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孔乙己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暖通空調設計方案技術經濟比較
引言
設計方案對暖通空調工程設計的成敗優劣關系重大。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對節能和環保要求的不斷提高,暖通空調領域中新的設計方案大量涌現,針對同一個設計項目,往往可以有幾種、十幾種甚至幾十種不同的設計方案可以選擇,設計人員不得不進行大量的方案比較和優選的工作,設計方案技術經濟性比較正在成為影響暖通空調設計質量和效率的一項重要工作。暖通空調設計方案的評價因素很多,一些因素很難定量表述,許多因素又不具可比性,每種設計方案往往都有各自的優缺點,面對眾多的設計方案,由于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各方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甚至大相徑庭。目前在設計方案比較中存在的一些混亂狀況使設計人員無所適從。如何對暖通空調設計方案進行科學的比較和優選,是暖通空調設計人員在實際設計工作中經常遇到的一個重要技術難題。筆者根據從事設計、審圖和方案評審工作的一些體會,對暖通空調設計方案比較中應注意的一些問題進行粗淺的分析。
1、可行性和可靠性問題
能夠滿足使用要求,這是方案可行性應考慮的主要問題。設計方案應符合國家和當地政府有關法規和規范的要求,包括有關環境保護的要求;設計方案應能滿足有關方面的要求(如供電、供氣、供水、供熱等),并應特別顧及這些條件的長期、變化情況。例如采用水源熱泵設計方案時應考慮當地地質情況、地下水資源的現狀和變化趨勢、冬季熱負荷和夏季冷負荷不平衡所產生的熱(冷)蓄積效應等問題。對于溫濕度等參數要求較高或比較特殊的工藝性暖通空調設計項目,應對設計方案進行全年工況分析,以確保其在全年各種室外氣象條件下的適應性。對于一些無法采用標準設備的特殊情況,對非標準設備應提出詳細的參數要求,并且所提出的參數要求應合理可行。能否有足夠的機房面積也是評判設計方案可行性必須考慮的問題,尤其是對于一些改造工程和建筑面積比較緊張的情況。對于一些要求全年保證室內空氣參數的重要工程以及空調系統故障停機將產生嚴重損失的場所,如航天發射場,應考慮系統中設備的工作可靠性和備份問題,進行系統工作可靠性分析。在這種情況下,室外氣象參數和安全系數的確定也應特殊考慮。
2、經濟性比較問題
經濟性比較是目前暖通空調方案比較中考慮最多的一個問題。在經濟性比較時首先應注意比較基準必須一致。應采用相同的設計要求、使用情況、設備檔次、能源價格、舒適狀況、美觀情況等基準條件進行比較,這樣才能保證方案比較結果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如果對采用名牌設備和采用低檔設備的方案進行經濟性比較,顯然是不合理的;如果不考慮舒適性的區別,對有新風供應和沒有新風供應的方案進行經濟性比較,顯然不可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如果不考慮美觀性和舒適性進行經濟性比較,對集中式空調方案顯然是不公平的。
一次投資是投資方最為關注的一個參數,在計算投資時應全面準確、不能漏項。暖通空調設計方案的一次投資不僅包括各種設備、管道、材料的投資,而且應包括各種相關收費(如熱力入網費、用電設備增容費、天然氣的氣源費等),相應的安裝、調試費用,相關的工程管理等各種收費,相關水處理和配電與控制投資,機房土建投資與相應室外管線的費用,而這些在實際設計工作中容易被遺漏。由于同一種設備的生產廠家較多,價格各異,因此在不同方案經濟性計算比較時各種設備的價格應采用平均價格。以上都是直接費用,在一些情況下間接效益也應綜合考慮。如賓館、飯店、寫字樓的空調機房節省的面積,作為商業用房可產生的效益。如果采用貸款進行建設,全面的經濟性比較還應考慮貸款利率和還貸期限等動態因素。
運行能耗和運行費用是暖通空調設計方案技術經濟性比較必須考慮的重要參數。運行能耗除了應計算暖通空調主機(鍋爐和制冷機等)的能耗外,還應計算其他輔助設備(如風機和水泵等)的能耗。不能簡單按照設備銘牌功率和運行時間的乘積來計算能耗而應考慮在全年季節變化的情況下,建筑物實際負荷的變化,同時應考慮設備非標準狀態下的效率。辦公樓、教學樓、寫字樓和游泳館等建筑物的暖通空調設備通常間歇運行,其運行時間應為扣除停機時間后的實際運行時間。在計算過程中應注意不同地區、不同時期、不同時段各種能源的價格可能不同。由于影響因素和不確定因素較多,如何準確地計算建筑物暖通空調設備全年的實際能耗和運行費用,目前仍然是一個沒有完全解決的技術難題。運行費用除了能耗費用如電費、燃油費、燃煤費、燃氣費外,還應包括消耗的水費、人工費等。
在經濟性比較時,切忌圖省事可直接采用有關廠家給出的比較數據和結果。筆者曾發現,對電供暖的運行費用,3個不同設備(電鍋爐、水源熱泵和戶式燃氣供暖爐)廠家提供的計算結果大相徑庭。通過對其計算過程的詳細核對,發現不同設備生產廠家由于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計算中存在一些有利于自己產品、不利于他人產品的失誤或假設。對此設計人員應給予足夠重視,對廠家提供的數據應認真分析和核對。
在設計方案經濟性比較時應綜合考慮投資、運行費用以及設備的使用壽命,以相同的使用周期為基準,進行綜合經濟性的計算比較,而不能簡單地根據設備報價進行比較。對于同時有供暖和空調要求的項目,應考慮冬季和夏季設備綜合利用問題,進行冬夏季綜合經濟性比較。對于可以兼供生活熱水的工程,應綜合考慮生活熱水供應的投資和能耗。
3、調節性和可操作性問題
暖通空調系統的容量通常是按接近全年最不利的氣象條件確定的,因此系統應有較好的調節性能,以適應全年負荷的變化。調節性能好的系統方案,如采用VAV空調系統和VRV變頻空調系統的方案,其一次投資通常較高,但運行能耗較小,在經濟性計算和比較時應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對于部分時間使用的辦公建筑、寫字樓和教學樓,設計方案應能適應其夜間不工作時的調節要求。
設計方案的管理操作方便性是用戶十分關心的問題。空調系統自動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減少管理人員的數量和勞動強度,從而使人工費減少,但使一次投資增加,對操作人員素質的要求提高。空調系統是否采用自動控制,應根據實際情況和要求,經技術經濟性比較來確定。對于大型空調系統和需要經常調節控制的設備較多的工程,宜采用自動控制,以減少操作管理的工作量。但自動控制系統應盡可能簡化,以提高系統的經濟性和可靠性。對于只有季節轉換時才操作的閥門不宜采用自動控制。對于一些各部分不同時使用的建筑物或各部分出租給不同使用單位的商業建筑,系統設置應考慮分別管理控制和運行費用分別統計交納的要求。
4、安全性問題
設計方案的安全性是以往考慮較少的問題,隨著美國“9·11”等恐怖襲擊事件的發生以及SARS的出現和迅速蔓延,暖通空調系統的安全性問題已經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在SARS嚴重流行時期,人們甚至對空調系統產生恐懼而不敢使用,這將對暖通空調行業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經過對這些事件的認真分析、研究和反思,將會在工程設計、設備研制、運行管理、規范和技術措施等諸多方面進行改進,使暖通空調系統的安全性得以提高。在大中型建筑方案設計階段,對其暖通空調系統進行安全性評估將是十分必要的。
暖通空調系統的安全性主要包括易燃易爆環境安全、防火安全、人員環境安全、重要設備物品環境安全、系統設備運行安全5個方面的問題。在設計彈藥廠房和庫房、煤礦等易燃易爆工程的通風空調系統時,安全性成為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應采取相應的防爆技術方案和措施。在設計燃油燃氣鍋爐房時應考慮可燃性氣體、液體泄漏帶來的安全性問題,應設置可燃性氣體泄漏報警系統和事故通風系統,并相互聯鎖。防火安全問題應按照有關防火設計規范來考慮,在此不作詳述。設備安全運行的問題主要包括制冷系統的安全保護、北方暖通空調系統冬季防凍、空調系統電加熱與風機聯鎖保護等問題。在方案設計時應注意考慮暖通空調系統故障可能對室內重要設備和物品產生的不利影響,例如,重要機房、重要資料庫和文物庫房不應采用在吊頂設置風機盤管的空調方案,因為一旦空調水系統漏水將造成嚴重損失。
人員環境安全主要包括暖通空調系統對人體的危害、防止恐怖襲擊和防止傳染性疾病擴散這3個方面的問題。采用氨制冷方案時,應考慮氨泄漏對人體的危害。鍋爐房的布局應考慮人員安全性問題。在防止恐怖襲擊方面和防止傳染性疾病擴散方面,應注意空調新風口是最薄弱環節,因此必須采取可靠的防范措施,新風口應設置在人員難以接近、不易受到污染的地方。由于全空氣空調系統回風口很多,因此它是最容易遭受恐怖分子生化襲擊的空調系統形式,如果不采取特殊的措施,它也是最容易造成流行性疾病擴散的空調系統形式。從這方面來說,分體空調、一拖多空調系統、風機盤管空調系統的安全性較好。在確定系統新風量時,除了要考慮以往的一些因素外,還要考慮在流行性疾病暴發期間,稀釋室內有害病毒濃度的要求。在這方面,應注意不要走向另一個極端,對空調系統安全性的過度恐慌是沒有必要的。例如,為了防止傳染性疾病擴散而采用全新風直流系統,顯然是不合理的,這將使投資、能耗和運行費用大大增加,關鍵是要合理確定系統方案和新風量,加強有組織排風,并采用隔絕式的熱回收裝置、加強對空氣的過濾與消毒處理。系統新風量應能調節,平時按正常風量運行,流行性疾病暴發期間或室內受到生化污染的情況下按較大風量運行。吊頂暗裝風機盤管的回風應采用風管連接,不應采用將吊頂作為靜壓箱的吊頂回風方式。另外在表冷器、蒸發器和冷卻塔等結露積水、病菌容易繁殖的地方應采取可靠的排水和消毒措施。
5、環境影響問題
隨著工業生產的迅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環境保護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而燃煤鍋爐的排煙又是北方城市大氣的主要污染源,因此北京等大城市對燃煤鍋爐進行了嚴格的限制,而且限制的區域不斷擴大。在這些區域內,環境影響成為了關系到設計方案可行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設計方案選擇時應特別注意環境保護要求不斷提高的趨勢,避免建筑物建成不久就進行改造。在空調設備選型時,要特別注意各種氟利昂制冷劑替代的進程要求,不能選用以已經或即將禁用的制冷劑為冷媒的空調產品。在這方面暖通空調設計人員既要有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同時也要考慮建設方和用戶的經濟承受能力,不要盲目冒進,以免給建設方和用戶增加不必要的經濟負擔。在對設計方案進行經濟性比較分析時,還應綜合考慮暖通空調設備的廢氣、廢水、廢渣和噪聲等污染治理的費用。如何對設計方案污染物排放的危害、對臭氧層的破壞和產生的溫室效應的危害、系統和設備全過程(包括設備制造、使用和淘汰處理的全過程)的能源和資源消耗等進行全面、科學、定量的經濟性評估比較,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6、設計方案比較中的一些誤區
由于設計方案比較是一項影響因素多、專業技術性很強的復雜技術工作,即使是暖通空調專業的設計人員,要在眾多設計方案中選出最佳方案也非易事,對于局外人更是霧里看花。目前在該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例如,認為采用最新技術的設計方案就是最佳的設計方案,出現不管使用條件而盲目追求新技術的傾向,甚至以此作為賣點進行炒作。實際上每種方案都有其適用條件和范圍,在其適用范圍之外,先進的技術方案就可能變成不合理甚至是不可行的方案。一種設計方案對某個工程項目可能是最佳方案,但對于另一個工程項目就可能是不可行的方案,因此在方案選擇時不能趕時髦、搞攀比。另外往往認為投資最低的方案就是最佳方案,但是一次投資低的方案有可能因為其運行費用很高或設備壽命很短,需要經常更換,從長期運行來說并不合算。在評價設計方案時,往往認為復雜的方案就是高水平的方案。但實際上因為系統越復雜,通常其設備越多、投資就越高,系統的可靠性、可操作性、可控性和可維護性就越差,因此復雜的方案并不一定就是高水平的設計方案,在滿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系統越簡單越好。此外,在選擇設計方案時切忌不加分析地采用建設方的意見,因為建設方通常不是暖通空調專業設計人員,不可能對設計方案進行全面技術經濟性分析比較。因此應對建設方的意見進行認真的分析,通過全面技術經濟性分析比較來確定最佳的設計方案。
7、結語
關鍵詞:賴氨酸 發酵工藝 溶解氧濃度 能量代謝 控制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lysine, comprising lysine chemical name, role, lysine production technology has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Elaborated the content of dissolved oxygen in lysine fermentation process in importance, and analyze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dissolved oxygen content, enumerates the lysine fermentation process of dissolved oxygen in the abnormal condition and its treatment measures.
Key words: lysine fermentation process dissolved oxygen energy metabolism control
1、賴氨酸發酵工藝的發展
賴氨酸的化學名稱為2,6-二氨基己酸,有L型和D型兩種光學異構體。L-賴氨酸是人和動物營養的8種必須氨基酸之一,它對調節體內代謝平衡,提高體內對谷類蛋白質的吸收,促進生長發育均有重要作用。其生產工藝先后經歷了水解、合成、酶法和發酵法四個階段,生產工藝越來越復雜,生產效率越來越高。
發酵法生產賴氨酸是工業生產賴氨酸最重要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營養缺陷型菌株,通過代謝控制發酵,人為的改變和控制微生物的代謝途徑來實現L-賴氨酸的生產。生物合成賴氨酸的途徑有兩種:一種是通過2-氨基己二酸途經,另一種是通過2,6-二氨基庚二酸途徑。前者的起始物為a-酮戊二醛,后者的起始物為天冬氨酸[1]。
目前,大多數賴氨酸生產廠家的發酵操作方式都是分批操作,發酵生產涉及到發酵液和管路系統的消毒滅菌,營養調節,酸堿度調節,通風量調節等一系列復雜的操作。其中,通風量調節即溶解氧濃度的調節。賴氨酸發酵是好氧發酵,因此溶氧水平是個重要的參數,它直接影響發酵產物的積累[2]。
2、溶解氧在發酵過程中的重要性
(1)溶解氧在賴氨酸發酵生產過程中,與碳源、氮源相并列,氧是需要大量供應的原料之一。供氧關系到發酵的成敗。供養對菌體的生長和代謝產物的積累都有很大的影響。因此,研究供氧問題,對賴氨酸發酵工藝管理的最佳化和工藝過程放大具有重要意義。同時, 合理的供氧對節省動力消耗也很重要[3]。
(2)溶解氧及其濃度影響因素: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是指溶解于水中分子狀態的氧,用DO值表示。氧是一種難溶氣體,在常壓、25℃的條件下,空氣中的氧在純水中的溶解度僅約為0.25mmol/L,在發酵液中,由于各種溶解的營養成分、無機鹽和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存在,會明顯降低氧的溶解度[4]。此外,溶氧濃度會隨著溫度、氣壓、鹽分的變化而變化。一般說來,溫度越高,溶解的鹽分越大,水中的溶解氧越低;氣壓越高,水中的溶解氧越高。
3、賴氨酸發酵過程溶解氧濃度的控制方法
溶解氧對發酵的影響分為2個方面:一是溶氧濃度影響與呼吸鏈有關的能量代謝,從而影響微生物生長;二是氧直接參與產物合成。賴氨酸發酵過程主要包括菌體生長和代謝產物積累兩個階段,無論是菌體生長階段,還是產物積累階段,都需將溶解氧水平控制在一個最佳水平才能實現最大轉化率。溶氧的調節,是賴氨酸發酵過程控制中最難把握,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參數之一,對發酵結果影響很大。因此發酵過程中要勤觀察、細調整。溶氧控制的總體原則是:發酵前期溶氧不宜過低(過低,中后期轉化率低),發酵中、后期溶氧不宜過高(過高,耗糖慢,產率低,菌體衰老快)。
(1)溶氧較高時的處理辦法:1)前期溶氧較高,在確保發酵罐不缺糖、硫銨的情況下,可適當推遲風量提升時間。2)后期溶氧較高,在確保發酵罐不缺糖、硫銨的情況下,可先降罐壓,再降風量。
(2)溶氧較低時的處理辦法:1)前期先提風量,在風量提至最大后再提高罐壓。2)對于裝有攪拌轉速變頻器的發酵罐來說,可在提風量的過程中適當提高變頻轉速。3)在發酵中期,當溶氧開始快速下降,并且1h內未見明顯上升跡象時,可參考罐內流加體積量,放中間桶10—20m3,在發酵罐放中間桶過程中,停止糖液添加,讓溶氧緩慢恢復,待PH有回升跡象時,開始逐漸加大糖液添加量,直至恢復至正常流加量。在開始流加至恢復糖液添加,時間控制在10分鐘以上。
4、賴氨酸發酵過程中溶解氧濃度的調控措施
在賴氨酸發酵過程中菌種只能利用發酵液中的溶解氧,供氧不當將嚴重影響賴氨酸發酵水平。因此, 如何調控培養基中的溶解氧濃度成為了發酵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5]。工業上通常采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溶解氧濃度的調控。
關鍵詞:電動機;安裝;調試;維修一體化教學;技能訓練
《電動機基本控制線路安裝調試與維修》是技校電工類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技術課,它是該專業的重點課程,同時也是難點。其特點是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而且與生產實際聯系緊密,理論要在實踐中應用,而實踐要在理論的指導下才能進行。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反思,筆者認為在該課程教學中應用一體化教學法能夠得到傳統教學方法所無法達到的效果。
所謂一體化教學,簡單地說就是指將有關專業設備和教學設備同置一室,專業理論課與生產實習課等實踐性教學環節經過重新分解整合,安排在同一專業課室(或實訓中心)內,由師生雙方共同在專業教室內邊教、邊學、邊做來完成某一教學任務。也就是理論和實踐結合為一體的教學模式。
一、進行一體化教學的必要性
筆者經過調查后了解到,前來就讀職業技術類學校的學生大多數在初中階段的學習中因為各種原因在理論學習方面成績較差,并因此對理論學習比較厭惡甚至抵觸,以致理論課教學形同虛設,完全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而到實習課時由于沒有理論的指導也無法進行,也就完全放棄了,最后是一事無成。因此,根據現在學生的情況,過去傳統的先理論后實習的教學計劃和方法對他們來說已經不適用了。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任何教學計劃和方法都是為這個主體服務的,如果這個主體對這個模式和方法不接受,再好的模式和方法也是無用的,只有學生愿意接受的模式和方法才是最有用的,所以接下來我們就要探索出一個適合技校學生的教學模式。筆者通過調查大部分技校學生,發現,他們主觀上大都很想學習一門技術,對動手的技能訓練比較感興趣。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有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針對這一情況可以取消單純的理論課,可將其改成師傅帶徒弟式的直接地進行技能訓練,并在技能訓練中不斷貫穿理論知識,讓理論知識簡化、易懂、融入技能之中,使學生在技能訓練中不知不覺地完成理論知識的學習。根據職業技術教育的特點和目標,體現能力為本的特點,從而實現三個轉變,即從以教師為主導向以學生為主導轉變、從以教材為中心向以教學大綱和培養目標為中心轉變、從以課堂為中心向以實驗室、實習車間為中心轉變。這樣既克服了理論的枯燥也使理論在實踐中得到很好的應用,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動腦和動手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好地完成教學和學習任務。
二、如何進行一體化教學
一般來說,一門技術除了動手也要動腦,技能訓練都是在理論知識的指導下進行的,《電動機基本控制電路的安裝調試與維修》是一門技術理論與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給我們提供了實現“一體化教學”的較好平臺。那么,如何將技能訓練與理論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呢?“一體化教學法”是使學生實現動腦與動手過程的結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創造性思維的一種手段。例如,電路的安裝與維修重點是先要學會看電路圖,這對學生來說是一個理論難點,如果單純地講電路圖理論知識學生又不愛聽,也難理解和聽懂。所以必須用將電路圖理論與技能訓練融合在一起的一體化教學模式來進行教學。用此法教學對教師的要求較高,首先要求教師必須是理論和技能雙師型教師,教師對教材和技能都要非常熟悉,這樣才能做到教師邊做邊講,學生邊學邊做。
下面以《電動機連續正轉控制電路的安裝與調試》這一課題的教學為例來說明:首先,教師要將電路圖畫在黑板上(如下頁圖) 并將安裝電路所需的安裝板及元器件、導線、工具等發給學生。然后,可以通過電路圖并結合實物對所用的低壓電器的名稱型號、作用、結構、符號等進行一一對應介紹,讓學生直觀認識這些電器與符號,有些電器還可以通電試驗來進一步了解其動作原理,如交流接觸器、時間繼電器等,甚至還可以拿一些廢舊的電器讓學生拆和裝以便讓他們進一步掌握這些電器的結構和動作原理。認識了這些電器后,就可以讓學生按布置圖將所用的各種電器固定在安裝板上。接下來教師就可以對著電路圖進行邊講解邊示范如何看圖安裝電路,學生一起跟著教師邊學邊做直到安裝完畢。
電路圖的理論知識有兩個方面:1.表示電路由哪些電器組成,各個電器或電器的各部分間如何連接,每條連線的線號編碼。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在安裝電路過程中就可以學會。2.表示電路的工作原理。如何分析電路的工作原理這方面的知識,等電路安裝完后,通電試車時,教師可以結合電路圖按電路的操作順序邊試車邊講解。這樣會更直觀易懂,學生也容易理解和接受。
通過此教法使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了理論知識,不但學會了該電路的安裝也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安裝,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這樣的教學法學生不但不會感到枯燥無味,而且會使理論知識更形象直觀,更簡單易懂。學生也一定會有興趣去學,也一定能夠學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一體化教學在深化學生知識與技能方面的運用
教育家陶行知說:好的教師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知識,而是教學生學習的方法。所以筆者認為教學生安裝電路并不只是教他們完成幾個電路的安裝,更重要的是要教會他們看圖安裝的方法。在實習的過程中發現,學生不可能一下全都學會看圖,萬事開頭難,這就要教師耐心地指導,在學生訓練的過程中針對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講解。可以讓學的較快較好的學生擔任小輔導員或學習小組長,幫忙、指導學的較慢的學生。這樣效果會更快、更好一些。另外,還可以適當地布置一些書面練習,比如根據原理圖畫接線圖,因為接線圖和實際接線基本一致,畫一遍接線圖就相當于在紙上接了一遍線路。這樣既能鍛煉學生的看圖能力,也能鍛煉學生的畫圖能力。
在實習過程中,學生遇到最大的問題還是看圖,對電路圖不理解,不明白所表示的意思。這時教師必須給學生啟發性指導:看圖安裝電路要點(如上圖所示):1.按步驟:先主電路,后控制電路,并按線號的順序進行安裝如主電路按U11-V11-W11、U12-V12-W12——U-V-W,控制電路按0-1-2-3——順序安裝,線就不容易接錯。另外,還要指出線號編制的規則:主電路U11-V11-W11隔一個電器為U12-V12-W12——U-V-W;控制電路的編號從0開始隔一個電器為1,再隔一個電器為2,以此類推一直到全部編完為止。2.看圖接線的關鍵是在電路圖中找出每個線號具體連接幾個接點,它們分別在什么位置。在電路板上找出來后,用導線將它們連接起來,直到最后一個線號連接完畢。比如上圖中控制線路的3號線的連接,我們可以先從圖中找3號要連接的幾個點的位置,如上圖中可以看出3號線共連接3個接點,第一個是啟動按鈕SB1的常開觸頭,第二個是停止按鈕SB2的常閉觸頭,第三個是交流接觸器KM的輔助常開觸頭。然后,在實際電器中找到這些點所在的位置,用導線將它們連接起來。再如,上圖中的主電路中的U11號線,從圖中可以看出它也是有三個接點,一個是在閘刀開關QS的第一個常開觸頭上,另一個是在熔斷器FU1第一個上,還有一個在熔斷器FU2的第一個上,最后,在實際電器中找到它們的位置用規定的導線將它們連接起來。按這樣的方法去接好每一個號線,直到所有的線號都連接完,電路也就安裝完畢。
一、教材分析
“基因對性狀的控制”是現代遺傳學的關鍵內容之一,是《基因的表達》一章的最后一
部分,是對DNA
的結構和復制知識的具體應用。學習了這些內容,學生才能在生物性狀遺傳
和變異的復雜現象中,懂得遺傳和變異的實質及規律。它既是前面所學蛋白質基礎知識的應
用,又是后面學習生物變異的理論基礎,所以在知識的學習上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二、學情分析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看,已了解DNA
結構、復制及基因的定義;并已掌握蛋白質結
構功能特性及合成過程。但關于中心法則,基因、蛋白質和性狀關系的內容,比較復雜,也
較抽象,若直接由教師講述,學生難以理解。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
解釋中心法則。
(2)
舉例說明基因、蛋白質與性狀的關系。
2、能力目標:
通過閱讀、分析資料以及從遺傳現象歸納總結出結論,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認識科學研究是不斷深入的。
(2)
(2)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四、教學重點:
(1)
中心法則。
(2)
基因、蛋白質與性狀的關系。
教學難點:
基因、蛋白質與性狀的關系。
五、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創設情境,自然導課:
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還記得老師嗎?對,因為我們昨天剛見過面。那請問:你們首先是從哪一方面將老師認出來的呢?是不是老師的相貌啊?那遺傳學上我們把生物體外貌等這些形態特征叫什么呢?(性狀)那為什么我們的性狀會不同呢?
說明性狀的控制與基因有關。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
基因對性狀的控制。
進入老師創設的情境,思考問題,
激發學習熱情。
從我們人的形態特征引入新課,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積極參與
(1)
、中心法則的提出及其發展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基因的兩大基本功能是復制和表達,
這涉及到遺傳信息的流動和傳遞,這在復制和表達過程中有沒有規律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
來探究生物體內遺傳信
息的流動。
播放動畫:DNA
復制、基因指導蛋白質合成動態過程,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動畫里遺傳信息的流動
和傳遞。畫遺傳信息的傳遞方
給學生提供DNA、RNA和蛋白質紙片教具。
提出中心法則。
我們可以大膽地猜
想:生物界是否還有其它的遺傳信息傳遞途徑?
注意觀察動畫。
動手畫圖。
一個學生上黑板
用箭頭表DNA、RNA
和蛋白質之間遺傳
信息的流向。
學生思考。
提出問題,自然過渡到遺傳信息的流動。
通過動畫引導和自主動手畫圖使學生掌握
遺傳信息傳遞方向。
完善中心法則。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資料分析”,運用已有的知識從“資料分析”中獲得的信息進行討論。通過教材上三個小資料的分析,指出克里克中心法
則的不盡完善之處,并根
據每個資料的表述找出
新的遺傳信息流向。三個資料分析完成之后讓學生對傳統中心法則的圖解進行完善,要求用實線表示已經確定的遺傳信息流向,虛線表示尚未確定的遺傳信息流向。總結學生討論情況,
并歸納中心法則。
中心法則的提出及其發展給了我們很多的
啟示:科學的發展是無止過渡到下一個知識點:通過中心法則的學習,生物的遺傳信息最終流向到了蛋白質。
學生結合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歸納中心法則。結合講解,閱讀、
討論,能解釋中心法則。
為下面的學習做準備。
進行情感教育:
通過中心法則的發展過程,引導學生思考
會得到什么啟示。
那么,蛋白質與生物性狀有什么樣的關系呢?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和體現者。下面我們再通過幾個具體的例子來看看基因、蛋白質與性狀的關系。
閱讀、思考,回答。
給學生以思考的時空,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自然過渡到基因、蛋白質與性狀的關系。
(2)
基因、蛋白質與性狀的關系
引導學生帶著上述問題閱讀教材P69
的資料,如何從基因指導蛋白質合成的角度來解釋這一對性狀?
提問:由這個例子,我們可以得到什么樣的結學以致用學以致用:
與實例1相類似的例子。
實例2:白化病
(展示白化病患者的圖片,引導學生分析白化病患者的病因,并以圖解簡要表述)
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
進行評價總結。
提問:基因對性狀的控制都是像上面的例子那樣
的嗎?我們再來看一個
實例。
繼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結合圖閱讀教材第
70
頁“囊性纖維
病”實例
3,讓學生思考后回答:這個實例又說明了什么?
學以致用:
與實例3相類似的例子。
實例4
鐮刀型細胞貧血癥提問:你能仿照實例從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的角度來解釋這一現象學生閱讀、思考、解釋這一對性
學生得出這一問題的答案:基因通
過控制酶的合成來
控制代謝過程,進而
控制生物的性狀。學生閱讀、思
考、解釋白化病現學生思考學生閱讀、思
考、討論并得出這一
問題的答案:
基因還能通過
控制蛋白質的結構
直接控制生物的性
學生閱讀、思考、解釋鐮刀型細胞
貧血癥現象。
通過具體實例分
析,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基因控制性狀的方
培養學生自學教材,總結歸納形成答案的能力。
引入基因控制性狀的另一種方式。
培養學生自學并總結歸
納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自學并總結歸
納問題的能力。
幾個實例綜合起來
看又說明了什么?
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教
師進行評價并板書總結:
基因酶或激素
細胞代謝性狀
基因結構蛋白
細胞結構性狀。
老師結合教材分析說明:
人的身高是由多個基因
決定的,其中每一個基因
對人的身高都有一定的
作用。同時,人的身高也
不完全是由基因決定的,
還與后天的營養環境和
體育鍛煉等有關,那么我
們能說基因與生物的性
狀之間是一一對應的關
系嗎?基因的改變僅僅
引起生物體單一性狀的
改變嗎?
教師把學生的思維
再次引回到本節的“問題
探討”上來:基因與基因、
基因與基因產物、基因與
環境之間存在著復雜的
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
形成了一個錯綜復雜的
網絡,精細地調控著生物
體的性狀,那么我們怎樣
綜合理解和評價“基因決
定生物體性狀”這一觀點
呢?請大家暢所欲言!
傾聽學生的表述,并
適當地給予提示,對所述
觀點及時給予肯定和鼓
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歸納:
表現型=基因型+環境
條件
學生思考、分
析,總結出基因、蛋
白質和生物性狀之
間的關系:
基因控制生物
的性狀是通過控制
蛋白質的合成來控
種,間接控制和直接控制。
學生結合老師
的分析介紹,思考后
得出思考題的答案:
在自然界中,不
僅存在一對等位基
因對生物性狀的控
制,而且還存在多對
等位基因共同控制
一對相對性狀的情
況,而且生物生存的
環境也對生物的性
狀有影響。
學生結合本節
課所學知識,踴躍發
言,闡述自己的觀
點,發表自己的意
問題分解,引導學生層層深入。
使學生對所學知識
有所提升和拓展。而且
更能全面地理解基因、
蛋白質與生物性狀間的
關系。
開動學生的腦筋,
活躍學生的思維,鍛煉
學生的表達能力。
基因是決定生物性
狀的基本單位,基因通過
控制蛋白質的合成直接
或間接地控制生物體的
現狀;生物體的現狀受一
對或多對等位基因控制,
而且還與其生存的環境
條件有關,因此,生物體
的表現型是基因型、環境
條件共同作用的的綜合
表現,是內因與外因相互
作用的結果。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
什么收獲?
學生總結
整理內容,構建知
識體系。
(3)
課堂練習
技能訓練P71
學生思考
鞏固知識提升運用能力
(4)
板書設計:
一、中心法則的提出及發展
二、二、基因、蛋白質與性狀的關系
1.
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而間接控制生物性狀
豌豆的圓粒與皺粒;白化病
2.
基因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性狀
囊性纖維病;
鐮刀型細胞貧血癥
3.
總結:基因與性狀的關系:
性狀是由基因與基因、基因與基因產物、基因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精確控制的。
基因表達為蛋白質,直接或間接的控制生物性狀;
【關鍵詞】對比手法 人物描寫 環境描寫 學生作文
中國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影響極其深遠,尤其是他創作的小說,以其獨特的藝術手法,塑造了中國文學史上,乃至于世界文學畫廊里一個個獨具特色的藝術典型,特別是他小說中那些既可憐又可悲的舊中國農民和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永遠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入選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語文課本的《故鄉》和《孔乙己》兩篇文章,以其精湛的藝術手法,通過鮮明的人物形象,表達了深刻的主題思想,堪稱魯迅小說的代表作品,尤其是兩篇小說中對比手法的成功運用,更為文章增色不少。下面就以我進行這兩篇文章教學為例,來談談魯迅先生小說對比手法的賞析,以及對比手法在學生作文實踐中的借鑒指導意義。
運用鮮明的對比,最能突出事物之間、人物之間或一個人言行前后的差異,也最能看出景物的不同或人物身份性格的差異與變化,對比手法的成功運用,能夠在極其簡短精練的描寫中使人物形象更加豐富多彩。
魯迅先生的小說在人物描寫時常用的對比手法有以下兩種:
一是描寫不同人物之間的外貌、動作、語言的差異,通過對比來展現不同身份人物的性格,以此來更為全面地表現小說的主題。例如在講授《孔乙己》一文分析人物活動的社會背景時,我首先讓學生找出文中描寫“咸亨酒店”兩種不同身份酒客喝酒姿態的語句:“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靠柜外站著”喝酒的是“短衣幫”,而那“出到十幾文,買一樣葷菜”“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的是“穿長衫的”,我提醒學生注意“四文、外、站、短衣”和“十幾文、里、坐、長衫”兩組詞語的差異,經過分析后,學生很快就明白了作者運用了對比手法,以極其經濟的筆墨就為我們形象的描繪出孔乙己生活的社會是一個等級森嚴而又人際冷漠的社會,為下文描述孔乙己的悲慘遭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是通過同一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前后截然不同的對比,來表現人物不同時段思想性格上的差異,進而豐富人物形象。在教學《故鄉》時,我指導學生認真品味分析外形上從二十年前“豆腐西施”變成現在“圓規”的楊二嫂, 從“紫色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心里有無窮無盡稀奇事”的少年閏土,變成“臉色灰黃,而且加上很深的皺紋”“眼睛腫得通紅”“一頂破氈帽”的中年閏土的外貌描寫,學生很快就理解了作者運用鮮明的對比,表達了在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雙重壓榨下,中國人民每況愈下、日趨破產的悲慘處境;在《孔乙己》的教學中,我又引導學生去品味分析孔乙己那“高大身材,青白臉色……穿的是長衫”與“臉上黑而且瘦,穿一件破夾襖”的外貌對比,那“之乎者也”“竊書不能算偷”與“不要取笑”的語言對比,那“排出九文大錢”與“摸出四文大錢”的動作對比,學生很快就理解了這些對比形象的描繪出封建科舉制度對孔乙己的毒害、摧殘,直至把他推向絕路的罪惡。學習了這種對比之后,我又指導學生在作文中注意使用前后的對比,來突出人物的變化,豐富文章的主題。
除了人物描寫方面的對比,《故鄉》一文還善于在典型環境的描寫上使用對比手法。學習《故鄉》時,我讓學生找出作者所描繪的三幅故鄉圖景,并進行比較:記憶中的故鄉是“一幅神異的圖畫: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海邊的沙地、碧綠的西瓜”,生活于其間的是活潑天真的小英雄少年閏土,也包括“豆腐西施”的楊二嫂;而現實中的故鄉,“隱晦的天氣”“蒼黃的天底下,蕭索的荒村”,其間也只有木偶人的中年閏土和“圓規式”的楊二嫂;理想中的故鄉,“海邊碧綠的沙地,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盡管“朦朧”,但“我”堅信“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通過對比,學生理解了小說中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追求新生活的愿望,學生對小說主題的理解就更深刻了,也進一步理解了小說的環境描寫為塑造人物和主題服務這一作用。我又及時指導學生在作文時,要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為自己的作文主題烘托和渲染氣氛。
通過兩篇文章的教學,學生初步學會了欣賞文學作品中對比手法的基本方法,對文章中對比手法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刻地認識和理解,并通過我的指導和鼓勵,學生在自己的作文中成功的嘗試使用對比手法,取得了很好的閱讀和寫作教學效果。
參考資料:
[1]唐弢.中國現代文學史[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