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鴻門宴原文

鴻門宴原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鴻門宴原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鴻門宴原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鴻門宴;姓氏稱謂;職官文化;考辯

《鴻門宴》出自《史記-項羽本紀》,不僅反映了楚漢時期的歷史面貌,而且其中豐富的內容和生動的形象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形象,這是對我國古代豐富的歷史文化的一種寫照,本文對其中姓氏、稱謂和職官三個部分進行研究,對其中蘊含的深厚歷史文化進行賞析。

一、姓氏字號文化內涵

在先秦時期,人物的姓氏和名字具有不同的概念,其所蘊含的功能和意義都截然不同,姓代表著一種族號,氏代表著姓的分支,鴻門宴中的人物很多,其中的姓氏字號也非常豐富,作者司馬遷對這一文化現象進行了詳細的記錄。例如楚霸王項羽的“項”其實是氏,因為項羽的祖先項燕等在楚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楚王將項這個地方封給了他們,所以項氏祖先就把項當做自己的姓氏,戰國之后,人們對傳統的宗法制度進行了改正,姓氏開始融為一體,在漢朝時期人們便難以對其進行區分了。根據《廣韻》記載,楚國貴族燕被封在項地,被齊國滅亡之后,他們就以國為姓,燕本是楚國的貴族,羋姓,所以項氏出于羋。不僅如此,古人的姓還可以隨意更改,例如項伯在鴻門宴中為劉邦立了功勞,所以劉邦稱帝后改其姓為劉,除了姓氏之外,古人還對自己的字號非常重視,名字具有社會成員之間彼此區分的重要作用,秦漢時期,古人為自己命名都帶有一種質樸的風格,而且名字也帶有一定的寓意,體現了一種審美取向,如《鴻門宴》中涉及到的人物:范增、良、陳平、曹無傷、靳強,名字的含義主要是對于民眾幸福的企盼,例如夏侯嬰、秦君子嬰等,對“嬰”的使用表達了父母對子女的珍惜愛護之情。如項莊、紀信就表達了對道德人格的追求,因為受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風俗的影響,這時候的取字大多屬于單字,有些取雙字的例如子嬰其實也是單名,“子”在當時是一種附加的成分,并沒有實際意義。其實在秦漢時期,我國家出現了避諱,對神明和君王的字號都要避諱,認為二名非禮,除了名之外還有字,古代男子在到了加冠的時候會被取字,例如項羽,羽不是名而是字,籍才是項羽的名,字是古代男子成年之后在社會交際中所用的正式名字,只有長輩才有權利稱名,而同輩之間只能稱字,如果隨意稱對方的名是一種沒有禮貌的行為,如果到了五十歲并且地位尊貴的話,可以稱呼為“伯、仲”,因為這種習俗,項伯作為項羽最小的叔叔,卻被纏字“伯”。

二、稱謂語的文化內涵

稱謂語在當時是一種因為身份、職業、社會關系而形成的一種名稱,其主要是滋生在復雜的文化觀念中,在《鴻門宴》中,人在社會交往過程中會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對對方的稱呼,來表現兩人的社會地位和關系親疏等,體現了先秦的禮儀文化,在《鴻門宴》中稱謂語可以分為三類,分別是普通社會稱謂、職務性稱謂和親屬稱謂。而普通稱謂又可以更具情感程度分為褒義、貶義和中性三種。褒義主要是出于對對方的尊重,張良在當面時稱劉邦為大王,在背后就稱其為沛公,王和公是古人對尊者的敬稱。例如劉邦與張良交談時,稱張良為君,君在戰國時期是一種爵名,表達了對身份尊貴的人的稱呼。另外有一些社會約定俗稱的稱謂,如項羽稱樊噲為壯士,屬于一種社會稱謂。而貶義稱謂是對對方一種貶稱的稱謂,一種是真性貶義另一種是開玩笑,真性貶義是處于輕視和厭惡,例如劉邦與張良對話中的“鯫生”,鯫是小魚的意思,“鯫生”其實是表達對隨意出歪主意的書呆子的憎惡。范增在勸說項羽謀殺劉邦不成的時候說的“豎子”其實是對項羽失望的一種表現。而假性貶義稱謂雖然表面上是貶義,實際上是謙稱。如劉邦在項羽面前謙稱自己為“臣”臣本是男隸,后來用作自稱,表達下屬的自謙。除此之外,因為深受封建地位貴賤有別的影響,還存在著職務性稱謂,如“懷王、大王、將軍”等,用官職來稱呼對方表達一種尊敬,其中秦王是國名加王名,而懷王是謚號加王名。

三、職官爵位中的文化內涵

我國的古代職官制度具有悠久的歷史,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完備,在楚漢時期官爵制度更為復雜,當主要還是秦朝基礎上的三公九卿制度,在《鴻門宴》中,職官制度分為軍事和行政兩大系統,在戰爭時代,職官制度以軍事職官制度為主,其中曹無傷的官職就是左司馬,司馬原是古代朝廷管理國家和軍隊的事務的高級官員,在楚漢時期,司馬主要是將軍之下的軍事長官,因為古人戶外崇左,所以左司馬屬于正職。在漢代,大將軍、將軍、校尉等軍職都把司馬作為屬官,主要是對平常的軍中事務進行管理,在戰爭情況下作為軍略會議的參議者。除了官職,古代的爵位也非常重要,爵位是對有功者或者宗室子弟的一種嘉獎,封號不能世襲但是爵位可以世襲,在我國西周時期,爵位可以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到了戰國時期變成了君、侯、卿、大夫四等,例如在《鴻門宴》中有個當陽君,當陽君就是項羽戰將英布,因為楚懷王將將英布封在湖北當陽,所以稱為“當陽君”。劉邦稱帝后,封張良為留侯,侯也是屬于爵位。

四、總結

從《鴻門宴》可以看出其表現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習俗等,在姓名稱謂還是官爵等都有一定的人文內涵,在我國古代的禮制下,這樣才能促進我國古代的和諧和穩定,所以《鴻門宴》中流露出的理性社會精神這是我們現代人所需要學習的。

參考文獻:

[1]曹爽.《鴻門宴》之姓氏稱謂與職官文化考辨[J].蘭臺世界,2011,19:50-51.

[2]龍星宏.高中古文中常見文化常識教學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3.

[3]周婷婷.史漢比較研究專著專論敘錄[D].河北大學,2012.

[4]盧潔.中國古代職官稱謂研究[D].云南大學,2015.

鴻門宴原文范文第2篇

下面我們分項舉例來探討這個問題。

(一)比喻

如:“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過秦論》)句中運用了比喻修辭,若譯為:“有像用席子卷東西一樣奪取天下,像用包裝東西一樣攻取天下,像用口袋裝東西一樣占領天下的意愿,吞并八方的雄心。”雖然保留了原文的形象性,但很不精練。因此,不如譯為:“有奪取天下、占據土地、控制四海的大志,兼并侵吞各國的雄心。”

再如:“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過秦論》)前句應當將比喻手法譯出,而后句要譯出比喻方法就比較困難。

(二)引用

直接引用不可譯成間接引用。例如:項王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鴻門宴》)不可譯為:項王下令第二天犒勞士兵,替他打敗沛公的軍隊。

用典可以使文章含蓄雋永,但翻譯卻很困難,在準確明了和含蓄雋永兩方面難以兼顧。如果所用的典故是人們比較熟悉的,則不必翻譯,如班門弄斧、夜郎自大、塞翁失馬等成語,再如“載舟覆舟,所宜深慎”(《諫太宗十思疏》)等句子。而相對生僻的典故,可以加上補充說明,使句意明確。

例如:“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滕王閣序》 )

可譯為:(今日的宴會)好比當年梁孝王聚賢飲酒賦詩的睢園竹林;在座的詩人文士,豪爽善飲的氣概或許可以超過當年好酒的彭澤縣令陶淵明……

還可以意譯。例如:“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滕王閣序》)

《莊子·外物》中有鮒魚在干涸的車轍中求活的寓言,應譯為:在奄奄待斃的時候,仍然開朗樂觀。

(三)借代

借代手法有局部代整體、特征代本體、形象代抽象等類型,翻譯時要譯出本體意義。如“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應將“低眉”譯為“低頭”;“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宜將“縉紳”譯為“位居高位之人”或“士大夫們”。

但是有些以形象代抽象或以抽象代具體的借代,由于借體比較常見或為了保留原句強烈的修辭效果,可以保留借體,如“春秋”“歲月”(代指時間)。再如:“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中的“絲竹”,“顧以為身殘處穢”中的“穢”。

(四)互文

互文手法使句子形式整齊、節奏鮮明,一般說來,譯文要注意意思完整但不應損害句式特點,當然這主要是針對整句而言的。

例如:“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孔雀東南飛》)應該翻譯成“東西南北栽著松柏,左右前后種上了梧桐”。

(五)摹狀、反問、夸張等

摹狀在翻譯時要力爭譯出原文中所摹的形、聲或色,以保留其形象生動的修辭效果。

例如:“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側兮”(《詩經》),宜將“坎坎”翻譯為“篤篤”之類的擬聲詞。

反問是一種表達強烈感情的修辭方法,有時為了增強語氣,可以將反問語氣翻譯為感嘆語氣,但不可翻譯為疑問或陳述語氣。如“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等句子。

鴻門宴原文范文第3篇

高中語文教材必修1《鴻門宴》中有一句“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中的“謝”字,書下面的注釋為“道歉”,許多解讀《項羽本紀》的人也都認為這個“謝”字是“謝罪”的意思。筆者認為這個“謝”字絕對不能講成“道歉” “謝罪”的意思。為什么呢?因為文言實詞的每一種義項都有其具體的語言環境或歷史環境,脫離了具體的語言環境或歷史環境,該詞的意思就很難解釋通。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謝”字在具體的語言環境或歷史環境的義項。

如《孔雀東南飛》中有一句“阿母謝媒人”,此句所處歷史環境為劉蘭芝被遺回家后,還對前夫焦仲卿寄予希望,所以拒絕改嫁,因而其母親代她拒絕媒人的提親,所以此句中的“謝”字可以解釋為“推辭,謝絕”。

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一句中的“謝”字,根據歷史環境和形勢可以解釋為“道歉,認錯”之意。當時的歷史形勢是秦王拿到和氏璧后,“無意償趙城”,在趙弱秦強的歷史背景和當時獻璧的形勢下,藺相如不可能硬去搶已被秦王“傳以示美人及左右”的和氏璧,于是相如佯裝:“璧有瑕,請指示王。”將和氏璧騙到手后,“相如因持璧卻立”,并不卑不亢地說:“……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秦王在這種情形下,“恐其破璧”,且也意識到自己欺詐騙璧之實已暴露,才“道歉,認錯”。

再如《鴻門宴》中“乃令張良留謝”一句,當時的歷史環境是劉邦為了逃命而丟下屬下“脫身獨騎”,但是為了不引起項羽的懷疑,必須要留下一個人善后,此種形勢下的善后無非是禮節性的向項王告別,迷惑糊涂的項王,所以根據這一歷史環境,此句中的“謝”字應理解為“辭別”。

再如《鴻門宴》中“噲拜謝,起,立而飲之”一句中的“謝”字應理解為“感謝”之意。當時的歷史環境是糊涂蟲似的項王對敵方將領樊噲有些英雄相惜,相見恨晚之意而“賜之卮酒”,因而樊噲要表達“感謝”之意。

還如《孔雀東南飛》里有一句“多謝后世人”中的“謝”字的語言環境,講的是一對對愛情忠貞不渝的戀人活生生被封建禮教的惡勢力拆散后,焦仲卿“自掛東南枝”,劉蘭芝“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雙雙殉情,造成了千古遺恨,作者對后世人發出的勸誡,所以根據此處的語言環境,句中的“謝”字應理解為“告誡”。

還如《陌上桑》中“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一句,當時的語言環境是使君大人看到羅敷貌美,就想娶之為妾,就詢問羅敷愿不愿與自已共坐一輛車去使君府,故此處的“謝”可以理解為“告訴”“詢問”。

據此筆者就從語言環境和歷史環境的角度來探討一下“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 中的“謝”字的新解。

“道歉” “謝罪”都是承認自己有罪,而在楚漢相爭之初,劉邦尚處在劣勢,用原文中的話說就是“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劉邦此時無論如何都不會承認自己有過錯,更不會承認自己有罪,否則就會授人以柄,給項羽以攻打自己的借口,而且當時的項羽已經“大怒”,并放出狠話:“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此時劉邦若認罪道歉,那無異于將手伸給項羽咬。我們姑且不論項羽因政治上的幼稚會不會去攻打劉邦,但以劉邦政治手腕的老道,他是決計不會承認自己有罪而授人以柄的。

筆者認為“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中的“謝”字,只能是“解釋”的意思。在當時楚強漢弱的背景下,以劉邦政治上的老道,他主觀上一定會通過解釋,將劉、項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之間的必然性矛盾淡化為偶然性矛盾,化大為小,避重就輕,將項羽對他的敵意說成是項羽對他的誤會,使本來在政治上就十分糊涂的項羽更加糊涂,以便利用項羽政治上的糊涂,避免與項羽在此時攤牌。既然是誤會,那就只需要“解釋”而不需要“道歉” “謝罪”了,劉邦也正是這么做的。這點可以從見項王之前和見項王之后,劉邦的說辭得到印證。

我們先來分析劉邦見項羽之前的說辭,具體解讀劉邦的心理。在見項羽之前,劉邦已與項羽的“季父”項伯“約為兒女親家”,并通過“親家”給項羽造成了一個先入為主的印象:“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遺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此段說辭,劉邦已經把自己成功塑造成了一個對項王忠心耿耿的“臣”下,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項王,正如樊噲所說“勞苦而功高”,既然有功,何罪之有,為什么要“道歉” “謝罪”呢?所以說“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中的“謝”字應該理解為“解釋”的意思。

鴻門宴原文范文第4篇

一、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高考考查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盡量做到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

二、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例如: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鴻門宴》)

2.“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例如: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夫戰,勇氣也。

3.“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學(學習)不可以已。”(《勸學》)“吾嘗終日而思(思考)矣。”(《勸學》)(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楚人一炬,可憐(阿房宮變為)焦土!”(《阿房宮賦》)

4.“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 “吾、余、予”換成“我”,把“爾、汝”換成“你”。“吾(我)嘗(曾經)終日而思矣(了),不如須臾(一會兒)之所學也。”(《勸學》)

5.“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例如,《燭之武退秦師》中“何厭之有”是“有何厭之”的倒裝。

三、文言文翻譯的要求

文言文翻譯要做到“信、達、雅”三個字。“信”是指譯文要準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于原文,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達”是指譯文要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雅”就是指譯文要優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形象,能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四、文言文翻譯的步驟

文言文翻譯的步驟有個口訣:首覽全篇,領會大意。斟酌字義,動筆翻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難譯句子,前后聯系,跳躍句子(省略句子),補出原意。字詞句篇,連成一氣。如無標點,琢磨斷句。翻譯完畢,檢查仔細。

五、文言文翻譯的原則

鴻門宴原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史記》;《漢書》;語言;比較

司馬遷的《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班固的《漢書》是我國第一部斷代史。兩部歷史散文巨著可謂是兩漢史學上的“雙子星座”,也是中國史學史乃至文學史上的兩座高峰。《漢書》中所寫的西漢二百三十年歷史中,關于漢武帝以前的史事,基本上依照《史記》,其中有五十多篇人物傳記就是依照《史記》的原文增刪改易而成的。本文選擇《史記》中的《項羽本紀》、《呂太后本紀》和《漢書》中的《項籍傳》、《高后紀》的重疊部分作對比,從語言的角度具體描寫兩書的差別,并淺析這些差別所反映的語言現象和思想現象。

關于項羽,司馬遷把他列入了本紀中,其中詳細而精彩的描寫使得《項羽本紀》成為了《史記》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而對于中國的第一個女統治者呂后,司馬遷也將她列入本紀,對其進行了詳細的描述。班固則把項羽放在了人物傳記中,并在傳中大量刪減了《史記?項羽本紀》中的精彩部分――鴻門宴,只留幾語交待,而詳寫在《高帝紀》中。對呂后的描述也分別放在了《高后紀》和《外戚傳》中。《漢書》大多沿用了《史記》的原文,但有增有刪,在內容上有取舍,在文字上有改動,其中有包括動詞、代詞、名詞等同義詞的替換,用字的差異以及句式的差異等方面。[以下出現的例句,均選自(漢)司馬遷著《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和(漢)班固撰《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版,例句后的數字是句子出現的頁碼。詞的排序按照首字音序排序。

(一)同義詞的替換

1.同義動詞的替換

在對《史記》的《項羽本紀》、《呂太后本紀》與《漢書》的《項籍傳》、《高帝紀》(鴻門宴)、《高后紀》、《外戚傳》的重疊部分的對比中,共發現了19例同義動詞的替換,舉例如下。

(1)從――歸

“從”和“歸”都有歸順、歸附的意思。“從”是跟隨的意思,引申為歸順。“歸”是回家的意思,引申為歸附,歸屬,匯聚。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有這樣一句:“項梁曰:‘田假為與國之王,窮來從我,不忍殺之。’”(302)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梁曰:‘田假與國之王,窮來歸我,不忍殺。’”(1800)《漢書》用“歸”替代了《史記》中的“從”。

(2)觀――視

“視”和“觀”都是“看”的意思,但“視”是指一般地看,粗略地看,而“觀”字,《說文解字》解作“諦視”,即注視,有目的地看。《史記?呂太后本紀》中“居數日,召孝惠帝觀人彘”(397)一句,在《漢書?外戚傳》中寫為:“居數月,乃召惠帝視‘人彘’。”(3938)《漢書?外戚傳》用“視”字替換了《史記》中的“觀”字。

(3)烹――斬

“烹”是古代一種酷刑,用鼎來煮殺人,引申為殺、消滅。“斬”指砍斷,引申為殺。“烹”和“斬”都有殺的意思,表示結束生命的方式,但“烹”字在語氣上更重,方式上也表示得更為具體。如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有這樣一句:“項王聞之,烹說者。”(315)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羽聞之,斬韓生。”(1808)。

2.同義名詞的替換

在《史記》和《漢書》描述項羽、呂后的篇目中,共有9例同義名詞替換的類型,舉例如下。

(1)兵――軍

“兵”一般指武器,又指持兵器的人,泛指軍隊。“軍”則是一個集體名詞,指軍隊。《史記?項羽本紀》中“兵未戰而先見敗徵,此可謂知兵矣”(304)一句,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軍未戰先見敗徵,可謂知兵矣”。(1802)

(2)病――疾

疾、病是同義詞,但兩者又有區別。“病”常指病得很重,“疾”則常指一般的生病。在《史記?呂太后本紀》中有一句:“今皇帝病久不已,失惑亂,不能繼嗣奉宗廟祭祀,不可屬天下,其代之。”(403)在《漢書?高后紀》寫為:“今皇帝疾久不已,乃失惑昏亂,不能繼嗣奉宗廟,守祭祀,不可屬天下。其議代之。”(98)《史記》用了“病”字,《漢書》則用了“疾”字。但在這里,“病”和“疾”并沒有很明顯的區分意義。

(3)――斧

這里《史記》中用了“”字,《漢書》則用了“斧”字。“”原指切草的刀,即鍘刀。“斧”原指斧子,伐木的工具,又指一種古代的兵器。《史記?項羽本紀》中“此孰與身伏質”(308)一句,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孰與身伏斧質”。(1805)質、斧質,都指斬人的刑具。

3.同義代詞的替換

在《史記》和《漢書》描述項羽、呂后的篇目中,共有6例代詞替換的類型,舉例如下。

(1)汝/而――乃

“汝”、“而”、“乃”都是第二人稱代詞。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有這樣一句:陳嬰母謂嬰曰:“自我為汝家婦,未嘗聞汝之先古之有貴者。”(298)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嬰母謂嬰曰:‘自吾為乃家婦,聞先故未曾貴。’”(1798)這里《史記》用了“汝”字,而《漢書》則用了“乃”字。《史記?項羽本紀》中還有這樣一句: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羹。”(328)《漢書?項籍傳》中則寫為:“漢王曰:‘吾與若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汝翁。必欲亨乃翁,幸分我一羹。’”(1815)這里《漢書》用“乃”字替換了《史記》中的“而”字。

(2)我――吾/己

“我”、“吾”、“己”都屬于第一人稱代詞,“己”是自己的意思。《史記?項羽本紀》中有這樣一句:“陳嬰母謂嬰曰:‘自我為汝家婦,未嘗聞汝之先古之有貴者。’”(298)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嬰母謂嬰曰:‘自吾為乃家婦,聞先故未曾貴。’”(1798)這里《史記》中用了“我”字,《漢書》中則用了“吾”字。而在《史記?呂太后本紀》有這樣一句:“孝惠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我。”(395)《漢書?外戚傳》則寫為:“太子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己。”(3937)《史記》中用“我”字,《漢書》則用了“己”字。在上古漢語里,“我”可以作主語、賓語、定語,“吾”可以作主語、定語,但一般不用作賓語。

4、同義副詞的替換

在《史記》和《漢書》描述項羽、呂后的篇目中,共有8例副詞替換的類型,舉例如下。

(1)常――長

“常”指永久的、固定的。“長”與“短”相對,引申為時間久,又用為副詞,表示長遠地。《史記?項羽本紀》中“孤特獨立而欲常存”(308)一句,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孤立而欲長存”。(1805)這里《史記》中用了“常”字,而《漢書》則用了“長”字。

(2)竟――卒

“竟”表示“完畢、終了”,引申為終于。“卒”也表示“終、完畢、結束”,又意為“終于”。《史記?項羽本紀》中“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竟賜死”(308)一句,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卒賜死。”(1805)

(3)即――則

“即”也是“則”的意思。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則及禍”(303)一句,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公徐行則免死,疾行則及禍。”(1801)“即”表示“則”的意義在后世很少用。

5、同義形容詞的替換

同義形容詞的替換在對比中出現了2例,如下例:

苦――罷

“苦”指勞苦,辛苦。“罷”通“疲”,“疲勞、疲乏”的意思。《史記?項羽本紀》中“愿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328)一句,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愿與王挑戰,決雌雄,毋徒罷天下之民父子為也”。(1815)在這里《史記》用“苦”字,《漢書》則用“罷”字。

(二)用字的差異

1、通假現象

在對比中,共發現了10例通假現象,舉例如下。

(1)伏――服

《史記?項羽本紀》中“眾乃皆伏”(297)一句,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眾乃皆服”。(1797)在這里“伏”通“服”字,有敬佩、信服之意。在《史記?項羽本紀》中還有一句:“騎皆伏曰:‘如大王言’。”(335)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騎皆服曰:‘如大王言。’”(1818)

(2)蹂――

《史記?項羽本紀》中“余騎相蹂踐爭項王”(336)一句,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亂相蹈羽相殺者數十人”。(1820)這里《史記》用“蹂”,《漢書》寫作 “”。“蹂”是“踐踏”的意思。“”原指車的外周,這里通“蹂”。

(3)示――視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2440)《漢書》用“視”,在這里通“示”。“示”本是使看的意思,所以能用“視”字表示。《漢書》多以“視”為“示”,如《漢書?高帝紀》中:“亦視項羽無東意”。(29)

2、用詞的差異

在對《史記》的《項羽本紀》、《呂太后本紀》與《漢書》的《項籍傳》、《高帝紀》(鴻門宴)、《高后紀》、《外戚傳》的重疊部分的對比中,共發現了19例用字不同的現象,其中包括使用雙音節字和單音節字的不同,描述上的不同,以及感彩上的不同等,舉例如下。

(1)敢――能

《史記?項羽本紀》中:“樓煩欲射之,項王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遂走還入壁,不敢復出。”(328)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樓煩欲射,羽目叱之。樓煩目不能視,手不能發,走還入壁,不敢復出。”(1816)《史記》用“敢”字,《漢書》則用“能”字。“敢”是敢于的意思,“能”是能夠的意思。在這個句子中,“不能發”比“不敢發”表示的程度更深。

(2)黎民――海內

《史記?呂太后本紀》中“史太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412)一句,在《漢書?高后紀》寫為“贊曰:孝惠、高后之時,海內得離戰國之苦。”(104)《史記》用“黎民”,《漢書》則用“海內”。用“黎民”著重于百姓,有以民為本的思想,而用“海內”則著重于國家,有以國為本的思想。

(3)破――屠

《史記?項羽本紀》中“又聞沛公已破咸陽”(310)一句,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聞沛公已屠咸陽。”(1808)《史記》用“破”字,《漢書》則用“屠”字。“破”指打敗、攻克,而“屠”則指屠殺,大量殘殺。“屠”在感彩上屬貶義詞。

在對《史記》中的《項羽本紀》、《呂太后本紀》和《漢書》中的《項籍傳》、《高帝紀》(鴻門宴)、《高后紀》、《外戚傳》重疊部分的語言對比中,主要發現有以上描述的幾類差別,包括有動詞、名詞、副詞和形容詞的同義替換現象,通假替換現象,以及用詞不同的現象等。在兩書的這些差別中,我們不難發現,《漢書》在記述相同一段歷史上承襲了《史記》的內容,但兩書的文字語言風格有著各自的特色,而從兩書不同的語言風格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一些歷史觀點和思想傾向。

(一)班固寫《漢書》參照了《史記》的內容,但在語言風格上又有區別

在對《史記》和《漢書》比較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班固在寫相同的一段歷史時,幾乎照搬了《史記》的內容,沿襲了《史記》的體例,多用《史記》的文字,但在此基礎上又有所增刪改易。如在用詞上,《漢書》常使用同義詞、通假字作替換,在一些句子中改易《史記》句中的詞語;在句式上也有著一些語法和描述上的差別。班固雖然參照了《史記》,但在改易的過程中卻使《漢書》的語言風格和思想與《史記》有著區別。

在語言上,《史記》善于錘煉語言,對人物的立身行事、神情口吻皆能隨物賦形,顯其神韻,語言生動形象。而《漢書》行文則拘謹、簡略,語言顯得冷靜客觀。如《史記?項羽本紀》中:“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307)《漢書?項籍傳》寫:“楚戰士無不一當十,呼聲動天,諸侯軍人人惴恐。于是楚軍已破秦軍,羽見諸侯將,入轅門,膝行而前,莫敢仰視。”(1804)司馬遷一連用三個“無不”,把項羽的勇猛雄威寫得淋漓盡致,氣勢磅礴。又如鴻門宴中,《史記?項羽本紀》寫:“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312)《漢書?高帝紀》寫:“范增數目羽擊沛公,羽不應。”(26)《史記》中“舉所佩玉以示之者三”一句就生動地寫出了范增當時急切的心情。而《漢書》描述這三句時所用的語言都只是客觀地陳述,不如《史記》生動傳神。

除此之外,《史記》常常在敘事中,以直接或間接方式,加入了作者的主觀論斷,而語言也較為口語化。而《漢書》則比較嚴謹地敘述史事,語言也較為書面化。這些與作者以及成書的背景都有關系。司馬遷寫《史記》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是私人的著述,所以書中往往直接抒發個人見解、評論以及喜怒之情。班固寫《漢書》則是奉詔修史,主要取材于政府檔案,如詔書、奏議、文人學著等,而他又因生活在專制壓迫和思想統治更加嚴重的時代,這體現在語言上就是嚴謹、拘謹。

(二)從兩書用詞在感彩上的區別看作者的思想傾向

由于司馬遷和班固生活的年代不同,社會環境也有著差別,所以從《史記》和《漢書》語言的使用上也可以看出兩位作者的一些思想傾向。如《史記?項羽本紀》“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30)一句,《漢書?項籍傳》寫為“兵皆屬焉”。(1804)“諸侯”皆屬項羽和“兵”皆屬項羽又有著不同的意義,“諸侯”的地位比“兵”高,“諸侯皆屬項羽”可看出司馬遷筆下的項羽在地位上就比班固筆下的項羽地位要高。司馬遷肯定了項羽在秦王朝斗爭中的功績,所以將他列入了本紀。而班固則把項羽放入人物傳記中寫,這是為了更加突出劉邦的統治地位。

《史記?項羽本紀》中:“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311)《漢書?高帝紀》寫為:“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不可不告,亡去不義。’”(25)“語”和“告”雖然都是“告訴”的意思,但對上級只能用“告”,這里可以看出班固筆下對沛公的尊敬。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又有這樣兩句:“又聞沛公已破咸陽”(310)、“四月,漢皆已入彭城”(321),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聞沛公已屠咸陽”(1808)、“漢王皆已破彭城”(1802)。《漢書》用的“屠”和“破”字比《史記》用的“破”和“入”字語氣上更重,程度上更深。從這兩例,我們可以看出《史記》有時候對劉邦的評價又比《漢書》更為謹慎。

在《史記?呂太后本紀》中“居數日,乃召孝惠帝觀人彘”(397)一句,在《漢書?外戚傳》中寫為:“居數月,乃召惠帝視‘人彘’。”(3938)這里《漢書》用的“觀”字比《史記》用的“視”字更具有目的性。又如《史記?呂太后本紀》中“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耳,飲藥,使居廁中”(397)一句,在《漢書?高后紀》寫為“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熏耳,飲藥,使居鞠域中”。(3938)這里《史記》用“廁”字表示呂太后直接讓戚夫人處于豬圈中,而《漢書》用“鞠域”在表示上比較文雅,說呂太后只是讓戚夫人處于窟室。

由上述例子可見,《史記》和《漢書》在一些句子中的用詞在感彩上有著區別,而正是這些詞語,體現出了司馬遷和班固對人物的不同評價和個人的思想傾向:司馬遷寫《史記》更加具有個人強烈的感彩,不回避漢代的最高統治者,在文章中通過語言直接對人物產生自己的評判;而班固寫《漢書》受所處環境的影響,凡是記載皇帝及其他統治者的言辭都十分謹慎,一味地歌功頌德,思想浸透著封建意識。

(三)《史記》、《漢書》中的同義詞替換現象,可以為同義詞的研究提供參照

相關期刊更多

語文教學通訊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山西師范大學

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黑龍江省教育廳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淳县| 富蕴县| 阿拉善左旗| 南阳市| 秦皇岛市| 灵丘县| 神池县| 涿鹿县| 双流县| 赤城县| 奇台县| 类乌齐县| 和政县| 兴义市| 昌吉市| 阳朔县| 胶州市| 新巴尔虎右旗| 合川市| 都匀市| 花莲市| 崇礼县| 兴海县| 大港区| 丰台区| 靖州| 邯郸县| 平顺县| 墨脱县| 海丰县| 丹巴县| 江口县| 雷波县| 福泉市| 镇江市| 安达市| 同心县| 中宁县| 上饶县| 莆田市| 古交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