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技術管理意見和建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第一條技術改進與合理化建議(以下簡稱技術建議),和推行工廠現代化管理,是企業革新挖潛、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
第二章技術建議和現代化管理優秀成果的內容
第二條創造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結構、新配方,提高產品質量,改善產品性能及開發新產品,節約原材料等.
第三條對設備、工藝過程、操作技術、工、夾、量具、試驗方法、計算技術、安全技術、環境保護、勞動保護、運輸及儲藏等方面的改進或建議.
第四條對醫療衛生技術、教育、保育以及利用自然條件等方面的改進或建議.
第五條推廣應用科技成果、引進技術、進口設備的消化吸收和革新以及長期未解決的技術關鍵和質量關鍵等.
第六條對企業現代化管理方法、手段的創新和應用,促進企業素質全面提高等方面的建議或改進.
第三章組織領導和職責范圍
第七條技術建議與現代管理優秀成果評定小組成員由:廠長××、××、××、××等負責人和其他有關人員組成.
第八條技術建議是在總工程師領導下進行工作,由××歸口統一管理,技術建議管理員具體負責,基層單位設技術建議聯絡員.
第九條技術建議管理員職責
1.匯編全廠技術改進措施計劃,掌握并督促技措實施情況,收集資料,在適當的時候提請評定小組進行評定,總結上報重大技術成果.
2.負責全廠技術建議資料處理,收集并推廣廠內外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配方、新結構的應用與交流.
3.負責接待外單位有關技術改進方面的參觀學習,并建立咨詢業務關系.
4.協助領導組織對廠內重要的非標設備設計方案的論證及會審,并辦理下達設計任務書.
5.負責全廠內技術攻關或招標的具本組織工作.
6.定期召開基層技術建議聯絡員工作會議,安排與檢查該方面的工作.
第十條基層技術建議聯絡員職責:
1.編制上報本單位年、季技術建議計劃項目,經批準后協助實施.
2.對本單位實施的技術建議項目驗證、考核、分析和預鑒定,組織整理有關資料上報總師辦.
3.總結推廣技術建議成果,協助實施人員解決有關問題.
第十一條經營管理與合理化建議(以下簡稱管理建議)由××統一歸口管理,全廠各管理系統(不含全質辦)在企業管理工作中實現的現代管理優秀成果均需報××,由××審查并定期提請廠評定小組進行評定(具體組織工作參照第九條,第十條進行).
第十二條廠科協組織實施的管理建議由科協歸口提請廠評定小組評定,并報××備案,具體工作參照第九條,第十條.
第十三條屬全面質量管理的tqc成果,由全質辦歸口管理,并報××備案.
第四章技術建議、管理建議的審查和處理
第十四條技術建議項目必須做到:
1.經過試驗和應用,并有完整的原始記錄,圖紙資料和技術總結.
2.按照技術建議(現代化優秀管理)成果報表逐項填寫,并經單位主管和受益單位簽證.
3.凡屬于提高工效、提高產品質量、節約原材料、改進設備(備件)、新的非標設計等必須要有相應的工時定額員、質量管理部門、材料定額員、設備動力部門和使用單位等簽署的效果證明.
4.一般項目經所在單位考察后簽署意見,報總師辦,較大項目須經三個月的生產試用驗證,連同有關資料上報總師辦.重大項目須經六個月的生產驗證,整理全套資料上報,由××組織,××主持經廠評定小組評定后報上級主管機關.
第十五條凡經鑒定的技術建議和現代化管理優秀成果,其鑒定材料應包含以下內容:
1.能否納入正式技術文件用于生產或經營管理工作.
2.能否進行推廣應用與交流.
3.詳細分析與核算經濟效果,對無法計算出經濟效果的應提出結論性意見,并由有關領導簽字.
第十六條凡納入正式工藝規范的技術建議項目,由有關部門與車間進行工時或材料定額的修改,并考核實施情況.對改變產品結構、提高產品性能的項目,根據產品圖紙審批程序辦理更改手續,并考核其批量生產情況.
第五章獎勵與審批程序
第十七條凡申請技術建議成果或現代化管理優秀成果獎勵的集體(個人),應由實施者提出申請,填報項目成果申報表,并附第十四條所規定具備的材料(管理優秀成果須附論文或文字總結)報歸口單位立案,交財務部門審核簽署意見,最后由歸口單位組織廠評定小組進行評定審查,廠長簽字.需要上報的則逐級辦理報批手續.
第十八條凡成功而投產(或用于管理)的項目,以修改技術文件的日期作為該項目的投產日期,以連續十二個月為計算經濟效益的有效期.實際年節約額計算公式為:
年節約價值=(改進前成本-改進后成本)×年產量-(一次性投資費用+報廢損失費用+間費用)
第十九條凡被采用的技術建議和現代管理優秀成果,根據其貢獻大小,給予榮譽和適當的物質獎勵,獎勵標準如下表:
1.能計算出經濟效益的項目:
獎勵等級年節約或創造價值獎金額榮譽獎或其他審批權限
一100萬元以上
二50萬~100萬元
三10~50萬元
四2~10萬元
五0.5~2萬元
六0.5萬元以下
*現代化管理優秀成果獲四~五等獎勵者由廠長審批,六等獎由個管科審批.
2.不能計算出經濟效果的項目:
獎金等級內容獎金額榮譽獎或其他審批權限
一長期未解決的技術攻關項目
二臨時性技術攻關項目
三一般性技術革新項目
第二十條技術建議項目和現代化管理優秀成果原則上每年××月、××月各評定一次.
第二十一條對借鑒已經應用的科技(或管理)成果,應降低一個等級獎勵.
第二十二條獎金的分配應按參與實施工作人員貢獻的大小合理分配,落實到人,各單位不得留成克扣.
第二十三條獲獎項目不得重復得獎,如項目在如下名目下均可獲獎(技術建議成果獎、現代化管理優秀成果獎、iqc成果獎、節約獎等),則以獲其中金額最高的一種獎勵
第二十四條獲獎項目如果經現次評審提高了獎勵等級時,可補發差額部分的獎金.
第二十五條對弄虛作假騙取榮譽與獎金者,一經查出,應撤銷其榮譽,收回全部所得獎金,并視情節給予行政處分.
【關鍵詞】加強;改善;建筑工程;技術管理
中圖分類號:TU198文獻標識碼: A
工程質量是建筑企業的靈魂,更是其生存發展的基礎。對建筑施工來說,質量控制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同時也能為建筑工程質量提供有力的保障。建筑工程質量的保證,必須以科學扎實的技術管理為基礎。
一、 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管理的涵義
建筑企業對一系列技術組織進行管理的所有工作,總稱為施工技術管理,它屬于現代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施工技術的管理作為建筑企業的基礎管理之一,與企業的安全生產、工期、質量和經濟效益息息相關。建筑工程的施工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它必須在多技術的交叉和多工種的協同下才能順利了完成,它必須符合各項行業標準、技術標準、國家標注和地方標準。
二、施工技術管理的作用
合理運用管理職能、科學使用管理方法開展技術工作,使建筑施工質量符合相關法規和政策,符合國家標準、地方標準和行業標準,是施工技術管理的主要內容。
施工技術管理有利于將施工條件與工程特點有機起來,在合理使用先進施工方法和技術工種的前提下,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第一生產力,使工程質量從根本上得到保障;有利于對作業人員和技術管理人員進行新工藝、新技術的培訓,從而從整體上提高建筑施工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有利于合理配置施工資源、優化施工方案;有利于降低成本、縮短工期、提高效益;有利于技術研究和改革的開展、經驗的總結和施工方法的創新。
三、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管理的主要內容
在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技術管理。按照時間順序來劃分,可以將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管理分為三個階段,即:施工準備階段、施工階段和竣工后階段。
1、施工準備階段
這段時間段的管理主要是對設計文件、施工組織設計方案(如材料組織方案、勞動力組織方案等)等資料進行分析和調查。施工準備階段的管理工作應該引起管理人員的高度重視,因為它在整個建筑工程的施工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2、施工階段
這個階段的管理內容主要包括:審核分析既定的和正在實施的施工方案及施工技術措施;分析出現在施工過程中的質量事故的原因,同時提出方案進行合理處理;管理施工過程中各層施工技術的交底工作和技術變更情況等。
3、工程竣工后階段
這個階段的管理主要是歸納總結施工技術資料,包括對竣工驗收和竣工文件等進行管理。建筑企業可以從工程竣工厚的技術管理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從而提高對每建筑施工技術的每一個環節的管理水平。
四、建筑施工技術管理存在的問題
我國建筑業近年來的發展可謂突飛猛進,從事建筑業的企業越來越多,加劇了建筑市場的競爭。為數不少的資深建筑企業擁有較雄厚的技術力量和資金儲備,但效益卻每況愈下,究其原因就在于沒有強烈的技術管理意識,更談不上健全的技術管理制度。而一些企業,由于成立時間短,技術管理人員缺乏足夠的管理經驗,甚至沒有專職的技術管理人員。這些原因導致這些企業技術管理能力方面的缺陷,它們在建筑市場激烈的競爭中處處被動,發展空間極為有限。
五、加強和改善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管理的措施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競爭中,建筑企業如果想分得一杯羹、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十分重視對施工技術的管理,加強和改善企業自身在施工管理方面的措施,具體來說,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做好前期管理工作。
建筑企在工程施工之前,就應該將參與編制施工組織設計的人員組織起來,詳細了解建筑工程的特點并進行詳細分析,切實把握施工的具體條件以及工程必需的人力、物力和技術條件等情況。然后將編制參與人員進行分工、明確職責,對設計編制的基本內容和格式進行統一,進而度設計文件進行匯總和修繕,認真核對設計圖尺寸,設計上如有問題要及時消除。最后,將施工組織設計和調查到的施工現場等資料有機結合起來及時提出對設計進行改進的意見、方法和措施。
2、對企業的各項施工技術管理體制進行完善并認真貫徹執行。
對于建筑工程施工企業來說,建立健全各級施工技術管理部門是十分必要的,這些管理部門之間必須職責明確,通過專門的分級管理項目經理和技術管理總工程師的設立,明確各級管理人員的職位、責任和權利。建筑企業在施工過程中必須把圖紙會審制度落到實處,做好做到位,同時認真貫徹執行工程基礎變更、技術交底、工程質量評定和檢測、施工質量管理等一系列制度。這些制度是技術管理工作的核心所在,它為技術工作管理的科學化提供重要保障。
3、強化對施工現場施工過程的技術管理。
建筑工程企業的施工技術管理人員,應當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深入到施工現場,根據設計圖紙的要求對施工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進行客觀公正的檢查和驗收,包括施工過程中的工藝、方法以及材料的性能和質量等,如果存在安全隱患要及時作出處理并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
4、強化對工程技術文件的管理。
工程技術文件有利于企業對施工技術的管理,有利于工程的正常進度。建筑企業在施工過程中,不僅要強化對前后工程間和各分項工程間技術交底工作的管理,還要重視對業內資料、施工技術總結和竣工文件的管理。
5、注重培訓與選拔技術管理人才。
若要想提高自身對施工技術管理的水平,建筑企業不可缺少大批優秀技術管理人才。首先,建筑企業要對技術管理人家的職業道德素養進行培養和提高,將技術交流和管理技術的培訓日常化,及時掌握先進的技術和方法。
【結束語】作為工程項目施工管理的一項核心工作,施工技術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這施工質量控制、安全管理、成本控制和進度控制的效果。沒有嚴格科學的技術管理方法和系統技術管理體系,任何一項工程的質量都難達到要求,也很難令用戶滿意。因而,建筑施工項目的管理人員必須對施工技術管理的內容和意義有一個系統的、充分的認識,在實踐工作中不斷的進行總結,對管理措施進行創新和優化并運用到實際的工程建設項目中,唯其如此,建筑工程的質量才能有保證,才能打造出放心工程、良心工程。
[參考文獻]
[1] 付立國. 淺談建筑施工技術管理[J]. 科技創新與應用, 2012,(09) .
【關鍵詞】 ACL重建; 術后; 中西醫護理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9.059
前交叉韌帶是膝關節的重要穩定結構,能夠防止脛骨過度前移和過度內旋的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交通意外,工傷及運動損傷所致ACL撕裂日益增多;ACL損傷會嚴重破壞膝關節的穩定性,ACL撕裂是無法自行愈合的[1—2],ACL重建已經成為治療ACL損傷的標準方法。因此,對術后的護理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2007年1月—2010年3月對78例ACL患者采用規范康復訓練方法的基礎上,融入中醫護理的方法,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男51例,女27例;年齡14~59歲,平均33歲;急性損傷56例;慢性損傷22例。左ACL損傷43例,右ACL損傷34例。患者行患膝正側位X光片檢查,均提示有前交叉韌帶損傷。
1.2 手術方法 常規膝前的前外、前內入路行關節鏡檢查,合并損傷者在ACL重建前處理。常規膝前外側及膝前內側入路行關節鏡檢查,切除破碎的半月板和其他殘片,明確診斷,再行關節鏡下異體骨—腱—骨PCL移植術。
1.3 護理
1.3.1 術前的護理
1.3.1.1 心理護理 術前應耐心、細致地做好解釋工作,讓手術成功的患者進行現身說法,簡要介紹手術過程及術后康復訓練配合的方法,消除恐懼心理,取得患者的密切配合。
1.3.1.2 指導關節活動支具的使用 專科護士應熟練掌握現代支具應用的方法及注意事項,并能及時解決佩戴支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使患者能正確掌握支具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項。
1.3.1.3 擬定膝關節康復訓練程序 根據醫生的要求,制定適合患者的個性化的康復訓練程序。由管床護士、患者及家屬共同制定膝關節康復訓練的具體內容和護理細節,以及康復訓練計劃和目標,并能按時達到預期目標。康復訓練實施過程中及時給予調整。
1.3.2 術后護理
1.3.2.1 一般護理 (1)特殊:按腰椎麻醉術后護理,給予去枕平臥6 h,膝矯形器(knee orthosis,KO)將膝關節固定在完全伸直位,抬高患肢30°促進靜脈血液回流,減輕局部腫脹,軟枕應放在小腿的近端后側,以免牽拉重建的交叉韌帶。(2)冷療:患肢術后用冰袋敷患膝4~6 h,彈力繃帶加壓包扎,減輕膝關節的腫脹、出血。(3)肢端血運的觀察:密切觀察患肢血運、皮溫、感覺、踝足趾活動及足背動脈搏動情況等。防止包扎過緊腫脹等所致血運障礙。如出現皮膚顏色發紫、肢端麻木、腫脹疼痛難忍,應立即給予適當松解。(4)疼痛護理:術后24 h內,一般不需要使用鎮痛劑。術后5~8 h內出現劇烈疼痛,關節明顯腫脹,局部張力大、皮溫高,甚至全身發熱,患肢不能直腿抬高,應立即通知醫生處理。
1.3.2.2 功能鍛煉 嚴格按個體化和循序漸進的原則分4個階段進行。第1階段,手術當天麻醉平面消失后,開始活動足趾及踝關節,并進行股四頭肌等收縮鍛煉。術后第1天:(1)髕骨活動,患者膝部放松伸直,將雙手食指和拇指指腹環繞固定髕骨的上、下沿,向近端和遠端推動髕骨,反復推動15次;將雙手食指指腹固定髕骨內、外側推動15次,3~5次/d[3]。(2)踝泵運動,盡最大角度地勾腳尖(向上勾腳,讓腳尖朝向自己)之后再向下踩(讓腳尖向下),在最大位置保持5 s以上,20~30下/次,每天至少3次,在能承受的范圍之內盡可能多做,以促進血液循環,消除腫脹,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4]。(3)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主動抬起和下壓膝關節的練習,每次持續5~10 s反復進行,以防止術后肌萎縮的發生,200次/d。第2階段術后2周開始:(1)主動直腿抬高運動,平躺在床上,膝關節伸直,將患側腿抬高離床20~30 cm,空中停留5~10 s,放下腿休息10 s,10~20遍/次,3次/d;防止術后肌萎縮的發生。(2)間斷去KO膝矯形器,膝關節活動支具保護下行被動屈膝功能鍛煉6周內限制活動范圍在90°以內,30 min/次,3次/d。(3)負重練習及閉鏈關節訓練,第2周開始,扶拐患肢足尖點地,負荷身體25%重量行走練習,第4周后棄拐杖完全負重活動,活動時應注意患者關節是否水腫,能否很好地控制膝關節的穩定性。第3階段術后6周開始,此時患者膝關節活動度基本恢復到0°~120°之間:(1)足跟滑床面主動伸屈膝關節,持續被動活動(CPM,0°~90°)2 h,鍛煉后佩戴支具保護。(2)肌力、關節活動度鍛煉,6周后戴KO,設置膝關節活動范圍在0°~135°下地行走。第4階段:(1)術后3個月內嚴禁跑步、急停以及快速起動活動。(2)術后4~6個月后可以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爬樓梯等以增強肌力及耐力,應避免劇烈活動和重體力勞動。(3)術后8個月內避免患膝劇烈剪切、旋轉運動。(4)術后7~12個月,全面恢復各項運動。
1.3.3 中醫護理 中藥熏洗是中醫護理中的一項法,即把中藥煎湯,趁熱在患處熏蒸、淋洗,以達到疏通腠理、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效果的一種外治方法。中藥熏洗時機:術后傷口拆線第2天起。方法:(1)中藥熏洗方組成:黃柏30 g、獨活20 g、川烏15 g、川椒15 g、歸尾20 g、靈仙30 g、桂枝20 g、大黃30 g、莪術15 g、蘇木30 g、寬筋藤50 g、羌活20 g、荊芥20 g、防風20 g、紅花15 g。(2)熏蒸:把以上藥物煎好的藥液放于洗盆并把溫度調到80 ℃左右,將盛有中藥液的盆放于橡皮單上,將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蓋住患肢及盆,利用中藥的熱力熏患肢,注意舒適,隨時調節覆蓋的膠單,防止燙傷。(3)淋洗:待藥液溫度降至45~50 ℃左右(根據個體對熱的耐受度適當調節),用小毛巾沾滿藥液輕輕擦洗患處,待藥液溫度降至37 ℃左右時停止擦洗,用大毛巾包裹患肢。(4)30 min后按康復計劃進行患肢和關節的康復功能鍛煉。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PEMS 3.1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取t檢驗,P
2 結果
通過12~24個月,平均18個月的隨訪,按Lyshrolm評分[1]:術前評分平均(63.51±12.8)分(范圍45~90分),術后最終評分(98.01±3.45)分(范圍86~100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ACL損傷是較為常見的膝關節韌帶損傷疾病,在關節鏡下行異體肌腱移植重建ACL為膝關節功能康復創造了有利條件,而術后及時、有效的功能鍛煉和康復護理將直接影響到手術效果,將中醫的護理方法與系統的術后康復鍛煉相結合,減少了術后疼痛、腫脹等并發癥,更使每個階段的康復目標提前達到。
參考文獻
[1] 呂厚山.膝關節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603.
[2] Engebretsen L,Benum P,Fastingo,et al.A prospective,randomized study of three Surgicai Techmiques for treatment of a cute ruptures of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J].Am J Sports Med,1990,18(6):585—590.
[3] 許蕊鳳.實用骨科護理技術[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161.
Abstract: The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 Engineering system. It is one major problem that the current tension and contradictions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become an obstacle to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Philosophy of Social Technology raised the perspective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and solving conflict by Social Psychological Technology ,making health system reform develop better.
關鍵詞:社會技術 社會心理調節技術 醫患關系
Key words:Social Technology Social Psychological Technology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作者簡介:劉丹(1982-)女,滿族,護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技術哲學
一、社會心理調節技術的內涵
社會心理調節技術是以社會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的一種社會技術。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團體心理、個體心理,研究社會行為、社會行為背后的心理過程,這些行為和心理的發生、發展變化規律以及研究影響這些行為和心理的外在社會因素等。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任務就是運用規律對人們的各種社會心理作出正確解釋、準確科學地預測和有效的控制。它主要解釋人在社會一系列活動中所表現的“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社會心理學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形式,社會意識是人們對自己周圍的環境,即對自然環境(人與自然的關系)、社會環境(人與人的關系)及其過程在觀念中的反映,是社會全部精神生活及其過程的總概括。社會心理學是研究社會環境中人與人的關系,從這個意義上理解社會意識為不同的人所特有的個人意識和帶有一定整體性、共同性的各種社會集合體的“群體意識”、“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等等。社會心理調節技術是在社會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上,對不同的人的個人意識、人際關系及心理的溝通交流,調整的實踐知識體系。[2]比如不同的人帶有的意識、心理可能不同,在人際交往中就有可能出現矛盾沖突,利用心理學的知識,了解他們的心理規律,調節情緒,溝通交流,協調他們之間的關系,化解矛盾沖突,這個過程就成為了社會心理調節技術,它解決的是“怎么樣”、“怎么做”、“做什么”的問題。
二、社會心理調節技術的價值
在醫療衛生改革工程中,政府主管部門、醫療機構、患者及其家屬(以下統稱患者)構成了三個不同的利益主體,這三個利益主體之間在如何公正的看待醫療衛生資源方面是存在矛盾的。政府部門投入資金是為了讓每個患者享受醫療資源,并對醫療機構進行監督。醫療機構在為患者服務的同時也要注重效率,促進醫院的發展。當政府的資金投入不足,無法滿足患者就醫時,二者的利益會出現矛盾;當醫療服務和醫療機構自身經濟效率管理不恰當時,醫療機構和患者之間出現醫患矛盾;當政府對醫療機構的監管不到位,使醫療機構會過度注重經濟效率,或者當政府監管使醫療機構看重醫療服務時,然而醫療效率下降,這二者之間存在矛盾。如何協調三者的利益關系,心理調節技術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比如醫療公正是社會公正的核心指標之一,也是世界各國所面臨的共同難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人性問題。在亞里士多德提出的三種常見的公正:分配的公正、矯正的公正和回報的公正中,對于“分配的公正”,近期醫療改革基本目標是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矯正的公正”同樣通過政府主導監管逐漸完善,然而“回報的公正”不僅是患者的就醫問題得到解決,同樣醫療效率不會受到影響。其中醫護工作人員對工作的積極性就是影響醫療效率因素。因此需要領導者提高醫護工作人員的凝聚力,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群體凝聚力是群體的最一般的心理特征。有研究認為,凝聚力與一個群體的績效存在著較高的正相關關系。高凝聚力可能促使成員共同努力提高績效。如何提高醫護人員的凝聚力,需要領導者協調醫護人員之間的人際關系,使其相互吸引,因為在某個方面相似,容易使人感到彼此接近,從而產生好感,發生認同。確立群體目標,增加群體的競爭意識。
除此之外,調動醫護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需要提高他們工作的態度。態度的概念很廣泛,較為典型的說法有以下幾種:其一,認為態度是一種評價和情感反應;其二,由G.W.奧爾波特提出的,認為態度是一種心理與神經的準備態度,它是人們對于一定對象的反應,起著指導性或一致性的作用;其三,將態度籠統看成認知、情感和意動成分的復合體,它影響人們理解、感受事物和對事物作出反應的方式。在醫療護理工作中,可以從第三種對“態度”的理解找到提高醫護人員的工作態度途徑。從某種程度上說提高工作態度需要報酬激勵,但是同時需要培養他們對所從事的職業的神圣使命感、社會責任感,從情感上接受這份工作,然后才能在行為活動中表現出來。
參考文獻:
[1] 文興吾.社會科學技術也是第一生產力[ J ] .社會科學研究,1999 ( 5 ) : 1 6 - 2 0
【關鍵詞】移動學習;MAS;Moodle;移動學習管理系統;設備識別;內容自適應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論文編號】1009-8097(2008)11-0102-05
引言
1998年12月28日,我國教育部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指出“現代遠程教育是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型教育方式,是構筑知識經濟時代人們終生學習體系的主要手段”[1]。中國政府擬在2010年,基本建成有中國特色的多層次、多形式、多功能的遠程教育網,為更多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構建全民的終身學習體系,實現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地點進行自主式學習。近年來,隨著移動通信速率的提升、資費的下調以及手持設備軟硬件平臺的快速發展,移動通信網絡帶寬、手持設備的CPU處理速度、內存大小、多媒體支持、屏幕分辨率已經達到實用程度,手機、PDA等手持設備可以讓我們在任何時間或地點獲取、處理和發送信息,為我們依托手持設備和無線通信網絡開展教學活動提供了可能。
移動學習(Mobile Learning),是無線通信技術和E-Learning的交叉應用,是指學習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通過手持設備和無線通信網絡獲取學習資源進行學習,并與其他學習者和教師進行教學互動[2]。移動學習具有以下特征:學習需要的緊急性;知識獲取的主動性;學習設備的移動性;學習過程的互動性;教學活動的情境性;教學內容的一體化。[3]這些特征使移動學習完全不同于傳統的讓所有教學活動都在指定時間和地點進行的課堂學習。從移動學習的實現方式來看,移動學習實現的技術基礎是移動計算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即移動互連技術,例如WiFi技術、GPRS技術、3G技術等[4];實現的工具是小型化的手持設備,例如智能電話和PDA等。移動學習的實現設備具有以下特征:便攜性,即設備體積小、重量輕,便于隨身攜帶;無線性,即設備無需連線;移動性,指使用者在移動中也可以很好的使用。為推動移動學習的研究和推廣移動學習應用,需要建設支持多種網絡接入方式的移動學習網絡環境,需要開發支持多種手持設備訪問的移動學習管理系統。
一 移動學習管理系統研究現狀分析
2004年開始由歐盟支持的歷時三年的全歐合作研究項目“M-Learning”,通過使用移動技術,嘗試加強脫離全日制教育的16-24歲青年的掃盲學習,設計開發了一系列適合移動學習的學習材料,開發了以SMS應用為主的移動學習系統。歐盟支持下的“From e-Learning to m-Learning”項目計劃把現有的有線虛擬學習環境發展成無線學習環境,該項目第一階段建立全球性的無線培訓網絡,促進和加強職業培訓,嘗試從d-Learning和e-Learning向m-Learning過渡。臺灣Learning in Future Classroom項目,計劃利用無線通信技術構建一個“無處不在的學習環境”,打破室內學習的限制,輔助戶外教學,實現因材、因時、因地施教。該項目開發了支持“移動教室”、“戶外移動學習”和“隨身學習”的移動學習平臺,設計了多種適合移動學習的教學模式,形成了支持移動課堂、支持情境感知、支持個性化范在學習的移動學習系統。中國網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移動學習解決方案”,將現有的有線網絡教學平臺遷移到無線學習環境中,在無線學習環境中實現了原有的有線網絡教學環境的全部功能,形成了基于原有的有線網絡教學平臺的移動學習系統。
綜合世界范圍內對移動學習的研究項目,可以發現,現在對移動學習的研究普遍是處于一種探索階段,只是對移動技術的簡單應用(以SMS作為移動學習的主要手段),或者只是將現有的網絡學習平臺遷移到移動環境中,并沒有充分考慮移動學習和現有有線網絡學習的區別,沒有實現真正的移動學習。移動學習對技術的需求很大,它要求手持設備可以像PC接入Internet一樣方便、快捷、高效的滿足人們學習的需求,因此,必須為實現移動學習提供足夠的技術支持。
二 基于MAS和Moodle的移動學習管理系統研究
近年來,許多學校已經建設了基于校園網的E-Learning學習環境。隨著網絡技術和無線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構建基于校園無線網絡和移動通信網絡的移動學習環境是目前校園數字化學習環境的發展趨勢。移動學習網絡環境的建設,決定了移動學習的應用范圍。為了擴展移動學習的應用范圍,應考慮無論用戶身處何地,都可以便捷的訪問移動學習管理系統,實現泛在式學習。校園移動學習管理系統應為具有不同接入特征(如WiFi、GSM等)的手持設備提供多種網絡接入方式。本文討論的移動學習網絡環境建設,在部署校園WLAN的基礎上,通過將校園內的移動學習管理系統與中國移動MAS系統整合,實現用戶不僅可以在校園內使用帶有WiFi模塊的手持設備通過WLAN訪問移動學習管理系統,在校園外也可以使用移動電話通過現有的移動通信網絡訪問校園內的移動學習管理系統。
1 MAS(Mobile Agent Server)系統簡介
中國移動為適應行業集團客戶對信息化移動應用不斷增長的需求,推出 MAS(移動服務器 Mobile Agent Server)系統,解決行業用戶基于移動終端的信息化應用服務。MAS系統包括MAS終端、MAS服務器和MAS管理平臺,中國移動通過在集團客戶內部部署移動服務器,為集團客戶提供基于移動終端的信息化應用服務,將用戶的應用和業務延伸到移動終端。移動終端通過MAS系統能夠以SMS、MMS、GPRS等移動通信方式連接訪問企業內部應用系統,完成對數據的移動應用。[5]
2 移動學習的網絡環境構建
基于MAS的移動學習網絡拓撲結構如圖1所示,在校園內部,桌面PC和筆記本電腦以有線的方式接入校園網,訪問移動學習管理系統;帶有WiFi模塊的手持設備以無線的方式通過WLAN無線接入點進入校園網,訪問移動學習管理系統;校園外部的移動電話用戶首先接入現有的移動通信網絡,然后通過部署在校園內部的移動服務器(MAS)訪問移動學習管理系統。
將移動學習管理系統與MAS系統整合,可以為用戶提供及時、高效、快捷的教學服務,拓展了固有的校園網絡學習環境,實現用戶可以隨時隨地的通過使用各種手持設備進行教學活動,為用戶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機會。移動學習管理系統通過移動信息化的手段,實現了系統的多角色、多層次、多級別、多任務的管理。通過中國移動簡易便捷的業務集成能力,還可以有效降低學校的管理成本,促進校園網絡教學系統形成高效多層次的管理。
3 移動學習管理系統需求分析
實現移動學習,其關鍵是要構建一個完整的移動學習管理系統,該系統應支持多種手持設備通過多種無線通信網絡接入,提供對多種資源和內容的管理,支持多種適合移動學習的學習模式,為用戶提供多種適合移動學習的學習工具。移動學習管理系統提供用戶接入管理、學習資源管理、教學服務管理、課程管理、用戶界面生成等功能。應用移動學習管理系統來支持移動學習,就是實現用戶可以通過手持設備訪問移動學習管理系統;管理員可以通過手持設備執行基本的管理任務;教師可以通過手持設備操作基本功能;學生可以通過手持設備加入并參與課程。[6]為現有的網絡課程管理系統開發支持移動學習的功能模塊是現代遠程教育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4 Moodle網絡課程管理系統簡介
Mood1e(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模塊化面向對象的動態學習環境)課程管理系統是一套基于“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設計開發的開源軟件,能夠幫助教師高質量的創建和管理網絡課程。[7]Moodle的在線教學模塊采用可自由組合的動態模塊化設計,并支持多種教學模式,可應用在多種不同領域。迄今為止,有近百個國家的2000余個機構采用了Moodle網絡教育平臺。Moodle為教師提供了基于社會建構主義教學設計理念的十幾種課程活動,包括討論區、學習日志、聊天室、學習資源、單元小結和在線調查等。教師通過簡單的設置就可以給課程加入這些活動模塊,管理員可以通過管理界面選擇安裝各種活動模塊,開發者可以依據定義的接口開發新的活動模塊。
Moodle課程管理系統雖然具有免費、開源、模塊化、全功能、支持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等特點,但由于是為桌面PC設計的,僅支持B/S模式的瀏覽,提供的教學服務單一,缺乏對移動設備的識別和對學習資源的轉換,不能進行與設備類型相適應的頁面內容組織,所提供的用戶界面不適合手持設備,缺乏對手持設備的支持,不能直接用于移動學習。本文以WLAN、GSM/GPRS等無線通信技術作為手持設備的接入方式,在已搭建好的Moodle網絡課程管理系統基礎上,討論以手持設備為終端的移動學習管理系統設計。
三 基于Moodle的移動學習管理系統設計
基于Moodle的移動學習管理系統的具體功能如下所述:
支持多種手持設備通過多種無線通信網絡(WLAN、GSM網絡等)登錄系統,并為其提供移動學習服務;
對用戶使用的設備類型進行識別,并對用戶身份進行認證;
使Moodle課程管理系統提供的各種具體教學內容和活動適用于不同的手持設備,保證用戶瀏覽內容的友好性、便利性、正確性和一致性;
對適合移動學習的學習資源進行管理,實現學習資源的快速檢索和重組;
通過中國移動MAS系統為手機用戶提供適合移動學習的教學服務(SMS服務、MMS服務、USSD服務等)。
移動學習管理系統的整體框架如圖2所示,用戶通過不同的網絡和設備以B/S模式登錄移動學習管理系統后,先由“用戶及設備識別模塊”對用戶所使用的設備進行識別和對用戶的身份進行認證,將PC用戶轉入現有的Moodle網絡課程管理系統,將手持設備用戶轉入“手持設備內容自適應模塊”。“手持設備內容自適應模塊”通過“學習資源重組”和“手持設備界面生成”兩個組件為手持設備用戶提供與設備相適應的瀏覽內容。“移動學習功能邏輯模塊”實現Moodle課程管理系統提供的課程管理及教學服務功能的移動化應用,并提供短信、彩信、USSD等移動應用的互動學習工具。“移動學習資源管理模塊”完成對底層數據庫的查詢和管理,為上層移動學習應用提供所需要的數據。
移動電話用戶還可以使用短信、彩信、USSD等移動通信方式與移動學習管理系統進行互動。移動學習管理系統通過MAS通信應用模塊與部署在校園內的移動服務器(MAS)中的“Web Service通信插件”交互,為移動電話用戶提供相應的短信、彩信和USSD服務。
四 移動學習管理系統關鍵技術研究
移動學習管理系統是面向多種網絡接入方式、多種手持設備,服務于不同終端用戶的系統。移動學習管理系統與普通網絡學習系統的最大區別,是需要對用戶所使用的設備進行識別,需要為不同的設備提供相適應的頁面內容,需要針對手持設備用戶的特點,為其提供更具特色的學習方式。因此,需要充分考慮各種手持設備的接入和使用特點。移動學習管理系統應具有對用戶的設備類型進行識別,并根據設備的具體類型為用戶提供相適應內容的功能。此外,對于移動電話用戶,除了應考慮使其以B/S模式通過現有的移動通信網絡登錄校園移動學習管理系統,還應為其提供短信、彩信、USSD等具有移動通信特色的教學服務。本文通過討論以下三種關鍵技術,來實現移動學習管理系統的用戶設備識別、內容自適應和為移動電話用戶提供特色教學服務的功能。
1 用戶設備識別
該移動學習管理系統是面向多種手持設備、具有多級用戶權限的系統,因此需要一個單獨的“用戶及設備識別模塊”對用戶的設備類型和身份進行識別和認證。具體功能如下:
當用戶首次訪問移動學習管理系統時,對用戶設備類型進行識別并提示用戶設置瀏覽偏好,將設備信息和用戶偏好設置以Cookie的形式保存在用戶設備中;
根據用戶設備發送的儲存在用戶設備中的設備描述文件Cookie來識別用戶的手持設備類型和用戶的偏好設置;
當接收到用戶的身份識別請求信息時,核對用戶信息,用戶的身份通過認證后,賦予用戶相應的權限。
用戶使用互聯網瀏覽器以B/S模式訪問移動學習管理系統,現在幾乎所有的互聯網瀏覽器都支持Cookie操作,將設備類型描述文件以Cookie的形式保存在手持設備中,可以減少服務器負擔(服務器對每個設備只進行一次識別,并且不用管理設備類型描述文件)和降低用戶的操作復雜度(避免用戶在同一設備上重復設置瀏覽偏好)。“用戶及設備識別模塊”通過檢查手持設備是否具有描述該設備類型的Cookie文件來判斷設備是否是第一次登錄。當手持設備首次登錄移動學習管理系統時,“用戶及設備識別模塊”先由用戶發送的HTTP報頭結合服務器端腳本程序來識別用戶的手持設備類型,再由用戶設置瀏覽偏好,最后將該手持設備類型和用戶偏好設置參數以Cookie的形式保存在手持設備中。當該設備再次登陸系統時,“用戶及設備識別模塊”直接讀取該Cookie,來識別用戶的手持設備類型和瀏覽偏好設置。
2 手持設備內容自適應
“手持設備內容自適應模塊”作為教學服務與用戶之間的中介,位于教學服務和用戶之間,根據“用戶及設備識別模塊”識別的用戶手持設備類型和瀏覽偏好設置,將移動學習管理系統提供的具體學習內容轉換成適合具體手持設備瀏覽的內容。該模塊由“手持設備界面生成”和“學習資源重組”兩個組件組成。
(1) 手持設備界面生成
為方便手持設備瀏覽,使用獨立于現有網絡學習系統的基于列優先[8]技術的用戶界面生成組件,將頁面內容的布局從多列顯示轉換成單列顯示,以適應內容在小屏幕的手持設備上瀏覽。列優先技術可以使用戶盡可能的從頂到底的瀏覽內容,盡量減少瀏覽時的水平移動,如圖3所示。開發模塊時使用XML和XSL來定義適合手持設備瀏覽的頁面內容和布局。當手持設備用戶訪問時,根據不同的設備類型和用戶的偏好設置,“手持設備內容自適應模塊”通過使用 XSLT 將 XML 文檔轉換為適合具體設備瀏覽的Web頁面[8]。
(2) 自適應頁面內容組織
移動學習管理系統根據用戶的設備類型和接入速度,為用戶提供相適應的學習資源。首先將數據量較大、質量較好的富媒體資源轉換成內容一致但數據量較小、內容稍差的資源,保存到學習資源數據庫中。然后根據用戶具體的設備類型和接入速度,通過“移動學習資源管理模塊”檢索與用戶設備特征相適應的學習資源,將資源重新組織后交給“手持設備界面生成”組件生成用戶界面,再發送給用戶,這樣做可以減少用戶的網絡傳輸開支和計算開支。
3 MAS通信應用模塊設計
MAS提供Web Service方式通信適配插件,該插件通過提供統一的Web Service方式對各種通信能力進行封裝,降低了企業的開發難度,將繁雜的通信協議與具體的業務應用分離開來,為開發者呈現簡單的標準接口。Web Service方式通信適配插件接口封裝了以下移動通信能力:短信、彩信、WAP、USSD等。通過將移動學習管理系統與中國移動MAS整合,根據MAS和Moodle的接口規范,開發移動學習管理系統的MAS通信功能模塊,使手機用戶通過MAS訪問移動學習管理系統,保證數據傳輸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將短信、彩信、USSD等功能集成到移動學習管理系統中。[9]
五 總結
本文設計了基于MAS的移動學習網絡模型,支持具有不同接入方式的手持設備通過不同的無線通信網絡接入校園移動學習管理系統,增加了移動學習的靈活性,使用戶無論在校園內還是在校園外都可以方便快捷的登錄系統,進行教學活動。通過在Moodle的基礎上構建移動學習管理系統,使校園內原有的網絡教育平臺從以PC為終端的應用,延伸到以手持設備為終端的應用,提高了E-Learning的適用范圍,把學習從校園內拓展到生活的各個角落。通過應用“設備識別”、“內容自適應”技術和開發MAS通信應用模塊,使移動學習管理系統可以為不同的手持設備,提供相適應的學習內容和教學服務,保證了移動學習用戶所瀏覽內容的友好性和一致性。
21世紀,移動學習被認為是各國教育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各國政府在世紀初為國民構建開放的、靈活的、終身的學習環境,提供大眾化高等教育和全民繼續教育的首選方式之一。積極發展新的遠程教育方式――移動學習,可以為任何一個有學習覺悟、有求知欲望的社會成員提供寬松的、自由的、靈活的、多種模式的、全程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機會,符合我國實現教育公平、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Z].北京,1998.12.
[2] 葉成林,徐福蔭,許駿.移動學習研究綜述[J].電化教育研究,2004,3:12-19.
[3] Hyosook Jung, Seongbin Park, Kwang Sik Chung. An Architecture for Adaptive Mobile Learning [J].Advanced Information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2006.AINA 2006.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olume 2,18-20 April 2006:219 -223.
[4] 劉豫鈞, 鬲淑芳.移動學習――國外研究現狀之綜述[J].現代教育技術,2004,14(3):12- 16.
[5]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集團客戶信息化(MAS)解決方案手冊[Z].北京,2007.
[6] Desmond Keegan, Mobile Learn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Learning[M].Dublin:Distanc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2005:138-139.
[7] 黎加厚.魔燈照亮新課程之路――Moodle促進高質量教學的學習管理系統[J].教育技術資訊,2007,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