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藥市場趨勢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1996一1997年我區農藥生產、科研應用情況·我區1996年~1997年農藥工業的發展速度緩慢,主要因素受農業病蟲害防治策略的影響,同時,我區農藥市場小也制約了農藥工業發展,導致我區農藥工業僅有一些小裝置的復配、分裝。如烏市京疆殺蟲劑廠37%抓馬乳油,烏市??禋⑾x藥廠生產雙菊殺蟲藥塊,庫爾勒市冀新農藥分裝廠,兵團農四師72團膠套廠化學農藥分廠,區農科院植保站研制的綠色植物農藥及種包衣等。我區的農藥工業均未形成一定生產規模。我區在科研應用方面,新疆化工設計研究院和農科院土肥所聯合研制中試生產植物性農藥噴殺凈“植物農藥”A·B型主要原料無葉假木賊(是生長在荒漠地帶的小野生植物)、烏頭等是在有毒植物中提取生物堿,所制出阿納巴辛制劑、含量2%的稀釋劑可使棉花蚜蟲的死亡率達90%以上。目前正用作農田試驗。由新疆大學研制出的煙堿為原料的殺蟲劑一一滅蚜靈,經田間試驗結果表明,其對棉蚜蟲的殺蟲率及長效性,均優于氧化樂果,防治效果達95%以上,該殺蟲劑不污染環境,有利于保護生態平衡,對人畜比較安全,是很有發展潛力的新一代殺蟲劑.由農科院植保所研究“新疆農作物種衣劑系列”,于1996年6月通過自治區科委鑒定,專家們一致認為,該種衣劑是一種安全、經濟有效的種衣劑,防止棉花苗期地老虎、薊馬危害,防效率達87~97%,已在我區大面積示范推廣。由新疆奎電德煌植物農藥有限公司研制的“仲氏1號植物性殺蟲劑”,近日通過區科委組織鑒定,治蟲防蟲效果顯著,較之化學農藥除高效低毒外,對天敵無公害、無污染,發展前景廣闊。
2.1996年一2997年我區農藥經營情況l~5月份,全區農資系統購進農藥2648t,比上年同期2171t增長了21.9%;銷售1864t,比上年同期2366t減少21%。月末庫存3407t比上年同期2409t增長41%。其中區農資公司購進2599t,同比(2520t)增長3寫,銷售21olt,同比(2498t)減少一5.8%;月末庫存590t(不含硫酸銅),比上年同期497t增加18.7%。除草劑使用日益普及,銷售量逐年上升,全區除草劑以10%的速度上升,特別象75%巨星、6.9%鏢馬、10.8%蓋草能、5%精禾草克、4%玉農樂、41%農達、10%喳禾靈、40%乙芳水懸浮劑等早地除草劑具有很大的潛力。殺菌劑市場穩中有升,新老品種更替速度加快,老品種用量相對穩定,新品種用量上升較快,特別是新型、高效、低毒、防治兼備的殺菌劑,如72%克露、40%福星、72.2%普力克等銷量明顯增加。
3我區農藥使用情況
新蕊土地光熱資源豐富,具有發展棉花生產的良好條件。國家已把新疆列為全國特大商品棉花生產基地.從自治區有關部門了解到新疆棉花基地建設已開始全面啟動。力爭實現今年生產棉花115萬t,本世紀末實現生產棉花150萬t的目標。為確保生產棉花115萬t,主要是在棉花“二蟲一病”的治理。1996年我區棉花病蟲害趨勢嚴重,據不完全統計:病蟲草屬發生面積4200萬畝次(不含兵團)。其中棉花作物病蟲害1510萬畝次。農田雜草970萬畝次。農田鼠害98萬畝次。棉鈴蟲540萬畝次。棉鈴蟲嚴重120萬畝次。防治面積3970萬畝次。1997年上半年棉鈴蟲發生面積400多萬畝次。由于全區農藥部門及植保部門的有力措施,直接挽回經濟損失9850萬元,保證了全區棉花增產豐收。總體看到1997年新疆農藥市場供大于求,個別品種在不同地區也會呈現不同的供求形勢。有機磷殺蟲劑受棉花面積增加的影響,需求將上升,供求形式較好,但相對來講,40%氧化樂果、50%乙基,1605、40寫久效磷等名牌產品形勢樂觀。近年來,由于勞動價格一致上揚,農民對勞動力價值有了新的認識,除草劑使用日益普及,銷售量逐年上升,全區除草劑以10%的速度上升,特別象75%巨星、6.9%鏢馬、10.8%蓋草能、5%精禾草克、4%玉農樂、41%農達、10%喳禾靈、40%乙芳水懸浮劑等早地除草劑具有很大的潛力。殺菌劑市場穩中有升,新老品種更替速度加快,老品種用量相對穩定,新品種用量上升較快,特別是新型、高效、低毒、防治兼備的殺菌劑,如72%克露、40%福星、72.2%普力克等銷量明顯增加。
4我區農藥市場特點、問題及建議
4.1貨源充足,價格回落,從1996年下半年起出現產大于銷,價格從1995年來、1996年初的頂峰的一路下滑,今年三月份后旺季出廠價甚至低于年初淡季出廠價,因此市場除個別品種外,大多數農藥產品供過于求。
4.2供應季節縮短,應季品種銷售集中,農民的購買選擇性增大。
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區是指在一定區域范圍內,按照企業集中、要素集聚、產業集群、經營集約的要求,優化配置各類加工要素,將相互關聯的加工企業首尾相連、上下銜接組合在一起,使企業共享公共資源、服務平臺和分工協作效應,實現集約化、標準化、高效化生產的產業組織形式和生產力載體。
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區是伴隨者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而出現的一個新的重要趨勢。農產品加工業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經濟社會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也是保障國民營養安全健康的重要民生產業。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加工業持續穩定發展,截止到2014年底,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8.48萬億元,是汽車工業的2.8倍,成為行業覆蓋面寬、產業關聯度高、中小微企業多、帶動農民就業增收作用強的基礎性產業,為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作出了重要貢獻,對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就業增收、農村繁榮穩定和城鄉一體化發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農產品加工業在加快發展的同時,立足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在政策的推動下,向規模企業集聚、向園區集聚、向優勢主產區和城近郊區集聚的趨勢愈加明顯,區域化、集群化、網絡化發展格局初步形成,特別是園區集聚蔚然成風,打造了一批優勢園區和區域性品牌。據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組織專家對10個?。▍^、市)調研分析測算,全國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區發展態勢良好,作用明顯:
一是數量規模擴大。全國農產品加工業園區約1600個,入園企業約3.5萬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約1.5萬家,龍頭企業約5000家。
二是區域特色明顯。發揮資源、區位、資金和技術等優勢,形成了河北小麥加工、內蒙古乳制品、山東肉制品、安徽炒貨、福建膨化品、河南方便食品、湖南辣味、四川豆制品等特色產業集群。
三是聚集效應顯著。大量企業入園,形成了顯著的規模經濟和分工效應。據對10?。▍^、市)的調查統計,入園企業固定資產達4300億元,研發投入超過60億元,營業總收入超過1萬億元。
四是帶動能力增強。園區往往是本行業和當地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本地優秀農產品加工業流通龍頭企業的集聚地,是當地吸納勞動就業的主渠道,有力促進了農民就業,并通過帶動主導產業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
各地實踐和經驗表明,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區是促進農產品加工業集聚集約發展的重要載體,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它的發展對于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加強園區建設是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發展園區有利于發揮協作配套效應,優化生產要素配置,依靠關聯網絡,促進區域優勢與外力融合,引導加工產能向主產區轉移,打造產地優勢主導產業;有利于節約利用土地、集約投入要素、集中治理環境,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推動節能減排和副產物綜合利用。
加強園區建設是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方式。發展園區有利于發揮優勢和特色農產品資源優勢,拓展和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推動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培育新型業態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企業分工協作、共享資源和服務;有利于將農戶、企業和客商在園區空間聚集,促進企業向農戶注資建基地,向經銷商注資連物流,推進原料基地、加工物流和營銷流通緊密銜接、協調發展。
加強園區建設是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綠色化同步發展的客觀要求。發展園區有利于將種養業、加工業、信息業、物流業、流通業等同步鏈接,促進農村資源優勢轉為產業優勢,吸引人口聚集和公共設施建設;有利于承接城市和工業的輻射帶動,推動城鄉要素合理交換,推動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打開新型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同發展的新局面。
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區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布局不盡合理、政策落實不到位、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園區與原料基地和物流營銷銜接不夠,制約了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區的發展。
當前,發展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新任務,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要求,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新挑戰,都要求我們要牢固樹立產業融合發展、資源集約共享、要素規模集聚、企業分工協作、利益緊密連接的集群發展理念,著眼于產業融合和產業集聚,通過全系統的共同努力,在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區輻射帶動能力上實現重大提升,構建一批競爭能力強、專業化分工明確、上中下游相互承接的優勢加工體系和產業集群。
第一,科學編制規劃。規劃是龍頭。要編制科學、合理、完整且可持續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并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相銜接。園區建設要安排在農產品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的區域,特別是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相對集中、并有充足發展空間的區域。
第二,爭取扶持政策。積極爭取和制定財政、稅收、金融、保險、投資、科技、人才、用地、用電、營銷、外經等政策措施,同時著力調動社會各界積極性,撬動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和工商資本支持園區建設,形成強有力的政策勢差,吸引更多的企業入園。
第三,完善配套設施。切實遵循環保優先和集群、集聚、集約、配套的原則,有關規范規劃建設適應現代企業發展需要的電力、交通、通訊、污水處理及給排水系統等設施。堅持生產、物流、生活和公共服務設施統籌規劃,科學安排。
第四,加強公共服務。要建立健全科學管理制度,不斷完善便民服務“窗口”,鼓勵社會資金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和后期運營管理,為投資興業者營造優質、便捷、高效的投資環境,建立融資擔保、檢驗檢測、倉儲物流以及勞動用工、出口等公共服務平臺。支持企業爭創名牌產品或馳名商標,建設自主創新技術研發和檢測機構。
第五,培育產業集群。將原料基地、加工園區、營銷體系等有機銜接、相互配套、功能互補、緊密聯系,打造一批產業集群,支持有條件的園區打造農產品加工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展銷中心和價格形成中心,發展直銷直供、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網營銷、第三方電子交易平臺等新型流通業態,創新商業模式。
關鍵詞:蘋果;套袋;無袋栽培
經調查研究,與一些專家同仁座談,認為早采套袋果、使用習慣農藥問題,孕育著潛在的危機,事關全國蘋果生產大局。現將調查座談的情況,簡述如下,愿意與業內同行探討,并提供有關部門參考。
1.瞻前反思,生產正宗紅富士蘋果
蘋果套袋是在無化學農藥的年代,為了防止卷葉蟲、食心蟲蛀果,防治爛果病。20世紀60年代,化學農藥開始大量使用后,套袋果起到減少果實農藥殘留的作用,70-80年代,只有環渤海灣周邊蘋果主產區的部分蘋果園套報紙袋。直至改革開放后的80年代,日本“小林”紙袋進入煙臺,為生產出口蘋果,才開始由點到面,有選擇的給部分果套紙袋。
1988、1991年筆者赴日、美、朝、俄等國考察蘋果生產,認識到,我國的農業(果業)最大問題是長期過量使用農藥、化肥導致生態環境的惡化。發達國家20世紀70年代末就禁止使用六六六、DDT等劇毒、高殘毒農藥,比我國早了13年。20世紀末,我國尚沒有完善的無公害水果(蘋果)質量標準和檢測體系,當時紅富士蘋果價高,好銷,人們對生產、食用無公害果品的理念淡薄,生產者、消費者根本不考慮殘毒問題。生產上廣泛使用1605、福美砷、有機磷類等高殘毒農藥。
1992年起,山東省煙臺果科所承擔了山東省農業廳下達的“五萬畝無公害蘋果基地開發”課題。1994年煙臺市科委立項,進行“無公害蘋果生產技術規程研究”,并與農業部質量標準司、中國農科院生防所、質檢中心聯手,在煙臺市、高密市、日照市、遼寧金州區和河南省濟源市設點,綜合進行無公害蘋果生產技術規程研究,在全國進行無公害農藥篩選。1995-2000年,課題組每年都擬定《無公害蘋果病蟲害綜合防治歷》,在“煙臺果樹”雜志和報刊上刊發,讓無公害農藥生產廠家擴大印發。以上課題成果分獲省、市科技成果獎。為“無害食品蘋果生產技術規程”(國家農業行業標準NY/T5012-2001)和《蘋果外觀等級標準》(NY/T439/2001)制定,打下了基礎。
1997年,筆者退職退休后,為生產無公害蘋果,與4家果袋廠攜手,在山西省運城、陜西省渭南、河南省濟源、河南省三門峽、河北省唐山等地蘋果新區,與當地市、縣、鄉有關部門密切協作,進行蘋果套塑膜袋示范推廣,進而塑膜袋和紙袋相結合,發展為全套袋栽培示范推廣。歷經5年,使全套袋技術成為必要的生產措施,成為新果區生產優質無公害蘋果的有效途徑,至今已廣泛應用了10多年??偨Y的首部專著《蘋果全套袋栽培》,于2002年出版。2010年,筆者針對全套袋栽培近10年的生產情況,寫出《蘋果套袋栽培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建議》一文,分別在《西北園藝》等10多家報刊發表和轉載??墒牵械膱罂徊杉{、不發表“早采套袋果糖度低、風味差”的觀點。至今全國出口的紅富士蘋果,大多數是早采的粉紅色果。早采的紅富士蘋果,成了合乎市場規律的“絕活”。
1994年,筆者和楊聚德都在招遠市工作,是農業部舉辦名優蘋果大評比的參評者。總評結果,前20名特優果中,紅富士占15個,其中招遠占10個。而且招遠的紅星、喬納金、皇家嘎啦等品種,都在全國和全省的評比中奪冠。正宗果的要求是:個大、形正、全紅、好看、肉黃、脆甜、爽口和耐藏。真正優質紅富士蘋果很少有人看過、吃過。在膠東地區,栽培紅富士蘋果的果農,只有少數戶留下幾棵樹的果,晚采1個月,自家人吃。所以今后生產的方向應該是真正合格的優質紅富士蘋果。
2.外觀靚麗固然好,內在質量更重要,早采套袋果不科學
蘋果套袋的目的是提高果實外觀和內在兩個品質,生產好看、好吃、高價值的蘋果。三方面要求缺一不可。不應跟著局部消費地區的需求走。
座談會上,煙臺市原果品總公司市場部經理齊麗疆說:10多年來,從南方和東南亞市場看,紅富士套袋果在新加坡、越南取代了美國的蘋果市場。20世紀80年代初,引進日本小林袋,每只0.20元以上,光想生產出口果,由于市場不好,3年時間賠了2000多萬元。后來發現脫袋后1周的果實呈粉紅的胭脂色,特別靚麗,外商試銷一炮打響。價格與美國的新紅星差不多,很快占領了東南亞市場?,F在美元貶值了,我們仍然有錢賺。菲律賓經濟水平差,需要三等便宜貨;越南、新加坡喜歡個大的,對蘋果的內在品質好壞根本不講究,他們不知道正宗紅富士蘋果什么味道。相反,對晚采全紅的紅富士果,嫌色“老”,不靚、不嫩。所以10多年時間只喜歡皮嫩、靚麗、粉紅色的,果農也就習慣于生產這種果。
紅富士蘋果連續3年下樹收購價漲,出庫銷售價降,果農自儲果賠。反思問題的根源在哪?先從果實的內在品質談談早采蘋果貯藏期的生理變化。齊經理介紹了不同采收期果實糖度的變化:10月1-10日、10-20日、20-30日、11月5-10日,采收果不同入庫時間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別為:10.0%-11.0%,12.5%-13.0%,14.0%,15.0%-17.0%。11月采收果的蜜心果占50.0%-80.0%。據調查,套袋蘋果采收時間早晚,與貯藏期苦痘病發生輕重的程度不同有關。10月10日前,10月10-20日,10月20-30日采收入庫果60d后,果實發病率分別為3.0%-7.0%,4.0%,1.0%-2.0%。而且早采果,病果上的病斑顯著多。
關于最佳摘袋時間,大家一致認為10月10日好。摘袋過晚,因氣溫低,不上條紋紅色,也不上片紅色,而是花花紅。采收時間應在10月底-11月初。果實可以在樹上經過20多d時間,在陽光下完成淀粉一糖的再積累和轉化,果皮長出蠟層,全果通紅,光亮,這才叫成熟果。
招遠市果樹總站推廣研究員楊聚德說:在煙臺地區,富士蘋果的采收期應為10月下旬-11月上旬。10月上旬采收的富士蘋果,只能說是商品成熟果或者說是市場成熟果,不是生理成熟的富士蘋果。在有機肥較為充足、晝夜溫差較大的情況下,果實除袋后5-7d,果實著色鮮艷,符合人們的審美觀點,擁有一定的市場,這是造成套袋果早采的主要原因。早采的套袋果由于果實生長期短,果實的營養成分、可溶性固形物、芳香物質等相應減少,缺乏原有品種的風味特性。目前,在招遠晚采的紅富士蘋果已成為高級蘋果的代名詞,市場趨勢初露端倪。
原蓬萊市果業總站高級農藝師黃安典說:“我和別人一起承包了250畝結果期蘋果園,2011年劃出11畝專門按生產有機精品果的要求管理,進行嚴格疏果后,全套好袋,精心管理。10月10日摘袋,11月15日采收。果實含糖量平均17.0%以上,最低15.0%,最高18.0%以上。進行精包裝,單個計價,直徑80mm每個8元,夠90mm的每個10元。送大超市專賣。外地客戶只講漂亮好看,當地消費者也沒吃過正宗紅富士,果農又嫌成本高,賠錢不敢生產。我們還要繼續干!生產正品紅富士蘋果的路子一定會越走越寬?!?/p>
具有近40年蘋果栽培經驗的農民技師劉康說:“現在蘋果用的雙層紙袋,從5年前的每只7分錢,降到不足5分錢,但套袋用工從每天套3000個,工資60.00元,漲到210.00元,中午還得管飯。摘袋用工和套袋用工差不多,再加上飯錢,每一個袋的費用在0.15元,工本費漲了3倍。以后用工肯定會越來越貴。若不套袋,用好藥能行,是個大好事。我算過,若能用波爾多粉(硫酸銅鈣)代替波爾多液,藥水的成本差不多,還不污染果面,太好了?!?/p>
3.農藥更新換代是發展生態農業的需要
隨著科技、經濟水平、社會需求、勞動力價值、農資供應水平的提高,果樹的生產體制模式等因素的改變,從全套袋一部分精品果套袋一因地制宜套不同類型的袋一基本不套袋。這是世界的大趨勢。
加拿大龍燈集團化工公司中國區域總經理劉學軍先生說:農藥更新換代是現代生態農業的需要。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今天,果業生產已進入改變傳統生產方式、個體管理模式,向生產基地化、管理企業化、技術標準化、市場多元化,真正的農業經濟實體發展階段。對農藥市場來說,最迫切需要的是加速農藥的更新換代。一是擁有自主產權的國產農藥少。在近30多年中,中國未推出幾個被世界公認的、自己創制的化學藥劑。這主要是因為研制一種新的化合物,研制歷程長,科研投資大。一般需10多年時間,投資3億多美元;二是廣大農村、農民,對使用名牌農藥認識不足;三是農藥經營、推廣、應用體制不全、脫節。主要表現為市場上供銷渠道混亂,進口藥、國產藥魚龍混雜,無序競爭;個體農戶貪圖便宜,購買廉價藥;黑心的代銷點蒙騙農民;個別的農業技術人員,做偽劣農藥的推銷人;農業生產基地、示范園區,用藥不泛人情網絡關系;真正高科技的品牌農藥,推廣使用步履維艱,體現不出無公害產品離不開高科技農藥的必要性。農藥問題成了中國發展生態農業、綠色食品的“攔路虎”。現在全國的良種蘋果、名牌大梨、葡萄等,不套袋的果實很難邁出國門。大棚蔬菜,離開農藥、激素難以為繼。面對禁用農藥屢禁不止,個別農戶狹隘保守觀念難以改變,現代化農業生產基地、示范園區剛剛起步的實際情況,生產可靠的綠色農產品將是一句空話。
河北農業大學原植保系教授王江柱說:中國2800家農藥廠太多、太亂,生產的90.0%以上農藥是后專利產品;國外的專利高科技農藥,在中國市場上無序競爭,各自為戰,售價較高,個體農戶很難接受;蘋果、梨、葡萄普遍套袋栽培,成了保護落后農藥的“保險袋”。生產優質果品的大道越走越窄。綠色農產品的生產和持續發展,必須有可靠的與世界接軌的高效、長效,并能使作物健康、增產的高科技農藥。2005年,在世界范圍內開始倡導植物健康新概念。即把作物當做一個生命體來看待,改善作物的健康狀態,使作物最大限度的發揮多種潛力,再通過用藥把質量、產量提高上來。
談到北方落葉果樹已經換代的農藥劑型,植保專家徐建波說:從波爾多液,到硫酸銅鈣(多寧)-波爾?果雙靈(ECHO)。由于新劑型的顆粒微細,成絨毛狀態結構,直徑3-5μm,僅是普通殺菌劑的1/13-1/15。噴施后能均勻分布,并緊密黏附在作物葉、果表面上,耐雨水沖刷。殺菌效果穩定,持效期長,對病害無抗藥性。安全、環保,使用方便,又不會誘發螨類猖獗。而且葉、果上不留污漬。用于套袋后的蘋果、梨,或葡萄全生長季使用,都非常好。
再說從代森錳鋅-大生M、噴克-百泰,到福連(戊唑?多菌靈)。新型復合藥的有效成分,在特殊中間劑的調節下,一藥多治,殺菌譜廣而徹底,病菌不易產生抗性。對蘋果樹的大多數病害都有防、治雙重作用??蓮V泛用于防治蘋果、梨、葡萄、日韓梨、中國梨、大棗、香蕉和柑橘類果樹病害。對套袋蘋果,套袋前、摘袋后使用;對不套袋蘋果,生長季多次使用,都很理想,已成為取代代森錳鋅類殺菌劑的良好選擇。
對病菌不產生抗性的50.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美派安),可在果樹、蔬菜及中藥等經濟作物上應用,對多種真菌性病害有良好防病作用,對蘋果、梨、葡萄、草莓和果菜類蔬菜具有美容、祛斑、促進果面光潔的作用。對煤污病防效卓越。該藥不含金屬離子,對水果表面沒有刺激,使用安全。歐美等國家已廣泛使用30多年沒有抗藥性報道。若用于蘋果無袋栽培,幼果期和成熟期使用非常理想。
對鱗翅目害蟲有特效的昆蟲生長調節劑滅幼脲已經被氯蟲苯甲酰胺(美杜邦產),氟蟲雙酰胺(壟歌)取代。用于防治果、菜、大田作物、公園樹木、城市行道樹的鱗翅目害蟲,可謂最佳選擇。
植物激素蕓薹素內酯,原系20世紀80年代初,從油菜花中提煉精制出來的甾醇類植物激素。它與通常說的5大類植物源激素不同,對植物的生殖生理能起到特異作用。后來又生產出24表-蕓薹內酯化學復制品,對作物有增產作用,但一直未大區域推廣?,F在的丙酰蕓薹素內酯(龍燈愛增美),藥效期延長到14d??沙浞职l揮各種激素在適當生育期的生理功能。提高坐果率、成果率,減少葡萄的弱小粒數,提高葉綠素含量,增強光合作用、改進品質。套袋蘋果摘袋后使用,還可使果面靚麗增美。
以上幾種代表性農藥的新特點、新效能,是國內制藥廠難以仿制生產的。經驗早已證明,新的產品,總是給最先經營、使用者帶來最大的利益。這是市場規律。
4.蘋果無袋栽培可先在示范園區推行
國家對現代化農業生產基地、經濟作物示范園區的要求條件是:產業化經營,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規模大、多功能,有輻射作用。是真正的農業經濟實體。這是解決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難以為繼,農業科技發展沒有載體,科技與生產“兩層皮”,農資與生產矛盾大等問題的基礎。
從當前消費者的認識,供銷商的市場理念,生產上已形成的“不套袋不行”的信念,出口蘋果必須套袋的事實。由于個體小生產體制束縛,技術主管部門必須依法推廣、順序漸進,無袋栽培尚需經過一個較長的階段。但無袋栽培是果樹生產發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全國的果農對套袋技術已積累了豐富經驗,世界發達國家無袋栽培已有了成熟經驗。像加拿大國際龍燈集團龍燈化學公司(中國),已具有把世界的好農藥,應用于中國現代化農業的條件。而且出臺了為國家級,省、市、縣各級農業示范園區,農村合作社團組織,提供優惠、直供全年所需農藥的方案。即:農資生產企業與良種蘋果示范園區千畝以上生產基地,簽訂長期協議,企業以優惠價格直供全年所需的農藥,與基地、農業主管部門三方共同承諾,通過法律保證,落實藥肥等生產資料純正無假,優惠農藥不得高價轉賣,領導技術員責任到人,保證按技術規程實施。集生產、科技、生資、產品銷售成一體,使無袋栽培示范園區成功示范推廣。
對不同地區不同情況的蘋果園來說,應根據園區的技術條件,讓果農自愿地進行全套袋栽培或無袋栽培。但一定要積極推廣應用高科技含量的好農藥,生產正宗的紅富士蘋果。
科技是生產力。高科技永遠是高效益的生產力。