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老年護理的特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內科;老年患者;心理特點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2-0239-02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工作生活、社會地位、經濟條件的改變,以及疾病增加,行動不便,必然造成老年人的孤獨感、失落感、寂寞感的增加,造成了老年人獨有的心理特點[1]。因此充分認識老年人的心理特點,并施以合理的心理護理,可以提高老年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對提高患者的療效及滿意率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對我院2013年1月-12月內科老年住院患者86例的臨床資料進行了研究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我院2013年1月-12月內科老年住院患者86例的臨床資料,其中男51例,女36例;年齡在62~82歲,平均年齡為75歲。
1.2 方法
觀察分析每一位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特點,關心與鼓勵他們,同時爭取與老年患者建立起和諧的護患關系,通過行之有效的心理溝通,取得老年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
1.3 護理措施
1.3.1 老年患者與青年患者的心理差異
①感知功能衰退:由于老年人腦組織萎縮,細胞功能下降,大腦皮層退化,加之眼、耳、鼻、皮膚等感覺器官的老化及病變,對視、聽、嗅等感覺能力下降,引起反應遲鈍、注意力渙散、依賴性增強,隨之出現老年人心理上的孤獨、悲觀、抑郁、消極、冷漠等[2]。②思維能力下降:因記憶力減退,思維過程減慢;另外長期形成的思維模式和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使老年人固執、多慮、易沖動等。③記憶力衰退:記憶由識記、保持、回憶和再認四個部分組成。老年人的記憶力衰退。表現為機械記憶力和近期記憶力差,愛嘮叨、急躁、埋怨。④性格與行為的改變: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性格也隨著發生一些變化,有些老年人做事優柔寡斷、顧慮重重;還有些老年人不愿與人接觸交往,性格孤僻[3]。⑤情緒情感的變化:老年人的情緒變化時多種多樣的,可由個人所處的環境、職業、素養等不同而表現各異。有些老年人情感變得幼稚、不穩定,像孩子一樣,稍不順心便會生氣、哭泣,有的則會因一點小事興高采烈,或因較大刺激而反應強烈,情緒失控。針對老年患者的與青年患者的心理差異,首先與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建立和諧的相處關系。語言是情感交流最主要的方式,護士可以通過經常與患者一起聊天等方式,充分關心患者日常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可以提高患者對疾病本身的了解程度,還可以幫助護理人員對患者思想情緒的變化及各方面需求做較為深入的了解。
1.3.2 老年患者自身的心理特點
①焦慮不安,老年患者往往對自己疾病的相關問題及相關知識不了解,對疾病的嚴重程度及是否能治愈等還不清楚,因此常常引發焦慮不安,可出現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②孤獨寂寞:老年患者由于住院時間較長或親人陪護時間較少,而又不愿同其患者交往,患者感到非常孤獨寂寞,情緒低沉等。③悲觀恐懼:主要見于病情較重或癌癥患者等,感覺正向死亡靠近,加之病痛的折磨因此產生恐懼、緊張;還有些患者對自己病情預后不了解,缺乏信心,產生悲觀失望心理。④多疑:在老年患者中較為多見,此類患者過于謹慎小心,對自己的健康問題往往過于關注,如出現稍微的不適,就以為自己身患嚴重疾病。針對老年患者的心理特點,應有針對行的實施護理,①焦慮不安:首先了解影響患者焦慮不安的因素,可通過周圍環境來改變患者的焦慮情緒,比如可以再在床頭上放一些綠色植物,或建議患者聽一些舒緩音樂,指出焦慮不安對疾病產生的不利影響,從而能減輕患者的焦慮不安情緒。②孤獨寂寞:這類患者雖表面冷漠,但內心情感豐富,內心渴望有人關注,對于這類患者在護理上要打開患者的心扉,通過與護理人員的交流、與其他患者之間的交流,從而提高患者的適應性和相處能力,幫助患者擺脫孤獨寂寞[4]。③悲觀恐懼:這類患者一般病情較重,無法預后,對這類患者要給以更多的同情,并可給患者講一些同種疾病治療成功的例子,減輕患者悲觀恐懼心理,從而提高患者治療的自信心。④多疑:對此患者應耐心疏導,給患者講解疾病知識,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及一些生理上正常的表現,消除患者多疑的心理。
2 結果
通過調查分析,84人(96%)積極配合治療,取得了良好的療效;86人(99%)在住院期間對比較滿意(其中一人因醫保報銷問題保留意見)。
3 討論
隨著我國老齡化的發展,我國老年人的健康問題日益突出,尤其是內科老年患者,由于老年人自身的衰老,內科患者數量增加有味明顯。且老年患者的與青年患者的心理差異,不能將青年患者的護理方式直接應用于老年患者身上,對老年患者實施護理,首先應與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建立和諧的相處關系。其次護理人員還應針對內科老年患者的護理工作特點,針對不同老年患者的癥狀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對患者實施全方位的優質護理服務。總之,對老年患者的護理,要因患者而異、因患者疾病而異,這樣才能起到對疾病治療的促進作用,促進老年患者的康復。
參考文獻:
[1]梁秀梅,李建華,中艾琳,李曉芳,方忠宇.老年危重患者的心理護理[J].基層醫學論壇,2011,15(12):65-66.
[2]鐘玲,蔣智云,董艷群.圍手術期患者實施系列人文關懷護理的效果[J].現代預防醫學,2011,34(15):98-99.
老年人的心理特點
焦慮 衰老的征兆往往會使老年人感到惶恐不安、內心空虛、無所適從,莫名其妙地擔憂將來會發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對自己的健康缺乏自信心,久而久之,往往就會出現抑郁、焦慮的情緒,性格發生變異。常表現為意志消沉,煩惱,抑郁焦慮。
疑病 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些人往往會出現疑病癥狀。這種人一般比較刻板固執,因循守舊,個性執拗,容易將注意力從外界事物轉向自己的軀體,并且主觀感覺加強。
自卑 這種人往往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很少與別人溝通,人際交往能力減弱,對生活缺乏熱情、勇氣和自信心,從而產生不安和自卑心理。
孤獨 有些老年人由于喪偶或夫妻不和、多病、行動不便,兒女工作繁忙,自己無人陪同,精神壓力和體力負擔過重,再加上不善交際,易出現孤獨、失落感,常表現為情緒低落、對周圍的事物不感興趣。
抑郁 抑郁是老年人常見的情緒,多因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擾及死亡的威脅而產生。有的老年人則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改變、社會交往減少、缺乏歸屬感而產生抑郁心理,悲觀失望。
老年人的心理護理
加強心理保健調節 老年人應該從身體、智能及情感上適應生存環境,保持樂觀開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態,即使在遭遇困難或者不幸時也能用自己的理智駕馭自己的情感,保持冷靜,適應新的環境。
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老年人應戒煙、限酒,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適當擴大社會交往面,多交知心朋友,多接觸大自然,保持心情舒暢,克服消極心理,振奮精神。
保持與社會的接觸 應多關心老年人,經常主動與他們溝通,幫助他們認識自身的變化,幫助他們適應新的生活,走向社會,多與人交往,從社會生活中尋找生活動力,擺脫孤獨,消除失落感和不必要的擔心。
努力維護家庭和睦 老年人常會感到孤獨,希望得到家人的關心、愛護和照顧,因此,子女應經常與老人溝通,遇事多與老人商量。喪偶的老人在獨自生活過程中會感到寂寞,子女應理解老年人心理需求,支持老年人的再婚行為,滿足老年人的愿望。子女應該多盡孝道,贍養與尊重老人;而老人則應多理解子女,以理服人,遇事多和子女協商,切不可固執己見、獨斷專行或大擺長輩尊嚴,。
關鍵詞:神經內科;老年患者;臨床特點;循因護理
神經內科是醫院重要臨床科室之一,主收治腦梗塞、腦出血等神經系統病變,住院患者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神經內科老年患者因身體機能衰退、多合并有基礎系統疾病,臨床表現主要為神志不清、運動功能障礙,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并發率高、死亡率高等特點,臨床護理難度較大。因此,探討神經內科老年患者臨床特點,總結護理方法非常必要。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3年4月某院神經內科收治老年住院患者800例(男531例,女269例),年齡60~84歲,平均(73.2±7.3)歲;病譜:腦血管類疾病619例,其中腦梗死381例、腦出血238例;腦部炎癥42例,癲癇32例,其他7例。據就診順序前400例為對照組,后400例為觀察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等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據舊有的臨床護理路徑,于患者入院時據患者病情、醫囑、急診情況給予基礎護理,包括治療護理、生活護理、健康宣教等,護理管理由護理部遵照醫院相關管理制度、衛生部門標準執行[1]。
1.2.2觀察組 (1)據對照組護理經驗、醫院舊有臨床資料,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總結神經內科老年患者臨床特點如下:①發病急驟、危重患者眾多,病情變化性強,老年患者腦溢血、腦梗死患者眾多,發病急驟,病情進展、變化迅速;②合并癥較多,老年人組織器官機能衰退,合并癥較多,以基礎系統疾病、器官功能障礙為主;③感染并發率較高;④認知功能、運動功能減退;⑤護理風險較大;(2)護理方法:①急救護理,建立專業、高效救護小組,對危重患者加強監護,建立病情風險等級評定體系,對病情危殆者及時給予救護;②合并癥治療,針對老年患者合并癥,采用積極的方法進行階段性治療,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基礎上,由易至難,控制慢性病,采用綜合干預措施預防合并癥進展;③感染并發預防,采用循證護理,如針對易并發泌尿系統并發癥患者,提高泌尿系統護理標準;④認知功能、運動功能減退,給予相應的康復鍛煉,如閱讀、記憶能力鍛煉,肢體功能訓練;⑤風險控制,加強風險控制管理,給予分級管理,提高護理人員綜合素質,抑制風險差錯;⑥加強基礎護理,提高基礎護理標準,給予患者舒適護理、心理支持、全面的健康宣教,并促進患者家屬配合[2]。
1.3觀察指標 住院時間、基礎護理次數、患者滿意度,并發例、死亡例、癱瘓例、護理差錯、護理投訴例、意外事故例次。
1.3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當中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數(n)與率(%)表示,P
2 結果
2.1不良結局與不良事件 觀察組并發、死亡、癱瘓不良結局發生率,護理差錯、護理投訴、意外事故不良事件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護理相關指標與滿意度 觀察組住院時間、基護次數、患者滿意度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神經內科主收治腦血管疾病、神經疾病、神經心理交叉性疾病,患者以老年人為主,其中腦血管疾病患者比例通常在50%以上,本次研究中達到77.34%。神經內科老年患者臨床特點綜合了老年患者、神經內科特點,具有感染并發率高、病情進展變化性強、臨床護理路徑繁復、護理風險大等特點,據統計神經內科醫院感染率可達6.00%以上,并發率可到20%甚至更高[3]。因此,針對以上特點,某院提高神經內科老年住院患者護理標準,通過加強基礎護理、風險控制、循證護理有效的提高了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郭荑.醫院感染管理與預防控制指南[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74-75.
【摘要】 老年高血壓是威脅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因此應充分了解老年高血壓患者的特點并給予相應的護理。
【關鍵詞】 老年人 高血壓 特點 護理
高血壓,是老年人最常見的心血管病,嚴重影響老年人的健康長壽及生活質量。因此應充分了解老年高血壓患者的特點,并給予相應的護理。
1 老年高血壓的特點
老年高血壓是指年齡≥60歲,連續三日非同日測量,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且排除假性和繼發性高血壓者。該病分2型:(1)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2)混合性高血壓收縮壓》≥40mmhg,舒張壓≥90mmhg。
1.1血壓波動大,主要是收縮壓波動范圍大,表現為血壓忽高忽低。
1.2以收縮壓升高為主,大多數老年人表現為收縮壓升高,常常大于160mmhg,舒張壓正常或下降,常小于90mmhg,同時常伴有運動后頭暈及心前區不適表現。
1.3容易發生性低血壓。老年患者在降壓治療中由平臥位改為直立位而出現頭暈眼花時,有直立位低血壓表現,因此,老年高血壓患者在服降壓藥期間活動應緩慢。
1.4合并癥及并發癥多。老年高血壓患者常合并冠心病、糖尿病、心力衰竭、高尿酸血癥、高血脂癥、肥胖癥等,這些疾病的存在降低了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耐受性,疾病之間的藥物相互作用極大地影響高血壓治療效果。
2 老年高血壓的護理
高血壓早期多無明顯癥狀,常見的有頭暈、耳鳴、眼花、失眠、乏力等。嚴重時出現心悸、呼吸困難、視力模糊等。
因此,出現上述癥狀時,應及時去醫院就診,如確診為高血壓病就要進行藥物治療,平時要做好護理工作。
2.1 高血壓患者,常有情緒不穩定,因此家人要給予照顧體貼,減少其壓力,保持心理平衡;注意保持室內的安靜與清潔,減少影響病人情緒激動的因素,并保證充分的休息和睡眠。
2.2 高血壓病人的生活起居非常重要。對于血壓較高、癥狀較多或有并發癥的病人需要臥床休息,但血壓保持一般水平、重要臟器功能尚好的病人應適當進行活動,鼓勵他們參加力所能及的體力活動,如散步、打太極拳等,同時要保證充足的睡眠。
2.3 高血壓患者的飲食主要是堅持低鈉飲食,這樣能使血壓下降,一般食鹽量為每天5—6g,對于肥胖者還應限制食物的總熱量和脂肪飲食,每日脂肪不超過30—40g,并適當增加活動,以減輕體重,減少心臟負荷;還要避免刺激性食物,忌煙酒、辛辣和過甜食物,進食宜少量多餐,不要過飽。平時還要增加蔬菜、水果、高纖維素食物的攝入。
2.4 高血壓患者平時要注意避免血壓劇變的因素,如不要參加易引起精神高度興奮的活動;在冬天要注意保暖;戒煙;預防便秘;節制性生活等。
2.5 預防性低血壓。要避免久站不動,突然下蹲或頭部朝下的動作,改變姿勢時動作要緩慢,淋浴時水溫不宜過高,如果一旦發生低血壓要立即平臥,抬高足部,就可以緩解。
2.6 注意藥物的不良反應。如果出現不良反應要調整藥物的使用,血壓不要降得過快、過低。監督病人遵醫囑服藥,不能根據自己的感覺增減藥物,服藥要準時,也不可忘記服藥或下次服藥補上次的劑量,更不能自行突然撤換藥物。
3 小結
我國老年人的高血壓患病率是25%~35%,對于老年高血壓,一是降低血壓,控制癥狀,二是防止冠心病、腦卒中、腎功能衰竭等并發癥的發生。三是對老年高血壓患者提供適當的護理。提倡人人養成合理的衛生生活習慣,積極參加文體活動,保持樂觀情緒。
【關鍵詞】胃癌;臨床;心理特點;護理對策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862-02
胃癌是最為普遍的消化道腫瘤的一種,長期困擾著無數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這類患者因其體質較差,飲食胃口一般,營養難以有效吸收,因此患上胃癌的幾率逐年上升,另外,老年患者缺少家人的關愛,導致心理健康出現問題,并引發很多并發癥,如泌尿系統感染等,對這些患者實施相應的護理措施很必要,降低患者消極對待胃癌治療的可能性,提高他們的生活和健康質量。對此,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收治的40例老年胃癌患者采用終腹近端胃切除術的治療方式,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對兩組臨床結果進行回顧性比較分析,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齡59-81歲,平均(67.2±5.6)歲。對照組住院時間平均為12天,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為13.2天,其中,有15例在患者早期出現消化不良,腹瀉,食欲不振等輕微現象,13例有出現反酸,上腹灼痛的現象,8例出現嘔吐,上腹腫塊等現象,其余4例有輕度貧血癥狀。56%患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33%患有糖尿病,26%患有慢性支氣管炎。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都進行近端胃癌根治手術,其中,姑息性近端全胃切除的占31%,姑息性近端胃大部切除48%,全胃切除18%,其余3%因腫瘤無法切除而放棄此種手術方式。
2 護理對策
2.1 術前護理
2.1.1 術前準備 收集老年患者的所有住院以及治療資料,對患者的病癥有基本的了解,住院期間,護理人員要提高耐心,經常詢問老人有無不良反應,并協助醫生給老人做常規檢查,如血尿常規,心電圖,血壓,胸透等。醫護人員適當的向患者家屬宣傳胃癌知識,減少他們的疑慮,通過家屬安慰穩定患者的情緒,做好術前的心理工作,促進患者的積極配合。
2.1.2 營養調節 胃癌患者的胃口普遍偏低,吸收也不好,醫生制定合理的食譜,規定營養攝入量,增強患者的抵抗力,應多食用高熱量,高維生素,高蛋白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每次最多不超過200ml,提倡少量多餐。對于吸收太差的患者則輸營養液,使得患者的抵抗力恢復到標準水平,再進行手術。
2.2 術后護理
2.2.1 觀察病情 老年患者手術后,待蘇醒后應立即進行血壓,脈搏,呼吸,血糖,尿糖等檢查,每個1小時測量1次,詢問老人是否有腹部疼痛感,緩慢進行腹部活動。定期檢查引流管的方位,以便于管道通暢,讓患者注意不要抬高引流袋,防止引流液回流造成不必要的麻煩,醫護人員檢查引流液的顏色,流速,根據患者的體質和其他情況合理控制,對于顏色明顯異常的及時通知醫生。老年患者一般會隱藏疾病的真實情況,因此醫護人員要格外細心周到,從多方面觀察病情,避免病情加重。
2.2.2 適當輸液 根據老人的血壓,心跳,電解質等情況以及醫生的要求,適當給患者輸液,增強心臟功能,提高血容量,輸液的速度控制在40滴/分鐘[1],輸液過程中觀察老人是否有疼痛感,手部是否有水腫,及時采取對策。另外,護理人員對手術部位輕輕按摩,做到輕柔有度,加快復原速度,同時慰問患者的心理狀態,增強他們的治療信心。
2.2.3 呼吸道護理 慢性支氣管炎是胃癌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為了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護理人員應時常鼓勵患者多深呼吸,幫助老人吐痰,適當地敲背。手術過程中的麻醉作用抑制患者咳嗽影響傷口,但是術后一些患者不咳嗽很難排除身體中的殘留物,因此護理人員可讓患者半坐,手掌握成杯狀,輕輕叩打胸壁,協助他們排痰。有條件的患者使用霧化器祛痰[2],效果更好且方便快捷,有效減輕患者痛苦,呼吸道保持通暢。
2.2.4 出院護理 通知患者家屬復查時間和復查方法,告知老人的藥物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教會他們處理簡單的不良反應的方法。老人臥床期間,家屬應該均衡老人的營養,保證各種必要物質的攝入量。定期觀察老人手術部位及周圍皮膚的變化,顏色若變紅要及時送醫院治療,體溫若持續升高也是如此。老年患者在病情逐漸好轉的過程中及早下床活動,呼吸新鮮空氣,促進血液循環。
3 討 論
老年患者是需要充分關愛的人群,胃癌患者需要長期受到病痛折磨,因此情緒波動明顯,護理工作異常重要。在護理期間,要多詢問患者的情況,多觀察患者的手術部位,多與患者及其家屬交流,讓他們保持樂觀心態,積極配合手術各項工作的開展,根據不同的心理特點采取有效的護理對策,極大地減輕了患者的痛苦,也提高了手術的成功率,讓患者盡快恢復健康,改善生活質量。老年胃癌患者近年來例數逐漸增加,其臨床表現引起國內外專家的廣泛關注,與其他年齡的胃癌患者相比,老年胃癌具有發病率高,并發癥率高,分化程度高,切除率高等特點,術前必須全面收集和了解患者的患病情況,及時有效地采用有針對性的手段進行手術,以此來降低并發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