養殖戶最好投喂鮮活餌料;也可與人工配合飼料按1∶1或2∶1比例攪拌投喂。單純投喂小雜魚等鮮活餌料,投喂量為黃鱔體重的10%~15%;若配合飼料蛋白質含量達到45%以上,則飼料投喂量為黃鱔體重的2%~3%,每天早、晚各投1次。秋天水溫逐漸降低,上午和晚上攝食減少時,可以逐漸集中到水溫較高的中午投喂,每次投喂餌料數量要足。

5. 防止缺氧 養殖池中黃鱔密度大,池底殘餌等有機物累積多,產生有害氣體多,水溫高、天氣變化時容易發生缺氧。在低氧狀態下黃鱔浮頭,反應遲鈍,遇此情況應立即加注新水,減少投餌量,采取增氧措施。生產中常使用增氧機增加水體溶氧量。增氧機使用要遵循“六開三不開”的原則。“六開”即晴天時午后開、陰天時次日清晨開、陰雨連綿時半夜開、下暴雨時上半夜開、溫差大時及時開、特殊情況下隨時開;“三不開”即早上日出后不開、傍晚不開、陰雨天白天不開。

6. 加強巡池 巡池時發現病鱔、死鱔,應立即撈出,并分析死因,對鱔池進行消毒。經常檢查水位的深淺,池壁和池底有無裂縫以及排水孔攔魚網是否完好。

黃鱔養殖范文第4篇

一、建開放式飼養池。

適合在長年有溫流水的地方建池。優點是流量穩定,適于較大規模的經營。缺點是有區域局限性。飼養池用磚和水泥砌成,每個池的面積為20平方米,池深為40cm,寬1-2m,池埂寬20-40cm。在池的相對位置設直徑3-4cm的進水管、排水管各2個。進水管與池底等高,排水管1個與池底等高,1個高出當底5cm,進排水管口均設金屬網防逃。將若干飼養池并列排成1個單元,每單元的面積最好不要超過500平方米。

二、投放鱔種:

飼養池建好之后,將總排水口塞好,灌滿池水浸泡5-7天后將水放干,然后將底下的排水孔塞住,放水保持每個池內有微流水,水深5cm,這時即可放養。鱔種在放養前為了防止水霉病同時也為了消除鱔魚體表的寄生蟲,需要對鱔苗進行消毒,用孔雀石綠溶液浸浴20-30分鐘即可,浸浴時間以黃鱔的承受能力靈活掌握,適當時間即可,不要浸浴時間過長,以免對幼苗照成傷害。鱔種消毒后及時放養,規格為每平方米投放鱔種4-5kg。同池的鱔種要保持大小相當,這樣可以避免幼苗大食小。

三、投喂飼料

黃鱔屬于魚類中的肉食種類,喜食新鮮的飼料,所以在投放飼料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在放養3-5天時,將螺蚌、蚯蚓、蛙肉等肉食飼料切碎,放在飼養池的餌料臺內進行引食,同時逐漸增加水流流量。第一次喂養黃鱔的投飼量尤為重要,可為黃鱔總體重的1%-2%。第二天對餌料臺進行檢查,若飼料全部吃光,第二次投放飼料時可增加到黃鱔總體重的2%-3%,隨著時間的延長,飼料可逐漸增加到黃鱔總體重5%左右。隨著黃鱔的幼苗的食量的增加,可以再原有的飼料中摻入蠅蛆、蠶蛹、動物內臟(煮熟后)和菜籽餅、血粉、豆餅、魚粉、麩皮、瓜皮、米糠等,逐漸讓黃鱔適應飼料直至完全投喂人工飼料,從而使成本得到降低。但總體飼料的蛋白質應保持35%以上含量,以確保黃鱔的健康的生長。

四、疾病的防治:

1 感冒病

由于注入新水的溫度太低,黃鱔一時不能適應而引起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使用溫度太低的井水或泉水給鱔池換水之前,應經地面流過一定距離,使水溫升高接近原鱔池水溫時,再注入池內。當秋末冬初水溫降低到12℃以下時,黃鱔開始入穴越冬,此時要排干池水,保保持池土濕潤,并在池土上面覆蓋一層稻草保溫,以免池水冰凍。

2 毛細線蟲病

毛細線蟲寄生在黃鱔腸壁粘膜層,破壞組織,使腸中其它病菌侵入腸壁,引起發炎,如果大量毛細線蟲寄生,也可直接造成黃鱔消瘦死亡。

防治方法:按每50公斤鱔魚用90%的敵百蟲晶體4-5克,拌豆餅粉1.5公斤,作成藥餌投喂。

黃鱔養殖范文第5篇

黃鱔肉味鮮美,營養豐富。據測定,每100克黃鱔肉中,含蛋白質18.8克,脂肪0.9克,磷150毫克,鈣38毫克,鐵1.6毫克,還有維生素A、維生素B2和維生素B1及多種微量元素;百克鱔肉的含熱量為347.5千焦。黃鱔蛋白質中氨基酸含量十分豐富,并含有人體所必需的多種氨基酸。脂肪中不飽和脂肪酸較多。在30多種常見淡水魚中,黃鱔肌肉中鈣和鐵的含量居第一位,蛋白質含量位居第三,僅次于鯉魚和青魚。黃鱔是一種高蛋白質、低脂肪食品,是中老年人的營養滋補品。

鱔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民間流傳有“夏吃一條鱔,冬吃一枝參”的說法。歷代本草中都有黃鱔藥用記載。其味甘,性溫,補虛損,除風濕,通經脈,強筋骨,主治癆傷、風寒濕痹、產后淋瀝、痔瘺。

現代醫學對黃鱔的藥用價值也進行了初步研究,從黃鱔肉中提煉出一種“黃鱔魚素”,這種物質具有顯著的降血糖作用和調節血糖的生理機能,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療佳品。

(來源:文章屋網 )

相關期刊更多

水產科技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

江西飼料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江西省糧食局

云南農業科技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云南省農業科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远安县| 定西市| 神木县| 新巴尔虎左旗| 湛江市| 南华县| 横峰县| 木里| 天门市| 资源县| 庆城县| 土默特右旗| 利川市| 广州市| 克什克腾旗| 潼关县| 财经| 海伦市| 马边| 清苑县| 德兴市| 十堰市| 攀枝花市| 泸水县| 彰化县| 保德县| 石门县| 凌云县| 思南县| 合川市| 资兴市| 鸡西市| 定襄县| 湘乡市| 韶关市| 沁阳市| 屯留县| 清镇市| 永丰县| 凌海市| 乌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