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豆芽的生長過程觀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培養自主探究興趣
策略1:親近自然,萌發意識。
為了激發幼兒對種植活動的興趣,我把引導他們主動親近大自然作為突破口,逐步培養幼兒從小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關心集體的良好品質。如:每天利用戶外活動的時間,我和孩子們一起去種植園里照顧蔬菜寶寶,學著用小鋤頭,嘗試除草;鼓勵幼兒嘗試地種一些常見易活的蔬菜,如大蒜、青菜等等。通過“認識農具、剝蠶豆”等種植活動,幼兒喜歡上了用不同的小型農具,嘗試播種,堅持經常到種植地里觀察蔬菜寶寶,體驗與蔬菜寶寶共同成長的喜悅。幼兒在不知不覺中了解了蔬菜的生長過程,激發了幼兒主動親近大自然。
策略2:細心觀察,培養興趣。
觀察是發現問題的重要途徑,在觀察的過程中,幼兒會產生多種想法,萌發創造意識。觀察是通往探究世界之門的第一步。在引導幼兒觀察時,不能局限于一般的觀察,即觀察研究對象本身,除了進行觀察記錄外,還應該引導幼兒在觀察時發現更多的問題,注意研究對象與周圍的關系,并維持一定時間的興趣。比如:在自然角里,幼兒帶來黃豆放在小瓶子,倒入水。幼兒每天都來自然角觀察,交談中也能聽到“我發現黃豆在水里變大了?!薄包S豆長出了白白的東西?!薄包S豆發芽啦!”我及時捕捉到了教育契機,設計了探究活動《黃豆芽和綠豆芽》。幼兒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觀察方法,對黃豆芽和綠豆芽外形特點有具體的感知。在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過程中,促進幼兒逐步發展良好的觀察能力,同時幼兒知道豆芽有豐富的營養,要多吃豆芽菜,身體更健康。
策略3:家園合力,拓展空間。
豐富的種植探究活動蘊藏著許多智慧和活力。用啟發性的語言指導幼兒,鼓勵他們與同伴多交流,相互合作和協商。我有效利用家長資源,結合家長代課日,開發種植課程系列活動。如:家長和孩子一起制作的“蠶豆造型”,體驗親子創作的快樂;邀請家長為孩子講解小麥種植方面的知識,激發了幼兒探究農作物的興趣;親共同收獲油菜籽,發現種子像一個個小黑點,圓溜溜的,還體驗收獲的喜悅?;顒又?,既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提高幼兒的觀察力和動手能力,又提高了幼兒有意識探究能力。
二、提升自主探究能力
策略1:發現問題――即幼兒面對感興趣的事物,帶著好奇心提出自己的困惑。如:在種植活動“收獲生菜”中,幼兒發現地里的生菜在冬天低溫下,已經被凍得軟軟的,怎么會這樣呢?還有哪些蔬菜也怕冷?有什么辦法能幫助怕冷的蔬菜過冬呢?我用引導性語言促進幼兒間互相討論,大膽猜想。再鼓勵家長和幼兒共同上網查閱資料等方式,激發幼兒能主動探究其中的奧秘。
策略2:大膽猜測――即讓幼兒就某個未知現象、問題產生的原因或可能發生的變化進行充分的預測與猜想。如:在“奇妙的種子”的主題活動中,幼兒發現春天到小草探出了嫩綠的小腦袋,還長出了一棵小樹苗來了。有孩子問:“小樹苗是哪來的?”幼兒運用自己的經驗進行大膽猜測,并說出自己想法。為了讓幼兒記住自己的猜測,我鼓勵幼兒采用統計小組記錄的方法。
策略3:積極驗證――即讓幼兒就如何解決問題設計不同的方法,用表格等方式記錄下來。如:怎樣才能知道生姜靠什么長大呢?淇淇用實物如泥土、沙粒等進行記錄;洋洋用統計的記錄方法,他用數字和圖畫統計出,第一次,給生姜澆了豆渣,第二次,給生姜澆了水。幼兒將自己想出的方法畫下來,然后再進行觀察驗證。
策略4:體驗成功――即體驗種植探究活動成功喜悅。如:在觀察豌豆的生長變化時,每隔三至五天就和幼兒到種植園地里進行觀察,從豌豆種子開始記錄,用畫畫、情境照片、符號等方式,將觀察到豌豆從生長、發芽、長高的過程,都及時記錄下來,使孩子對豌豆的整個生長過程有一個直觀的了解。
星期四
陣雨轉多云
今天,我想觀察一下黃豆的生長過程。于是,我拿來一個盤子,放入一張厚紙,抓了一把黃豆放在上邊,澆上了水。再蓋上一張布滿圓孔的紙和一塊紗布,這樣豆寶寶們就可以呼吸到新鮮空氣了。
2008年4月18日
星期五
小雨
今天一大早,我就迫不及待地去看黃豆。我發現水溢到最上邊一張紙上來了。掀開紙和紗布一看,哇,黃豆寶寶們可真厲害,把水都吸干了耶!
我還發現,黃豆寶寶吸了水后都長大了,很飽滿,像吃飽了飯似的,肚皮圓鼓鼓的。它們還脫掉了“外衣”,露出了光溜溜的“身子”。
2008年4月19日
星期六
多云轉陰
今天,我又去看黃豆。黃豆終于“竄”出了嫩白色的小牙。我興奮極了,決定要仔細觀察它們。
2008年4月20日
星期日多云轉小雨
下午放學一進家門,我把書包往沙發上一扔,就迫不及待地問媽媽:“媽媽,咱家有沒有綠豆?我要做試驗。”媽媽正在做飯,沒有聽到我說話。我于是翻箱倒柜,終于在一個飲料瓶里找到了許多綠豆。
我想怎樣才能把這個實驗做得更好呢?綠豆生長需要養料,萬事想做好打好基礎是關鍵,所以我應該挑選最大、最飽滿的綠豆,才能長出茁壯的豆芽來。
我把綠豆放在一個大盒子里,細心的邊翻邊找,終于挑出了七、八粒又大又圓的綠豆。我又找來一個小杯子,把綠豆放在里面,把杯子里倒滿了水,想:這下就等綠豆發芽了。哈哈,大功告成啦!我蹲在地上,兩眼死死地瞪著杯子里的綠豆,真希望它馬上就在我的眼皮底下生根發芽…
媽媽做完飯,看見了泡著綠豆的小杯子,一臉不解地問:“你這是要干什么?”我說:“做實驗唄!”媽媽笑著對我說:“種子發芽是需要水,可也要適量。你這樣泡著,綠豆可能會被泡爛了呀!”“那該怎么辦呢?”媽媽說:“你應該用一個小盤,把盤底放上一塊濕紗布,保證種子發芽需要的水分,然后把綠豆放在上面,最后再在上面蓋一塊濕紗布。”
我照媽媽說得把綠豆放好。心想:原來這么小小的一個實驗,居然有這么大學問!
第三天早上剛一醒來,我就想起我做的綠豆發芽實驗。糟了!我的綠豆可能完了,昨天晚上我上膠廠學單簧管,回來已經很晚了,忘了給綠豆灑水了。
我趕忙跑進廚房,端起盛綠豆的盤子,一看,蓋在綠豆上面的紗布仍然濕漉漉的,小小的綠豆芽已經從紗布的縫隙中鉆了出來,白白的,像一根根細細的銀針。
我端著盤子來到客廳,把盤子放在茶幾上,輕輕的掀開紗布,坐在沙發上仔細地觀察起這小小的豆芽來。只見這些小小的豆芽,一個個長著圓圓的大腦袋,上面還冒出了一條細細的長尾巴,像一只只小小的蝌蚪。
我又拿出一棵豆芽,輕輕的放在手心中,仔細地觀察起來。我驚喜地發現,它圓圓的“大腦袋”分成兩瓣,樣子很像人的左右兩肺。它脹鼓鼓的,把外面的一層豆皮都給撐破了。我輕輕的把豆皮剝下來,只見兩片豆瓣中間鉆出了兩片小小的葉子,尖尖的像一對貓耳朵,它是那么嫩,讓人不忍心去碰它。腦袋下面的“小尾巴”竟然還分成兩段,媽媽告訴我,“小尾巴”上面的這段是豆芽的莖,下面細的部分是根。
看著這一顆顆小小的豆芽,我想:我一定要好好的照顧它,讓它茁壯成長。
幾天來,下午放學一回到家里,我就趕緊去看我的豆芽,給它灑水。生怕自己一時疏忽,照顧不周,小小的豆芽便發生了意外。
這已經是第五天了,我驚喜的發現,我的豆芽又長大了。昨天長得像貓耳朵一樣的小葉子,今天已經長長了,變成了“兔子耳朵”。那嫩黃的顏色現在成了淺綠,一條條葉脈清晰可見。左右兩側的“小肺片”不再是那樣脹鼓鼓的,它已經有些萎縮,上面已長上了“皺紋”。它的莖本來是很光滑的,現在卻長出了一層系系、密密、短短的絨毛,顏色也由原來的白色變成了淡紫色。它的根又細又長,一直伸到紗布里,好像要去尋找更多的養分。
看著小豆芽們可愛的樣子,我想:真是奇怪,它們每天只是喝水,沒有其它的養分,怎么能長得這么好呢?
一、拓展渠道,科學活動中材料收集的策略
1.利用生活資源,廣泛收集材料。幼兒在生活中接觸各種各樣的生活物品,我們在實施過程中應不斷引導幼兒做有心人,隨時隨地收集身邊易得的、衛生、安全的廢舊物品,設置班級“回收站”,引導幼兒在探索活動中根據需要自由選取材料,使探索活動更加豐富和深入。如中班科學活動《瓶子在唱歌》,我們提供塑料瓶和可放在瓶中的東西:黃豆、回形針等材料引導幼兒分辨聲音的不同。幼兒的探索興趣很高,已不滿足于現有的材料,此時我們及時引導幼兒在“百寶箱”中自由尋找、選取自己需要的材料,幼兒在選擇了不同的容器,有藥瓶、易拉罐、茶葉罐、紙盒等后,在探索的過程中他們有了新的發現。將相同的物品放入不同的瓶罐中、將不同的物品放入相同的瓶罐中、將不同數量的物品放入瓶罐中,這時瓶寶寶發出的聲音也各不相同。由于新材料的加入,使幼兒的探索活動進一步深入了。
除了上述材料來源外,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的戶外環境既是幼兒學習科學的最好場所,也是獲取材料的重要場所。幼兒在戶外活動的興趣遠遠超過室內,在戶外活動中幼兒的想象力也遠遠高于室內。在戶外到處都是可探索的材料,如地上的水洼、野花、野草、落下的樹葉、蟲子等等,都可以激發幼兒的好奇,進而發展成探索行為。由此我們經常有意識地帶幼兒到戶外去觀察,抓住每一個教育契機。在材料的獲得方面我們沒有只限于室內,而是積極的讓材料從室內走向室外。
2.利用家庭資源,有效補充材料。新《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我們在實施過程中應積極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家園共同尋找材料,如:科學活動《有趣的鏡子》,活動前有的幼兒在家長的帶領下去商店參觀、認識并購買各類鏡子,有的家長積極引導自己的孩子尋找各種鏡子,科學區成了鏡子的展覽會,幼兒面對各種各樣的鏡子,探索的興趣和愿望油然而生。特別是哈哈鏡引起了幼兒強烈的興趣,于是我們生成了新的活動《哈哈鏡》,并引導幼兒探索發現鏡子的奧秘。
二、合理取舍,科學活動中材料選擇的方法
1.選擇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的材料,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是探索未知的基礎,因此在科學活動中我們提供給幼兒的是日常生活中經常碰到的、感知過的或觸摸過的材料,由此激發幼兒對材料的探索欲望。如:科學活動《魔術箱》。我們為幼兒提供了一個用廢舊紙箱自制的“魔術箱”,在里面放入幼兒生活中常見的、氣味較強、觸感較明顯的物品,如:蘋果、鈴鼓、毛巾、玩具車、刷子等引導幼兒嘗試運用不同的感官去探索、發現、猜測神秘袋內的物品,并討論使用不同感官猜測物品的感受。這樣,幼兒運用各種感官與材料產生了共鳴,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
2.選擇與幼兒愛好相適應的選材料,促進幼兒的探究興趣。我們通過觀察、詢問和引發幼兒提出問題進行討論來了解幼兒的需求和興趣。在經過與幼兒討論探究某種內容后,我們和幼兒一起設計、準備所需要的材料。例如:在一次猜謎活動中,孩子們為“豆芽是怎樣長出來的”發生了爭執。教師及時了解到幼兒的需要,鼓勵幼兒說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幼兒認為“豆要去掉皮泡在水里才能長出豆芽來”,有的幼兒認為“不需要去掉皮泡在水里就能長”,有的幼兒認為“豆芽應在土里才能長”。對于孩子們的說法,教師沒有正確的結論,于是提出“做豆芽菜”的想法,幼兒一致贊同。接著又為“做豆芽菜需要那些材料”展開了討論,接著幼兒從家里找來了各種豆子、杯子、小碗等。于是出現了在不同條件下生長的豆芽,引發了幼兒不斷的關注、觀察和探究。
【關鍵詞】兒童化作文 習作表達 指導 方法
“兒童化作文”是兒童心靈的自由舞蹈,是展示兒童心靈世界的窗戶。它不僅是一種生命的傾訴與表達,更是一種生命的靈動寫意,也是一種憑借文字的兒童個性化張揚與展示。兒童的本能、沖動、靈感、需要、好奇和愿景等常常都在其兒童化的習作中流淌出來。那么,豐盈兒童的精神世界,打造永不消逝的童年家園,實現作文與兒童的精神和言語同構共生,則是“兒童化作文”最終教學的本真。
一、記錄“美好瞬間”,寫意多彩生活
小詩人金今的母親說過:“生活,為她構成了一個令她隨時想象的空間,千姿百態,五彩繽紛,那里的遐思妙想是一個女孩心靈的版畫?!笨梢姡k爛多姿的生活是“童化”作文的不竭之源,是“童夢”的發祥之地。
“童化作文”就是要讓兒童回歸生活。在生活中,豐富童年的體驗,豐盈童年的心智,使言語表達成為他們抒寫心靈世界的窗口,咀嚼品味童年生活的站臺。多彩的校園生活和大自然的無字書等都是滋養兒童心靈的甘泉,把孩子帶到野外去,用心聆聽那風聲、泉響、鳥語……這樣,孩子的筆下才會有藍天白云的美麗、泥土野草的清香,才會把情真意切的體驗流注筆端。描繪出自由的童年,寫意出生命之初最燦爛的陽光!
在教學中,依托校園生活,通過校園主題文化活動、課間游戲文化活動、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我們“童化”作文教學開展實施的三個切入點,開發課內外立體的“飛揚童心”的系列活動。在開展系列活動中,充分尊重兒童的生命價值,要以兒童的天性為基礎,構建富有生機活力的校園生活,充分利用校園生活中的教育教學資源,增強體驗,豐富感受,提升審美水平,使校園不再成為一個封閉的世界,而是一個豐富多彩的精神體驗時空。在體味豐富多元的生活中,感受充滿童真童趣的一個個“美好瞬間”,進而悄然生成諸多生動感性的作文素材。
二、研究“生命之趣”,傾聽成長之音
兒童天生是屬于大自然的。一只蝴蝶翩翩掠過,一朵花蕾悄悄綻開,一縷藍煙裊裊升起,一面巖石爬滿青苔……都是在向他們悄悄傳遞成長的力量,漸漸地滲入靈魂和血液,獲得生命的滋潤。我們應以一種開放的姿態,打通兒童的生活,讓兒童走進大自然。
在習作實踐中,我們以大自然為載體,以實踐、贊美為路徑,以季節的輪換為章節,通過“賞春”“憶夏”“品秋”“鬧冬”來構建習作主題;也可以通過觀察,探究為主要路徑,通過觀察動植物生長過程感受自然的生命之趣……以此,豐富兒童感觀,彌補學生體驗,傾聽成長之音,聆聽“自然之語”,讓每一個兒童都成為習作的獨特經歷者、體驗者、探究者,使之成為鮮活、動態的習作資源。
例如五年級,我們曾讓孩子們回家種豆,種青菜、栽培蔥蒜等,并進行觀察、記錄,我們把它稱之為《種植連續劇》。以下為習作示例:
綠豆成長記五集連續劇
8月17日 星期四 晴
今天天氣很好,我小心翼翼拿了幾顆綠豆,然后飛快地拿起杯子接了水,再把豆子泡進去,綠豆躺在水床上,邊休息,邊喝水,不一會兒就睡著了,我心里不停地嘮叨:“小綠豆呀小綠豆,你快快長大呀!”
8月20日 星期六 晴
這幾天的天氣都很燥熱,正如我的心情一樣,有點煩燥,幾天下來綠豆好像沒睡醒似的,根本沒有動靜。今天我一看,只脫了殼,露出了一點點小尾巴,像一只小蝌蚪,不睜大眼睛看,還發覺不了呢!雖然只有一點小小的變化,但我心里也踏實了許多。
8月23日 星期二 多云
今天天氣終于變了,前幾天熱得都快喘不過氣來了。我來到水杯前一看,綠豆尾巴已經長得很長了,而且還長了一點嫩葉,當時我高興得像吃了蜜一樣甜。
8月25日 星期四 晴
今天是個風和日麗的日子,我來到水杯前看見綠豆芽已經長得很長了,嫩葉也長大了許多,而且我發現嫩葉上面叉開了,就像兩座綠油油的小山一樣。
8月27日 星期六 晴
今天是我觀察綠豆生長過程的最后一天,我來到水杯前一看,我發現綠豆芽的莖已經變得很粗了,葉子變圓了,我非常高興。我通過這次觀察不僅知道綠豆生長的過程,而且還知道了觀察事物要有耐心、恒心。
多有趣的連續劇!孩子們在培植過程中,不但增長了觀察能力,還增強了表達的興趣。一集集有趣的連續劇,配上有趣的插圖,在作文欄里展出,吸引了所有同學的眼球。這些自然資源優化和開闊了兒童的習作空間,與當下的兒童生活形式“映射”和“交互”,形成生活與習作的“和諧共振”。
三、聚焦“特別發現”,表達成長花絮
兒童是感性化的人,他們的生命中有許多成人看不透的東西,對于生命,他們擁有最純真的情感和最豐富的想象。對一只做過自己朋友的刺猬,孩子們會念念不忘,總希望在自己放走它的小土堆上與它重逢――這是兒童與自然生命的對話;淘氣頑皮的孩子給奶奶的頭上用彩色的皮筋扎上一綹一綹的小辮,讓記性差的奶奶竟走到小店去買醬油,讓大伙兒和奶奶全樂得咯咯笑――這是兒童與生命個性的對話……從孩子的生命成長出發,開發“兒童與生命,兒童與自我,兒童與親情”的對話系列,激發和引導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聚焦“特別發現”,捕捉成長花絮,喚醒生活感悟,豐盈孩子的心靈,啟迪孩子的成長心智,表達生命成長歷程。
因為孩子對自我最熟悉,所以四年級時,我們曾利用一個月時間來寫我的故事,然后訂成一個《我的故事》的作文集。現摘選一生的《我的故事》系列之一:
跟你們說一個小秘密哦!我媽媽是一個很愛美的女人啊!你看,這會兒一定又坐在化妝臺邊化妝呢!每天一早,媽媽第一個起床,洗好臉開始化妝。“哎呀,皺紋又多了好幾條,該怎么辦呀!”媽媽拍著臉上的皺紋大叫起來。而我,只會鉆在被窩里偷笑。媽媽臉上有許許多多的“小芝麻”,還有一顆特別大的,為了掩蓋“小芝麻”,媽媽真是費盡心機呀!一會兒買“玉蘭油”,一會兒買“旁氏亮采凈白露”,一會兒買“玉麗持久隱形粉底霜”……多的都排起了長長的隊伍。每天當我睡得正香時,會被媽媽給吵醒,一下問我穿什么衣服好看,一下問我配什么褲子,一下問我該系什么顏色的圍巾,可煩了!我常常對自己說:“做一個女人難,做一個女生更難,做一個愛美的女人的女兒,真是難上加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