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滴水穿石的啟示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第一段:1自然段,介紹了太極洞一塊石頭上被滴穿了一個洞,成了一大奇觀;
第二段:2、3自然段,寫滴水穿石的來源,告訴我們要目標專一,并舉出幾個例子,擺明觀點,我們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
第三段 :4、5自然段,寫雨水沒被滴穿的原因 ,告訴我們要牢記滴水穿石的啟示;
(來源:文章屋網 )
今天,我們學習了《滴水穿石的啟示》,這篇課文給予了我許多啟示,但,更重要的是讓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剛看題目,不由得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想:“滴水穿石的啟示到底是什么呢?”一股好奇心吸引著我讀下去。
在安徽廣德太極洞內,有一塊狀如臥兔的石頭,石頭正中有一個光滑圓潤的小洞,這個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看到這里,我不由得發出了疑問,這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哦!原來后面有解釋呀!在這塊石頭的上方,總有水滴鍥而不舍的滴落下來,而且總滴在同一個地方,堅持不懈,終于滴穿了石塊。
拿這夜以繼日的水滴,來對比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我們還不如這滴水目標專一呢!在學習的道路上有許許多多地“頑石”,與其和它們躲著,自己騙自己,還不如勇敢的面對,與它們作斗爭,學習水滴那永不放棄的精神,將學習上的一塊塊“頑石”全部“滴穿”。水滴是渺小的,也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卻能滴穿石塊。只要我們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就一定什么事情都能做成。
滴水的力量對于巖石來說,簡直是微不足道,但它竟能夠穿石,原因就在于它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持不懈。只要能像小水滴那樣不懈努力,成功的大門必定為他敞開;反之,不去努力,盡管天資聰明,也會一事無成。
歷史上有名的書法家王曦之,他那自成一體的書法,是他長年累月刻苦練習而成的。他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傾心于習字。他還常常來到河邊,用鵝卵石練習投擲,用薄石片練習打水漂。長此以往,他的腕力、臂力過人,所以他的字蒼勁有力、入木三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他從小就顯露出了在音樂上的才能,一生創作了許多優秀的音樂作品,可是他在二十六歲時開始耳聾,晚年全聾。但孤寂的生活并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而是靠著“滴水穿石”的精神,寫出了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著名化學家諾貝爾,在發明炸藥時,他的弟弟被炸死,父親被炸成殘廢,可是他并沒有放棄,依靠著“滴水穿石”的精神,克服種種困難,終于在炸藥發明上取得卓越貢獻,為人類的文明付出了努力。司馬遷,他10歲開始讀古書,學習十分認真,遇到疑難問題,總要反復思考,直到弄明白為止。他父親司馬談死后,開始動手編寫《史記》,后來觸怒了皇帝,被捕入獄,受盡了,但他以驚人的毅力活了下來,發憤著書。正是因為他這種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精神,在他55歲那年終于完成了偉大的著作——《史記》。
由此可見,只要有專一的目標,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可以成功。
湖濱中心小學五年級:吳陽
1. 繼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
2. 理解課文內容,領悟滴水穿石的啟示。
3. 引導學生憑借課本具體的語言材料,讓學生懂得要實現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憑借課本具體的語言材料,讓學生懂得要實現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
教學難點:
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理解課文,領悟滴水穿石的啟示,以文化人。
課前準備:教師:教學課件 學生: 收集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人例子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 聆聽水滴,初悟“啟示”
1. 上節課老師帶領大家走進了安徽廣德的太極洞,給老師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那塊狀如臥兔的石頭,而是那接連不斷的水滴聲。你聽!(播放水滴聲)
2. 它就是這樣不知疲倦地滴著,它滴穿了石頭,也滴進了老師的心房,它一次又一次撞擊著我們的心靈,給人啟迪。你從這滴答滴答的水滴聲中感受到了什么?
【設計意圖:學生在水滴聲中勾起了對課文的回顧,情不自禁地回想起那些與“滴水穿石”意思相近的詞語,巧妙地引出了本文的論點】
3. 課件出示:
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標專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塊滴穿。如果我們也能像水滴那樣,還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4. 第一句話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 “如果我們也能像水滴那樣,還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這是個什么句子?什么意思?這一段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6. 齊讀第二自然段,指導讀好反問句。
二、 品讀名人,深悟“啟示”
1. 過渡:作者說如果我們目標專一,持之以恒,什么事情都能做成,你信嗎?怎樣才能讓讀者也相信這個道理呢?課文用的是什么寫法?(舉例)
默讀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舉了哪幾個人的例子?
2. 根據回答板書:李時珍 愛迪生 齊白石
3. 我們來看第一個例子,出示句子:
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從小立志學醫。他翻山越嶺,走遍了大半個中國,訪名醫,嘗藥草,經過二十幾年的不懈努力,終于寫成了藥學巨著《本草綱目》。
4. 李時珍的目標是什么?為什么要編寫《本草綱目》?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5.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李時珍是如何持之以恒的?
(1) 抓住 “二十幾年”這個關鍵詞,引導學生談感受“目標專一”。
(2) 二十幾年,由30多歲的青年到60多歲的老人,人的一生能有幾個這寶貴的二十幾年!這二十幾年他都做了些什么?他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呢?(引導學生聯系四年級學過的《李時珍夜宿古寺》的內容,再現李時珍翻山越嶺、訪名醫、嘗藥草等畫面)
【設計意圖:這一教學過程緊緊抓住“二十幾年”這一個詞,引導學生談感受并再現李時珍翻山越嶺、訪名醫、嘗藥草等畫面,巧妙整合了學生所找出的關鍵詞】
6. 指導朗讀:
在這二十幾年中,他翻山越嶺,走遍大半個中國,不知承受了多少寂寞和艱辛,他放棄了嗎?(女生讀描寫李時珍的句子)
在這二十幾年中,他遍訪名醫,不知要遭受多少白眼和挫折,他放棄了嗎?(男生讀描寫李時珍的句子)
在這二十幾年中,他不知親自品嘗過多少帶毒的藥草,那要面臨多少次死亡的威脅啊,他放棄了嗎? (全體讀描寫李時珍的句子)
7. 就是憑著這份決心,這份艱難的探索,這份不懈的努力,他終于寫成了藥學巨著《本草綱目》。(補充《本草綱目》相關資料,體會李時珍的成就)
8. 學了李時珍的故事,我們明白了(課件出示):
目標專一、持之以恒,所以 。如果我們也能像 那樣,還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設計意圖:教者的激情小結以及背景介紹,幫助學生孕育了情感,學生自然而然走進文本,觸摸文本,從而真切地體會李時珍為寫成《本草綱目》付出的艱辛,感悟李時珍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9. 學法指導:抓住關鍵詞語體會人物像水滴一樣的精神,在此基礎上練習有感情朗讀。
10. 自學二、三兩事例:運用剛才的學習方法自學二、三兩個事例,想一想他們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在你有所感悟的地方作批注。
(1) 學生自學,教師相機指導。
(2) 交流
過渡: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并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幼年生活也比較艱苦,可是他為什么能成功?
① 學生談愛迪生成功的經歷。
② 哪個詞最能看出他像小水滴那樣“目標專一、持之以恒”?
師生補充講述愛迪生的故事。
③ 師:5年過去了, 10年過去了,幾十年過去了,他像小水滴一樣鍥而不舍,日日研究,月月研究,終于成為聞名世界的發明大王,為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
④ 愛迪生的故事讓我們明白(課件出示):
目標專一、持之以恒,所以 。如果我們也能像 那樣,還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過渡:誰來講講齊白石的故事?哪個詞最能打動你?
① 引導學生抓住“始終”“不叫一日閑過” “數十年”“堅持不懈”等關鍵詞體會齊白石像小水滴那樣目標專一、持之以恒。
② 欣賞齊白石的作品,找共同點(由作品的落款可知共同點是:都是齊白石高齡所作的畫)
③ 師:九十幾歲還能畫出這樣的畫,我們可以看出他的生命不止,對藝術的追求不歇。(引讀描寫齊白石的語句)
④ 齊白石的事例同樣讓我們明白(課件出示):
在安徽廣德太極洞內,有一塊狀如臥兔的石頭,可是,石頭的中央有一個洞,小洞是怎樣形成的呢?原來,是因為小洞上面有水滴連綿不斷的像這個地方一直滴,就這樣,過了數百年、數千年甚至數萬年……水滴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往下滴,終于滴穿了這塊石頭,成為今天的太極洞奇觀。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有一次,司馬光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于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于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墻,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于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從中,我得到的啟示是:做一件事,應該先找到一個目標,然后,照著這個目標堅持不懈、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去練習,成功,就會向你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