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秋節賞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 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 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 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1、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又到金秋月圓時,我忍不住輕輕吟起《水調歌頭》。此時,外婆慈祥的面龐悄然涌現在我的腦海中。
2、記憶將我帶回了兩年前那個金秋。那天的月格外圓滿,外婆抱著我在曉月里賞月。柔柔的月光灑下來,給我和外婆披上了一件銀紗。外婆遞給我一個小月餅,然后望著月亮輕輕的吟起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幼年得我覺得這首詞好美好美,殊不知,兩年后的晶,當我也在金秋月圓時,輕輕吟起這首詞,才深深體會到這首詞里好美好美的離情別緒。
3、外婆逝世已有一年,然而我至今仍難以忘記外婆。我仍清楚地記得,外婆教我識字時,會用她粗糙、爬滿皺紋但很溫暖的的大手握住我抓筆的小手在紙上寫下“口”字,然后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告訴我:“寶寶,這個字念‘口’,就是我們的嘴巴。”“哦。”我若有所思地點點頭,繼而又高興地叫道:“這是‘口’字。”“對!寶寶真聰明!”外婆臉上露出了慈愛的笑容,握著我的手又寫下一橫:“‘口’字加一橫是什么字?是‘日’,太陽的意思。‘日’字加一豎又是什么字?‘田’,外婆種糧食的田。”就這樣,外婆用她獨創的識字法教會了我“口”,“日”,“田”;“十”,“木”,“禾”……在我幼小的心靈里,外婆就像一位魔術師,用她手中的筆變出了許許多多的文字。
4、教我數數時,外婆會將我摟入懷中,指著彩圖上的數字唱兒歌:“1像棍子立起來,2像鴨子水中游,3像耳朵聽聲音……”3歲我便能根據外婆的兒歌從1寫至10。除了單純的識數,外婆還教我用數字表達日期:“寶寶,在兩個數中間打上一個小圓點,便是日期的形式。你知道‘4.7’是什么日子嗎?”“不知道。”“這是寶寶的生日。”“哦!”我高興地叫道,爾后又望向外婆:“外婆,你的生日怎么表示?”外婆起先是一愣,但馬上又笑著對我說:“外婆年紀大了,記不清了。寶寶,你知道‘8.15’是什么日嗎?”“不知道。”“這是中秋節,團圓的日子。以后寶寶無論到了哪里,在這一天,都要回來見外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又到金秋月圓時,月依舊圓滿,柔柔的月光依舊灑了下來。黃泉下的外婆啊,您可曾知道,在異地求學的外孫女在這天回來見您了!
(來源:文章屋網 )
看完央視新聞聯播,全家人走出家門賞月。今晚的月亮多明亮啊!市民廣場一片歡呼。圓圓的,圓圓的月亮的臉,像極了我可愛的小妹妹。月亮看見很多人看她,像小娃娃一樣害羞地把身子慢慢地藏到云媽媽身后。云媽媽看見了,說:“不要害羞,你出去玩一下吧,還有好多小朋友在望著你等著你。”月亮娃娃經過云媽媽的再三勸說,終于一點一點地從云媽媽身后探出頭來,露出歡喜的笑臉,那么天真,那么可愛。我們又歡呼起來!誰知,在我們的歡呼聲中,月亮娃娃又害羞了,半邊臉兒露出來,半邊臉兒又隱藏在云媽媽身后。
我焦急地望啊望,盼啊盼……過了很久很久,已是深夜十點半了,奇怪的是月亮還像娃娃一樣害羞,躲在云媽媽身后不肯出來呢!
又過了一會兒,微風吹來,云媽媽向北移了移身子。終于,月亮娃娃勇敢地望著我們,完全露出了她那胖乎乎、圓都都、笑瞇瞇的臉蛋兒。月亮娃娃散步在深藍深藍的夜空,給賞月的人們帶來了光明、憧憬、歡樂……
秋天,嫩嫩的季節,樹葉一不小心就掉了;八月,濃濃的月份,桂花香飄中有著歡樂的氣氛。八月中秋,點綴著整個漫長而無生機的秋天,使秋天更具有魅力。在桂花樹下,泡一壺好茶,在歡樂的氣氛里和親朋好友一起肆無忌憚得聊天,這就是故鄉八月中秋最美的時候了。
一年的中秋總在國慶節前后,這可樂壞了我們這些小孩,因為學校通常會在星期六、日不可,然后來一個特長假,那樣我們就可以盡情地玩了。大人們也很高興,因為可以跟家人好好團聚一下。所以,氣氛在不知不覺中融洽起來。中秋前,人們就開始忙了,為小孩買衣服,為祭祀祖宗而準備,為賞月買月餅、鞭炮,等等,都有。在故鄉,人們不會去買精裝的月餅,通常是在一些附近的面包店里買自己鄉人做的月餅,沒有裝飾得很漂亮,卻實惠,2元一塊,里面還有雞蛋。但盡管很便宜,在故鄉那片窮土地上,這算是奢侈的了。小時侯最喜歡吃這種月餅了,金黃色的誘惑,常常使我向媽媽懇求切給我吃。結果第二天喉嚨嘶啞,于是就不能吃了。但經常會忍不住去偷吃,或者忍著痛大聲喊,以欺騙爸媽喉嚨不痛了,后來在一次談話中得知媽媽那時是知道我喉嚨還痛的,但還是給我吃了。
現在想來,覺得很好笑。在吃的時候,還經常為雞蛋的大小而和姐姐爭吵,最后通常被爸媽打,不歡而散。吃月餅好時,沒有用刀子或叉子,也沒有如同紳士般慢吞細嚼,這樣的吃法在村里會被人當另類——這小子給我裝起斯文了!通常我們都是狼吞虎咽的,管他什么風度不風度的,有得吃,吃得多就風光。最后,咽著了,用手捂著喉嚨嚇轉,這時媽媽會給我端來茶水,讓我慢慢解渴,還拍著我的后背說:急什么啊!家里有沒有讓你給吃窮了。現在想來,大概是那時對月餅的渴望吧!畢竟在平常的生活中上很少有的。現在搬進了城里,扮起了斯文,覺得對不住老鄉,后來回老家看時,發覺大家一樣,都被“時代的文明”所影響,也就不會怪自己了。
【八月十五中秋節對聯賞析】
(一)重慶巫峽瑤上有一副妙聯:
月月月 明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 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注:此聯運用疊字手法寫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與巫山秀色為內容的下聯相對,堪稱工整自然,珠聯璧合。
(二)上海豫園得月樓聯:
樓高但任云飛過
池小能將月送來
注:聯中闡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通過對聯的欣賞示人以哲理。
(三)臺灣阿里山古月亭聯:
滿地花陰風弄影
一亭山色月窺人
注:全聯對仗既工且含無窮韻味。“弄”、“窺”兩字用得恰到好處,最能傳神。
(四)杭州西湖水月亭聯:
水憑冷暖溪間休尋何處來源詠曲駐斜暉湖邊風景隨人可
月自圓缺亭畔莫問當年初照舉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認我不
注:此聯典雅明麗,富于想象力。
中秋賞月天月圓地月缺
游子思鄉他鄉苦本鄉甜
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中秋節黑板報花邊清新圖片欣賞
中秋節黑板報花邊清新圖片1
中秋節黑板報花邊清新圖片2
中秋節黑板報花邊清新圖片3
中秋節黑板報花邊清新內容:暢談古人中秋生活
中秋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