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經典古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而最讓我感動的是聽了錢正權教授對教學經典詩文評課,如撥云見日,深入淺出,剖析透徹,獲益匪淺。下面根據錢教授的評課,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淺談經典詩文教學的門道有哪些。
一、牢牢抓住經典古詩文教學的主線:誦讀、吟誦甚至歌唱
誦讀是教學古詩詞最重要的門道。每首詩都是作者當時思想的高度濃縮,情感是古詩的靈魂,而每首詩的詩魂又是無形的東西,要附著詩眼來表現。要想感悟詩魂,要經過三個板塊,1.初步感知詩意,走進詩中;2.閱讀文本感悟詩情;3.與文本對話,走入詩魂。故此教師在教學古詩時,對詩中蘊含的感情、飽含的道理、作者創作時的感受、教學者朗誦時的語感以及學習古詩所獲得的審美愉悅等諸多方面都要通過吟誦來實現,要重視學生的朗讀教學。
教學古詩,朗讀、吟唱一定要下功夫。我們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1.重視古詩詞字音、句子的朗讀,讀出感情。抓住“字詞”朗讀,進行拓展,體會作者的情思或意理。若朗讀時少了韻味,功力不足,就要從詩詞格律上下功夫,補一補,明白朗讀古詩詞“平長仄短”的道理。字的讀音為“第一、二聲”朗讀時讀長一些,字的讀音為“第三、四聲”朗讀時則短促。2.朗讀指導要有層次,讀出詩詞韻味,抑揚頓挫。通過細心地指導,層層朗讀,師生與詩人等情感產生了共振的感覺,為深入領悟古詩意境做了重要的鋪墊。
二、抓住教學重點,引領學生進入意境
意境即意象。古詩詞中的意境很重要,有多種含義,這些均要靠讀者自己去開發,理解、領悟詩的意境比了解詩的意思更重要。
小學語文教學新課標指出,要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而這一切要靠教師的熏陶感染。那么怎樣帶領學生進入意境呢?學生進入意境猶如步入庭院深深,踏入院中美景天地,要入多重門。
打開第一扇門,就是讀了整首詩或詞,你的腦海中浮現了怎樣的印象。讀完《清平樂·村居》,我們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美麗的秋景茅屋低小,但溪水流長,翁媼一家其樂融融的畫面躍然紙上。
第二扇門,抓詩眼。古詩詞大多詞語精煉,教師在教學時,要還原當年作者的寫作過程,領悟作者創作時情感深處的境界。如在教學《清平樂·村居》時,可以抓住“相媚好、臥剝”幾個詞進行拓展,發展孩子的想象、思維,體會作者語言的精妙。
打開了兩道門之后,教師還要做些什么?1.要注意課外資料的鏈接,要把有關詩詞從塵封記憶中喚醒。教學中不僅要在理解古詩詞上把握難易度,還可以在講解、學習環節中串聯以前熟悉的詩文,這樣既喚醒學生的記憶,又豐富了古詩詞的教學內容。2.利用生活經驗想象來豐富意境。在教學古詩詞時不妨多用生活與現實聯系,想一想古詩所描繪的生活場景,溝通歷史,學活詩文。比如在學習清代高鼎《村居》時,可以讓學生親自實踐或想一想自己春天里放學后,在郊外是如何和小伙伴們放風箏的?當時的心情怎樣?這樣既能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又能走進作者,走進詩中,學好詩文。3.帶學生進入意境,教師還要充滿激情。教學古詩詞也不能是老學究,帶學生入境,自己要充滿激情,激情要自然而不能矯情。因為教師是一本書,教師有怎樣的情感,學生就有什么樣的情感。4.教師有時還要做適當點撥。有些古詩詞也不一定都要聯系實際,比如《題西林壁》這樣的哲理詩,要讓讀者和學生從詩中跳出來即可,明白只在山中看問題就容易把問題看偏,若聯系實際很容易誤導學生生搬硬套其中的道理。
三、適時講解時代背景
我們知道每首古詩詞的產生都有特定背景,距現在時代較為久遠,而現在兒童生活經驗缺乏,文化視野也不是很開闊,這在理解古詩詞上思想落差大,增加了難度。另外有古詩詞詞句凝煉,作者的思維跳躍性大,也增加了理解的難度。故此在教學時,教師應本著順學而導的原則,可采取讓學生自讀自悟,課前查閱有關資料,對當時背景有所了解。上課時教師可設置懸念:作者寫作時是怎么樣的一種心情呢?學生有了想知道的欲望,此時讓了解的學生給予解答,老師做必要的補充,這樣讓學生了解古詩詞時代背景可謂水到渠成。
四、落實字詞句也是不容忽視的教學內容
No.1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
No.2 斷無蜂蝶慕幽香,紅衣脫盡芳心苦。——賀鑄《芳心苦·楊柳回塘》
No.3 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蘇武《留別妻》
No.4 別后不知君遠近。——歐陽修《玉樓春·別后不知君遠近》
No.5 欲把相思說似誰,淺情人不知。——晏幾道《長相思·長相思》
No.6 月色入高樓,相思兩處愁。——秋瑾《菩薩蠻·寄女伴》
No.7 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李煜《長相思·一重山》
No.8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
No.9 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宋祁《玉樓春·春景》
No.10 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圞月。——納蘭性德《菩薩蠻·問君何事輕離別》
No.11 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納蘭性德《畫堂春·一生一代一雙人》
No.12 自君之出矣,寶鏡為誰明?思君如隴水,長聞嗚咽聲。——辛弘智《自君之出矣》
No.13 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 飄然何處。——蘇軾《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
No.14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朱慶馀《近試上張籍水部》
No.15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李白《清平調·其三》
No.16 為君憔悴盡,百花時。——溫庭筠《南歌子·倭墮低梳髻》
No.17 閨中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王昌齡《閨怨》
No.18 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曹植《明月上高樓》
No.19 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魚玄機《江陵愁望寄子安》
No.20 當初不合種相思。——姜夔《鷓鴣天·元夕有所夢》
No.21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元稹《遣悲懷三首·其三》
No.22 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李清照《點絳唇·閨思》
No.23 相思了無益,悔當初相見。——朱彝尊《憶少年·飛花時節》
No.24 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蘇武《留別妻》
No.25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李白《春思》
No.26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懷三首·其二》
No.27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張籍《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
No.28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武則天《如意娘》
No.29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曹丕《燕歌行》
No.30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李之儀《卜算子·我住長江頭》
No.31 不是鳥中偏愛爾,為緣交頸睡南塘。——牛嶠《憶江南·紅繡被》
No.32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王維《相思》
No.33 旋開旋落旋成空,白發多情人更惜。——司空圖《酒泉子·買得杏花》
No.34 愿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曹植《明月上高樓》
No.35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別君時。——韋莊《女冠子·四月十七》
No.36 芙蓉不及美人妝,水殿風來珠翠香。——王昌齡《西宮秋怨》
No.37 相思似海深,舊事如天遠。——樂婉《卜算子·答施》
No.38 都緣自有離恨,故畫作遠山長。——歐陽修《訴衷情·眉意》
No.39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張籍《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
No.40 琵琶弦上說相思。——晏幾道《臨江仙·夢后樓臺高鎖》
No.41 相思本是無憑語,莫向花箋費淚行。——晏幾道《鷓鴣天·醉拍春衫惜舊香》
No.42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杜甫《月夜》
No.43 若是前生未有緣,待重結 來生愿。——樂婉《卜算子·答施》
No.44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長天,下有淥水之波瀾。——李白《長相思·其一》
No.45 憶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橫波目,今作流淚泉。——李白《長相思·其二》
No.46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辛棄疾《漢宮春·立春日》
No.47 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李之儀《卜算子·我住長江頭》
No.48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李之儀《卜算子·我住長江頭》
No.49 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卓文君《白頭吟》
No.50 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李商隱《無題·重幃深下莫愁堂》
No.51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元稹《離思五首·其四》
No.52 花落花開自有時,總賴東君主。——嚴蕊《卜算子·不是愛風塵》
No.53 閑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幾多時。——元稹《遣悲懷三首·其三》
No.54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隴西行四首·其二》。
No.55 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李煜《菩薩蠻·花明月暗籠輕霧》
No.56 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卓文君《白頭吟》
No.57 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曹丕《燕歌行》
No.58 十二樓中盡曉妝,望仙樓上望君王。——薛逢《宮詞》
No.59 兩鬢可憐青,只為相思老。——晏幾道《生查子·關山魂夢長》
No.60 寂寂花時閉院門,美人相并立瓊軒。——朱慶馀《宮詞》
No.61 清風明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馀。——王維《伊州歌》
No.62 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隱《無題·颯颯東風細雨來》
No.63 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元稹《遣悲懷三首·其一》
No.64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來空斷腸。——李白《早春寄王漢陽》
No.65 石壕村里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袁枚《馬嵬》
No.66 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李白《怨情》
No.67 凝恨對殘暉,憶君君不知。——韋莊《菩薩蠻·洛陽城里春光好》
No.68 白頭波上白頭翁,家逐船移浦浦風。——鄭谷《淮上漁者》
No.69 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溫庭筠《南歌子詞二首》
No.70 烏啼隱楊花,君醉留妾家。——李白《楊叛兒》
No.71 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晏殊《玉樓春·春恨》
No.72 怕相思,已相思,輪到相思沒處辭,眉間露一絲。——俞彥《長相思·折花枝》
No.73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張籍《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
No.74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李商隱《夜雨寄北》
No.75 相思已是不曾閑,又那得 工夫咒你。——蜀妓《鵲橋仙·說盟說誓》
No.76 紅燭背,繡簾垂,夢長君不知。——溫庭筠《更漏子·柳絲長》
No.77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No.78 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馮延巳《謁金門·風乍起》
教學實踐定初衷。為進一步增加學生的語文素養,我校將經典古詩文誦讀作為學校特色建設項目,列入學校發展規劃,實現千年美文誦讀與百年老校教育傳承的有機結合,讓學生接觸最具文化價值和道德價值的古詩文。以“以圣賢為友,與經典為伴”為主題,開設經典誦讀校本課程,開展豐富多彩的誦讀、記憶、競賽和藝術化展示活動,動員全體教師和家長共同關注和參與。學生在三百余年古槐下,用稚嫩童音吟誦古韻悠揚的篇章,在圣賢的教誨和經典的陪伴中成長前行,以古詩來傳承文明,以經典浸潤人生。
夯實舉措全員行。建立完善運行機制,成立古詩誦讀活動領導小組,負責學校古詩誦讀活動的策劃、指導、監督、評價。制定古詩誦讀實施方案,明確校本教師、班主任及藝術教師職責分工。制定古詩評定級制度,定期分年級舉行校級擂臺賽、班級擂臺賽,評選古詩誦讀先進集體和班級校級古詩狀元,并給予表彰和獎勵。以誦讀古詩與實踐活動相結合,教育性、人文性與藝術性相統一,全員參與、逐步理解、重在積累、受益終生為基本原則,創新多項舉措。
潛移默化見成效。古詩文誦讀,對學生道德、品行、性情、氣質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誦讀好的學生,表現出開朗、自信、樂觀的性格。教師自身也得到充實,與學生一起學古詩、寫古詩、唱古詩、講古詩,在學生稚嫩的古詩文誦讀聲中,教師們盡情徜徉在精美的詩詞畫卷里,品李白浪漫豪放的情懷,聽杜甫憂國憂民的吟唱,賞陸游錦書難托的離索……那美侖美奐的畫面、絕妙的詩句,讓教師們引領學生的同時也充實了自己。這項活動得到家長廣泛認同,自開展誦讀活動以來,家長感受到學生的深刻變化,有禮貌了,尊敬、孝敬老人了,珍惜親情、友情了,上了初中的學生不再為背誦詩詞煩惱了,有的學生遇到某些特定情境還能吟出古詩句了。
為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激發學生學習、積累古詩文的興趣,提高學生普通話的口語表達能力,接受傳統洗禮,享受閱讀帶來的快樂,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審美情趣,增強文化底蘊,營造濃郁的讀書氛圍,配合我校“讀書節”活動的開展,學校特舉辦此次古詩文朗誦比賽。
一、活動主題:誦讀中華經典,弘揚民族文化
二、活動目標:
1、弘揚我國民族文化,提高學生欣賞品味、審美情趣。
2、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厚校園人文底蘊,培養學生愛祖國、愛家鄉、誠實守信等良好品格,形成積極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提高學生的朗誦水平,激發學生讀書熱情,使學生養成多讀書,讀好書,會讀書的良好習慣;
三、參賽對象:一至六年級全體學生,每班參加人數不少于十人。
四、比賽時間:2013年5月24日下午12:30
五、比賽地點:學校三樓多媒體教室
六、比賽要求及形式:
1、所選古詩文內容脫稿朗誦,三至六年級限時2-3分鐘。一、二年級可以適當縮短。
2、所選內容(經典古文、詩、詞)長短不限,古今不限,必須健康積極向上,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
3、參賽形式以朗誦為主,鼓勵形式創新,各班級可在朗誦的形式上有所創新,音樂、舞蹈、道具、服裝等均為綜合評分內容。
(但要注意,藝術表現形式只是輔助手段,不能喧賓奪主。道具、配樂等自備。)
4、朗誦要求語音清晰準確、抑揚頓挫、情感豐富、表情達意、儀表得體大方具有感染力。
5、各班級在2013年5月23日上午前上報作品題目,用于主持人預報節目及解說。
6、比賽順序先高年級,后低年級;
七、評獎辦法:
1、評分采用十分制:
⑴、作品主題鮮明突出,內容積極向上(1分)
⑵、精神飽滿,姿態得體大方。(1分)
⑶、感情飽滿真摯,表達自然,能通過表情的變化反映詩歌的內涵。(2分)
⑷、朗誦熟練,聲音洪亮。(1分)
⑸、吐字清晰,普通話標準,能很好把握詩歌節奏。(2分)
⑹、能正確把握詩歌內容,聲情并茂,朗誦富有韻味和表現力,能與觀眾產生共鳴。(2分)
⑺、朗誦形式富有創意,配以適當樂曲或以其他富有創意形式朗誦。(1分)
2、獎項設置:
各年級設團體獎一名,發獎狀。
八、評委:學校領導
九、活動分工:
描寫母親的經典古詩
1、歲末到家
清·蔣士銓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
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怨風塵。
2、母別子
唐·白居易
母別子,子別母,白日無光哭聲苦。
關西驃騎大將軍,去年破虜新策勛。
敕賜金錢二百萬,洛陽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來舊人棄,掌上蓮花眼中刺。
迎新棄舊未足悲,悲在君家留兩兒。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牽人衣。
以汝夫婦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別離。
不如林中烏與鵲,母不失雛雄伴雌。
應似園中桃李樹,花落隨風子在枝。
新人新人聽我語,洛陽無限紅樓女。
但愿將軍重立功,更有新人勝于汝。
3、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4、別老母
清·黃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5、短歌行
唐·王建
人初生,日初出。
上山遲,下山疾。
百年三萬六千朝,夜里分將強半日。
有歌有舞須早為,昨日健于今日時。
人家見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短歌行,無樂聲。
6、思母
宋·與恭
霜殞蘆花淚濕衣,白頭無復倚柴扉。
去年五月黃梅雨,曾典袈裟糴米歸。
7、慈母愛
元·楊維楨
慈母愛,愛幼雛,趙家光義為皇儲。
龍行虎步狀日異,狗趨鷹附勢日殊。
膝下豈無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闥鬼靜燈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執董狐筆,孤兒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銀柱斧,禍在韓王金柜書。
8、墨萱圖
元·王冕
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
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
慈母倚門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
舉頭望云林,愧聽慧鳥語。
9、燕詩示劉叟
唐·白居易
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
銜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
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
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
觜爪雖欲敝,心力不知疲。
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饑。
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
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
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
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
卻入空巢里,啁啾終夜悲。
燕燕爾勿悲,爾當返自思。
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
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10、誰氏子
唐·韓愈
非癡非狂誰氏子,去入王屋稱道士。
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婦年二十,載送還家哭穿市。
或云欲學吹鳳笙,所慕靈妃媲蕭史。
又云時俗輕尋常,力行險怪取貴仕。
神仙雖然有傳說,知者盡知其妄矣。
圣君賢相安可欺,乾死窮山竟何俟。
嗚呼余心誠豈弟,愿往教誨究終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