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水稻栽培管理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范文第1篇

關鍵詞 甬優9號水稻;水肥;綜合調控;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11;S275.8;S1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2-0016-01

甬優9號水稻系寧波市農科院作物所和寧波市種子有限公司合作育成,2007年通過浙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為探索甬優9號水稻水肥調控技術,特開展了本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概況

試驗設在衢州市蓮花鎮月山村某農戶承包田進行,前作冬閑田,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力中等偏上。供試水稻品種為甬優9號,種子由寧波市種子有限公司提供。

1.2 試驗設計

試驗設2個處理,分別為水稻栽培傳統模式(CK)、水稻栽培水肥綜合調控模式[1-3]。水稻栽培傳統模式區大田施肥總量為施純N 221.85 kg/hm2、P2O5 56.25 kg/hm2、K2O 146.25 kg/hm2。移栽前1 d,施復合肥(15-15-15)375 kg/hm2,移栽后7 d施尿素360 kg/hm2+氯化鉀150 kg/hm2,水分灌溉按傳統灌溉方法進行。

水稻栽培水肥綜合調控模式區大田施肥總量與水稻栽培傳統模式區相同,但氮肥底肥用量增加,追肥次數增加1次,即移栽前1 d,施復合肥(15-15-15)375 kg/hm2+尿素120 kg/hm2,移栽后7 d施尿素145.5 kg/hm2+氯化鉀150 kg/hm2,再過65 d施尿素94.5 kg/hm2。水分灌溉一般控制在30 mm深,最高不超過40 mm深,下大雨水位過深時,將水排至下大雨前水平。2個處理的面積均為3.335 hm2。

1.3 試驗過程

水稻栽培傳統模式區(CK):2014年5月29日播種,6月14日移栽,移栽前1 d施復合肥(15-15-15)375 kg/hm2,移栽后7 d施尿素360 kg/hm2+氯化鉀150 kg/hm2+芐?乙可濕性粉劑450 g/hm2。7月10日用阿維菌素1 500 mL/hm2+速騰1 500 mL/hm2+吡蚜酮150 g/hm2兌水防治病蟲,8月7日用稻騰450 mL/hm2+翠米300 mL/hm2+吡蚜酮150 g/hm2兌水防治病蟲,9月6日用稻騰450 mL/hm2+毒死蜱1 500 mL/hm2+烯啶蟲胺150 g/hm2+拿敵穩150 g/hm2兌水防治病蟲,其他栽培管理措施與當地大田相同。

水稻栽培水肥綜合調控模式區:2014年5月29日播種,6月14日移栽,移栽前1 d施復合肥(15-15-15)375 kg/hm2+尿素120 kg/hm2,移栽后7 d施尿素145.5 kg/hm2+氯化鉀150 kg/hm2+芐?乙可濕性粉劑450 g/hm2。8月25日施尿素94.5 kg/hm2。防治病蟲與水稻栽培傳統模式區相同,水分灌溉深度比傳統栽培模式要淺,其他栽培管理措施與當地大田相同[4-6]。10月17日用收割機收割。

2 結果與分析

2.1 灌水量調查

6月8日至9月6日調查水稻栽培傳統模式區及水稻栽培水肥綜合調控模式區水分灌溉情況,具體見表1、2。由調查結果可知,水稻栽培水肥綜合調控模式區灌水量為3 852 m3/hm2,比對照水稻栽培傳統模式區灌水量少730.35 m3/hm2,節水15.94%。

2.2 產量

從表3可以看出,水稻栽培水肥綜合調控模式區平均產量9 773.85 kg/hm2,比水稻栽培傳統模式區增產670.95 kg/hm2,增幅7.37%。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水稻栽培水肥綜合調控模式區平均產量9 773.85 kg/hm2,比水稻栽培傳統模式區增產670.95 kg/hm2,增幅為7.37%。在實際生產中可推廣應用水稻栽培水肥綜合調控模式。

4 參考文獻

[1] 龐桂斌,楊士紅,徐俊增.節水灌溉稻田水肥調控技術試驗研究[J].節水灌溉,2015(9):44-47.

[2] 孟梨,呂成長,陳蘇春,等.浙江低山丘陵區單季稻節水增產減污水肥綜合調控模式[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2(12):12-16.

[3] 邵東國,孫春敏,王洪強,等.稻田水肥資源高效利用與調控模擬[J].農業工程學報,2010(12):72-78.

[4] 彭恩明,李萬華,翁新輝,等.水稻“3414”肥效試驗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0(4):62-64.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范文第2篇

關鍵詞:水稻栽培;創新;發展;探討

從我國建國至今,水稻得到了高速發展,當前是第一大糧食作物,現在全國各地都在進行水稻的種植,通過調查,稻谷的產量已經占到了糧食產量百分之四十三,我國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的人口都將稻米作為主食。水稻栽培科學主要就水稻生產進行指導,在我國水稻種植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結合黑龍江地區實際的情況,對水稻栽培科學創新與發展進行探討。

1.水稻栽培科學創新與發展現狀

這幾年來,我國水稻栽培科學創新與發展一般為機械化特征、高科技特征、多目標特征以及重集成特征這四個主要特征,水稻作物的栽培想實施多目標的發展,就應不斷拓寬研究內容以及研究范圍,自從邁入新時代和新世紀以來,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環境污染以及生態失衡等問題變得愈發嚴重,人類的生存環境以及健康的安全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故在我國新時期作物的生產過程中,一定要改善水稻品質,應不斷提高水稻作物產量,來實現資源高效等目標,這不但是作物栽培長期發展重要的戰略性任務保證,更加是我國糧食安全最為核心的問題。水稻栽培科學應實施多學科的集成和交叉創新,還應持續開拓新領域,水稻栽培學具有作物生理學、生物化學以及作物本身植物生物學等等聯系,有研究環境關系和植物病理學、植物生態學、作物的農業氣象學、土壤肥料學以及農業化學等等,有研究作物育種學、耕作學、作物生產農業經濟學以及農業經濟學等等諸多學科。這些學科都從作物側面或者自身某一個方面研究了和作物生長相關的技術理論以及問題,這些都有可能做為作物高產、作物高效生產、作物優質生產、作物安全生產以及作物生態生產等等提供一個依據以及措施。

2.水稻栽培技術的創新與發展

2.1 保護生態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

在今后一段時間里,對水稻品種的研究仍然會是一項尤為重要的課題。故只有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才能確保此課題最終的實現。特別就東北地區來說,加快水稻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就是提高對有限資源的利用。增加產量,就是增強土地資源利用率;而提高作物的無公害性,則是對其他資源的一種節約方式。因而在科研領域,要加快對無公害綠色稻米的研究,把增加稻米產量與無公害技術有效的結合在一起。此外,還應關注生產資料與農業資源的利用方式,把資源高效利用與水稻超高產結合在一起,激發水稻生產中的最大效益。同時,在水稻的種植過程中會采用很多的殺蟲劑、除草劑、農藥等等,這些化學藥品即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也對環境造成很大的污染。故應該盡量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同時加強對殘留少、毒性弱、效能好的殺蟲劑或者農藥的研究,以達到防治的目的,保護生態環境與水稻產品,促進生態平衡發展。

2.2 運用高產高質的水稻栽培技術

運用領先的高質量水稻栽培技術,不但能夠進一步保護生態平衡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還可有效提高水稻產量。目前的水稻栽培技術,一般以簡便化、模型化為主,經過對一些高新技術的引進,對復雜的農作物栽培生產過程實施系統分析以及綜合分析,確立一種動態模擬模型以及動態的管理決策系統,以實現水稻生產定量的決策,促進水稻栽培的科學發展。在水稻的生產過程中,應對影響水稻產量的各種因素如土壤、水源、溫度、陽光等進行詳細的研究,找到能生產高質量水稻的有效方法。此外。還應結合普遍寒冷的東北地區實際情況,運用一些具體的栽培方法,進而打造標準化的栽培。首先是大棚育苗技術。嚴寒地區培育壯秧的基礎是大棚育苗,在生產過程中應提前對土地實行扣膜以使地溫升高,方可在化凍后就能開始作床整地,達到搶積溫,早育苗的目的,以增加資源利用率。針對不同地形不同地區,可以選擇不同的大棚,如小棚覆蓋、三膜大棚覆蓋等等。還有,在東北地區,運用“少本稀植”的栽培方法能有效的增加產品的結實率、成穗率。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范文第3篇

目前東北地區在水稻栽培方面仍然面臨著很多問題。首先是稻米的質量問題。很多農民在耕種過程中過于追求產量,忽視了水稻本身的質量問題,導致其生產出很多低質量的稻米。生產過剩的低質量稻米逐漸形成積壓,而高質量的稻米卻非常缺乏。這種現象非常不利于稻米市場的發展。另外,還有一些質量較好的水稻,因為農藥的不合理使用,使生產出來的水稻根本不符合國家衛生標準。其次是生產過程中存在不協調。在水稻的生產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耕作者普遍對生產的中期階段比較重視,結果往往是忽視了產前灌溉與產后修護等環節,使得水稻生產不能夠形成一個完整的過程。要知道,重視水稻栽培,是要有效地將產前、產中、產后三個部分合理的銜接起來,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水稻耕作體系;此外,東北水稻生產規模較小,不能大量的規模化生產,導致東北地區水稻生產效益低下。所以目前東北水稻栽培的一項重要發展目標,就是朝著規模化生產方向發展;另外,隨著我國人口密度不斷增加,資源需求量也在不斷膨脹,水資源、土地資源越來越少,環境污染問題不斷加劇,因此,水稻的產量也就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困難和挑戰。

2水稻栽培技術的創新與發展

2.1采用高質量的水稻栽培技術

采用先進的高質量的水稻栽培技術,不僅能夠有效提高水稻產量,更能進一步保護生態平衡,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現在的水稻栽培技術,普遍以模型化、簡便化為主,通過對一些高新技術的引進,對復雜的農作物栽培生產過程實施綜合分析以及系統分析,建立一種動態的管理決策系統以及動態模擬模型,從而實現水稻生產定量的決策,進而促進水稻栽培的科學發展。在水稻的生產過程中,要對能夠影響水稻產量的各種因素如陽光、溫度、水源、土壤等進行詳細的研究,找出可以生產高質量水稻的有效辦法。另外,根據東北地區普遍寒冷的實際情況,還應該采取一些具體的栽培措施,最終形成標準化的栽培。首先是大棚育苗技術。大棚育苗是嚴寒地區培育壯秧的基礎,在生產過程中,提前對土地實行扣膜以使地溫升高,這樣在化凍后便可以開始整地作床,達到早育苗,搶積溫的目的,大大提高了資源利用率。針對不同地區不同地形,可以選擇不同的大棚,如三膜大棚覆蓋、小棚覆蓋等等。另外,在東北地區,采用“少本稀植”的栽培策略可以有效的提高產品的成穗率、結實率。在插秧過程中,秧苗帶藥下地,插秧密度與規模要以品種特性、壯秧程度和土壤肥力進行綜合評定,一般規模為:行距36.3~39.6cm,穴距16.5~19.8cm,每穴兩株為宜。

2.2保證合理的施肥和灌溉

合理的施肥是保證水稻產量的重中之重。在施肥過程中,施用量應該根據土壤的肥力以及水稻的吸收程度來決定,提高肥料的施用效率,盡最大努力用最少的肥料栽培出最高質量的水稻,從而減少對土壤及生態環境的破壞。施用磷肥能促進水稻健壯和根系發達,一般畝施5kg左右;施用鉀肥能夠對水稻植株的抗逆性起到增強作用,一般畝施純鉀2.5kg左右。水稻生產需要大量的用水,所以加強研發節水栽培技術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用水時要注意提高水分的使用效率,嚴格按照節水原理進行用水,同時可以在生物、工程等方面對農業進行創新,達到節水的目的。

2.3提高資源利用率,保護生態資源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范文第4篇

1傳統技術的輔助作用

灌溉條件好、背風向陽、土壤疏松肥沃、無污染是栽培無公害水稻的一大重要條件,因此,對于傳統技術的要求也是不容忽視的。農業生產經營者對農時有著精準的掌控力,可以很好的控制播期、播種量以及育苗時間。在播種時就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能夠更高效保證水稻的收益,換言之,在育苗期對種子進行精心的篩選和培養,可以有效的預防一些幼苗疾病。同樣,插秧也是栽培無公害水稻的一個關鍵環節。以做好選種、育苗等基礎性工作為前提,選擇合適的時間、土壤等進行插秧工作是栽培無公害水稻的第二步。選擇豐產期插秧可以提高水稻種植的單產量,并合理安排種植形式及秧苗的密度,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秧苗的生長空間。合理的插秧密度可以更科學的讓秧苗進行呼吸作用,在保持風的流動性的同時,也對田間的氣候進行微調,促進了單株水稻秧苗優良品質的形成。

2高端技術要求

無公害水稻栽培在技術方面的要求不同于栽培普通水稻的技術要求,科學管理水資源作為一項重要舉措,在栽培無公害水稻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以淺水栽秧為例,把灌水深度控制在4~8cm之內,可以給秧苗提供一個濕潤的生長環境。相比過分灌水,時刻保持一個合適的水層,也保護了土壤的蓄水能力,以便提供幼苗更多養分。在秧苗移栽的過程中很容易使其根部受損,因而失去控制水平平衡的能力,可見,保持一個最佳的溫濕環境對幼苗的生長有著重要作用。同時,進行適度的曬田工作,也能夠有效的提高土壤微生物活動,有助于增強抗倒伏力、減少病蟲害等。幼穗對水的需求量最大的時期為分化期到抽穗期,所以在不同時期對灌水量的控制都不容小覷。在實現無公害水稻栽培技術的過程中,加大研發防治才病蟲害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在農業防治方面,采取科學的種植方法,即輪換種植、平衡施肥等栽培技術都能夠有效的提高水稻自身的品質,增強其抵抗力與免疫力。不僅如此,我們也可以科學的利用生物防治,利用害蟲的天敵,充分發揮與利用兩者間相互制衡的條件。同樣,物理防治方法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病蟲害對水稻生長的影響。利用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色光板等裝置誘殺害蟲,可以減少成蟲的侵蝕與幼蟲的滋生。在選擇化學防治方面,需要注意對無公害水稻的保護,不能過多使用農藥產品,優先選用無公害產品。在對施藥量與安全間隔期等方面要有嚴格的控制,防止高濃度與有毒農藥的殘留。為了栽培無公害水稻,我們所選取的相關肥料也應是無公害的。無公害水稻栽培離不開肥料對肥力的供應,但是目前市場上銷售的大多肥料都對土壤及農作物有一定傷害力。在開發無公害水稻栽培技術的同時,也應考慮到對無公害化肥的研制。選取與使用肥料時,應以有機肥為主要肥料,多使用堆肥、沼氣肥、作物秸稈肥等綠色肥料。而對于市場上的化學肥料選擇,優先選取添加磷、鉀的肥料,也要控制氮肥的使用量。無公害水稻在收獲期也需要精心照料,若采收過遲,會導致稻谷中營養物質的流失,失去了栽培無公害水稻的意義;若過早采收水稻,就會降低水稻的出米率,因此,控制好采收期不僅會提高無公害水稻的產量,又會保持其營養物質的穩定性。無公害水稻與普通水稻不同,雖然種植方法相類似,但是需要更嚴格的標準去控制每一個水稻成長與生產環節。無公害水稻的栽培技術已成為人們的關注重點,對于無公害水稻栽培技術的開發有著不可阻擋的趨勢,這也將是人類在農業科學領域的一項新挑戰。

作者:高軍 單位:黑龍江省寶清縣龍頭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范文第5篇

關鍵詞:無公害;水稻栽培;技術初探

中圖分類號:S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532050

社會經濟建設的發展使得國民經濟水平不斷提高,自然而然,國民對于自身的生活質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對于糧食的要求,已經不僅僅停留在“吃飽”上,在“吃飽”的基礎之上還需要“吃好”。無公害水稻的栽培種植不僅能夠有效的保護生態自然環境,同時還能夠滿足國民對于食品的要求,以此提高國民的生活質量與幸福感,為我市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做出巨大貢獻。

1 無公害水稻栽培種植的基本要求

1.1 地塊選擇

要想進行無公害水稻的栽培種植,首先要進行地塊的選擇。需要注意的是,在無公害水稻的栽培種植過程中,地塊選擇是十分關鍵的,直接關系到水稻種植的成果。較為適合進行無公害水稻栽培種植的地塊應當要遠離工業以及煤礦等地區,這樣才能更好的保障農作物的清潔和環保。還需要確保的是地塊沒有遭受到任何的污染,生態自然環境需要極為的優良,這樣才能更好的實現無公害水稻的種植。就是除了環保的要求以外,還需要注重的就是土壤的肥沃程度,要挑選肥力較高的地塊,減少化肥的使用量,以此來保障水稻的產量和品質。

1.2 品種選擇

除了地塊的挑選以外,在無公害水稻的栽培種植過程中,品種的挑選也是十分重要的。想要保障水稻的產量,那么就需要根據每個區域的特點,包括溫度、濕度以及氣候等因素來挑選最合適的水稻品種。水稻的品種必須要具備高產、高品質、抗逆以及較高的抗病蟲害能力,這樣才能保障水稻的產量和品質。而除了品種的挑選以外,挑選優良的種子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栽培種植之前,必須要對水稻的種子進行挑選,確保種子的干凈、飽滿以及發芽率,這樣才能確保水稻在未來能夠更好的生長,同時有效提高水稻的結實率。通常情況下,為了讓種子達到這一要求,可以在采購種子之后,將種子進行攤鋪晾曬2~3d。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有效殺滅種子表面的病菌,同時還可以提高發芽率,保障水稻的產量。在晾曬之后還需要進行拌種浸種。這樣是為了進一步殺滅種子所包含的病菌,提高種子的抗病蟲害能力。只有做到這些,才能在播種后讓種子能夠更好的生長,同時在生長過程中免于病蟲害的侵襲,提高水稻產量和品質,讓農戶能夠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1.3 育苗

對于無公害水稻的栽培種植來說,育苗也是十分重要的階段。而種子的品質與質量會對育苗階段的工作效果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一定要做好種子的挑選。一般情況下,無公害水稻的種子需要保障純凈度在98%以上,同時發芽率要超過95%。同時,將挑選好的種子進行晾曬、選種、拌種以及浸種工作之后就需要進行育苗工作了。在育苗工作中不可避免要使用到覆蓋材料,而覆蓋材料對育苗工作也有著極大的影響。從筆者所觀察到的情況來看,認為農戶最好可以選取無紡布來作為育苗的覆蓋材料,這樣可以幫助種子更好的生長。除此之外,農戶還需要保障挑選地塊的肥沃程度,確保種子在生長過程中擁有充足的營養。

1.4 科學施肥

對于無公害水稻的栽培種植工作來說,確保土壤擁有較高的肥力是十分重要的。不過,再肥沃的土地,也需要結合肥料的施入。而在施肥前需要進行測土配方之后再進行施肥,這樣才能更好的保障土壤中營養物質的均衡。在施肥的過程中應該以有機肥為主,化學肥為輔,以此確保肥料的充足又能更好的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在有機肥當中,包括了稻草還田肥、沼氣肥、堆肥以及廄肥等多種不同的肥料。而肥料的施入首先應該選取在插秧前10~15d進行施肥。之后,再根據測土結果來調配合適的化學肥。如果土壤是呈現酸性或者中性,那么可以采用在田地施入尿素、過磷酸鈣、氯化鉀等肥料來提高土壤的肥沃程度,確保秧苗更好的成長。

1.5 插秧工作

插秧工作也是無公害水稻栽培種植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農戶在進行插秧工作之前需要對已經挑選好的地塊進行整地工作,清除雜草和雜物,從而起到降低病蟲害威脅,減少土壤營養被其他雜草吸收的情況發生。而在整地工作之后,還需要對挑選好的地塊進行澆灌工作。澆灌工作結束之后,還可以采用農用機械對地塊進行耕地工作,這樣做的目的在于能夠進一步清除地塊中的雜草。

當然,澆灌與耕地工作的間隔時間不要太長,否則會影響耕地工作的開展。當插秧的準備工作全部完成之后,并不代表就可以馬上進行插秧工作,還需要注意當地的氣候。最理想的狀況是在氣溫處于12℃左右的時候進行插秧,這樣有利于秧苗更好的生長。最后,在進行插秧工作的時候還需要注重秧苗的種植密度,不能過密也不能過疏,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秧苗的成活質量,以此來提高水稻的產量。

2 無公害水稻的田間管理工作

2.1 管水工作

在無公害水稻的栽培過程中,管水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在插秧到分蘗過程中,只需要進行少量的澆水灌溉,如果水量過多就有可能導致水稻根系出現腐爛狀況,從而影響秧苗的成活率。而在分蘗過程中,當處于分蘗盛期時,需要采用淺、濕灌溉的方法來進行灌溉。而到了分蘗的末期,則需要停止澆水灌溉,同時進行曬田工作。這樣做的目的就在于通過曬田工作有效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幫助水稻能夠更好的生長。而當水稻進入了出穗以及開花階段,就需要嚴格控制田間的澆水灌溉,保障田間水分不多不少,水層最好維持在6~7cm之間,@樣才能幫助水稻更好的出穗開花,以此提高水稻的結實率,讓農戶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當然,還需要注重的一件事就是無公害水稻在栽培過程中很有可能會出現早熟期,在這個時候一定要保障田間水分,絕對不能過早的斷水,否則將會對水稻的產量與品質造成影響。

2.2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的防治是無公害水稻栽培種植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如果疏忽對病蟲害的防治,很可能會對水稻的產量與品質造成極為不良的影響。需要注意的是,無公害水稻的栽培種植既然是為了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同時進行生態自然環境的保護,那么在進行病蟲害防治過程中也需要講農業防治、物理防治以及生物防治等防治措施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改善傳統的病蟲害防治現狀。從當前的情況來看,無公害水稻在種植栽培過程中主要包括了紋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稻飛虱以及稻水象甲等病蟲害威脅。對于紋枯病可以在6月的上中旬,噴灑稻豐靈來進行防治,這樣的好處在于不僅可以進行紋枯病的防治同時還能防治二化螟。針對稻曲病則可以采用稻曲克敵兌水進行噴霧處理實現稻曲病的防治工作。在進行稻瘟病的防治時則可以采用40%富士一號乳油來進行。針對稻飛虱和稻水象甲則可以采用80%樂果和克甲螟來進行防治。當然,需要注意的,各種農藥都只能使用1次,絕對不能重復使用。否則,不但會降低病蟲害防治的效果,還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2.3 施肥管理

在進行無公害水稻栽培種植中,較為適合使用有機肥來進行栽種。而有機肥主要可以使用頭年稻草還田來進行施肥工作。在栽秧前15d,可以施入腐熟畜禽糞肥,確保土壤具有充足的營養。當然,在栽種過程中,化學肥料的施入在所難免,而在施入化學肥料時,則需要根據土壤的實際情況來進行配方施肥,這樣可以保障土壤的肥沃程度,同時也能夠避免化學肥料施入過多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一般情況下,如果土壤是酸性或者中性,則可以施入磷肥和鉀肥,這樣可以有效改變土壤的狀態,為水稻的生長提供更大的幫助。

3 結語

無公害水稻的栽培種植對于我國農業的發展以及提升民的生活品質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從當前我國無公害水稻的栽培種植情況來看,必須要做好地塊的選擇、品種挑選、育苗、底肥施入以及插秧工作,這是對無公害水稻栽培重視的基本要求。在田間管理工作當中還需要做好管水以及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保障農作物更好的生長,提高水稻產量和品質,讓農戶通過無公害水稻的種植獲得更大的經濟利潤,對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也有著極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崔順海.無公害水稻栽培技術要點初探[J].中國農業信息月刊,2012(4).

[2]吳喜全,井力.淺析無公害水稻栽培技術[J].新農村:黑龍江,2014(2):102.

[3]劉桂潔.無公害水稻栽培技術要點初探[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5(2):102.

[4]朱福磊,謝延彬.淺析無公害水稻栽培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4(7):94.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逊克县| 顺义区| 稷山县| 揭阳市| 仙居县| 西城区| 宝应县| 会东县| 镇沅| 牡丹江市| 米泉市| 怀柔区| 海晏县| 香格里拉县| 梁山县| 万全县| 安平县| 天镇县| 伽师县| 筠连县| 遵义县| 巴南区| 卢氏县| 罗山县| 永修县| 青田县| 商南县| 成都市| 海门市| 玛沁县| 邵武市| 怀安县| 林周县| 友谊县| 贵州省| 开鲁县| 云南省| 黑龙江省| 平罗县| 临湘市| 克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