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揠苗助長的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李社釗
《寓言兩則》這篇課文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它用生動形象的故事告訴我們,學習不能急于求成和心存僥幸。
寓言《揠苗助長》形象地講述了古時一位種田人急于求成的故事,他每天都巴望自己的莊稼早日成熟收獲,為了達到目的,他竟然拔高禾苗幫助莊稼長高,但事與愿違,他的禾苗全死了。我們現在是小學二年級學生,是學習基礎知識的關鍵階段,在學習上要吸取揠苗助長的教訓,千萬不能急于求成,想一下子學會很多知識,這樣反而肯定會影響今后的學習,最終像故事中的種田人一事無成。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我們沒有學好漢語拼音,又怎么懂生詞的讀寫呢?如果我們沒有學會加減計算,又怎么能進行混合運算呢?所以,我們要踏踏實實地把基礎知識學好。
一、構建“課內外一體化”自主學習模式的背景
1.面對知識發展和科技活動的全球化,學校必須加大改革力度,加速培養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人才。
2.以教師為中心、書本為中心、課堂為中心的“三中心”教育,嚴重禁錮了學生的主體性和潛能發展,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精神受到壓制。
3.從學生實際情況來看,學生的家庭、個性、知識、經驗、能力以及思維的特點等各不相同,統一的授課導致他們在學習中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厭學傾向。
學生只有真正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才能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從而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 對“課內外一體化”自主學習模式的認識
語文課堂“課內外一體化”自主學習的模式注重教師創設情境,并組織、引導、點撥學生學習;而學生則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教學目標進行自主的探索和交流,以最少的時間獲得最大的效益,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無論是在課內還是在課外,這種學習模式都突出教師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的特點。
三、“課內外一體化”自主學習模式的教學程序
基于對 “課內外一體化”自主學習模式的概念及其特征的認識,下面我以《揠苗助長》的教學設計為例,談談這一模式的教學程序。
(一)課前——抓住課文重難點,引導學生自主預習
根據這一課的重難點,我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幫助學生理清課文思路。如,田里的禾苗為什么都枯死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理解重點詞句:“揠苗助長”“精疲力竭”“焦急地轉來轉去”等。學生根據提示預習課文。
(二)課中——創設情景,引導學生自主閱讀
1.鼓勵質疑,自主研讀。課堂上要讓學生思,必先誘發學生疑。在閱讀教學中,我積極引導、啟發想象,鼓勵他們敢想、敢疑、敢問,重視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激勵學生自主探究、獨立學習。如教學《揠苗助長》的最后一段時,在學生讀后,我便提示:“同學們還有什么疑問嗎?”話音剛落,有個學生便站起來提問:“為什么農夫這么勤勞,最后它種的禾苗都枯死了?”我及時表揚他敢于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問題,可并沒有急于回答,而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再默讀課文。隨后,便有學生說:“我們學了科學課上的《植物的成長》一課,我知道了植物的生長需要陽光、空氣和水分。農夫把禾苗拔起來了,禾苗喝不到水了,當然就會枯死了。”顯然,這位同學的回答贏得了大家的掌聲。
這種教學以學生的問題為教學的開始,以學生鍥而不舍地解決問題為歸宿,充分體現學生探究問題和解答問題的自主性,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多讀感悟,自主品讀。要理解詞語的確切含義,就要讓學生對詞語揣摩比較,聯系生活經驗,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語感。如,教學《揠苗助長》的第一自然段時,為了指導學生讀出農夫的著急,我在重點指導“他在田里焦急地轉來轉去,自言自語地說:‘我得想辦法幫它們長。’”時,讓學生讀——評——讀后,他們能較快地悟出“焦急地”應讀得重、快些,才能體現出農夫的“急”。但他們還沒有體會到“自言自語地說”的神態。于是我啟發說:“你們已經讀出了農夫的急,可‘自言自語地說’又該怎樣讀呢?”在我稍作提示后,有個學生在讀到“我得想辦法幫它們長”時,稍微放慢了語速,又像在凝神思索。我想他已經完全領悟到了“自言自語”之意,于是讓他上講臺表演讀。
就這樣,學生們讀課到了“眼到”、“口到”和“心到”。只有用心感受課文的感情,才能讓他們進入角色,獲得自己的情感體驗。
3.放飛個性,自主評價。個性化的評價有效地發揮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樹立自信,促使學生全力投入學習,盡情發揮自己的才能。如朗讀“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時,有的學生說,這句應該讀得快些,因為這部分寫農夫很著急;也有的學生說這句應該讀慢些,因為農夫感覺“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禾苗長得慢,讀也跟著慢些才好。我認為他們說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便表揚他們說:“你們都經過了認真地思考,說得都有道理。老師很欣賞你們。”
4.創設情境,自主悟讀。學習這則寓言,在揭示寓意、升華主題這一教學環節中,我創設了農夫(教師)與兒子(學生)的對話情境,讓學生明白:農夫想讓禾苗長大的想法是對的,但把禾苗拔高的做法卻不對。最后,教師總結:“澆水”“施肥”“除草”,還有“慢慢地等幾個月的時間才能收獲”,就是禾苗生長的規律。不僅是種禾苗,做任何事情都要按照規律辦事,不能急于求成;如果違反規律,就會把事情弄糟。這就是《揠苗助長》告訴我們的道理。
一、趣味閱讀,激發興趣
低年級學生形成閱讀興趣不可能短時間內就“如癡如醉”,它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創造性地引導和隨時隨地激發。因此,對于低年級語文教師而言,要努力為學生創造閱讀機會,以趣味閱讀為重點,培養學生樂于閱讀,享受閱讀。教師可依據教材內容的安排,將學生帶向廣闊的課外閱讀天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1. 搭建閱讀平臺,展示閱讀成果
基于該班學生信息技術能力較強的特點,教師注重鼓勵學生在課外閱讀時,通過班級網頁、個人陣地等網絡平臺展示課外閱讀成果,分享閱讀感受,互相推薦閱讀篇目,讓其讀得更活、更深、更廣。而在課內指導時,教師也肯花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交流閱讀收獲,展示閱讀成果:
如在課例中,教師的一句話:“勤動筆墨勤看書,說說你們小組有什么讀書收獲?說說你們小組的讀書收獲吧!”為學生創造一個展示、溝通、實踐的平臺,使閱讀課成為學生自我表現的地方,成為學生講故事的地方,成為學生觀點碰撞的地方,成為學生精神成長的地方。
2. 推薦閱讀篇目,課內外相得益彰
閱讀應該成為心智的重新組合,教師需要引領學生懂得欣賞沿途的風景和展開的空間――在課堂上引領學生走進課外更多的閱讀材料,讓他們不斷修正補充自己先前的閱讀所得,激發新的體悟,使課內課外閱讀相得益彰。
如學生在學習了第七組“勤思考、愛動腦”專題的兩則寓言故事后,學生對寓言非常有興趣,教師趁勢推薦了五篇寓言故事:《狼來了》、《農夫與鷹》、《專心致志》、《蝸牛的家》和《狐貍和葡萄》,供學生在課余進行閱讀。這五篇寓言故事的推薦是立足于學生有了初步的寓言故事閱讀方法:了解寓言內容,知道寓言道理基礎上,以鼓勵學生主動運用方法,遷移到其它寓言故事的閱讀中去,繼而為教師進行課外寓言故事,課內指導進行鋪墊。由課內習得的方法遷移到課外閱讀中,使課內課外閱讀相得益彰。
二、專題閱讀,習得方法
對于低年級語文教學,教師教給學生語文學習的方法已成為大家的共識,如識字方法,理解詞語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方法等,這些方法的習得,如果僅靠教材的那幾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這時需要教師有這樣的意識,將專題閱讀引入教學中,讓學生課內的專題學習中,習得方法,在課外專題閱讀中,運用方法,達到強化的目的。
1. 理解詞語的方法
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教給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并常常和學生一起歸納總結已學過的方法。如在《從走進寓言世界》一課中,教師注重引導學生回顧并歸納已學習過的理解詞語的方法,讓學生在習得方法的同時,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師:在學習故事內容過程中你遇到哪些不明白的詞句,你想到了什么辦法去解決它?
生:我本來不懂“巴望”的意思,經過我回家細心查字典,終于明白了“巴望”意思。
師:你找到了一位永遠陪伴你的老師,就是字典。真是好辦法。
生:我原來不知道“枯死”是什么意思,但我學會了詩句 “一歲一枯榮”中,知道了“枯死”就是禾苗缺乏水分干枯而死了。
師:溫故而知新,你通過以前的知識學會了新的詞語,也是個好辦法。
生:我原來不懂“揠苗助長”的“揠”字,后來我慢慢回想到“拔苗助長”這個詞,就讀懂了“揠”字的意思就是“拔”。
師:這個方法就是我們經常用到的方法:用近義詞替換詞語,就能學會新詞語了。
2. 閱讀寓言故事的方法
回顧教材中寓言,進行寓言學法遷移,將課內寓言與生活相聯系,將寓言中學到的道理遷移到實際生活事例中。這樣的學習方法,需要學生進行多次的語文實踐才能掌握。因此教師在閱讀指導課中,巧妙地將寓言故事的閱讀編成一首瑯瑯上口,易于記誦且學生易于在課外實踐的小兒歌:
寓言小秘訣
抓住關鍵詞句,明白前因后果,
懂得故事道理,善于實際運用。
閱讀課應著眼于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分享學生閱讀的快樂,指導閱讀的方法。課堂上,教師設計了廣泛自主個性化閱讀,引導學生運用這種學習寓言的方法,進一步閱讀課前推薦的五篇寓言故事,培養學生從不會讀書到智能讀書。學生在課內對課前已讀閱讀材料進行二次信息獲取,按照老師所教的學習方法,即學生在學法遷移后對文章進行再學習,達到深入閱讀的目的。
三、主題閱讀,升華情感
作家舉出學醫實踐中生發出的道理,像一杯香茗散發出的清氣,氤氳在人們眼前,溫暖在人們心里。舉目當下浮躁不已的社會,快寫作、快成功、快發財、快當官等諸如此類的欲望,彌漫在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特別是在“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現代名言的驅動下,不論年輕父母還是年邁爺奶,更是將無數本性天真的孩子雕刻成了小木偶,塞進五花八門的學前班、早教班、特長班……最典型的莫過于奧數對中國孩子的摧殘,連原本喜歡數學的孩子也被其折磨得厭學了。
這不禁使人想起那則古老的故事。一位少年拜劍術高手為師,迫不及待地詢問師父多久才能學成,師曰:“十年。”少年又問如果夜以繼日要多久?師曰:“三十年。”少年仍不死心,問若拼死修煉要多久?師父回答:“七十年。”
故事體現的個中情理,又一次印證了畢淑敏“酒精消毒”的道理,渴望成功本身并沒有錯,可一旦喪失了正常心態而走入揠苗助長的極端,愿望必然會變成夢魘。
有資訊說,現在一年出版的長篇小說的數量,已接近“”前十幾年的總和,但悲哀的是,很多書出版就成了“絕版”,有的書甚至一頭連著出版社,一頭連著造紙廠。誰能記得其中哪部長篇作品對社會產生過什么影響?司馬遷忍辱負重,付出二十載光陰成就了“史家之絕唱”的《史記》;李時珍踏破鐵鞋、尋萬山、嘗百草,耗盡三十年著成《本草綱目》,令后世不勝敬仰;曹雪芹繩床瓦灶、增刪十年,構筑了中國文學史上《紅樓夢》的輝煌圣殿;貝多芬寫《合唱交響曲》用了三十九年時間,最終將無數次靈感串聯成曠世之作。想想我們的某些作家在一大段時間里標榜的“短篇不出天、中篇不出月、長篇不出年”的寫作速度,快餐文化已將精雕細刻的文學創作擠入了工業化的流水線,實在令人不寒而栗。
不妨重溫著名的“錢學森之問”,拓而思之,豈止是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在文化藝術領域,多少有識之士也在探究為什么沒有大師級人物出現?今天,林林總總的縮寫本將原著深邃的思想擠壓為單純的情節介紹和故事講述,化神奇為腐朽。結果,寡淡代替了綺麗,呆滯磨損了鮮活,平庸吞噬了靈性,荒蕪驅趕了蓬勃。凡此種種,才是今天文化建設亟須改變和下大力氣修正的弊端。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16-0067-02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悄然出現了一股“誦讀文言文的熱潮”,并以此作為自己的“語文教學特色”。學習文言文有助于提升語言的簡潔性,豐富語言的內涵,同時也是在課堂教學中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和繼承。但是,有些教師在文言文誦讀中丟掉了教科書而另起爐灶,造成教學時間不夠用,出現教不好、教不完的現象,降低了教學的有效性。為此,筆者認為可以依托教科書,科學地選擇文言文的誦讀內容,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提高教學效率。
1.研讀語文教材,從教材的編排體系內來。
細細品讀蘇教版12冊小學語文教材,不難發現編者在其中已經合理滲透了文言文的內容,而且是按照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年齡階段特點去編排的。對12冊語文教材進行梳理,我們可以發現:“縱向”是按照“字、詞、句、段、篇”來編排的,“橫向”又相互滲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低年段往往安排的有:“水鄉、荷塘、月光”這類簡單的韻文識字;“綠樹、紅花”“小橋、流水”這類“對對子”的形式;“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此類易懂的古詩,等等。中年段安排的有:“愛人者人恒愛之”一類的古代名言警句;“揠苗助長”“鷸蚌相爭”等寓言;《三字經》《三國演義》片段,等等。高年段安排的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類古今賢文;歇后語、諺語;《林沖棒打洪教頭》等名著整篇的節選,等等。
清楚了教材對于文言文的編排體系,我們便可以有的放矢、循序漸進地選擇一些合適的內容,對文言文的學習進行適當補充和深入,切實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比如:學到“綠樹、紅花”這類“對對子”內容時,便可以引導學生去誦讀“日對月、風對雨、寒冬對酷暑、粗茶淡飯對山珍海味、數竿君子竹對五樹大夫松”;學到“揠苗助長”此類寓言故事課文時,便可以引導學生去誦讀“古代寓言故事”作品……
2.開放教學內容的結構,從課文的生發點來。
在課堂教學中有效滲透文言文的誦讀內容,必須給予“生長的自由環境和土壤”。因此,開放教學內容的結構,允許在課堂改變原先“既定的教學內容”是行之有效的策略。但是,也必須清楚:并不是所有的課文都適合“滲透文言文的誦讀”,也不是所有生發出來的都是可以利用的有價值的資源。個人以為,要想使生發出的“文言文誦讀內容”成為有效的教學內容,需要兩個原則:一要有助于“本篇課文核心價值”的學習,二要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比如:教學蘇教版五上《推敲》一課時,在學到“這天李凝不在家,賈島就把一首《題李凝幽居》的詩留了下來”時,有學生舉手問:“老師,這首詩寫的什么啊?我想知道!”這個“生發點”就是“價值資源”,既是學生的學習需求,又有助于學生對本課的學習。執教者準確捕捉到了這個資源,把《題李凝幽居》出示在屏幕上:“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這一過程讓學生在誦讀中比較“推”與“敲”的差別,體會“用詞的精準”和賈島的鉆研精神。
3.采用“互文參照法”,從改編課文的原文版來。
“互文性”是法國符號學家茱莉亞?克利斯蒂娃提出的,其基本內涵是“沒有單獨的文本,文本之間都是互相指涉的,每一個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鏡子,每一文本都是對其他文本的吸收與轉化,它們相互參照,彼此牽連,形成一個潛力無限的開放網絡”。茱莉亞提出的“互文性理論”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文言文誦讀提供了理論支撐和策略幫助。
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一些課文是從古典文學作品中節選并改編而來的。在教學這類“改編課文”的時候,作為語文課程建設的主體的教師,就可以采用“互文參照法”,在學習課文的同時,滲透“原版古典文學作品”的誦讀。比如:蘇教版六下《三打白骨精》一課,感受“人物形象”的生動,學習“人物形象”的刻畫,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提升學生語言能力的“訓練點”。而改編的課文對于“白骨精變成老公公的形象”只有簡單的一句:“又變成一個白發老公公。”這個時候就可以采用“互文參照法”,適時地引入原文――“好妖怪,按聳陰風,在山坡下搖身一變,變成一個老公公,真個是:白發如彭祖,蒼髯賽壽星……”這樣,生動的人物形象就躍然紙上,學生也在誦讀中提升了語言能力。
4.提高資源整合意識,從“主題”學習的留白處來。
“主題式學習”是當前提高語文學習效率的主要方式與策略之一,它圍繞某一個“主題”,可以把散落的知識進行“主題式整合”,從而打通了“課與課、單元與單元、年段與年段、課內與課外”,讓學習內容“從點連成線,從線形成面,從面構成網”,使學生達到兩個結構化――知識的結構化和結構化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